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政治学重点

国际经济政治学重点

国际经济政治学重点
国际经济政治学重点

国际经济政治学

重商主义:国家富强的方法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鼓吹民族主义经济,一个国家的获利就是另一个国家的损失

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所消耗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斯密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观和以利他为核心的伦理观,被称为斯密悖论

斯密悖论的一般表述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稀缺理论)

斯密教条: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种错误的观点

重叠需求理论:是从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来研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的贸易理论。即从消费者行为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是接近,彼此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国际贸易往往会在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间展开

看不见的手: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的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原理

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国际机制:相互依赖关系发生在调节行为体行为并控制其行为结果的规则、规范和程序的网络之中,或受该网络的影响。我们将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控制性安排称为~

软权力:即一国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立国际规范及制度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方文明,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权力,强调社会联系、经济相互依存和国际机制对国家的影响,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

相对权力论:(1)强迫他人行事的能力;(2)对结果控制的能力

金块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块a.金币仍为本位货币,但不能自由铸造,也不能自由流通,流通的纸币具有无限法偿权;b.纸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只有在国际支付或工业上需要时,才可向本国中央银行兑换,且一次兑换金块的数量有最低限量;c.金块作为国家储备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a.仍规定货币的黄金含量,但只是作为计算标准,不能与黄金兑换,也不铸造金币;b.国内流通银币,银币具有无限法偿权,并与金币定比价;c.以某个与本国经济有密切联系的金本位制国家为依附对象,本国货币与所依附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对外支付时,用银币按照法定比价购买该国货币。

黄金—美元本位制:1)主要内容:a.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确认这个比价,并承担协助美国维持这个官价的义务;美国保证各国随时以手中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b.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比价。各国政府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波动不超过1%。只有在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可以通过各国协商进行调整。为此,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具体执行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任务。

(2)存在的问题:a.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权;.“特里芬两难”

古典重商主义(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

基本观点:1.从政治现实出发提出以国家为中心进行决策。古典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是确保国内秩序稳定和公共福利以及避免外来侵略的基础,国家的一切内外经济活动

都应服从于促进国家富强及战胜外国劲敌这一目标。为此,必须反对国内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散的封建经济,整合民族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同时通过对外经济交往增进国家财富。

2.从财富的货币观出发提出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国家财富。重商主义者,特别是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所拥有的金银的绝对数量。无论是为了满足贵族的奢侈生活需要,还是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或者为日益扩大的生产投资和对外贸易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货币。除了开采金银外,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最有效手段基本政策主张:1.“奖出限入”,保护国内工商业,确保贸易盈余

(1)奖励输出主要针对国内大多数出口产品或为进口而出口的某些产品,为此采取减税或免税、发放奖励金(出口补贴)等办法;

(2)限制输入主要针对那些与国内存在竞争的产品,或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产品,对其征收重税,甚至直接禁止输入。总的目的是确保国家贸易盈余

2.“奖入限出”,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1)奖励输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国内需要而又供应不足或无法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关税优惠或奖励金鼓励进口;

(2)限制输出的主要是针对那些确保国内产业优势的原料供应、技术人才和生产工具,通过重税、罚金和判刑等手段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其目的是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3.推行殖民政策,垄断海外贸易

不仅要使宗主国的货物和商人享有某些特权,而且往往使他们取得独占权,以确保稳定的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为了加强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各国大力发展海军和航运业,并采取相应措施排斥竞争对手

4.通过特许经营或与他国签署通商条约,为本国商品输出开辟道路

亚当斯密对古典重商主义的批评

1.财富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而这些物品来自于劳动和土地,即“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

2.限制金银输出或确保贸易顺差都无助于增加一国财富

3.所有的政府保护措施都无助于国民财富的增加,也无助于世界和平

正如国内分工和自由市场有利实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一样,如果各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不仅将能够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将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和避免帝国争战。

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

(1)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财富的有效手段

必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产量和国民财富。

可能性:劳动分工源自于交换,而交换则是人类所共有和特有的一种倾向,在其他动物中找不到分工=“重叠需求理论”+“差异产品”+ “规模经济”

