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靖远县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靖远县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靖远县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待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废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当时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 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词“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春秋学(春秋学的主要特点是“舍传求经”,他们在“舍传求经”时以“明王道”为原则)正统论自北宋庆历年间兴起,至南宋愈来愈盛,“华夷之辨”成为两宋时代的思想主题之一。这一意识的兴起

A. 表明传统天下秩序趋向崩溃

B. 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

C. 反映出中原制度文化的优势

D. 阻绝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宋之际,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了春秋学正统论与“华夷之辨”盛行的局面,故B正确;两宋时期传统天下秩序并没有趋向崩溃,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文化与中原制度文化比较,故C排除;两宋时期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故D排除。

4.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排除;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不受制约,故C排除;君权至上,并非受到内阁制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实质,结合材料信息“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即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

5.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源于中学,认为这些科技不过“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国载籍之外”。洋务派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

B. 推翻中体西用学说

C. 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 坚持文明优越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学中源”思想,这有利于洋务派缓解与顽固派的矛盾,从而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故A正确;“西学中源”思想为洋务运动减少阻力,并不是推翻中体西用学说,故B排除;洋务派并非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坚持文明优越理论,而是说明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的目的,故D排除。

6.198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

A. 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

B. 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

C. 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D. 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只反映了《大公报》的社评,并不能说明众多报纸媒介都密切关注灾情,故A 排除;仅凭材料也不能体现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故B排除;材料“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各竭其力,各尽其心”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在陕灾问题上的互动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媒体关注政府的救灾力度,而是呼吁社会各界救灾,故D排除。

7.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系息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 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 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 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利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动员体制,不是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故B排除;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942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的大背景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8.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C. 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 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A排除;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当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上升,说明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故B 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工业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故C排除;1949—1952年并未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D排除。

9.古希腊学者安提丰从人的生存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据此可知,安提丰

A. 具有人文精神

B. 反对奴隶制度

C. 反对神灵崇拜

D. 注重物质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反映了重视人的生存和利益的思想,这具有人文精神,故A正确;材料没

有反映反对奴隶制度的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神灵崇拜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注重物质生活,而是重视人的生存和利益,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自然所确定的利益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外力强制的利益”,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

A. 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

B. 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

C. 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

D. 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反映了卢梭反对彻底的直接民主,提倡选举实行精英贵族政治,这说明他认识到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消灭社会的不平等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卢梭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故C排除;材料虽未反映“主权在民”的思想,但并不能说明卢梭没有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故D排除。

11.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年,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

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

2.5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A. 缩小了贫富差距

B. 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C. 缓解了阶级矛盾

D.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的人数增加,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剩余,180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工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D 正确;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工厂并不能维护人民的权益,故B排除;劳动力流向工厂也没有缓解阶级矛盾,故C排除。

12.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 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 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 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3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正确;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美苏争霸的态势加强,故A排除;1953年苏联没有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C排除;漫画当中苏联的“和平攻势”并不能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D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靖偿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

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材料三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答案】(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新航路开辟、政局变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影响,

据材料一“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流入、财政收入、商品出口、中国同世界交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异同,根据材料二“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地域范围、通商原因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不同,从世界潮流、国家利益、中外联系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相同。评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主权、城市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观念近代化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根本的不利局面、便利西方经济侵略等方面说明其消极性。

(3)作用,根据材料三“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充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平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序言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此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发展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即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例如: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等方面予以阐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歉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工业盐聚条,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重,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美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状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郡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精编自雷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

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次议会改革的不足、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壮大等方面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据材料“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民财产资格、调整选区、议席席位等方面回答其内容。

(2)影响,根据材料“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主体、新兴工业城市利益、缓和矛盾、完善民主政治等方面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速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进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由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舆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搁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联合国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国际共识;二战后,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原因:进展迟缓,挫伤了国际社会的信心;冷战的爆发,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及矛盾。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结束、联合国建立、世界

和平与安全、美国霸权等方面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原因,根据材料“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展迟缓、冷战爆发、国家利益分歧等方面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疆大卖的时间内,直接指都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洞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摘编自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润全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内部已危机重重。特点: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工业主导,教育先行;以武汉为中心逐渐辐射全省。

