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方案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方案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方案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方案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障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措施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Internet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高歌猛进的 同时,物联网背后隐藏的安全危机正日渐显现。同TCP/IP网络一样,物联网同样面临网络的可管、可控以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网络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更何况分布随机的传感网络、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更是为各种网络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安全隐患更加严峻,如果处理不好,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将面临威胁。 物联网的“网” 物联网是TCP/IP网络的延续和扩展,将网络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形态,物联网时代又称为后IP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大规模信息系统”,其核心结构主要包括:感知层,如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等,其主要作用是采集各种信息;网络层,如三网融合的计算机、Internet、无线网络、固网等,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信息交换和通信;应用层,主要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控制决策,以便实现用户定制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从而最 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相联,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网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的技术基础。网络及管理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4G技术、SOA等。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智能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传送信息,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成为可能。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而言,物联网体现的是融合,而不论它的基础架构是采用无线传感网络还是什么别的网络基础设施。 物联网的真正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因为在于网,所以复杂。目前物联网感知层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各行各业已有比较成功的应用,但是如果感知的信息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整合,就谈不上深入的应用,这样的网络就没有意义。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堪称复杂巨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业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的融合析取及分门别类、数据的有指导性的传输和交互等等,它的复杂性、艰难性是可想而知的。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面临哪些重要的安全威胁?与传统互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以感知层是传感网、RFID为例进行展开。 首先,传感网络是一个存在严重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广泛存在的传感智能节点本质上就是监测和控制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它们监测网络的不同内容、提供各种不同格式的事件数据来表征网络系统当前的状态。然而,这些传感智能节点又是一个外来入侵的最佳场所。从这个角度而言,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非常复杂,数据间存在着频繁的冲突与合作,具有很强的冗余性和互补性,且是海量数据。它具有很强的实时性特征,同时又是多源异构型数据。因此,相对于传统的TCP/IP 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仅面临更复杂结构的网络数据,同时又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在网络技术、网络安全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面前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其次,当物联网感知层主要采用RFID技术时,嵌入了RFID芯片的物品不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时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特别是当这种被感知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平台进行传输时,信息的安全性相当脆弱。如何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提供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作保障,是一个难题。

物联网安全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 1.1物联网的安全特征: 1,感知网络的信息采集、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2,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3,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1.2物联网从功能上说具备哪几个特征? 1,全面感知能力,可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条形码等获取被控/被测物体的信息。 2,数据信息的可靠传递,可以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的传递出去。 3,可以智能处理,利用现代控制技术提供智能计算方法,对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4,可以根据各个行业,各种业务的具体特点形成各种单独的业务应用,或者整个行业及系统的建成应用解决方案。 1.3物联网结构应划分为几个层次? 1,感知识别层 2,网络构建层 3,管理服务层4,综合应用层 1.4概要说明物联网安全的逻辑层次 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主要考虑3个逻辑层,即底层是用来采集的感知识别层,中间层数据传输的网络构建层,顶层则是包括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的应用中间层 1.5物联网面对的特殊安全为问题有哪些? 1,物联网机器和感知识别层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2,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3,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4,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易受到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针对这些安全架构,需要发展相关的密码技术,包括访问控制、匿名签名、匿名认证、密文验证(包括同态加密)、门限密码、叛逆追踪、数字水印和指纹技术。 1.8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会涉及许多非技术因素。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1)教育:让用户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确使用物联网服务以减少机密信息的泄露机会; (2)管理:严谨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信息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特别应注意信息安全管理; (3)信息安全管理:找到信息系统安全方面最薄弱环节并进行加强,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程度,包括资源管理、物理安全管理和人力安全管理; (4)口令管理:许多系统的安全隐患来自账户口令的管理; 物联网结构与层次 ①感知识别层:涉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手持移动设备、GPS终端、视频摄像设备等;重点考虑数据隐私的保护; ②网络构建层:涉及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离无线通信、3G/4G通信网络、网络中间件等;重点考虑网络传输安; ③管理服务层:涉及海量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云计算、网络计算、高性能计算、语义网等;重点考虑信息安全; ④综合应用层:涉及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决策支持等。重点考虑应用系统安全; 4 管理服务层位于感知识别和网络构建层之上,综合应用层之下,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联网是指通过智能传感装置实现全面有效的信息感知和获取,经由无线或有线网络进行可靠信息传输,并对感知和获取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电力物联网融合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GPRS/TD-SCADA等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PLC等有线通信技术,将在智能电网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物联网具有节点资源有限、网内信息处理、终端部署区域开放及大量采用无线通信技术等特点,其安全性实现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进行了物联网安全研究和实践,其中:国际上, ZigBee联盟、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ZigBee联盟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中心”的安全机制,并已将其写入到ZigBee的通信标准ZigBee协议1.0中。200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艾德里安教授提出了一种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单播和组播的安全协议(SPINS),这一协议在学术界获得较高的评价。200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略夫教授提出了TinySec协议。TinySec协议主要是考虑到传感器节点的低能耗特点,通过适当降低安全防护性能,进而保证传感器节点的寿命。2007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艾德里安实验室基于TinySec提出了MiniSec协议,取得了部分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和节点功耗的研究成果,但该协议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我国,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机构也积极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工作。随着我国物联网战略的提出,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基础行业科研机构也加入了物联网应用和安全防护研究中,结合本行业应用特点开展了物联网安全防护实践,上述单位均认为物联网安全可分解为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物联网业务处理的安全等问题。 然而,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安全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今还未见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也没有成功的应用案例。电网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基础,任何技术的应用在电网中的应用,必须要有安全作保障。因此开展电力物联网的安

