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初中九年级数学拓展Ⅱ教学参考资料

上海市初中九年级数学拓展Ⅱ教学参考资料

初中数学拓展Ⅱ课本

教学参考材料

编者的话

《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的初中数学拓展II的内容,是定向拓展内容,提供希望在

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修习。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数学拓

展II”课本(试验本),用于九年级,现正在基地学校进行第一轮教学试验。为了帮助执

教老师理解课本、把握要求和开展实践研究,教材编写人员编写了本册课本的教学参考

材料。这本教学参考材料,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不是正式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由于编写仓促,成稿匆忙,《材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只是考虑到新课本进行第

一轮教学对参考材料的需要,所以将此很不成熟的《材料》公诸于众。本《材料》提供

执教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参考使用,同时在使用中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弥补不足,充实内容,为编写正式的“教学参考书”打好

基础。希望这本教学参考材料对执教老师有参考作用,更期待执教老师对此材料提出宝

贵意见和修改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2007年8月第一部分课本概述

初中数学拓展II课本(以下简称本册课本),含“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直线与圆”两章内容,还有配合各章内容的练习部分。

本册课本内容的确定,其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内容的安排,是在“二二分段,九年级分层”的框架下进行的。初中数学内容的设计,整体上按照六、七年级和八、九年级进行分段,同时在九年级进行必要的分层处理。在初中阶段,以全体学生必学的数学基本内容为课程内容的核心,着眼于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普遍需要,构建共同的数学基础;再以学生定向选学的数学拓展II内容,以及学生按兴趣爱好选学的数学拓展I内容和课外活动材料,适当扩充数学基础,形成具有差别性和层次性的数学,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在六年级到九年级所学的数学基本内容中,包括“实数知识基础”、

“初等代数知识基础”、“平面几何知识基础与向量代数初步知识”、“初等代数函数的基础与分析初步”、“概率与统计初步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将要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其数学知识基础的准备还存在不足。例如在高中数学中,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讨,需要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特征;关于函数解析性质的研究和理解,需要借助于二次函数的直观性质;关于集合与命题的讨论、正弦定理以及在直角坐标平面上深入进行关于圆的研究等,还需要更多的有关圆的知识。因此,安排拓展II的内容并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组织希望在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修习,有助于这些学生充实数学基础知识,改善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本册课本的编写,注重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内容结构的完善,关注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数学基本内容的需要。同时,重视与初中数学必学课本中有关内容建立紧密的联系,体现内容的整体性;注意保持初中数学必学课本的编写特点,注意把握有关内容的基础性要求,注意改善内容呈现的方式和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

本册课本第一章是“一元一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在必学课本中讨论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基础上,本章着重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像相对于x轴的位置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之间的关系、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以及它们的简单运用。同时,通过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这两部分知识内容和形成整体性的认知结构,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本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进行探究,既有理论意义(一元n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是方程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又有运用价值(可直接用于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而观察、发现、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函数的思想理解方程,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获得理性的认识。关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在必学内容中只涉及已知条件是函数的三组对应值(即图像上的三点坐标)的情况,这里扩展为已知条件与函数图像特征

或性质有关,既突出了待定系数法的运用,又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直线与圆”是在必学课本中讨论直线、圆的基本知识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编写的。本章着重研究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两圆的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圆周角和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和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还有四点共圆等。这些内容,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数量关系特征讨论转到定性研究,从一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扩展到两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还把“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引到“四点共圆”的研究。本章确立了一系列关于直线与圆的关系定理,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关于圆的基础知识的必要补充,同时进一步得到演绎推理、分类讨论、化归等思想方法的演练。本章内容的处理,特别强调基础性和教育性;有关定理的运用,一般限为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对综合运用的难度有严格控制。

本册内容的呈现,主要采用“过程模式”,通过“问题——活动”的安排,引导学生探索求知。课本中保持有“问题”、“思考”、“操作”、“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有边款点拨、方框解说等版式,以指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和释疑解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思考。

在两章的末尾,分别配备了“探究活动”和“阅读材料”。关于“公路隧道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活动,旨在加强数学应用活动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于“圆的幂和两圆的等幂轴”的材料,是对课本中“圆幂定理”的解说和扩展。

数学练习部分中的习题安排,重视基本训练,也有层次性。“试一试”栏目下的题目,一般有较高的难度,这样的题目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做,主要提供给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钻研精神,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拓展II的教学课时,含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本)》所规定的九年级数学课时中,一般控制为每周2节。本册课本内容设计的教学课时数为29节,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各章教学的课时数建议如下: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13课时(11+2)

第二章直线与圆 16课时(14+2)

第二部分 各章说明

第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

一、 全章综述

1.教学目标

⑴经历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观察、分析和发现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是紧密联系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证明以及它的基本运用. ⑵经历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所需独立条件个数的探索过程.知道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形式,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掌握待定系数法的基本运用.

⑶建立起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能以函数的观点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据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⑷通过二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举例,体会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

2.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共13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1.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3课时

1.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3课时

1.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5课时

复习小结 2课时

3.设计说明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扩充,并把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相互联系起来. 本章首先是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在知道了这一知识的直接应用后,又介绍了利用整体代入方法求代数式的值,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新方程或者求已知两数和与积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其次是建立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由图像上发现:如果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与x 轴有公共点,那么公共点的纵坐标为0.由y =0,得到相

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则这个方程的实数根就是函数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 在学生能够利用这一知识直接求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坐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抛物线)0(2≠++=a c bx ax y 与x 轴公共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之间的联系,从而不需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就能利用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符号来判断这抛物线与x 轴公共点的个数.

最后介绍了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方法.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课本中,已讲述了由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经过直角坐标平面上三点的条件确定其解析式的方法。现在,先将这一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再讲述由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或图像与x 轴两交点坐标加上其他一个条件,确定其解析式的方法。这样,关于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就比较多样了,可按已知条件中含“三点”或“顶点”、“两根”,选取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适当形式,运用待定系数法来确定这个解析式.课本中关于二次函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二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初步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扩展知识的基本应用;帮助学生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教学重要载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功能.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韦达定理)是方程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中也有较多的应用.关于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进入高中后还要从解析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初中阶段所学的二次函数内容,是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函数内容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本章内容是希望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必须修习的.

在本章的学习中,重点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难点是如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让学生从形、数两方面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有关知识.

4.教学建议

⑴重视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要在激发学生产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等新知识的欲望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进行数学思考,真正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

⑵注意运用类比、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已学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和发展. 如

课本中指出:“二次函数)0(2

≠++=a c bx ax y 的图像与x 轴有公共点,那么公共点的纵坐标为0.由y =0,得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则这个方程的实数根就是函数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抛物线)0(2≠++=a c bx ax y 与x 轴的公共点的

个数,由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根的判别式ac b 42-=?确定;反过来,由抛物线与x 轴的公共点的个数,也可以确定判别式的值的符号”。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利用图像为学生提供直观认识的支持,形成抽象思维的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对代数的和几何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分析,逐步归纳结论.