(2)市场与价格机制

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商品的真实尺度,构成其真实价格;货币是其名义尺度,构成其名义价格。

交换价值的构成:地租+工资+利润

商品的价格:自然价格、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等于生产、制造乃至运送这种商品到市场所需的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市场价格是指其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供求变化导致二者经常发生背离。但总的趋势是导向自然价格。

实际上,这在理论上已经提出劳动价值论,在实际中,有助于消除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财

富的错误观念,也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君主和国家关于铸币所含的纯金量越少越好的观点。“劣币驱逐良币”

(3)“绝对优势”与自由贸易

国家财富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力量,而且还依赖于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的例外:

a.基于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可以限制自由贸易。斯密强调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

b.为了避免给进口产品提供过分优势,可以对其课以等同于针对国内产品的国内税的关税;

c.作为对在外国市场受到不公平限制的报复,可以施加关税,但仅仅是作为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的手段。报复本身的害处大于好处;

d.自由贸易应该逐步实施循序渐进,以使国内工业和劳动力有时间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4)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既然交换是人的自然本性中的倾向,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货币是自发发展起来的,由交换而形成的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政府除了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外,不应该干预市场的运行。

a.国防的需要

b.建立和维持社会公正

c.建立和维持特定的公众工作和公众制度

(5)“斯密悖论”: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

李斯特(德国)《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对重农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前提的批判

尽管重农主义与自由主义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同,但是都主张自由贸易。作为这一共同主张的前提是,他们认为,各国在利益上是一致或者说是可以协调的。和平是国际社会的自然状况和普遍现象,战争是偶然的。如果实行自由贸易,各国不仅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将逐步走向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最后实现全人类普遍的永久和平。

李斯特并不否认和平的必要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但是认为,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所认为的普遍和谐与和平的世界在当前是不存在的。自由贸易只有在那些已经实现了政治联合的地区才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如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以及实现政治独立和统一之后的美利坚合众国。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把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假定为已经实际存在的情况”,然后由此推定自由贸易的巨大利益,这实际上颠倒了因果关系。

(2)后发国家的现实选择:政府保护

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内在的冲突,以及对各国实力和财富至关重要的工业在其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自由贸易只会促进发达国家(如英国)的利益最大化和永久化,而妨碍落后国家(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将落后国家置于与发达国家平等地位的唯一方式,也是推进世界联盟和最终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的必由之路

保护主义的成本收益

a.通过将外国制成品逐步排挤出国内市场,既为本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市场,又促进了外国工人、技术和资本的流入。

b.关税保护对原始生产,如农业可能有害,但对工业未必尽然。

c.保护造成的对国内工业的垄断可能导致懒惰,但是国内竞争对工商业者的竞胜心也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并将超过前者

(3)如何实施保护——有选择的关税保护

空间上的选择:

“只有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时,才有理由采取保护措施;有些国家有着广阔完整的疆域,人口繁庶,天然资源丰富,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成就,在文化和政治方面也

有高度民主发展,因此有资格与第一流农工商业国家、最大的海陆军强国分庭抗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国家,才有理由实行保护制度”

阶段上的选择:

“第一个阶段是对比较先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个阶段,利用商业限制,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阶段后,再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限制的竞争

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促进传统社会从一个封建的、割据的国家成为一个现代的、统一的国家

促进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

李斯特和。。。观点对理解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帮助

古典自由主义(18世纪晚期)

基本观点:1.在政治哲学上信奉约翰·洛克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即在受本身规律支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是平等的;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人的天赋权利,人们根据某种契约设立政府,并赋予其制定法律的权力。政府的作用仅限于保障人们的生活、自由和财产权利。

2. 研究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国家。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假设是“理性的、自利的个人”。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对个人利益的自由追求将增进公共福利。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自由运行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将最终实现国内和国际繁荣的最大化,并具有“自动纠错和恢复”功能。而“非理性”政治干预或经济共谋则破坏了自由市场的良好后果

3.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经济与政治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则。经济不应该受政治的过分干预。市场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自发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功能。如果允许自由市场按照其自然法则运行,将能够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在国内限制政府专制,在国外阻止相互之间的战争。

