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垄断企业的社会危害性

垄断企业的社会危害性

垄断企业的社会危害性
垄断企业的社会危害性

垄断企业的社会危害性

一方面垄断部门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却为社会提供了较少的产出,不少企业浪费严重甚至严重亏损,如电力行业占用了8000亿元资产存量,每年只有80多亿元利润,还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自来水的平均漏水率平均高达20%,高于巴黎、东京、慕尼黑等国际大都市一倍(胡家勇,2003)。另据《长江日报》2000年8月2日的报道,中国电信所属31个省市的分公司中仅有11家赢利,其余都处于亏损状态,铁路部门更是全行业亏损;另一方面部门利益的驱动加之由行政垄断强化的垄断地位,使得自然垄断部门的产品或服务往往质次价高,由此给社会福利带来了四大损害:

其一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首先是供给不足,不少地区的交通拥挤及经常性的停水、停电,就是最好的说明;其次是消费者付不合理高价,据有关专家1999年的研究,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而言,以美国的费率为基数,换算得到: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0.05,却付出了4023倍的价格连接互联网。中国消费者所购买民航票价的相对价格水平是美国消费者的32倍,每年因民航垄断而造成的民航消费者的福利损失达75—100亿元。再次消费者饱受强制消费及非法受费之苦,根据过勇和胡鞍钢的估算,仅1998—1999年间,电力行业违法收取资费就达27.4亿元,电信行业违法收取资费就达21.7亿元(过勇、胡鞍钢,《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7月13日)。

其二影响内需的扩大: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拉动内需,如加大国债规模、提供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征收利息税、刺激假日经济等等,但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垄断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不断上涨,一方面它压缩了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空间。以煤气和自来水为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价格就大幅度增长,更是飞速增长,很多地区年增幅都达两位数,由于他们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无疑无助于广大中低收入者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吸引外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使得拉动投资需求的难度加大。鉴于此,有不少经济学家如杨帆等认为,以降低垄断价格的办法,来提高大多数城乡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是摆脱通货紧缩,扩大居民需求的主要办法(杨帆,国研网,2001年6月11日)。

其三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自然垄断性行业大多是基础行业,根据投入——产出分析,这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其他行业的投入。一方面这些行业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行业价格的连续超幅度上涨,都将使得相关产业的发展受阻。比如很多农村地区就是因为缺电才减少了对家用电器的购买,在城市家电需求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家电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再比如一些地方不少企业就因自然垄断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不合理高价而陷入亏损的境地,根据有关学者的实地调查,安徽某地的化工厂就因供电部门的垄断高价格而大受其害,供电部门从发电企业以每千瓦0.25元的价格买来的电以每千瓦0.5元的价格卖给化工企业,使得烧碱行业的电费成本大大增加,占到了总成本的70%,企业每生产一吨烧碱就要亏损500元,如果企业自己发电则每吨烧碱可降低成本500元,不少企业立即就可以扭亏。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已十分明朗,竞争也将日趋激烈。自然垄断部门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命脉性部门。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克服自然垄断部门存在的上述问题,最终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鉴于此,十六大报告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强调要“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

垄断与反垄断的利弊

垄断的利弊 一、垄断的利处: 第一,在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比如供水行业、供电行业,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很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是下降的。在这样的行业中,如果由多个厂商同时生产,一方面厂商各自扩大生产规模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多个厂商扩大生产会带来成本增加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一家企业时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垄断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避免重复建设,其经济效果要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 第二,垄断有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创新与进步。垄断从两个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一是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有垄断力量的企业规模都较大,企业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二是垄断力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收益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别的企业就越是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创新是有高风险的活动,因而高额垄断利润才能作为R&D 的资金支撑。 第三,垄断还有利于一国的世界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涌现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从美国政府对待微软公司垄断和捆绑销售行为案的态度可以看出,美国并不希望支解微软,因为那不符合其国家利益。 二、垄断的弊端: 第一, 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 与完全竞争相比, 平均成本价格高, 而产量低。可用图( 1) 来说明这一点。 图( 1) 综合了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状况。通过图上对两个市 场长期均衡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产量为Q 1, 价格为P 1 , 而且当 产量为Q 1 时, 长期平均成本为最低点; 在垄断市场上, 产量为Q2, 价格为P2, 产量为Q2 时, 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最低点。Q1 > Q2, P1 < P2, 说明在垄断市

