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流程

张庄镇中心小学

“吹蜡烛”实验

(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瓶子、木块、漏斗。

猜想:对着木块、漏斗小口吹蜡烛,蜡烛不容易吹灭;对着瓶子、漏斗的宽口吹蜡烛,蜡烛很容易被吹灭。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木块用力吹蜡烛,不能把蜡烛吹灭。

3、隔着瓶子用力吹蜡烛,蜡烛被吹灭。

4、把蜡烛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不能被吹灭。 5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很容易被吹灭。

【实验结论】对着木块、漏斗小口吹蜡烛,蜡烛不容易吹灭;对着瓶子、漏斗的宽口吹蜡烛,蜡烛很容易被吹灭。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防止烧伤。

【整理器材】废物入桶,仪器整理归位

用感官辨别液体

(第4 课怎样认识物体)

观察材料: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猜想: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观察步骤:

1、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观察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第7课,水温的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细线、计时器。

猜想: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用细线拴牢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

4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注意事项】

1、温度计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2、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

3、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4、注意不要被热水烫伤。。

【整理器材】废水人桶,整理好其他仪器。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第1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水有浮力。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烧杯、水。

猜想: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把烧杯装上多半杯水,手提钩码放入水中。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麽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

1、把钩码放入水中时,要轻放。

2、不要把钩码拿出水面量橡皮筋的长度。

【整理器材】把废水倒入水桶,钩码擦干,连同其它仪器一并放好。

改变浮和沉的实验

(第12课,改变浮和沉)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

【实验材料】橡皮泥、烧杯、水、鸡蛋(生自备)、食盐。

猜想: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液体,可以改变物体浮沉。

【实验步骤】

1、把烧杯装上大半杯水,将橡皮泥放进水里,橡皮泥沉到水底。

2、取出橡皮泥,将橡皮泥捏成船状,放在水面上,会看到它浮在水面上。

3、把一只鸡蛋浸没在烧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

4、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并搅拌成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液体,可以改变物体浮沉。

【注意事项】

1、橡皮泥的形状改变后,中间不要透气。

2、鸡蛋最好是生的,但要注意别碰坏。

【整理器材】

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第13课,水面的秘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实验材料】水、广口瓶、滴管、订书针、抹布、托盘。

猜想: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步骤】

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订书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订书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1、实验时一定要平稳。

2、放订书针时要小心轻放。

(二)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滴管、托盘。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被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速度要慢,水滴要均匀。

【整理器材】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第14课,水往高处走)

【实验目的】能通过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

【实验材料】餐巾纸(或卫生纸)、布条、水、吸管、烧杯、蓝墨水、空心玻璃棒。

【实验猜想】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滴上几滴红墨水。

2、将餐巾纸或卫生纸折叠后搭在烧杯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在烧杯外,仔细观察餐巾纸或卫生纸的变化。

3、把布条、吸管、空心玻璃棒放入水中观察,水是否往上爬。并记录。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着餐巾纸或卫生纸向上爬升,并越过烧杯沿,从另一端滴下。水会沿着布条、吸管、空心玻璃棒向上爬升。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整理器材】废物废水入桶,注意卫生。

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试验

第20课,空气在哪里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干燥的废纸、水、毛巾。

猜想: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内装水,水面能没过烧杯。

2、将废纸团成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3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4、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观察纸湿了没有。

5、再次将有干燥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杯子竖直时,纸团没有湿,杯子倾斜,纸团湿了。

【实验结论】只有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打坏杯子。

【整理器材】

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实验材料】蜡烛(每组三支)、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学生自备)、培养皿、红色水、火柴。

猜想: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支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罩到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

3、往培养皿内倒入红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

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用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没有罩的不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插入饮料瓶内的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注意事项】