物联网环境下网络安全和隐私安全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1669657.html, 物联网环境下网络安全和隐私安全分析 作者:刘伟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2期 【摘要】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为全球商品供应链提供服务而建立的平台,互联网的 安全性对物联网的开发和使用至关重要,它影响着使用者本身的安全以及他们自身隐私信息的安全。因此加强物联网网络安全,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措施,提高自身抗攻击能力,采用数据安全认证、建立客户的隐私保护机制、健全法律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保证,从技术和法制上对物联网加强安全。 【关键词】物联网;数据安全;隐私权;网络安全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应用,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根据指定的协议,把客户、商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平台,实现网络对商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它是互联网基础上的业务拓展和网络应用。[1] 2 物联网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为人和人、物和物以及人和物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相互联系的网络,这样就可能存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被泄露问题。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型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它的发展和建设都要涉及到海量的隐私信息和数据保护,然而当前还是缺乏认可的统一的技术的手段以及基于安全隐私保护监管法规,导致对物联网应用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只有在隐私信息受到安全保护,在提供完善的信息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完善的安全管理策略保障的前提下,物联网才能被广大用户接受和使用。因此互联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汇聚、融合以及传输和控制等进程,这其中每个环节都决定了物联网安全的特性与要求。[2] (1)信息采集传输中的安全。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很可能对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加密保护,导致在广播或多播等方式的传输过程中特别无线模式下,传输的信息可能会遭到诸如恶意节点中断、中途拦截、篡改路由协议以及伪造虚假的路由信息等方式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进行窃取和破坏。另外,网络中节点多源异构性、多样性,网络节点中电池的续航能力,耐高温、高寒的能力以及道路导航的自动控制能力,数据传输和消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也关系到网络安全。这些对物联网的发展的安全保护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物联网业务安全。物联网运行中存在着不同的与业务相关的安全平台,像云计算、海量信息处理以及分布式计算系统等,这些支撑物联网业务平台必须为它们相应的上层服务管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摘要:物联网,通俗的来说就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器件,通过一些基础的网络(互联网、个人区域网、无线传感网等)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互联沟通,进而形成一种“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的诞生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科技的发展总是会出现更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物联网中,一个最大的、最困难、最艰巨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解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如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给人们一个更可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服务[1]。本文分析了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讨论了物联网安全问题所涉及的六大关系,分析物联网安全中的重要技术,最后提出了物联网的安全机制,以期对物联网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言作用。 关键字物联网、安全性、可靠性、

