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第28卷第3期2009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No.3May,2009

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C01A01-02)。作者简介:于伯华(1974-),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E-mail :yubh@https://www.doczj.com/doc/664625084.html,

391-397页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于伯华1,吕昌河1,吕婷婷2,3,杨阿强1,4

,刘闯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 产品为

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 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 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关键词:NDVI ;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1引言

地域分异也称为区域分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水平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对应的太阳辐射、降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地表过程和要素都具有与纬度和距海远近相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了各自然要素和地表过程、能量与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和经度的地域分化[1]。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是生态地理区域划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3]。因此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不仅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自然综合区划的基础工作之一[4],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安排生产有指导作用。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传统分区方法和过程具有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空间精度差的弊端[5],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经济地获取数据的要求,无法解决分区过程中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卫星遥感

具有其他调查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实现及时、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目的[6],具有统一量纲的遥感数据产品也为研究过程中保证标准一致性提供了可能[7-8]。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为分区过程中有效地辨别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提供了技术支持[9]。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为快速识别环境因子和地表过程的地域分异特征提供了可能,并为分区结果的对比提供比较好的参照。

地表植被是一定水分、气温及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植被之间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不同水热组合及其差异性,是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状况、环境压力和景观变化的指示器[6]。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对应着一套相应的植被类型[10],在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各自然因子及过程的影响下,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11]。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

地理科学进展28卷

有深刻的影响[1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13-15],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周围地区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12,16-17]。同时,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化、冻土消融[[18-19]等现象。鉴于青藏高原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全球气候演化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与生态安全和区域安全的紧密联系[21],有必要加强高原植被动态变化地域分异特征的研究,以充分认知植被变化的区域特征、地区差异和发展规律,为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2数据与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青藏高原介于26°00′12″N~39°46′50″N、73°18′52″E~104°46′59″E之间,面积为257.24×104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22]。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存在5个主要的地貌单元: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藏东纵向岭谷区、喜马拉雅山地、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的地势格局以及大气环流特点决定了高原内部热量、水分条件地域组合有着明显水平变化,气候类型独特而复杂多样。大部分地区最暖月气温在15℃以下,年降水量在50~1000mm 之间,总体上呈现出从东南暖热、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带状递变的趋势,在自然景色上表现为由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带状更迭。同时,由于高原东部常常在短短几十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垂直高差达数千米,较大的高差以及山地的阻挡作用,热量和水分在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垂直自然带。

2.2数据

本研究采用了广泛应用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全球观测模拟与制图研究组(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制作的1981-2006年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它具有空间分辨率低但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序列长的优点,是研究大尺度(包括地区、国家、洲乃至全球)、长时间跨度生态环境/土地覆被变化不可多得和替代的数据集。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通过15天的影像合成,即每月有两个时相的数据,上半月为1-15日,下半月数据为当月16日以后数据。同来自AVHRR的其他数据集相比,GIMMS/NDVI做了如下改进[23]:譹訜消除了火山爆发造成的气溶胶对传感器成像质量的影响;譺訜借助经验模态分解和重建,将卫星漂移对数据的影响降到最低;譻訜利用最大值法消除云覆盖和水蒸汽的影响;譼訜经过传感器衰减和交叉验证误差校正。GIMMS/NDVI在中国植被遥感研究中不存在数据限制问题[24],完全可以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植被变化空间分异研究。数据统计和分析过程中通过掩码(Mask)屏蔽水体对高原NDVI分布及变化趋势的影响。

高原植被图的比例尺为1∶100万。因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降水稀少造成高原内部寒旱化明显,地表植被亦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根据我国1∶100万植被类型图(青藏高原部分),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灌丛草原、灌丛草甸、荒漠、草原、草原灌丛、草原草甸、草丛、草甸、草甸灌丛、沼泽、沼泽草甸、高山植被、栽培植被等类型。其中,面积最广的高寒草原,集中分布于藏北高原,占高原总面积的27.54%;其次为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黄河、长江以及澜沧江等河流源头的高海拔地区,占高原总面积的25%以上;再次为高寒荒漠和高寒灌丛,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96%和7.56%。而喜暖湿的植被类型主要沿纵向岭谷区水汽的上行通道向河流源头延伸,但是空间分布上也仅局限于高原东南部,所占面积不超过区域总面积的20%,其中,针叶林面积最大,占4.95%;阔叶林的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2.3%。

2.3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标准差来描述植被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植被变化的分区研究。