(2)历史功绩: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实业,奠定了工业基础;力主教育变革,推进社会转型;顺应时代趋势,促进近代潮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等方面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特点,据材料“督办芦汉铁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现代教育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种类、覆盖面、工业和教育、武汉为中心等方面回答其特点。

(2)功绩,根据材料“直接指挥中法战争……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抵御侵略、发展实业、教育变革、近代潮流等方面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一、选择题 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25.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26.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 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 官田101 8 93 93% 寺观田55 10.5 44.5 81% 百姓田315 130 170 54% 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 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7.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

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 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 28.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 29.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指出:“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给他们短期政治培训,依照情况并在自愿条件下,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此举() A.壮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干部队伍 B.有助于产业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 C.促进了战略反攻向国统区的推进 D.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30.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A.是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B.适应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 C.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D.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1.下图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其中20世纪80、90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2023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练案[7] 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2·陕西汉中)1215年颁布的英国《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D) A.促成英国建立起议会君主制 B.注重维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D.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解析]英国《大宪章》规定,不经过教会和贵族组成的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征税,这说明了《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形成了“王在法下”“有限王权”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英国议会君主制也就是君主立宪制,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建立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护自由民私有财产,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受到限制,而不是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C项。 2.(2022·河南安阳)“光荣革命”附带有几项法律文件,如1689年《兵变法》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时间;1694年《三年法》规定每三年应该改选一次议会;1696年《叛国法》不让国王以“叛国罪”为借口清除反对派,为被指控“叛国罪”的人提供法律保护。这些法律(C) A.限制了王权,国王“统而不治” B.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 C.促进英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相继通过《兵变法》《三年法》及《叛国法》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促进了英国向现代政治体制转变,C项正确;英国国王真正“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议会对行政权的监督,B项排除;D项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排除。 3.(2022·四川模拟)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策——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

靖远县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 地理试题(含答案)

靖远县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的统称)为原材料,制成可再生物质能锅炉直接燃烧的新型清洁燃料。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缺油少气,但人均能源消费量高,能源长期依赖进口。瑞典人热爱大自然,十分重视环保。目前,瑞典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是生物质成型燃料开发利用的先锋国家。据此完成1~3题。 1.瑞典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重工业发达 B.交通运输业发达 C.供暖对能源消耗大 D.能源资源丰富 2.瑞典大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较强 B.森林资源丰富 C.对外交通便利 D.邻近海外市场 3.瑞典大力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影响表现为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能源进口压力 B.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环境破坏严重 C.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D.实现废弃物零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 舟山群岛海岸线长2440多千米,是我国岛屿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深水岸线长达280km. 舟山港,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要冲,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的重要节点。舟山港已与36个城市实现海铁联运业务(即将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结合起来的物流运输模式)。舟山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具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2005年舟山港深水港开港运营。下图为舟山港周围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 4~6题。 4.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舟山群岛筑港的突出优势最可能是 A.港口吃水深,冬季封冻 B.航道直,夏秋季风浪小 C.全为深水港湾,湾阔水深 D.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 5.与上海、广州等港口相比,舟山港能够成为自由贸易港试验区的主要原因是 A.成本和开发程度低 B.经济腹地较大 C.远洋运输更便利 D.开发历史悠久 6.舟山港发展海铁联运 ①有利于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②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有利于加强东西部地区沟通④不利于东部地区增加就业机会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 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曾实行“亲盟”制度,君主、贵族们在朝聘盟会等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守“同姓为先,异姓为后”的原则。西周推行“宗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华夷秩序B.促进民族交融 C.巩固宗法制度D.宣扬君权神授 2. 《孟子公孙丑》一文中记载:“(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年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此可见,孟子这一思想 A.肯定了人的道德自觉性B.认为道德起源于社会现实 C.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D.否定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A.中央集权日渐加强B.边地治理的灵活性 C.专制体系逐步完善D.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4.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以前所铸钱币一律熔毁,以后钱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非上林三官所铸钱币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这一举措 A.解决了王国坐大的问题B.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C.掠夺了富商大贾的财物D.强化了对市场的统一管理

