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因此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能够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

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的治疗

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高热是病毒感染后,甲状腺滤泡破坏,大量甲状腺素释放外逸,使代谢率增高,大量产热所致。临床常用解热止痛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但副作用多,而且容易引起反跳和复发。 1、哪些症状: 头痛、畏寒、乏力、气短、心悸、甲状腺肿、发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结节、咽喉疼痛、多汗症、易激动 2、好发人群: 30-50岁女性为发病高峰 3、需要做的检查: 白细胞数、血沉方程K值、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 Ab)、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131碘吸收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甲状腺B型超声检查 4、可能出现的疾病: 自限性疾病,可以自行缓解 5、方法: 饮食、运动、药物治疗 6、最常用的药物: 蒲地蓝消炎片、消炎片、甲巯咪唑片、醋酸可的松片、丙硫氧嘧啶片、吲哚美辛肠溶片、西黄丸、氯诺昔康片、活

血消炎丸、卡比马唑片、氟芬那酸片、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 7、饮食: 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忌辛辣、兴奋、提神的食物,如葱、蒜、姜、花椒、咖啡、可可等。补充充足的水分,每天饮水2500ml左右,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适当控制高纤维素食物,尤其腹泻时。注意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禁食海带、海鱼、海蛰皮等含碘高的食物。由于碘在空气中或受热后极易挥发,故只需将碘盐放在空气中或稍加热即可使用。 食物宜忌相关菜谱 宜吃 亚急性甲状腺炎宜吃:宜食含钾、钙丰富的食物。 ? 口蘑、银耳、荠菜、芝麻、杏仁、莲子、黄豆、青豆、绿豆、黑豆、蚕豆、

? 干贝、千张、羊肚、菌酸枣、木耳、赤小豆 ? 刺儿菜、番茄酱、甘草、咖喱、泥鳅、豌豆粒 ? 苜蓿、发菜、土三七、红花、花茶、香花菜 ? 车前子、五味子、葡萄干 忌吃 亚急性甲状腺炎忌吃:1.忌辛辣、兴奋、提神的食物;2.适当控制高纤维素食物;3.忌食含碘高的食物。 ?

石建华名老中医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总结

石建华名老中医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总结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00250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甲 状腺区明显疼痛,甚则放射至耳部,伴吞咽时疼痛加重,常可有全身相关不适等症状,体检 时甲状腺呈轻、中度肿大,触痛显著,中等硬度。文献报道本病约占甲状腺疾患的 0.5%~6.2%,年发病率为 4.9/10 万[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压力增大,本病发病率 有所上升,好发于20-50岁中青年女性[2]。 石建华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有深厚的中医功底,临证近40年,积累了丰 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石老认为,中医临证,应当审 证而求因,辨证而论治。 1.病因病机 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病机,石老认为,亚甲炎患者多有情志不舒,忧思抑郁,肝气不舒,肝失条达,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此为本病发病之基础。患者复感风热外邪,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上先受之,故风热外邪易与内生痰浊结聚颈部,发为本病。起病初期,症见颈部 肿块,疼痛明显,伴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口渴,伴急躁易怒或善太息,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分析,风热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肺气不宣,则有鼻塞、流涕。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渴咽干。热邪上扰则头痛。风热外邪与痰浊相 搏结于颈部,故出现颈部之肿块,同时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出现颈部疼痛。素有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故多见易怒、善太息,咽部异物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外感之 征象。 亚甲炎患者素有肝气不疏,痰浊内蕴之本,而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性 质稠浊,痰性粘滞,留伏遏阻,故而痰邪致病,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亚甲炎为风热外邪与 痰浊搏结成病,故可见亚甲炎患者多病程绵长,不易速愈。治疗不当,则易反复发作。 2.治法方药 石老认为,中医临证治疗必求于本,需谨守病机,潜方用药。本病初起,病机为肝郁痰蕴为本,风热外邪侵袭为标,当先去外邪为要,兼顾治本。确立治法为疏风解表,清热散结。方 用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10克,柴胡10克,薄荷10克,荆芥12克,连翘12克,山栀 子10克,丹皮10克,石斛10克,玄参15克,夏枯草10克。方中牛蒂子、薄荷、荆芥、 柴胡疏风解表透邪,为君药,连翘、山栀、丹皮、夏枯草清热散结为臣药,辅以石斛、玄参 养阴护津,同时柴胡、薄荷兼有疏肝理气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散结之功。 随病程进展,如外邪已去,热像渐清,症见恶寒消失,发热好转,仍有颈部肿痛,舌红,苔 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数。此外表邪已解,然痰热搏结未去。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热重 者兼以清热。方用柴胡舒肝散合二陈汤加减。陈皮15克,柴胡15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芍药10克,甘草(炙)6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香附又为血中气药,能入血分而行气,陈皮理 气化痰,川芎行血活瘀,上药合用而具行肝之用。甘草、芍药甘缓酸收以养肝之体,更防疏 肝理气伤阴。全方具有疏肝养肝、理气化痰、行血活瘀之功。加用黄芩,兼清余热,加用夏 枯草、天花粉,加强散结之功。 石老常教导我们,中医辨证论治无一成不变之方,需活学活用。上述二方虽属验方,临证应 用之时,仍不应拘泥不变。如后期热久伤阴,则应随证加减,顾护滋阴;亦可出现久病而脾 肾阳虚之像,则应温补脾肾。 3.小结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详解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路径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ICD-10:E06.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008年)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颈前疼痛、发热、有甲状腺毒症等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质韧硬、触痛等。 3.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显著增快,血清甲状腺激素(FT4 /TT4和FT3/TT3)水平增加摄131I率降低的双向分离现象。 4.甲状腺静态扫描摄取能力下降,甲状腺超声提示片状低回声或虫蚀样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