譹訜一元回归近年来,一元回归常用于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植被遥感分析。它是以时间t为自变量,对多年植被指数影像中各像素点NDVI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特点是以单个像元的时间变化规律反映整体的空间变化规律[25-27]。SLOPE就是这个回归方程的斜率,如果SLOPE为正数表示随着时间变化植被指数数值升高,即当地植被活力和盖度存在增加的趋势,且数值越大说明植被活动越强,植被盖度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反之,当SLOPE 值为负时,表示随着时间变化植被指数呈下降趋

392

3期于伯华等: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势,该地区植被盖度可能存在降低趋势。因此,通过

SLOPE值的正负及其大小,可以判断地表植被的生

长状态和盖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SLOPE=n*

n

i=1

Σi*NDVI i-(n

i=1

Σi)(n

i=1

ΣNDVI i)

n*

n

i=1

Σi2-(n

i=1

Σi)2

(1)

式中:n为监测时间段的年数;i从1到n,为研究时段内年份的序号。

譺訜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表示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因此,在本研究中标准差越大,说明该地区在研究时段内各像素的NDVI距离平均值越远,即该时段内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较大。同SLOPE相比,标准差只表示变化的幅度而不能体现变化的方向。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S=

n

i=1

Σ(x i-x)2

n-1

姨(2)

譻訜空间聚类分析(Spa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直接比较各事物或对象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性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类的分析技术。空间聚类分析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多维数据集中根据距离的度量找出簇或稠密区域[28],即将具有相似地域空间分布特征的对象分类方法。本研究主要借助ARCGIS中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模块中的再分类(Reclassify)、主成份过滤(Majority Filter)、栅格合并(Aggregate)、边界清理(Boundary Clean)等命令实现栅格数据的概化和平

滑及相应分区工作。

3结果

3.1植被盖度的空间分异

青藏高原NDVI的空间分

布状况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步

递减的趋势。研究中将1981-

2006年的年NDVI求平均,反

映了青藏高原植被多年生长状

况的平均水平(图1)。NDVI的高

值区,即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及高原东部的青海、四川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地区。其中,喜马拉雅山南麓包括错那和墨脱两县,其NDVI均在0.60以上,其中错那县的NDVI均值达0.6478,最高可达0.8783;墨脱县NDVI均为0.6894,最高值0.8839。西藏、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NDVI也较高,多数栅格的属性值在0.70以上,表明该区域的植被覆盖状况良好。

从高原东南部向西北内陆,NDVI呈现顺河流源头向上延伸而数值逐渐减小。其中,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河上游的三江源地区形成明显的三角形,三角的顶点指向河流的源头;雅鲁藏布江则单独表现为向河源延伸的现象。至高原的中部,NDVI 已下降至0.30~0.40,表明随着向西北内陆延伸,地表植被正变得越来越稀疏;至高原西部的藏北高原地区,NDVI低至0.10以下,表明该地区地表基本无植被覆盖,多为裸土、裸岩、戈壁、沙漠等[29-30]。在高原中部的河流源区以及柴达木地区,大面积NDVI低值区镶嵌的部分点状NDVI高值区,则为分布在山前的绿洲。

3.2植被波动的空间特征

图2显示青藏高原1981-2006年间NDVI的标准差介于0~0.23之间。从标准差的空间分布来看,高原东南部的标准差数值较大,特别是墨脱县和错那县西北边界标准差较高、面积较大,表明该区域植被的年际波动较大;而广袤的藏西和藏北高原区标准差数值较小,说明该区植被覆盖的年际波动小、长年保持稳定。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六个区域值得我们关注:①高原中部偏东方向上存在一个200~400km宽的区域,该带状区域内标准差显著高

图1青藏高原多年NDVI平均值分布图

Fig.1Average NDVI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1981to2006

393

地理科学进展28卷

于其两侧区域;②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③呈线状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上游的河谷区;④柴达木盆地南缘:在盆地总体NDVI 年际变化标准差比较低的背景下,存在5个点状的异常高值区,并呈半环形分布在盆地南缘;⑤三江源地区顶端向上游延伸构成的半环形边界;⑥青海南山北麓呈半环形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六个区域通常是各种形式的过渡带,第一个区域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过渡的干湿气候过渡带,第二个区域是行政界限上的交界之地,第三个区域是河谷—山麓过渡区,第四个是绿洲—荒漠过渡带,第五个是高海拔区域草甸向草甸化草原或草原的过渡地带,而第六个区域则是山麓—山前平原过渡带。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过渡带内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受到干扰,造成地表植被盖度波动较大。