5. 唐前期,土地所有者先到本人籍贯所在地申报,当地政府检验其身份证明,然后对照户籍资料检查申请人的“永业田”情况,上报上级州政府检勘,州政府审核无误后,再将申请人的土地数量、位置、土地边界写入户籍资料中。这一做法 A.禁绝了土地买卖行为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人D.加速了田庄经济的瓦解 6.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刘珙在修复岳麓书院时指出:“是固章圣皇帝所以加惠一方,劝厉长养以风天下者,而可废乎?”明代学者李东阳在《衡山县重修文定书院记>中说:“书院之作,乃古庠序之遗制。……今虽建学置师遍于天下,无俟乎其它,而前贤往迹,风教之所关,亦不容废,如兹院者是也。”材料可用于说明 A.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了书院教育兴盛 B.理学的传播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宋明时期书院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D.社会教化是书院发展兴盛的重要动因 7. 如图所示为明代壁画作品《货郎图》,这类作品在当时颇为流行。这一作可以用来说明明代 A.农产品的商品B.市民阶层的壮C.风俗画的盛D.跨区域贸易的勃

2021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普通高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普通高中 202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文综-地理试题 2021年1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箂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9月20日,重庆市江津区种植的巨型水稻开始收割,该品种水稻高 2m.亩产达1000 kg,采取稻、蛙、泥鳅混合种养模式,在重庆市长寿湖镇龙沟村, 首批试种的彩色旱稻也获得了丰收,亩产达650 kg,它在品质、口感上与黑龙江 五常优质大米相当。据此完成1~3题。 1.与巨型水稻相比,彩色早稻 A.种植成本高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种植利润高 D.对地形适应性强 2.龙沟村试种彩色早稻主要是为了 A.发展观光农业 B.适应缺水环境 C.增强市场竞争力 D.降低种植成本 3.江津区巨型水稻采取混合种养模式可起到的生态效益是 A.减少用地面积 B.提高经济收入 C.增加产品种类 D.改良稻田土壤

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火都市离不开港口的持续发展。新加坡有7个 码头位于金融商务区。目前,每年有8万多艘轮船往来于新加坡海峡,新加坡港 承载了世界五分之一的货柜转达量。2019年10月,新加坡开始投资兴建大士港口,预计在2040年建成世界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届时,大士港年货物吞吐量将是原码头约2倍,据此完成4~6题. 4.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最突出优势是 A.技术先进,工业生产能力强 B.位于热带地区,物产丰富 C.重要的国际海运枢纽,海运发达 D.处于航空运输节点 5.据材料,为促进新加坡经济可持续发展应 ①积极拓展延伸海运相关产业链②提高港口服务质量 ③打造洁净美丽环境④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新加坡在大士建港有利于 A.优化城市产业布局 B.调整产业结构 C.扩大对外出口规模 D.提高城市化水平 在四川与西藏、云南的交界处,金沙江支流巴楚河的上游,有一条长约20km的山谷,谷内常年云雾缭绕。据考证,河谷西侧为古老的花岗岩地层,地下水上涌,热泉不间断地喷出地表;河谷东侧分布着喷发时间不等、规模不一的间歇热泉,构造如图所示。专家推测形成间歇泉的地层须有大小不等的空腔,便于地下热水的积累和释放。据此完成7~9题。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君臣之间沟通,除了正式的朝堂召见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即吏民请求于皇帝朝堂召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这一做法 A.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B.表明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提高了政务的执行效率D.反映了君主与外朝矛盾 2.美国在罗斯福以前奉行“小政府”的方针,主张限制政府的规模和权力,反对政府干预私营经济。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有了空前的扩展。现在美国政府成为凌驾于各个垄断资产阶级集团利益之上的国民经济管理者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协调人。这主要表明美国 A.政府职能发生巨大变化B.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政府干预主导经济发展D.经济运营机制发生根本变化 3.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有人说: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主要指 A.统一的实质是德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 B.德意志的统一是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 C.德意志境内的所有诸侯国被武力消灭 D.统一宣告了德国的君主制度最终结束 5.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这是中青年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被称作“莫干山会议”。此后,双轨制成为时代名词。这次会议 A.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B.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制定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D.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6.汉初张苍认为秦朝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