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008年) 1.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2.甲状腺毒症明显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 3.甲减期可应用左甲状腺素(L-T4)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06.100 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红细胞沉降率和CRP; (3)血清TT4、TT3、FT4 、FT3、sTSH、TgAb、TPOAb、Tg和TRAb; (4)131I摄取率;甲状腺静态扫描 (5)甲状腺超声、胸片、心电图。

亚急性甲状腺炎

疾病名:亚急性甲状腺炎 英文名:subacute thyroiditis 缩写: 别名:De Quervain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亚甲炎 ICD号:E06.1 分类:内分泌科 概述: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De Quervain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系1904年由De Quervain首先报告。本病近年来逐渐增多,临床变化复杂,可有误诊及漏诊,且易复发,导致健康水平下降,但多数患者可得到痊愈。本病可因季节或病毒流行而有人群发病的特点。 流行病学:有报道,本病有季节性的发病倾向,发病还有地区性的集聚表现。临床上本病不太常见,有不少轻型病人可能误诊为咽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未能检出者估计不在少数。本症在女性较男性多3~6倍。好发年龄在30~50岁之间。儿童少见。 病因:腮腺炎病毒与一些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病例的发病有关,因为在一些病人的血液中,发现有较高浓度的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体;在被侵及的甲状腺组织中,已直接培养出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此外,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埃可(ECH0)病毒及腺病毒等均可以是本病的病原物。有些病例,在病程的急性期常有甲状腺自身免疫的证据存在。根据对HLA的研究,本病患者可能有病毒易感性基因组,故易患病。本病发病过程是暂时的,仅有极少数病人最终发展为甲状腺功能低 减。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因为常在本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感冒病史或腮腺炎病史等,患者可常有发热、咽痛、周身不爽、乏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且白细胞数不增多。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可检出腮腺炎病毒等,并且可治患者血中检出多种病毒的抗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病毒及腮腺炎病毒抗体等,少数无特殊感染史的患者可检出其他病毒及抗体等,且其滴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或内分泌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等,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亦可无症状。 二、诊断 (一)诊断名称 中医:心悸、怔中、胸痹、眩晕、厥证、虚劳 西医:心律失常(注明类型) (二)中医诊断依据 1.病名诊断 (1)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有心跳增强感或间歇感,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有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眩晕、视朦等,部分病人也 可无不适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昏厥、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心脏 听诊有心率、节律变化,心音强弱也可出现异常。 (2)发病特点:突然发作,时作时止,也可以持续存在。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运动,精神刺激,过量吸烟、饮酒及咖啡等。 2.证候诊断 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兼结、代。 心阳不足: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心阳虚脱: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心血不足:心悸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痰扰心脉: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腻,脉眩滑或涩、结代。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心悸怔中,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心神不宁:心悸怔中,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三)西医诊断依据 1.病史应采集详尽的病史,尽量让患者描述发生心悸等症状时的感受。病史可提供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类型、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心律失常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线索。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除可检查心律与节律外,某些心脏体征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技术。通常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在心电图上反应出来。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27T10:11:04.6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慕晓梅[导读]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和病毒感染有关。 慕晓梅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93-01 急性甲状腺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DeQuervain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解剖解构图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系1904年由DeQuervain首先报告。本病近年来逐渐增多,临床变化复杂,可有误诊及漏诊,且易复发,导致健康水平下降,但多数患者可得到痊愈。本病可因季节或病毒流行而有人群发病的特点,是临床内分泌科较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我们总结了2008年1月至20011年1月诊治的42例亚甲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亚甲炎患者中男8例,女34例。年龄16~53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29天。 