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1-05-04 信息来源:信息化推进处字体:大中小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

鲁经信推字〔2011〕215号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

织实施。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信息化规划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

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

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4月29日印发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奠定更加牢固的经济文化强省和信息社会发展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遵循“十一五”规划总体框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

1.信息基础设施和普及水平实现跨越发展,服务能力极大增强。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

2.8万公里,建设公众移动通信基站59427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目标全面完成。到2010年底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2

3.1万户,居全国第三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190.4万户,3G放号量371.2万,居全国第二位;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925.9万户,网民人口比重近32%,较2005年增长1.2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

率达到98.0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88%,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85万户。广播电影电视业务收入超过84.6亿元。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年期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惠及公众范围大幅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

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在国民经济领域,国家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和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涉农信息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各类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站快速增长。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5%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等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6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服务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实现了内部联网,并联入国际互联网。201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5000亿元,全省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达到经济流通总量40%左右,8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电子商务中获益。省公共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标准发布实施,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并取得了初步效益。

在政务管理领域,全省电子政务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外网主体工程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部上线,35%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电子政务内网实现省政府与党委、人大、所有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政府等的互联。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工商、税务、计生、应急等重点行业积极利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规模和应用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逐步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业务协同取得显著成效,金卡、金税等金字工程和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陆续建成应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税库、银联网等跨部门信息交换陆续展开。

在社会事业领域,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加强。县以上新农合信息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以及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方面得到较大提高,90%以上三级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建立了省、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养老

保险联网工程初步启动。

在城市服务领域,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试点、社区信息化进展顺利。“无线城市”建设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济南、淄博、德州、泰安等市“无线城市”试点启动。城市居民“一卡通”发展较快,济南、青岛、烟台、济宁等城市集成电路卡(IC卡)应用和发行取得突破,省级互联互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IC卡应用城市互联互通试点前期准备进展顺利。以“亭、屏、站、线”

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成熟。

3.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平安山东”建设。覆盖全省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数字证书推广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面向质监、工商等重点行业共发放数字证书超过100万张。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建成运行,互联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行,面向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不断深入,80%的省直部门、市、县(市、区)政府开展了门户网站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渐成规模,形成了中间件、安全服务器、密码产品及隔离设备等特色安全产品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安全咨询、测评、外包

服务的专门机构。

4.信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十一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以超过19%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通信业务收入达到534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4000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200余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的比重

达到40%以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数字家电、新型电子原材料与传感器、高效能服务器、新一代网络产品、高端行业软件已逐步成为产业的主流产品,我省信息产业大

省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

5.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化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省级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市县改革进展顺利,各级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颁布施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相继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截至2010年,全省拥有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5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9个,国家级软件园2个、省级软件园13个。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4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申请专利2.2万项,参与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开通。信息化人才

队伍逐步壮大,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愈加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有待提高;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十二五”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1.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整体上引导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方式转变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培育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普遍采取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角逐日益加剧,国际经济发展和需求结构变化对信息

化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国内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因素增多,但是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我省经济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十二五”是我省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阶段,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节点。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新兴通信技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新兴技术正在开辟社会事业发展的崭新渠道。我省必须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

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持续创新。坚持持续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引进技术再创新,强化集成创新,重点突出原始创新;不断优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持续创新体制,切实增强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领

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填补空白、实现领先。

2.以用兴业。坚持需求主导,紧紧围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产用结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融合提升。

3.集约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坚持整合共享,发挥集成效应,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

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4.安全高效。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信息化应

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

5.促进融合。坚持“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实现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到2015年,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领先行列,部分地区和行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45%,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IICI)达到0.8,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万亿元,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的区位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实现由信息经济大省向信息经济强省的跨越。

2.主要目标。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满足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支撑能力极大增强。铺设光纤达到71.4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9810万户,其中3G网络用户数达到3120万户,推广4G移动通信网试点,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01万户,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规模部署,物联网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基本实现。

经济领域信息化全面深化。信息化与轻工、纺织、石化、装备制造、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网络营销率达到60%,综合集成率达到87%,对节能减排贡献率达到25%。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省、市、县三级涉农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全面建成,10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民户均信息消费年增速不低于15%。服务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全省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万亿元,服务业省外市场快速

拓展,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政务信息化实现从“电子政务”到“整合政务”的战略转变,“服务型”政府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内容进一步丰富,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省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50%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要事项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实现省政府与省直部门、市、县(市、区)政府等机构间内网

办公。

社会领域信息化得到普及和深化。信息化在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全面扎实推进。省级科研服务平台和超级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所有三级医院和60%以上二级医院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全省发放社会保障卡5600万张,即时结算社保卡和医保卡覆盖60%以上的城乡居民,并实现信息省内共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我省

