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本教材强调“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高一阶段立体几何的学习更注重“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适度进行“思辨论证”。本节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判定定理。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的性质、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之后,且已具备一定数学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认识迁移到后继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学习面面垂直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既是前期知识的发展,又是后继课程有关图形研究的前驱,在教材当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类比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探究过程,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些平面几何基础,在学习了线线、线面关系后,已具备了本节课所需的预备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研究顺序和方法基本相同,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空间构图的想象能力进行教学;但在如何发现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上存在难点,故可以借助教师事务的展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在一系列的设问中找到正确的结论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

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归纳并理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用它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表述判定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合情推理得出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依据:教学重在过程,重在研究,而不是重在结论。学生不应该死背定理内容,而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知识就成了一个数学模式,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

2、难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发现及应用。

依据:因为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虽然学生了解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但在问题中应用的时候就不够灵活或找不到需要的条件。为此,本节的难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疑点:正确理解并应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定理中的关键词:相交.

七、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法

为了把发现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成功的体验让给学生;为了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着力于知识建构,就必须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交流、表现的机会。采用引导发现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到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2、学法指导:根据“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从而把学法定为问题探究学习方法,借助实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理解判定定理。。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生在现实

背景只需按为此结合一道习题即回归了上节课直线与平面的判定也引出了本节

课的内容,自然流畅,更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学习的必要性。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判定你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

本题吗?

实例:如图,在正方体ABCD—A

1B

1

C

1

D

1

求证:B

1

D

1

|| 平面C

1

BD

[知识链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因此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这样就自然想到了找中点。平行问题找中点解决是个好途径好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解决立几论证平行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下面做,

师生共同评价点明,对旧知识复习,

又有深入,同时又点出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点明证明线面平

行的方法及思想(转化的思想)

2.提出课题

思考1:如果将上题中正方体中的AB

1 , AD

1

连接构成了一个新的

平面AB

1D

1

如何证明:平面AB

1

D

1

∥平面C

1

BD

[设计意图:说明面面平行证明的必要性,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题,并为探寻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 A

B

C

D

A

B

C

D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思考1: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举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给人平行的感觉。

生2:,前后两块黑板也是平行的,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思考2:两个平面满足什么条件时,就可以说它们是平行的?下面我们来探索结论。

[学情预设:此处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很自然的,但老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

2,探索思路,体验过程

探索一:问题的转化

生:根据定义,关键在于判断它们没有公共点。

教师:定义法判断平面与平面平行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类比上一节,研究线面平行时,我们转化成线线的平行的“平面化”的思想,平面与平面平行可转化成什么?

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平面也是由直线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其中一个平面中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教师:也就是我们可以研究平面中的直线。

(多媒体展示)在长方体上表面内随意画出一些直线,你观察到什么?(由观察结合前面学习的公理,这些直线都与下表面平行,否则两个平面就会有公共点)

只要满足什么,两个平面就平行?(上表面的所有直线都与下表面平行)问题于是转化为:说明上表面内的直线与下表面平行的问题。

教师:研究上表面的所有直线与下表面的平行问题。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逐一检验未免太麻烦了。可否研究部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如“人大代表”到底需要几条?

探索二:需要几条直线?需要什么样的直线?

思考:(1)上表面有一条直线与下表面平行,两平面平行吗?

(2)上表面有两条直线与下表面平行,两平面平行吗?

借助几何画板和长方体模型,很容易观察出问题(1)不能保证平行。

对于问题(2)分两种情况讨论(依据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当两条直线平行时,如何?(观察模型有不成立的情况)

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如何?(多次操作,直观感知)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典型实例,直观感知、观察,动手操作获得①结论,然后教师演示。在探究②时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位置,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拓展规律,得出结论

教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当上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与下平面平行时,两个平面是平行的。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可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平行的问题.实际上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条件不需要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只需要在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请给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升华定理)

生: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教师:你能用符号来表示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吗?

a?α,b?α,a∩b=A,a∥β,b∥β?β∥β

意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归纳概括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并能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

作用:判定或证明面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总结:利用判断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有两条直线平行同一个平面

(2)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

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定理中的关键词语,并概括出以上两个条件,在应用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2)中是相交的两条直线。

(三)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想一想: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说明理由,错误举例说明:

(1)已知平面α和β,直线a和b,若a∥ β ,b∥ β,则α∥β。()

(2)平面α内有无穷多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则α∥β。()

(3)平面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平面β平行,则α∥β。()

(4)已知平面α和β,直线a和b,若aα,bβ且a∥β,b∥α则α∥β()

学情预设: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强调定理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灵活的判断两个平面平行,同时提高了学生数学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转换的能力。

2、体验定理,简单应用

例1、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

C

1

D

1

,求证:平面AB

1

D

1

∥平面C

1

BD。

证明:因为ABCD-A

1B

1

C

1

D

1

正方体,

所以D

1C

1

∥A

1

B

1

,D

1

C

1

=A

1

B

1

又AB∥A

1B

1

,AB=A

1

B

1

∴D

1C

1

∥AB,D

1

C

1

=AB,

∴D

1C

1

AB是平行四边形,

∴D

1A∥C

1

B,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可知

D 1A∥平D

1

B

1

=D

1

所以,平面AB

1

D

1

∥平面C

1

BD。

总结思路,体会思想: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体会转化思想[设计意图:1与本节开头的问题呼应,并得到了解决2通过问题探究、讨论,思辨,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3练一练,巩固新知

练习、棱长为a的正方体AC1中,设M、N、E、F分别为棱A1B1、A1D1、C1D1、 B1C1的中点.

