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后久坐当心患上静脉栓塞

产后久坐当心患上静脉栓塞

产后久坐当心患上静脉栓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产后久坐当心患上静脉栓塞

导语:孕妇生产之后,应改变传统的坐月子方式,避免久坐久卧。产后第二天就该起来活动,因为下肢静脉回流是需要肌肉收缩来辅助的,如果老是躺在床

孕妇生产之后,应改变传统的“坐月子”方式,避免久坐久卧。产后第二天就该起来活动,因为下肢静脉回流是需要肌肉收缩来辅助的,如果老是躺在床上,缺乏活动,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流速度减缓,又加上产后血液本来就出于高凝状态,就很容易引发下肢静脉栓塞。

1、引起下肢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当血液循环变得缓慢时,非常容易在下肢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块。由此,引起静脉曲张或进一步加重孕期原有的静脉曲张,导致血栓性静脉炎。栓塞发生在小腿的静脉时,可在小腿皮肤上见到一条条血红的肿胀血管。不仅使产妇感到发胀,并在小腿弯曲时引起疼痛。当大腿形成血栓性静脉炎时,整个下肢的皮肤都会变得肿胀、发硬、发白,造成疼痛和行走困难。

2、引起盆腔静脉发生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盆腔静脉中时,产妇出现腹痛、高烧等症状,并伴有下肢压痛、皮肤发红和水肿等不适。

3、引起可怕的肺部栓塞

最可怕的是,如果血块随着血液流动跑到肺部,就会引起深部静脉栓塞。深静脉发生栓塞是围产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为,深静脉中的栓子小,容易脱落游走。当栓子阻塞肺动脉时,就会发生肺栓塞,导致产妇猝死。

防止静脉血栓的日常小招

①乘飞机、车船长途旅行,久坐电脑前工作或上网时,可做休闲操,

红花联合抗凝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

红花联合抗凝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并发症之一,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妇女健康。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5%-0.61%,剖宫产进一步增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产褥期较非孕期发病率高3-10倍[1]。我院产科2004年12月~2010年12月发生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红花联合抗凝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年龄均在25-42岁,平均30.5岁,产后6-24小时发病。其中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12例。23例患者中,8例体重超过80公斤,6例合并妊高症,3例合并糖尿病,2例贫血,3例因产后大出血给予输血治疗。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肿胀发硬,活动受限,患肢腓肠肌压痛,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并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取①卧床休息1~2周;②患肢抬高约离床20~30cm(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置于稍屈曲位;③抗生素预防感染;④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60mg,12小时1次,皮下注射,第4天起加用华法令 2.5mg/天,口服,同时检测INR,达到2.0以上停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长期服用,至少服3个月,期间每周复查INR,

控制在2-3之间。⑤溶栓疗法:用尿激酶每天25万U,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入。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50万~200万U时停药。⑥活血化瘀中药应用:23例患者均给予每日红花20ml加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 1.3结果本组23例经保守治疗均获成功,住院至肢体肿胀消退或症状明显好转出院,住院时间为11~28天。出院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5例患者血栓溶解,血管再通,8例患者部分再通。半年后随访,17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遗留患肢轻度水肿,2例行走后足底刺痛,1例继发患肢静脉瓣关闭不全。 2讨论 19世纪中期,Vichow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2],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孕妇在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剖宫产更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加之手术创伤造成的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均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

