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

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

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ied farmland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3.3 基本农田capital farmland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engineering type zone of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体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在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上基本一致的单元。

3.5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engineering System for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为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按照工程建设类型、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的体系。

4、基本原则

4.1 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引导原则,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4.2 应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建设方式和工程措施。

4.3 应注重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4.4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4.5 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5、建设区域选择

5.1 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水资源有保障、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

5.2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重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评定的优等、高等、中等耕地集中分布区等区域开展。

5.3 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在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严重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开展。在上述区域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相关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5.4 高标准农田建设禁止在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

6、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应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不同类型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区分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见附录A。

6.1.2 通过各项措施实施,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建立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6.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参照附录B,工程技术要求参考附录C。

6.1.4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设施占地面积与建设面积的比例,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地类划

分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执行。

6.1.5 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各项基础设施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一般不应低于15年。

6.1.6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并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6.2 土地平整

6.2.1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6.2.2 耕作田块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应合理规划耕作田块、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田块的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定。

6.2.3 应实现田面平整,地面灌溉田块应减小横向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田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求确定。

6.2.4 地面坡度为5°~25°的坡地区,土层深厚时,应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坡地土层较薄时,可以先修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变成水平梯田。丘陵区梯田化率应不低于90%。

6.2.5 梯田修筑应结合小流域治理,与沟道治理和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提高防暴雨冲刷能力。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宜因地制宜地采用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6.2.6 一般农田应通过机械深耕深松,保持耕作层厚度在20cm以上。土层较薄的农田,应通过客土回填,使农田土体厚度达到50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宜通过客土调节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

6.2.7 新开垦荒地、地块归并和坡改梯等工程实施时,应避免打乱表土层和生土层,应先将肥沃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待土地平整或坡改梯完成后,再将表土层回填到农田中。

6.3 土壤改良与培肥

6.3.1 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指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以及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包括有机质积造和施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土壤酸化防治、盐碱土壤治理等。土壤培肥标准应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规定。

6.3.2 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应连续实施不少于3年。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翻压还田等措施达到高产土壤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g/kg以上。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 525-2012)规定。禁止将利用垃圾、污泥及各种工矿废弃物制作的有机肥投入到农田中。

6.3.3 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防止单项养分元素在土壤

中的超量富集,保持土壤各种养分含量间的相对平衡,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

6.3.4 酸化土壤宜通过施用生石灰或减少酸性肥料使用等措施,使南方土壤pH值保持

在5.5以上,北方土壤pH值保持在6.0~7.5。风沙和盐碱区农田土壤pH值不应高于8.5。

6.3.5 盐碱土壤治理的灌排工程建设完成后,应满足农业种植的土壤脱盐标准。在不能全面脱盐的情况下,对于盐化土壤,在干旱季节及返盐盛期0~30cm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2%~0.3%。对于碱化土壤,0~30cm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5%。同时,应尽快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前3年的有机肥施用量应不少于15000kg/hm3。

6.3.6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规定,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6.4 灌溉与排水

6.4.1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等。

6.4.2 灌溉与排水工程应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田、水、路、林、电、村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灌溉水源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规定。

6.4.3 水源配置应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宜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

6.4.4 应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地选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型式,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的规定。

6.4.5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参照附录C中表C.1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取上限值。

6.4.6 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相分离,在丘陵山区,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管道排分离的形式。

6.4.7 排水标准应满足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确定。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年~10年一遇,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6.4.8 地下水位较高和土壤盐碱化地区,排水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规定。改良盐碱土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6.4.9 大中型灌排泵站各项标准的设定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要求,小型

泵站相关标准设定参考附录C.3.13的要求。

6.4.10 渠系建筑物应布置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并配套完整,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

6.4.11 灌排设施外观应整洁美观。渠道、渠系建筑物外观轮廓线顺直,表面平整、光洁;设备应布置紧凑,表面整洁,仪器仪表配备齐全。

6.5 田间道路

6.5.1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

6.5.2 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田、水、林、电、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并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

6.5.3 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6.5.4 田间道路通达度指在集中连片的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平原区应达到100%,丘陵区应不低于90%。

6.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6.6.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6.6.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

6.6.3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参考附录C.5。坡面防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措施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6.6.4 农田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