对犯罪故意认识内容的社会危害性之理性思辨

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问题历来是刑法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是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基本分歧之一。自从构成要件理论在各国基本得到确立以后,对于将实行行为、构成要件结果及其因果关系,行为的主体、客体、状况等作为故意的认识内容一般均不再有疑义。然而,对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在犯罪故意中是否必要,在苏维埃刑法理论和立法对之予以明确肯定后,被视为与其一脉相承的我国刑法也将犯罪故意的概念规定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学界亦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开始对其提出质疑,这一观点自身的许多弱点和不足亦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本文拟就犯罪故意认识内容中的社会危害性认识是否必要及如何对其加以正确认识进行阐释,并结合有关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的各种观点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犯罪故意认识内容中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犯罪人的可责性基础――社会危害性的认知 (一)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1.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占通说的刑事责任理论是以道德上的可谴责性为基础的道义责任论,倡导将犯罪的刑事责任建立在强调人的主观恶性和责任能力的社会伦理责任的基础上,将责任的理论与哲学的非决定论相关联,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在犯罪构成中的重要性。这种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道义责任理论尽管一直以来受到种种非难,但却以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始终被视为刑事理论的基石。在责任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基础是建立在伦理非难的可能性之上的,即所谓“没有责任就没有刑罚”。而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这种非难的可能性是通过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而产生的,这在苏维埃刑法中通过罪过这一概念予以体现,“苏维埃刑法中的罪过,就是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一种故意或过失形式的心理态度,由于这种危害社会行为,就使得这种心理态度受到社会主义立法的谴责。”[1]要使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伦理上的可谴责性,则必然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责任主义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刑法所规定的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以及期待可能性。[2]其中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是犯罪故意所不可或缺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进而还实施该行为,就表明行为人主观上有恶性,才能产生对其给予道德上和伦理上非难的可能,在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即应给予刑法上的否定评价和谴责,即刑事责任。 2.立法依据 苏维埃刑法最早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和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以社会 主义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苏联刑法学家特拉伊宁教授曾经指出:“假如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社会危害性,就不能从道德上谴责他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种意识是作为犯罪构成因素的罪过的特征之一。”[3]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理论被认为是与苏俄刑法一脉相承,最主要的就是吸收了他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内容,“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说,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的社会危害性,

中国企业存在地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公有制企业跟自己的过去比,是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差距还不小。首先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制造乙肝疫苗的“天坛生物”,与美国的同类企业股票价格比,在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与我国股市市盈率差不多的情况下,股价相差几十倍上百倍,股价的差距当然也反映了盈利的差距。还有国内某些垄断行业的企业,比如几大电力电网企业,发生大面积的亏损,行业垄断企业都亏损,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还有中科院办的企业,中科三环,也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其盈利很少,股价很低,不到一美元;还有中科合臣,上海中科分院的企业,上市以来就没有什么盈利,亏损严重,差不多要换主了。国有企业占尽市场垄断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却不能在盈利上反映出来,只说明一个问题——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结果是工人的工资低,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普通工人工资的百分之四,如此低的工资水平,如何能扩大内需呢? 效率低下反映了企业结构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企业结构方面人多而没有效率。国有企业虽经朱总理时期抓大放小,国退民进,兼并重组,下岗分流,但企业人员