4.世界主义世界观。从绝对收益出发,强调国际关系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相互交往能够使各方受益。在自由主义者看来,重商主义是专制和帝国争霸的必然要求,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然结果是所有人共享的理想效益,从而去除了帝国赖以存在的借口。

李嘉图的基本观点

1.反对谷物法

2.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尺度;除了极少数商品是由于其数量的稀少性决定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3.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

在亚当·斯密的观念里,来自对外贸易的收益组要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李嘉图进一步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即使一国没有绝对优势,仍然能够从贸易中获得好处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思想比较

相同点:都看到了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利益,都赞同个人自由选择、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过分干预。

差异性:

(1)方法上:斯密采取的是哲学的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将政治经济置于一个道德和历史的语境之内;而李嘉图的分析焦点相对狭窄,但更加严格细致。他将经济问题从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分离出来,得出了更加有限的解释

(2)内容上:

a.由斯密的“绝对优势”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增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力,扩展了其适用范围;

b.斯密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自然延伸,其所带来的市场扩大使所有的能力都能得到实现。而在李嘉图看来,国际经济学不像国内经济学。一国经济受其资源有限和利益冲突的限制,世界经济为各国的增长和扩张提供了不受限制的宽广大道。他没有思考全球性资源枯竭这个在当时看来还比较遥远的问题;

c.斯密反驳重商主义商人,而李嘉图将地主的利益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更大障碍

古典自由主义与古典重商主义的比较

1.最终目标一致:

古典重商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富国裕民。

2.对人性的认识相同:

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假设——“理性自我”,实际上是由重商主义所提出来的。只不过在后者看来,这是导致相互混战的原因。所以需要国家的强制干预;而在前者看来,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使对个人利益的理性追求将促进公共福利的普遍提高和经济增长,根本无需国家干预。自由是这一进程的关键构成要素

1.对自私人性的措施

古典重商主义认为个人和国家一样都是理性自私的,相互交往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主张加强国家的作用,避免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在国际上,使经济活动服从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需要;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正是由于忽视了自然规律才导致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如果限制政府干预,放任个人对其利益的理性追求,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普遍的繁荣,并将爆发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富国裕民的方式

古典重商主义从财富的货币观出发,主张通过限制金银输出或确保贸易盈余来增进国家财富;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货币只是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其对人们的意义在于所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因此,国民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分工和交换(对外贸易)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的最有效途径。

3.关于价值的认识

(1)古典重商主义主要从流通领域认识商品价值。

(2)重农主义主要从具体生产领域认识商品价值。

(3)古典自由主义从两个领域来认识商品价值。

4. 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

古典重商主义从国际竞争的现实出发,更强调相对收益的变化;古典自由主义从各国利益的和谐或可协调出发,强调绝对收益的增加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趋势

1.社会发展的动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先进阶级与落后阶级的矛盾

2.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然,也存在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二、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

1.自由贸易并没有导致国内普遍受益

所谓的自由贸易,只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切依然阻碍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够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不管商品交换的条件如何有利,只要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继续存在,就永远会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

2.国际分工掩盖了对其他国家的剥削

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评价

1.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3)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相互依赖的加深

(4)在征服东方国家的同时,充当了推动其进步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

2. 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矛盾

(1)在国内,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导致周期越来越短、破坏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断激化社会阶级和政治矛盾

(2)在国际上,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将资本主义内的矛盾扩展到全球

3.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途径

(1)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2)生产关系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四、民族解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问题

1. 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必要性

2. “工人无祖国”的真实含义

3.如何处理民族解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

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在民族范围内和自己的国度内组成为一个阶级,而它直接斗争的舞台就是自己的国度。工人阶级如果不是民族的,就不能够巩固、成长和形成。无产阶级绝不能幻想自己革命斗争的舞台建立在他国的领土上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生产和资本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逐步取代过去的自由竞争

(2)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

(4)国际资本主义垄断形成:“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联盟出现”;

(5)主要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2.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必然规律

(1)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2)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3)德国——容克帝国主义

(4)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3. “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1)三类矛盾不断激化:

a.西方各国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b.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c.帝国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2)解决途径:

a.“战争引起革命”——一国胜利论

b.“革命制止战争”——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

1. 目的:在世界社会主义大革命到来之前作为缓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政策,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 意义:为促进国际形势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重要指导。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和平共处是确保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首要条件。

3.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处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问题?