6.6.5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6.7 农田输配电

6.7.1 农田输配电工程指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

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工程。

6.7.2 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6.7.3 高压输电线路宜采用钢芯铝绞线等高压电缆,一般输送220KV以下的输电电压;低压输电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一般输送380V及以下的输电电压,采用三相五线制接法,并应设立相应标志。

6.7.4 变配电装置应采用适合的变台、变压器、配电箱(屏)、断路器、互感器、起动器、避雷器、接地装置、弱电井等相关措施。

6.7.5 应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6.8 其他

除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外的工程,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7、管理要求

7.1 土地权属调整

7.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

及时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7.1.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7.2 统计

7.2.1 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汇总和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信息表、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和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与效益表,见附录D。

7.2.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应适时向社会发布。社会发布宜采用报告、公告、蓝皮书等形式。

7.3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7.3.1 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要求。

7.3.2 应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开展定期报备,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信

息共享。

7.3.3 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8、监测与评价

8.1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耕作便利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耕地质量评定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执行。

8.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宜布设田间定位监测点,包括耕地质量、农田土壤墒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

8.3 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等,应结合完成情况以及效益显现与发挥的周期分别组织评价。

8.4 应适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对建设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利用等各阶段工作以及实施后效益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

9、建后管护与利用

9.1 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

9.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应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50%以上。

9.1.2 良种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

9.2 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9.2.1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2-2011)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并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应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规定执行。

9.2.2 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和登记造册,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9.3 工程管护与利用

9.3.1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9.3.2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9.3.3 加强土壤污染、地表沉陷、地灾防治等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2014-06-28 14:00:20)

转载▼

分类:转: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

标签:

高标准农田建设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

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

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3.3 基本农田 capital farmland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 engineering type zone of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体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在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上基本一致的单元。

3.5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体系 engineering System for the well-faciliti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为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按照工程建设类型、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的体系。

4 基本原则

4.1 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引导原则,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4.2 应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建设方式和工程措施。

4.3 应注重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4.4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4.5 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5 建设区域选择

5.1 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水资源有保障、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

5.2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重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评定的优等、高等、中等耕地集中分布区等区域开展。

5.3 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在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严重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开展。在上述区域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相关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5.4 高标准农田建设禁止在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

6 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应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不同类型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区分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见附录A。

6.1.2 通过各项措施实施,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建立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6.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参照附录B,工程技术要求参考附录C。

6.1.4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设施占地面积与建设面积的比例,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8%。地类划分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执行。

6.1.5 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各项基础设施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一般不应低于15年。

6.1.6 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并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6.2 土地平整

6.2.1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6.2.2 耕作田块指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应合理规划耕作田块、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相对集中。田块的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定。

6.2.3 应实现田面平整,地面灌溉田块应减小横向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田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求确定。

6.2.4 地面坡度为5°~25°的坡地区,土层深厚时,应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坡地土层较薄时,可以先修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变成水平梯田。丘陵区梯田化率应不低于90%。

6.2.5 梯田修筑应结合小流域治理,与沟道治理和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提高防暴雨冲刷能力。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宜因地制宜地采用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6.2.6 一般农田应通过机械深耕深松,保持耕作层厚度在20cm以上。土层较薄的农田,应通过客土回填,使农田土体厚度达到50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宜通过客土调节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

6.2.7 新开垦荒地、地块归并和坡改梯等工程实施时,应避免打乱表土层和生土层,应先将肥沃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待土地平整或坡改梯完成后,再将表土层回填到农田中

6.3 土壤改良与培肥

6.3.1 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指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以及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包括有机质积造和施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土壤酸化防治、盐碱土壤治理等。土壤培肥标准应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规定。

6.3.2 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应连续实施不少于3年。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翻压还田等措施达到高产土壤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g/kg以上。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 525-2012)规定。禁止将利用垃圾、污泥及各种工矿废弃物制作的有机肥投入到农田中。

6.3.3 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防止单项养分元素在土壤中的超量富集,保持土壤各种养分含量间的相对平衡,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

6.3.4 酸化土壤宜通过施用生石灰或减少酸性肥料使用等措施,使南方土壤pH值保持在5.5以上,北方土壤pH值保持在6.0~

7.5。风沙和盐碱区农田土壤pH值不应高于

8.5。

6.3.5 盐碱土壤治理的灌排工程建设完成后,应满足农业种植的土壤脱盐标准。在不能全面脱盐的情况下,对于盐化土壤,在干旱季节及返盐盛期0~30cm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2%~0.3%。对于碱化土壤,0~30cm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5%。同时,应尽快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前3年的有机肥施用量应不少于15000kg/hm3 。