1、为了防止漏气,瓶盖处垫上塑料膜再拧紧。

2、点蜡烛时注意安全,防止烧伤。

3、把点燃的蜡烛插入饮料瓶时,需要两个人密切配合,实验效果才好。

【整理器材】废水倒掉,废物入桶,其他器材分类有序整理。

2015、09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第一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一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我们都是科学家 实验序号: 1 9.12 实验名称:做纸鹦鹉 实验仪器:一张彩色卡纸、铅笔、水彩笔、剪刀、回形针 实验过程: 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二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二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 实验序号: 2 实验名称: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 所需仪器:蜗牛、蚂蚁放大镜、菜叶子、玻璃瓶、玉米粒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三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3 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仪器: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 汁机、水果刀、烧杯、弹簧秤 实验过程:1.把带有完整根的小草放入试管中,装入适量水。 2.在水面滴入几滴油,防止水分蒸发 3.每天观察液面的变化 实验结论: 第四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4 实验名称: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所需仪器: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 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 水、直尺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五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5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毛细现象 所需仪器:烧杯、纸巾(或棉布条)、红墨水 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 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水的毛细现象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六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6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学生姓名:赵宝莹 院系名称: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学号:3153008153 指导教师:汪婷 2017年 2 月 6 日

首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研究/设计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如违反有关规定或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赵宝莹 日期:年月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要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而进行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充当着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与持续。实验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巩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所以说,实验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为课题进行了充分研究。第一部分表明了进行这一问题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目录 引言 (5) 一、现状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现状 (5)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6)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目的性不足的问题 (6)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6)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7) (四)材料不能满足需求 (7) (五)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7) 三、对策 (8)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8) (二)优化合作学习方法 (8)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8) (四)改进实验材料突出实验现象 (9) (五)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9)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三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教案

观察和拓印树皮 一、实验的目的: 1.掌握观察一棵树的方法和顺序。 2.学习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 3.学会些观察记录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放大镜(02051)20把、白纸20张、蜡笔20支、 三、实验步骤; 1.观察树皮眼看颜色、形状鼻闻气味手摸树皮的粗糙与细腻2表述观察到的。 2、记录观察到的树皮的情况。 3拓印树皮(1)首先用白纸紧贴在树皮上,(2)用蜡笔在白纸上纵向或横向涂抹;(3)涂抹完毕后揭开白纸. 四、实验总结: 观察要掌握好方法、正确运用看、闻、摸、尝等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拓印树皮制作拓片时:白纸要紧贴树干在白纸上涂抹时要掌握好轻重。

观察大树、小草、水生植物、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的异同和生长情况。 二、实验器材: 天然材料:狗尾草、水葫芦、金鱼藻、树叶。水槽(02129)2个、放大镜(02052)1个、记录纸(自备) 三、实验操作步骤: (1)观察校园里的大树与狗尾草它们的生长条件并做好记录。(2)观察大树和狗尾草的生长状况的异同并记录。 (3)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并记录。 (4)观察金鱼藻和水葫芦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四、实验结论: 叶是有生命的,也有生长和衰老的过程。

观察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小动物的 身体、运动、呼吸和捕食等特征。 一、目的要求: 1.观察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实验器材: 放大镜(02052)1个 三、方法步骤: 1.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生活环境; 2.观察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运动; 4.整理实验器材。 四、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了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单元 (一)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二)实验(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载物台、目镜、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 (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2)、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目镜(填物镜或目镜)。 (3)、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向左下方移动。 (三)、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材料,请将合适的材料填入括号内。 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清水小刀吸水纸 镊子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个#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在图(3)空格处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放大倍数小,视野宽阔)显微镜。 3、下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步骤是 2、1、 4、3、5 。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盖好盖玻片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⑤染色 4、请在图(4)中,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并注出细胞核。(见14页) (六)研究题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 方法和步骤:1、取一些池塘里的水 2、用滴管吸取一些池塘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4、把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现象:水中有微生物在迅速运动 结论:水中含有微生物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5分)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单元 实验一: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系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一单元 一、实验名称:研究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实验材料: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彩色笔,长杆铅笔9(用来卷纸条) 实验方法: 1、将准备的白纸对折。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同,神情不一的小人。 3、把上面的一张纸条紧紧的卷在一枝铅笔上。 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地快速伸展,卷曲,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结论:这是人眼的一种暂时记忆能力——“视觉暂留”造成的。 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一张红色彩纸、回形针、铅笔、彩笔、剪刀。 实验方法:(一)先做一只纸鹦鹉 1、从活动记录上描下鹦鹉图形,并用剪刀沿边线剪下来。 2、将剪下的鹦鹉图形贴在红色彩纸上,沿轮廓剪