文化信息输出“顺差”。

城市和区域信息化深入推进,省、市、县、社区多级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基本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社区内网上办理;“一卡通”在省内主要城市全面推开,无线城市试点全面完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并

逐步完善。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平安山东”建设得到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护能力全面提高,95%以上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获得信息安全认证;攻克一批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联动处理系统建设完成。

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 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交货值达到43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4500亿元。新信息产业规模超过6900亿元。

信息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建15个左右国家和省级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完备,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信息化素养大大增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抓好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7个方面的主要任

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开展3G网络建设,加大加深3G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网络发展,加速网络产业链的成熟。统筹协调3G和未来网络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加快引入增强型技术,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积极开展未来网络的技术研发和试验。

2.积极推进创新型互联网。加快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重点建设智能光网络和系统骨干传送网,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大力推进有线接入网络带宽升级,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分区域、按步骤部署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加快实施无线宽带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

3.加快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以及电信网全光纤化升级改造,优先开发广电网双向传输设备、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多媒体终端、智能化家庭设备、低成本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和宽带网络设备等产品。建设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平台,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各类业务融合。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在政府管理、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青岛市三网融合国家级试点,

开展省级三网融合城市试点。

4.统筹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低功耗技术等云计算技术整合我省院所、高校、园区和企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领域提供新型信息化支撑服务。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服务于科研院所的研发、示范平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实践平台,服务于重点区域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IT企业的研发、

测试平台,服务于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促进平台。

5.稳步推进物联网发展。从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测试评估、应用推广等方面为物联网技术在我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开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网络体系结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标准化等5类技术研发。构建以传感器、控制器为节点,实时信息处理为支撑的局域传感网。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建设国际先进的省级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国际和国内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领域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

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与环境,为统一物联网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测试和验证服务。建设智能水利、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矿山等物联网示范工程,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

(二)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重点推进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等10大行业的两化融合,巩固和发展行业优势地位。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虚拟制造等技术,实现设计研发的数字化。在生产过程环节,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企业管理环节,推广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协同化。在市场营销环节,推广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产品,提高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在人力资源开发环节,采用网络化、交互式等便捷教育手段,加强新信息、先进制造、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的培训,实现人才的信息化。在新型业态培育环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媒体等新型业态,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在企业技术改造环节,推广清洁生产、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

实现技术的现代化。

2.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以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管控系统,完善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研制大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促进大型建筑的整体节能。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完善省级综合减排数据库、各类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研发和推广重

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优先抓好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加强农业领域市场信息化建设,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中质量检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信息系统,加强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安全管理。推广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建设省级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改造完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站,提升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第三产业融合。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金融行业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航空、水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应急处理和公众出行等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推广无线射频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以数字内容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产业,培育一批软件研发、呼叫中心等服务集群,加快齐鲁外包城等载体建设;强化消费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丰富旅游行业网上宣传内容,提供及时、准确的航班车次、精品线路等旅游信息。拓宽日常消费信息服务渠道,完善商

业零售、酒店餐饮和休闲娱乐等的网上营销水平。

(三)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1.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实现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6大系统,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的信息网络,提高骨干传输网的带宽及传输速率。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深化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提高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和交流互动能力。提高财政、税务、海关、工商、质检、审计、民政等重点领域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重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重大民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增强综合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便捷有效的参政议政手段,拓展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2.扎实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数据交换标准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目录,形成合理有序的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做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工作。建设并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民生资金管理、审计和纪检监察综合协同的经济监管和宏观调控信息化体系,推动社会信用、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综合治税等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跨地区、跨部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范围,提高电子政务项

目的综合效益。

3.强化基层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城镇社区建设民政、卫生、计生、公安、人保等综合性数据库,提升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气象等信息资源,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加快基层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完善县(市、区)电子政务公用信息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功能。采用基层政务网站、城乡社区代办点和热线电话等服务手段,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政民互动和为民服务模式。

4.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诚信山东5大基础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再开发和再利用。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形成金融财税类、资源环境类等一批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加大农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

长效机制。

(四)深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优化升级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建立适应不同地区的多种互联网接入方式,解决偏远地区及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差问题。提高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普及水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2.深入推进科技信息化。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主体,完善科研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合作开发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推进科普信息资源整合,搭建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全民科学

素质的提高。

3.大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积极引导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我省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引导,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保护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发展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开拓数字娱乐新领域。

4.全面加快卫生领域信息化。加快医药卫生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实用共享的电子病历库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完善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公共卫生应急联动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优化药品、耗材和医疗设备网上采购交易流程,支持基层基本药物的供应、应用与监督。建立省、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促进覆盖

医疗、医药和医保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5.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与财政、税务、公安、工商、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大力推动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完善全省社会保障卡工程。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全省联网,促进充分

就业。

6.全面建设人口、资源、环保信息化。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完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林业资源等的统筹规划和信息共享,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