6.3.6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规定,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6.4 灌溉与排水

6.4.1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等。

6.4.2 灌溉与排水工程应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田、水、路、林、电、村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灌溉水源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规定。

6.4.3 水源配置应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宜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

6.4.4 应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地

选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型式,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的规定。

6.4.5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参照附录C中表C.1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取上限值。

6.4.6 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渠、路、林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相分离,在丘陵山区,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管道排分离的形式。

6.4.7 排水标准应满足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最大耐淹水深和耐淹时间,应由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确定。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年~10年一遇,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6.4.8 地下水位较高和土壤盐碱化地区,排水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规定。改良盐碱土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6.4.9 大中型灌排泵站各项标准的设定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要求,小型泵站相关标准设定参考附录

C.3.13的要求。

6.4.10 渠系建筑物应布置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并配套完整,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主体工程相一致。 6.4.11 灌排设施外观应整洁美观。渠道、渠系建筑物外观轮廓线顺直,表面平整、光洁;设备应布置紧凑,表面整洁,仪器仪表配备齐全。

6.5 田间道路

6.5.1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

6.5.2 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田、水、林、电、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并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

6.5.3 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6.5.4 田间道路通达度指在集中连片的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平原区应达到100%,丘陵区应不低于90%。 6.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6.6.1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6.6.2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

6.6.3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参考附录C.5。坡面防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谷坊、沟头防护等沟道治理工程措施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6.6.4 农田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

6.6.5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6.7 农田输配电

6.7.1 农田输配电工程指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工程。

6.7.2 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6.7.3 高压输电线路宜采用钢芯铝绞线等高压电缆,一般输送220KV以下的输电电压;低压输电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一般输送380V及以下的输电电压,采用三相五线制接法,并应设立相应标志。

6.7.4 变配电装置应采用适合的变台、变压器、配电箱(屏)、断路器、互感器、起动器、避雷器、接地装置、弱电井等相关措施。

6.7.5 应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6.8 其他

除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外的工程,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7 管理要求

7.1 土地权属调整

7.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及时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7.1.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7.2 统计

7.2.1 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汇总和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报表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信息表、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表和高标准农田使用情况与效益表,见附录D。

7.2.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应适时向社会发布。社会发布宜采用报告、公告、蓝皮书等形式。 7.3 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7.3.1 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要求。

7.3.2 应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开展定期报备,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信息共享。

7.3.3 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的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8 监测与评价

8.1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耕作便利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耕地质量评定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执行。

8.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宜布设田间定位监测点,包括耕地质量、农田土壤墒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

8.3 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等,应结合完成情况以及效益显现与发挥的周期分别组织评价。

8.4 应适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对建设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利用等各阶段工作以及实施后效益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

9 建后管护与利用

9.1 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

9.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应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50%以上。

9.1.2 良种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

9.2 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9.2.1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2-2011)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并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应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规定执行。

9.2.2 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和登记造册,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9.3 工程管护与利用

9.3.1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9.3.2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9.3.3 加强土壤污染、地表沉陷、地灾防治等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

附录:A、B、C、D(略)

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6月25日正式实施

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近日经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

布,将于2014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6月13日,由国家标准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对《通则》进行了解读。

一、制定《通则》的目的和意义

(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技术支撑。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相关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通则》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是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通则》的制定和出台,也是贯彻落实上述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是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通则》的编制过程

2012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通则》,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2013年1月2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通则》列入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立足国家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了《通则》(送审稿)起草工作。2013年7月,《通则》(送审稿)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和修改完善,完成了《通则》(报批稿)。

2014年5月6日,《通则》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

三、《通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主要内容。《通则》全文共分为9章32条和3个附录,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6个方面,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原则。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明确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提出耕作层厚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等一系列量化指标要求,还对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地力等级提出要求。对土地权属调整、地类变更管理、验收与考核、统计、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定及动态监测评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还提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基本农田、开展土壤培肥和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工程管护等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方面要求。

(二)主要特点。

一是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通则》是在认真总结相关部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一般要求,重