现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

1.在自发阶段,由于竞争而分裂;

2.进入自觉阶段后,出现了国家联合的潮流;

3.战后以来,全球化发展导致分裂再次出现

第三世界国家贫穷的根源:

1.世界体系理论:不平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2.依附理论:西方资本扩张的结果

经济相互依存论(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

1.经济问题政治化

(1)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发展使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大打折扣。

(2)传统“低级政治”与“高级政治”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2.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跨国公司、NGO)

3.全球经济一体化

(1)超国家关系理论: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中唯一的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已经结成了横跨国境、深入一切领域的网络。国际空间的扩大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超国家关系发展的基本动力。

(2)全球共同体理论:从政治外交角度对超国家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认为,既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已经把世界联成一体,因此应该在国际关系中研究范式的转变,要求人们抛弃“民族国家主义”,专而采取“全球中心”的研究范式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一、相互依赖的类型

1. 均等依存:在某一领域具有同等资源的国家之间,如美苏之间的核均势;

2. 绝对依存: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不相称资源的国家之间,日本对美国在核安全;

3.相对依存: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但又不像绝对依存的差距那么大二、相互依赖的性质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1)敏感性相互依存:在某种政策框架范围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衡量敏感性并非只有跨国交往规模一个尺度,交往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衡量尺度之一。

(2)脆弱性相互依存: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种行为体为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从长期来说,取决于政治意愿、政府能力和资源能力

(1)外部变化的直接影响往往表现为敏感性相互依赖。如果成本过高则可能表现为脆弱性。就理解相互依赖的政治影响而言,脆弱性相互依赖更重要,它既适用于经济政治关系,也适

用于社会政治关系。

(2)特定层面或领域的脆弱性相互依赖可能导致处于弱势的国家将斗争升级

只有现存规则和规范被理所当然地遵守,或心怀不满的国家必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有可能迅速改变其政策时,敏感相互依赖才有可能提供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在向行为体提供权力资源方面,脆弱性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大于敏感性相互依赖。如果忽视脆弱性基本模式,操纵非对称性敏感性相互依赖的努力有可能徒劳无力。

当不同层面的权力资源分配出现不一致时,从一种权力资源转向另一种更为有效但代价更高的权力资源最有可能发生。(跨国公司——东道国)

如果一国因其经济脆弱性而被激怒,它有可能试图利用军事力量来改变不利的情势。(日本应对美国战略禁运、美国应对石油危机)

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及其政治过程

1.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

(1)各国之间联系渠道的多元化,各种跨政府联系和跨国联系兴起。

(2)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非总是所有国家之间的首要问题。

(3)军事手段的适用范围缩小,效用下降

2.复合相互依赖的政治过程

(1)联系战略:传统上,强国利用自己总体优势获取在某些弱势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复合相互依赖下,武力的效用下降,各种问题越来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联系战略越来越行不通。它限制了强国利用其总体优势控制所有问题,但同时增强了弱小国家把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的强势与其它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其权力的可能性。

(2)议程设置:传统上,议程设置取决于均势的实际或预期变化,国家所感知的安全威胁等,其他问题只有在影响安全和军事实力的情况下才会变得重要;在复合相互依赖下,由于诸多问题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等级之分,议程的形成和控制将变得作更加重要

(3)跨国关系和跨政府关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将削弱国家作为唯一国际行为主体的地位,国家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内外影响,使其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因时间、问题和政府部门的不同而迥异。与此同时,联系渠道的多样化,特别是跨国关系和跨政府关系的发展,也为政治家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从而超越党派和国境的限制。

(4)国际组织:有助于议题的确定,往往是多国联盟的催化剂和弱国拟定联系战略的场所。因此,促进国际合作。其制度规范虽然没有约束力,但可以使得反对者显得极其自私并难以自圆其说