⑶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表意见和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逆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建立新方程的不唯一性、有关题目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⑷把握学习难度. 本章学习的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有明确的定向要求,并充分注意到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可满足学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学中不要再增加难度,不要盲目拔高,可控制为以课本的练习与习题的难度为准.

⑸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课本中安排了有关知识的基本应用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探索,关注如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关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5.评价建议

⑴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重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二次函数的联系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有关技能的形成;注重检测学生落实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引导学生确立必要的、扎实的知识基础。

⑵关注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和感悟.在课堂教学的点评与小结中,要重视对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点拨和交流,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对于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

⑶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应用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于不同解法的比较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小结;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解法和优秀解法,应给予鼓励性评价.

⑷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联系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学生在前面

已经分别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知识,而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本章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的。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将其纳入学习评价范围.

⑸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运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探究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联系,并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开展探究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具体说明

1.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1.教学目标

⑴经历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观察、分析和发现过程,感受获得新知识的成功喜悦.

⑵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并会用于求关于两根的对称式的值、建立其根与已知方程的根有关的新方程等.

⑶在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化归、整体代入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课本中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又称韦达定理)的探讨,首先请学生在表中填写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然后用问题形式提出:“每一个方程的两根1x 、2x 的和或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创设了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再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将一般形式转化为特殊形式,从而发现然后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

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对于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的感受。学生通过两次填表,发现这些一元二次方程中两根的和或积与方程系数a 、b 、c 的关系,再抽象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然后加以严格证明,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与证明定理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首先要求在不解方程的前提下由已知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求方程中的待定系数,把问题转化为关于方程另一个根与待定系数为元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可得到方程另一个根与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其次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与方程中的两根有关的对称式的值,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对关于两根的对称式进行恒等变形,将对称式转化为关于两根和与积的代数式,然后求

代数式的值;再次是求解以给出的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逆用,课本中仍然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了解:如果一元二次方程)04,0(02

2≥-≠=++ac b 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x 1、x 2 ,那么???

????=-=+a c x x a b x x 2121,成立;如果x 1、x 2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那么这个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可写作0))((21=--x x x x a ,即()21212a x x x x x x ??-++??=0,其中0a ≠.由

于a 的值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方程有无数个,由已知实数1x 、2x 为根的方程不唯一.

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时,现阶段必须强调要注意在实数范围内方程存在两个根的前提条件(当然包含着二次项的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当然,学生到以后会知道,在复数范围内,这个定理也是适用的。

求作一个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方程的根符合给定的条件,如果已知方程是关于x 的方程,那么新方程中未知数最好不要用字母x (如关于y 的方程),以免混淆.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探究,教师要给于充足的时间,不要急于提示。要让学生真正由自己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经历数学抽象和符号化的过程,享受探究成功过程的喜悦.

⑵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必须强调这个方程应表示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因此,学生在运用时,首先要观察给出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若不是,应将其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其次,要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是否存在实数根(此项计算可在草稿纸上完成),然后再确定两根的和与积.运算时尤其要强调两根和是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商的相反数,“负号”不能漏.

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在不解方程前提下由已知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方程中的待定系数.可以先将一根代入方程,求出方程中的待定系数;再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得到另一个根。但采用这种方法解题时通常较为繁琐,也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联系不大.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建立了关于未知根与待定系数为元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得到方程的另一个根及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让学生从中感受新学知识的桥梁作用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关于方程两根的对称式的值,学生必须具有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技能,通过正确的变形,得到关于两根的和与积的代数式,然后求代数式的值。这里渗透了化归和整体代入的数学思想方法.

⑸课本中例题4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方程的字母系数的值及方程的两根.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判断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在确定其有实数根的前提下,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转化为关于未知系数的方程,求出未知系数的值;然后将未知系数的值代入方程,再求出满足条件的方程的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从中体会方程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数学的严密性.

⑹在例题5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是可以逆用的,而且建立的方程是不唯一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⑺例题6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正逆两方面的运用,可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将难点分解,化难为易.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要关注基本过程:先设原方程的两根,建立原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再设新方程的两根,并根据题意建立新方程两根与原方程两根之间的联系;然后求出新方程两根和与积的值,逆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建立新方程.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原方程的两根与新方程的两根应分别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⑻例题7有其他解法。例如,根据题意,可以设两个元,建立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这两个数,但解题过程比较长。课本中的解法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建立一个新方程,通过解新方程求出这两个数,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及其解决问题的简捷之处.

3.练习答案

练习(1)

1. 略.

2. (1)2

1-;(2)231- . 3. (1)3,7-;(2)6-,18- .

练习(2)

1. (1)3;(2)7;(3)215

;(4) 2

16 . 2.5,3±.

练习(3)

1. 3-,4.

2. (1)06322=+-y y ;(2) 0415362

=++y y . 3. (1)7,3-;(2)2

2,42- . (2)232+,232-

1.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教学目标

(1)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能用方程的知识讨论二次函数的一些问题,能以函数的观点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

(2)会求抛物线与x 轴的公共点的坐标,能根据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3)经历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过程,体会联系、转化的辩证思想以及化归、类比、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的内容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整合,引导学生用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用方程的知识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拓宽基础知识,深化数学理解。数学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数学发展过程在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着手分析和研究新的问题,在较高观点的指导下深入认识知识的本质,这是深化数学学习的方法。本节的中心任务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探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完善二次函数的知识基础,提升数学观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1”的提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思考,可以放手让学生解答. 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二次函数描述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值变化而变化;给定二次函数的一个值,就得到一个以自变量为元的一元二次方程,可见一元二次方程所表达的是二次函数的某一特定状态,反映了给定的函数值与对应的自变量的值之间的关系,或者给定的函数值是不可能达到的。

(2)“问题2”的提出,是引导学生探讨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个数及公共点的

坐标,是“问题1”的深化及其所得结论的初步运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像,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看到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两个、只有一个,或者没有公共点;再抓住x 轴的点的纵坐标为0的特征,归纳求公共点横坐标的方法,进而确定公共点的坐标.

(3)例题1展示了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的坐标的一般过程和表达要求,可让学生先解题,然后通过讲评进一步明确过程和要求。例题2引进了求二次函数图像与y 轴或直线y m =的公共点的坐标的方法,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思路,把握联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4)在具体探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公共点的坐标的基础上,课本中提出了“怎样判断抛物线c bx ax y ++=2

与x 轴公共点的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公共点的情况进行一般的研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已有一定的认识,联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可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以判定抛物线与x 轴公共点的个数. 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述结论,教师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5)例题3的学习,主要是运用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根的判别式判断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公共点的个数. 当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有两个公共点时,可称公共点为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当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时,这个公共点就是抛物线的顶点,对此只要求学生了解.