的结构仍显“体态臃肿”,企业仍保留政工、宣传等组织,非生产人员非管理人员仍然过多。以中国石油公司为例,它的员工有150万,比世界石油三强加起来的110万还多40万,而中国石油的销售收入只有世界三强的六分之一。中国企业人多效率低,人多又有什么用? 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范围十分狭窄。民营企业可以到人力资源市场去选聘职业经理人,而国企则不能,只能在没有淘汰机制的国家干部队伍里选拔管理人员,毫无疑问国企管理人员素质要比民企低一个或几个档次,优秀管理人才都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去了,其管理效率必然低下,管理效率低下,生产率必然低下,生产率低下当然是不赚钱的了。 公有制企业人多,管理不好,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能视而不见的问题。然而,我们政府的工作重心,什么时候才能转移到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率上来?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掀起提高生产率的运动,造就了全球生产率第一的地位,也造就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民营企业的规范化问题 民营企业的效率不差。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从无到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占领了大部份市场份额,比如在衣、食、住、行(除了航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8章

第八章 1.比较垄断和竞争两种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认为垄断的低效率是其造成市场失灵的根本表现。可以通过比较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比较,来分析垄断的低效率。 首先回顾一下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出的长期均衡。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如图8-1中的S c所示。由于是一个成本不变的产业,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表示各个产出水平相等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整个市场在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a点达到均衡,价格为P*,产出量为Q*。需求曲线表明消费者从每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在价格和产出量的均衡水平上,生产最后1单位产出的社会边际成本(如水平的供给曲线所表明的)恰好等于消费者获得的归之于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如市场需求曲线所表明的)。由于消费者按价格P*能够购买Q*单位的商品(产出),所以,消费者便享有了由三角形adP*所表示的全部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也是全社会的净利益。 图8-1垄断和低效率 下面再看看垄断市场的情形。假定在产业中只有一个企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便是企业的需求曲线。所以,垄断企业可以按照能够销售的数量确定其销售价格。由于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其边际收益曲线便是一条处于需求曲线之下的向下倾斜的曲线,如图8-1中的MR m所示。假定垄断企业和竞争产业都按相同长期不变的平均成本生产,垄断企业在长期通过寻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企业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该企业规模反映于图8-1的平均成本曲线AC m和边际成本曲线MC m。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c 点(表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决定垄断企业产出量为Q m,并决定该产量的价格为P m。

垄断会造成福利损失

垄断造成负的外部性,会造成福利损失 如图, 图 A 设图中MC 、MR 、AR 表示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AR D =也是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收益曲线段是厂商的供给曲线,设图中MR 曲线上E 点以上部分为厂商的供给曲线。垄断厂商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最优产量,即MR MC =决定垄断价格m P ,高于均衡价格C P ,相对于完全竞争的情形,厂商的剩余改变量为C A F -?=,消费者的剩余改变量为B A C --=?,社会的总福利改变量是损失掉面积为B C +的福利: ()B C B A C A C F +-=---=?+? 称B C +为无谓损失。 有关对垄断的管制使得福利得到改善的讨论,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一章的讨论。 政府征税无论是针对买卖双方的哪一方,对市场的作用是一样的 下面图B 与图C 来自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第六章

图 B 考虑对卖方征税。冰激凌的均衡价格是3元,政府决定对卖方(厂商)每支征税0.5元,这是产品税(生产税的一种)。按定义,供给曲线是各种价格下厂商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对厂商征税意味着任何产量上厂商的价格都提高了,从而厂商的供给曲线将由1S 改变到2S ,均衡产量由原来的100下降到90,均衡价格上涨到3.3元,厂商每个冰激凌的收入由原来的3元下降到2.8元,可见税负由消费者与厂商共同负担。 图 C 考虑对消费者征税(这是销售税),见图C 。消费者感到任何购买数量上冰激凌的价格都上涨了,按需求曲线的定义,需求曲线会由1D 改变到2D ,新的均衡产量同样下降到90时,厂商每支收入仍是2.8元,消费者每支多支付0.3元。可见这种征税方式对买卖双方的作用与对厂商征税的结果一样。 注意到两种征税方式对社会福利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征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拉弗曲线 下面图形来自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第八章