3.3植被时序变化的空间分异

SLOPE 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

特征,即高原植被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从南部和东南部向北、西北部“降低—增加—不变”的规律(图3)。SLOPE 值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在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说明高原中部地区的植被指数上升、植被状况有所改善;而东部地区SLOPE 值明显偏低,说明高原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为进一步探讨植被空间变化的特点,必须对SLOPE 值进行分级。为寻找植被空间变化的合理分级方法,本文分别尝试了自然间断点法(Jenks'

natural breaks )、分位数法(Quantile )、

等间隔法(Equal interval )、自定义法(

Defined interval )和标准差法(Stan -dard deviation )等方法方法,并尝试分

成5~9类。经过对比分析,认为采用Jenks ’natural

breaks 分成7类比较合理。Jenks ’natural breaks 的

基本原理是将所有的样本数据排序,借助统计学方法寻找样本的自然“断层”或“间断点”(breaks),并通过对比类别内部和类与类之间的误差来优化分类,达到科学分类的目的;根据自然间断点方法的分级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基本无变化区域的

SLOPE 变动区间为-0.000884951~0.00051945,与青

,, ,, ,, ,,,,/, ,,/km á ,,/%

,,,,

-0.005353501 805 5.15 2.02 ,,,, -0.005353501 -0.002672371 2694 17.24 6.75 ,,,, -0.002672371 -0.000884951 5949 38.07 14.91 ,,,,, -0.000884951 0.00051945 15900 101.76 39.86 ,,,, 0.000519450 0.002051524 9285 59.42 23.27 ,,,, 0.002051524 0.004221963 4199 26.87 10.52 ,,,,

0.004221963

1062

6.80

2.66

表1根据SLOPE 自然间断点进行的等级划分

Tab.1Classification of SLOPE according to Jenks'Natural Breaks

394

3期于伯华等: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藏高原整体SLOPE 分布趋势一致,符合统计学特征。所采用的Jenks ’natural break 方法是基于原数据而没有人为干扰的分级结果;除了“基本无变化”的等级以外,植被指数下降和升高的情况均被分为3个层级(显著、明显和轻微)(表1,图4),符合传统习惯。

3.4植被时序变化的空间分区

借助栅格功能可以将植被指数变化真实的反映在地图上,但是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情况千差万别,利用栅格

数据来进行分级并描述其特征,存在栅格分散、相邻栅格属性差异较大等缺点,因此无法表现区域特征。为更好地探讨植被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我们按照SLOPE 的数值大小,借助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Spatial Analysis)对所有栅格进行概化和归类,获得高原植被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图4)。

Ⅰ区(植被指数上升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

角,和田—喀什一线西部,帕米尔高原在中国的部分,面积约4.46×104km 2。该区域人迹罕至,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高山植被和部分无植被区,SLOPE 均值为0.00104,表明该区域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植被盖度改善。

Ⅱ区(植被指数稳定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

阿里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地区,面积80.18×104km 2。这里气候干旱,是青藏高原地区沙漠和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草原草甸为主。在过去的26年间,该区植被指数总体保持不变,

SLOPE 均值为-0.00008。与Ⅱ区SLOPE 整体不变

的趋势略有不同的区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南部和东南部,这里有绿洲呈点状镶嵌在盆地周围上;其次为阿里高原地区,这里部分地区NDVI 下降比较明显。

Ⅲ区(植被指数上升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中部和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区,面积约87.05×

104km 2,植被类型主要是草甸、草原草甸为主。该区

域平均海拔较高,多数地区在5000m 以上,SLOPE 均值为0.00098,说明在过去的26年内区域内植被

指数呈上升趋势,植被盖度提高;尤其是在雅鲁藏

布江上游、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地区SLOPE 均值较高,植被指数上升趋势明显。

Ⅳ区(植被指数下降区):日喀则—拉萨—那曲

以东、玉树—那曲以南以及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包括三江源地区、横断山区的部分地区,面积约

81.29×104km 2。该区域SLOPE 均值为-0.00087,植被

类型主要是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灌丛草甸等。该区域平均海拔相对较低,是青藏高原主要居民点分布区和人口集中区。

4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GIMMS/NDVI 植被产品,发现1981-2006年间青藏高原植被盖度提高。SLOPE 值具有从南部和东南部向北、西北部“降低—增加—不变”的规律。依据SLOPE 值(NDVI 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通过统计不同分区和分级内的SLOPE 验证分区效果,分区符合SLOPE 空间分布规律。