下。 (二)试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1、把回形针插在纸鹦鹉身上,看看回形针放在哪里,纸鹦鹉可以“站” ,在指环上不掉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回形针放在支撑点的下面,纸鹦鹉就能“站”在指环上不掉下里。结论:纸鹦鹉“站”在指环上不掉下来的秘密是(重物放在支撑点的下面,使 纸鹦鹉上轻下重,保持平衡的缘故。) 三单元 一、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材料:一株完整的小草,大试管,试管架,小铲,少许油,水,直尺,橡皮泥 实验方法:1、先用小铲挖一株完整的小草,尽量不要伤到小草的根。 2、把小草根放进大试管中,试管中加水,水面滴少许油,再用橡皮泥封好口,防止水分蒸发。 3、用直尺测量水面的的高度,做好记录。 4、坚持观察一周做好观察记录。 5、比较记录结果。 我的发现:水面高度逐渐下降。 结论:植物每天要“喝水”,生命离不开水。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https://www.doczj.com/doc/6710548272.html,发表时间: 2011-05-26 10:32:55 点击次数: 1,388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科学学科地位 国家曾在1992年、1994年和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情况开展了四次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996年仅为0.2 %,2001年为1.4%,调查的对象虽是我国公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科普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改革小学的科学教学开始,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更加看到国家对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并将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为各校建立仪器室、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并加大科学教师的配置和培训,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核心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针对“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反映”进行过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82.8%的学生喜欢科学课,其中由于“科学课老师讲得好”的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由于“科学课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由于“科学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55%。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科学课主要是因为课程本身“符合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其中,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 4、国内外相关研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3分)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6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0分)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3分)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6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10分)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2分)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2分) 3、用嘴巴尝(无味道)。(2分)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3分) 、整理器材。(1分)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10分)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1分)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3分)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3分)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1分) 、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1分) 6、整理器材。(1分)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 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文章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河北省廊坊市大陈府中心小学李晓凤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实验。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