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

1.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

传统自由主义认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会促进相互收益,带来世界和平,并将全球带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基欧汉与奈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充分前提的盲目乐观:

(1)只存在各国都必须依赖的一种国际经济制度,或者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处于危险之中;

(2)各国都易受到这种危险所引起的灾难性的严重破坏;

(3)只存在一种解决办法,而且也不用去寻找其他解决办法和争辩由谁来承受解决问题的代价

2.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批判

(1)一旦军事力量在某些问题上不起作用,传统的实力概念就失去了准确性;

(2)军事对峙缓和表明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类型的力量来对付;

(3)经济贸易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变得更加紧密,传统国家利益的指导原则就变得含糊不

清;

(4)现实主义从“零和博弈”的角度出发,强调国家对相对收益的关注优于对共同收益的关注,据此认为,国际合作非常困难。基欧汉和奈认为,国家在关注相对收益的同时也关注共同收益

国际机制的功能:国际机制是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与该结构内政治、经济谈判之间的中介因素,具有避免无政府状态、降低冲突潜能和实现有控制发展的功能。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际机制的性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国际机制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体系内发生的政治谈判和日常决策

国际机制变迁的解释模式

1.经济进程解释模式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国际机制变化将是一个逐渐适应跨国经济活动的新规模和新形式的过程。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来逐步适应这种变化,为了本国的自主权益抵制国际制度的变化将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

但这种解释必须以下三个前提:(1)技术变革和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将使现存的各种国际制度过时;(2)政府对提高生活水平的国内政治要求作出极为迅速的反应;(3)资本、商品以及劳务的国际性流动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成为促使政府改变或重建国际制度以恢复其效用的有力因素

2.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

传统观念认为,在一个体系中,安全问题处于首位,军事实力的分配(加上支撑军事实力的经济基础)决定权力结构,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国际机制的性质,而国家间权力结构的变化,将导致构成国际机制的规则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权力资源可以在不同问题领域装换,各个问题领域的结果具有强烈的趋同性。

3.问题结构解释模式

不同的问题领域具有由不同的权力资源所决定的政治结构,而这些政治结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独立于经济、军事实力总体分布状况。各个问题领域不可能有效的联系起来,权力资源也不可能轻易地转化。当某一问题领域中的权力资源应用于其他问题领域时,就会失去其部分或全部效力

4.国际组织解释模式

在一定意义上讲,由多层次的联系、规范和制度构成的国际组织是另一种形式的国际政治结构。这些网络、规范和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难以根除甚或做出重大调整,从而构成解释机制变迁的重要的独立性因素。

尽管国际组织模式包含有基本结构模式所忽略的重要因素,但它本身仍然存在重大局限性:(1)比基本结构更为复杂,需要更多信息。它并没有预测国际机制如何因国际结构等单一变量而改变。实际上,它强调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政治进程,给选择、决策和多层次谈判留下巨大空间;(2)相对于基本结构模式,国际组织模式所赖以建立的因素更为短暂,更有可能发生逆转。

相互依存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1.将非国家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中,并将其系统化;

2.将权力与相互依存结合起来,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

3.将国际机制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后来的机制研究以及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与霸权稳定论在国际机制与霸权国家关系上的争论。相互依存论认为,国际机制可以限制国家行为,促进相互合作;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机制是由霸权国家制定和维持,霸权的衰落将导致国际机制的崩溃。

2.与国家主义理论在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关系上的争论。国家主义认为,国际机制可以帮助国家避免不协调的行为,但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一种权力资源初期的理论家们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看作是导致政治联合的巨大力量。在他们看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了相互得益和相互制约浪潮,并最终将全球导向没有国境的世界。但是,他们过低估计了各国政策决定的持续性和正统性,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掌权者都不会放弃国家主权

霸权稳定论

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一)基本力量模式: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二)力量行动模式: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际秩序的意愿。

(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霸权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1.霸权国家的利益

(1)吉尔平认为:a.领土征服,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b.扩大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c.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或至少是施加影响。

(2)沃勒斯坦:有选择地干预市场,加速资本积累

2.国际体系的公共利益

(1)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2)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