植被年际变化明显的区域分布在自然地理区域的交界处,比如柴达木盆地内的绿洲—荒漠过渡带、三江源上游植被类型由草甸向草丛和草原草甸过度的地区。这些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对外界干扰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限于篇幅,本文未讨论引起植被变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但分析判断

395

地理科学进展28卷

对全域植被覆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气候变化。但是,高原东南部等局地区域人为因素引起的快速的、可调控的植被退化现象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区域植被总体改善的情况下,重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植被退化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在植被指数上升的地区也存在大面积的指数下降区,在植被指数下降的地区也存在部分区域的植被指数上升、植被盖度提高的现象。研究中采用的数据空间分辨率为8km,能够满足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的需要,尤其是适用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势平坦、植被类型和结构简单的区域。但是,青藏高原东部岭谷交错、地势起伏较大,无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均可能在较小的水平距离内发生较大的梯度递变。本研究尝试利用此数据划分了二级区,但是明显感觉8km的数据精度无法满足二级区划分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原东部地区而言。因此,开展高原植被变化次级区域分异特征研究还得依赖于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少娟,何大明,张一平.纵向岭谷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及

其地域分异规律.科学通报,2007,52(增刊):51-63. [2]李国胜,郭兆成.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

响的评价方法.地理研究,2007,26(1):1-10.

[3]吴绍洪,杨勤业,郑度.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

系.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302-310.

[4]郑度,葛全胜,张雪芹,等.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研究,2005,24(3):330-344.

[5]钱乐祥,许叔明,秦奋,等.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

异研究:以福建为例.地理科学,2002,22(1):85-90. [6]Chiara Giannico.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in the cal-

abrian region.Acta Astronautica,2007,60:119-131. [7]Nathalie Pettorelli,Jon Olav Vik,Atle Mysterud et https://www.doczj.com/doc/664625084.html,-

ing the satellite-derived NDVI to assess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5,20(9):503-510.

[8]Volcani A,A,Karnieli,T,Svoray.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for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phys-iological state of a semi-arid forest with respect to drought year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5,215:239-250.

[9]Jabbar M T,Shi Zhihua,Wang Tianwei,et al.Vegetation

change prediction with geo-information technique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China.Pedosphere,2006,16(4): 457-467.

[10]周广胜,王玉辉.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科学通报,1999,24(44):2587-2593.

[11]李晓兵,陈云浩,王宏,等.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的

区域分异规律.地理研究,2004,24(3):270-274.

[12]莫申国,张百平,程维明,等.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88-96.

[13]徐兴奎,陈红,LEVY Jason K.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

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科学通报, 2008,53(4):456-462.

[14]Zavaleta E S,Shaw M R,Chiariello N R,et al.Additive

effects of simulated climate changes,elevated CO2,and nitrogen deposition on grass land diversit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100:7650-7654.

[15]Zavaleta E S,Shaw M R.Chiariello N R,et al.Grassland

responses to three years of elevated temperature,CO2, precipitation,and N deposition.Ecological Monographs, 2003,73:585-604.

[16]郑度,林振耀,张雪芹.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进展.地学前缘,2002,9(1):95-10.

[17]Zhang Y,Welker J M.Tibetan alpine tundra response to

simulated changes in climate: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ommunity responses.Arct Alp Res.,1996,128(2):203-209.

[18]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等.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地

理科学进展,2004,23(4):1-9.

[19]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等.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

征.地理学报,2006,61(1):3-14.

[20]Zhao Lin,Ping Chien-Lu,Yang Daqing,et al.Changes of

climate and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ver the past30 years in Qinghai–Xizang(Tibetan)Plateau,Chin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4,43:19-31.

[21]刘燕华,葛全胜,方修琦,等.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

全.地球科学进展,2006,21(4):346-351.

[22]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地理研

究,2002,21(1):1-10.

[23]Tucker C J,J E Pinzon,M E Brown,et al.An extended

AVHRR8-km NDVI data set compatible with MODI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26(20):4485-4498.

[24]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等.近20年来我国的植被活动

在增强.中国科学(C辑),2003,33(6):554-567.

[25]马明国,王建,王雪梅.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

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10(3):421-431. [26]梁四海,陈江,金晓媒,等.近21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

化规律.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33-40.

[27]张玮,张镱锂,王兆锋,等.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

化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2-22.

