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重返联合国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重返联合国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重返联合国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重返联合国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晚近10点,位于纽约东河河畔的联合国会议大厅响起了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新中国被剥夺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长达22年之久的历史至此划上了句号。两周后,中国即派代表团赶赴纽约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作为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当年重返联合国时的经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中国组团出席联大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毛主席获悉此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在中南海住处接见姬鹏飞、乔冠华和韩念龙等外交部负责人以及出席联大代表团主要成员时,回顾中外历史,纵论天下大事,谈了3小时之久。他接过周总理的汇报说,我们就派代表团去,并指着乔冠华说,“让乔老爷当团长”。毛主席接着拿起茶几上的情况表格说,这次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都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次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是头一个。美国国务院说要发表声明,还没有看到,不过是一篇“吊丧文”。毛主席对代表团的主要成员说,你们这次去,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他加强语气说,我们在联合国的方针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23个提案国是我们的患难之交,要同他们讲团结。其他投票赞成我们的国家也要团结,对投弃权票的几个国家要正确对待。我们第一篇讲话要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毛主席这一讲话精神成为代表团多年来的工作指针。尽管已过去了30年,可回忆起来仍感到振奋和亲切。

1971年10月25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3《中国与联合国》word教案

《中国与联合国》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明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相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第二框:中国与联合国 第一目: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 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引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忆联合国的有关常识重点回答联合国的作用 引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大屏幕展示)

探究:董必武的诗作,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观看视频:中国重返联合国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屏幕展示) 讨论:学生展示成果,分享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派代表回答 师进行总结并展示视频和事例,学生加强认识 1、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的巨大作用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解释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观看视频:中国维和部队、图片展示、事例分享(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观看视频: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事例分享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中国的主张 【课堂小结】 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在联合 国中的地位 和作用 地位 作用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 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 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 有力支持者之一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重返联合国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晚近10点,位于纽约东河河畔的联合国会议大厅响起了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新中国被剥夺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长达22年之久的历史至此划上了句号。两周后,中国即派代表团赶赴纽约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作为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当年重返联合国时的经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 中国组团出席联大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毛主席获悉此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在中南海住处接见姬鹏飞、乔冠华和韩念龙等外交部负责人以及出席联大代表团主要成员时,回顾中外历史,纵论天下大事,谈了3小时之久。他接过周总理的汇报说,我们就派代表团去,并指着乔冠华说,“让乔老爷当团长”。毛主席接着拿起茶几上的情况表格说,这次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都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次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是头一个。美国国务院说要发表声明,还没有看到,不过是一篇“吊丧文”。毛主席对代表团的主要成员说,你们这次去,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他加强语气说,我们在联合国的方针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23个提案国是我们的患难之交,要同他们讲团结。其他投票赞成我们的国家也要团结,对投弃权票的几个国家要正确对待。我们第一篇讲话要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毛主席这一讲话精神成为代表团多年来的工作指针。尽管已过去了30年,可回忆起来仍感到振奋和亲切。 1971年10月25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

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略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

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

最新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打破了历史发展时序性的格局。旧教材对共和国史的编写分成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编写的。而新教材打破了这种编写格局。前三个单元基本上还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接下来的四个单元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教材高度浓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带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巨大空间。正文内容极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大量的不知做什么的剩余时间。这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伤神的事情。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话,又会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这本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提就是自由阅读卡。每一课的自由阅读卡都是与那一课有一定联系、或富有知识性、或富有趣味性、或极富时代气息极令时人关注的点点滴滴。如国旗的诞生趣味性知识性很强;“三八线”、香港和澳门区微极具知识性,是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再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希望工程等,这些刚刚发生的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 在处理教材上,由于没有教过,这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点大

胆的设想而已,望教过这本教材的教师能诚挚地提出严厉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能受到点滴启迪,我会永远感激。 一、利用教学时间较充裕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学习七年级上、下册时发言踊跃,互不相让,而从学习八年级上册开始,学生变了,变得安静多了。经调查分析,排除因年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近代史及现代史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究其原因是缺乏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对近代史、现代史缺乏了解,当然很多问题就无法谈论,更不用说陈述自己的观点了。 二、利用教材给出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说教”其实就是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生硬地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扼要。其实,这种简要反而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知识素养的教学弹性空间,为教师的不断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如: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关于“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一目,教材总体上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周总理在大会上即兴发言的经典故事。现代史中之所以选用万隆会议,是因为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的里程碑,这项重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总理灵活、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八年级下册大事年表 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前………………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农业、手工业改造开始 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3年底…………………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和世界纪念的日子。本人曾有幸作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经历了难忘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纪念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5周年的时候,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良多。 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 联合国需要中国。联合国是以自己的普遍性而自豪的,然而,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不在联合国里,联合国有什么普遍性可言?世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需要联合国发挥作用。如果联合国缺少中国这一块,显然在应对世界上大的问题时缺少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也需要联合国。毛主席早就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联合国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如果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没有得到恢复,怎么又说得上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选修3 联合国及中国与联合国