(6)在例题4教学中,要强调解题的表达格式。本题的题意是为使抛物线与x 轴的公共点个数情况符合某种要求,探求抛物线表达式中字母系数m 应满足的条件。由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值的符号,可求出m 的取值范围;解题过程的表达呈现为“?> 0?抛物线)0(2≠++=a c bx ax y 与x 轴有两个公共点”等的形式。

(7)对于例题5,初学者可能在理解题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分析题意上,可以画一个符合条件的草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感受到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如果抛物线上所有的点都在x 轴的上方,那么抛物线与x 轴肯定没有公共点。在证明过程中,应该说明这一抛物线的开口向上,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值一定大于零,再指出结论。其中判断这一抛物线的开口向上的步骤不能省略,可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抛物线开口向下的情况,进一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8)例题6有多种解法,课本中给出了两种基本解法,可以进行比较和讲评。第一种解法中,设点A 在点B 的左边,结合线段AB=6的条件,简化了解题过程;第二种解法中,

利用了12AB x x =-这一关系式,边款中还提示可进一步得到AB =

希望学生了解.

关于例题6,还可提出其他解法。如:由已知抛物线24y x x m =++的对称轴是直线

2x =-,线段AB=6,可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5,0)和(1,0)

,可知-5和1是一元二次方程240x x m ++=的两个实数根,所以m =(-5)×1=-5。这一解法涉及到轴对称性质的运用,学生不太熟悉,因此课本中没有给出,可鼓励学生尝试. 3.练习答案

练习(1)

1. (1)(5 ,0) , (5- ,0); (2) (0,0) , (3- ,0);

(3) (1,0) , (2

1-,0); (4) (1-,0) , (3,0). 2. (1)(4- ,2-) , (1,2-); (2) (4,2-) , (2-,2-) .

练习(2)

1. (1) 两个; (2) 一个; (3) 没有.

2. (1)k <1且k ≠0; (2)k=1 ; (3) k > 1 .

练习(3)

1. 202

+=?k > 0 .

2. x x y 22-=,(0,0) , (2,0) .

1.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1.教学目标

(1)经历对于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所需独立条件的个数的探索过程,体会待定系数的个数与所需独立条件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2)在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三点的坐标的情况下,还有已知图像顶点的坐标或图像与x 轴两交点的坐标以及另一条件的情况下,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举例,体会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关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课本中已有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三点坐标求解析式的内容. 本节在复习这一内容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根据其他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主要涉及: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和其他一个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和其他一个条件,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这两类问题的解决,同样采用待定系数法;但是所设二次函数解析式通常不用一般形式,而是取k m x a y ++=2)(或()()12y a x x x x =--的形式。这时,式中的m 、k 或1x 、2x 是已知数,再由另一个条件可确定待定系数a 。引进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两种表示形式,一是体现了二次函数图像的重要特征及其有效运用;二是待定系数的个数减少为1个从而使求解过程简便。这样,既充实了有关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又促进了知识的灵活运用。从理论上来说,给定有关二次函数的三个独立条件(已知一个顶点坐标其实是已知两个条件),总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但有时会遇到复杂的计算、变形或解方程问题,因此课本中有关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内容要求,仍限于较为简单的情况,注意对难度进行控制。

在研究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的同时,本节进一步研究了二次函数的直观性质。课本中由二次函数图像在对称轴两侧分别上升、下降的特征,引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值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这一直观性质,其实是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描述,现在让学生了解它,是为学生这高中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打下认识基础。

本节还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如何将与抛物线有关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和进行问题解决.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例题1、2、3的安排,着重于复习已经学过的二次函数有关知识,主要是由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三点坐标求解析式的方法,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讨论,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公共点的坐标等。同时,在分析例题1和例题2中函数图像特征并进行一般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值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引导学生关注“函数值的增减变化情况”,对函数的单调性获得直观的认识。由于本节初学这一性质,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并结合例题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它的运用和表达。

(2)课本在“想一想”栏目中提出了“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和其他一个条件求解析式”的问题,通过例题4指出了求解析式的方法和过程,并在边款中指导学生进行归

纳小结。学生知道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时,可设解析式为k m x a y ++=2)(,于是设计了例题5,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教学中,要展示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形式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例题6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 “图像的顶点在坐标轴上”这一条件的含义,并联想到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顶点坐标与解析式中系数的关系;然后分析解题思路。要注意“坐标轴”是x 轴和y 轴的统称,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本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反映了两个不同方向的思考方法。要指导学生周密思维,鼓励学生灵活思维。

(4)例题7的条件中,直接给出了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y 轴的公共点的坐标,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时,所设解析式取()()12y a x x x x =--的形式,使解题过程更为简便。学生初次运用这一形式,要适当进行讲评,让学生注意已知条件的特点和对所设计解析式的表达。

(5)例题8 是几何与代数的综合题,要求学生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到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归结为如同例题7的问题求解。由已知几何条件确定点的坐标,是教学的难点,要适当进行指导。

(6)为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所设解析式可以是2y ax bx c =++、k m x a y ++=2)(或()()12y a x x x x =--,要指导学生注意分析已知条件的特点,选用适当的形式。为方便起见,这三种形式的解析式,可约定分别称为“一般式”、“顶点式”、“两根式”,但不作为专门的“术语”,课本中没有引入。学生只要知道,这三种形式的解析式中都分别含有三个待定系数,需要三个独立条件才能确定;可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选用其中一种形式设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7)例题9中的条件,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有关,学生容易想到用“顶点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 “图像在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8”这一条件,提示学生由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图像与x 轴的两个公共点坐标,于是利用“两根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这样更加简便. 这时要注意,由已知截得线段长为8和图像的对称性确定图像与x 轴的两个公共点坐标,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画一个草图帮助学生分析。课本中在上一节例题6,利用图像的轴对称性来解题是很最好的方法,但学生不容易想到,理解也可能会有困难中,因此回避了这样的难点。现在的例题9,题中给出了

图像的对称轴,有启发作用;而利用图像的对称性来解题是较好的方法,因此不在回避图像对称性的运用并希望学生了解,所以采用了这一解法。“想一想”提出的解法,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尝试,再与给出的解法作比较,从中体会图像的对称性所起的作用。

(8)例题10是一道代数与几何的的综合题,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分设三个小题,形成层次,其用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进行几何关系与代数关系的转化。第(3)小题判断△PBC 的形状,显然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⑻例题11与例题12是数学应用问题。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练习答案

练习(1)

1.(1)1062+-=x x y ; (2)161222++=x x y ;

(3)2

3212+--=x x y . 2.(1) 抛物线开口向上,最低点的坐标是)218,23

(-,在直线23=

x 的左侧,y 的值随x 的值增大而减小,点A 在图像上;在直线2

1=

x 的右侧,y 的值随x 的值增大而增大,点B 在图像上. (2) 抛物线开口向上,最低点的坐标是)2112,45(-,在直线45=

x 的左侧,y 的值随x 的值增大而减小,点A 不在图像上;在直线45=

x 的右侧,y 的值随x 的值增大而增大,点B 在图像上.