[28]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等.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的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3): 221-233.

[29]Shabanov N,Zhou L,Knyazikhin Y,et al.Analysis of in-

ter-annual changes in northern vegetation activity ob-served in AVHRR data From1981to1994.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2,40(1): 115-130.

[30]宋怡,马明国.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

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7,1(1):89-93.

396

3期于伯华等: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397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YU Bohua1,LU Changhe1,LU Tingting2,3,YANG Aqiang1,4,LIU Chuang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2.Colla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4.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vegetation have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which is always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human activities.This study explore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hanges inclu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nnu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sing1981-2006time-series GIMMS/NDVI as the main data sour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Metok and Tsona counti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and next in the junction area of three provinces of Qinghai,Sichuan and Tibet,while it was much lower i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Qaidam Basin and Ali Plateau. From1981to2006,the mean annual NDVI in the whole plateau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reflecting an improvement of vegetation coverage.The standard deviation(SD)of NDVI change was generally decreased,indicating a small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The following areas,located on the fringe of all kinds of ecotone,have a lager value of SD, i.e.,the Yalung Zangbo Valley,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Metok and Tsona counties,sou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head of the Source Areas of the Three Rivers and northern slope of the Nanshan Mountain in Qinghai;these place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from scientists, governments of various levels and other stakeholders.SLOPE was one of the widely used indicators reflecting long time trend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The annual values of SLOPE ha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trend from decline to increase and then stable(no change)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Regionally,the vegetation coverage had a significant decline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ghai,a moderate decline in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SATR and a slight decline in its northern part and Ali Plateau.No significant vegetation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Qaidam Basin,which accounted for40%of the total area.Vege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Yalung Zangbo Valley,and the intermontane basins of the Tanggula Ranges and Nyantsentanglha Mountains. Based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SLOPE values,the plateau wa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Ⅰ) the Pamirs Region,with an increasing vegetation index;Ⅱ)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Qaidam Basin Region,with a stable vegetation index;Ⅲ)the Central Tibetan an Plateau-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lung Zangbo River Region,with an increasing vegetation index,and Ⅳ)the Source Areas of the Three Rivers-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with an decreasing vegetation index.The paper did not gi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s for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e limited space.However,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DVI increase regarding the plateau as a whole,vegetation change in RegionⅣshould be given special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controllable human activities.