点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以及科技应用、建后管护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为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明确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区域科学合理。《通则》明确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依据相关规划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因地制宜、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强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通则》明确提出要求要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要求在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在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协议;建设后,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四是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确保长久发挥效益。《通则》把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五是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的上图入库。《通则》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管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目标;依托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定期全面报备建设信息,实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和部门共享,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为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据介绍,下一步,各部门将共同做好《通则》的宣传和培训,抓紧开展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评价“首”、“尾”两个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同时,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行业管理的需要,制定与国家标准衔接的行业标准;指导各地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各自的地方标准。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个层级相辅相成、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标范本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基本建设情况 1.2工程概况 1.3综合说明 第二章施工准备 2.1组织准备 2.2技术准备 2.3设备和材料准备 2.4现场准备 2.5原材料试验 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3.1 关键工序施工方案 3.2 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3.3临时工程施工方案 3.4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3.5施工总平面施工方案 第四章质量保证措施 4.1质量管理岗位职责 4.2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4.3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4测量、监控等质量保证措施 4.5施工标准和现场检测规范 第五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5.1建立健全安全施工保证体系 5.2安全管理岗位职责 5.3安全生产措施 5.4治安保卫措施 5.5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6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 第六章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与措施6.1文明施工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6.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6.3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6.4制定环境保护措施计划 第七章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 7.1施工进度总体安排 7.2阶段工期控制、施工均衡性及工序衔接7.3关键节点施工进度控制 7.4工期保证措施 第八章资源配备计划 8.1项目管理机构配备 8.2机械设备配置

8.3质量监控配备计划表 8.4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8.5资金使用计划 第九章施工管理及措施 9.1施工现场管理 9.2工程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9.3工程管理的配合、协调及服务措施 第十章雨季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基本建设情况 工程名称:青县马厂镇上马厂村等五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三标段 招标人:青县国土资源局。 1.2工程概况 工程建设地点:青县上马厂村、陈官屯。 1.3综合说明 (一)编制依据 1、青县马厂镇上马厂村等五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至六标段招标文件 2、河北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有关的设计、施工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详细)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详细)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以下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精神,为加强和规范XX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力争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以整体连片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统筹资金、整村推进、集中建设”为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规模XX万亩,总投资XXX万元,涉及XX个乡镇、XX余个行政村。主要布置在XXXXXXXX,共分四个区域:一是XXXXXX;二是XXXXXXX;三是XXXXXXXXX;四是XXXXX。项目建设主要工程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必须在XXXX 年XX月X日前竣工并通过验收。 三、工作安排及相关单位职责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要求,结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具体责任分工如下:县国土资源局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论证、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对项目实行“七公开”:一是项目立项前期工作公开。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要求,拟定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范围,公开征求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二是项目资金来源与立项公开。征求同级财政部门意见,依据有关规定公示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项目立项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国土资源局负责在公开栏公开项目预算情况、立项情况。三是项目招标管理公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由监察局、检察院、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

xxx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效益分析

10效益分析 10.1社会效益分析 10.1.1社会影响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产业,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村就业压力;通过土地整理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有利于土地管理工作。对整理后土地进行合法、合理的权属调整,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供和积累经验;通过土地整理使项目区内耕地集中连片,能够为高产农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并为今后实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将极大的增加粮食产量并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为其他地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一个显著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是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能够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长久、深入、顺利发展。 10.1.2维持社会稳定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作用 项目实施后,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未利用其它草地的开发,减少田坎占地面积,可新增耕地面积确保了xx县耕地总量增加,对xx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项目建设后,将形成较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项目区内目前耕作不便及受洪涝影响严重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变;项目区内未利用地和田土坎将得到平整,水土流失将得到治理;提高了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中低产田得到改造,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改善,耕地将达到旱涝保收的土地标准;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夯实了农业基础,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扩大耕地面积,安置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对整 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篇湘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全市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市区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湘潭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关于湘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方案(xx年)>;的批复》(潭政函〔xx〕39号)、《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DB43),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是提高农田质量,改善或消除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地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基地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 第三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第四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在资金安排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三)集中投入,连片开发。 第五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行竞争立项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先进技术推广制、财政资金报账制、多元投入制、资金和项目