引言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自动识别技术中心,构想了基于REID的物联网的概念, 提出了产品电子码(EPC)概念。在我国,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战略后“物联网”一时成为国内热点,迅速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物联网”时代,道路、房屋、车辆、家用电器等各类物品,甚至是动物、人类,将与芯片、宽带等连接起来,这个巨大的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人与物的通信和感知,而且还可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通信和相互控制。由于在物联网建设当中,设计到未来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与利用,并且建设物联网还能够带动我国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张,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需求。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互联网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都会存在,只是在危害程度和表现形式上有些不同。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输的是大量有关企业经营的金融、生产、物流、销售数据,我们保护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数据的安全比保护互联网上视屏、游戏数据的安全要重要的多,困难的多。从构成物联网的端系统的角度来看,大量的数据是由RF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产生的,并且通过无线的信道进行传输,然而无线信道比较容易受到外部恶意节点的攻击。从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仅存在与传感网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有其特殊性,如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等。文献[3]认为数据与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之一。因此,物联网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比互联网更多,我们必须在研究物联网应用的同时,从道德教育、技术保障和法制环境三个角度出发,为我们的物联网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 性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0年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

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平台 解决方案V1.

东方正通 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 解决方案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6月

1.政策背景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1.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物联网的应用 2010年10月8日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工信部表示“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在产业体系方面要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物联网的规模性应用;安全保障方面,集成网络和重要信息安全防护水平要提升,重点和关键应用要安全可控。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文件 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

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通知要求的主要任务是,以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要求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和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严格行业安全准入,加强政策引导,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也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安监办〔2010〕170号),并同时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要求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实施更有力的监督管理,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2.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是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的技术重要手段。目前,安全生产领域物联网应用工作刚刚起步,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很难全面支撑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各种业务要求。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在物联网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差距和不足。 2.1.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不够丰富 目前,安全生产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行政许可和执法

物联网互联网和安全

物联网互联网和安全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络,或音译因特网(Internet)、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因此互联网安全问题,应该象每家每户的防火防盗问题一样,做到防范于未然。甚至不会想到你自己也会成为目标的时候,威胁就已经出现了,一旦发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极大的损失 网络攻击 (1)主动攻击:包含攻击者访问所需要信息的故意行为。 (2)被动攻击。主要是收集信息而不是进行访问,数据的合法用户对这种活动一点也不会觉察到。 被动攻击包括: 1、窃听。包括键击记录、网络监听、非法访问数据、获取密码文件。 2、欺骗。包括获取口令、恶意代码、网络欺骗。 3、拒绝服务。包括导致异常型、资源耗尽型、欺骗型。 4、数据驱动攻击:包括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 病毒木马 木马病毒一般都是在下载安装一些不安全的软件和浏览一些不安全的网站的时候侵入到电脑中的,建议您不要浏览不安全的网网站和不要安装不安全的软件。 伪基站

伪基站”即假基站。设备是一种高科技仪器,一般由主机和笔记本电脑组成,通过短信群发器、短信发信机等相关设备能够搜取以其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卡信息,通过伪装成运营商的基站,任意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短信息。[5] APT攻击 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利用先进的攻击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期持续性网络攻击的攻击形式。APT攻击的原理相对于其他攻击形式更为高级和先进,其高级性主要体现在APT在发动攻击之前需要对攻击对象的业务流程和目标系统进行精确的收集。在此收集的过程中,此攻击会主动挖掘被攻击对象受信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利用这些漏洞组建攻击者所需的网络,并利用0day漏洞进行攻击。[6] 无线网络 随着移动设备的爆炸式增长,2011年各种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将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例如咖啡厅、宾馆等公共场所所提供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也会成为关注焦点。黑客可以很轻易的通过公共无线网络侵入个人移动设备,获取隐私信息等。技术手段 物理措施:例如,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大型计算机等),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 访问控制: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 数据加密: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 其他措施: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围绕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例如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数据加密是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到达目的地后再解密还原为原始数据,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后盗用信息。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访问等方法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从而保护网络资源。其他安全技术包括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智能卡技术和访问控制等等。 [8]