练习(2)

1. (1)5822-+-=x x y ; (2) 6422-+=x x y .

2. 34

12--=x x y . 3.962++=x x y 或 962+-=x x y .

练习(3) 1. 42

12++-=x x y . 2.322-+=x x y .

练习(4)

1. 6422-+=x x y .

2.(1)2212+-

=x y ; (2)2(442-+--=x x P

练习(5)

1. 5=t . 2.(1)225

1x y -=; (2) 4-.

三、专题解说

公路隧道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意图

提出公路隧道的一个设计方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经历提出分析方法、进行操作实施、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数学应用意识、质量和效率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建议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对二次函数在隧道设计中的简单应用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一探究活动,在知识应用的层次上有所提高,而如何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选用适当方法进行实施,则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建议组织有兴趣的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

如果学生对提出分析方法感到困难,那么可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按活动小组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再组织交流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

第二章 直线和圆

一、全章综述

1.教学目标

⑴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掌握切线长定理并会作简单运用;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并会求特殊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了解两圆位置关系与两圆公切线条数间的关联性并会求两圆公切线的长. ⑵在角与圆的相对运动中认识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和弦切角;理解圆周角的概念,

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知道弦切角的概念,初步掌握弦切角定理;会利用圆周角和弦切角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⑶理解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会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并知道这些定理揭示了两条相交直线与圆有特殊位置关系时所成图形的度量性质.

⑷知道圆内接四边形和四点共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会利用定理判定简单的四点共圆.

⑸体会几何由实验归纳到推理论证的过程,了解几何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圆的有关知识内容的基本结构,进一步认识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共16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圆的切线 6课时

与圆有关的角 4课时

与圆有关的线段 2课时

圆内接四边形 2课时

复习小结 2课时

3.设计说明

本章内容是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圆与正多边形”一章内容的延续,是在学习了圆的基本性质以及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由直线与圆构成的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性质,完善平面几何的知识基础,展示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本章内容的编写中,有以下几点基本思考:

关于“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整个初中平面几何的编写,遵循了由“实验几何”逐步进入“论证几何”的过程,通过实验几何对平面几何进行探源和奠基,在论证几何中对平面几何进行严格化和系统化.本章内容作为初中平面几何的最末一章,希望能体现“论证几何”中“定义→判定与性质→运用”的基本结构特征。另外,平面几何的许多结论首先来自于实践经验,但也有一些则是纯思辨的结果,平面几何也有其自身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如常从判定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探索其性质定理,这些也是学习平面几何的价值所在之一.关于“图形运动”.我们将图形间的不同位置关系理解为由图形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

并且可以用某些量来加以描述;不同位置关系间的转换可视为某个量由一个临界范围进入了另一个临界范围,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数与形的内在一致性.本章第2节关于与圆有关的角和线段,总体上是以运动的观点来引出有关概念。如弦切角概念的引入,采用的是由圆周角来逼近,体现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关于几何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几何研究总是由简单向复杂,同时对复杂问题总是设法分解为简单问题来解决.学生在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学习了最简单的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本章学习的内容中很多是关于两直线与圆、两圆与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情况下的有关判定、性质以及度量关系,这体现了数学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对于更为复杂的问题,则是通过将其分解进而转化为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来解决的.如圆周角定理揭示的是两相交直线与圆在特殊位置情况下关于角度的数量关系,而对圆外角、圆内角、弦切角等,都是设法化归为圆周角来加以解决的.

4.教学建议

⑴把握核心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本章的核心内容,一是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二是圆周角与圆周角定理.一方面,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圆与直线相切的延续,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切线长定理与有关公切线计算的前提;另一方面,圆周角与圆周角定理是研究一个圆与两条相交直线的出发点,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的研究都化归为圆周角问题来加以处理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的证明,都依赖于圆周角,它们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了一个圆与两条相交直线的度量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也都由圆周角作为切入口.有了这两个核心内容,全章中的其它知识点才得以被有机地串联起来,知识结构才得以建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内容.掌握了上述两个核心内容,全章的内容才能掌握。

⑵落实问题驱动,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是数学研究的中心,一般地说,任何数学方法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同时,“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所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目的,那么他的学习态度通常是消极、被动的,最终也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尤其是在教学的引入部分。“问题”能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当然这里所指的“问题”,可以是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内部问题.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应注意适切性,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在本册课本编写中,已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拟一些问题,不必生搬硬套.一旦学生明确了“问

题”的目标所在,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就能更好地被已有知识同化,有机地纳入其数学知识结构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把握基本要求,控制运用难度.本章作为拓展Ⅱ中的内容,是为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对于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与圆周角定理等核心内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而其他一些知识,一般以了解、认识为主,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利用核心内容解决其他内容过程中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对例题、习题难度的认识。作为拓展内容,不应视课本中有关例题、习题的难度要求为最低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而应视为目标要求,认识到达到例题、习题的难度要求即可满足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不必再作提高.

⑷关注数学思想,弘扬理性精神.在数学学习中,就大部分人而言,他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等,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伴随他一生的是数学的思想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这些知识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地潜移默化,使之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受用终生,这也许是数学教学的终结目标之一.在本章中,较多地体现了化归与分类讨论的思想,其他的数学思想也应在教学中注意挖掘.

5.评价建议

⑴关注学生对几何知识结构体系的认识.初中平面几何的教材编写采用了从“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的路径,几何知识由比较零乱、比较分散逐步走向有序、集中并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本章作为初中平面几何的最后一章,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认识.以此为蓝本,学生可以对以前所学的几何内容作类似的结构化处理,形成对初中平面几何的整体认识.在教学评价中就应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认识.

⑵加强学习的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参与教学的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反应,应得到教师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得到教师正面的肯定评价时,会进一步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得到教师的学习指导时,他会及时地纠正一些不良行为,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前提之一.

⑶关注学生平面几何基本观念的形成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学完初中平面几何,学生应对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形成一定的认识,如正确、简明、有序的表达,严密、充分、

有据的推理,直观、猜测、合理的思考等.同时,蕴涵于知识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形成科学思想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分类讨论思想,问题转化思想等。这些不仅在教学中需加以重视,同时在评价中也应得到体现。

二、具体说明

2.1 圆的切线

1.教学目标

⑴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简单问题.

⑵理解切线长的定义,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会运用切线长定理等来求特殊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⑶认识两圆位置关系与它们公切线条数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切线长的概念,会求两圆公切线的长.

⑷进一步体会几何论证的严密性,感受几何表达的简捷性,提高观察归纳、猜测提问的能力.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围绕圆的切线展开的.开头,利用复习的方式与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相衔接,在复习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基础上,着重于运用这一定理进行推理论证;然后,从判定定理逆命题的角度研究切线的性质,再导出切线长定理。进一步的研究,是以两圆位置关系与公切线条数间的内在联系为入口,从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相切关系深入到一条直线与两个圆的相切关系,探讨两圆的公切线的位置特征和度量性质.本节各部分内容间有密切的联系,在逻辑上是有序的,在程度上是递进的,在结构上是自然的和比较完善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推导结论时,“过半径的外端”这一条件不可省,这表现了论证中论据的充分性,而学生有时会忽视它,教师应作出提示,逐渐培养论证的严密性.(2)在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从判定定理逆命题的角度研究有关性质,是几何研究的常用方法;同时,在解决有关圆的切线的问题中,“联结经过切点的半径”是常用的辅助线.