甘肃省靖远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靖远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是权力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和人民)分配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既民又临土的世袭体制,权力的上下关系同时又体现着财产的占有关系。这一体制 A.隐蔵着扩张兼并的危机 B.阻碍了封建皇权的发展 C.是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 D.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2.战国时期已有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其相关文献出土已涉及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绕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由此可见,当时 A.需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B.诸候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 C.儒学思想的社会传播较为厂广泛 D.儒学已络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3.下面是某学者将秦汉官吏享受特权方面的不同所做的比较表。由此可知,汉代 A.官僚机构目詮完善 B.政治容易走向腐败 C.官吏违法现象较多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亲尊尊”思想本为備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也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储佛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備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5.(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土中,士族子弟约588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C.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継承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同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乐官伶州鸠向周景王解释音律,将武王伐纣时“月在天驷”的天象一“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解释为:周人祖先居后稷之官,善抚农事、不废田亩,使民有食、安居乐业,这便是周德的由来。这一解释可以说明,在周代 A.君主的仁德受天命主宰 B.平民百姓实现安居乐业 C.礼乐制度是国家之根本 D.治国理念凸显人文色彩 2.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 A.礼法兼用 B.执法要因人而异 C.严刑峻法 D.法律应及时变革 3.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所载汉代经济活动(部分)。据此可知,汉代 A.豪强地主威胁社会秩序稳定 B.豪强地主成为社会重要力量 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4.唐高祖武德年间,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供宰相集体议事:高宗永淳年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被纳入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将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和礼部等机构引入中书门下,此后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变迁 A.服务于君主专制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使相权合三为一 D.扩大了统治基础 5.南宋慈幼制度不断发展,其得以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田产,使之能够连续不断地获得钱谷,再由地方社会乡贤、乡大夫对其进行管理,从而持续资助贫户抚养孩子。这体现了 A.人地关系紧张情势的缓解 B.南宋重视土地的再分配 C.官民协调推动了地方治理 D.人口短缺影响社会发展 6.右图为元代宫廷画家刘贯道所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画面中忽必烈被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其威武的身躯与非凡的气势显露无遗。这幅作品

甘肃省兰州名校2023学年高三一诊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2.梭伦执政时期,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帮助其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儿子赡养自己。这些规定 A.直接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权力B.阻碍了雅典农业经济的发展 C.导致雅典道德沦丧世风日下D.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 3.汉初张苍认为秦朝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认为秦属于正统朝代,改汉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这说明( ) A.汉朝人对自己的王朝正统性充满怀疑 B.“五德终始理论”缺乏严谨性 C.宣扬正统学说提高了神权的地位 D.“五德终始”学说引发了激烈的思想争鸣 4.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人评价说“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下列有关这种说法对应正确的是A.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B.查理一世、威廉三世、詹姆士二世 C.詹姆士二世、查理一世、威廉三世D.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乔治一世 5.柏拉图指出,“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尊重权威已经在群众中消失了,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这表明当时雅典城邦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靖远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方伯是天子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而册命的,是对周王朝疆城内某些地区有征伐权力的一方诸侯之长。方伯对其控制的小诸侯国实行类似于朝廷对自己的政治统治。据此可推知.方伯的设置 A.易于引发政局的动荡 B.体现了家国一体观念 C.呈现出官僚政治色彩 D.强化了天子共主地位 25.东汉时,“上自官僚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即席而歌,即兴而舞"。右图为成 都天回山东汉崖整出t的击鼓说唱陶俑,造型夸张,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得极为 生动活泼、传神。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艺术审美是陶塑的主要价值 B.社会文化生活活跃灵动 C四民社会等级秩序日趋瓦解 D.成都地区成为文化中心 26.自唐代以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多田翁”“足谷翁”“富家翁”等记载,在各地则有所谓“高强户”出等户”“无比户"等称谓。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的转型 B.土地兼并的缓解 C.富民阶层的崛起 D.奢靡风气的盛行 27.明朝统治者在编修(元史)时,重视展现元朝“天下一家之义”。清朝统治者在修订(明史)时,多次提到清朝是继承明朝正统而建的,且充分肯定儒学在明初建制中的积极作用。明清如此修史旨在 A.加强思想控制 B.强化君主集权 C.提升史官素养 D.维护国家统一 28.下表为1873~ 1894年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在进口总值中所占比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外贸结构发生变化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骤降 C.人超局面得到改观 D.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29.下图是对1911~1919年(申报》上所刊登的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的数量统计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报刊业得到迅速发展 B.文化教育摆脱了列强控制 C.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D.民主政治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2023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靖远县第二中学、靖远县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3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靖远县第二中学、靖远县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4、推测在低厢中起横垄隔断,主要是为了( ) A.阻挡大风 B.减少水分蒸发 C.灌水均匀 D.阻隔病虫害 5、青藏高原大蒜播种深度比较大,主要是考虑土壤( ) ①温度 ②水分 ③肥力 ④类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m左右的农区低厢进行深松适合选择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日晕,又叫圆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它的形成原理是在5km的高空中出现了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卷层云中的冰晶经过太阳照射后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物理变化,阳光便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图示意日晕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日晕发生时( )