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111404212 孙楠楠 摘要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竞争与垄断这两个社会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一样,对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既有着消极的抑制作用, 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竞争和垄断利弊的认识,必然各有所见,并不断深入着。就此,来分析一下竞争与垄断的利弊。 关键词:竞争垄断利弊分析效率技术创新 一、竞争、垄断与效率 效率高低是利弊之争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认为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美国哈佛学派学者谢佩德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了这个观点,认为,一些大的垄断公司,由于内部效率低下,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公司成本的10%。这些学者坚持认为,只有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是低下的。熊彼特批判了竞争企业具有高效率的观点,他说:“很难设想是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不相容。完全竞争的效率、尤其是就新技术效率而言,是低劣的。”这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而大批量生产经营必然引起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这种在规模经济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垄断,显然有着较高的效率。罗伯特·博克反驳了高度集中的垄断企业会使经济效率低下的论点,他认为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他还说,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为了提高价格,限制产量,企业的效率必须是优越于它的竞争对手,否则,它的竞争对手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而市场自由地调节各自企业的效率。 哈耶克从垄断与竞争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说“竞争与垄断相连时,竞争才达到最佳状态。垄断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留下的

论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论刑法上的危危害行为 第一章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甲女和乙男是夫妻,得知丈夫有外遇后,特意给他买一双旱冰鞋,期盼丈夫在运动时摔伤。之后,某一天乙男在穿旱冰鞋运动时不慎摔成重伤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理论说明此案。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甲女送乙男一双旱冰鞋属于一种社会的正常交往行为,而无论其送鞋时的主观状态是什么样的。对于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刑法中禁止的危害的行为必须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的,现实危险性,而且必须是社会生活所不允许的行为,甲女送丈夫旱冰鞋的行为属于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禁止的危险行为,因此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第二,既然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甲的行为与乙重伤之间也就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乙的重伤是自己在滑旱冰时不小心而导致的,重伤的结果应当由乙自己来承担即乙自我担责。 1 2016厚大讲义《刘凤科讲刑法之真题卷》第14页。

第三,尽管甲女在送乙旱冰鞋时期盼甲在滑旱冰时摔伤,具有伤害甲的犯意,但是甲女并没有具体实施伤害乙的危害行为,人不能因为思想而治罪,所以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第四,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要求行为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在本案中甲没有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因此甲的行为既不构成故意犯罪也不构成过失犯罪。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章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述 之核心部分。这是因为“犯罪是刑法的主要内容,而危害行为是犯罪的实体或核心的缘故”2。但是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科学地界定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对于深入研究刑法行为理论以及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均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修订版,第155页。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 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 得到保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 殊功能的企业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 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如 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 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 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 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 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 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和股权 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 的10亿、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 很小的钱。如果不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 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对他的激励问 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业产权 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 会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