监控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信息分析系统和水情数据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全省资源的科学调度。完善全省环保智能监测网络、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

7.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化。完善和推广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工商、税务、银行、质监、海关等部门征信数据的共享,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企业、信用中介机构间的合理使用。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促进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信用查询系统,培育发展

信用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推动个人信用建设。

8.大力推进社会安全领域信息化。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完善安全报警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协调信息平台,健全公共安全信息防控体系。完善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推动科技防腐。实施“数字检察”和“数字法院”工程,推动检察和法院系统“数字化执法”,提升办案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建设人防智能决策信息平台,提高人防领域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实现与国家国防

动员信息系统的连接。

(五)积极推进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大力发展社区信息化。加大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基本信息资源库和社区生活综合服务系统,提供教育、医疗、商务、旅游、气象、餐饮、家政、物业、娱乐等社区信息服务。加强社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业务的网上办理。逐步建成省、市、县(市、区)、社区多级社区居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涉及居民基本信息的社区资源,建设社区网上协同办公系统。

2.加快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强化拥堵、事件、客流等道路交通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共享。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立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

全面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3.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完善市、县(市、区)、社区三级城市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城市职能管理部门业务系统、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推进煤、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信息化,整合城市公共事业运行监控信息资源,实现城市运行精确监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立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全面准确基础信息。促进城市规划、住房及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城

市规划监管能力。

4.大力推进智能建筑与家居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建筑楼宇中的应用,在商住社区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物业管理等方面,推广建设一批示范智能化楼宇和社区,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建筑节能监测信息网络。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开发数字化、高清互动式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安全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家庭综合智能系统,实现数字化生活。

5.深入加强城市安全信息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整合优化公安、交通、金融、文化、安监、商业零售等的监控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城市重要区域的智能监控网,提升城市预警能力。建设警务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整体防范控制、多警联动协同、社会民众服务一体化,提升城市社会公共安全保障

和服务能力。

6.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采用先进无线接入和新一代通信技术,建设覆盖全省重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高宽带、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城市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建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城市政务、商务消费、生产生活、社区服务等社会领域综合应用。推广普及“无线城市”各类终端,培育壮大“无线城市”应用产业,制定全省统一的“无线城市”建设规范,形成完整的“无线城市”产业链。开展移动电子政务工程、移动电子商务工程、移动电子社区工程、公众移动信息化工程、无线数字城市管理工程等重点应用领域试点,构建“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7.全面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构建可靠的“一卡通”运营管理系统,建立覆盖主要地区、服务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服务网点,重点在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事业收费等领域推广应用。建立省级数据交换中心、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部分城市市民卡的联网通用。建立“一卡通”监督和预警机制,从各个层次和环节保障系统安全可靠,促进“一卡通”相关产业发展。

8.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的信息化。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各重点经济区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与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实现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电子商务、物流、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各重点经济区域持续健康快速

发展。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

保障能力。

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技术防范和密码保障等系统的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公用灾难备份系统,增加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加大数字证书推广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

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启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省级电子政务共享灾备服务平台,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级和应用级的在线、离线备份与恢复服务。建设山东省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平台,解决云计算平台身份认证和数据机密性、完整性等安全问题,解决信息交换和通讯安全问题。建设互联网内容监管系统,加大网上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政府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信息资源安全使用,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七)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1.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重点支持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嵌入式和高可信计算等相应产品的研发,加快发展高端容错、工业控制和高性能计算机。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服务器,确立我省高端服务器行业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

能计算中心。

2.集成电路。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测试环境,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系统级(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射频识别芯片等。围绕12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引进,开展消化吸收创新,培植

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等新兴产业。

3.高端软件。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产品,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产品。开展基于物联网环境和商务模式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高可信、网络化、平台化、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智能搜索、智能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4.平板显示器与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新型平板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视以及激光电视、三维电视等数字电视、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液晶电视前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需

求,重点发展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

器。

5.传感器与电子标签(RFID)。加强新型传感网的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性能好、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位移、力敏、磁敏、光敏、热敏、气敏、湿敏、离子敏和生物敏型传感器,和光纤、微纳、生物、医学研究等急需的高端传感器,以及新型环保、气象、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等传感器产品。加快建设RFID产业园区(基地)和研发基地,支持RFID产业化和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加强RFID技术与条码、生物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网络、传感网络等的融合。

6.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多网异构融合、新型网络结构、云计算与资源虚拟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通信等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和泛在网络设备、宽带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数字内容产品,加快3G移动通信网络终端及核心设备以及新一

代宽带互联网络设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发展。

7.数字家庭产品。在现有数字化家电的基础上,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研发推广数字电视技术,重点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发展无线网络游戏、流媒体等固网、宽带网和移动网的在线服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产品及业务平台,大力发展3G、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网络增值业务和应用服务系统。

