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瞿晓苍雷亚妮

(陕西省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商州 726000)

摘要:在深入各县区食用菌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结合商洛实际提出了扩大产业规模、转变生产方式等六条建议,旨在促进商洛食用菌产业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洛;食用菌;问题;对策

近年来,商洛市依托独特的环境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农林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食用菌“百万袋”生产模式,全市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食用菌总产量位居陕西省第二,香菇生产成为陕西第一大市。食用菌已成为促进商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全市食用菌代料栽培规模达到1.63亿袋,生产鲜菇17.1万吨,实现总产值16.5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加0.9亿袋,增产6.1万吨,增值10.7亿元。食用菌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二,香菇生产成为陕西第一大市。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5万多户、10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 %和 6.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占比21.3%。

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调查,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在1:3以上,户栽5000袋,产值4- 5万元、纯收入2-3.5万元。效益分别是大棚蔬菜的4倍、大田作物的30倍;1袋香菇相当1只肉鸡纯收入, 200袋香菇相当1头肉猪纯收入。目前主产区菇农户均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成为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短、平、快”项目。

3、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主产区菇农已基本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普遍增强。908、9608等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808、武香一号等反季节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100%,免割袋普及率达70%。香菇、平菇、木耳等主栽品种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80%,专用菇料、微量元素、免割袋栽培、生物制剂拌料等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鸡腿菇、杏鲍菇、羊肚菌、猪苓等珍稀菌类已在我市引种成功并初具规模。

4、生产方式不断改进。立体、层架式成为主要栽培模式。顺季、反季、周年栽培多种方式并存。传统分散的家庭生产快速向规模化、集约化、半自动化、合作社、企业化方向转变。以苹果木屑、桑枝条、栗苞等为主要原料发展代料栽培已成为主要方式。百万袋循环模式和借袋还菇模式已快速推广应用。

5、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全市发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成立食用菌开发加工企业4个,建成菌种生产场11个,发展食用菌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从事食用菌购销大户达到1500多人,商南县秦豫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龙山香菇交易市场已初具规模。

6、品牌开发稳步推进。全市通过无公害食用菌产品整县环境评价7个,累计认定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个,认证食用菌“三品”产品13个、绿色食品1个,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柞水木耳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商洛香菇地理标志申请工作基本完成,产品在省内外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二、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市食用菌产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各县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虽然都设有食用菌股,但却没有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都是原来从事粮食作物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食用菌生产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过硬的实践经验,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食用菌技术指导的需要,更不可能搞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没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缺乏本乡本土的“土专家”,大多从河南、浙江等地聘请农民技术员,这些人员多数只有他们当地的实践经验,没有成套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技术指导中不能很好的与我市自然生态条件相结合。

2、品种结构较为单一。虽然全市食用菌总体产量不小,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常规菌类多,珍稀菌类少,“一菇独大”态势明显。2016年全市代料食用菌1.63亿袋,其中香菇1.48亿袋、木耳489万袋、平菇1000万袋,分别占生产总量的90%、3%、6%,其它珍稀菌类不足1%。

3、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我市食用菌总量不小,但生产以传统家庭经营为主体,生产分散,设备简易,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一般每户5000-8000袋左右。设施就地取材、简易

落后,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食用菌合作社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话语权力,生产方式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4、产业链条延伸较短。我市食用菌产业表现为重生产,轻加工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少,缺乏精深加工能力,致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商南县建成的秦豫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龙山香菇交易市场交易量仍较小,产品90%以原产品销往河南西峡市场,产销长期处于脱节状态,产业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5、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虽然我市各县区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银行贷款需要担保,企业贷款难度大,贴息贷款政策不明了,贫困户贷款限制多,加之食用菌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许多企业不愿意将有限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上来,因此食用菌种植大户和一些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我市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三、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1、突出发展重点,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规模决定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就没有市场。要按照“突出重点、多头并进”的思路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打造规模优势。一是加大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力度,按照生产标准化、加工工业化、体验休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进一步扩大现有食用菌产业园区规模;二是继续加强规模化基地示范镇和专业村建设,重点建设柞水下梁、营盘;商南青山、富水;商州牧户关、板桥;洛南石门、高耀;山阳高坝、十里等食用菌示范基地镇;三要进一步扩大现有种植大户规

模,使80%的种植户年发展20000袋以上。通过努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代料食用菌发展到2亿袋,食用菌总产量(鲜品)达到4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收8亿元,产值、收入均较“十二五”翻一番。

2、推广成熟模式,努力加快生产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市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结合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方向,提出了“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即以行政村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专业化菌包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带动100个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万袋,实现产值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6万元。实践证明,这种半工厂化模式可实现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特别适合现阶段我市食用菌生产力发展水平。今后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大力推广该成熟模式,努力加快全市食用菌产业生产方式快速转变。

3、强化技术支撑,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加强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结合产业扶贫,在现代园区、专业合作社、重点乡镇举办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食用菌培训班,重点培养职业菇农和有志于食用菌发展的农村青年。二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加大食用菌优良菌种、废弃物利用、精深加工、菌糠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重视引导食用菌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发挥民间团体人才培养和技术研

发推广作用。三要优化品种结构。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原则,全市应稳定发展香菇,加快发展木耳、平菇、双孢菇等品种,积极发展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菌类;稳定发展木腐菌类,加快发展草腐菌类;稳定发展干菇,加快发展鲜食菇;稳定发展顺季生产,加快发展反季和周年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兼顾发展药用菌。四要加强菌种生产技术指导,强化菌种市场管理,为生产主体提供优质菌种。

4、突出精深加工,快速提高产业化程度。积极支持食用菌加工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拓展食用菌多种功能,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推进食用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粗价值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及下脚料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提升附加值。借鉴河南西峡县经验,强化秦豫食用菌交易市场和龙山香菇交易市场内部管理,将批发市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食用菌原料供应基地、价格发布平台、产品集散流通中心。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请食用菌外贸出口权,畅通食用菌出口通道,促进全市发展创汇菌业。

5、强化政策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对农业废弃物收集单位(专业组织或公司)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切实提高废弃资源的回收率。二是出台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食用菌循环生产,财政资金扶持工厂化菌包生产。三是积极扶持开展循环生产模式的科研、推广投入力度,建立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区,带动周边发展。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生产,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投入、市场运作、政策激

励的良好局面。五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广泛利用展会、媒体、互联网等积极做好食用菌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开展商标注册、无公害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在商南、丹凤、商州建设香菇特色小镇,在柞水下梁建设木耳特色小镇。全力打造商洛香菇、商洛木耳等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全市食用菌产业、产品的知名度。

6、发挥产业优势,全力引领精准扶贫。食用菌是最具有精准度,实现产业脱贫的最佳选择,是移民搬迁后缺地缺资源的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首选扎根增收产业。认真落实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或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食用菌产业,使全市82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以移民搬迁小区为重点,配套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让搬迁户融入食用菌生产、加工、营销体系,使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业致富。

参考文献:

[1] 张俊飚,李鹏. 我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J]. 华中

农业大学学报,2014,33(5);1-7.

[2] 霍国琴,王周平等.陕西食用菌产业发展调查[J].西北园艺,2017(1):6-8.

[3] 王玲.商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4(2):95-96.

[4] 路等学,王龙,秦杰. 甘肃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

区划,2009,30(3):29-33.

[5] 杨光丽.浅谈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6,10(22):126-127.

作者简介:瞿晓苍(1974.10)、男、陕西省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726000、高级农艺师、副站长、大学学历、长期从事食用菌产业管理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联系方式:quxiaocang@https://www.doczj.com/doc/618097454.html, 152******** 0914_23296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