(3)国际安全保障体制

3.国际体系的相互受益

相互收益是霸权国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国际体系稳定的基础

霸权衰落的对策

1.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削弱或摧毁挑战者

2.界定一个廉价的防卫圈

3.减少国际承诺和义务

4.责任分担:“美欧平等伙伴关系”、“日美合霸论”

5.国际机制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1.理论层面上:

(1)霸权并非国际合作的必要和充分条件,非霸权国家也有可能合作解决与建立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相关的问题。

(2)过分忽视国内因素

(3)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忽视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影响。

2.实际层面上:

(1)美国霸权没有衰落

(2)国际公共产品本质上是霸主的私有物品

(3)国际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

“现代化理论”的共同特点:(1)“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互不相关,截然对立;(2)

经济、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变化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3)发展趋势是沿着共同的、直线式的道路向建立现代国家的方向演进;(4)发展中社会的进步能够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交往而显著加速

依附理论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阿吉尔·伊曼纽尔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提出了“不平等交换”,解释国际剥削机制:(1)资本自由流动导致利润平均化;(2)劳动力非自由流动和不平的交换导致价值流向发达国家

2.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资本输出成为缓解资本与市场之间矛盾的必要手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周期性战争3.普劳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1.贸易条件恶化论

中心国家利用其政治霸权和经济技术优势,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中心国家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同外围国家的上层分子勾结,控制了外围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因此,中心国家比外围国家获得的收益大得多。

2.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

只有工业化才能纠正发展中国家资源过分集中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状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摆脱贸易条件恶化。而鉴于外围发展的历史性延误和资本主义的向心性质,适当地保护新的工业以补偿其较高的成本就成为必要。为此,积极提倡以进口替代为主要目标的工业化战略

补充:阿明在《不平等的发展》中指出中心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分工特点:a.外围国家的资本主义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经济强加的;b.外围国家生产和出口结构单一畸形,缺乏自主发展所需动力;c.不平等国际分工和不平等交换是中心国家控制外围国家的基本手段。

导致两个趋势:中心国家的自主式积累和外围国家依附式积累,前者导致扩张和发达的良性循环,而后者导致贫穷和依附恶性循环。出路只有实行与不合理的经济关系“脱钩”,但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使对外关系从属于内部发展需要

“依附”的涵义:“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们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但是结果是某些国家(统治国)能扩张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的加强则仅仅是前者扩展的反应”

依附的形态:

a.殖民地商业——出口依附: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殖民主义政府结盟,通过在殖民地占有土地、矿山和劳动力来主宰欧洲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

b.工业—金融依附:形成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霸权中心的大资本统治通过在附属国原料和农产品生产中的投资进行扩展,以满足霸权中心的消费需求,在依附国形成面向出口或外向型的单一生产结构;

c.工业——技术依附:随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而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占领其国内市场,其控制手段已从自然资源、掠夺性贸易转向金融和高新技术

依附的机制:

1.掠夺机制:

(1)通过市场和技术垄断进行不平等交换

(2)通过内部价格转移进行的利润汇回

2.积累机制:

(1)外债

(2)国际援助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受到的限制:

a.受中心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限制。因此,必须保留农业或矿业等传统部门,建立一个符合跨国公司利益而非国内发展需要的生产结构和技术结构;

b.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都要靠出口取得的外汇来提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要受制于国际收支波动的影响。

c.受中心国家技术垄断的制约,工业部门资本密集型技术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

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1.以单一的世界经济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

(1)世界体系的起源和形成:a.地理范围的扩张;b.资本主义的分工和专业化;c.国家机器的强化。

(2)世界体系的运行机制:a.“三个地带”和不平等交换;b.“融入”和“边缘化”。(3)世界体系的周期和趋向:a.两种不同周期:康德拉基耶夫周期(50年)、特长周期(150-300年);b.五种趋向:商品化、机械化、合同化、相互依存和两极分化