Key words:NDVI;vegetation change;regional differentiation;Qinghai-Tibet Plateau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一、考纲透析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在图上画出经纬线,确定其位置)。 2.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农牧业生产特点。描述该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影响种植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4.能源和矿产资源。了解青藏地区能源的开发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分析该地区太阳能和地热丰富的原因。 5.分析青藏铁路选线考虑的主要因素。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及意义。 6.主要城市。分析青藏地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7.了解青藏地区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二、体验高考 (2012 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1-2 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4.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5.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三、自建基础 1.填注 (1)重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巴颜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文章编号:1000-694X(2000)03-0309-05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X 刘志民,杨甲定,刘新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青藏高原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而且短波辐射比例大,光照时间长,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代谢过程,而且不同光质对高原植物植株的生长高度、根系的萌生发育、叶绿素含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贮藏物质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这一环境特点与高原作物高产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对作物的品质确实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高海拔、低气压(低CO2含量、低O2含量)条件下,植物表现出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适温偏低,暗呼吸速率较低等特点,因而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也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而且高海拔对植物体内不同代谢成分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虽然青藏高原的多个环境因子,如太阳强辐射、蓝紫光成分多、昼夜温差大等,对高原小麦的高产来说不可缺少,但平均气温较低导致的高原地区小麦生育期明显延长是其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因子;植物生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Q945.79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其南北跨度约1500km,东西跨度约3000km,海拔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由于青藏高原耸立在中纬度西风带中,受海拔高度、纬度、山脉、冰川积雪和多湖泊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气压低,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少,湿度和降水量不均衡等[1~4]。这些特点对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植物,不仅能影响其形态结构[5~8],更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产生许多影响。本文拟就青藏高原生态条件中强辐射和光质、昼夜温差大、高海拔低气压等三个关键因子对高原植物(主要是小麦、牧草)生长发育中的已知主要影响分别作一简要综述,同时也涉及一些其他地域有关水稻、蔬菜的研究,以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植物生理的研究。 1 强辐射和光质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太阳辐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影响植物生物量的产生。从总辐射看,西藏各地多在586~795kJ?cm-2?a-1之间,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雨日较少,且多夜雨,故辐射量更大,可达921kJ?cm-2?a-1[2,3]。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主要同化波长400~700nm的可见光能量,约占总辐射的一半左右,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与植物有直接关系的是其生长期内的太阳辐射。西藏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的太阳辐射。1975年测得拉萨冬小麦(肥麦)剑叶最大光合强度达36mg CO2?dm-2?h-1,大约是上海的2倍,是河南的1.5倍[1]。虽然各地测得的结果会有一些差异,但也不难看出青藏高原麦类作物光合强度有高于内地其他地区的趋势,这与太阳辐射强有重要关系,而且在太阳辐射总量中,高原的短波辐射比例大,其中蓝紫光比海平面高78%,紫外线比平原地区多2倍,红光和红外线比海平面高15%[9]。另外,青藏高原的日照时间也长,拉萨年日照时数达3022h,高于北京(2757h)和南京(2196h)[1]。这样,能使作物在生育期内获得充足的光能,同时使因高海拔造成的气温偏低得到一定补偿,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光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之外的许多生理过程,也都有明显影响。 在以燕麦为材料的实验中[10],种子的发芽率以紫光最高,白光次之,蓝光最低。紫光下种子的发芽率是无色可见光全光谱对照的145%。这个结果是令人费解的,据实验者解释,可能是实验中滤光的紫色薄膜不仅透过了紫光,而且也有很大部分红光透过,因而主要是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了促进作用。蓝光下燕麦种子的发芽率低,是蓝光加速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破坏,因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另外,紫光和蓝光处理的植株高度较低,且比对照组生长整齐。这一点在牧草的实验中有相似的结果[11]。 植物的根系虽未直接受光线照射,但对不同光质也有不同的反应。燕麦[10]中,蓝光和紫光照射的植株虽然较矮,其根系却比对照组发达,发根数分别是对照组的111.4%和117.1%。春小麦[12]分蘖期不同光质照射处理,其根系脱氢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蓝光处理平均比对照高12.05%,蓝紫光处理高13.69%,红光处理高5.97%。而且根活力强弱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短波光下培养的麦苗,其根活力均略高于对照,其中蓝紫光比对照平均高4%,蓝光高5%,红光与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点在倪文水稻实验[13]中也得到相似结果。即强光或蓝光照射培育的稻苗根系对A-萘胺的氧化力或根系本身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弱光或红光和无色光培育的稻苗根系。实验表明,稻苗根系的伸长生长,随光量的减弱而促进;蓝光下培育的稻苗根系,其伸长生长比红光或无色光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如Ohno等[14]观察到,无色光(白光)会抑制稻苗根细胞的伸长;蓝光则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同 第20卷 第3期 2000年9月 中 国 沙 漠 JOU R N AL O F D ESER T RESEA RCH Vol.20 No.3 S ep.2000 X收稿日期:1999-09-20;改回日期:1999-12-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1996年度“西部之光”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志民(1965—),男(汉族),内蒙古敖汉旗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治沙造林生态学等研究。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具体课标的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 2、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三个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各章节中的第一节设计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本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与前三章第一节的设计思路相同,本节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分成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板块。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比较发达。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教为初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较为快速,对新鲜地理风俗事物的兴趣浓厚。且学生已经学习完前三章节内容,学习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的铺垫作用。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但不足的是,对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应特别注意将所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理清相关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脑海中有着学习区域地理的框架图,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分析,也为将来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2、地形、地质 【测一测】读图完成填空(青藏地区) (1)地形区:a______ _ _山脉、 b. 山脉、c 山脉。 (2)、河流:d 、e________、 f________。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 是指、、。 (3)城市:g 、h________、i西宁。 (4)在图中填上: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羊八井、雅鲁江布江;用铁路符号绘画出青藏铁路、兰青铁路。 (1)地形特征: 以、为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连绵、广布。由于海拔,空气,大气的作用和作用很,使青藏地区①紫外线特别;②光照,作物或花卉的色彩特别;③昼夜温差,作物;④空气,气压较,缺,易产生反应。根据青藏地区这种环境特点,如果各位青藏地区旅游,必需准备用品有:。 由于海拔,昼长比同纬度地区;加上四周高大山脉的,青藏地区降水,晴天,日照时间,所以青藏地区是我国(能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海拔,气候,不足,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北部的和南部的,被称为(农业地域类型名称)。 ●雅鲁藏布大峡谷、横断山区:是板块、板块碰撞形成的一系列 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与、、形成“三江并流”景观。 利:①区内山谷,地形落差,蕴藏丰富的(能源); ②垂直地带性,物种,适宜发展农业; 弊:地形起伏,坡度,且多活动,岩层,多灾害,易发生流失。 ●藏北地区(即青海高原):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是我国地势最高的 内陆大盆地,蕴藏丰富的、石油、煤和,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供应地。 (2)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南面是山脉与横断山脉,地处火山-地震带上,是板块与板块碰撞地带(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活动和断裂带。 利:(能源)资源特别丰富,拉萨附近有中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 讲述要点 我国植物资源分区概况: 东北区(重点) 华北区(重点) 华中区 华南区 西南(云贵高原)区(重点) 西北区(重点) 青藏高原(重点) 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和植物类型以及资源植物分布等特点,把我国资源植物分布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黄土高原、西北、云桂高原、青藏高原等八个区。 中国植物资源分区 一、东北区 范围: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气候:该区是我国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年降水量在350~700mm,海拔高度从松辽平原的120m到长白山白云峰为2 691m。本区水湿条件较好,资源植物非常丰富,可分几种类型: (一)木材用植物 本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保存着大片森林。据统计全区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3.7%,每年上调国家的木材占全国各地上调总量的72%,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 大兴安岭以耐寒针叶林为主,主要的有兴安落叶松(Larixgemelinii)、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长白山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红松(Pinuskoraiensis)(图6-8) 、云杉(Piceakoraiensis)、冷杉(Abiesnephrolepis)、华山松(图6-7)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二)药用植物 本区药用植物约有500余种,我国道地药材“关药”多产于本区:如升麻(Cimicifugadahurica)、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细辛(Asarumhel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木通(A. mandshuriensis)、野罂粟(Papaxernudicaule)、 芍药(Paeonialactiflora)、西伯利亚小檗(Berberissibirica)、龙牙草(Agrimoniapilosa)、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Astragqlusmembranaceus)、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人参(Panax ginseng)、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huricum)、杜香(Ledumpalustre)、兴安薄荷(Menthadahurica)、大叶龙胆(Gentianamacrophylla)、党参(Codonopsispilosula)、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等。 人参 (三)农作物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高原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 西藏那曲朝阳区高寒草地围栏内的BM(生物量)高于围栏外的,但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 1、桃 因为西藏的特殊气候,西藏野桃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如钙、钾、锌等含量均比内地桃丰富,而铜的含量则低于内地桃。其次,西藏野桃的维生素C含量比内地桃高10倍以上,但糖分却远远低于内地桃,西