1.2 临床表现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38例;发热31例;颈部疼痛37例;其中向下颌、面部或耳根等部位放散3例;咽痛1例;心悸21例;多食、易饥10例;怕热、多汗9例;体重下降3例;食欲减退6例;月经紊乱3例;关节痛3例;腹泻1例;甲状腺肿大41例,其中弥漫性肿大35例;甲状腺结节6例;甲状腺触痛39例,质硬或偏硬3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 1.3病因与发病机制: 1.3.1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和病毒感染有关。证据有:发病前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病常随季节变动、且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患者血中有病毒抗体存在(抗体的效价高度和病期相一致),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抗体,其次是腺病毒抗体、流感病毒抗体、腮腺炎病毒抗体等。虽然已有报告,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原因是病毒的确实证据尚未找到。另外,中国人,日本人的亚急性甲状腺炎与HLA-Bw35有关连,提示对病毒的易感染性具有遗传因素,但也有患者与上述HLA-Bw35无关。 1.3.2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在本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感冒病史或腮腺炎病史等,患者可常有发热、咽痛周身不爽、乏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且白细胞数不增多。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可检出腮腺炎病毒等,并且可治患者血中检出多种病毒的抗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病毒及腮腺炎病毒抗体等,少数无特殊感染史的患者可检出其他病毒及抗体等,且其滴度的高低变化多与病程有关。 1.4辅助检查①血沉:所有患者血沉均增高,值介于35~140mm/h。②甲状腺激素及TSH:T3、T4增高,TSH降低者35例;T3、T4、TSH均正常者6例;T3、T4降低,TSH增高者2例。③甲状腺吸131I率下降或甲状腺摄99m锝功能下降。④甲状腺穿刺:2例做甲状腺针吸活检可见特征性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样改变。 1.5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有多种治疗措施,包括硫脲类药、促甲状腺激素及抑制剂量的甲状腺激素采用这些药物影响疾病过程的证据尚不能令人认同。对本病无特殊治疗治疗包括两方面:减轻局部症状和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影响一般来说,大多数病人仅对症处理即可。对轻型病例采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止痛药如用对乙酰胺基酚0.5g,3~4次/d,或用水杨酸盐0.65g,每4小时1次,可控制症状;如48h无效,在病情严重病例,如疼痛、发热明显者可短期用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或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通常为每次10mg3次/d最多可用至40mg/d,可迅速缓解临床表现,约有5%的患者需用皮质激素来减轻症状,持续用药1~2周甚或4~8周以后减少药量共用6~8周如病人在用泼尼松24~48h无反应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应再评定。在治疗中随查血沉改变,可指导用药如病情需要,再次开始用泼尼松仍然有效然而皮质激素并不会影响本病的自然过程,如果皮质激素用后撤减药量过多、过快,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也有人提出,如果糖皮质激素连续使用,所用剂量以使病人不出现症状直至其放射性碘摄取率恢复正常可能避免病情复发病人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一般不采用抗甲状腺药治疗通常采用非特异的药物如口服阻滞剂普萘洛尔,每天最多30mg常可奏效。因本病伴甲亢是暂时的且甲状腺摄碘率低不是放射碘治疗的指征。这些药破坏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但亚急性甲状腺炎血中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是来源于被破坏了的滤泡漏出的T4和T3而不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增多所致,无需使用硫脲类抗甲状腺药本病的甲减期也常是暂时的通常甲减症状不多,所以不需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此时TSH分泌增加对甲状腺功能的恢复是重要的。除非病人甲减症状明显甲状腺激素治疗应当禁忌。伴甲减病情轻者无需处理。但也有人主张有甲状腺功能低减时可用甲状腺制剂如L-型甲状腺素钠0.1~0.15mg/d,可防止由TSH升高引起的病情再度加重。病情较重者,可用甲状腺激素替代一段时间。约有10%的患者可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减,需要长期甲状腺替代治疗有称中药对本病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予以强的松30mg/d治疗,每两周减5mg,直到每日5mg,维持4~6周,总疗程16周左右。轻症病例可仅给消炎痛25mg,每日3次,疗程约2周左右。甲亢期的甲亢症状不予处理或予以心得安控制症状并随症状减轻而减量或停药,甲减期予左旋甲状腺片50~150ug/d即可。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2讨论 2.1亚甲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①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触痛,常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颈淋巴结肿大;②血沉增速;③甲状腺摄131I率受抑制;④一过性甲亢;⑤甲状腺抗体:tg-Ab/Tm-Ab或TPO-Ab阴性或低滴度;⑥甲状腺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符合其中四条即可以诊断,本组42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2亚甲炎的临床表现: 2.2.1典型的亚甲炎多见于女性,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疼痛,起病急,部分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有头痛等全身症状。不少患者起病1周后出现体重减轻、怕热、多汗、心悸、手抖等甲亢表现,持续2~4周。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多为双侧,少数为单侧,局部疼痛并向颌下、耳根及枕部放射。可半发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硬,光滑,压痛明显。病程2~4个月,极少数可迁延1~2年。大部分患者能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甲减,个别甲状腺严重破坏者导致永久性甲减。 2.2.2非典型者临床变化较大,有以耳咽部症状为首发者,患者表现耳痛、耳鸣、失音、声音嘶哑等;还有中年女性以午后低热表现为主,甲状腺仅I°肿大,易被疑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而贻误诊治,但临床观察若注意到患者体温和脉搏不成比例,脉搏较快,查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吸碘率呈分离现象等,多能尽早明确诊断。