最新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 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 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 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10例产后DVT患者,针对发病因素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及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防止血a栓形成的关键。对形成静脉血栓者,应抬高患肢,观察出血倾向。 标签:产褥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产后DVT的发生率为0.61%~1.50%[1],多在产后1~2周发生。一旦发病,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现综述产后DVT预防和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例患者,年龄均在25~34岁,产后4~12d发病。其中3例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且术后常规给止血药。10例患者中,有4例体重均在80kg以上,1例合并糖尿病,2例贫血,2例因产后大出血给予输血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下肢增粗、疼痛、肿胀及行走活动受限。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抗凝治疗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 1.3 结果 治疗7~14d,痊愈,随访3月,无后遗症。 2 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预防必须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2.1 促进静脉回流 ①督促产妇要适当活动,按摩下肢做收缩运动、内收外展、足趾活动,动作不可过大。②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下蹲时间过长致腹压增高,下肢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7~2010年共5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并总结其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与护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产后管理,重在预防。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产后;护理;预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07~2010发生的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323岁,均为足月妊娠。初产妇4例,经产妇1例;经阴道分娩2例,剖宫产3例;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既往患下肢静脉曲张一例,,合并妊高症1例;全部病例于产后9 h~3 d出现程度不同的患侧肢体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站立和活动时胀痛加剧,活动受限,皮肤颜色正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方法均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予以红花注射液15 ml加入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d(因患者担心出血多而拒绝使用肝素治疗),局部予以硫酸镁湿敷。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红花味辛、性温,气香行散,入血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实验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显著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对ADP已聚集的血小板也有非常明显的解聚作用,表明其明显的抗凝作用;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的通透量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13结果全部病例于治疗的3~7 d疼痛明显缓解,3~10 d局部肿块明显缩小,压痛缓解,住院时间5~20 d。随访1~2月,全部治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心理护理该病病程长、治疗困难、费用高,往往需要改变新生儿喂养方式,患者情绪焦虑、紧张。认真向患者解释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2急性期卧床休息1~2周,患肢制动、抬高30℃,过心脏水平,膝关节微屈,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避免肢体活动过多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皮肤温度反映末梢循环情况,要注意观察皮温、皮色及动脉搏动情况。保持皮肤完整性,避免碰撞挤压,以免皮肤损伤感染;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过冷过热,过热易加重组织缺氧,热敷温度38℃~40℃为宜,水肿严重者应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 23抗凝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鼻、皮下有无异常出血,恶露有无增多。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局部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24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 25肺栓塞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要注意观察有无突发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肺栓塞症状,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治疗期间绝对卧床,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3预防 随着生育观念改变,人们更加注重产妇的护理,产后活动减少,使得本病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例产后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的护理措施对疗效的影响。结果: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有效地配合临床 治疗,本组有10例治疗7d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好转,均未发生严重 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36-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危及产妇生命。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 此病患者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年龄在24—38岁,剖宫产6例,阴道分娩3例,人工流产3例;左下肢9例,右下肢2例,双下肢1例。发生DVT的时间,多为产后一个月内,从发病 到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8—48h。本组均有患肢疼痛,压痛明显,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 时间延长,双侧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1.Ocm以上。所有患者均无血栓病家族史。首发症 状多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活动受限。 1.2治疗方法12例患者均采用生理盐水500ml加尿激酶40—70万U,静脉点滴(在1- 2h内滴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脉点滴(1次/d,7d为一个疗程);口服抗凝剂、外敷肿消散等,并给予积极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1.3.1注意休息病人卧床休息10-14d,保持皮肤清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抬高患肢20°-35°,膝关节屈曲15°[1]。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 床活动。 1.3.2做好心理护理和宣教工作有的患者不知患肢制动的必要性,要告知病人DVT并发 症的严重性。患者多有情绪低落,护士应观察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主动与病入交流,缓 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 及家属的配合[2]。 1.3.3注意保暖防止室温过低导致血管痉挛。观察肢体温度,肢端皮肤颜色,下肢肿胀 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幅度。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受累肢体采用湿热敷,温度38-40℃。 1.3.4外敷肿消散的护理在外敷过程中应注意:①加强皮肤护理,由于肿消散的脱水作 用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外敷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浸透时间,浸湿后及时更换,以保证 药物的渗透作用,并避免发生皮肤湿疹和皮肤压伤;②外敷肿消散应有连续性,不能间断。 1.3.5 防止患肢压疮发生注意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卫生,可在患肢下垫一较厚的软垫以防长期受压,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1.3.6疼痛和肿胀的观察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肿胀是其主要体征。注意观察下肢疼 痛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可触摸肢体相关动脉的搏动情况,指压毛 细血管的充盈程度。如按压部位的肤色在15s内转红,说明该部位侧支循环已有改善。每日 测量并记录健患肢同径的差值,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下缘下10cm以及踝上5cm。

空气栓塞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急诊科空气栓塞应急演练脚本 地点:急诊医学科 时间:2017年12月24号16:30 解说:(李柯护士长):请参加演练的各位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并准守现场指挥员的各项安排。 各位工作人员大家好,现在在本科室内举行突发空气栓塞应急预案演练,主要目的是检验我们工作人员对此类事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字幕: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的处置 主办:急诊医学科 总指挥:程相法主任 副总指挥:李柯护士长 参加人员:田丽娟(饰值班护士)、李文卿(饰值班医生)、张新礼(饰辅班护士甲)、韩青云(饰辅班护士乙)、实习女同学(饰病人家属)、实习男同学(饰病人)、 情景展现:注射室两名护士正在核对医嘱,突然从观察室跑出一名家属,神色慌张,满头大汗。口里大喊:“护士!护士!快来啊!我家属很烦躁,喘不过气来了,呼吸困难,咳嗽,快给看看。” 值班护士(田丽娟):立即站起来,对家属(实习同学饰)

