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师范大学874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概论(A卷)2014年考研真题

河南师范大学874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概论(A卷)2014年考研真题

河南师范大学874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概论(A卷)2014年考研真题

全国自考2016年10月00541《语言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 0054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面各项中,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是 A.广州话 B.福州话 C.重庆话 D.上海话 2.汉语拼音字母b、p、m都是 A.舌尖音 B.唇齿音 C.正齿音 D.双唇音 3.下面各项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英文字母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希腊字母 4.儿童“以词代句语言”出现在 A.单词句阶段 B.语法句阶段 C.简单句阶段 D.复杂句阶段 5.“叶子岀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 B.仿写 C.夸张 D.比喻 6.下面各项中含有轻声音节的是 A.渐渐 B.妈妈 C.声声 D.人人 7.“在家休息”是一个 A.动宾词组 B.主谓词组 C.偏正词组 D.兼语词组 8.不同行业有自己的“行话“行话”属于 A.地域方言 B.社会方言 C.亲属语言 D.混合语言 9.“半两棉花——免弹(谈)”采用的方法是 A.转移欢关 B.语义汉关 C.语音双关 D.替代双关 10.下面各项属于语言符号特点的是 A.约定性 B.自然性 C.固定性 D.想象性 1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 A.母方言 B.底层方言 C.基础方言 D.原始方言

12.谈话体属于 A.书面语体 B.宣传语体 C.文学语体 D.口语语体 13.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便把“世”改为“代'把“民”改成“人”,这是为了 A.避讳 B.图吉利 C.讨口彩 D.自谦 14.中国历史上推行“书同文”措施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玄宗 15.汉语中“罗汉、菩萨、塔、阎罗”等词的出现,是因为 A.儒家学说的兴盛 B.道教的兴起 C.名教的影响 D.佛教的传入 16.“弟弟吃苹果”不能说成“苹果弟弟吃'这是受制于语言符号的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C联想关系 D.分类关系 17.音高取决于声波的 A.振幅 B.数量 C.长短 D.频率 18.“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这个句子是 A.反复句 B.顶真句 C.对偶句 D.回环句 19.中国叫“绥远、定远”之类名字的地方,往往当年 A.水草丰美 B.山川秀丽 C.曾发生战乱后被抚平 D.人口特别多 20.—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转而使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叫 A.语言混合 B.语言转用 C.克里奥尔 D.双语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22.下面各项中,属于元音的有 A.[a] B.[f] C. [l] D.[o] E.[p] 23.下面各项中属于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的有 A.音乐 B.舞蹈 C.绘画 D.推理 E.文学 24.下面各项中彼此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有 A.日语 B.葡萄牙语 C.老挝语 D.朝鲜语 E.英语 25.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有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测试试题

年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试题

————————————————————————————————作者:————————————————————————————————日期:

