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门诊部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部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部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部感染管理制度

门诊部、诊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目录

1.门诊部、诊所的治疗室、处置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2.门诊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3.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流程

4.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要求

5.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及消毒药械的购进与管理

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门诊部、诊所的治疗室、处置室医院感染管理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清洁区:配药操作台、放置医疗用品柜。污染区 : 洗手设施、医疗废物收集装置。

医疗用品柜:存放灭菌后物品和去除外包装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氧气湿化瓶等医疗用品。

二、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操作前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

三、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黏膜、组织

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接触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选择消毒。

四、止血带、体温计使用后先清洗(洗涤剂)后用含有效氯500mg/L 的消毒

剂浸泡 30 分钟,冲洗掉残留的消毒剂,干燥保存备用。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 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 小时不得使用。

六、肌肉注射、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的皮肤消毒,尽可能用小包装的复合碘消毒剂,注明开启日期,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7 天。如使用碘伏、酒精罐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 2 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七、提倡使用一次性换药包,使用小包装的灭菌纱布和棉球,禁止用消毒液浸泡灭菌器械。

八、坚持每日湿式清洁,有污染时用 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拖擦物表及地面。拖把抹布专用,用后冲净晾干备用。

九、感染性废物置入有明显标识的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防刺、防渗漏的装置内(利器盒)。应有医疗废物交接记录,交接双方签字,资料保存 3 年,医疗废物暂存不超过 2 天,医疗废物暂存处应干净防盗。

门诊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手术室布局及基本要求:

1、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功能分区至少

应当包括:医务人员更衣室、刷手室(区)、手术间、污物清洗或处理间;手术

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手术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各个区域应有明显的标志,区域间有实际屏障。

2、每一手术间设置一张手术台。

3、手术区水龙头的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的开关应为非手触

式的。刷手区域应安装钟表,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4、手术室的墙壁、地面光滑、无裂隙,便于清洁与消毒。

5、手术室病人应术前做HIV、梅毒、乙肝、丙肝标志物的检测。

二、手术室环境卫生的要求:

1、手术室的工作区域,应当 24 小时湿式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固定卫生日彻底清洁消毒一次。

2、用于不同区域的拖布、抹布应固定使用,应使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质。

3、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帽、一次性外科口罩、

鞋方可进入,专用拖鞋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4、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避免非手术人员进入。

5、手术室工作人员严禁穿本室衣服外出。

三、手术使用的无菌器械及用品的基本要求: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3、接触病人的麻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

4、重复使用的物品,如喉镜镜片、面罩、通气管道、供氧管、雾化器、氧

气湿化瓶等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用 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流动水冲洗后,干燥保存。或用清洗机清洗、消毒。

5、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

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染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6、进入手术部无菌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设施、设备应当

保持表面的清洁。

7、手术后的感染性废物置入有明显标识的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针头、刀片

等锐器放入利器盒内。

四、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急诊手术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戴防护眼镜或面罩,当可能有

血液、体液的溅出时应加穿防渗漏的隔离衣,手术室应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

五、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的原则。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流程

一、手工清洗操作程序:

1、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除去污染物。

2、洗涤: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管腔类器械需用高压

水枪冲洗;穿刺针类器械需用棉签擦洗针栓,可拆器械应拆开后清洗。

3、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

4、终末漂洗:应用软化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

注意:器械刷洗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水滴飞溅,造

成周围环境的污染。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 15C0-30C0

二、消毒:清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 75%乙醇、酸

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消毒。

三、干燥:消毒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

处理。管腔类器械用高压气枪吹干。不允许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四、器械检查与保养:应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仔细目测,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

五、包装:

1、盘、盆、碗等器皿,宜单独包装。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

锁扣。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隔开。

2、包装方法及材料: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纺织品包装

材料应一用一清洗,无污渍,无破损,应由 2 层包装材料分 2 次包装,包皮中间不

应扎线。密封式包装如使用纸袋、纸塑袋等材料,可使用一层,适用于单独包装的

器械。

3、封包: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包外封口处粘

贴3M指示胶带,并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器械名称、包装者姓名或编号、

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标识粘贴在手术病历,应具有可追溯性。

六、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在购进器械时应首选耐高压灭菌的器械,不耐高温的器械应首选低温灭菌设备