四、保障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创新合作、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支撑服务建设,科学组织规划实施,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一)创新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提高政府科学规划和协调指导能力。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重大信息化事项的统筹决策,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解决重要政策落实、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各企事业单位要深化信息主管(CIO)制度,协调推进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形成和完善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化协调推进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分工到位、监督检查到位。科学制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发展指标统计监测,建立健全信息化统计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发挥省信息化专家咨

询委员会作用,为全省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健全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适应我省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创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立法,适时研究制定推进我省三网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快形成比较完备的地方信息化法规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快制定物联网、电子政务、无线城市、一卡通等系列标准,带动相关产业应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参与国家标准的研制和试点,推动地方性标准成为国家标准。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立足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巩固我省信息化发展特色和优势。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开展二次创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促进我省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内外商标专利和版权,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行业成长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优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促进信息化发展中的杠杆作用,确保投入增幅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及民生领域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不断强化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

金融机构投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我省信息化建设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信息化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信息化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

(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省人才政策,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与在职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广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培养层次多样和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把对农民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放在优先位置。开展国民信息素质动态检测和定期评估,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

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六)完善信息化支撑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支撑机构,重点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省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省软件评测中心、省信息化培训办公室、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中心等现有支撑机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界力量兴办新的支撑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决策辅助、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区域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信息化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网络化支持。完善省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监控分析系统、能效监控系统、行政并联审批平台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提高部门信息化服务能力。举办宣传周、博览会、研讨会等活动,加大信息化宣

传,创造信息化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七)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市、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规划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保障,加强本市本行业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确保“十二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节

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专项资金管理 【发文字号】粤财工[2014]362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09.19 【实施日期】2014.09.19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修订《广东省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15) 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 理办法》的通知 (粤财工〔2014〕362号) 各地级市以上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顺德区财税局,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财政省直管县(市)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单位: 为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2013】125号)的有关规定,省财政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定了《广东省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向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9月19日 广东省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2013〕125号)等规定,结合我省节能降耗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东省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推进全省节能降耗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涉及多个业务管理部门,按《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联席审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联席审核。专项资金牵头主管部门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以下称为牵头部门),参与管理部门包括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称为参与部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公告管理和注册登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公告管理 和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 【法规类别】工业品购销 【发文字号】国经贸产业[2002]768号 【失效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2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废止的政策性文件目录(截至2015年12月31日) 【发布部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已变更)公安部 【发布日期】2002.10.18 【实施日期】2002.10.1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 加强车辆公告管理和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经贸产业[2002]7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公安厅(局): 为加强机动车安全管理,严格执行车辆“生产准入”和“行驶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管理和机动车注册登记管理,深化车辆产品管理体制改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公告》管理的范围 国家经贸委实施《公告》管理的车辆产品包括: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并在道路上行驶的民用汽车产品及相应底盘、农用运输车、半挂车和摩托车产品。无轨电车、轮式工程机械车(含装载机、挖掘机等)、拖拉机、全挂车等不实行《公告》管理。 《公告》包括文本和光盘两部分,文本主要表述新产品批准(含产品扩展)、勘误更改和撤销等内容;光盘由本批新增产品数据库和历批汇总产品数据库两部分构成,记录产品的技术参数及产品照片等内容。文本和光盘配合使用。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据最新一批《公告》文本和配套光盘的汇总产品数据库办理车辆注册登记。在用车辆在办理过户、转出和转入登记时,要依据车辆在注册登记时发布的《公告》文本和配套光盘中的汇总产品数据库办理有关手续。未登《公告》的车辆产品或与《公告》公布的参数不符的车辆产品不得办理注册登记。不实行《公告》管理的车辆产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整车出厂合格证办理注册登记。二、增加和调整强制性检验项目 (一)自2002年11月1日起,汽车生产企业申报《公告》的车型(包括改进型、扩展等,下同)必须符合《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GB11567.1-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11567.2-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8296-2001)等3项国家标准的要求,并提供国家经贸委授权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授权检测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 产品已列入《公告》的企业,自本通知发出之日起,要尽快使出厂产品符合上述3项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向国家经贸委报送由授权检验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产品外型发生明显变化时,需提供有关照片。自2003年3月1日起,已列入《公告》的产品仍未安装符合上述标准的防护装置和燃油箱的,国家经贸委将在《公告》中予以撤销。 (二)自2003年1月1日起,装备驻车灯的车型申报《公告》时必须符合《汽车驻车灯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6年度省产业园扩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6年度省产业园扩能增效扶持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粤经信园区[2016]76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 【发布日期】2016.03.29 【实施日期】2016.03.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6年度省产业园扩能增效扶持资金项 目计划的通知 (粤经信园区〔2016〕76号) 各有关地市及财政省直管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发〔2013〕22号)、《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产业园扩能增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的通知》(粤财工〔2015〕74号)规定和有关资金评审情况,现随文下达2016年省产业园扩能增效扶持资金项目计划,资金额96500万元。具体如下: 一、经评审,下达深圳(河源)产业园等16个省产业园招商选资专题项目计划6.2亿