区域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社区的概念: 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任何一个社区都具有下列基本要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成员有基本相同的职业,比较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关系、认同意识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等。 农村社区概念: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社区的功能: 社区的功能主要包括:空间功能、联接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 1、空间功能。社区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空间功能是社区的最基本、最主要功能之一。 2、联接功能。社区在为人们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人、家庭、团体聚集在一起,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倡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互相援助,从而将居民密切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小社会。 3、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居民联接在一起,还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和价值观。 4、控制功能。社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稳定,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 5、传播功能。社区因拥有密集的人口,从而成为文化源、知识源、技术源、信息源,为传播提供了条件,各种信息在社区内外,以各种方式迅速传播、辐射,为人们及社会本省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6、援助功能。社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及处于疾病或经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提供帮助和支援。 农业的分类: 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农业可以划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又如,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上述两大类农业生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生产,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及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经济统计中,农业的主体都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根据各国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生产实践,农业通常还包括林业和渔业等部门。中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划分为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关于发展的三种不同观点? 综观不同学科对发展概念理解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发展所涵盖的内容认识上的区别。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社会发展,即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和成熟变化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既定的、估计可行的社会和经济进步。这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由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方面组成的。第三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进步与优化。显然,上述观点的分歧实质上是对"社会"所涵盖范围的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从广义上理解社会,社会发展包含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由第二种观点到第三种观点,是对社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阅读书目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阅读书目 一、书籍 [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 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新版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中文版由几位从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归国的农经学者经过良好分工翻译而成,翻译质量较为难得,特别推荐。提醒一下,这本书最好与速水佑次郎的《发展经济学》一同学习,因为本书有多处与之衔接)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录了林教授在国外著名期刊发表的九篇关于中国农业改革的论文和一篇关于李约瑟之谜的探讨,特点是调查严谨,数据分析充分,文章结构规范)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重点突出了二人的研究方向,即农业经济学和人口与发展经济学,堪称一本较好的国情教材) 岸根卓郎,《粮食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重点介绍了粮食危机成因及在日本的实践,探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政策,重要的是提出了新粮食政策及粮食流通革命,对时下中国的粮食政策应该有一番借鉴意义) 一系列本科生农业经济学教材,如李秉龙的《农业经济学》,朱道华的《农业经济学》,王雅鹏的《农业经济学》,谭向勇的《农业经济学教程》等等;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很适合做本科生教材。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等著作,重点探寻农业增长的源泉,强调人力资源的投资,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周诚著,《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系统的谈及三个分领域,即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重点论述了土地产权和土地市场等问题,由浅入深,是本好书) 孙颔,《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孙颔、石玉林,《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两本书系统、全面、数据精确。沿用地理学上的区域划分,分区阐述了中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发展)雷纳、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作者选择了时效性强的关于现行政策的论文,包括农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美国与欧共体的农业政策改革、关贸总协定与农业贸易、东欧和中国的农业改革及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也包括一些补充专题——宏观经济学与农业、农业研究与生物技术、资源贫乏地区的农村经济) 胡跃高,农业发展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李宗正,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中国物质出版社,1996 朱道华,世界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阮文彪,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朱道华,外国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马洪,孙尚清:《现行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土地权利与土地政策》,《中国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就是人来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城市形成及城乡分离之日起,城乡差异与对立状态就长期存在。 