说:“你快去通知医生,我推抢救车先过去”。说完推着抢救车迅速到达留观室,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极度恐惧,呼吸困难,发绀。询问他病情只是说喘不过气,还有剧烈的胸、背部疼痛。此时值班护士通过了解基本可以判断是空气栓塞了。值班护士立即夹住静脉管路,阻止空气进一步进入,更换输注液体。摇动病床让患者处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 此时值班医生(李文卿饰)和辅班护士甲和乙(张新礼和韩青云饰)已赶到患者身旁(医生手拿听诊器,护士甲手里提着监护仪,护士乙手提氧气面罩及氧气袋)。医生迅速给患者做体格检查:患者的脉搏细弱,甚至触不到,血压底,甚至难以测出;瞳孔散大,心率失常,于心前区可以听到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在颈静脉上,可感到血管内气泡在手指上下移动,这正是空气栓塞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主班护士处置得当,病人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医生(李文卿):立即给患者吸纯氧。 主班护士(田丽娟):将已装置好的氧气装置的面罩给患者安置好:“大口吸气,深呼吸。”几分钟后患者呼吸困难得到一定的缓解。 主班医生(李文卿):“立即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辅班护士甲(张新礼)和护士乙(韩青云)分工协作安置心电监护,测体温。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1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病理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1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空气栓塞应急预案演练脚本之欧阳家百创编

急诊科空气栓塞应急演练脚本 欧阳家百(2021.03.07) 地点:急诊医学科 时间:2017年12月24号 16:30 解说:(李柯护士长):请参加演练的各位人员到达指定地点,并准守现场指挥员的各项安排。 各位工作人员大家好,现在在本科室内举行突发空气栓塞应急预案演练,主要目的是检验我们工作人员对此类事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字幕: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的处置 主办:急诊医学科 总指挥:程相法主任 副总指挥:李柯护士长 参加人员:田丽娟(饰值班护士)、李文卿(饰值班医生)、张新礼(饰辅班护士甲)、韩青云(饰辅班护士乙)、实习女同学(饰病人家属)、实习男同学(饰病人)、 情景展现:注射室两名护士正在核对医嘱,突然从观察室跑出一名家属,神色慌张,满头大汗。口里大喊:“护士!护士!快来啊!我家属很烦躁,喘不过气来了,呼吸困难,咳嗽,快给看看。” 值班护士(田丽娟):立即站起来,对家属(实习同学饰)说:

“你快去通知医生,我推抢救车先过去”。说完推着抢救车迅速到达留观室,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极度恐惧,呼吸困难,发绀。询问他病情只是说喘不过气,还有剧烈的胸、背部疼痛。此时值班护士通过了解基本可以判断是空气栓塞了。值班护士立即夹住静脉管路,阻止空气进一步进入,更换输注液体。摇动病床让患者处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 此时值班医生(李文卿饰)和辅班护士甲和乙(张新礼和韩青云饰)已赶到患者身旁(医生手拿听诊器,护士甲手里提着监护仪,护士乙手提氧气面罩及氧气袋)。医生迅速给患者做体格检查:患者的脉搏细弱,甚至触不到,血压底,甚至难以测出;瞳孔散大,心率失常,于心前区可以听到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在颈静脉上,可感到血管内气泡在手指上下移动,这正是空气栓塞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主班护士处置得当,病人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医生(李文卿):立即给患者吸纯氧。主班护士(田丽娟):将已装置好的氧气装置的面罩给患者安置好:“大口吸气,深呼吸。”几分钟后患者呼吸困难得到一定的缓解。 主班医生(李文卿):“立即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辅班护士甲(张新礼)和护士乙(韩青云)分工协作安置心电监护,测体温。 护士乙(韩青云):病人体温36.5 护士甲(张新礼):血压80/50mmHg,血氧饱和度70%,心率125次/分