(3)在研究切线长定理之前,应对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拓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金钥匙学校拓展练习题一:长度单位 我们知道常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和() 我们在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尺子上,从 0 到 1 是()厘米,从 0 到 5 是()厘米,从 5 到 12 是()厘米。 我们在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作单位;在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作单位。 1 米=()厘米,500 厘米=()米 一支粉笔的长是 7()铅笔的长度是 21() 东东身高 130()一本数学书厚 1() 金钥匙学校拓展练习题一:长度单位 我们知道常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和() 我们在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尺子上,从 0 到 1 是()厘米,从 0 到 5 是()厘米,从 5 到 12 是()厘米。 我们在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作单位;在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作单位。 1 米=()厘米,500 厘米=()米 一支粉笔的长是 7()铅笔的长度是 21() 东东身高 130()一本数学书厚 1() ()厘米长方形宽是()厘米,长 ()厘米 长方形宽是()厘米,长

金钥匙学校拓展练习题二: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6 厘米+44 厘米=()厘米=() 比 87 厘米长 10 厘米的是()厘米金钥匙学校拓展练习题二: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6 厘米+44 厘米=()厘米=() 比 87m 厘米长 10 厘米的是()厘米 1 米-30 厘米=(用竖式计算。)厘米 1 米-30 厘米=( 用竖式计算。 )厘米 77-29= 24+49-16= 49+38= 53—27+26= 77-29= 24+49-16= 49+38= 53—27+26= 5、学校合唱队原来有 42 人。有 9 名同学毕业了,又新加入了 13 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5、学校合唱队原来有 42 人。有 9 名同学毕业了,又新加入了 13 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思维拓展趣味题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 教师:学生: 日期: 2012 年12 月2 日时段: 课题趣味题 学情分析基础较好,需要协助思维延伸,通过趣味性的数学建立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方法游戏化学习 个性化辅导过程 例1:有3只猫同时吃3只老鼠共需3分钟,那么100只猫同时吃100只老鼠,需要多少分钟? 随堂练习一: 4个小朋友同吃4只梨,需要用4分钟吃完。那么12个小朋友同时吃12个梨,需要几分钟才能吃完? 例2:红红去北京参加竞赛,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欢迎她,每人都和她握了一次手,红红记得一共握了49次手。请问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竞赛? 随堂练习二: 宁宁参加旅游团,结束前他与所有的旅客单独进行合影,一共拍了33张照片。请问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名旅客? 变形题:

小明暑假和父母去北京旅游,他们和旅游团的每一个人合照一次像,一共 照了15张照片,参加旅游团的共有多少人? 例3:20名同学排好队,老师说:1至5名同学向前迈一步,15至20名同 学向后退一步,问:有多少人原地不动呢? 例4:一只船上坐着一家人,数一数,有3个爸爸、3个儿子,他们至少有 几人? 例5: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1个角,还剩几个角? 三、本次课后作业: 四、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 教师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___________ 龙文教育教务处 龙文教育课堂检测 1、如果每人的步行速度相同,3个人一起从学校走到公园需要2个小

时,那么9个人一起从学校走到公园需要几小时? 2、一只蜗牛沿着9米高的竹竿往上爬,白天往上爬2米,夜晚又退回1米。请仔细想一想,这只蜗牛什么时候才能爬到竿顶 3、河里有一排鸭子,2只前面有2只,2只后面有2只,2只中间有2只,共有几只鸭子? 4、小象、小熊、小猪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为了能回到陆地,它们做了一只小木船。这只木船能载90千克的重量,而他们的体重分别是60千克、50千克、40千克。它们要怎样才能安全回到陆地? 5、小冬骑在牛背上赶甲、乙、丙、丁4头牛过河。甲牛过河需1分钟,乙牛过河需2分钟,丙牛过河需5分钟,丁牛过河需6.分钟,如果每次只能赶2头牛过河,那么小冬把这4头牛都赶到对岸,最少要用几分钟?

九年级数学培优补差方案

九年级数学培优补差方案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培优补差是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久性话题,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吸引着大家在这方面不断地研究探索。下面我将我们学校学校初三数学组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一个汇报,请大家多多指点。 一、思想教育的培优补差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思想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首先要对学生跟踪摸底,了解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措施。补差不仅仅是补知识,更多的是补爱心、补耐心、补自信心和补学生的意志力,经常与学生谈心,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确保他们的信心满满,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学的培优补差 首先是优化备课程序,在教学案的编写上突出培优补差,精编习题,习题设计紧扣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确保有梯度,分层次。第一层次知识基础题;第二层次中等题;第三层次拓展题;第四层次提高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其次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具体做法是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并在优等生适当给予重点提问,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多想办法,有意识地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等生是饱,学困生吃得好。安排座位时优等生、学困

生适当夹座,建立“一帮一”活动,组织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优等生对学困生的疑难问题的帮助解决,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成长作用都很大。在教学中决不轻视学困生,不纵容优等生,做到一视同仁。优等生的课后作业重点批改、重点记载、重点评讲,学困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有提高,尤其是学习态度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在家在校情况,有利于形成合力,提高教学效果。课后对优等生要重点辅导,适当布置提高性习题,并注意给予适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集中辅导,效果将会更好些。 总之,培优补差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投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今后我们还需要多思考,多探索。力争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2018-2019 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 卷
题号 得分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2.0 分) 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2. 下列方程配方正确的是( )
A. x2-2x-1=(x+1)2-1
B. x2-4x+1=(x-2)2-4
C. x2-4x+1=(x-2)2-3
D. x2-2x-2=(x-1)2+1
3. 下列关于 x 的二次三项式中(m 表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一定能分解因式的是
()
A. x2-2x+2
B. 2x2-mx+1
C. x2-2x+m
D. x2-mx-1
4. 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等角对等边
C. 同角的余角相等
D.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5. 已知点 A(1,y1),B(2,y2),C(-2,y3)都在反比例函数 y= (k>0)的图象
上,则( )
A. y1>y2>y3
B. y3>y2>y1
C. y2>y3>y1
6. 如图,在△ABC 中,∠B=90°,点 O 是∠CAB、∠ACB 平分
线的交点,且 BC=4cm,AC=5cm,则点 O 到边 AB 的距离
为( )
D. y1>y3>y2
A. 1cm
B. 2cm
C. 3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36.0 分)
7. 计算:
=______.
8. 方程 x2+2x=0 的根是______.
9. 已知函数 f(x)= ,则 f(2)=______.
D. 4cm
10. 函数 y= 的定义域是______.
11. 关于 x 的方程 x2-3x+m=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2. 正比例函数 y=kx(k≠0)经过点(2,1),那么 y 随着 x 的增大而______.(填“增
大”或“减小”) 13. 平面内到点 O 的距离等于 3 厘米的点的轨迹是______. 14. 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 A(-3,1)和 B(3,-1),则 A、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 15.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16,斜边上的高是 2,那么斜边上的中线长是______. 16. 如图,△ABC 中,AB=AC,∠BAC=120°,AD⊥AC 交 BC 于点 D,AD=4,则 BC=______.
第 1 页,共 12 页