藏大学农牧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高原野生水果的教授曾给出过结论:西藏野桃的含糖量之低,甚至糖尿病人也可以少许食用。所以,西藏野桃的水果价值虽日渐下滑,但其开发成其它产品的价值却比内地桃要高。至今,一些农牧学专家根据西藏野桃自身的营养优势和产量优势,已开发有一些野桃产品,比如野桃果脯、野桃汁、野桃罐头、野桃茶等。 2、牦牛 牦牛属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5%集中在中国,每年全世界牦牛出栏仅100万头,平均5500人才能供应一头。 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在当今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初中音乐《青藏高原》教案

《青藏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2、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的唱法,正确运用呼吸来表现歌曲的美。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体现。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定稿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是青藏高原铁路两旁的热棒(一种特制的铁棒),形似“林带”,这些热棒的作用是( ) A.避雷电 B.阻止野生动物闯入铁路 C.防翻车 D.冷却路基,防止冻土融化 2.图乙为黄土高原某地的3D电脑图像,虽沟壑纵横,但植被的种类垂直差异很小,主要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小 B.纬度较高 C.降水量偏小 D.海拔较低 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青稞(大麦)区域分布,X、Y、Z三类区域熟制不同。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Y 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3 A.光照B.热量C.地形D.降水 4.藏北大部分地区没有种植青稞的原因是( ) A.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B.种植其他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C.水热条件不足 D.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农 图2示意“1981-2010年西藏平均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单位:天)”。读图回答5-6题。