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和沉 实验时间班级:组号: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气球、泡沫塑料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泡沫塑料放在水里,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2.把气球放在水里,气球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3.把钩码放在水里,钩码沉了下去。把钩码拴在橡皮筋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放进水里,再用尺子量,发现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说明水中有一股力把钩码往上托了。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 2.所有的物体,在水中无论是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 实验时间班级:组号:实验材料水槽清水瓶盖橡皮泥石块沙子 小组成员记录人:实验目的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实验步骤 实验一: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把牙膏皮展开;把铁钉放在泡沫塑料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把浮在水面的小瓶装入沙子,把泡沫塑料与石块绑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把鸡蛋浸泡在水槽中,松开手,看到什么现象?往清水中加入食盐,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松开手,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橡皮泥、牙膏皮、铁钉。实验二:塑料小瓶与泡沫塑料。实验三:鸡蛋在清水中,在盐水中。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时间班级:组号:材料准备水、烧杯、胶头滴管、曲别针、一枚硬币 小组成员记录人:实验目的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实验步骤实验一:硬币装水 把一枚硬币平放在实验台上,用胶头滴管往硬币上滴水,边滴边观察,直到水流下来为止,记录有多少滴水。实验二:杯子吞针 1.将烧杯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的数量。注意: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4.清点仪器,摆放整齐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有滴水水成形状。 实验二:放入枚曲别针,水成形状。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及评分表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班别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烧瓶(10分)②水槽(或烧杯)(5分)③气球(5分) 2、气球受热的变化(40分) ①在烧瓶口上套一个小气球(20分) 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20分) 3、气球受冷的变化(30分) ①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15分) ②解释气球大小变化的原因(15分) 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能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气球大小变化证明: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班别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条形磁铁(10分) ②指出一块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涂色的条形磁铁)(10分)2.观察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35分) ①将两块涂色的条形磁铁两极相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20分) ②判断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填写实验记录(15分) 3、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35分) ①将涂色条形磁铁与未涂色条形磁铁靠近(10分) ②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用S和N标上记号(15分)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极相互,异极相互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技能操作测试试题班别座号成绩 实验目的: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铁架台、测力计、杠杆尺、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3、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朝不同的方向用力。 实验现象 1、用测力计竖直提起50克的钩码,用力_____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所用的拉力____牛。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与沉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气球、泡沫塑料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泡沫塑料放在水里,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2、把气球放在水里,气球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3、把钩码放在水里,钩码沉了下去。把钩码拴在橡皮筋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放进水里,再用尺子量,发现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说明水中有一股力把钩码往上托了。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 2、所有的物体,在水中无论就是沉还就是浮,都受到水的。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改变浮与沉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实验材料水槽清水瓶盖橡皮泥石块沙子 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改变物体浮与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实验步骤 实验一: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把牙膏皮展开;把铁钉放在泡沫塑料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把浮在水面的小瓶装入沙子,把泡沫塑料与石块绑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把鸡蛋浸泡在水槽中,松开手,瞧到什么现象?往清水中加入食盐,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松开手,瞧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橡皮泥、牙膏皮、铁钉。实验二:塑料小瓶与泡沫塑料。实验三:鸡蛋在清水中 ,在盐水中。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完整word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实验一 实验名称:模拟猫足接触和感知环境实验 实验器材:凳子、毛巾(或棉布)、皮筋等。 实验步骤: 1.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分别挪动凳子,对比声音的大小。 2.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分别推动凳子,对比声音和用力的大小。 3.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将凳子拾至同一高度后,手握凳子让其落下,对比落地时手上震动感的强弱。 实验现象: 不包裹毛巾时,推动凳子,凳子容易向前滑;向前挪动凳子、抬起凳子撞击地板,声音会非常大,凳子落地时手部的震动感比较强。 包裹毛巾后,不容易推动凳子;无论向前挪动凳子,还是抬起凳子撞击地板.基本没有声音,凳子落地时手部也没有很强的震动感。 实验结论:猫通过足接触和感知环境,猫足肉垫有消音、防滑、缓冲的作用。 实验二 实验名称:探究鱼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 实验器材:气球、水、洗洁精等。 实验步骤: 1.给气球装满水,摸一摸气球球的表面。 2.在气球表面涂上洗洁精,再摸一摸。 3.比一比两次触摸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减小鱼游泳时水对它们的阻力,有利于鱼的生存。 实验三 实验名称:探究鸟羽毛的特点 实验器材:羽毛、滴管、盘子、小刀 实验步骤: 1.掂一掂羽毛,感受羽毛的重量与身边的哪些物品接近。 2.用小刀横切或纵切羽轴,观察羽毛内部的结构。 3.羽毛放在盘子中,用滴管滴-滴水在羽毛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羽毛的重量很轻。羽毛羽轴是中空结构的。水很难渗人羽毛中。 实验结论: 羽毛是中空结构的,质量很轻,具有防水性,有利于鸟飞行。