亚甲炎中医诊疗方案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 )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1) 瘿肿质硬。 (2) 瘿痛明显。 (3) 发热、心悸、汗出。 (4) 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病史。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 (1) 急性起病、发热等全身炎症症状。 (2) 甲状腺肿大质硬,疼痛触痛明显。 (3) 血沉增快,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与低吸碘率(早期) 。 (4) 发病前 1~3 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 ( 二) 证候诊断1.热毒壅盛症:起病急,瘿肿质韧、触痛明显、口干畏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气郁火旺:瘿肿、疼痛减轻,心悸汗出,心烦少寐,头晕乏力,舌红,苔少,脉弦数。3.气郁痰阻证:瘿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胁肋不舒,纳差,体倦乏力,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 4.气阴两虚证:瘿肿、疼痛消失,肢体困重,眼睑、面颊虚肿,大便秘结,舌质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热毒壅盛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推荐方药: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蒲公英、板蓝根、射干、银花、连翘、牛蒡子、元胡、大青叶、地丁、桔梗、芍药、牛膝等。 药物加减:高热者,加石膏、山栀、黄芩,以加强清热;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天花粉、大黄,以清热通腑。 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琴连胶囊 (颗粒 ) 、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等。 2.气郁火旺证治法:行气解郁,泻火消肿。 推荐方药 : 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郁金、薄荷、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青皮、香附、荔枝核等 . 中成药 : 银黄含片、黄连上清丸、片仔癀等。 3 .气郁痰阻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芍药、枳壳、香附、佛手、贝母、生牡蛎、玄参、陈皮、薏苡仁、白术、茯苓、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散合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夏枯草口服液等。 4 .气阴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减。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茯苓、当归、浙贝母、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片、补中益气丸、夏枯草口服液等 . ( 二) 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喜炎平注射液、双黄连粉针等。 ( 三) 针灸治疗 (1) 针刺治疗对于瘿肿疼痛明显者,可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做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每日 1 次。常用穴位如下:风池、天突、太冲、合谷、曲池、膈腧等。 (2) 耳穴敷贴治疗埋王不留行籽于神门、肝、肾、心、内分泌等耳穴,用拇指按压至产生酸痛感即可,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xiugai详解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 (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昏,少数病人可有晕厥。 (2)心电图表现:①心率快而极规整,心率130~240次/分。②QRS波群大多正常,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宽大QRS。③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内,不能分辨,或在QRS前,或贴于QRS波群之后。 2)室性心动过速 (1)临床表现:①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可发生心绞痛、头晕、晕厥。②体检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可出现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①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性心动过速。QRS-T 波特征同室性早搏。②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③心室率140~200次/ 分,规则或略不规则,偶见RR间距相差达0.33秒。④室性心律可持续单独存在,形成房室分离。 3)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晕、心前区疼痛、气促、心衰甚至肺水肿等。少数房颤患者以血栓栓塞并发症或晕厥为首次出现的症状,晕厥见于病窦综合症、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时。房扑多不稳定,趋向于转为窦律或房颤。 (2)心电图表现:①各导联无P波,代之以极快(350~600次/分)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或频率为250~350次/分的规则的据齿状扑动波。②房颤时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率多介于100~160次/分,也有心室率不快的房颤。心房扑动时多为2:1或4:1的房室传导比率,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4)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 (1)室颤室扑均属致命性心律失常,如不治疗3~5分钟内可致命。发作时心室无