《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7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选择题 1.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C) A.提高价格一定能够增加收益; B.降低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C.提高价格未必能增加收益,降低价格未必减少收益; D.以上都不对。 2.完全垄断厂商的总收益与价格同时下降的前提条件是(B) A. E d>1; B. E d<1; C. E d=1; D. E d=0 。 3.一垄断者如果有一线性需求函数,总收益增加时( B ) A.边际收益为正值且递增; B.边际收益为正值且递减; C.边际收益为负值; D.边际收益为零。 4.完全垄断厂商的产品需求弹性E d=1时,(B) A.总收益最小; B.总收益最大; C.总收益递增; D.总收益递减。 5.理性的垄断者不会选择在需求价格弹性的下列哪一绝对值上生产?( B) A 等于零B等于无穷大C大于1 D小于1 6.当垄断市场的需求富于弹性时,MR为( A ) A.正; B.负; C.0; D.1。 7.垄断厂商利润极大时,(C) A.P=MR=MC; B.P>MR=AC; C.P>MR=MC; D.P>MC=AC。 8.如果市场价格超过平均成本,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垄断厂商多卖1单位产品时(D) A.对总利润没有影响,但会缩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B.总利润会减少; C.厂商总收益会减少其数额等于P-AC; D.总利润会增加,其数额为MR-MC,并缩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9.完全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为直线时,边际收益曲线也是直线。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为平均收益曲线斜率的(A) A.2倍; B.1/2 倍; C.1倍; D.4倍。 10.若一个管理机构对一个垄断厂商的限价正好使经济利润消失,则价格要等于( C ) A.边际收益; B.边际成本; C.平均成本; D. 平均可变成本。 11.在短期,完全垄断厂商(D) A.无盈亏; B.取得最大利润; C.发生亏损; D.以上任一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12.完全垄断厂商达于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B ) A. MR=MC; B. MR=SMC=LMC; C. MR=SMC=LMC=SAC; D. MR=SMC=LMC=SAC=LAC 。 13.完全垄断厂商如果处于(A) A.长期均衡时,一定处于短期均衡; B.长期均衡时,不一定处于短期均衡; C.短期均衡时,一定处于长期均衡; D.以上都不是。 14.在完全垄断厂商的最好或最优产量处(D) A.P=MC; B.P=SAC的最低点的值; C.P最高; D.MR=MC。 15.如果垄断者的长期平均成本超过市场价格,则厂商将(C) A.停留在这一营业水平上,因为它使资本得到了一个正常报酬;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最根本弊端在于以党政治企,让企业结构弄得跟机关一样,其习气和政府机关基本没有二致 1、企业领导行政任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都是副处级以上职称,任命时并不太考虑市场经验,管理能力,经营手段之类的东西,主要是考察是否靠得住。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简直就是个小政府,提拔、表扬、嘉奖、处罚等都跟政府一套 2、机构臃肿。受一些历史原因影响,国有企业一般工资福利待遇较民营企业要好出许多,而且有很多是虚职,光拿钱而不必办事的那种,所以很多企业领导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类的往里头安插,把这种事情作为送人情也是家常便饭,这导致企业的负担很重。另外,有些要职也可能被非正道安插的人员占据,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难以胜任,由此引发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 3、无经营意识。国有企业有很多都是垄断企业,在国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而就算企业盈利再多,顶多就是老总们多发点奖金,低层员工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而老总本身光工资奖金加灰色收入就已经多的不行,更在乎的是其它事情,企业只要不至于发生影响太坏的事情,基本就无所谓。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和管理革新上数十年如一日,根本没有改进的打算。至于与国外企业竞争,大多是有政府推动,这些企业只要花钱办事就可以了。 4、缺乏监督。一般民营企业大多管理者就是老板自身,出于对自

