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 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一、概述 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 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 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 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 1、早期: (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 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的复发。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临床收治93例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临床收治93例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的途径以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在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外科收治的93例住院患者资料,通过分析病因及预后来寻找合理预防和治疗的途径。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因素可以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病是可以早期预防及早期发现的。结论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合理的药物应用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人们及医生的重视。 标签:静脉血栓;病因分析;预防;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而出现的患肢肿胀及疼痛等症状和体征[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达50%[2],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占40% 左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pulmonaryembo lism,PE)直接关联。深静脉血栓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大多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或髂静脉至股静脉段。大部分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严重后果。本组统计通过对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9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原因的分析,从而寻求一种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的途径以及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5月在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外科收治的93例住院患者资料,其中男性为56例,女性为37例;年龄为22~86岁,平均为49岁。均为单侧肢体,左下肢67例,右下肢26例。病程多数在1~30d,个别长达1年。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增粗、水肿,部分患肢皮温及体温升高,下肢溃疡。常规测量双侧膝关节上下15cm大腿、小腿周径。患肢大腿较健侧粗2~10cm,小腿较健侧粗2~8cm。诊断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D-II聚体测定数值升高明确。 1.2方法收集9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本次研究的内容,认为年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可能为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2结果 通過本组发病前病史追述,发病前2w~2个月内四肢、颅脑外伤史7例,脑血管意外史3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支病史或者长期吸烟者26例,乳腺、胆囊、斜疝、子宫肌瘤等手术史29例,合并恶性肿瘤者17例,另11例排除了以上因素及免疫性疾病可能,归为无明显诱因发病。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为64例(占69%)。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1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三大主要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三大主要原因 *导读: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静脉血流滞缓 诱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血流滞缓,例如长时间卧床不起,缺乏下肢肌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滞缓。 血栓形成发生的起始部位是比目鱼肌静脉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左侧,大约有2/3的人群左镕静脉被右骸总动脉跨越压迫,后方又受第3腰椎椎体挤压而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大约有1/4的人群韶外静脉有瓣膜,甚至先天性膜状闭塞,更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高渗溶液和刺激性溶液,如有机碘溶液、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此类病因较为少见。 3.机械性损伤:静脉撕裂伤、局部挫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

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下肢静脉血栓。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大型手术,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教聚能力增强,术后纤维蛋白镕酶和血清前纤维蛋白镕酶的抑制剂水平均有所增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2.切除脾的手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3.严重脱水或烧伤使血液浓缩,可增强血液凝固性。 4.癌细胞破坏组织的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鼓蛋白和凝血活家等。 5.某些酶的活性增高,可使血凝固度提高。 6.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的剂量过大,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7.药物的临床应用可降低抗凝血酶皿的水平,从而提高血液的凝固度,如长期口服避孕药。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1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 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临床病象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水肿 病史起病急,往往有手术、分娩或发烧病史起病缓慢,往往有几年以上病史 疼痛急性期疼痛,以后逐渐减轻无或轻微钝痛,患肢有沉重感 皮肤不增厚晚期增厚 颜色可能青紫无变化 浅静脉扩张不扩张 溃疡与湿疹晚期常发生一般不发生 水肿柔软。大腿、小腿部明显,踝、足背、足 趾不明显 硬靱。大腿、小腿、踝、足背、中趾均 明显 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快水肿消退慢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返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 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 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 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3428276.html,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林召梅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9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w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 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多见,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左右[1]。据研究 报道,ICU患者DVT的发病率为31%[2],DVT也是ICU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2年2月15例DVT患者的发病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及降低ICU患者DVT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DVT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在76-22.5岁,神经外科7例,胸外科2例,脊髓损伤1例,外伤5例。 1.2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高、皮肤色泽改变,Homan征阳性。 1.3发病原因分析 根据Virchow1856年提出的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是:静脉瘀滞、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将患者的年龄、卧床时间、心肺功能、动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和脱水药物的使用作为危险因素。 2 结果 证实ICU病人DVT的发生于与多重危险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动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脱水药物、机械通气等均使DVT的发生率增加。本病例中12例在ICU治疗期间痊愈,2例死亡,其中一例病人放弃治疗,另一例病人死因为脑部疾病,1例好转返回普通病房,出院时痊愈。 3 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673428276.html,/ 静脉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血流滞缓,首先是白细胞、然后是血小板,可以在血流的周围层集聚;血小板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可以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份停驻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 1、化学性损伤经浅静脉注射有激惹性的溶液后,容易引起条索状血栓性浅静脉炎。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作,均可诱致静脉血栓形成。反复穿刺静脉或静脉内留置塑料输液导管,常可并发血栓性静脉炎。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及其属支,均可并发血栓形成。施行直接涉及静脉的手术,如深静脉瓣膜修复术、静脉段移植术或静脉转流术后,亦可并发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因静脉周围的感染灶所引起,典型的例子如化脓性乳突炎可并发横窦血栓形成;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血液组成成份改变而处于高凝状态,是酿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为数众多的因素,而最常见且与血栓形成关系最密切的,首推各种大型手术。除手术外,许多因素都可以增加血液的凝固程度。严重脱水时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地增多;脾发除术后血小板在第9-12天显著增加。这些都可以增加血液的凝固度。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常伴有内毒素性毒血症,酿成局部和全身性施瓦茨瓜和休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各种部位的癌肿,避孕药,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妊娠妇女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增加,促凝血成份增多,来自胎盘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抑制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近年来,心血管外科中应用替换品乾日益增多,血小板经常与人造瓣膜和人造血管的异物表面接触,能被激活而释放了聚集血小板和凝固血液的物质,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李娜王辉崔雨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只按常规护理方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两组比较,X2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操作简单易掌握,为有效的降低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常出现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处于废并状态,甚至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50%,肺栓塞发生率为1.50%-5.00%【1】。因此,如何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显重要。及早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使用简捷、经济、有效。我们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360例,均是2011年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方法 1.21 具体实施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术后日常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使用前排除患者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仪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用时感受及注意事项。患者平卧,将患者下肢置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松紧度以腿套和患者皮肤之间能放如两手指为宜,充气末腿套压力设为45mmHg,从脚踝部开始充气至大腿再逐渐放气,循环进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使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对照组:患者未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而采用术后常规护理。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①下肢周径测量:用软尺分别测量健侧肢体及患侧肢体,并比较两侧肢体膝下15cm处的周径。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病变主干静脉管径增宽、关闭增厚、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等。 1.23 临床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改变,色素沉着,皮温增高,软组织张力增高,出现Homans征和Neuhof征。 2 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修订版).doc