灭菌,如必须使用戊二醛消毒剂浸泡灭菌时,应熟悉使用方法,须做好以下监测

与记录。

1、浓度监测:一般器械使用戊二醛消毒剂消毒或灭菌时应每周监测浓度,

用于内镜消毒时应每日监测浓度,监测结果应粘贴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物品:应每季度对戊二醛及消毒物品进行细菌监测,消

毒剂细菌≤ 100cfu/ml ,不得检出致病菌;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菌。灭菌物品:

每月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及灭菌物品均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依据戊二醛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定期更换消毒剂。

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要求

一、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

灭菌参数。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二、化学监测法:灭菌包包外应粘贴 3M灭菌指示胶带,注明物品名称、

灭菌日期及失效期。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

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三、生物监测法:灭菌设备常规使用下,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四、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

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做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侧放,且灭菌器

处于满载。

五、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六、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物理化

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连续监测 3 次合格后才能使用。

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及消毒药械的购进与管理

一、购进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必须索取以下证件、复印件,并保存

备案:

1、《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产品制造认可表》或注册登记表。

2、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注册登记表》。

3、《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应出具企业法定代

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

4、验看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并索取其身份证复印件。

5、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通风良好的物架上,

距地面≥ 20cm,距墙壁≥ 5cm。

二、购进的消毒药械必须索取以下证件、复印件:

(一)消毒器械:

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生产企业销售人员应出具企业法人代表

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

2、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及其附件。

3、验看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并索取其身份证复印件。

(二)消毒剂:

1、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及其附件。

2、验看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并索取其身份证复印件。

3、采供部门应提供卫生行政部门发证时批准的使用说明书,供使用科室参

考。

4、使用科室应掌握消毒灭菌器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

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及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保证消毒灭菌效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做好职业安全防护,避免发生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传染病的职业暴露。

一、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要戴手套,脱手套后要

洗手,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

3、在侵袭性诊疗、护理工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一)皮肤暴露

1、依靠重力作用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挤压,尽可能使损伤的血液流出,用肥

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75%的乙醇或者 0.5%碘伏进行消毒。

(二)粘膜暴露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与省或市疾控中心联系,评估暴露源,采取预防补救措施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并认真履行职责。 三、医院要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作为医院评审的重要条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四、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 五、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六、医院须建立特殊区域(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治疗室)保洁、消毒或无菌的监控制度和措施,定期检查。 七、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定期由区疾控中心监测。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批示剂监测,并有记录,定期由区疾控中心监测。 六、对换药室、口腔科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定期由区疾控中心监测。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人流室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局型链球菌),定期由区疾控中心监测。 九、对无菌物品,定期由区疾控中心监测。 十、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十一、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工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传染病管理规定

医院传染病管理规定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目录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传染病管理科工作规范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 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 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盘水镇卫生院文件 关于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疫情监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同时决定:疫情管理由公共卫生站负责,疫情管理员洪福玉,疫情直报员洪福玉。 组长:谢远成 副组长:李安玲 成员:洪福玉、叶世美、何江丽、谭。 附件: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盘水镇卫生院 2012年1月1月附件: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 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工作。 3、制定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 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疫情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55842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55842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1、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2、各级各类学校应设立传染病防治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确定专人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并有专职或兼职的疫情报告人员。 3、开展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季节~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加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4、定期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培训~并对全体教师定期体检~患有传染性疾病者应休息治疗~在治愈康复后方可上岗。 5、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有计划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校园环境清洁卫生。 7、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工作~防止食源性、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8、搞好教室卫生~坚持开窗通风换气、湿式扫除制度。 9、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儿童入托、入学时~应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学生~应暂缓入托、入学时间~督促其到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补种。 10、加强晨检及因病缺课原因调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1、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高平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做好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或医学观察~对被污染的物品、食物及呕吐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停止学生集体活动。

12、积极配合疾控机构进行传染源追踪调查~并认真落实疾控机构提出的 1 各项防治措施。 13、对学生的室内活动场所和公共物品应定期消毒。 14、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或未按照本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防控措施~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等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