(完整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拓展智力练习题(附答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拓展智力练习题(附答案) 1.一根木棍锯一次变成两段,如果小明一共锯了6次,那么现在一共有几段? 2.一根铁丝用去一半后,再用去剩下的一半,这时剩下9米,原来这根铁丝多长? 3.用3张十元和2张二十元一共可以组成多少种币值? 4.用0、1、2、3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5.小华参加数学竞赛,共有10道赛题。规定答对一题给十分,答错一题扣五分。小华十题全部答完,得了85分。小华答对了几题? 6.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8. 30名学生报名参加艺术学习小组。其中有26人参加了美术组,17人参加了书法组。问两个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9、 16+16+16+8=()×()。 10.已知:○+□=15,○-□=1。 那么○=()□=()。 11.一些笔平均分给8个同学刚好分完,最少有()支笔。(每人1支) 12.确定一个顶点,可以画()个角。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这个角的大小()。 13. 9乘一个数,这个数每增加1,积就增加9。() 14.13名同学做纸花,每4人用一张纸,最少要用3张纸。() 15、一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只桔子加上一只草莓的重量,而一只苹果加上一只桔

子的重量等于9只草莓的重量,请问,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几只草莓的重量? 16、有一个天平,九个砝码,其中一个砝码比另八个要轻一些,问最多要称几次才能将轻的那个找出来? 17.1千克梨有8个,1千克苹果比1千克梨的个数多1个,妈妈买了2千克梨和2千克苹果,共有苹果和梨共有多少个? 18、小明第一天写5个大字,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写2个大字,6天后小明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 19、一辆公共汽车上有6个空座位。车开到团结站,没有人下车,但上来了9人,空座位还有2个,上车的人中有多少人站着? 20、两箱苹果都重40千克,从第一箱中拿出8千克放到第二箱后,第二箱比第一箱多多少千克? 21、学校校门的右边插了8面彩旗,每两面彩旗之间的距离都是2米,从第1 面彩旗到第8面彩旗之间共有多少米? 22、冬冬今年10岁,爸爸今年40岁,冬冬多少岁时,爸爸的年龄正好是冬冬的2倍? 23、学校开联欢会,要搬10张桌子。每个老师搬一张,两个同学抬一张。现在有3个老师,还要多少个同学才能一次搬完? 24、鸡兔共有腿50条,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腿数变为52条,鸡有()只,兔有()只。 25、学校派一些学生去搬树苗,如果每人搬6棵,有4棵搬不走,如果每人搬8棵,差18棵不够搬,这批树苗有()棵。 26、有人问孩子年龄,回答:“比爸爸的岁数的一半少9岁。”又问爸爸的年龄,回答说:“比孩子的4倍多2岁。”孩子年龄()岁。

小学五年级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 1 章有理数 1.1 天气预报中的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第 2 章走进代数 2.1 用字母表示数 2.2 代数式 2.3 整式加减 第 3 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 二元一次方程组 3.3 消元解方程组 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 4 章直线与角 4.1 多彩的几何图形 4.2 线段、射线、直线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4.4 角的表示与度量4.5 角的大小比较 4.6 作线段与角 第 5 章数据收集与整理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整理 5.3 统计图的选择 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下册 第 6 章实数 6.1 平方根、立方根 6.2 实数 第 7 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不等式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 8 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 幂的运算8.2 整式乘法8.3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 9 章分式 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 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 第 10 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10.2 平行线的判定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 第 11 章数据的集中趋势 11.1 平均数11.2 中位数与众数11.3 从部分看总体 八年级上册 第 12 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 平面上的点坐标12.2 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 第 13 章一次函数 13.1 函数13.2 一次函数13.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1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 14 章三角形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4.2 命题与证明

最新九年级数学拓展提高题

九年级数学拓展提高题(一) 1.问题:构造ax2+bx+c=0解题,已知:+-1=0,b4+b2-1=0,且≠b2,求的值. 2.已知:关于x的两个方程①2x2+(m+4)x+m-4=0与②mx2+(n-2)x+m-3=0,方程 ①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根,方程②有两个实数根. (1)求证:方程②两根的符号相同; (2)设方程②的两根分别为α、β,若α:β=1:2,且n为整数,求m的最小整数值. 3. 设m是不小于-1的实数,使得关于x的方程x2+2(m-2)x+m2-3m+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若x12+x22=0,求m的值;(2)求的最大值.

九年级数学拓展提高题(二) 12、(3分)(2017德阳)当221≤≤x 时,函数b x y +-=2的图象上至少有一点在函数x y 1=的图象下方,则b 的取值范围为( ) A. 22>b B. 29+-≤≤=3,9)30(,2x x x x y 的图象与双曲线()0,0,>≠=x k x k y 相较于点A(3,m)和点B 。①求双曲线的解析式及点B 的坐标;②若点P 在y 轴上,连接PA,PB ,求当PA+PB 的值最小时点P 的坐标;

九年级数学拓展提高题(三) 10. (3分)(2016.德阳)已知关于x 的分式方程 x x m -=---12111的解是正数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34≠m m 且 17.(3分)(2014?德阳)如图,直线a ∥b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A 在直线a 上,边BC 在直线b 上,把△ABC 沿BC 方向平移BC 的一半得到△A ′B ′C ′(如图①);继续以上的平移得到图②,再继续以上的平移得到图③,…;请问在第100个图形中等边三角形的个数是 22.(10分)(2016.德阳)如图,一次函数b x b y ++-=)2(的图像经过点A (-1,0),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 0()0(2a a a a a a ; ②)0()(2≥=a a a ③)0,0(≥≥?=b a b a ab ; ④ )0,0(>≥=b a b a b a ;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0,0(≥≥=?b a ab b a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a+b) ≥0) ).0,0(≥≥=?b a ab b a =a ≥0,b>0) n =≥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 2+bx+c (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 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3.求根公式2b x a -±=:1222b b x x a a ---= , = ; △=2 4b ac -≥0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2ax bx c ++(0a ≠)通过因式分解得2ax bx c ++=12()()a x x x x --;1x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2 4b ac -≥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24b ac -<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 和y ,如果在变量x 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 随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 叫做变量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 f x =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 是自变量x 的函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题套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题18套 小学四年级数学拓展题(一) 一、填空 1、一个数的个位是3,千位是8,万位是5,百万位是2,其他各位上的数都是零,这个数写作() 2、在6和9中间添()个零,这个数是六百万零九。 3、五万八千零四十写作:(),后面的一个数是()。 4、由3个亿,5个百万,2个千和8个十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5、12□780≈13万,□最大可填(),最小可填(). 6、一个六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30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7、十位上和千位上都是8的五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它们相差() 8、一个数加2的和比最小的三位数多1,这个数是() 9、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人。按每人捐出1分钱计算,共可筹集捐款()元,约()万元。 10、用2、4、6、8和3个0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⑴最大的七位数是()。最小的七位数是()。 ⑵只能读出两个零的最小七位数是()。 ⑶能读出三个零的最大七位数是()。