物联网信息安全考试题

物联网信息安全考试 题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防火墙的功能是什么防火墙的不足是什么 答:防火墙: ①过滤进、出内部网络的数据。②管理进、出内部网络的访问行为。 ③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④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 ⑤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报警。 防火墙的不足是:(任选5个) ①不能防范不经过防火墙的攻击。②不能防止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和安全问题。③由于防火墙性能上的限制,因此它通常不具备实时监控入侵的能力。 ④不能防止策略配置不当或错误配置引起的安全威胁。⑤不能防止受病毒感染的文件的传输。⑥不能防止利用服务器系统和网络协议漏洞所进行的攻击。⑦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的攻击。⑧不能防止内部的泄密行为。⑨不能防止本身的安全漏洞的威胁。 1.请你利用认证技术设计两套系统,一套用于实现商品的真伪查询,另一套用 于防止电脑彩票伪造问题。 答:(1)系统产生一随机数并存储此数,然后对其加密,再将密文贴在商品上。当客户购买到此件商品并拨打电话查询时,系统将客户输入的编码(即密文)解密,并将所得的明文与存储在系统中的明文比较,若匹配则提示客户商品是真货;若不匹配则提示客户商品是假货。 (2)首先,系统给彩票编好码,习惯称之为条形码;然后,将条形码通过MD5运算,得到相应的消息摘要;接着,对消息摘要进行加密,得到相应密文;最后,系统将条形码与密文绑定在一起并存储。若需要查询时只要查看条形码与密文是否相关联即可。这样,即可实现电脑彩票防伪,因为伪造者是无法伪造密文的。

3.用置换矩阵 ??????=1340201234K E 对明文Now you are having a test 加密,并给出其解密矩阵及求出可能的解密矩阵总数,据此说明置换密码的特征。 答:由置换矩阵可知明文划分长度L=5,经过置换后,得到的密文为 yno owe uha rnagvi s atte 将Ek 两行互换,再从小到大排列,既得Dk ,其解密矩阵为 0123430412K D ??=????(2分) L=5时可能的解密矩阵总数为 5!= 120 (2分) 置换密码的特征是位置变,字符不变。 4.对经凯萨密码加密的密文“Stb bj fwj mfansl f yjxy ”解密,写出明文。据此说明代换密码的特征。 答:假定f 为a , 推出key=5(1分), 明文为:now we are having a test (2分)。代换密码的特征是字符变(1分),位置不变(1分)。 的两种用法是什么RSA 为什么能实现数字签名 答:RSA 的两种用法是: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数字签名用于发送方身份认证和验证消息的完整性,要求具有唯一性、不可抵赖、不可伪造等特性。 RSA 的私钥是仅有使用者知道的唯一密钥,具有唯一性;使用该密钥加密消息(既数字签名)加密者无法抵赖,具有不可抵赖性;RSA 加密强度保证了私钥破译计算不可行,因而难于伪造,具有保密性。因而RSA 符合数字签名的要求,能够实现数字签名。 6.信息(INFORMATION):是对数据的解释、具有主观性和明确的含义。 信息是有价值的,保证信息安全的目的是有效使用信息的价值。 7.信息是对数据不确定性的消除,可用信息墒度量。 数据加密是增加数据的不确定性,解密是减少数据的不确定性。

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

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 刘芸 学号:120150128 2016/4/2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创客空间”的产生及其特点 (3) 1.1 “创客”、“创客运动”以及“创客空间”的产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创客空间”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路径及其主体构成 (3) 2.1 “创客空间”的发展路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创客空间”的主体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高校创新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3) 4.“创客空间”对高校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3) 5.结语 (4) 参考文献 (4)