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整理版

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基本要求 1、门诊相对独立,有明显就诊标志;设专人发放口罩和就诊须知,负责咨询、引导分流患者。 2、“三区”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设有效的隔离屏障,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洗手装置。 3、门诊诊室三固定:人员相对固定,诊室内器械固定不能携带出室外,收集污物设施固定。 二、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次接诊病人后,要更换手套或进行手消毒。 ⑸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2、二级防护:适用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留观室、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

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⑷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消毒技术 ㈠空气消毒: 1、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⑴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 ⑵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需要时,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

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 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 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治疗室、采血室临床检验部门和 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 《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 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 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至少2/3人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4.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医院传染病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内,送定点站处理。 1、临床各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管理和领导,各科室参加门诊的医务人员同时接受医务科和门诊部的领导和指导。 2、门诊医务人员由各科室派出并相对固定,门诊各科室应按规定准时开诊,并提前做好开诊的各项准备工作。 3、对疑难病症不能确诊和两次复诊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生会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定期出门诊,解决疑难病例。对某些慢性疾病和专科疾病,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设立专科门诊。 4、门诊医师要根据因病施治的诊治原则,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病人负担。 5、对急重、高龄病员、离休干部、军人、残疾人、高级知识分子、港、澳、台胞、外籍人士及远地病员等病人应优先安排就诊。 6、门诊各科室与住院部和病区要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床使用情况和病人情况,确保病人及时入院治疗。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10篇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一):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一、门诊部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专用放射线摄片机,采血室,培训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二、医务人员务必准时上岗,24小时均按出诊表落实。中途不得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三、如确有特殊状况不能出诊者,务必提前一天在向医务部及门诊部请假,由医务部按排其他人员出诊。 四、医务人员在岗时务必穿隔离服、戴12层棉纱或其他有效防护口罩、帽子、眼镜、手套等防护工具。 五、诊室务必保证通风良好,持续清洁,此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 六、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含疑似病人)后,要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七、医务人员防护、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卫生厅195号文件《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试行)》执行。注: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八、务必做好病人转运交接记录。 九、要认真填写《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登记一览表(试行)》。 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非典病人(含疑似病人)。 十一、确诊或疑似病例,务必立即按程序上报,6小时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并同时按甲类传染病报卡,不得延误或漏报。 十二、出诊医师要认真书写门诊医疗手册。 十三、对待患者要热情、耐心、细致,一视同仁,不得轻视、蔑视非典患者。 十四、对所有病例要按卫生厅195号文件认真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记录。 十五、X线机严格执行一照一消。 十六、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一律拍胸片、查血项。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二):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它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登记。 2、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不怕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以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3、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医院相关规定,立即转诊至我院感染科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4、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医务科、院感科报告。 5、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6、值班医师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过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持续发热门诊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87662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传染病专治医院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及时上报区疾控中心,转相应的传染病医院救治。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区规定的分诊点进行初诊;三、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将患者转到定点传染病医院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在隔离室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病医院进一步治疗。 四、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五、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六、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转诊到规定医院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医院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也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 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二、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责任报 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检验科、放射科发 现病人异常检验结果时,应做好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上报。 三、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全员登记制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甲型H1N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时立即报告防保科,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上报,疫情报告人员应在 2小时通过网络直报,同时报告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 带者,应于24小时通过网络直报。 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 填写报告卡(按要求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报告 属地CDC的按要求报告)。 四、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其 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 工作,在接到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片或)后,做好登记,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片保存3年。 五、防保科负责传染病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转。

学校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

学校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 为了减少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制度如下: 一、加强管理 1.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学校实际和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出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与具体的防治措施,专人进行管理,明确职责,认真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传染病预防的监督与管理。 2.对食堂、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对容易滋生蚊、蝇、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的场所在清扫的同时,还应采取灭蝇、灭蟑螂、灭老鼠的措施,坚决杜绝卫生管理上的空白。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进行空气消毒,并经常开窗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并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的管理,严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教育学生尽可能在校内用餐,不要食用“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将饮用水卫生管理作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的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以流行病学为基础,提高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有关行为,有的放矢地宣传卫生知识,灵活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对广大师生、尤其是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的专题讲座。增强他们的卫生防病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 2.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教育,向学生传授针对性较强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教育学生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具体措施