元(扶持依据为33个招商选资项目,详见附件2)。 二、经评审,下达东莞(韶关)产业园等9个园区共12个企业创新专题(以奖代补类)项目计划510万元(详见附件3)。 三、对由汕头、湛江、茂名、揭阳四市自建的汕头产业转移工业园、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4个园区,各安排年度帮扶资金5000万元,共2亿元。 四、下达揭阳市中德金属生态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贷款贴息资金1640.92万元,还本资金11155.33万元(含2016年度还本资金1亿元、2017年还本资金1155.33万元);汕头市潮阳区贵屿环境综合整治和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贷款贴息资金余额1193.75万元(2015年度已下达贴息资金405万元)。 上述资金除企业创新专题(以奖代补类)资金和贷款还本贴息资金外,其余资金均采取股权投资支持方式,由省产业园所在地政府通过委托有资质的受托管理机构管理或直接注资方式投入园区开发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具体由当地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制订股权投资方案报所在地政府审批后实施。 各地股权投资实施方案应在省财政资金下达后一个月内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备案。请各地严格按照规定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加快资金拨付,加强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挤占或挪用,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相关检查及评价情况将作为以后年度资金申报的重要依据。 附件:1.2016年省级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方向安排资金汇总表 2.省产业园招商选资专题项目计划表 3.省产业园企业创新专题(以奖代补类)项目计划表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山 东 省 财 政 厅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鲁经贸循字〔2008〕37 号
文件
关于表彰 2007 年度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各市经贸委(经委、青岛市发改委) 、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007 年以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 真执行 《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依靠科技进步, , 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保 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 个人。为了鼓励先进,发扬成绩,促进工作,在省、市有关部门
— 1 —

推荐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对在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中 做出突出成绩的枣庄市政府节能办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科等 35 个 单位和吴长中等 93 名同志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 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全省从事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 作的同志要以先进为榜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工作 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名单 2、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名单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二○○八年一月十五日
— 2 —

附件 1:
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先进集体名单
省政府节能办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处 枣庄市政府节能办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科 滨州市政府节能办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科 临沂市政府节能办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科 淄博市政府节能办 泰安市政府节能办 东营市经贸委环资科 省财政厅法规税政处 淄博市财政局法规税政科 枣庄市财政局法规税政科 莱芜市财政局法规税政科 临沂市财政局法规税政科 聊城市财政局法规税政科 菏泽市财政局法规税政科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流转税管理处 济南市国家税务局流转税管理处 淄博市国家税务局流转税管理科 枣庄市国家税务局流转税管理科
— 3 —

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前言 (9) 第一章项目背景 (10) 1.1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 (10) 1.1.1行业发展的需要 (10) 1.1.2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 (11) 1.2本项目建设目标与范围 (12) 1.2.1建设总则 (12) 1.2.2建设目标 (13) 1.2.3建设范围 (14) 第二章公司技术与实施分析 (15) 2.1公司管理目标分析——六大整合 (15) 2.2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17) 2.2.1管理及经营的创新 (17) 2.2.2实现对资金流、物流、工作流、信息流的统一配置 (18) 2.2.3通过信息化带来管理及经营的标准化 (18) 2.2.4利用EIP(企业信息门户平台)技术,消除信息孤岛 (18) 2.3公司信息化目标分析——六化 (18) 2.4公司应用系统目标分析——六大平台 (20) 2.5公司项目实施需求分析 (23) 2.5.1统一认识,制度保障 (24) 2.5.2优先解决迫切需求 (25) 2.5.3多种培训策略相结合 (25) 2.5.4提供无须技术人员维护的后台工具以及运维服务 (26) 2.6公司需求分析总结 (26) 第三章系统总体设计 (33)