2、发展:可理解为增进人民福利的过程,发展研究应该坚持以福利导向。 3、农村发展:使现有的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一系列的与量的变化,集中表现为这些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善。 4、发展干预:就是指国际发展领域中,为了某预定的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改变现状的人为努力,就是实现发展的主要手段。 5、参与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四健”:脑健康、手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二、简单题 1、请简述农村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答: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发展体制收到长期的禁锢,忽略公平要素,农村发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2、请简述参与式发展的内涵 答:(1)保证目标群体对相关资源的利用与控制;(2)“参与”要实现目标群体项目中全过程的介入; (3)“参与”还强调了各目标群体要在自愿、民主介入的基础上,增强对其所参与的项目主动性与责任感; (4)尊重社区文化;(5)“参与”要让目标群体,特别就是那些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分享利益。 3、请简述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 答:(1)通过实施发展干预来实现农户生存状况的改善;(2)加强对农户综合能力的建设与培养; (3)通过合理的赋权与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4、请简述参与式农村发展的实施原则 答:(1)更加注重发展干预的过程,而不就是结果;(2)在关注社区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与之相符的参与式农村发展干预行动;(3)重视乡土知识、乡土文化、乡土精英等在发展干预中的作用; (4)应充分重视诸多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请描述传统农村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弊端。 答:传统的农村发展战略视农业为工业化的手段,挤压了农业及农村的发展。相比之下。替代发展战略强调重视农业及农村发展,具体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善工农关系、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与行动方案。 2、请描述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的基本内容,并举例说明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农村与城市生活虽然不同,但就是等值。通过城乡空间规划体系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可以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以及居民生产条件等值化。例如: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角,面积70554平分公里,占德国领土面积的20%,就是德国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州,2011年年末人口1244万人,位列联邦第二,州府慕尼黑人口135万人,就是德国第三城市。20世纪40年代末期,巴伐利亚州仍就是德国产业发展落后的农业州,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就是农林业、乳业、粮食与林木生产支撑着全州30%以上的就业与收入。然而,巴伐利亚州借助城乡等值化战略,成功地将其一个典型的农业州转化成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舟,连续多年被德国人选为“境内生活质量最高”的地区。 《农村发展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自考或考研语言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2008和2009自考语言学概论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B.语言是一种有声符号系统 C.语言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D.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下列属性中,风声、雨声、喷嚏声、咳嗽声均不具有的一项是() A.生理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物理属性 3.下列各组元音中,都属于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i,u] B. C. D.[o,y] 4.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派生构词的一项是() A.rewrite B.cats C.teacher D.unafraid 5.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偏义复合词的一项是() A.妻子 B.国家 C.开关 D.忘记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语”的是()A.惯用语 B.歇后语 C.成语 D.术语 7.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的语法理论是() A.结构语法理论 B.功能语法理论 C.生成语法理论 D.认知语法理论 8.在“这道题我们做过”这个语言片段中,“这道题”和“我们做过”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D.是组合,不是成分 9.英语“John loves she”这句话是病句,其错误在于() A.性 B.格 C.数 D.态 10.下列关于义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义项只包括词的理性意义 B.义项包括词的临时意义 C.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D.词的多个义项并非总有关联 11.下列关于语义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义场是词义系统性的重要表现 B.语义场与上下位词关系密切 C.语义场是一个层级体系 D.不同语义场的系统性是均衡的 12.“行为”和“行径”在词义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A.感情色彩不同 B.形象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理性意义不同 13.下列文字系统中,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苏美尔文字 B.阿拉伯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拉丁文字 14.由意音文字换用表音文字,属于()A.文字的创制 B.正字法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D.字符类型改革 15.下列关于“语言转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转用是语言统一的重要形式 B.双语现象并非一定导致语言转用 C.语言转用以民族融合为必要条件 D.语言间的密切接触是语言转用的重要条件16.语汇系统中最为稳固而不易变化的是() A.一般语汇 B.基本语汇 C.通用语汇 D.专用语汇 17.感性思维(前思维)活动不包括()A.视觉和听觉 B.触觉和知觉 C.记忆和想象 D.情感和意志 18.一般儿童能跟成年人差不多一样地说话的年龄是()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5岁左右 D.12岁左右 19.下列关于母语教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语教学主要指中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B.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会使用一种语言C.母语教学的任务包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D.母语教学也注重提高文化素质 20.对于中介语的错误类型,目前较多采用的分类是() A.系统前错误、系统错误、系统后错误B.语法错误、语汇错误、语音错误 C.可容忍的错误、部分容忍的错误、不能容忍的错误 D.目标语判断性错误、来源语干扰性错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关于书面语的表述,正确的有() A.是经过提炼的口语书面形式 B.与口语相比缺少了一些内容 C.不存在与口语严重脱节现象 D.会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 E.不会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22.从发音机制上看,辅音的音质决定于() A.发音方法 B.发音部位 C.唇形圆展 D.舌位高低 E.舌位前后 23.“奥林匹克”这个词属于()