公示制、竣工验收制、工程管护制、考评奖惩制,并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六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项目申报与审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竣工验收、运行管护、项目评价七个方面。 第七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项目实地考察等。 第八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立项条件: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项目区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开发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第九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按灌区和流域统筹规划,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十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原则上在湘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xx年规划范围内选定。xx年在栗山、梅桥、东郊、龙洞4个乡镇。xx年在毛田、棋梓、壶天、翻江4个乡镇。xx年在金薮、金石、月山、白田、育塅5个乡镇。xx年在潭市、泉塘、山枣、虞唐、中沙5个乡镇。项目单位确定好建设地点后报市水利与农田建设委员会审批后,开展项目勘测、规划、设计。 第十一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完成后,应当经市水利与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新疆兵团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为切实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结合新疆兵团农业综合开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建设标准。 凡国家立项投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须按照本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检查验收。 一、综合标准 (一) 高标准农田应达到田地肥沃、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林网适宜、生态优良、科技先进、全面节水、旱涝保收,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项目区产出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高产稳产标准。 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总体经济效益增加12%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显著提升,特别是单产达到较高水平(详见表1),实现团场增效、农工增收,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农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单位:公斤/亩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 项目按灌区或流域从源头上筹划,整体推进。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项目区必须集中连片,连片规模应不小于350公顷,使其显现规模效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丘陵山区基本实现园田化。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应通过严格筛选。 项目区应具备可持续稳定利用的水资源条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关外部水利设施配套完善;水源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水源水量能够满足

图解《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文档

2020 图解《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文档 Document Writing

图解《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文 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标准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所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意见》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金整合,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加强建后管护,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意见》明确了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坚持和把握好的基本原则:一是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整合完善相关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二是健全机制,强化监管。鼓励和引导各地探索资金整合、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新机制,统筹使用建设资金,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三是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地方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实情况,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着力建立健全“四个机制”:一是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省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强化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和不同渠道资金整合,改变目前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全程监管机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全国“一张图”,实现有据可查、全面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建后管护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作用;四是投融资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首次有了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首次有了标准 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须坚持哪些原则?公众如何参与?诸如此类问题,可以从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找到答案。该《规范》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原则、内容与技术要求、程序等。 《规范》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 项工程,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对于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禁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据了解,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 (一)田。通过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1250px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500px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1万亩、3万亩和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土。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g/kg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 pH值保持在5.5~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三)水。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利化程度。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

20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促进农业机械化。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打造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六)电。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七)技。通过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85%,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湖北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细则选择颜色发表日期:xx 年 3 月 14 日共浏览 237 次字体颜色:【关闭】【字体:放大正常缩小】湖北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细则一、总则(一)为切实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现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参照湖北省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程,结合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实际,制定本细则。 (二)凡国家立项投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规划及设计、科研院校、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均须按本实施细则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检查验收。 二、综合标准(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机耕作业方便、林网建设适宜、良种良法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1.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

2.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较高水平。灌排设施齐全,灌排自如,灌溉设施、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应合理搭配,配套相应建筑物;格田基本规范、田间道路布置合理,农机通行、耕作方便。 3.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4.项目区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5.项目区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要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每个项目区示范面积原则上不低于 10000 亩;丘陵山区可由 2~3 个相邻地块组成,每个地块面积不小于 3000 亩。 (三)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 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9〕12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农业委员会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的《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各地贯彻实施,并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建设规划 高标准农田是指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目前,我省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35%左右,到2020年要达到60%,每年需新增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这一建设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由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负责,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等部门参加,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具体组织编制。各地的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指定牵头部门组织编制。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与编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开发等专项规划相结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协调推进。

要全面深入地开展农田现状调查,掌握真实情况,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项目区域,落实推进建设措施,合理安排年度计划。规划建设区域要坚持集中连片,突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确保高标准农田长久稳定。 二、严格标准,统筹协调推进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年度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行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等建设整体推进,水田林路山综合治理。平原地区要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基本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可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排灌渠道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建设,桥涵闸站渠配套齐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间道路建设要达到顺直通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全面推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增施有机肥,加强地力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多策并举,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并整合各方面的专项建设资金,建立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资金投入,足额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等用于农业的各项政策规定,集中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建设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一、建设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 益。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 3、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二、建设内容 主要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检测点组成。 1、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 排水沟、田间灌溉、渠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A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包括田块调整与田面平整。田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B 土壤培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耕作层土壤养分常规指标应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C灌溉水源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20年。 D灌溉渠道渠灌区田间明渠输配水工程包括斗、农渠。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15年。 E排水沟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 F田间灌溉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