3.1设计原则 (33) 3.1.1安全性原则 (33) 3.1.2成熟性原则 (34) 3.1.3标准化原则 (34) 3.1.4易用性原则 (35) 3.1.5开放性原则 (35) 3.1.6可维护性原则 (36) 3.1.7高效性原则 (36) 3.1.8先进性原则 (37) 3.2系统结构设计 (38) 3.2.1数据支撑平台 (38) 3.2.2应用支撑平台 (38) 3.2.3企业信息门户(EIP) (39) 3.2.4协同办公应用 (39) 3.2.5建筑行业应用系统 (39) 3.3系统性能设计 (40) 第四章基础环境建设方案 (41) 4.1网络架构方案 (41) 4.2服务器部署方案 (42) 4.2.1双机方案的简单描述 (42) 4.2.2服务器的可靠性 (43) 4.2.3数据存储的可靠性 (44) 4.2.4数据访问的安全性 (44) 4.3网络安全方案 (45) 4.3.1基于防火墙的典型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45) 4.3.2基于防病毒软件的解决方案 (47) 第五章支撑平台设计 (51) 5.1技术实现路径 (51)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沪经信技(2009)461号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商务委印发《关于对“中国工博会”获奖产品给予政策支持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经委)、科委,各控股(集团)公司: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商务委关于对“中国工博会”获奖产品给予政策支持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该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二○○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关于对“中国工博会”获奖产品给予 政策支持的意见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博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协办,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是国内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具有评奖功能的展览会。“中国工博会”每年11月在上海举行。 “中国工博会”评奖工作按照《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评奖管理办法》进行,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科学的原则。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和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工博会”展示和评奖,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经研究,现提出对“中国工博会”获奖产品及其生产单位给予政策支持的意见如下: 一、在同等条件下,对在本市注册的单位生产的获得“中国工博会”金奖、银奖、铜奖、创新奖的产品或与获奖产品相关的项目,给予下列政策支持: 1.优先认定为上海市专利新产品,在研发资助方面给予支持; 2.优先认定为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并列入《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广东经济和信息化委及委属单位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及委属单位 普法责任清单 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责任处室(单位) 1.制定本单位普法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提供部门普法责任清单、相关工 作台帐、公告公示以及文件通知。 法规处会各处室、各委 属单位 2.坚持党委(党组)对法治宣传教育的 领导,将普法工作列为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职责,明确主管领导,保障普法工作所需经费和人员。提供相关文件通知、制度规范。 提供相关简报、图片。 法规处、人事处、机关 党办、办公室会各处 室、各委属单位 3.根据普法责任以及新法新规,制定本 单位年度普法计划方案和重点推进事项,并报普法主管部门备案。提供相关文件通知报告、制度规 范。提供相关简报、图片。 法规处会各处室、各委 属单位 4.建立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和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本单位每年举办两期以上法治专题讲座。提供相关学法制度文件以及年度 学习计划。提供培训班、专题讲 座学法记录以及相关简报、图片 或视频。 法规处、人事处、机关 党办会各处室、各委属 单位 5.加强宪法、党章和党内法规学习教育, 增强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宪法使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提供相关制度文件。提供党章和 党内法规学习记录以及相关简 报、图片或视频。 法规处、机关党办会各 处室、各委属单位

6.建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或法律咨询 制度,落实行政诉讼案件行政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制度,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相关制度文件。提供相关简 报、图片或视频。 法规处会相关处室、各 委属单位 7.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把学法用法、重大事项 依法决策、依法履职和推进法治建设情况等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实现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考核。提供相关制度文件、通知。提供 相关考核记录、档案、台帐。 人事处、机关党办、纪 检监察、法规处会各处 室、各委属单位 8.把法治教育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初任培 训、任职培训的必训内容,在其他各类培训课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每人每年参加综合法律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40课时。提供相关制度文件、通知。提供 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统计情况,培 训通知、教材,以及相关简报、 图片或视频。 人事处、法规处会各处 室、各委属单位 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责任处室(单位) 9.组织本单位处级及以下国家工作人员每年参加一次学法用法考试。本部门单独组织学法用法考试的,报送相关情况。提供相关制度文件。年度学法考 试通知、试卷、成绩,以及相关 简报、图片或视频。 法规处、人事处会各处 室、各委属单位 10.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法律知识考察 和依法行政能力测试。将考查和测试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正式任职的重要参考。依照法律提供相关制度文件、通知。提供 相关考核记录、档案、台帐。 人事处、法规处会各处 室、各委属单位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委员会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农业银行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关于贯彻国家“六部委”加快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 意见 【法规类别】对外经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计农字[1996]第0431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农业银行北京市乡镇企业局 【发布日期】1996.06.12 【实施日期】1996.06.12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政策措施的通知》(发布日期:2002年2月7日实施日期:2002年2月7日)废止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北京市 经济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农业银行北京市乡镇 企业局关于贯彻国家“六部委”加快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见 (京计农字(1996)第0431号京财农(1996) 982号1996年6月12日)

区(县)各有关部门: 北京市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不仅为乡镇企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外向带动作用,而且其自身获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期间,北京乡镇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供货额2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5%;出口企业已发展到714家;23家企业被国家赋予了自营进出口权;利用外资取得了一定进展,兴办了一批“三资”企业。 北京市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虽已有较大发展,但与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比较,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北京市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产品出口的积极性,促使外向型经济提高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益。为此,根据“六部委”的通知精神,对北京市乡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国家“六部委”《意见》,北京市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引导其向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注重效益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农工技贸相结合,外经、外贸、外资齐发展的格局。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信贷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印发《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落实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 【发文字号】鲁卫发[2017]13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审计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02.28 【实施日期】2017.03.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审计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落实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鲁卫发〔2017〕13号) 各市卫生计生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计局,各市国资监管机构: 为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有关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55号)精神,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

