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产后(包括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类型、形成原因、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产科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5年间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自2009年后,我院对于有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采取措施:加强术前管理,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减少止血药物应用,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补液、及早进食,双下肢按摩、应用弹力袜、加强早期活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高危患者术后24h口服肝素等。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5年间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类型、发生原因、高危因素,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对照组共有患者672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1例,发生率0.46%;观察组共有患者780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1.41例/1000。结论术前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减少止血药物应用,术中仔细操作,术后适当补液、及早进食,术后进行双下肢按摩、应用弹力袜、加强早期活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高危患者术后24h口服肝素,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标签: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后;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非孕患者明显增高,一旦发生,可能引起下肢功能障碍、肺栓塞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严重时危及其生命,增加医患纠纷。产妇是特殊、高发人群,故在产科临床治疗工作中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高度警惕其危害性,对其发病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减少此类并发症和避免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院产科2004年1月~2014年1月10年间共42例产妇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病例,针对其发生高危因素、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1月~2014年1月共有分娩患者(包括剖宫产及阴道分娩)14520例,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共有42例。其中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有患者672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1例,经过预防及治疗方式改进,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有产后患者7800例,下肢静脉血栓11例。

1.2方法自2009年1月后,我院加强对高危妊娠患者术前管理,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包括对术前长时间卧床患者,指导床上活动,足部运动,家属配合按摩双下肢,术前彩超了解双下肢血流情况,行心里疏导,缓解术后及产后恐惧情绪,指导产后早期活动(要求阴道分娩后患者回病房即下床活动,剖宫产术后6h床上翻身及下肢活动,术后24h下床活动),术前术后杜绝止血药物应用,对于剖宫产患者,术中仔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对于肥胖合并内科疾病者术后回病房由家属或护工行双下肢按摩、术后6h流质饮食并鼓励双下肢活动及协助翻身,24h下床活动,并及时穿戴弹力袜,术后补液量延长至术后排气并正常进食后、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24~48h,对于高危妊娠患者血小板异常升高者术后24h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宣教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二、临床表现 患肢早期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青紫,浅静脉栓塞时沿受损静脉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后期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溃烂、坏死);急性期随时可能会由于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肺栓塞,严重时导致猝死。 三、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四、观察评估 1、患肢肿胀、皮温情况 2、患者主诉疼痛情况 3、定期测量患肢周径(与健侧肢体相对比) 五、预防措施 1.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1)讲解发生此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 (2)讲解此病常见的症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3)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

2. 抬高下肢,早期活动 对大手术后的病人,应拾高下肢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破,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作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内、外翻转运动,足踝做“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向心性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3、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 对多种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 4. 机械预防 可采用下肢加压泵治疗或使用弹力袜。下肢加压泵治疗是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至心脏。弹力袜是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它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 5. 药物预防 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如伤口已止血,首次用药时间应于手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治疗疗程长短依据每个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而定。低分子肝素钠也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使用剂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日1次,连续7天。应用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对深静脉血拴形成高危病人,口服阿司匹林也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7~2010年共5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并总结其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与护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产后管理,重在预防。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产后;护理;预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07~2010发生的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323岁,均为足月妊娠。初产妇4例,经产妇1例;经阴道分娩2例,剖宫产3例;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既往患下肢静脉曲张一例,,合并妊高症1例;全部病例于产后9 h~3 d出现程度不同的患侧肢体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站立和活动时胀痛加剧,活动受限,皮肤颜色正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方法均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予以红花注射液15 ml加入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d(因患者担心出血多而拒绝使用肝素治疗),局部予以硫酸镁湿敷。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红花味辛、性温,气香行散,入血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实验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显著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对ADP已聚集的血小板也有非常明显的解聚作用,表明其明显的抗凝作用;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的通透量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13结果全部病例于治疗的3~7 d疼痛明显缓解,3~10 d局部肿块明显缩小,压痛缓解,住院时间5~20 d。随访1~2月,全部治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心理护理该病病程长、治疗困难、费用高,往往需要改变新生儿喂养方式,患者情绪焦虑、紧张。认真向患者解释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2急性期卧床休息1~2周,患肢制动、抬高30℃,过心脏水平,膝关节微屈,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避免肢体活动过多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皮肤温度反映末梢循环情况,要注意观察皮温、皮色及动脉搏动情况。保持皮肤完整性,避免碰撞挤压,以免皮肤损伤感染;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过冷过热,过热易加重组织缺氧,热敷温度38℃~40℃为宜,水肿严重者应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 23抗凝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鼻、皮下有无异常出血,恶露有无增多。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局部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24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 25肺栓塞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要注意观察有无突发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肺栓塞症状,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治疗期间绝对卧床,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3预防 随着生育观念改变,人们更加注重产妇的护理,产后活动减少,使得本病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深静脉血栓预防流程