2.以多重国家体系并存的世界政治体系

(1)民族国家和国家体系

a.国家主权的有限性;

b.国家力量的等级性;

c.国家力量的均衡性

(2)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a.“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

b.霸权国家与世界经济:经济基础(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自由贸易、强大的军事力量;

c.边缘国家与世界经济

(3)反体系运动

a.社会主义劳工运动;

b.民族解放运动

3.以科学主义为象征的世界文明体系

(1)文明和资本主义体系的关系

a.种族主义;

b.普遍主义

(2)资本主义文明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系

a.“拒绝”意味着失去科学进步带来的利益;

b.“接收”将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文明

(3)未来文明的走向

a.积累的困境;

b.政治合法性的困境;

c.地缘文化的困境

当今国际贸易的基本特点:

1.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国际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由以前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为主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上升。

3.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1)制成品取代原料和初级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2)无形贸易所占比重上升。

4.国际贸易方式发生改变:行业内贸易取代行业间贸易成为国家贸易的主要方式。

5.国际贸易的机制日益完善,贸易壁垒不断降低。

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资本过剩和对超额利润的追求

(二)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由于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寡头垄断,导致市场不完全,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垄断优势,包括管理、资本、技术和规模等,特别是技术知识来维持和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三)巴克莱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

借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将其用于对跨国公司的分析。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特别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中间产品的利用和垄断,公司利用自己内部网络来转移和利用,降低交易成本。(四)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1.引进或创新阶段;2.逐渐成熟阶段;

3.标准化阶段;4.衰退阶段。

(五)邓宁的综合理论

1.所有权优势;2.区位优势;

3.内部化优势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经济影响

(一)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

1.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技术提高和就业增加。

2.对其民族产业构成挑战,导致经济上的依附。

(二)对母国的经济影响

1.促进本国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增加收入和就业。

2.导致本国投资减少,产业空心化。

3.培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最新《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逻辑主线清晰: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因此,学生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来理解课程的其他内容。 2、课程的逻辑关系严密:基于以上的课程逻辑主线,教材内容的逻辑构成是:首先我们解析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然后,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第三章中,我们展开了对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状态的分析,由此说明了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章的分析构成了全部政治学原理的基石。从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沿着由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引出的两条逻辑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展开了层层分析。在政治关系本质内容层面上,我们分析了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权力可以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体现,而公民的政治权利则基本上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是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进行的分析,其中国家是典型的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治团体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体现。政党则根据情况不同而不同,其中执政党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是从行为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展开的分析,其中治理是政治权力的典型行为,而政治参与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行为。第八章对于政治的文化层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任何政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九章主要论述了政治发展问题。第十章对于民主的分析,是政治的基本价值要求,由于民主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学的总结。 3、课程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围绕着社会政治的基本现象,课程展开的分析和论述具有基础理论的特点,所谓基础理论性,是表示:(1)所分析的政治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的现象;(2)课程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上展开和进行的,因此,课程是对于所有同类政治现象的一般概括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3)课程按照理论逻辑进行的,而不是对于政治现象的简单描述,这就是说,课程的重点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具体的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所说的课程的特点,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线索,从而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同学注意以下八个方面,或者从这八个方面来把握学习方法: 1、要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挂在电大在线,该网络课程根据本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调整、充实,整合成为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性、随时更新、适合成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媒体。该网络课程既可以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用作考试复习,因而,它是同学们必须要重视的教学资源。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政治学原理考试重点

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 ?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 ?) 5、利益政治观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 ?1、阶层 ?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政治学导论汇总1

政治学导论 一、政治的性质 (一)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3、政治博弈 类型:零博弈、非零博弈 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4、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路径: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5、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西方政治学可以划分为: 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6、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的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是: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7、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们研究组织行为 国际关系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化 制度主义(特点)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反对把技术与观念的关系简约为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9、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行为主义 基本特征: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 理性选择主义(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纪人”假设)包括: 社会选择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二) 1、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政治权力(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3、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 以性质划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以组织划分:政府的公共权力、政党组织的权力、政治社团的权力 以层次划分:中央的权力上级的权力 地方的权力下级的权力 以功能划分: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 4、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关系: 价值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 5、权力转化为权威的条件: 合法律性 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14号考 第一章 1.政治的含义:⑴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⑵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学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 3.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⑴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⑵按功能划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⑶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⑷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划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⑸按照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4.政治学的研究方法:⑴历史分析方法 ⑵经济分析方法 ⑶阶级分析方法 ⑷利益分析方法 5.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⑴社会学分析途径 ⑵经济学分析方法 ⑶心理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1.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政治权力的含义:国家统治机关拥有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垄断性的公共权力.