《联合国、中国与联合国》课后作业 1.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中作用关键、贡献突出。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忠实践行者,积极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为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创建了旨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机制,积极推动中东热点问题的政治对话进程;中国通过APEC、G20等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知识,说明中国在联合国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在第71届联大解决难民和移民大规模流动问题高级别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纾解难民危机为世界指路,详述中国政府解决难民危机的主张,并代表中国宣布三项举措,即在原有援助规模的基础上,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1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积极研究把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难民和移民工作;积极探讨同有关国际机构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三方合作。中国政府的三项举措实打实地彰显了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政治理念。 (1)指出联合国大会的性质。 (2)分析材料体现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忠实践行者,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说明中国维护宪 章的宗旨和原则,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2)中国创建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机制,推动中东热点问题的政治对话进程以实现地区稳定,说明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3)中国通过APEC、G20等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1)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 (2)①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联合国宪章》 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工作,在人类的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李克强总理就难民危机阐述主张并宣布三项举措来推动难民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中国肩负起自身的国际责任,支持联合国的工作。②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政府扩大对解决难民问题的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难民和移民工作以及与有关国际机构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三方合作,能够有力地推动难民问题的解决,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中牟县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师: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 授课课时:32课时 (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纲要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事迹,全面的列举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事年表,在理解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并会复述从而整体把握和建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框架。 3、准确说出建国以来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及其重要决策,归纳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概述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轨迹。 4、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巧并能够学会有效的提取历史信息,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观,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活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史的兴趣,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认知历史。 5、在学完本册书时是学生能够认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6、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延伸至现实生活中

的个人成才历程,感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取向,并培养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坚持到底的的良好品格。 7、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思路,继续升华坚持课堂改革,探所有效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段是两级分化期、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优点是有活力、有创新意识、有一年半的历史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国历史有了一定的阶段性认知。 不足是容易分心,升学目标模糊,躁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些后进生甚至放弃的自己的学业。 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有21课,还有4课活动课,共25课。 它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史,在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在这6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就成为了本册书的灵魂和编写的主线。 七个单元的章节设置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建国—改造—十年探索—文革(遇挫折)—纠错提出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主线下又穿插入了五个小专题: 民族专题 国家统一专题 外交事业发展专题 科技文化成就专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 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4、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它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5.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7、“开元盛世”的出现,把唐朝推向全盛,它出现的具体时期是 A.唐太宗时期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D.唐玄宗后期 8、她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 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王昭君D.太平公主9、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10、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材料中的他是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11.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 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 12.“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13.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7.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8.今天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B.南诏C.回纥D.匈奴

中国与联合国 教案

中国与联合国教案 第二框题 中国与联合国 一、课程标准: 5.13 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课堂探究: 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会期间,董必武欣然赋诗,记述此行感受:“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争论中心为委托,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请你解读这首诗,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联合国有不少会员国因革命或政变而更迭政权、改变国名,但是新政府顺利继承旧政府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未受到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的席位,是顺理成章、不应有任何争议的事情。美国的无理 阻挠致使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被拖延22年之久。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联合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

历史趣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导语: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 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当时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在表决结果揭晓前即步出会场。此决议案影响了海峡两岸政府在联合国的席次地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主张的“一个中国”依据,以及“中华民国”(或台湾)争取再加入联合国的主要争论点。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 联合国需要中国。联合国是以自己的普遍性而自豪的,然而,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不在联合国里,联合国有什么普遍性可言?世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需要联合国 生活常识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11课民族团结 中宁二中王绍燕 第11课民族团结.ppt 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通过“民族 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 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 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 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 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 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 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教学方法:1、对比法本节讲各民族共同发展时,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藏族生活的图片,进行对比,使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949.9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0.1 开国大典 10.2 中苏建交 11 中国人民空军建立,海军华东军区建立 1950 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上甘岭战役(黄继光),土地改革完成 1953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改造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 1954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4—7月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 1956 赎买政策,三大改造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共八大,仿制歼5型歼击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中国创建导弹部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完成 1958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容国团世乒赛夺得冠军 1961 调整国民经济 1964 中近程地地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6 文化大革命,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 1967 二月逆流 1970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反,东方红一号 1971 基辛格访华,导弹驱逐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签《中美联合公报》 1973 籼型杂交水稻 1974 核潜艇 1976 文革结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1980 四个经济特区 1982 十二大 1984 23届奥运会,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1985 国企改革 1986.3 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 调整“三不”政策,十三大 1990 海基会,中国举办亚运会 1991 海协会,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 十四大,南方讲话,九二共识 1993 汪辜会谈 1995 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6 把海洋高技术列入863计划 1997 十五大,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神舟一号,西部大开发 2001 APEC会议,申奥成功,加入WTO