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发热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制度。 一、门诊设置及布局合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标识明确,人、物和洁、污流向及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二、设立较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做到诊室、人员、器械、物品相对固定。各诊室应保证有效的通风,有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及干手设备,备有快速手消毒剂。 三、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及首诊负责制度,合理分诊病人,严格就诊流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认真落实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五、进、出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应按更衣流程穿脱工作服或隔离衣、更鞋。脱去工作服或隔离衣前后认真实施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六、发热门诊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呼吸道隔离和接触隔离,应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按照洗手指征和手消毒指征认真落实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七、实施一医一患就诊制度。候诊区及各诊室应保证有

效的通风,避免拥挤。发热和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lm以上距离。 八、制定并认真执行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及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发生暴露后,按程序上报,正确处理。 九、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分类管理,规范包装,专人收集,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相关文件: 1.《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5.《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6.《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住院病人实施监控,监控率达100%,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3、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遇污染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时即刻清扫和消毒。 4、病人被服应保持清沽,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被褥、枕芯、床垫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被服,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的被服放人有隔离标识的黄色袋中,送洗衣房单独消毒后再洗涤。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均要进行消毒液浸泡-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5、病床湿式清扫,每天一次,一床一套(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抹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遇有污染的物体表面及时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餐具、便器、痰缸等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7、换药车或输液车上的无菌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8、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一次,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有报告,结果存档。治疗室用的擦布及墩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9、餐具每餐后必须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隔离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餐具。 10、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30分钟消毒,干式保存,隔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浸泡体温表容器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由专人负责。 11、治疗室、配餐间、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抹布,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使用后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2、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 13、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使用版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输液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治疗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4、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在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2、负责拟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提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一: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2013 排上中心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兼职保健医生谭田田老师负责疫情管理、消毒等工作,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学生等,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班主任、疫情报告员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城镇于6小时,农村于l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疫情报告员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机构报告疫情。五、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登记备查,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补种工作。 七、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 八、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宿舍要经常通风,设置防蚊灭蝇设施。食堂要讲究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九、任何班级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对那些玩忽职守,导致传染病疫情扩散流行的班级和个人,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学校学生晨检制度 一、为了预防学校传染病暴发,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固定专(兼)职晨检人员。 二、学校应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本地学生中有传染病疫情时,对入校学生开展晨检。在有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学校应对走读学生增设午检(要求同晨检)。 三、晨检在学生早操前由班主任开展,做到人人必检,晨检发现传染病疑似症状的马上隔离治疗。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 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高 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2. 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接触 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等登记。 3. 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 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4.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 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疾控中心报告。在该诊室工作得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注留观。 5. 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6. 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 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 7.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在发

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工作帽、口罩、防护眼镜、鞋套。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然后认真清洗。 8. 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 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 9. 门诊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经培 训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10. 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生 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和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逐级准时上报。及时果断处理。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最新版】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内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使医院病人、工作人员和社会人群不受环境有害因素的伤害,提高医疗效果,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特作规定如下: (一)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1、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为目标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感染控制和管理计划。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业务副院长兼任,其他成员为有关学科的科主任组成。 2、医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是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直属医务部领导的专职机构。 3、临床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组长为各科室主任兼任,另外有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 4、医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一般由个科住院总医师和护士长担任,

也可指定专人管理。 (二)各级感染管理组织职责 科室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职责 ①、在医务部领导下,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 ②、负责医院内感染的日常检测,结合本科室实际采用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并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士、清洁工)进行有关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消毒、灭菌、隔离等教育工作、督促检查本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等规章制度的落实。 ③、及时发现患者中发生的医院感染,协助并督促主管医师留取标本,使院内感染病例的病原送检率必须达100%(其他感染的病原送检率须达60%),填写病历首页并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使院内感染漏报率 ④、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积极向护理部提出关于消毒灭菌、控制院

内感染的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有关方面的科研工作,使院内感染率<10%。 (三)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 1、消毒灭菌与隔离 ①、医院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所有需要消毒和灭菌的物品都必须彻底清洗干净。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②、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压力蒸汽灭菌(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干热灭菌(油、粉、膏);不耐热、不耐湿物品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灭菌(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人造移植物等)、2%的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首选煮沸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 ③、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杀菌谱、使用方法、影响消毒