11、26980四舍五入到百位是(),四舍五入到千位是(),四舍五入到万位是()。 12、一个九位数,千万位上是5,十万位是6,每相邻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6,这个九位数是() 二、解答题 1、一个三位数,末尾添上一个0后,就比原来大1008,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2、三个数的末尾加上一个0后得到一个新数,两数之和为14080,这个数是多少? 3、六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15,这六个数中最小数是多少?最大数是多少/ 4.、用2、3、4、8、9和3个0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⑴只能读一个零的最大的八位数。它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四舍五入到亿位是多少? ⑵在组成的八位数中,最小的三个数分别是多少?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 5、用0、2、4、 6、8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找出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小学四年级数学拓展题(二) 一、填空 1、一副三角板中,最大的角是()角,最小的是()角,一个最大的角与一个最小的角拼在一起就组成一个()角。

小学校本课程趣味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 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 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 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 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 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六年级上册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1节整数和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 1.3 能被2,5整除的数 第2节分解素因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拓展求三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分数 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法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2节分数的运算 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拓展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比和比例 第1节比和比例 3.1 比的意义 3.2 比的基本性质 3.3 比例

第2节百分比 3.4 百分比的意义 3.5 百分比的应用 3.6 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圆和扇形 第1节圆的周长和弧长 4.1 圆的周长 4.2 弧长 第2节圆和扇形的面积 4.3 圆的面积 4.4 扇形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 第1节有理数 5.1 有理数的意义 5.2 数轴 5.3 绝对值 第2节有理数的运算 5.4 有理数的加法 5.5 有理数的减法 5.6 有理数的乘法 5.7 有理数的除法 5.8 有理数的乘方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 科学计数法 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第1节方程与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

6.2 方程的解 第2节一元一次方程 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3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4节一次方程组 6.8 二元一次方程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 第1节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7.1 线段的大小比较 7.2 画线段的和、差、倍 第2节角 7.3 角的概念与表示 7.4 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 7.5 画角的和、差、倍 7.6 余角、补角 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 第1节长方体的元素 第2节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 第3节长方体的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 第4节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第5节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最新上海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doc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卷(1)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2分,满分12分) 1.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x 21 B .8 C .2x D .12+x 2.下列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中,一定能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的是( ) A .12+-x x B .12+-mx x C .12--mx x D .2 2y xy x +- 3.已知函数)0(≠=k x k y 中,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那么它和函数)0(≠=k kx y 在同一直角坐标平面内的大致图像是( ) 4.一根蜡烛长20厘米,共燃烧4小时,下列图像中表示其燃烧时剩下的高度h (厘米)与 燃烧时间t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B C D 5.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①3,4,5 ②5,12,13 ③17,8,15 ④1,3,22 其中直角 三角形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6.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 .一个等腰三角形必能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B .一个直角三角形必能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C .两个等腰三角形必能拼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D .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必能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3分,满分36分) 7.如果最简二次根式13+x 和75-x 是同类二次根式,那么=x . 8.方程x x 322=的解是

9.若点A (-2,y 1)和点B (3,y 2)都在函数x y 2-=的图像上,则y 1 y 2(选择“>” “<”“=”填空) 10.函数2 11-+-=x x y 的定义域是 . 11.命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逆命题是 . 12.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cm 和2cm ,那么斜边上的中线长为 cm. 13.一个内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若其斜边上的中线长是5,则其较短直角边的长 为 . 14.经过定点A 且半径为1厘米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是 . 15.如果,R t △ABC 中,∠C =90°,BD =2CD,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B = 度. 16.如图,R t △ABC 中,∠ACB =90°,∠A =40°,D 为AB 中点,CE ⊥AB ,则∠DCE = 度. 17.用100厘米长的铅丝弯折成一个面积为525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若设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x 厘米,则可列出方程: . 18.一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路程y (千米)与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当0≤x ≤1时,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x y 60=,那么汽车在第二小时内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小时。 三、解 答题(本大题共8题,满分52分) 19.(本题满分5分)计算: () 86-331-21++ 20.(本题满分5分)已知关于x 的方程()011222=++--k x k x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k 的值。

上海初中数学教材目录.doc

预初 六年级(一) 第一章数的整除 1、整数和整除 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因数和倍数 1.3能被2,5整除的数 2、分解素因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分数 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法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运算 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比和比例 1、比和比例 3.1 比的意义 3.2 比的基本性质 3.3 比例 2、百分比 3.4 百分比的意义 3.5 百分比的应用 3.6 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圆和扇形 1、圆的周长和弧长 4.1圆的周长 4.2弧长 2、圆和扇形的面积 4.3圆的面积 4.4扇形的面积 六年级(二) 第五章有理数 1、有理数

5.1有理数的意义 5.2数轴 5.3绝对值 2、有理数的运算 5.4有理数的加法 5.5有理数的减法 5.6有理数的乘法 5.7有理数的除法 5.8有理数的乘方 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科学记数法 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1、方程与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 6.2 方程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 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一次方程组 6.8 二元一次方程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 1、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7.1 线段的大小比较 7.2 画线段的和、差、倍 2、角 7.3 角的概念与表示 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 7.5 画角的和、差、倍 7.6 余角、补角 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 1、长方体的元素 2、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 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初中

九年级数学上册课时拓展训练题20

4.8 图形的位似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 B. 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C.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D.位似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必相互平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别在?ABC的边A B.AC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E.使DE∥BC, 则?ADE是?ABC放大 后的图形 B.两位似图形的面积之比等于位似比 C. 位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位似比 D. 位似图形的周长之比等于位似比的平方 3.如果两个位似图形的对应线段长分别为3cm和5cm.且较小图形周长为30cm,则较大图形周长为 4.已知?ABC.以点A为位似中心.作出?ADE.使?ADE是?ABC放大2倍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可以作出个。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5.将一个多边形放大为原来的3倍.则放大后的图形可作出个.其原因是 6. 两个位似图形中的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顶点

必须过经过。 7.如图, ?OAB与?ODC是位似图形。 试问: (1)AB与C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2)如果OB=3,OC=4,OD=3.5.试 求?OAB与?ODC的相似比及OA的长。 1。 8.如图,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相似.且相似比为 3 9.如果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 1。 A(2,1),B(4,3),C(6,2),D(3,-1). 试将此四边形缩小为原来的 2

答案: 1 D 2 C 3, 50cm 4, 2个 全等 5, 无数个 所选取的位似中心不同可得到不同位置的位似图形 6.相等 互相平行 位似中心 7 (1)AB ∥CD ;(2)位似比为43.OA= 8 21 8.略 9.略

趣味数学_五年级上

一、面积计算(一) 1、如图,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56平方厘米,E,F, H分别是AB,DC,AD的中点,G为BC 边上任意一点,求阴影部分面积。 2、如图,在ΔABC中,AD=2BD,CE=2BE,已知阴影部分面积是65平方厘米,求ΔABC面积。 3、如图,ΔABC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将AB,BC,、CA分别延长一倍到D,E,F,连接DE,EF,FD,求ΔDEF的面积。 1、如图,在ΔABC中,D,F是BC边三等分点,E是AB的中点,ΔDEB的面积是3平方厘米。则ΔABC的面积是多少?