(完整版)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第二版陶佩君主编)

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 人本发展理论: 人:人是所有对策的行为主体,是所有社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资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人的发展能力,塑造人;分工:通过社会分工深化,实现人的优化配置,安置人;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开发人的发展潜能手段;目标:满足人的发展多种需求目标。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资源、制度、分工 第三层次:手段第二层次:主体第一层次:目标 制度放在最左边意味着制度对其他模块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 资源放在最上边意味着资源对行为主体及其他模块具有提升型作用; 分工放在最下边意味着分工对其他模块具有支撑性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既包括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也包括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看,又涵盖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政策制度安排等四个方面;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看,又涵盖了人口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带动农业效益增长; 2、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统筹城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5、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PREES系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大子系统

贫困与反贫困发展理论 贫困线与贫困程度: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0,说明社会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1,说明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贫困和反贫困的相关理论:要素短缺贫困论、低收入贫困论、贫困的人口理论、生态型贫困论、传统农业的技术落后论、发展不足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贫困片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科学试验、扶贫试点、连片开发。 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发展理论内涵和原则内涵:1、介入决策及选择过程,促进权力再分配;2、作出承诺与贡献,创造发展动力;3、利用与控制资源,参与利益分享;4、尊重乡土知识,让农民参与创新过程;5、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立的意识。 原则:建立合作的关系;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普遍提高人的能力,而不只寄希望于“能人”和“带头人”;制度化保障,机构化推行。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实践框架:理论范畴核心是赋权,制度范畴核心是施政,社会范畴核心是公平、公正,经济范畴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伦理范畴核心是人权,实践范畴核心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动员目标团体。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学科的结合与交叉,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构建衔接和交流平台。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步骤:发展问题诊断、双向评估、实地检验、参与式监测和评价、推广或改进。 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出现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实践篇 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农业的弱质性,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现,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P120 农民六大核心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爱健康。 土地属性:资源、资产、生态、工程、社会、权籍。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计划.doc

2006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计划 (110402)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与发展、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创新、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了解农业生产特点和关键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和农业推广技能、项目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当代农村区域发展学科和农业推广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包括农村社会学、社会调查学、农业推广心理、区域经济学等范畴在内的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 3、具备农村区域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农业推广等方面的技能; 4、具备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以及农村区域综合开发技能; 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现代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农村资料调查与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处理技能和熟练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7、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农村、农业调查与研究、决策、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能。 三、主干学科:发展学、推广学 四、主要课程 作物通论、园艺通论、动物通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估、农村经济学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习4.5周;课程论文2周;教学实践4.5周;军事训练2周;生产劳动4周;毕业论文6周;毕业实习8周,共31周。 六、主要实验 社会调查指标设计,视听教育、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估、乡村发展规划等。 七、修业年限:四年 八、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九、毕业最低学分 毕业生修读最低学分173.5学分,其中必修课110学分,选修课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26.5学分。 十、相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农学

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全国名校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武大、中山等)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武汉大学文学院635语言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二部分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三部分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705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武汉大学文学院635语言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3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辨析下列术语 1.体范畴与时范畴 2.元音与辅音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加以解决。为此,本文对目前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并且短期内,这一问题难以真正消除。为了能够缩小区域农村发展差距问题,必须结合实际,仔细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寻找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疆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在资源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加之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表现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发展,并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1]。要想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首

先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以及区际差异性。现如今,我国对农村区域的划分呈现出动态性和间断性,更加善于结合某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区域性划分,对于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区农村发展实际,并由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度,即由东向西,地区经济发展以此减弱,东部地区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部次之,西部则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增长率来看,东部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则依旧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自“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但由于东部本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区优势,使得其更能吸引外界投资,由此东西部发展差距依旧存在壁柜不断扩大。 2.2农村区域环境发展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而人口密集,环境压力