(word完整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43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 43/ XXXXX—XXXX 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 Field road for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2014-4-22 2014-XX-XX发布2014-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建设目标 (3) 5 规划设计 (3) 6 技术要求 (3) 6.1 田间道路 (3) 6.2 机耕路 (4) 6.3 生产路 (5) 6.4 坡口 (5) 6.5 桥梁、涵洞 (5) 7 检验与评定 (5) 7.1 检验 (5) 7.2 评定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田间道路建设工程体系表 (7)

前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标准包括: ——《高标准农田建设总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 ——《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 ——《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排水》;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输配电》; ——《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服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后管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科、曾文进、徐果毅、王志军、柳明华、盛立新、何宗旺、杨利民、彭福茂、李桂元、赵克金、方晓峰、邹望坤、张斌、王斌、刘振林、龚贺、徐启栋、李江辉、阳小民、陈超强、徐义军、方庆、李燕妮、易新枝、潘宁、钦松、吴慧、梁红梅、黎勇、胡帮、张利峰、邓广。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2020)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2020) 各市农业农村局、省重点事权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农业农村局: 当前正值农田工程建设黄金期,各地正在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根据农业农村部近期召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调度会商视频会议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标准质量意识 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是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硬核”,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既要抓进度,更要抓质量,要始终树牢“质量第一”的意识,健全完善项目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办法,压实农业农村部门、项目单位、监理单位等管理责任,畅通农民群众、社会各界监督渠道,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工作,确保项目工程建得好、用得上、用得好。 二、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 各市要按照《山东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督导项目建设单位规范开展项目前期准备、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监理、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移交管护等工作,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工程质量管理,并严把“四关”:一是严把项目勘察设计关。要择优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项目勘察设计工作,且必须进行实地现场勘察,在此基础上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严禁“闭门造车”,严禁借用资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工作。二是严把施工质量关。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合同,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组织施工,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设备必须符合质量设计要求,并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追责制”。对发生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除依法依规追责外,施工单位不得再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建设。三是严把工程监理关。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按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多种形式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监理记录,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监理资料,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督促整改并复查。对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监理职责的,取消其高标准农田工程监理资格。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单项工程验收、项目初验和项目竣工验收要将实体工程质量情况作为验收重点,要加强对隐蔽工程建设的监督和验收,严禁不合格工程流入后续施工工序,确保工程全部达标。及时办理竣工合格工程移交,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加大督查力度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采取现场巡查、专项督查、暗访暗查等方式,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审计发现、媒体曝光的项目工程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工程产权单位等认真进行整改。要积极推行村义务监督员监督制度,创新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为树立加强工程质量工作导向,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将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工程评选活动(具体另行通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励各地抓好项目工程质量,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监理规划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监理规划

临漳县称勾集镇称东村等十五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监理规划 河北中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七月二十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理范围、内容 ...................................... .. (1) 三、监理依据、机构、岗位职责及程序 ....................... . (3)

1、监理依据 (3) 2、监理机构 .......................................... (4) 3、各级监理人员岗位职责 (4) 4、质量监理程序 (5) 四、工程质量要求 (5) 1、田间道路 (5) 2、建筑材料的审查 .................................... .. (6) 五、施工安全 (6) 1、安全监理的原则 (6) 2、监理人员安全守则 (7) 3、安全员的岗位职责 (8) 六、监理工作制度 (9) 1、工地会议制度 (9) 2、监理记录及档案管理办法 (11) 七、保修期监理 (13) 1、工程保修期的起算、终止和延长的依据和程序 (13) 2、保修期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13) 一、工程概况: 1.1建设单位:临漳县土地整理服务中心 1.2工程名称:临漳县称勾集镇称东村等十五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1.3工程地点:称勾集镇称东村、集后李村、黄村、薛庄村、北杨庄村、南寨村、小呼村、呼西村、东寨村、舒刘村、常红村、常中村、常西村、西刘村、郭小屯村等十五个村 1.4项目区总建设规模为138 2.5234h㎡,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347.2184h㎡,站总面积的97.45%。 1.5工程内容:道路工程、其它工程(标志牌1座) 1.6工程投资:1391.7306万元 1.7施工单位:邯郸市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河北兴途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河北远实建筑安装有限公司、邯郸市亦翔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利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北晟传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康企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河北达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北越祥建筑有限公司、河南开宇建筑有限公司、邯郸市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邯郸市丰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8监理单位:河北中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9开工日期: 7月20日 1.10计划竣工日期: 10月20日 二、监理范围、内容 根据本工程项目委托监理合同及有关法规,本公司主要进行本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及信息管理,内容如下: 1、质量管理