医院传染病管理各项制度总汇

医院传染病管理各项制度总汇目录1、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42、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73、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104、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25、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36、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57、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178、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99、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2110、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2211、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2312、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2513、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2614、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2715、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2816、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3017、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3118、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3219、检验科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3320、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34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3522、死亡病例报告制度3723、预防保健科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流程3824、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4025、急诊死亡病例登记规定4126、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管理规定4227、死因编码规定4328、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4429、肠道门诊工作制度453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46西安市 XX 医院文件焦 XX〔2005〕 XX 号签发人:XXX关于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各科室: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疫情监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同时决定:疫情管理由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管理员 XXX,疫情直报员 XXX。组长: XXX副组长: XXX 。。。成员: XXX。。。。办公室:附件:传染病疫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二 00 五年一月十日主题词:传染病疫情领导通知西安市 XX 人民医院今年 1 月 10 日(打印 25 份)附件: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工作。3、制定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疫情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5、对疫情报告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6、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处。对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医院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及其职责疫情领导班子:由主管业务副院长、保健科科长、疫情管理人员、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感控科科长、质控科科长,组成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院保健科,保健科科长为办公室主任。西安市 XX 医院文件XX〔2005〕 XX 号★签发人:XXX关于成立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各科室:为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息。根据《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和《关于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死亡病例”进行网络直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 。同时决定:死亡病例报告由预防保健科负责,死亡病例编码由档案室负责,网络直报直报员 XXX。组长:XXX副组长: XXX 。。。成员: XXX。。。。办公室:附件: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二00 五年一月十日主题词:死亡病例报告领导通知西安市XX 人民医院今年 1 月10 日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制度。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县及县以上》开展工作。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3、制定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死亡病例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5、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6、对违反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罚。对在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

发热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 ;. 发热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1发热门诊单独设置,室内布局、流程合理,根据条件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在发热、呼吸道感染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严格遵守消毒、 隔离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自身防护。 3.进入工作区必须先进清洁区更衣。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帽、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手套。口罩应每4小时更换,隔离衣、工作帽每天更换,污染时及时更换。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减少暴露。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 5.医务人员接触疑似病人后必须及时更换隔离衣、口罩、帽子,认真执行手卫生,房间环境与使用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6.体温计使用“二道”法消毒,每盘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冲洗干净,再放入第二盘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最后冲洗后晾干待用。 7.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听诊器、血压计要及时进行消毒,可用75%酒精擦洗或含氯消毒剂消毒。 8.进入发热门诊的病人及家属应佩戴一次性口罩。病人痰液吐入纸巾,再放入黄色垃圾袋,如有污染,需再加一层黄色垃圾袋。 9.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用空气消毒两次,每次1小时:地面与物体表面(诊察台、办公桌椅、候诊椅等)用含氯消毒剂拖地、擦洗,每天二次,并保持清洁干燥,抹布、拖把应分区使用、分区放置。 10.损伤性医疗废物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中,其他医疗废物一律投入内套黄色塑料袋的有盖垃圾桶内,外运时再套一个黄色塑料袋,分层扎紧,粘贴标识,由专人、专运工具,按规定时间集中收集处理。储存容器、运送工具、暂存场所、地拖和抹布等需及时清洁,遇污染时及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 11.发热门诊的污被服、隔离衣等,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时应以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并粘贴标识。 12.在传染性疾病疫情暴发期间,发热门诊内部开放专用挂号收费、检验、药房等窗口,或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人负责运送标本、取药、代为收费等,防止交叉感染。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本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制度 一、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院感组长:科主任,副组长:护士长,监控医师:张雪雷主治医师,监控护士:黄丽护师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计划,结合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 2、持续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验病原学检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以控制感染的蔓延,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工作,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网报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协助调查,并妥善诊治患者。 4、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作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适应症明确;分线分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5、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 6、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7、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8、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 三、本科室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等各项规章制度。 2、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规定,做到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持续进行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病原学及药敏实验,积极救治患者并如实填报。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上报;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 5、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掌握自我防护知识,遵循手卫生管理规范。 6、正确执行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管理工作。 7、做好病人及陪护人员的卫生宣教工作。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 全体医护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1、科主任、护士长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不少于9学时,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省级以上专业知识培训。 2、监控人员每人每年接受1次省级以上专业知识培训,接受培训时间不少于15学时。 3、医务人员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学术活动等每年不少于6学时。 4、工勤人员每年不少于3学时。 5、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