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印发〈省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原省属企业破产改制后以个人身份参保并办理退休手续人员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落实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卫家庭发〔2015〕2号)。为与2016年1月22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新修改的《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相衔接,我们对上述实施办法作了部分修改,现将《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落实工作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审计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7年2月28日 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 养老补助落实工作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发放机制,根据《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企业退休职工中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有关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55号)精神,结合省属企业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信息化需求分析 1、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立 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部 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 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 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系 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 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3、主要要求

?建立企业具有全局性,可扩展的基础数据标准。在当前企业单个应用系 统无法包容业务部门的全部需求时,需构建一个可扩展、具有张力和弹 性的基础协同架构,解决在网络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将应用程序的 不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现在或 将来的应用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交互。 ?需要设计三层平台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三层平台分别是——硬件支撑 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信息化的基 础,软件支撑平台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应用系统平台是企业实现管 理信息化的手段。 ?应用系统平台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企业应 部署四个层面的应用:运营层、管理支持层、决策层、呈现层。其中运 营层由支持企业业务开展的运行系统构成;管理支持层是由企业管控系 统和管理支持系统构成,是既代表公司总部监管业务开展又是支持下属 公司业务开展的系统,通过系统支持公司有效的集权与放权;决策层是 构架在运营层和管理层之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 供信息化支持;呈现层是通过内、外部门户展现企业信息并实现个性化 内容管理。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与打印、曲 线图分析、上下限预警、数据存贮、进销存管理、应收与应付款管理、 信用方案的初步建立等功能。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 技术,实现集团公司内的管理、经营、决策等各方面的总体集成,从而 实现企业信息化,以达到显著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信息化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现代管理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广东省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行动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广东省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行 动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能源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粤经信节能函[2013]436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02.01 【实施日期】2013.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广东省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行动方案的通知 (粤经信节能函〔2013〕436号) 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广州、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省有关行业协会:现将《广东省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有意愿参评2013年能效对标试点行业的省行业协会,于3月20日前按方案要求将申请材料报我委(节能和循环经济处)。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年2月1日

广东省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任务的意见》(粤府〔2011〕122号)和《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2〕14号)精神,推进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活动,提高各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特制定此方案。 一、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能耗大省和人口大省,常规能源资源十分匮乏,全省煤炭、油页岩、油气和水能等一次常规能源储量折算成标准煤约29.45亿吨,仅占全国储量的0.4%,是国内常规能源资源最短缺的省份。虽然我省单位GDP能耗一直处于全国最低行列,但由于经济总量基数全国最大,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居高不下,并且我省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供给压力与日俱增。 “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我省单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暂停进口柴油、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暂停进口柴油、汽油后国内油品供应有关问题的通知 【法规类别】进口许可与管理 【发文字号】国经贸贸易[1998]653号 【发布部门】国家经济委员会(已变更)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日期】1998.10.15 【实施日期】1998.10.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暂停进口柴油、汽油后国内油品供应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8年10月15日国经贸贸易〔1998〕6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国家税务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为保持国内市场柴油、汽油供求平衡,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出的《关于暂停进口柴油、汽油的紧急通知》(国经贸贸易〔1998〕561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在暂停进口柴油、汽油后,对符合《通知》要求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经济特区内资企业所需自用柴油、汽油,由国内指定炼油企业进口原油加工后按国际市场价格供应,并由海关比照进料加工监管方

式管理。现将有关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购油企业范围及数量 购油企业范围为: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已经批准可享受免税进口柴油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和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的经济特区内资企业,包括1997年此类企业和1998年已取得进口柴油、汽油配额和许可证的此类企业。 购油数量为:经核定有效的1998年柴油、汽油出口配额和1997年结转的进口配额中扣除1998年已进口部分;1997年享受免税和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但1998年未取得配额的企业,其申报数量以1997年实际享受免税和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数量为基数。 具体购油企业名单和数量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核定。 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10日内,符合上述条件的购油企业,须向企业经贸委授权单位(名单见附件)重新登记,经审核合格后,可享受按国际市场进口价格供应的国产柴油、汽油。 二、进口原油的管理 (一)根据有利监管、方便用户的原则,确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所属镇海炼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市)、茂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关于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加快推进软 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法规类别】计算机软件 【发文字号】鲁经信软[2018]2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发布日期】2018.01.02 【实施日期】2018.01.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关于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鲁经信软〔2018〕2号) 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烟台保监分局,各财产保险公司,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7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6〕28号文件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17号),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高端软件研发与示范应用,增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支持国产软件尽快进入市场,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创新发