5.与西藏霜冻日数空间分布相关程度最大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地势6.西藏霜冻日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是() A.雪线下降B.积温增加C.冻害加重D.牧业衰落 图3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图模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变化正确的是 A.冬季,M地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 B.冬季,N地风速变大 C.夏季,M地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 D.夏季,N地风速变小 8.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 A.我国冬季风变强,夏季风变弱且范围小 B.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 C.南亚夏季风变强,但却制约其影响范围 D.板块运动活跃,地震、火山灾害增多 9.(2017浙江省十校联盟3月适应性考试)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D A.蒸发强烈 B.降水充足 C.土壤肥沃 D.冰川广布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下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 ℃~8 ℃,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10~11题。 10.通风管挡板( )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11.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 ) 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 12.(2017·山东德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 地理的环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 1引言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1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南亚季风的形成 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徐素丽 【教材分析】 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寒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自然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推理、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青藏地区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图片、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利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图表资料的对比分析,知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了解高寒环境的主要表现。 3、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 4、学生记住青藏地区高原农业、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以及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探究学习法。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完整版)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

青藏地区 1.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5.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6.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 7.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8.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主要矿产地有: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第25卷第6期2005年6月 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5,N o.6Jun.,2005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王 谋1,李 勇2,黄润秋3,李亚林1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油汽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国家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调查资助项目(200213000002);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90102002);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84);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SZD 0408)收稿日期:2004-05-31;修订日期:2004-12-20 作者简介:王谋(1975~),男,博士生,从事生态环境及环境变化研究.E -mail :cdlgw m @21cn .com 致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彭敏教授帮助鉴定研究区植物样品,瑞士理工大学Nich olas Jam es Rich ards on 博士对本文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of C hina M inis try of Land and Resou rces (No .200213000002)and key pr 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ina (No .90102002,40372084);Key Lab .Foun dation of Sichuan (SZD 0408)Received date :2004-05-31;Accepted date :2004-12-20 Biography :W ANG M ou ,Ph .D .candidate ,mainly engaged in climate change of Qingh ai -T ibet Plateau and its ecology an d environ ment responses .E -m ail :cdlgw m @21cn .com 摘要:研究区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气候环境对高原腹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控制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植被样方的研究,对该区植被在高原气候暖干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暖干化的气候(环境是区域植被退化的主因,并对研究区植被退化速率进行了推算(14.2km /10a)。以样方数据分析为依托,重新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湿润区分界线,获得该区植物碳同位素值拟合干湿界限的支持。通过对年代间干湿分界线位置的比较,对高原气候暖干化模式下植被的退化趋势进行了模拟。 关键词: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环境条件;暖干化;适应 文章编号:1000-0933(2005)06-1275-07 中图分类号:Q 143,Q 948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alpine vegetation of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hinterland WANG M ou 1,LI Yong 2,HUANG Run-Qiu 3,LI Ya-Lin 1 (1.College o f E arth S ciences ;2.N ational K ey L 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 voir Geology and Exp loitation ; 3.College o f E nv ironment and Civ il Eng ineering ,Ch engd u Univ ersity of Te ch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6):1275~1281. Abstract :T her e is g ro wing ev idence w ithin t he env ir onmental science co mmunity that o ur planet has enter ed a potentia lly catastr ophic phase of human-induced global climate w arming.Climatic st udies demo nstr ate that t he Q inghai-T ibetan P lateau has also ex hibited a w arm ing and dry ing tr end in r ecent decades.W e st udied an ar ea o n the T ibet an P latea u located in the tr ansitio n zo ne betw een A lpine M eado w and Alpine Steppe reg io ns.Such zones ar e hig hly sensitive to env ir onmental change and t he co nco mitant adjustment o f v eg etat ion in t hese hinter land ar eas of the plateau can reflect ada ptat ion o f plant eco lo gical systems to chang es in the climat ic setting . In o rder to demonstr ate whether the A lpine veg etatio n o f the study ar ea displa ys a r espo nse to chang ing enviro nment al conditio ns,and w hether the v ariatio n in the envir onmental co nditio ns is reflected in cha ng es in the phy siolog y and fo rms of the A lpine flor al a ssemblage,we studied t he car bon iso topic values of these plants.Car bon iso tope fra ct ionation var iat ions w ithin the plants can reflect ar id o r m oist env iro nment al co nditions attained dur ing the gr ow th period of the plants.We carr ied out a reg r ession analy sis on the ex periment al car bon isot ope results,ta king int o account their g eog r aphical posit ion.T 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 D 13C v alues of K .p y gmaea cor relate w ith the cha ng ing SE -NW tr end of precipita tion .(R =0.44603,n =29,p <0.05),w hich indicates that the v egeta tio n has adapted t o v ariatio ns in env ir onmental co nditio ns .We a lso sur vey 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