A.可长时间用肉眼观看奇景 B.近地面对流运动强 C.短时间内可能出现降水 D.近地面河流正涨水 8、下列地区中,人们更容易观测到日晕现象的是( ) A.四川盆地 B.亚马孙平原 C.刚果盆地 D.华北平原 卡尔布科火山为智利中部安第斯山脉的活火山。布兰科埃斯特河源于卡尔布科火山。1961年卡尔布科火山大规模喷发后,大量火山灰进入布兰科埃斯特河,河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下图示意2015年火山再次喷发前该火山下游7.5km处的河段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961年卡尔布科火山大规模喷发后,该河段( ) A.持续变宽 B.持续变窄 C.先变宽,后变窄 D.先变窄,后变宽 10、甲处侵蚀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落差加大 B.水流束窄 C.水流偏转 D.挟沙量减少 11、2015年卡尔布科火山再次喷发,该河段河道形态变化较上一次偏小,可能是由于( ) A.植被覆盖减少 B.上游沙源增加 C.气候总体变暖 D.喷发规模较小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为了遏制越来越严重的乡村人口收缩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对损毁和无人居住的房屋住宅进行翻新修建。1989年意大利管理部门制订的有关发展计划中,明确当地“在不增建新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更新和改善既有无人居住的历史建筑,以提供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并且首次提出“建筑的翻新需要保证真实环境,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游客,更主要的是服务

(全国卷)2021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

(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 (丙卷)(含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公元前645年,秦晋战于韩原,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后晋国开始实施“作爰田”之政。有学者认为:“作”者,开创也,“爰田”者,以田赏赐众人也,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公田有限未必够赏。“作爰田”的实施,说明当时 A.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 B.原有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C.晋国改革使国力大增 D.土地私有制已普遍确立 25.汉武帝时期的诸项尊儒措施并非“皆自仲舒发之”:国立太学早已有之,州郡立学校推广文翁治蜀经验;儒经立博士官始自文景;重用“文学”之士始自严助、司马相如等,且多非“醇儒”;儒者为卿相自公孙弘始,其学“兼儒墨,合名法”。这说明. A.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 B.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有限 C.尊儒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 26.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