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刘芸学号:120150128 1.前景概要 新华社于3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其中第二十八章为“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即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在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加强物联网方面的信息安全保障。 2.引言 物联网是新兴的战略产业,它是人机的有机结合,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有机结合,信息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国家物联网的规划中也提出要建设一大批物联网工程,如电网、交通、工控、医疗、精准农业、金融、国防、智能家居以及智能物流等工程。科技部、发改委等很多部门都在部署大量关于物联网应用的科技成果和标准,构建物联网的产业园区,要形成一大批物联网的骨干企业,2020年达到万亿元的产值。 物联网有三大支撑要素,分别是感知端、传递网、智能化处理端,其中感知端是大数据的源头。物联网的感知端就是所谓的感知设施,种类非常多,有静态和动态、精准型和模糊型;有对态势进行感知的,也有对情绪进行感知的。其他还有数据、视频、环境、物体等感知设施。物联网的感知技术发展非常快,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卡、传感器、摄像头、红外等,比较常见的是RFID,目前普遍用于物流、仓储、医疗等行业。物联网的传递网络种类非常多,包括个人网、局域网、地区网、广域网等,可以非常有效地传递大数据。另外,物联网不只用于采集、收集数据,其本身所具有的智能化处理端实现了对信息的快速智能化处理。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物流、智能安保等。智能化的物联网已经进入家庭,如遥控家电、家庭安保、数字社区等。 3.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除了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是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机器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数量庞大,设备集群等相关特点造成的,这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他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2)、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如自动温度计,携带能量少、使用电池),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物联网与网络安全技术调研分析方案

宁波大红鹰学院 物联网与网络安全技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名称:物联网与网络安全技术调研报告 调研单位名称:大红鹰学院软件学院 调研成员名单:夏梦丝 调研日期:2018.6.27 二○一一年 6 月 27 日 摘要:物联网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等相关技术的演进和延伸,其核心共性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关键应用是物联网的主要研究内容。物联网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环境,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物联网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工业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当前物联网的定义、内在原理、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技术文献和应用实例的分析,探讨了物联网与下一代网、网络化物理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系。提出了物联网的服务类型和结点分类,设计了基于无源、有源和互联网结点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在总结物联网特征基础上,对物联网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技术、网络安全、应用案例

一、物联网相关概念 1、基本定义 基本内涵 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编号:AQ-Lw-02554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security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

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感知层的信息经由网关转化为网络能够识别的信息后就传到了

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物联网网络架构及安全性分析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方向) 班级:14计科网络班 学号:201422024113 姓名:李福洪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7.6.14

目录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3) 1.1物联网概念 (3)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3) 2.1感知层 (3) 2.2网络层 (3) 2.3应用层 (3) 三、物联网网络架构安全性分析 (4) 3.1感知层安全需求分析 (4) 3.2网络层安全需求分析 (4) 3.3应用层安全需求分析 (5) 四、总结 (6) 参考文献 (7)