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发展的重要性 首版次高端软件是指省内企事业单位通过自主开发或者合作开发,其功能或性能有重大突破,在该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或者打破市场垄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尚未取得重大市场业绩的同产品名称、同一版本号的软件产品。当前,随着信息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关键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面临安全保障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挑战。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扩大国产软件市场空间,提升国产软件供给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进一步发挥和强化软件在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中的融合支撑作用,对于推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安全可控产业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首版次高端软件的发展目标 抓住新一轮产业创新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定义等新技术落地的宝贵机遇,通过支持首版次高端软件创新与示范应用,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软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在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逐步实现软件系统国产化,初步建成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产业体

智慧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智慧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竞争性磋商文件 采购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招标代理机构:省招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竞争性磋商公告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条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项目概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供应商资格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报名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竞争性磋商文件的获取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响应文件的递交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发布公告的媒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次电子化招标投标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联系方式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供应商须知 .................................................................................. 错误!未指定书签。供应商须知前附表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总则 ..................................................................................................... 错误!未指定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采购项目说明..................................................................................错误!未指定书签。 定义及解释......................................................................................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范围、标段划分、服务周期和服务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供应商资格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费用承担..........................................................................................错误!未指定书签。 保密..................................................................................................错误!未指定书签。 语言文字..........................................................................................错误!未指定书签。 计量单位..........................................................................................错误!未指定书签。 预备会..............................................................................................错误!未指定书签。 分包..................................................................................................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文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文件的组成..............................................................................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文件的澄清..............................................................................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文件的修改..............................................................................错误!未指定书签。. 响应文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响应文件的组成..............................................................................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报价..........................................................................................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有效期......................................................................................错误!未指定书签。 磋商保证金......................................................................................错误!未指定书签。 资格审查资料..................................................................................错误!未指定书签。 备选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该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以下若干内部组织机构: 1.委员和委员会议。仲裁委员会委员由仲裁委员会聘请经济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人士担任,每届任期3年。 仲裁委员会委员通过仲裁委员会委员会议来行使其职权,委员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如有需要,也可以召开临时会议。仲裁委员会每次委员会议,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出席方能进行,会议由委员会议主席或者主席授权的副主席主持召开。会议形成决议时,须由半数以上的委员通过才有效。 仲裁委员会委员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议、通过仲裁委员会秘书长提出的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和修改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草案,并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核准通过;制订和修仲裁委员会的章程;讨论有关仲裁委员会的工作方式、政策等重要事项并形成相应的决议。 2.主任会议。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人至4人和委员7人至 11人组成。仲裁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法律、经济贸易专家和有实际经验的人员担任。 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分会的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分别组成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分会的主任会议,在仲裁委员会议闭会期间,分别负责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分会的工作。

3.仲裁咨询委员会。在仲裁委员会内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仲裁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聘请5名至15名专家组成,该专家咨询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人,由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任。 4.秘书局(处)。仲裁委员会设秘书局,仲裁委员会分会设秘书处,分别负责仲裁委员会和分会的日常事务,包括受理案件的登记管理,仲裁费用的收取,仲裁程序的管理,非仲裁庭调解案件的调解等。 5.秘书长会议。 6.仲裁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 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鲁经贸调字[2006]312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6.09.28 【实施日期】2006.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经贸调字[2006]312号) 各市经贸委(经委)、茧丝办,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精心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完成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我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茧丝绸行业是我国入世后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我省是全国茧丝绸主要产区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省茧丝绸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推动我省由茧丝绸主产大省向茧丝绸强省迈进,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十一五”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革行业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行业基本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蚕农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纵观“十五”期间的发展,我省茧丝绸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以后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全行业保持基本稳定。 “十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实行政企分开,行业管理体制和国有丝绸企业改革、改组以及改制取得突破,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1年全省有桑园90万亩,生产鲜茧4.47万吨,收购4.03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生产厂丝4046吨,生丝平均等级3A83,茧丝绸出口创汇1.56亿美元。2002年全省约有91万亩桑园遭受旱灾,茧丝行情持续徘徊在历史低价位,外销价格大幅下滑。蚕茧生产出现连续三年滑坡,2002年、2003年、2004年桑园面积分别是100万亩、70万亩、60万亩;蚕茧收购量分别是3.80万吨、2.70万吨、2.71万吨;生丝质量稳步提高,平均等级分别为4A05、4A15、4A26;出口创汇分别是1.58亿美元、1.36亿美元、1.278亿美元。2005年,茧丝市场好转,价格一路上扬,茧丝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我省88个县(市、区)、400多个乡镇有桑蚕生产,拥有桑园75万亩,投产桑园70万亩;发放蚕种107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