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表意见。

2.说话时仪态大方,音量适中。

3.使学生明白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城市不文明现象》。

2.生交流: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不文明现象?

3.师小结:是的,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身边的小事”。

(板书:身边的小事)学生齐读。

二、互动交流

1.出示书本前两幅插图。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幅图分别描绘的是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事”?这些小事做的对吗?为什么?

2.出示书本后两幅插图。问:同学们,这两幅图又描绘的是什么?这些小事做的对吗?为什么?

3.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那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小事”?和同桌交流交流。

三、小组交流

1.同学们前后位组合,和小组同学交流你发现的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小组成员轮流讲一讲身边的“小事”,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讲话要清楚,声音要洪亮,条理要清晰,想好内容再讲。

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同伴讲话,有要补充的必须等同伴讲完再说。

2.小组内自由交流,选出优秀选手。

四、全班交流

1.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总小组同学谈到的“小事”,和其他小组交流。每组代表竞争最佳总结奖。最佳总结奖的获奖标准: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吐字清楚,讲普通话。

条理清晰,能尽可能反映小组每个人的想法。

做文明听众。

不懂可以提问,但必须等同学说完。

提问时要把话讲清楚,而且要有礼貌。

若自己想补充,必须等同学说完。

2.请评委准备好。邀请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做最佳总结奖的评委。

3.宣布竞赛开始。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

4.颁奖。请评委宣布最佳总结奖的获得者。奖励小红旗或者其他

奖励。

五、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做呢?

2.诵读儿歌,小结活动。

咱们从小讲礼貌

春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小朋友呀欢欢喜喜进学校。

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老师您好!同学你早!

团结友爱心一条,团结友爱心一条。

好儿童,志气高,讲文明,讲礼貌,小朋友呀咱们一定要记牢。

不骂人来不打架,果皮纸屑不乱抛,纪律要遵守,卫生要做到,咱们从小讲文明,咱们从小讲礼貌。

同学们,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令人感动的事无处不在,就请让我们人人贡献出一点自己的一点爱,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拓展延伸

课余绘制身边文明礼仪手抄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 第一部分【知识整理】(熟记) *知识点一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知识点二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点三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知识点四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部分【精讲例题】 例1做手工 小华说:做每面小旗需要4颗小星星小李说:一共有25颗星星小王说:我们三个一起做吧 (1)、如果做4面小旗,还剩下多少颗星星? (2)、如果做8面小旗,还差多少颗星星? (1)第一步:3×5=15(个)(2)第一步:8×5=40(个)第二步:25-15=20(个)第二步:40-25=15(个) 25-3×5列混合算

式:8×5-25 =25-15 =40-25 例2、 买四个皮球一共36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9元,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 个皮球一共多少元? 解析:第一步,36÷4=9(元)、、、、、、、一个皮球的价钱(单价)第二步,9+19=28(元)、、、、、、一辆玩具车+一个皮球 综合算式:36÷4+19 或19+36÷4 =9+19 =19+9 =28 (元)=28(元) 答:一共需要28元 例3、计算(79-30)÷7 解析:第一步先算(),得()。第二步算(),得()。 第三部分【实战演练】 一、基础强化 1,、计算24÷8+2时,应先算(),最后再算() 2、计算24÷(5+3)应先算(),再算(),结果是() 3、30减去6的差,除以4得()。 4、7与8的积,比70少多少?列综合算式()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优质课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重点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1.联系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借助图片链接学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发生事情的想法,产生表达的欲望。 2.授之以渔听得悦耳,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融“听”“说”“交际”三个部分于一个有机整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旨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听说及交际的方法。 3.合作交流口语交际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课堂上必须充分创设学生在话题建构之后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情