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会想方设法来发展壮大企业。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管理层可能受到绩效奖励和股权激励等因素推动,对公司业绩比较在意,且股东对管理层也有监督权。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口号上当然可以喊成“政府监督”,“民众监督”之类的,但事实上政府只有在这些企业太出格的时候才以撤换领导来平民愤,民众就别指望了。没有监督就能保持高效经营,就好像不用清洗厕所就可以一直保持干净一样,你能相信吗? 放眼世界,基本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有企业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都有。我对这些了解不是很深,只能提供少量一点信息。 美国是联邦政府,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各州政府出资并管理的,这些企业每年都要将去年盈利的一部分作为分红发放给全体民众,企业的帐目定期公开,任一州内公民可以随时进行审查(具体执行方法我不太清楚,请原谅,说的比较粗糙)但根据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美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一般也不如私营企业,原因和我们的一条有点像,就是做好了没太多好处,谁都不太在意。 英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全部私有化了,按照英国政府的宣传是非常成功,但是其间的腐败案件必定不在少数,由于不是专业所学,我无力考证,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全世界国有企业做得最好的当然是新加坡,其中代表当然是淡马锡,这可能跟企业监督和业绩激励有很大关联,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整顿下,基本上是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明的政府,其信息披露要求奇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26T19:27:05.1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胡智俊[导读] 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 (厦门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1 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一直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我国企业对企业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造成我国企业管理的滞后。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正确认识 企业管理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对企业管理知识缺乏有效的认识,造成企业内部重工作轻管理的现象。而实际上管理与工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有效的管理,企业工作也很难顺利的进行。 1.1.2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由于企业对管理缺乏重视,一直以来在我国企业内部都没有形成一个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这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困难。因此这些没有形成健全管理体制的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问题,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1.2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性的发展,企业的计划管理很重要,其既可以为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奋进的决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未来的规划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局限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同行业所淘汰,保持不败的地位,就要积极努力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发展增强自己的内在实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要想搞好企业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是关键。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很少有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考虑,一般企业都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发展策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一些企业错过商机,走进发展的死胡同中。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也致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迷惘,降低了工作的动力,影响了工作质量。 1.2.2 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度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提前预测,制定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这在一些外国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却极少出现在我国的企业中。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战略化的部署,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详实的安排,导致企业发展毫无章法,极易偏离轨道,影响造成企业发展的停滞。 1.3 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没有核心精神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而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企业中树立企业文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管理企业,用文化引导员工。而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往往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仅靠雇佣关系进行联系,缺乏强有力的纽带,导致企业中员工离心离德,缺乏向心力,员工与企业之间经不起考验,一旦有危机出现,员工极有可能弃企业于不顾。 1.3.2 企业没有核心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核心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感知企业的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精神风貌,导致员工对企业感情的缺失,无法激起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使员工缺乏前进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 1.4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影响管理工作的展开 要想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人才是关键。我国企业由于长久对企业管理的忽视,导致社会上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不高,而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现象。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4.1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企业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多半缺乏专业性,其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将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安排,更谈不上为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企业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进行选拔,这些人员多半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展开。 1.4.2 人才招聘制度存在问题,影响企业管理人才的招录。人才选拔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我国企业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招录方式,用学历定门栏,在招录过程中注重学历轻视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受到学历的限制没有机会发挥个人所长,而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企业管理层又难以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工作。 2 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福利经济学简单题答案

第一章 二,简答 1、1、为什么说福利经济学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实证性? 答:::福利经济学又称为规范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规范问题较多的分支学科。实际上,福利经济学既有规范性,又具有实证性。从其研究社会经济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来看,是属于实证性分析;从其对社会经济政策展开规范分析并作出最佳选择来看,属于规范性分析,因此,它的研究内容具有双重性。 2、个人福利与个人效用的关系:: 答:::个人福利是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一般来说,从下面的几种情况下,而这是偏好的。(1)当个人偏好受到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的时候。(2)利他主力行为eg:公交让座。(3)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4)不理智的选择,eg,抽烟,酗酒。 3、3、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答:::(1)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和约翰穆勒;提倡社会改革福利经济学先驱霍布森(2)功利主义思想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认为人们本性是趋乐避祸,趋利避害(3)福利的创始人:庇古,他主张征收累进税制,(4)20世纪初40年代,柏格森和薛穆尔森分别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第二章帕累托&&&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一,什么是帕累托原理 答:::帕累托原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帕累托改进,属于动态社会资源配置判断标准;二是帕累托最优原理,属于静态社会资源配置标准。(1)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如果一项社会政策变革使得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有所改善,那么该项改革是最理想的,是可取的。如果一项社会政策变动,在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的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的影响,该项改革是否可取就难以确定了。(2)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此时达到了最优状态,不需要作任何政策变动;否则就会偏离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二,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答:::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主要特点:1.市场主体极多,因此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均不能控制和影响市场价格;2.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3.无市场交易费用,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由于这些特点在现实中很难满足,真正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现实中至多存在某些市场特征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按照完全竞争市场的规律来进行分析。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总结如下:1.价格固定不变,P=MC=AC=AR=MR;2.低价高产出,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3.生产者以最低成本生产,资源得到充分使用,不存在超额利润。 三、帕累托最优与产权分析 答:::由于建议费用的存在,因而产权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就有影响;并且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也会影响资源的最终配置效果。私产制度由于其交易费用最低,因而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产权制度。不仅每一种产权制度都有交易费用问题,而且一种产权制度向另一种产权制度的转变也存在变迁成本问题。因此,制度选择对于资源配置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引申开来,收入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制度,它与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产权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收入分配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补充。故在建议费用不为零的显示经济中,收入分配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与独立经济学第二定理的结论似乎相左,但实际上二者并行不悖。 第三章补偿原理 一、为什么说卡尔多补偿标准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答:::卡尔多补偿变准是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所谓的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的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的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卡尔多补偿变准与帕累托改进的关系很直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德国罗兰·贝格咨 询 公 司 中 国 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得到保 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殊功能的企业 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 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 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 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 和股权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的10亿、 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很小的钱。如果不 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 对他的激励问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 业产权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会把企 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 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 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 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 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 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5%甚至10%的股份,相对于经营业绩来说,这个比例还是个小数字。他还有走错路的可能性。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信任固然好,监督更好。也就是说制度化的监督很重要。要定期的对财务状况作检查,定期地对经营状况作检查。比方说让外面专业的中介机构去监督,让外部的舆论去监督。不