深静脉血栓预防路径流程图 1、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 评分表)

注:总分28分,低风险≤10分;中风险 11-14分; 高风险≥15分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 贫血症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 强制性评估对象: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大手术或创伤后。 2、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方法: ①用小枕垫高患者得脚后跟,使患者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20-30度角为宜,防止 深静脉回流障碍。 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即踝关节得被动背伸、趾屈与内外翻得“环转” 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次。 ③为患者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 侧肢体按摩5min。 ④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重复活动20-30次。 ⑤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第一次翻身,此后间隔2h翻身一 次。 ⑥清醒患者鼓励主动运动,包括进行深呼吸运动及踝关节主动背屈与跖屈运动, 踝关节内翻与外翻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与臀大肌得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先呼吸10次,然后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与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与外翻运动,频率15-20次|min,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与臀大肌得等长收缩训练,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5s,所有动作各重复20-30次。 ⑦物理预防措施: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应用。 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卧床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包括足趾屈伸、踝关节转动、膝关节伸缩锻炼等,鼓励患者及早帮扶下地行走。

术后2h内开始进行第1-3项活动,术后2-4h内进行第4-5项,术后当日执行两次。术后1-7d若患者意识朦胧或昏迷时,继续进行1-5项,但要求增加活动量;意识清醒者,鼓励进行第6项活动,高危患者常规使用第7项措施。以上训练每天4次,分别在晨起、上午、下午及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者活动均在接受过统一培训得护士协助与指导下完成。 3、观察及评估: [1]瞧:肢体有无肿胀与浅静脉扩张得程度、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2]问:肢体有无疼痛,皮肤发绀、潮红、皮肤温度升高提示可能发生静脉血栓。 [3]触:每日做1次小腿腓肠肌得扪诊检查,如有腓肠肌局部压痛,提示腓肠肌静脉 丛有血栓形成。 [4]量:进行双下肢得周胫测量评价差别。大小腿得测量点为髌骨上缘以上15cm 及髌骨下缘以下10cm,双侧相差大于1cm要进一步超声、血浆D-二聚体检查。 4、具体流程: [1]接诊医生及护士共同评估患者深静脉栓塞风险评估(根据深静脉栓塞风险评 估表); [2]予以告知(把此项作为入院常规):评估后,凡有高危因素者,应告知,使其认 识了解深静脉栓塞得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认真告知深静脉栓塞得早期症状,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并重视,如有下肢肿痛、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 [3]凡有高危因素者,进行基本预防措施:鼓励多饮水;多做深呼吸;抬高肢体;鼓 励早期肢体活动、下床活动;不能下地行走或需要卧床休息者,鼓励家属给予被动运动及机械压迫;下肢运动以足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为最佳活动;被动按摩下肢肌肉;严重高危可借助机械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4]对于高危因素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下列药物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华法林口服;拜阿司匹林片0、1 qd;氯吡格雷75mg qd; [5]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下肢肿胀出现情况及呼吸情况,如出现明显疼 痛、肿胀、患肢皮肤青紫、足背动脉搏动减弱,Homans征(+),或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做患肢动静脉彩超、血气分析及肺CTA等检查; [6]明确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如有早期血栓形成应及时应用尿激酶 8万u溶于