下肢深静脉血栓 概念: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下肢DVT分类: 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高危因素 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4.1%。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1.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或制动,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2.静脉壁的损伤(特别是内膜损伤)---- a化学性损伤:经静脉输注液体及药物b机械性损伤:手术创伤c感染性损伤 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概念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回流障碍性疾病。 ?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手术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 三、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管壁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DVT的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五、原发性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 Ⅴ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临床上常以反复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七、DVT的临床特征 不同患者DVT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深静脉部位、发生速度、阻塞程度、侧枝循环建立、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等因素影响。 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和压痛、肿胀、静脉曲张、皮下静脉凸出、患肢轻度发绀,可伴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上肢DVT可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并可使肢体长期伤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不易引起血管腔完全阻塞,因而患肢肿胀并不明显,可引起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中心静脉通路破坏及病变部位的血液外渗。 DVT常见的并发症是PTE,重者可导致死亡。 八、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观察与记录,抬高患肢,有效止痛。加强基础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饮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抬高患肢3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 九、健康教育:戒烟、饮食、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保护静脉、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一)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治疗。方法对1996年6月~2006年9月我院诊治的56例(69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季节、妇科手术、外伤、烧伤、肿瘤、TPN、感染、糖尿病、局部病变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结论早期发现、及时恰当地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治疗的关键。【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病因;预防;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2006年9月我院诊治的56例(69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常见病因及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6年6月~2006年9月收治且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69条下肢),男37例,女19例,年龄34~78岁,男女比例为1.9:1,左下肢34例,右下肢9例,双下肢13例,左右比例为 2.1:1。6~8月份发病者有27例,23例有高血压,7例为胃肠道手术后行TPN,6例有糖尿病,5例为妇科手术术后,4例为下肢骨折,4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3例为合并烧伤,3例为合并淋巴瘤,2例合并足部真菌感染,1例合并腘窝囊肿,1例合并痛风、关节炎。本组56例(69条下肢)均有下肢肿胀、淤血、活动障碍等表现。 1.2检查本组47例(52条下肢)行彩超检查,17例(25条下肢)行大

隐静脉逆行静脉造影,其中中央型21例;周围型25例;混合型10例。凝血时间延长者4例,凝血功能缩短者9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3例。 1.3治疗方法本组49例(60条下肢)采用溶栓、抗凝、扩管、解痉、抬高患肢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同时根据病因及诱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及治疗,2003年6月我院引进介入治疗仪器后对7例(9条下肢)进行介入治疗,给予溶栓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1.4结果全组56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45例,死亡2例,2例均为原发病恶化所致,1例为大面积烧伤,1例为胰腺手术。1例并发出血,经治疗后出血停止。54例患者中32例得到随访,随访率59.30%,随访时间1个月~4年,平均1年。5例在1年内病情加重,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