实验名称:探究翅膀大小对鸟飞行时间的影响 实验器材:两张不同颜色的A4纸 实验步骤: 1.用质量相同的两张A4纸,折成“翅膀"大小不同的纸飞机。 2.在室内无风的条件下,从同一高度、同一角度、用同样的力量同时放飞纸飞机。 3.观察哪只纸飞机先落地。 实验现象: 大翅膀的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 实验结论: “翅膀”的大小会影响纸飞机飞行的时间。由此可以推想:翅膀大小对鸟飞行时间有影响。 实验五 实验名称:探究植物的根能否吸收水分 实验器材:玻璃瓶、水、带根的植物、植物油、棉花、彩笔等 实验步骤: 1.将玻璃瓶中注入清水。 2.只把植物的根完全浸没到水中,滴入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3.用棉花等材料固定植物,用彩笔标记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玻璃瓶中的水变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六 实验名称: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实验器材:凤仙花(或带叶的植物)、水、红墨水、矿泉水瓶(或锥形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根凤仙花枝条。 2.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里滴人红墨水。 2.把凤仙花枝条插人矿泉水瓶中。 3.将插有凤仙花枝条的矿泉水瓶放在阳光下,有利于促进水分的吸收,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把茎分别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实验七 实验名称:叶的蒸腾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一株植物、两个透明塑料袋、皮筋等。 实验步骤: 1.选择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把其中一根枝条的叶去掉。 2.把透明塑料袋分别罩在两根枝条上,并把袋口扎紧。 3.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的变化。 实验现象:带叶枝条的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又多又大。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表面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用力点,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斜面省力的实验(六上第一单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斜面1个,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我的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的磁性 试题三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原因

试题四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原因 2.下面是6、1班的同学在研究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 六、观察与思考(18分) 9分) ①说说它们的用力方向有什么不同。 ②说说它们的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 七、实践与探究题(共23分) 1、写出下列装置的名称和它们所起的作用

(1)(2)(3) 图1是作用是。 图2是作用是。 图3是作用是。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主要与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的圈数、线圈中电流强度的大小有关。根据你的实验: (1)请写出你是怎样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缠绕在铁芯上线圈的圈数关系的。 我的猜想: 实验方法:我应改变因素,使、等因素不发生改变。 (2)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中电流强度的关系时,小明通过改变线圈中电流强度这一因素, 是:。 八、实行 1.在下图中画线,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 2.在图中,用标记标出磁铁的磁极。 实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三上第四单元)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水,纸巾 实验要求:将纸巾放入水中而不打湿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20102.09-2013.0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这样的两种教学模式看似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际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科学教师已认识到此中的不足,并做了些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国的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著的《新小学科学》中强调的把“科学探究”作为儿童思考和做科学的方式从而建立对科学现象的概念的理解;强调“听取报告”,帮助学生建立联接并提升科学素养。以及英国的贾德(Jurd)老师对“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在思考”的研究,提出了课堂中“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这些研究,促进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为此,我们在前人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开展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提高观察和实验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核心 1.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立足于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探究——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课题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指导策略: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本课题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设计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发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试题(提纲)

2012年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试题(提纲) 此套试题兼容了不同教材版本实验,主要涉及一些基本操作 一、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材料:1个矿泉水瓶子、3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杯子、纸若干。 实验步骤:实验一: 1、将瓶子装满水,向瓶子里插入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堵住瓶口; 2、通过吸管向瓶内吹气。 (可插入一根吸管,双手握住瓶子,将水挤出) 实验二: 1、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玻璃杯子的杯底;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 3、观察纸巾是否会被水浸湿。 (注意在杯子倒扣水中时不要倾斜,纸巾要塞放杯底,并放牢。) 实验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整理器材:污物等放入污物瓶,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二、实验名称:给试管里的水加热 实验材料:试管架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试剂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向试管倾倒水;(倾倒方法正确;液体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用试管夹正确夹好试管; (试管夹的夹法、夹试管的部位、手握法) 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点燃方法、先预热、外焰加热、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也 不要朝向有人的方向。) 4、加热至沸腾后将水倒入污物瓶,将试管(带夹)放石棉网上冷却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三、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4、现在测得的温度是:() 整理器材:污物等放入污物瓶,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