红花联合抗凝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

红花联合抗凝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并发症之一,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妇女健康。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5%-0.61%,剖宫产进一步增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产褥期较非孕期发病率高3-10倍[1]。我院产科2004年12月~2010年12月发生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红花联合抗凝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年龄均在25-42岁,平均30.5岁,产后6-24小时发病。其中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12例。23例患者中,8例体重超过80公斤,6例合并妊高症,3例合并糖尿病,2例贫血,3例因产后大出血给予输血治疗。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肿胀发硬,活动受限,患肢腓肠肌压痛,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并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取①卧床休息1~2周;②患肢抬高约离床20~30cm(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置于稍屈曲位;③抗生素预防感染;④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60mg,12小时1次,皮下注射,第4天起加用华法令 2.5mg/天,口服,同时检测INR,达到2.0以上停用低分子肝素。华法令长期服用,至少服3个月,期间每周复查INR,

控制在2-3之间。⑤溶栓疗法:用尿激酶每天25万U,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入。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50万~200万U时停药。⑥活血化瘀中药应用:23例患者均给予每日红花20ml加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 1.3结果本组23例经保守治疗均获成功,住院至肢体肿胀消退或症状明显好转出院,住院时间为11~28天。出院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5例患者血栓溶解,血管再通,8例患者部分再通。半年后随访,17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遗留患肢轻度水肿,2例行走后足底刺痛,1例继发患肢静脉瓣关闭不全。 2讨论 19世纪中期,Vichow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2],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孕妇在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剖宫产更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加之手术创伤造成的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均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功能锻炼

飞燕式锻炼方法图解 飞燕式锻炼适合任何人,无论是慢性腰肌劳损还是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期必须要加强腰部锻炼。否则长期卧床休息或者佩带腰围、腰部不活动、不受力,长此以往可以会腰肌的废用性萎缩和无力。这些动作可以热身完后自己练,不要过分强调高度,以自己能支持住的高度为准。 动作要领:俯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 20~40次。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具体如下图: 第一阶段:俯卧床上,双腿并拢抬起 第二阶段:头和上肢抬起 第三阶段:四肢与头同时抬起。

背肌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强度应从小到大,能够耐受为度。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如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适、发僵等,应适当地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度,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锻炼时也不要突然用力过猛,以防因锻炼腰肌而扭了腰。除此之外,还可结合身体情况做适度的屈伸活动,走路尽量挺胸抬头。如果能坚持做上述功能锻炼,不但可以治疗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还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布格(Buerger)锻炼法 布格(Buerger)锻炼法是一套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环的运动方法,适合于老年、有下肢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后行动不便者及糖尿病足的患者。 具体步骤如下: 1.坐在床边,双下肢垂直放在床沿边,双足晃动1分钟。 2.平躺于床上,舒展双下肢,抬高双足至与地面平行的位置,保持1分钟。 3.重复上述两个动作5~10次。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方法 患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使用心电监护,术后2h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具体活动措施:①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使患者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20~ 30°角为宜。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即踝关节的被动背伸、跖屈和内外翻的“环转”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次。③为患者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min。④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重复活动20~30次。 ⑤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第1次翻身,此后间隔2h翻身1次。⑥清醒患者鼓励主动运动,包括进行深呼吸运动及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先深呼吸10次,然后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频率15~20次/min,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5s,所有动作各重复20~30次。术后 2h开始进行第1~3项活动,术后2~4h内进行第4~5项,手术当日执行2次。术后1~7d若患者意识朦胧或昏迷时,继续进行1~ 5项,但要求增加活动量;意识清醒者,鼓励进行第6项活动。以上训练每天4次,分别在晨起、上午、下午及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者活动均在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协助和指导下完成。