(完整版)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考研知识点-经济学原理

第一部分经济学原理 一、需求的定义:P17 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P19 1、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少;价格低,需求多。 2、其他商品的价格。各种商品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因此,其他商品价格变动也会影响某 种商品的需求。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4、消费者嗜好。 5、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动。 6、政府的消费政策。 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8、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主要影响需求欲望(如消费者嗜好与消费者 对未来的预期),有些主要影响需求能力(如消费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 需求。 三、需求定理P20 基本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比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1、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2、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 但这一定理也有例外。 四、供给的含义:P22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五、影响供给的因素:P23 1、厂商的目标。 2、商品本身的价格。 3、其他商品的价格。 4、生产技术的变动 5、生产要素的价格。 6、政府的政策。 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六、供给定理:P24 基本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在理解供给定理时要注 意以下两点):1、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2、供给定理指的是一般 商品规律,但这定理也有例外。 七、均衡价格的概念及形成过程:P26-27 1、概念: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 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对均衡价格的理解 应注意这样三点):1、均衡价格的含义;2、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3、市场上各种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进行的。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 ①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 ②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③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 ④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2.社区——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3.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4.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 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 化的过程。 5.社会发展——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 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我国学者认为,社会发 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 6.经济增长论——二战结束以后,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原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 如何振兴本国经济,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然成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所 面临的迫切问题。另外,西方各国为谋求战后重建,同样面临着战后经济迅速恢复 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期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 7.增长极限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在给大多数国家带来GN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 带来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人口增长、粮食供应、 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这五种因素的共 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人口的增长将直接形成对粮食指数增长的需求。 未来粮食的供给,决定于土地和淡水的数量,还决定于农业资本,农业资本的形成

语言学概论相关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相关试题及答案 1、How to define language? What are th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finition: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and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are Arbitrariness, Duality, Creativity and Displacement. The illustrations are as followed. Firstly, Arbitrariness’s meaning was discussed by Saussure. I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 For instance, we can’t explain why a book is called a /buk/ and a pen a /pen/. Instead of going to extreme, more would agree that there seems to be different levels of arbitrariness. There is arbit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nd of a morpheme and its meaning. For example, dogs bark “bowwow” in English but “汪汪” in Chinese. And syntax is purely arbitrary to some people. Functionalists hold that the most strictly arbitrary level of language exists in the distinctive units of sounds by which we distinguish pairs of words like “pin” and “bin”, or “fish” and “dish”. So Arbitrariness is the first feature. Secondly, Duality refers to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units of the primary level being composed of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硕士)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年限不超过3年。其中课程学习实践为1年,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三、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 (二)故里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

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着和时间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为30—32学分(含专业实践),所有课程应全部在一年内修完。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为必修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重修。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同时,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2-3们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考试须合格。为补修或者补修不及格,不得参与论文答辩。复合《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学习规定》有关规定,可申请免修免考第一外语和英语学位课程水平考试。

2017年青岛大学考研试题651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A)

青岛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51科目名称: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A)(共3页) 请考生写明题号,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填空(15分) 1.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_________,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2.在汉语中,除音色外,音高的作用十分重要,_______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能区别意义。 3.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声母是____________。 4._______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5.“疆”的造字法是________。 6.________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 7.“天空”是______型复合式合成词。 8.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______。 9.传统语言学时期主要是指语文学和两个时期。 10.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11.语言符号的特点是、。 12.语言这个装置是依靠、运转的。 13.音位变体可以分为两类。 14.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________。 15.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___________。 二、术语解释(10分) 1.联绵词 2.标点符号 3.组合关系 4.音位 5.异根

三、判断正误(对者打√号,错者打×号)(15分) 1.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普通话的一个音节最多由4个音素组成,如shuāng。() 3.c是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4.普通话的送气音有5个。() 5.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共用不同汉字3136个。() 6.“乘”的笔画共有9笔。() 7.“红通通”是主谓型复合式合成词。() 8.“希腊首都雅典”是4个语素,3个词。() 9.语言中的语音具有生理的、物理的自然属性,所以语言是自然现象。 () 10.“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说明语言有阶级性。 () 11.语音具有生理和物理属性,而且不少语言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如 鲜卑语,所以语言同生物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12.语言的混合和语言的融合不是一回事。() 13.平常说,文学作品塑造人物要用个性化的语言,例如:阿Q有阿Q的 语言、祥林嫂有祥林嫂的语言,这说明语言具有个人特点。() 14.目前语言的混合包括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两种语言现象。() 15.词义的概括性是针对事物的类或关系而言的,对于个体事物来说也有 概括性,如指人的专名“杜甫”。() 四、用从大到小的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10分) 1.他能不能来报道还是个问题 2.从大海上吹来湿润而新鲜的风 五、谈谈汉字的特点。(15分) 六、简述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并谈一下对网络热词duang的看法。(15分) 七、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汉语词类划分还存有哪些问题?(15分) 八、举例说明汉语和你所学的一门外语的语法范畴。(20分)