境,小组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校园生活照片。 3.学生提前搜集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师: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执勤大队长帮助小学生把自行车摆整齐的图片、小学生乱倒垃圾的图片等。 2.同学们,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值得我们学习,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设计意图: 借图片将生活的场景搬进课堂,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小事的回忆,激活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给学生搭建一个积极的口语交际平台,为后面聚焦具体场景、表达看法埋下伏笔。 二、直击画面,表达看法。 (一)课件出示(课本97页插图,提出看图要求)。 1.看完图后,说说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1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灵宝市五亩乡中心小学方江辉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辣椒),依次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问题:上面图片几个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4个2、5个3、3个5。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三年级科学下册 身边的材料 2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多见的材料 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4.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多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5.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材料准备: 1.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子.书.玩具小木船.塑料杯.铁制小刀.放大镜等。 2.课时安排:用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下面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判断多见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标准,给物品分类。 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实施过程: 1.四人一个小结,每组一套材料。此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第一幅图到“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第二阶段:“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2.在第一阶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认每种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教师要给一些提示,例如,塑料杯是用塑料制成的,我们就说塑料是制成它的材料,椅子是木头制的……对于铜.铁.铝这些材料,先做归类示范,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都是金属,提出金属材料的概念。对于玩具娃娃和衣服,可以让学生观察棉布纤维。在观察不清时,提示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并与其他材料进行比较;还可以把带来的小块棉布撕开,露出棉絮。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纤维材料”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纤维材料。 3.在认识材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制成物品的材料,给这些物品分类,把同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的名称填在书上的圈里,再把组成每类物品的材料名称写在圈的下面。要求在书上4个圈里,分别填入物品的名称,并在对应的圈下,分别填上“金属”.“塑料”.“纸”和“棉布(纤维)教学设计”。同一圈里的物品,是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4.对于第二阶段,第二幅图提供了课桌.保温瓶.铅笔.用电筒.衣架.沙发。这一部分可以用投影片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其中铅笔.用电筒也可以直接观察实物。 5.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物品,发现并讨论一些物品往往不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发现制成每种物品的几种材料,联系材料的性质,试着说明用这些材料制作某种物品的好处,为后面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用电筒的外壳是用塑料做的,冬天用手握着不感到凉,里边的连线是金属的,可以导电;沙发的罩是棉布的,很松软;衣架用金属做可以节省木材等。 6.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观察更仔细,发现的材料更多。 (二)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教学目标: 1.有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3.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话题——身边的“小事” 2.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事是“小事”? 3.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身边的“小事”. 二、师生交流 1.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说一说:图上画的在什么实用文档

地方,人们都在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指生回答,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听,并评价. 提示:第一幅图,在上公交车的时候,人们都在排队上车,忽然有一个人插队.这样的行为影响了他人上车的速度,是不文明的行为. 第二幅图,在旅游景区,一个人在古建筑物上乱涂乱画.这样的行为损坏了古代文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第三幅图,在进门的时候,前面进的人把们打开后,没有直接关,而是等待后面的人一起进去,能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行为是很有素质的,令人感到温暖. 第四幅图,一个人拿着粮食在公园里喂流浪狗,这个人很有爱心,他的行文令人感到温暖. 4.教师表扬表达清晰、态度自然大方的学生. 三、学生交流 1.你的身边有哪些类似这样的“小事”? 2.小组同学交流你发现了哪些不文明行为,或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实用文档

行为.然后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感受. 学生先想好要讲的内容,自己想一想该怎么说,然后和同学交流. 和同学交流的时候,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3.汇总小组同学谈到的“小事”,和其他同学交流. 4.各组推选代表到班上交流. 4.评一评,谁说得最好? 5.选出今天的“表达小明星”. 四、活动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知道了身边有很多的“小事”,这些小事有的是不文明行为,有的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我们要提醒自己,不做不文明的行为,要向那些温暖的行为看齐. 实用文档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矿泉水瓶):矿泉水瓶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生:“塑料”) 你是怎么知道矿泉水瓶使用塑料这种材料制成的呢?(生:看) 通过看的方法,可以知道矿泉水瓶使用塑料这种材料制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边的材料”(板书课题)。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组观察课本2页“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图,填写好“材料研究 记录表”(表样附后)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课件出示,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3、按材料给以上物品分类

把分类结果填到课本第二页五个白色的圆圈。 师:分类有一定的标准,这次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材料) 师:请同学们在圆圈下面写出圈内物品制成的材料名称。 4、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5、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试着说明用这些材料制作某种物品的好处。 活动二:认识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材料研究记录表”想一想,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到的? 2、除了木头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 告诉学生: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首先要设计确定并制造模具,玻璃原料以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加上其他辅料在高温下溶化成液态,然后注入模具,冷却、切口、回火,就形成玻璃瓶。) 4、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三: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小结。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找出了这么多的材料,可见我们的材料世界真是丰富多彩。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种材料,想认识一下吗?一起看投影,辨认一下是什么材料?(课件) 2、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 的认识》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