(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 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精选文档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 1. 非手术治疗的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垫软枕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 2.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及行静脉输液治疗,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 3. 注意患肢体温、脉搏及皮肤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 4. 抗凝或溶栓期间,每日按时检查PT+INR、FIB,检查有无,避免外伤。 5. 经静脉使用抗凝、祛聚或溶栓药物时,最好选择患肢远端的静脉。期间应注意有无胸痛、腰痛及憋气等过敏症状,出现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 6. 高度警惕的可能。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7. 说服病人戒烟,以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8. 进食低脂肪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9. 鼓励病人穿医用弹力袜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的活动量 10.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血流缓慢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的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或被动锻炼。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曲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11.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胀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10例产后DVT患者,针对发病因素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及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防止血a栓形成的关键。对形成静脉血栓者,应抬高患肢,观察出血倾向。 标签:产褥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产后DVT的发生率为0.61%~1.50%[1],多在产后1~2周发生。一旦发病,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现综述产后DVT预防和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例患者,年龄均在25~34岁,产后4~12d发病。其中3例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且术后常规给止血药。10例患者中,有4例体重均在80kg以上,1例合并糖尿病,2例贫血,2例因产后大出血给予输血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下肢增粗、疼痛、肿胀及行走活动受限。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抗凝治疗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 1.3 结果 治疗7~14d,痊愈,随访3月,无后遗症。 2 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预防必须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2.1 促进静脉回流 ①督促产妇要适当活动,按摩下肢做收缩运动、内收外展、足趾活动,动作不可过大。②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下蹲时间过长致腹压增高,下肢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功能锻炼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功能 锻炼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飞燕式锻炼方法图解 飞燕式锻炼适合任何人,无论是慢性腰肌劳损还是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期必须要加强腰部锻炼。否则长期卧床休息或者佩带腰围、腰部不活动、不受力,长此以往可以会腰肌的废用性萎缩和无力。这些动作可以热身完后自己练,不要过分强调高度,以自己能支持住的高度为准。 动作要领:俯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 20~40次。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具体如下图: 第一阶段:俯卧床上,双腿并拢抬起 第二阶段:头和上肢抬起 第三阶段:四肢与头同时抬起。 背肌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强度应从小到大,能够耐受为度。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如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适、发僵等,应适当地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度,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锻炼时也不要突然用力过猛,以防因锻炼腰肌而扭了腰。除此之外,还可结合身体情况做适度的屈伸活动,走路尽量挺胸抬头。如果能坚持做上述功能锻炼,不但可以治疗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还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布格(Buerger)锻炼法 布格(Buerger)锻炼法是一套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环的运动方法,适合于老年、有下肢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后行动不便者及糖尿病足的患者。

具体步骤如下: 1.坐在床边,双下肢垂直放在床沿边,双足晃动1分钟。 2.平躺于床上,舒展双下肢,抬高双足至与地面平行的位置,保持1分钟。 3.重复上述两个动作5~10次。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方法 患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使用心电监护,术后2h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具体活动措施:①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使患者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20~ 30°角为宜。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即踝关节的被动背伸、跖屈和内外翻的“环转”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次。③为患者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min。④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重复活动20~30次。⑤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第1次翻身,此后间隔2h翻身1次。⑥清醒患者鼓励主动运动,包括进行深呼吸运动及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先深呼吸10次,然后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频率15~20次/min,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5s,所有动作各重复20~30次。术后 2h开始进行第1~3项活动,术后2~4h内进行第4~5项,手术当日执行2次。术后1~7d若患者意识朦胧或昏迷时,继续进行1~ 5项,但要求增加活动量;意识清醒者,鼓励进行第6项活动。以上训练每天4次,分别在晨起、上午、下午及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者活动均在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协助和指导下完成。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 定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静脉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本病多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手术后、重病卧床、骨折固定、长时间静坐等,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并发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诱因.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处理原则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急性期以血栓消融为主,中晚期则以减轻下肢静脉淤血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利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常用有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溶于液体中经静脉滴注,共7-10天。 3、抗凝疗法:适用于范围较小的血栓。通过肝素和香豆类抗凝剂预防血栓的繁衍和再生、促进血栓的消融。大多先用肝素,继以香豆类药物,一般用华法林,维持约3-6个月。(香豆素类药物是一类含有4-羟基香豆素基本结构的物质,口服参与体内代谢才发挥抗凝作用的药物,故称口服抗凝药). 4、祛聚疗法:祛聚药物有右旋糖酐、丹参等药物,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 手术治疗: 常用于下肢深静脉,尤其髂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小时者。对已出现股青肿征象、即使病期较长者,亦应行手术取栓以挽救肢体。采用Fogarty(福格蒂)导管取栓,术后辅以抗凝、祛聚疗法、防止再发。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禁止热敷、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