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

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9例产后dvt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dsa 引导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留置溶栓导管接触血栓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22例dvt患者单纯采用小剂量尿激酶(uk)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19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顺利,14天之内血栓溶通,滤器全部成功取出;痊愈1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2例中,痊愈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7%;两组疗效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0.32 p<0.01)。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留置溶栓导管接触溶栓治疗dvt,具有创伤小、溶通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119-02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treating postpartum deep vein thrombosis zhou chengmeiliu hanyangzhu yuehua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treating postpartum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methods:appling seldinger technique under guidance of dsa, filters were inserted into inferior vena cava, and thrombolytic agents was directly administrated through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静脉血栓概述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是指在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多见于产后、骨折及创伤、手术后的病人。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并沿静脉可触之索条状物,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可助诊断。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脱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应选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继用肝素或香豆素类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较为多样,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单一因素不能独立引发静脉血栓,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孕妇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妇女产后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早在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病因分析及防治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病因分析及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14例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的有效方法,产后早下床活动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后肝素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严重的周围血管并发症,它所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 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对产妇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产科4年来14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0岁,平均27.5岁。11例足月 妊娠,3例早产。初产妇6例,经产妇8例。经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1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前置胎盘2例。全部病例于产后2~60 d出现程度不同 的患侧肢体疼痛、肿胀发硬,站立和活动时胀痛加剧,活动受限,肌张力和皮肤 张力增高,皮肤颜色正常或发青。诊断根据产后患者突然出现一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Homan征阳性和辅助检查,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肢深静脉 造影等确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 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右下肢深 静脉血栓形成5例。患肢体周径比健侧粗3~12cm,平均6.0cm。其中1例出现“股青肿”。 1.2治疗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三类(1)以溶栓抗凝药物为主的药物治 疗方法。(2)以取栓手术为代表的传统手术方法。(3)腔内支架成型术,这是一种微 创的介入疗法。 应用溶栓治疗,对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疗效。溶栓疗法最好在病 期或实际症状期尚未超过3天时使用,只有血栓尚未完全堵塞管腔或呈凝胶状态,溶栓才能有效地消溶血栓。否则,陈旧的血栓如果完全堵塞管腔,就很难达到完 全消溶血栓的作用。溶栓结束后,仍应继续应用抗凝治疗,以防深静脉血栓再度 发生。其中药物治疗是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来降低血液凝固的可能性,还有就是用 溶栓药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条件是血栓必须新鲜,通常是三天内形成的血栓。另外取栓手术也要求血栓形成的时间相对较短。 本组病例无死亡。14例予以保守治疗:绝对卧床、抬高患肢、溶栓抗凝。治疗过程中急性期时婴儿均采用人工喂养。 治疗方法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活动,以防血栓脱落,避免用力。卧床中可变换下肢位置,足部行伸屈运动。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 体活动过多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DVT发病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患肢抬高30°左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疼痛。肿胀明显者,可用芒硝500 g,冰片5 g,装入特制棉布袋中外敷,2次/ d ,每次2 h,以清热清肿止痛,应用广谱 抗生素预防感染溶栓及抗凝治疗。 急性期尿激酶30~50万u患肢浅静脉注入,1次/ d ,夜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 素钙5000 u,7-10天,停用尿激酶,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u ,12 h 1次,华法令2.5 mg口服,每天1次,持续7 -10d。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溶栓抗凝过程中每6h监测一次凝血指标:凝血醉原时间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产后(包括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类型、形成原因、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产科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5年间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自2009年后,我院对于有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采取措施:加强术前管理,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减少止血药物应用,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补液、及早进食,双下肢按摩、应用弹力袜、加强早期活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高危患者术后24h口服肝素等。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5年间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类型、发生原因、高危因素,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对照组共有患者672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1例,发生率0.46%;观察组共有患者780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1.41例/1000。结论术前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减少止血药物应用,术中仔细操作,术后适当补液、及早进食,术后进行双下肢按摩、应用弹力袜、加强早期活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高危患者术后24h口服肝素,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标签: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后;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非孕患者明显增高,一旦发生,可能引起下肢功能障碍、肺栓塞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严重时危及其生命,增加医患纠纷。产妇是特殊、高发人群,故在产科临床治疗工作中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高度警惕其危害性,对其发病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减少此类并发症和避免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院产科2004年1月~2014年1月10年间共42例产妇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病例,针对其发生高危因素、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1月~2014年1月共有分娩患者(包括剖宫产及阴道分娩)14520例,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共有42例。其中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有患者672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1例,经过预防及治疗方式改进,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有产后患者7800例,下肢静脉血栓11例。 1.2方法自2009年1月后,我院加强对高危妊娠患者术前管理,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包括对术前长时间卧床患者,指导床上活动,足部运动,家属配合按摩双下肢,术前彩超了解双下肢血流情况,行心里疏导,缓解术后及产后恐惧情绪,指导产后早期活动(要求阴道分娩后患者回病房即下床活动,剖宫产术后6h床上翻身及下肢活动,术后24h下床活动),术前术后杜绝止血药物应用,对于剖宫产患者,术中仔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对于肥胖合并内科疾病者术后回病房由家属或护工行双下肢按摩、术后6h流质饮食并鼓励双下肢活动及协助翻身,24h下床活动,并及时穿戴弹力袜,术后补液量延长至术后排气并正常进食后、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24~48h,对于高危妊娠患者血小板异常升高者术后24h

下肢静脉血栓培训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 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该病一直在临床上 目录 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 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病因统计分析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下肢骨折后,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较大的手术亦与血流缓慢、淤滞有密切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手术后又因刀口疼痛,患者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妇女产后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早在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 除以上原因外,由于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所以解剖原因也可是血流减慢。如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其远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