积。 3、如图,AB=AD,BE=2BC,CF=3CA,ΔABC的面积为1,求ΔDEF的面积。 拓展:1、如图,ΔABC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AE=ED,BD=2 3 BC,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图,四边形ABCD对角线BD被E,F两点三等分。已知四边形AECF面积是60平方厘米,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二、面积计算(二)

2、如图,三角形ABC面积为180平方厘米,AE=2ED,D,F分别为BC,AC的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如图,已知图形周长是64厘米,DG=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习题:1、如图,大正方形ABCD边长是2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图,长方形ABCD中,AB=24厘米,BC=36厘米,E是BC的中点,F,G分别是AB,CD 的4等分点,H为AD上任意一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如图,ΔABC和ΔDE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8厘米,DE=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拓展: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边长BC=10厘米,直角三角形直角边EC长8厘米,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比ΔBEC大10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2、如图,长方形ABCD中,AD=12厘米,AB=15厘米,AE,AF把长方形面积分成面积相等的三部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三、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例1、一只小蚂蚁要从下图中的A点爬到B点,有两条路可以选择。问:哪条路近些?长度是多少?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全六册)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全六册)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数轴 1.3有理数的大小 1.4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有理数的乘方 1.7近似数 第2章整式加减 2.1用字母表示数 2.2代数式 2.3整式加减 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二元一次方程组 3.3消元解方程组 3.4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4章直线与角 4.1多彩的几何图形 4.2线段、射线、直线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4角的表示与度量 4.5角的大小比较 4.6作线段与角 第5章数据收集与整理 5.1数据的收集 5.2数据的整理 5.3统计图的选择 5.4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下册 第6章实数 6.1平方根、立方根 6.2实数 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一元一次不等式 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8.1幂的运算 8.2 整式乘法 8.3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9章分式 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9.2分式的运算 9.3 分式方程 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 10.2平行线的判定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0.4 平移

第11章频数分布 11.1频数与频率 11.2频数分布 八年级上册 第12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平面上点的坐标 12.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第13章一次函数 13.1函数 13.2一次函数 13.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1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14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4.2命题与证明 第15章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垂直于弦的直径》拓展练习

《垂直于弦的直径》拓展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5分)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所示,已知排水管的截面圆的半径OB=10dm,水面宽AB 是16dm,则截面水深CD是() A.3 dm B.4 dm C.5 dm D.6 dm 2.(5分)如图,半径为13cm的圆形铁片上切下一块高为8cm的弓形铁片,则弓形弦AB 的长为() A.10 cm B.16 cm C.24 cm D.26 cm 3.(5分)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所示,已知排水管的半径OB=10,水面宽AB=16,则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是() A.4B.5C.6D.6 4.(5分)乌镇是著名的水乡,如图,圆拱桥的拱顶到水面的距离CD为8m,水面宽AB为8m,则桥拱半径OC为()

A.4m B.5m C.6m D.8m 5.(5分)如图是一个隧道的截面图,为⊙O的一部分,路面AB=10米,净高CD=7米,则此圆半径长为() A.5米B.7米C.米D.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6.(5分)位于黄岩西城的五洞桥桥上老街目前正在修复,如图①是其中一处中式圆形门,图②是它的平面示意图,已知AB过圆心O,且垂直CD于点B,测得门洞高度AB为1.8米,门洞下沿CD宽为1.2米,则该圆形门洞的半径为. 7.(5分)如图是一个圆拱形隧道的截面,若该隧道截面所在圆的半径为3.5米,路面宽AB 为4.2米,则该隧道最高点距离地面米. 8.(5分)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这样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其大意为:如图,AB为⊙O的直径,弦CD⊥AB于点E,若AE=1寸,CD=10寸,则⊙O的直径等于寸.

上海市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5+6=11a 4=a 2 C. D. 7m +3m =2m 2a +3a =6a 2. 下列方程配方正确的是( ) A. B. x 2?2x?1=(x +1)2?1x 2?4x +1=(x?2)2?4C. D. x 2?4x +1=(x?2)2?3 x 2?2x?2=(x?1)2+1 3. 下列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中表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一定能分解因式的是(m )( ) A. B. C. D. x 2?2x +2 2x 2?mx +1x 2?2x +m x 2?mx?1 4. 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等角对等边 C. 同角的余角相等 D.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5. 已知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A(1,y 1)B(2,y 2)C(?2,y 3)y =k x (k >0)( ) A. B. C. D. y 1>y 2>y 3 y 3>y 2>y 1y 2>y 3>y 1y 1>y 3>y 2 6. 如图,在中,,点O 是、平分△ABC ∠B =90°∠CAB ∠ACB 线的交点,且,,则点O 到边AB 的距BC =4cm AC =5cm 离为( ) A. 1cm B. 2cm C. 3cm D. 4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7.计算:______.18?2=8. 方程的根是______. x 2+2x =0

9. 已知函数,则______. f(x)= x?1 x f(2)=10.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 y = 2 2x +1 11.关于x 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x 2?3x +m =0______. 12.正比例函数经过点,那么y 随着x 的增大而______填“增大” y =kx(k ≠0)(2,1).(或“减小”) 13.平面内到点O 的距离等于3厘米的点的轨迹是______. 14.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和,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A(?3,1)B(3,?1)______. 1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6,斜边上的高是2,那么斜边上的中线长是______.16.如图,中,,,交BC 于点D ,, 则△ABC AB =AC ∠BAC =120°AD ⊥AC AD =4______. BC = 17.把两个同样大小含角的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一个三角尺的锐角 45°顶点与另一个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于点A ,且另外三个锐角顶点B ,C ,D 在同一直线上.若,则______. AB =2CD = 18.如图,已知两个反比例函数:和:在第 C 1y =1x C 2y =1 3x 一象限内的图象,设点P 在上,轴于点C ,交C 1PC ⊥x 于点A ,轴于点D ,交于点B ,则四边形C 2PD ⊥y C 2PAOB 的面积为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