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科

解决办法和预防手段教给广大师生,最好能制成危机知识手册分发给众人。争取做到使高校的广大师生都掌握危机知识,树立危机意识,提高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爆发危机时不惊慌失措,而是从容应对,抵抗危机。

3.2构建高校危机管理的体系

3.2.1高校危机预防阶段高校应对危机要做到未雨绸缪,平时就应该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制定科学的危机预防计划,评估可能发生的危机,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来临时做到果断启动危机管理预案,尽快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动员,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3.2.1.1建立危机管理小组为了能够及时地处理危机情形和危机事件,高校应该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当包括学校管理者、保安人员、专业教师、各系教师代表、校医和学生代表等,最好还有法律、管理、心理咨询、宣传等专业人员。危机管理小组应当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具体的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其职责包括处理校园内外危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危机的处理程序及方案;评估校园内外可能发生的危机;安排危机预防演习[10]。

3.2.1.2制定科学的危机应急预案危机应急预案是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事先方案,是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基础[11]。高校为预防危机的发生,应该设置危机处理预案系统,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多套成文的应急处理预案,还要做到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准备,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演练、完善。

3.2.2高校危机的处理阶段

3.2.2.1危机识别危机发生以后,高校首先要做是的是识别当前面临的危机类型,了解危机的来龙去脉,并做出危机分析。

3.2.2.2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在识别了危机的类型之后,要马上做出反应,找出合适的危机处理预案,全校进入应对紧急状态。如果初期反应过慢,就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2.2.3设立信息传播管理机制信息传播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危机发生的开始,许多谣言和不利消息会漫天飞舞,会产生人心的动摇,不利于危机处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就应该动用学校的官方手段,成立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将信息控制起来。

一方面要收集整理信息,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关注危机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加强同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沟通,使外界了解学校的行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3.2.2.4加强危机处理系统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学校危机管理中的各部门此时必须成立一个权威,并在权威的指挥下互相配合协调工作。校长作为校园行政管理的一把手,对行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力和威信,沉着应对,机智指挥,稳定人心。各部门在危机发生后,都应该以先解决好危机为前提,在必要的情况下,响应号召,参加危机处理工作,围绕事件中心部门开展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各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是危机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2.3危机事件善后处理阶段危机平息以后,高校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应该抓住机会,做好危机的评估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先对危机做风险综合评估,总结危机带来的损失;接着对危机的性质、诱因、演变过程、管理过程、善后处理过程、善后处理措施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完善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高校应该建立起完备的危机管理档案[12]。

【参考文献】

[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8-130.

[2]丁伟娟.高校危机及管理对策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50-53.[3]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4.

[4]计卫舸.高等院校危机管理有关问题之探讨[J].理论前沿,2005,(17):31-32.[5]杨佳,陈小林.新时期我国高校危机的特征分析及危机管理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5-108.

[6]芦文慧.论高校危机管理[J].教育探索,2006,(11):35-37.

[7]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6-80.

[8]王丽芳,王奕.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3):121-123.

[9]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2):83-87.

[10]杨见奎,欧飞兵,李正明.论我国高校危机的管理问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0-12.

[11]石奎.高校面对危机的应急机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4,(8):22-24.

[12]张英红.高校危机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186-188.

作者简介:黄频(1977—),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翟成梁]

(上接第157页)LennantHellsing指出,儿童读物不应受教育的控制,所有教学艺术都是贫乏的,但是所有优秀艺术本身就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能够教育儿童语言,分辨时间和方位,了解社会;还应直接影响儿童—-激活儿童的创造力,丰富情感。M?hlandMarySchack也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功能,认为儿童文学应具有娱乐性,教导性,知识授予性,治疗性,有助于儿童成长,培养同情心和自我认识能力。

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儿童文学最突出的功能是教育性。儿童还未或刚涉及社会,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开始构建,易受外部影响,智力和道德教育对其人生有极大影响。和成人对比,儿童识别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儿童文学应更多注意故事情节,而非冗长抽象道理;应清晰易懂,逻辑合理,语言简单,易于理解记忆。