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为了构建最大粮食产能,自2000年开始,依靠现有技术,注重加大投入,有规划、有组织的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在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都能高产的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细致总结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通过总结提炼我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以一万亩为一个基准单位叙述如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由田间工程、田间定位监测点、农技服务和农机服务构成。 (一)田间工程 我县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方田规划、排灌体系、路林体系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增产能力。 1、方田规划 网格化建设方田42个。每个方田呈长方形,长450米,宽350米,约240亩。方田之间由斗(农)沟相隔。 2、排灌体系 农田以井灌为主、黄河水灌溉为辅,排水与灌溉相结合,排涝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井灌工程的井、泵、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达到100%。机井工程质量年限20年,斗、农沟工程质量年限15年。打机井126眼,配变压器12台,埋设节水管道60公

里;开挖疏浚沟渠40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建过生产路管涵280座。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75%以上,每亩年节水240方,节水32.87%。 (1)、机井。每个方田内距一侧地边5米处横向平均排列3眼机井,单井出水量每小时45立方米,每眼机井配置5.5kw潜水泵、IC卡射频控制器和一座2.5米×2.5米井房。10眼机井配置1台100KVA变压器,每台配输高低压线路2600米(低压电缆埋深60厘米),5.5米×5.5米变压器房一座。变压器房与机井房一条线设置。每个方田沿机井“工”字型纵向平均排列6条直径110毫米、承压0.32MPA的PVC节水管道,每隔50米设一个40厘米高的玻璃钢材质节水出口。 (2)、沟渠。①斗、农沟。兼有引黄灌溉和排水防涝双重作用。斗沟横向排列于方田之间,口宽12米,底宽1.5米,深2.5米,边坡1:2;农沟纵向排列于方田之间,口宽8米,底宽1米,深1.5米,边坡1:2。斗、农沟沟坡全部实行衬砌,衬砌为厚度6厘米的预制板,每30米设一道2厘米的伸缩缝,预制板下面铺设两膜一毡防渗土工膜。②毛沟。每个方田内纵向平均排列6条排水毛沟,一端建过路排水涵。口宽5米,底宽1米,深1米。管涵直径60厘米,长4米,基础及出水口均为M10浆砌石。 3、路林体系 斗(农)沟两侧为林带;林带与方田之间修建道路,纵横双向,柏油路与砂石路间隔布局;跨斗沟建盖板桥,跨农沟建涵管桥。修建柏油路、砂石路各20公里、桥120座,植林网600亩(折实)。机耕路通达度达到1,生产路的通达度为0.2,道路密度最少6公里/平方公里。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施工设计方案74750

第一章施工部署 第一节施工组织措施 本工程若我公司中标承建, (详见后附表) 第二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一节梯田工程施工方案 一、新建梯田 (一)梯田的类型 根据埂坎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和土石混合梯田。在土层深厚的黄土地区宜修筑土坎梯田;在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应就地取材,修筑石坎梯田或土石混合梯田。 (二)梯田的施工形式 主要采用机械推平,人工筑埂的形式。在不适宜机械修筑的土石山区,采用人工修筑的形式。 (三)梯田的施工 梯田施工主要是机械修筑,人工辅助打埂,施工包括测量定线、表土处理、埂坎修筑、田面平整、田面耕翻等工序。 1、测量定线