亚急性甲状腺炎有什么危害

亚急性甲状腺炎有什么危害 翟章锁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甲状腺炎病的一种,其发病相对慢,不少人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不用理会,可自行好转,这是不正确的,会耽误治疗,加重病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危害极其严重,不可小视。 亚急性甲状腺炎有什么危害? 1、亚急性甲状腺炎会导致甲状腺出现强烈的疼痛,往往疼痛由一边开始,快速往其它部位放散。病人会出现浑身不舒服、无力、肌肉疼痛,也会出现发热的为止,病后3天可到达高峰,一周中消退。有的病人也会进展缓慢,好转后数月后会复发。 2、亚急性甲状腺炎有一半病人会出兴奋、畏热、颤抖、多汗等病症。这主要是由于急性炎症由甲状腺里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病情改善后,有些病人会发生畏冷、便秘、爱睡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症。 3、甲亢病症也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病人往往会兴奋、畏热、心慌、多汗等。这是因急性炎症时出现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导致。也有些患者会发生肿胀、便秘、怕冷等表现,该表现不会存在太久,甲状腺功能可恢复。病人的眼球外突、角膜裸露,不能得到湿润,常常会因污染导致炎症,使眼睛干涩、刺痒。严重的突眼会使病人的眼睑闭不合,角膜炎不愈,发生角膜溃破、糜烂,穿透到眼球内部,甚至是失明。 4、亚急性甲状腺炎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变慢,使病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妇女病人在生育年龄,怀孕时一定要注意甲状腺激素平衡,定期进行检查,不要影响胎儿的健康。 得了亚急性甲状腺炎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正确的治疗,同时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来选择最正确的治疗及护理。 1、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情况,对于食物的进食做出相应的调整,若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时,宜吃得清淡,吃含维生素高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肉、鸭肉、甲鱼、淡水鱼等食物。忌食碘、辣椒、羊肉、浓茶、咖啡等湿热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患者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多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的治愈疾病。 2、心理护理: 对于护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具体方法还包括心理方面的护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人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时候,神经兴奋性增高,容易反发作,是否传染或者是遗传给子女等等,因此心理护理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病情的好转是非常重要的。 3、观察患者病情: 观察患者的体温是否下降,甲状腺肿块是否出现缩小,疼痛是否减轻或者是消失,血沉是否下降或者是恢复正常,嘱咐病人不要用手触摸肿大的甲状腺组织,避免刺激,减少对患者的损害。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4)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5)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亚急性甲状腺炎用药指南