此外,儿童文学还有以下功能(任大霖:1990):

1)帮助儿童学习科学,文化和生活知识,开阔眼界;

2)开发儿童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

3)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而儿童文学翻译还可以:

5)进一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6)增进国际了解;

7)学会包容并蓄。

3.结论

儿童文学,不管是着重文学审美价值还是教育价值,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作品,对各人生都有着深远影响。现在的儿童文学较前已有所发展,也更为复杂,儿童受到更多关注,教育大为改善,儿童文学及其翻译也有所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只有一小部分学者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引起更多翻译工作者的注意,为进一步的研究和系统理论提供完善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Klingberg,G?te.Children’sFinctionintheHandsoftheTranslators.Lund:BlomsBoktryckeriAb,1986.

[2]RiittaOittinen.(2000):TranslatingforChildren.[M]GarlandPublishing,Inc.[3]Rosenblatt,LouiseM.TheReader,theText,thePoem:TheTransactionalTheoryoftheLiteraryWork.[M].CarbondaleandEdwardsville: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1978.

[4]ShavitZohar.PoeticsofChildren’sLiterature.[M].Athens: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86.

[5]Wall,Barbara.TheNarrator’sVoice:TheDilemmaofChildren’sFiction.[M].1991.

[6]李丽,清末民初(1898-1919)儿童文学鸟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03-106.

[7]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8]任大霖.儿童小说创作论[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刘林,1982年9月生,女,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导师:何江波(副教授)。

[责任编辑:韩铭]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 网》为例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

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例1:"Well,"said her mother,"one of the pigs is a runt.It's very small and weak,and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So your father has decided to do away with it." 任溶溶译文:“这个嘛,”她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康馨译文:“有一只猪很瘦小,”母亲说,“又瘦又弱,看来长不好;所以你爸爸决定干掉它。” 在这个例子中对“mother”这个词康馨译为“母亲”,任溶溶译为“妈妈”,显然,译为“妈妈”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及阅读所能接受的能力。此外,任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特的网》为例

基于目的论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夏 洛特的网》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儿童的成长。随着国家的国际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儿童文学翻译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另一方面,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还很少。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殊分支,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比如句子结构简单,用词易懂有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语言特点,又要使儿童能看懂,简单采用直译意译法是不够的。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要特殊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一般来说,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存在较大差别,成人语言更复杂,儿童的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倾向于简单和口语化。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儿童语言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翻译,才能符合国内儿童的阅读水平。本文将以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为代表探索如何使用目的论进行翻译。

一、理论框架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得到发展,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包括四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语内连贯。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强调忠实于原文。忠诚原则主要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时,译文的选词、句法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二、《夏洛特的网》译文选词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和康馨分别对《夏洛特的网》进行了翻译,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理论。二者译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康馨的版本风格语言优雅,而任溶溶的版本语言平实接地气。康馨的版本是《夏洛特的网》最早的中译本,任溶溶的版本是最新的版本。 下文主要从词汇方面对二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

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具有启迪的作用。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本对比分析