根据梯田规划确定机修梯田施工的地块或坡面,在其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从上到下划一中轴线。 根据梯田断面设计的田面斜宽的一半,在中轴线上确定各台梯田的开挖线基点。 从中轴线上,各台梯田的开挖线基点出发,用手水准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各台梯田的开挖线。 2、表土处理 机修梯田,应根据地形情况,选择保留表土数量多、机修工效高的表土处理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纵坡蛇脱皮法(又称表土逐台下移法) 本方法适宜在修筑田面较窄(10m以下)的梯田,优点是保留表土数量多,质量好。 在整个坡面逐台从下向上修,先将最下面一台梯田修平,不保留表土;将上一台的表土依次推运到下一台铺平,最上一台没有表土,可通过增施肥料等办法改良土壤。 (2)横坡蛇脱皮法 本方法适宜在较缓坡地修筑田面较宽(10m以上)的梯田。 把地块顺埂分成几个开挖区,每一个开挖区的长度,以推土机便于出土为原则,一般长为20m~30m;将后一开挖区的表土依次推运到前一开挖区铺平,最后一个开挖区没有表土,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3、田面整平 一般采用机械修平田面,同时用人工修筑田坎,适用于山地坡度

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设计与评审要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规划设计与评审要点 1、绪论 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ated farmland)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技术、经济、效益及环境、法律法规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项目是否可行,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因此,高标准农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是项目立项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高度重视。 2、项目规划要点 现状情况要明确 (1)注意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定位,项目区现状基础不能太差。 (2)厘清项目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灌溉排水、道路交通等问题,针对性要强,不出现与项目建设无关的问题。 (3)对于拆建、改建、维修的工程,要阐明其现状和建设的必要性。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注意内容的完整性,一般应包括代表年选择、现状年和设计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灌溉水质情况分析等。 (2)保证方法的科学性,灌溉需水量——以灌溉定额为依据,灌溉水利用系数取值要合理,可供水资源量增加要有依据,可供水资源量≠水资源量。 规划布局

(1)基本要求 内容充实、全面、科学,作物布局、水利工程布局、道路布局要合理合规,林网布局须注意其功能定位。 工程布局要与“项目建设必要性”部分相呼应,阐明工程解决的问题。 工程覆盖度要高,避免建成核心区。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排水沟的规划设计往往重视不够,应加强。 (2)建设标准应符合规定 水利措施应符合规范指标,如灌溉保证率、排涝标准、灌水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等。 道路标准应符合政策规定,田间道路(机耕道)3~6m,生产路不大于3m。 防护林,一般不用景观树种,以乔木为主。 (3)水利工程布局注意问题 单体工程规模要符合规定,特别是桥、泵站的规模,单座泵站的控制面积要适宜。 灌溉、排水应兼顾,一般地,若农渠灌排结合,则斗渠、斗沟应分开。 渠道衬砌形式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充分论证。 排水沟护坡,要阐述其必要性,并注意其生态效应。 (4)重要工程布局要细化 对于大规模的管道灌溉系统、喷滴灌系统等,要在规划布局中专门论述,并绘制专项布置图。 图件要求 (1)项目区位置示意图 应反映项目区的区位、交通状况、骨干水源与排水河道的情况等,因此图幅范围要恰当。 (2)项目区现状图 应反映主要工程现状,特别是项目区内的灌溉水源与渠道、排水沟布设与排水出路、现有的交通情况等。 (3)项目区规划布置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精神,为加强和规范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力争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以整体连片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统筹资金、整村推进、集中建设”为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规模15万亩,总投资9000万元,涉及10个乡镇、90余个行政村。主要布置在大广高速、邯临公路、定魏公路、经济开发区南北连接线两侧,共分四个区域:一是河南疃镇、第四疃镇;二是镇、槐桥乡;三是安寨镇、白寨乡、南里岳乡、大河道乡;四是侯村镇、依庄乡。项目建设主要工程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必须在XX年11月7日前竣工并通过验收。 第 2 页共 7 页

三、工作安排及相关单位职责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要求,结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县国土资源局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论证、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对项目实行“七公开”:一是项目立项前期工作公开。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要求,拟定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范围,公开征求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二是项目资金来源与立项公开。征求同级财政部门意见,依据有关规定公示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项目立项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国土资源局负责在公开栏公开项目预算情况、立项情况。三是项目招标管理公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由监察局、检察院、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参与监督。四是项目实施公开。公开项目名称、批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规模、主要工程、投资金额、建设工程等。五是质量监督公开。由项目监理单位全程对项目进行监理,严格按照《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做好施工阶段监督检验,并接受村民小组的监督。六是资金使用公开。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执行《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实行专账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并接受审计和财政部门监督。七是竣工验收公开。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土地整治 第 3 页共 7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