垄断企业实施三级价格歧视与统一定价相比社会福利增加还是减少

垄断企业实施三级价格歧视与统一定价相比,社会福利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解:三级价格歧视对福利结果原则上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一价政策来说,该歧视政策需要在弹性较小的市场提高价格,在弹性较大的市场降低价格。因此这种变化对总配置的损失有抵消作用。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说明了这个直观上似乎合理的结论,即多元价格政策只有通过歧视使得总产出增加时才会优于一价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需求曲线为简单线性时:如果不存在价格歧视下两个线性需求最终的需求都大于零,那么实行价格歧视下的总社会福利水平要小于实行统一价格下的总福利水平;如果不存在价格歧视下的低现需求市场最终的需求等于零,那么此时实行价格歧视下的总福利水平要高于实行统一价格下的总福利水平。 考察一种产品市场。其中,第一个市场的总需求为p Q a p x m m -=)(;另一个市场的总需求为p Q a p x w w -=)(,这里m w Q Q ,且每件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 。假设厂商A 是该产品的垄断生产者。 若厂商A 被禁止采取“歧视”政策(即厂商A 必须实行一价政策),则厂商A 的利润最大化问题是: ))(())((max c p p Q a c p p Q a w m p --+-- 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2 *c Q Q a p w m ++= 此即厂商A 不采取价格歧视政策时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注意这种情况是当两种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都大于零的情况。) 由于w m Q Q ,可知对于相同的数量,第二个市场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存在这种可能:索要高于Q a 的价格(此时0)( p x m ,垄断厂商只服务于第二个市场的消费者)可能给垄断厂商带来更高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是: ))((max c p p Q a w p -- 一阶条件为: w w Q cQ a p 2+= 前述两种情况下的利润分别为)2 (2)(c Q Q a Q Q c a w m w m -+?????? +-和)22(2c Q a cQ a w w -+。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厂商服务于两个市场,两个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都为正;若后者大于前者,则厂商只服务于第二个市场。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实行价格歧视和不实行价格歧视下的福利水平情况: 假设厂商A 的总产出为X ,在第一个市场和第二个市场分别分配m q 和w q ,则最大化总剩余问题为:

经济学论文-垄断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垄断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1X信管X班 3111111111 梨舟歪 摘要:人们对垄断经济利弊的认识,各有所见,也争论不休。显然垄断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垄断对待经济的发展,既有消极抑制作用,又起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就从垄断的定义、垄断产生的原因、垄断的特点以及垄断是否有害等方面对垄断利弊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并通过国内具体实例做深入分析。 关键词:垄断利弊、垄断案例 一、垄断的定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属于与完全竞争相对的不完全竞争形式,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生产或市场实施的一种排他性的控制,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或状态。客观上,垄断既表现为对生产或市场事实上的垄断状态,同时也表现为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具体来说,垄断是一家厂商控制某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现象,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通过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谓垄断,就是指那些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进行的勾结和联合。 二、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是对某种生产要素的占有。这种生产要素成为生产之必备,它

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等,也包括一些无形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像专利、商标权或品牌优势等无形产权,以及政府所给予一个企业的特许经营权、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特定的产业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好处等。谁获得了生产要素的垄断,必然会形成生产上的垄断。 通俗点说,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之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第二,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三、垄断利弊的不同观点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垄断是有害的,有的学者还认为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头号公敌。但是垄断是否有危害联系到垄断和竞争、创新、社会福利等等的关系来看。在经济学界都存在有很大的分歧,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关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理论界一般认为,垄断妨碍竞争,一方面垄断企业通过设置进入障碍,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战消灭竞争对手。通过这些排他性控制限制了公平竞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 1、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 2、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顺序不能改变) 3、调查法;观察法 4、格老秀斯;洛克;斯宾诺莎;霍布士;孟德斯鸠;卢梭;潘恩(任填三项) 5、芝加哥学派 6、严景耀 7、犯罪事实;犯罪情况 8、犯罪状态;犯罪规律 9、功利取向型犯罪;价值取向型犯罪;情感冲动型犯罪;传统习俗型犯罪 10、暴力犯罪;环境犯罪;高科技犯罪;公害犯罪 11、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 12、矛盾冲突论;综合动因论 13、唯一性;有限性 14、推动作用;暗示作用 15、过分溺爱;简单粗暴 16、制度层;意识层 17、累积性;融合性 18、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 19、时代性;民族性;群体性 20、松散式结构;集团式组织结构 21、盗码并机;电信欺骗犯罪 22、通讯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反政府的计算机犯罪;商业领域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虚拟犯罪 23、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结果多元化 24、主体系统;规范系统;手段系统 25、物质资源;关系资源 26、名誉惩罚;人身惩罚 27、罪刑对等原则;刑罚效力原则 28、及时性;彻底性 29、社会规范 30、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二、名词解释 1、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刑法学: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根本,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注重研究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刑罚学的任务是提出准确的惩治犯罪的原则。 3、越轨行为:所谓越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做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等。

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中航油”事件介绍 自2003年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2003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如“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自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进行了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一直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也没有发现。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新加坡公司才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紧急报告。(摘自:新浪财经网) 2分析“中航油”事件中的财务控制问题

“中航油”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而造成这么大的亏损,主要是因为中航油集团在对陈久霖的管理及新加坡公司在财务控制上产生了巨大失误,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管理不到位,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以及作为新加坡分公司的集团领导层和管理者在决策和操作方面的错误。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则是由于中航油集团公司在产权问题上的不清晰。 2.1中航油集团产权问题 产权问题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尚未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代表职能混为一体,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制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靠行政力量内生的,同时又缺乏外部治理机制(如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压力,必然的结果是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成为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权责不明、过多干预企业但又由于内部控制人的失控导致监管失效。 “中航油”事件是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下的一个缩影悲剧。陈久霖作为新加坡公司的经营者而非所有者,使得其风险意识相当薄弱,而整个管理层也由于对政府过度依赖,使新加坡公司长期处于低风险经营状态。他们只关注生产经营本身,系统风险全部交给政府,很少顾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更不考虑国际金融环境对中国的影响。到最后陈久霖由于投机毫赌失败不能收场时,才想到向中航油集团母公司求援。 中航油集团这种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使其在财务控制方面目标极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