七下中国历史时间轴

七下中国历史时间轴 581年隋朝建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国,统一南北 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全长2700多米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从北到南分为水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从北到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灭。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贞观之治” 七世纪前叶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武则天建立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和同为一家“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叛乱被平定。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 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都城:东京史称北宋 1004年檀渊之盟 11世纪前叶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在会宁称帝,国号大金 1125年辽被金灭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宋高宗)登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 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368年初,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府(今南京)为都,建立明朝。秋,元灭。 1405-1433年明朝前期,朱棣(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期1561年戚继光抗倭

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偶然与必然

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的偶然与必然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联合国中美关系 1971年10月25日,这是新中国历史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剥夺20多年之久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这就是著名的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然而,这一切的发生似乎是那么突然,就连我们的领导人也没有预料到,毛主席就曾坦言:“在联大的胜利,我都没有想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造反派将中国搞得一片狼藉,经济建设止步不前。建国后毛泽东的一些错误的外交政策让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四面受敌”,仅在1966年至1967年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中的近30个国家发生过纠纷。中国还出现了短时期的无政府状态,外交部遭到了“造反派”的围攻。这些都在国际上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在此之前,中国对联合国的印象大多数时间内并不好,在中国政府看来,联合国不过是听任美帝国主义摆布的傀儡政府。特别是在经历过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政府将讽刺美国的词语都用到了联合国身上,将“联合国军”定义为“侵略军”,抨击联合国“助纣为虐”。而中国的一些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对联合国的批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美国政府那边也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心存忌惮,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可谓是百般阻挠。然而就在双方都你不情我不愿的情况下历史的重大转折发生了。谁都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当中国领导人获悉联大已通过中国合法席位时,国内没有任何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相应准备,以至于第二天,周总理火速召开会议,讨论中国是否派代表团参加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我们没有做好重返联合国的准备,美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能操控联合国的决议。他们知道中国迟早会进入联合国,但是没想到事情会发生得这么突然。基辛格在秘密访华的时候还信心满满的对叶剑英说中国近两年内不会进入联合国。这一事件也让美国人措手不及,他们本想通过“两个中国”的方案来托延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步伐,但是这样不合理不合法的方案被我国断然拒绝而且联合国内部大多数国家纷纷反对,这是在干涉我们的主权,是我们断断不能接受的。美国人质所以多次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不仅由于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完全对立,更重要的是美国不能容忍一个人口大国的崛起,并在国际舞台上与之抗衡。面对失败,美国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地位。 那么难道这一切都是偶然吗?1971年之前难道中国就没有一点重返联合国的迹象吗?不!偶然当中还隐藏着必然。中国重返联合国,不仅仅是被“非洲朋友”赶鸭子上架给硬拉进去的,它还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1945年,中国(中华民国)以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身份加入联合国。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多次致电联合国,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要求联合国让中国指派代表参加联合国机构的工作,并且把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民党政府的代表逐出联合国。但这一要求一直以来遭到来自美国的反对,就这样,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外围游走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中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并不融洽,但是中国对联合国的态度是微妙复杂的。在朝鲜战争时期,中国甚至和联合国兵戎相见,但是中国对联合国的态度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差。虽然我们认为联合国是美国的帮凶,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联合国同样受到美国的压迫,联合国的很多决议都是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阶练习(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写道: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象征.这里所指的外交成果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 D.乒乓外交 2.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他说的“请我们进去”是指( ) A.中印建交 B.出席万隆会议 C.重返联合国 D.中美建交 3.最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外交成就是 A.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日建交 C.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填空题 4.___ ___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_____ _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成就令世界瞩目。请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图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二中的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再举出两例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 (3)图三中与毛泽东握手的外国领导人是谁?后来,这个国家领导人在上海访问时与我国签署了什么文件?此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 (4)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A 2.C 3.A 4.1971;1997 5.(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2)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 (3)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4)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提高国际地位等。【解析】 1. 题干材料给出了“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和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象征”两话评价,设问考查所指的外交成果.根据“决定性”和“开始”这两个关键词可判断指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四个选项里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虽也有决定性作用但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而乒乓外交的决定性体现不明显.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灵活分析运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题干材料中周恩来反复强调“进去”这个词,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能涉及这个关键词的只有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印建交、出席万隆会议和中美建交都不会涉及“进去”这个词.1 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注意分析理解题干中的周恩来反复强调的“进去”这个词. 3. 本题考查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作用的认识。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1971年,第26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新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他选项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如A项,故选A。 4.

第二框题 中国与联合国

第二框题中国与联合国 一、课程标准: 5.13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课堂探究: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即旧金山制宪会议)在美国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会期间,董必武欣然赋诗,记述此行感受:“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争论中心为委托(英文vet0的译音,否决权之意),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请你解读这首诗,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联合国有不少会员国因革命或政变而更迭政权、改变国名,但是新政府顺利继承旧政府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未受到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的席位,是顺理成章、不应有任何争议的事情。美国的无理阻挠致使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被拖延22年之久。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联合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