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9--91页例1—2。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意义,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郊游吗?这儿有一群小朋友也特别喜欢郊游,看!他们来了(播放课本情境图录像) 2.教学二分之一 ①我们接着来研究。把这张圆形纸片看做那个饼,先对折,裁开。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饼怎么样了?分成了几份? ②教师随手拿起一个圆片任意一撕并问:和这一样吗? 师:哪里不一样? 今天我们研究的数就是在平均分中产生的。板书:平均分。 ③(然后教师把学生平均分的圆片贴在黑板上)讲解: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是其中的几份?(其中的1份),现在把它涂上阴影,这1份就是这个饼的一半,一半在数学中用这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分数。它读作“二分之一”。我们回想一下是怎样得到这个饼的2 1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把一个饼(图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2 1 )。这个它是谁?饼 ④现在请看2 1怎么写?先写中间的一横,像不像刚才用的…?“刚才的那把刀”。它表示平均分;在短横线下面写2,想想表示什么?(一共平均分成了2份);在短横线上面写1,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谁再来说一下2 1表示的意思?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遍,先写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在短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在短横线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1份。谁再来说一遍2 1表示的含义, 师:“另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饼片的2 1。 ⑤拿出这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它的21吗?折完后把它的2 1涂上颜色 。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材料》基础上,丰富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本课围绕身边的材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腈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他们是用什么做的》一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身边常见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身边的材料》的基础。 本课中,学生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材料,并能将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一些学生容易用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如果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 此外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腈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腈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棉花和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4秋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部编版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身边的‘小事’”,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小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意见,也可以与其他小组交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将视野拓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标题在“小事”一词上加了引号,隐含了事小意义大的价值导向。 教材上的4幅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唤起回忆。前面两幅图表现的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图一侧重公共礼仪——一位青年进门时为后面的人扶住门,图二侧重公共环境——及时清理宠物的排泄物。后面两幅图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图三侧重公共秩序——上公交车时插队,图四侧重旅游文明——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在树木上攀爬拍照。 本次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其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应是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通过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表达个人的看法时,掌握“说话有条理,意思要完整,要让大家能够听明白”的说话技能。“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这个要求实则是提示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达的机会。这两个交际提示是对本次口语交际语言表达方面提出的要求,在交际礼仪方面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并不等于课堂上无须提出相关要求。遵循教材的编排特点,在之前的口语交际内容中指出的交际礼仪要渗透到本次训练当中,如:发言者声音大小要适宜,与别人交流时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其他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注意倾听,想发表自己的意见,需等别人说完,不能随意打断或插话,也不能在座位上做出太大的动静,影响发言者的情绪和注意力等。

【学习实践】《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 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 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材料。(二)能力培养1. 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2. 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乐于与人合作。2.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3. 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二、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三、教学准备教师:对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收集,制作“塑料”的材料(酒精灯、烧杯、牛奶、醋、勺子等)。(课前每小组材料全组装好,放置在小组桌面中间,把纱布也是先扎在烧杯口,)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知识,收集身边的材料。事先布置家里物品调查作业。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波波等几位好友一起到妍妍家做客。波波说“真皮沙发真舒服”,彬彬说“难道还

有假的皮沙发吗?”。谁说的对?你怎么来区别呢?真皮沙发的材料来自动物,仿皮沙发的材料来自人造皮革。这是存在的事实,今天我们来通过学习了解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区别。(目的:引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概念,引领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二)活动一:古人用的材料情景:出示课本图片。描述:这是我们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看看古人生活和劳作的情景:炉子用石头砌成,器皿是用黏土制成的陶土罐,锤子用石块、绳子、木条组合起来,捕鱼船来自粗大植物的树干,手里拿的武器用木棍等加工而成,衣服和帐篷则是来自动物皮毛,制作的生活、生产用品材料全部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材料。思考:古人用这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学生讨论汇报:归纳:存在于自然环境种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粘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等。学生观察:天然材料可以制成很多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看看用哪些天然材料制作了生产、生活用品?同时指导学生填好记录表。目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发展情况。归纳:古人用黏土、树木、骨头、毛皮以及岩石来建筑、制衣、炊厨、制造狩猎武器等,但还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所发现的天然材料,许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了通过塑造或切削它们而改变这些材料的方法。后来,人们进而发现了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去处理天然材料,

《巧用身边的材料》教案1

巧用身边的材料》教案 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材料,有人造的,也有自然的。这些材料软硬不同、轻重不同、粗细不同,使得构成材料的物理特性也不同。不同的材料有它自身特有的质地,对它的运用组合,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创作的美术作品,往往有着特殊的材质美感。 本课通过欣赏不同材料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对身边一系列材料的再次利用和整合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享受创造的快乐。 教学目标: 体验材料的质感,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饰物和学具。 教学重点: 整合利用材料的不同质感进行创造。 教学难点: 不同材料的组合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艺术家的心目中,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它们都具有特殊的美感,将它们设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板书课题:巧用身边的材料师: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感受一下创造的魅力!注意观察运用了哪些材料。 (出示图片) 二、欣赏图例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本上的图例运用了哪些材料?师:总结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哪些方便我们用来设计创作? 1、石材; 2、废弃电子垃圾; 3、纸材; 4、木材; 5、塑料;