3.政治权力的主体:国家统治机关 4.政治权力的性质:垄断的公共权力 5.政治权利的范围:特定区域 ⑴政治权利都是有作用范围的 ⑵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权力发生碰撞 ⑶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⑷政治权力在自己的范围内不发生作用就是失职 ⑸在相邻的政治之间的范围内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6.政治权利的特性:⑴强制性 ⑵垄断性 ⑶自力性 ⑷扩张性

7.消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不得侵犯只能消极的不作为的权利。 积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积极行为的权利 8政治权利的内容:⑴自由权 ⑵参政权 ⑶述愿权 9.名词解释:①自由:一般意义上是指免于外在的强制;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除法律规定禁止以外主体行为皆被许可的一种状态。 ②权利: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做活不做的某种行为的自由;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指的是法律规定并加以保护的自由。 10.权利与权力的区别:⑴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是不受侵犯的正当性;权力则是一种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强制力。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政治学原理》重点内容

《政治学原理》重点内容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11、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4、国家元首: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6、利益集团: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8、市民社会: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5、政治合法性: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9、政治参与: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1、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政治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政治的特性: ●1、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6、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7、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的定义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 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的社会地位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4、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利益分析方法 ●5、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哲学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方法 ●(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分析途径 ●(2)经济学分析途径 ●(3)心理学分析途径 ●(4)政治系统分析模型 ●(5)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6)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课题选择、研究设计、展开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验证 第二篇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的定义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 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共同利益: ●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 ●公共性 ●非市场现实性 ●单一性 ●相对独立性 ●多重价值复合性 共同利益的层次和范围 ●集体、利益集团、阶层、阶级、民族、社会利益 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 ●自然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 ●对抗性的与非对抗性的 ●2、纵向利益矛盾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 ●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在于,当各种实际力量发生对比关系时,一方的力量能够 超过另一方,从而使这种力量对比关系转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 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 ●(2)社会财富 ●(3)暴力 ●(4)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 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 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8.弹性化治理的定义。 P219:弹性化治理是在批判传统的官僚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主张政府机构不能仅仅依靠僵硬的政府组织、一成不变的制度条文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要变革政府机构、放

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本节概述: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 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中国古代的法家,也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逐和运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国政治学界,戴维·伊斯顿的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观点影响尤其巨大。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综合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关键术语 1、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含思考题答案)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0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A、政治学中个人,集团和阶级三种分析单位理解政治.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基于现实经验的考察,多元主义者发现在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发挥重大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亦及所谓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利益集团的作用

如此显著,以至于本特利认为,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因此,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事实上,多元主义一词中的元指的便是组织。政治学的分析单位遂由个人转向团体。 (3)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除了个人和团体,阶级也是政治的一种分析单位。尽管在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学加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阶级的存在,但正是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方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出发点或前提是线面的论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在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则体现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和斗争/反抗关系. 上述三种分析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政治的不同视野。就理论研究而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产生却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B.三个具有某种连续程度的类型。 (1)政府政治观。 国家机构被视为公共的是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共同社会负有责任,其耗费的公共开支源于于税收。市民社会是由家庭,家族,私人企业,工会,俱乐部,社区组织等组成的,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是私人的,是因为它们由个体公民设立并运作,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更大的社会需要。 (2)非政府政治观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1-1什么是政治?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1-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2-1什么是政治权力? 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 1原则: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2:实现机制: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制 3国家和社会的二元论造成了新的矛盾,形式上政治平等,实际上经济不平等 4实现形式:代议制与选举制相结合 2-3我国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 1社会主义民主 2议政合一 3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4民主集中制 3-1什么是政治文化? 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2政治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4-1当代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 3新自由主义 4新保守主义 5社群主义 6民族主义 4-2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 1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2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固化和精华。政治文化只有固化为意识形态时,才有稳固的结构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