语言学概论考研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复合符号原则上不是任意的,是有理据的 B、正是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是可变的 C、最基本的单纯初始符号都是任意的 D、任意性是指一个符号先由某一个群体约定,继而向周围扩散推广 2、关于书面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加工和提炼,比较规范,所以,语言研究应该首先研究书面语 B、书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任何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D、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主要是风格上差异 3、产生与18世纪末叶19世纪初叶的语言学被称为( B)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社会语言学 D、功能语言学 4、组合关系现在一般称为(C ) A、联想关系 B、类聚关系 C、句法功能 D、语义组合 5、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中,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 D)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6、元音和辅音本质区别是( C) A、元音的发音可以延长,辅音不可以 B、元音发音响亮,辅音不响亮 C、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辅音一定受阻 D、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均衡紧张;辅音则不然 7、[ε]的发音特征是( D)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下面各项中,都是浊辅音的一组是(C ) A、[t§ ½] B、[d §] C、[b z] D、[p k] 9、“升帐”的“帐”和“热胀冷缩”的“胀”,其理据性体现在( B) A、初始性 B、同源性 C、拟声性 D、复合性 10、构成“语言、身体”这两个词的语素的类型是( B) A、都是成词语素 B、都是不成词语素 C、“语”和“言”是成词语素,“身”和“体”是不成词语素 D、“语”和“言”是不成词语素,“身”和“体”是成词语素 11、“伟大、美好、性急、霜降”等词的构造方式是( D) A、都是陈述式 B、都是并列式 C、前两个是陈述式,后两个是并列式 D、前两个是并列式,后两个是陈述式 12、结构形式大多相当于句子的“语”是( A) A、谚语 B、成语 C、惯用语 D、格言 13、正是因为什么样的特性,才是语法规则是一种简明的规则,只需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 B) A、抽象性 B、递归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14、下列关于“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组合规则关注的是线性搭配问题,聚合规则研究同功能的替换问题 B、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结构主义语法学提出的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_左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64期)2006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左 停, 陈 瑜, 齐顾波, 鲁静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 [摘 要] 文章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如区域类型划分和特征化,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起因、现状和趋势,如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行政区划等问题。[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区划;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 F3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08X(2006)03-0001-06 [收稿日期] 20060725 [作者简介] 左 停(1964)),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重大课题。本文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中国重点农村发展区域及其特征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对各地农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把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者根据人均GDP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世界0,也有划分为八大社会经济区域[1],甚至六大、七大、九大经济区、二十四个农村经济区的。按照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经济区域所履行的功能,可分为单一功能区和多功能综合区,如/十一五0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大经济功能区。可按热量差异、植被、土壤等要素的不同来划分区域,如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将我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也有将农村按地形和经济特点分为平原、丘陵、山区、牧区和湖区5个类型区域的。也可按照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的聚居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的实施范围等标准来进行划分[2]。 近年来,国际上日益注重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进而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 题。对全国农村经济和发展区域进行探讨,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发展水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过去进行区域划分多数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限制较大,现在许多农村经济区域划分是间断的、动态的,但是更能针对区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区域进行的划分,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我国农村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了解各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从而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解除地区桎梏,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本节这里先着重介绍一些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些重点区域及其特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客观上存在着三个明显差异梯度,从东至西呈现梯级依次弱化态势,东部属相对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0至/八五0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12463,1995年上升至012747,1996年略有下降,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