6、废弃金属,易拉罐等。(鼓励: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说明大家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师:那么我们又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来让它们改变外观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设计作品思考制作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三、步骤解说 师:我们先看看纸类的作品:这些作品都用了哪些方法呢? (课件展示纸质设计作品) 1、扭曲变形; 2、添加; 3、拼贴; 4、组合; 5、镂空。 师:当然啦方法肯定不止这一些,留着给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师:在美术创作中,除了用纸、金属以外,还可以用塑料、木材、布、石等材料。此外,还往往综合地使用多种材料,把各种材料的特质都充分利用起来,会使作品呈现出特别的韵味。 所以各种各样的身边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做材料,只要你善于发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跃跃欲试了吧?那接下去的时间就给大家来创造吧! 四、实践学习 1、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作品。 2、根据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地使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学习用具,并利用该作品进行相关的学习。 注意要求: 巧妙利用课前准备的现有材料,小组合作合作完成设计制作,各展特长。内容不限,创作生动有趣的作品,突出小组个性化创意。 四、作业评价请小组代表上来谈谈创意。 鼓励表扬)

cong

品德与生活 怎样做好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怎样做好事》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这一主题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懂得好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习目标: 1、懂得“好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3、培养爱心,积极、主动、快乐地做好事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培养“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良好习惯,体验、感悟做好事,帮助别人的快乐情感。让学生知道做好事要坚持。 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播放视频),认真看看故事的主人公尤拉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师:你觉得他做的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师:对呀,尤拉想做好事可他不知道什么叫好事,其实好事并不都是惊天动地,见义勇为的大事,能帮助别人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那就是好事。它呀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主题“做好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设计意图:通过《好事情》这个小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什么叫好事,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在做好事。】 二.借助图画,交流感受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要求:1.声音尽量小一点儿让小组内的同学听到就行。 2.讨论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可真精彩,图中的小朋友都是在做身边的我们能做的小事,其实能主动帮助别人和做好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在做好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好事的理解,深切感受到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在做好事。】 三.回忆生活,实践体会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它在QQ上给我们留了言,听说咱班的同学最爱帮助别人,能给我介绍介绍平时你都做了哪些好事,做完好事后的心情也告诉我好吗? 师:我还想知道我们班哪些同学经常做好事,经常帮助别人? 师:你们可真是了不起,个个都像小雷锋。看来做好事不仅能让别人感到快乐,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幸福和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别人和自己已经做过的好事,来充分体会做完好事后的快乐心情。】 四.情境再现,深刻感受

身边的材料 教学设计及反思

《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及反思 继红小学徐园园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正确判断出常见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2、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标准给物品分类。 3、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能描述一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如:陶瓷、玻璃、塑料等。 6、能够举例说明材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7、能够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并且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3、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述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能举例说明。 三、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述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并能举例说明。 四、教学准备: 常见物品的实物或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播放各种材料的杯子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杯子。﹚ “你们认为杯子是什么?它又是用来干什么的?”﹙生答:一件东西,用来装水的等。﹚ 引出物品的概念:很好,准确地来说,它是一件物品。 一般来说,我们将具有一定功能和用途的成品称为物品。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