摘要: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一、“目的论”的基本框架 汉斯·弗米尔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与翻译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发表的《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任务》(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弗米尔在继承以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其次是“连贯性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性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实现语际问连贯。三者的关系是: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同时,根据行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弗米尔还强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翻译也是如此。他认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因为翻译绝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问题。不同的文化具有相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就是进行文化比较。 二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2373003.html,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作者:郑晓莉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10期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群体性,在遵循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应坚持儿童本位原则、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以及采用适当手段再现童趣的原则。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本位童趣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翻译归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它应遵循文学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时,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区别成人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第一,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定目标读者群是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有限。第二,儿童文学原作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儿童读者更依赖译者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差异。第三,相对于成人文学翻译,儿童文学需要译者要用更多的翻译手段弥补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方面的损失。针对这三个特点,在从事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二、儿童本位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儿童本位原则,即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曾说,“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接受者而设定的。”译者根据读者对象拟定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识。如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奥多。塞弗里就根据译文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 中提到“12岁孩童的文本构建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人的文本构建是完全不同。”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文意思之外,还要使译文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切以儿童看得懂,喜欢看为原则,即“儿童本位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可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即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修辞层面来实现。首先,在语音层面上,选词应富有节奏韵律。如大家都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其次,在词汇层面,注意选词的类型。实体词、语气词、感叹词、叠词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词会使译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有利于渲染气氛和加强语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而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采用归化为主,结合异化的原则的翻译策略,消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激发儿童读者兴趣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与译入语读者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应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段,符合译入语儿童读者的文化认知和心理特点。毕竟,儿童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十分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广大儿童中流行以及被他们所接受,就要看这部作品的翻译版本是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口味。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国外文学经典的两个中译版本,对于其在国内大受欢迎就有理可循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标儿童读者修辞的角度 一、引言 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它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本文就修辞层面对《爱丽丝梦游奇境》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国内受欢迎的原因。 在修辞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修辞传统差异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实只要注意到这些修辞所含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能够创造出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的译本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翻译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音上的修辞 在语音方面,英语作者常使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吸引儿童读者。翻译时要注意创造同样的效果。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种押韵,如: alice! a childish story tale, and with a gentle hand, lay it where childhood’s dreams are twined in memory’s mystic band, like pilgrim’s withered wreath of flowers plucked in a far-off land. (carroll 4) 爱丽思!把这孩子气的故事, 放上你温柔的手掌, 编系上记忆那神秘的缎带, 作为你童年的梦想珍藏, 就像朝圣者采撷的枯萎花环, 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这首诗中lewis carroll使用了尾韵的方法,“hand,band,and land”三个词押了同一个音,译者也使用了三个押韵词“掌,藏,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反复

论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标准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翻译时首先,要做到译文内容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其次,翻译时要让文章语言流畅简短增加其可读性;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成人文学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pdf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历史角度谈儿 童文学翻译;第二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的研究。 第一类研究,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属于儿童文学 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它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催生、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该类研究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发展总体进程的分析研究, 涵盖了自儿童文学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各个时期,如朱自强(2000)、王泉根(2003)、陈子典(2005);另一类研究则是针对某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的 研究,如秦弓(2004)、李丽(2005)、伍荣华(2006)、吴雪珍(2007)。 第二类研究是针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家是儿童文学传播 的媒质,他们的儿童观、翻译策略、个人性情、喜好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他 们对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他们的译作又或多或少地对整个儿童文学的 发展产生影响。此类研究包括对周作人的研究,如杨英颖(2002)、杜传坤(2005)、刘冰(2005)、张道振(2006)等;对鲁迅的研究,如毕玉珊(2001)、王金禾(2001)、罗莉芳(2004)、丛立(2005)等;对矛盾的研究,如金燕玉(1986);对叶君雅的研究,如熊显长(2000)、叶念伦(2006);对赵景深的研究,如李红叶(2005)。 第三类研究是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该类研究是从实践角度探讨儿童 文学翻译所应遵循的准则。近年来对该块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收美学理论、目的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 学翻译进行探讨。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技巧。由于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在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尤其是译文的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特点;教育性;形象性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题材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所以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由于儿童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成人读者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应该注意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尽最大可能让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年龄的读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儿童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更好的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为:(1)教育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比较注重教育性。(2)象性。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儿童比较乐于接受形象化的和生动有趣的东西,而对于抽象的说教则不容易接受。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必须考虑到内容或形式是否生动而形象。(3)趣味性。由于儿童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理解力比较薄弱,所以,儿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不大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最好把教育内容置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叙述比较深刻的道理。(4)故事性。儿童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儿童比较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要有比较强的故事情节。(5)知识性。儿童好学又好奇的天性决定了儿童的求知欲特别强,所以作为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需要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童敏君,2011)。 儿童年龄小,难以理解深奥难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丰富多样又简洁明快。译者在翻译时应多采用儿童化语言。如《爱丽丝漫游记》有这样一句话: “Guriouserand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Alice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by Carroll 58) (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用法)。(王永年译) (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因为爱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