亚急性甲状腺炎用药指南 【概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De-Quervain甲状腺炎等,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均可引起本病。本病临床不少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1:3,可自发缓解,但容易复发。 【临床表现】 1.发病前1-3周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严重程度不一,一般起病较急。 2.甲状腺局部疼痛为本病的特征,可先累及一叶后扩大或转移到另一叶,常放射至耳后,咽部、下颌、喉、枕后等部位,疼痛可以剧烈或轻微,少数为隐痛或仅有压痛。 3.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病变范围不一,可呈弥漫性或不对称性、或伴有结节、中度硬度,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4.常有发热、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5.部分患者有一过性轻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候群,如精神紧张、怕热、多汗、心动过速、震颤等,后期有些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如怕冷、便秘等。 【诊断要点】

1.近期病毒感染后出现甲状腺疼痛、肿大、可伴有甲亢或上感症状。 2.甲状腺弥漫或不对称性轻至中度肿大、触痛。 3实验室检查 (1)早期血清TT3、TT4、FT3、FT4均可升高,TSH可降低,TG-Ab、TPO-Ab部分患者可呈阳性。后期少数患者因甲状腺组织破坏,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降低,TSH升高。 (2)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降低,与早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呈现“背离”现象。 (3)血沉明显增快,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中度增高。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休息、低碘饮食 2.止痛轻症患者单用水杨酸盐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即可缓解症状,如阿司匹林片0,5-2.0g或吲哚美辛片25mg,3-4次/日,疗程约2-4周。 3.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有特效,可缓解高热及疼痛症状,疗效明显。开始为强的松20-40mg/d,分3次口服,症状缓解后逐步减量,一般用药1-2个月左右。复发时可再用。要注意病人有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 4.早期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10mg,分3次/日,或美托洛尔(贝他

探究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4-19T14:58:23.2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万涛 [导读] 采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干预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CI、CO、EF心功能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有57例患者显示有效,占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两组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冠心病;心律不齐;临床效果;心功能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rrhythmia.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Jan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120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give the randomized,6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60 cas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the levels of CI,CO,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EF heart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57 patients showed effective,accounting for 95%,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7% in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rrhythmia,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eatment,and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coronary heart disease;arrhythmia;clinical effect;cardiac function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发病率高,患者多伴随心律失常症状,冠心病于心律失常早期发病时,患者多感到心悸、胸闷、头晕、气短,若治疗不及时,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传统临床中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多给予西医治疗,其尽管能够控制患者病情,然而也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疗效达不到预期。近年来,临床中将中医应用到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为探究其疗效,研究收集我院120例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的病例资料予以分析,并对研究结果做出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干预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47~72岁,平均年龄为(53.5±6.6)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1.7±0.4)年;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2.1±6.5)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1.6±0.7)年。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2];(2)研究征得临床科室的同意及医学伦理会的支持,病例选择遵循自愿原则,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者;(2)存在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患者;(3)中途退出研究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降血脂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组方包括珍珠母30 g、生龙牡20 g、麦冬15 g、赤白芍与人参各10 g、甘草与桂枝各6 g、琥珀5 g。根据患者的症形随症加减,对于阳虚者加用附子各 10g,桂枝加至12g;对阴虚型去除桂枝,加用生地黄与百合各20 g、龟板15 g;针对血虚不寐者用柏子仁10g、烧枣仁与夜交藤各15 g,痰湿甚者去白芍,五味子加半夏10 g白术12 g血瘀者丹参10 g桃红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国际临床疗效标准,将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律稳定在75~80次/min;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心律不齐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出现加重趋势[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的CI、CO及EF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通过对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0%,远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多采用的是西医治疗方式,抗心律失常药物尽管也对有些类型的心律失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也伴随着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起搏器、除颤器等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再加上价格高昂,在临床中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中医

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 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 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 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 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

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 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