下面我给每个小组一个杯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制作的?”﹙生答:塑料、玻璃、陶瓷等。﹚ 关于这些杯子请大家告诉我:什么是物品?什么是材料?”﹙茶杯是物品,而制造它的材料是金属、陶瓷、玻璃、木头、塑料。﹚ 活动一: 教师谈话:通过上面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们知道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板书﹚ 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请自告奋勇的同学说一说:材料是什么?生答:可以制成某种物品的材质。 1、首先,我们对材料做一下大概了解。(播放小资料幻灯片) 2、我们已经通过刚才的讨论和阅读对材料有了一定的概念。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品,并认真讨论这些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播放幻灯片) ①老师可以给一点提示,例如:塑料杯是用塑料制成的,我们就可以说塑料是制成它的材料。 ②对于铜、铁、铝、这些材料,老师可以先归类示范,引导学生归纳出他们都是金属,提出金属材料的概念。(播放幻灯片) ③对于玩具娃娃和衣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校服、衣服或红领巾的纤维。(可用放大镜也可将小块棉布撕开。)引导学生得出纤维材料这一概念。(播放幻灯片) 3、按材料给第2页上面图片中的物品分类。(播放幻灯片) 老师可以先以一种材料举例。先在对应的圆圈上分别填上“金属”“塑料”“纸”“木头”“棉布或纤维”。 4、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第2页下面这些物品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课桌(木头、塑料或金属)保温杯(里面玻璃、外面塑料或金属)铅笔(木头、橡胶、石墨)手电筒(玻璃、金属、塑料)衣架(金属、木头)沙发(布、木头、金属) 注:有些物品可以观察实物。 老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呈现讨论结果。(播放幻灯片) 5、通过对这几幅图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 “一些物品往往不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很多种物品”。 “杯子同样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要分别用塑料,玻璃,不锈钢去制作呢?”(生答:方便携带,不易摔碎,保温等。)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重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1.联系生活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借助图片链接学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发生事情的想法,产生表达的欲望。 2.授之以渔 听得悦耳,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融“听”“说”“交际”三个部分于一个有机整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旨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听说及交际的方法。 3.合作交流 口语交际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课堂上必须充分创设学生在话题建构之后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情境,小组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校园生活照片。 3.学生提前搜集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师: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执勤大队长帮助小学生把自行车摆整齐的图片、小学生乱倒垃圾的图片等。 2.同学们,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值得我们学习,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 设计意图: 借图片将生活的场景搬进课堂,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小事的回忆,激活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给学生搭建一个积极的口语交际平台,为后面聚焦具体场景、表达看法埋下伏笔。 二、直击画面,表达看法。 (一)课件出示(课本97页插图,提出看图要求)。 1.看完图后,说说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如果不对,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做才对。 2.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一幅图片(左上): (1)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走在前面的同学,打开门后,让后边的人先走,最后再自己把门关上。) (2)谈谈你的感受。 生1: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身边的人感到很温暖。 生2:事情虽小,但是让人敬佩,是文明的行为。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二幅图片(右上): (1)说说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小事? (出门遛狗时,主人自觉带上铲子和方便袋及时把狗狗的粪便清理干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小事”》教学设计

《身边的“小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身边的‘小事’”。通过这样的口语交际,促使学生能够具体清晰地讲述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在对比中感受到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带给别人的困扰,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乐于与同学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一些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从中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重点) 2.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文明礼仪规范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抓拍一些校园生活中的照片。 学生准备:搜集了解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向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请看(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两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1:红领巾值日生拉着一年级新生进校门。我觉得红领巾值日生真棒。 生2:一个同学乱扔垃圾,把垃圾扔在垃圾桶边上。我觉得他很不文明。 师: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的。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这些“小事”。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拍摄的校园生活照片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进而引入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对身边的“小事”的看法。初步的交流使学生对好与坏两种不同的身边的小事有了初步明确的感受。 二、借助图文,交流探讨 师:请同学们先来观察书本上的四幅插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上面两幅图体现了不文明的现象,而下面两幅图体现的都是比较

文明的现象。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取其中一幅图,首先讲清楚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再结合图说说自己的看法。交流后,选取一名代表来发言。 (学生自由讨论) 生1:我讲的是第一幅图,图上有许多人在排队乘公交车,有一个孩子插队上车了,我觉得这种现象很不文明,我们要批评这个孩子。 生2:我讲的是第二幅图画,在公园里,小哥哥带着小狗去玩,小狗随地拉了一堆屎,小哥哥看到以后,主动将狗屎用纸捡起来扔掉,他的文明习惯可真好哇! 生3:我讲的是第三幅图,一位小哥哥进门以后发现后面有人,他就礼貌地推好门,让后面的人进来,他的举动可真有礼貌哇! 生4:最后一幅图画的是一位小男孩在墙上乱涂乱画,我觉得他太不文明了,这样乱涂,墙会变得很脏很难看。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既把看到的说了出来,又能分析具体的情况,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让我们也很有启发,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 设计意图: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书上四幅插图,上面两幅图讲述了同学们身边不文明的小事,而下面两幅图则介绍了一些生活中的文明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却能让别人感到温暖,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更加生动了。 三、联系生活,深入探讨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小事”呢?请和四人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你发现的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再和组内同学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最后,请推荐一名代表,汇总组内谈到的“小事”,和其他小组交流。对于讲得比较好的小组,老师要奖励你们。 (四人小组交流谈论) 师:首先我们来谈谈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和你的看法,好吗? 生1:我们小组内提到了几件不文明的小事,比如:有的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有的同学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有的同学破坏学校的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三阶段:对比总结。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 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1.展示:一座房子的图片。 师:请问这座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的? 2.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两分钟,回答问题。 3.师:你能用表格将这些材料的名称记录下来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4.学生记录。并尝试进行分类。 5.学生活动:汇报记录结果。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并对他人的结果进行点评或者补充。教师汇总意见,并进行评价。 6.小结: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7.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请调查一下你同桌的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请记录在表格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对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