摘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对任溶溶所译的E.B.怀特的Charlottes’s Web进行分析,探讨在目的论指导下如何更好地使用翻译策略为儿童读者服务。本文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应在理解儿童文学特殊性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敛到用辞简洁,结构简单.语义清晰.语气纯真,以达到真正为儿童翻译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翻译《夏洛的网》 1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由弗米尔和莱斯创立的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的首要啄则是目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随后,目的论不断发展,特别是进人2O世纪90年代后,日趋成熟。诺德认为译本的对象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该理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的框框,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动者、翻译者和接受者身上,赋予了翻译更多新的涵义,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然而,翻译目的论在我国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讨论过目的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目的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有巨大潜力,同样用此理论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则更少。 2中文译本分析 美国大作家E.B.怀特所写的charlottes’s Web是一部可以与《小王子》相媲美的世界名著,这部作品初版于1952年,至今已有20多种译文,发行近千万册。其寓意深远,对于外国儿童起到了很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只是流行着一个在网络上的版本。近年来,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老先生将其翻译了过来。 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一样。这本童话小说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这就对该书的翻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坚持为儿童服务的原则,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的情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从儿童的理解出发,以夏洛的网为案洲,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译做到了以下几点: 2.1词汇方面做到了用词简洁形象生动 在词汇层面,译者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在翻译时译出童趣,生动活泼。首先,在夏洛特的网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拟声词.显得形象生动。例如: Chew your food thoroughly and eat every bit of it. 译文:把你的食物嚼嚼烂,把它们吃吃光。 2.2 结构方面做到了化长为短简易可懂 英语里长句比较普遍,这在儿童文学作品里也不例外。在翻译原文时,译者将长句化为短句,化难为易,使意思一目了然。 252 钟牧 比如“So while the children swam and played and splashed water at each other,Wilbur amused himself in the mud along the ed ge of the brook,where it Wlk~,WIII'IYI and moist and dell出tfully sticky and oozy.” 译文:因此,当两个朋友游泳、玩耍、用水你泼我我泼你时,威尔伯就待在河边的烂泥里自得其乐,烂泥暖和,湿嗒嗒的,黏黏糊糊,舒服极了。 译文中将长句断开,而且把“walTn,moist, sticky.o ozy”这四个形容词翻译得通俗易懂并富有节奏感。 2.3 语义方面做到了添加注释清晰有趣 儿童翻译中,由于原作语言与译入语在表达上存在差别,一些词如果只是将其名称翻译出来,会让儿童读者费解,产生疑问。因此为了使小读者能理解原文,添加必要的注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 儿童文学下过定义。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 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 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 童的文学”(鲁兵,1981)。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胡 从经,1982)即使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 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儿 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 更不言自明。为促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 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 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 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但因为这个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 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 童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1)选材: 学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据她统计,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 只有寥寥59人。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实行翻译活动,选 材自然十分局限。这个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话作品《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标签:结构转换《柳林风声》儿童文学 一、前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儿童文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想象丰富、寓教于乐,对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上述特点也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选择尽量贴近儿童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与语言层面上,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则几乎没有研究。 《柳林风声》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自引进中国以来便得到了广大儿童与成人的好评。书中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儿童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柳林风声》的中文译本非常之多,其中杨静远先生的译著在翻译策略和语言组织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对结构转换的处理更是独具特色。“结构转换是指在翻译中发生于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语言结构的变化,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之间语法结构的变化。在结构转换范畴内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因语法要求而产生的词和短语的顺序调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物称主语句和人称主语句之间的转换,等等”(张小胜、殷丹,2013)。本文以《柳林风声》为例,从“增词、语序的调整、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二、增词 “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这是从事翻译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减,有时,为了确切、充分地表达原意,或为使译文生动、通顺,符合汉语习惯,往往需要在译文里做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补或省略。”(张震久,袁宪军,2009)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儿童对译文的理解,增词减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増译 (1)原文:But did I overhear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 and “start” and “this afterno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