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27.下表为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在全国关税总额中所占比例表。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政府不断提高关税税率 B.商品流通格局发生变化 C.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增多 D.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局面 28.近代西方自由主义者强调自由对于个人本身的意义,认为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而严复的关注却不在于此,他注意的是自由外在的工具价值,关心的是自由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这反映出 A.自由主义认识受社会环境影响 B.国家自由要高于公民个人自由 C.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D.严复弥补西方自由主义之不足 29.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30.据统计,至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较战前增加15倍,资本总额增加72倍。从分布上看,川渝占44%,湘桂占21.11%,陕甘占13.93%,云贵占5.8%,青、宁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xx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三)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25.苏州地区明清碑刻中常见“切铺均隶浙绍,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遵例领帖纳税,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文句。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同业又同乡现象常见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地域性商人群体普遍D.城乡之间差距缩小 26.梁启超强调:“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反对实行民主制度B.主张提高国民素质 C.深刻批判辛亥革命D.倡导建立精英政治 27.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 28.龙太江在《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中写道:“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因此,在“继承统系”的意义上,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商周的这一“继承统系” A. 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B. 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 C.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君统与宗统的分离维护了君主地位的延续,体现了宗法制嫡系继承正统地位的特点,有利于保障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故B项符合题意。A项,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权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的措施没有破坏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项,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团结,排除。 2.下面是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A. 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 B. 法家学派思想的消亡 C. 汉赋文学兴起的背景 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思想的影响。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讲授儒家经典,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可以用来研究汉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汉中央太学的变化,不能用来研究地方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儒家地位上升,但是法家思想并未消亡;C选项错误,中央太学博士子弟人数变化与汉赋兴起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宋代书籍《梦梁录》中说:“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药铺老陈借其一把雨伞,并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后来许仙又将这把伞借与白娘子,定下一段姻缘。这反映出当时 A. 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 B. 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 C. 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 D. 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目“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药辅老陈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可知消费者追求品牌的喜好,故C项正确。工业生产主要是指在工厂里生产,与题目无关,故A项错误。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没有抓住题目的重点,故B项错误。题目关键词“宋代书籍”“宋话本”可知是处于宋代,其特征是商品经济繁荣,促进市民文学的发展,而不是文学的发展,故D项错误。所以选C。 4.明代首辅权重,面司札监的权力又在内阁之上,明武宗时期,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这表明明代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宦官拿握决策权力 C. 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D. 君主专制受到抑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可知宦官在中央决策中发挥较大作用,内阁权力受到压制,说明明代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正确。B项,司礼监为牵制内阁权力而设,依附于皇权,并未完全掌握决策权力,排除。C项,司礼监虽专掌机密,但内阁的制衡作用仍然存在,排除。D项,明朝君主

甘肃省武威市武威一中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武威一中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 C.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D.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2.自传是作者本人对其所亲历和亲见的事情进行记述的回忆性作品。卢梭在其自传《忏悔录》中说:“我的《忏悔录》的本旨,就是要正确地反映我一生的种种境遇,那时的内心状况。我向读者许诺的正是我心灵的历史,为了忠实地写这部历史,我不需要其他记录,我只要像我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诉诸我内心就成了。”这说明 A.自传是研究作者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史料 B.自传由亲历者记述,因此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 C.由于主观性较强,自传的文学价值高于其史学价值 D.使用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比较研究,更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3.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B.使临时政府统治日益陷入孤立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革命由和平夺权转向暴力夺权 4.有学者指出,人们开始把牛顿的方法十分不恰当地应用于整个自然科学中去,甚至应用到神学和伦理学中,虔诚而保守的牛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该学者意在强调 A.错误观念意外引发法国大革命 B.改造后的新宗教具有进步作用 C.牛顿力学体系使信仰更加虔诚 D.近代科学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2023届高三年级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23届高三年级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参答】A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观天象授时、战争、工程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故选A项。材料所给不同时期墓葬的差别反映不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 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 A.肯定其雄主形象以挽时局 B.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 C.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

D.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 【参答】B 【解析】《资治通鉴》崇古重道,重仁政,批判汉武帝的暴政,但忽略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秦亡汉兴的客观效果,有片面性,故选B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主旨是对汉武帝暴政的批判,A项错误。 3.下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 A.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 B.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 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 【参答】D 【解析】材料主题是北朝政治复兴,重军功和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北朝创立一系列政治制度,而南方门阀制度腐朽,北方政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D项;A项与所学不符;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全国大联考 2023届高三第七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在中国南方各地被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才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了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生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水稻栽培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的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开发和经营,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这大大提高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票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从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