一、物联网概念绪论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物联网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我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对物联网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物联网分层结构进行分析,从架构特点探讨其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希望对于我国今后的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一直以来业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由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专家学者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物联网概念、体系架构以及相关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讨论,统一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 目前,我国物联网网络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1感知层 相当于物理接触层,技术上由识别芯片(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等构成,感知范围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物体,一个特定区域的物体,或是某行业划分下特定一类物品及一个物体不同位置等,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等,其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2.2网络层 感知层的信息经由网关转化为网络能够识别的信息后就传到了网络层,网络层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处理。网络层包括2G通信网络、3G通信网络、WIFi、互联网等,信息可以经由任何一种网络或几种网络组合的形式进行传输。网络层还包括物联网的管理中心及物联网的信息中心。 物联网管理中心负责物品的统一标识编码管理、认证、鉴权、计费等,物联网信息中心则负责物品信息的存储和统一分析计算处理。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又包括接入层和核心层。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业通信网络,也可同时依托公众网和专用网。 2.3应用层 在物联网的感知层和网络层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多种物联网应用,典型的应用有:智能交通、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动物标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环境检测、公共安全、食品溯源、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信息技术1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根据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的三大功能需求,可以将其实现过程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为感知延伸系统,主要功能为采集信息和控制设备;第二层为异构融合的泛在通信网络,主要负责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存储处理功能;第三层为应用和服务层,主要负责进行数据监控、数据分析等。物联网体系构架可以表示为图1所示。 2物联网安全体系构建相比于现有的互联网,物联网了不仅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在现有的互联网场景中大量的协议和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硬件节点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限制,现有技术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传统的安全协议消耗大量的内存和计算资源。另一个因素也限制了安全技术的作用,因为物联网设备通常都部署在恶劣的、不可预知的甚至是敌对的环境中,在这些环境下设备容易遭受损坏。因此,现有安全技术的实施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对应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每一层的安全问题需要尽可能最大 限度地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因此,为了实现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完整性,要求物联网的整体安全包括物理节点、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2.1物理硬件安全策略 感知层构成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并负责整个物联网网络的信息采集。在这一层,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包括信息采集安全和物理硬件的安全如传感器设备、无线射频识别节点和传感器终端。由于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具有弱保护系统的功能应用,在恶劣的环境中物联网不能实现单一的安全协议,从而缺乏适当的措施解决影响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器和传感器终端的安全因素。实现感知层的物理安全也就是必须保证传感硬件如无线射频识别节点、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终端的物理安全。 2.1.1RFID 的安全策略 由于大多数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节点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因此它们仍然容易受到损害或盗窃,需要设计和实施的策略能够更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损坏的节点。与射频识别相关的安全问题包括射频识别标签和用户的位置信息泄露、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克隆攻击和篡改。在射频识别应用中成本和安全性之间需要平衡更重要的是必须设计出合适的安全策略。 RFID 的安全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或代码的机制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的。下面对几种类别的物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a.数据加密:加密算法可应用于电子标签信息安全的保障。 b.标签:这些标签可以通过发射一个恒定频率的假标签序列号 私有化图书体系的建立,如私有馆藏服务等。云技术能够针对个人、家庭或团体、企业等客户的特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通过云端的虚拟化“私有云”部署模式来实现,从而构建一个私有馆藏空间给客户,为其提供一座“私有”图书馆。这种图书服务体系的构建,会大大优化、丰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服务内容,并在图书领域实现“私人订制”。这种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不单单是为了让图书馆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也是为了图书馆在这个信息爆棚、资源共享的时代,依靠自有平台,可以不断更新、编辑处理自身图书信息资源,获得属于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 2.3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的丰富与优化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必然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如程序管理,更倾向于依靠服务中心平台组建信息、传播信息、优化信息,当信息处理完成后,再依靠电子信息、电视屏幕、短信提醒的服务途径,将信息传达给读者,省去了面对面服务、带领服务以及指导服务等工作步骤。同时,也可以将部分业务管理以托管的方式“外送”出去,实施“外放管理”。以美国著名大学内设的图书馆为例,该大学把图书信息编辑、绘制成学生常用的生活软件、日历,以及论坛博客,学生只要使用这个软件或阅览了这个信息,图书馆的信息传达服务便生成,信息的服务便完成。图书馆照例向学生收取一些软件使用费用,便可以完成整个外放图书信息管理的操作程序,运营起来也比较简单。总的说来,云服务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越来越有限的发展空间不得不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了危机感,从而不断引进新技术,提供更大量便捷的信息以供新需求。“云计算”技术的引用将会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技术支撑,它的技术延展空间和服务功能是 空前强大的,依靠这种新的技术力量,图书馆也可以在新的图书信息环 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以往熟悉的图书信息服务市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仍未止步,很多信息资源也大量融入图书市场,图书馆如何保管和利用好这些信息,也需要新的技术来建设和推广信息服务的平台。特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信息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长全,艾.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1):148-151. [2]邸淑君.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中国信息界,2011,12(109):1147-1148. [3]张开选.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基本路径[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0(104):79-81. [4]郭金婷.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90-192. [5]叶昊.云计算视域下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3,10(108):1144-1146. [6]余小玲.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0(11):1130-1132. [7]张春平.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105):176-178. 作者简介:肖艳,(1982,9,29-),女,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 冯之发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在无线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大规模发展的推动下,一种由互联网转变且被称之为物联网的综合网络正在迅速展开。基 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健康、教育、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简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以及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通过结构的每一层处理安全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安全体系(转下页)雰 17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