(1)求证:E、F、B、D四点共面;

(2)求证:面AMN∥面EFBD.

[设计意图:设计这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与深化定理的运用,特别是通过练习训练,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图形中去识图,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逐步培养空间感与逻辑思维能力。]

4回归生活:

你知道建筑师是如何检验屋顶平面是与水平面平行的吗?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五)归纳整理小结、整体认识

1、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应用。

2、判定定理中的线与线、线与面应具备什么条件?

3、转化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实质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同学们要认真掌握.

意图: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帮助学生认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知识得以升华。

(六)作业布置

N

M

E

F

A

B

C

D

A

C

D

B

意图:巩固知识点,灵活运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平行。

(七)板书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判定定理图形语言

2、例1 练习

判定定理符号语言

会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

(八)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这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线”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心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步入问题情境,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知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发言,使得学生参加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同时给于肯定及鼓励.

2.教学实施

(1)复习提问,不仅是旧知识的复习,而是有所深入、提高,同时在思维方法明确转化的思想方法.

(2)在讲解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时,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设计三个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考虑到:反证法是高一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而又难掌握的方法,虽然前几节课有所接触,然而对于同学而言仍属难点,为了分解难点,在学生提出用反证法之后,仍根据反证法的步骤,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证明,使证明方法容易接受.

对于定理二,突出类比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及证明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2.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通过问题解决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 2.通过问题的证明寻求事物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难点 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 在启发、诱思下逐步完成定理的证明过程. 平面的位置关系也需以实物(教室)为例,启发诱思完成.通过师生互议,解决例1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9.5.1 A) 第二张:(记作§9.5.1 B)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师生共同复习回顾,线面垂直定义,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归纳小结线面距离问题求解方法,以及利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立体几何的问题解决:一是如何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问题;二是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得到充分利用、渗透,这些都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 下面继续研究面面位置关系. Ⅱ.讲授新课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除教材上例子外,我们以所在教室为例,观察面与面之间关系. [师]观察教室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及上、下两个面都是平行的,而其相邻两个面是相交的.[师]打开教材竖直放在桌上,其间有许多个面,它们共同点是都经过一条直线.观察教室的门与其所在墙面关系,随着门的开启,门所在面与墙面始终有一条公共线.结合生观察教室的结论,引导其寻找平面公共点,然后给出定义. 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我们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有公共点,它们相交于一条公共直线.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 (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师]两个平面平行,如平面α和平面β平行,记作α∥β. 下面给出两个示意图,同学们考虑哪个较直观? [生]图(1)较直观,图(2)不直观. [师]从以上两种画法,告诉我们画图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图(2)为何不直观?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 阜平县城厢中学张丽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叫张丽娟,来自阜平县城厢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本课内容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其本课内容所处的地位,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 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

点: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猜想、推理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说学情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课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归纳、类比、概括出平行线的判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七 个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本教材强调“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高一阶段立体几何的学习更注重“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适度进行“思辨论证”。本节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判定定理。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的性质、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之后,且已具备一定数学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认识迁移到后继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学习面面垂直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既是前期知识的发展,又是后继课程有关图形研究的前驱,在教材当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类比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探究过程,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些平面几何基础,在学习了线线、线面关系后,已具备了本节课所需的预备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研究顺序和方法基本相同,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空间构图的想象能力进行教学;但在如何发现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上存在难点,故可以借助教师事务的展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在一系列的设问中找到正确的结论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

两平面的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典型例题一例1:已知正方体ABCD - A1B1C1D1. 求证:平面 AB1D111平面C1BD . 证明:T ABCD - A1B1C1D1 为正方体, ??? D1A//C1B , 又C1B 平面C1BD , 故D1A// 平面 C1BD . 同理D1B1 //平面C1BD . 又D1A D1B1 D1 , ???平面AB1D1// 平面C1BD . 说明:上述证明是根据判定定理1实现的.本题也可根据判定定理2证明,只需连接AC 即可,此法还可以求出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典型例题二 例2:如图,已知// , A a, A 求证:a . 证明:过直线a作一平面,设 b . ?/ // ??? a1 // b 又a//

? a//b 在同一个平面内过同一点A有两条直线a,a1与直线b平行? a与a1重合,即a

说明:本题也可以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典型例题三 例3: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它和另一 个也相交. 已知:如图,// ,1 A. 求证:I与相交. 证明:在上取一点B,过I和B作平面,由于与a有公共点 A , 与有公共点 B . ???与、都相交. 设a, b . ?/ // ? a//b 又I、a、b都在平面内,且I和a交于A . T I与b相交. 所以I与相交. 典型例题四 例4:已知平面// , AB , CD 为夹在a ,间的异面线段,E、F分别为AB、CD的中点. 求证:EF〃, EF // . 证明:连接AF并延长交于G . ??? AG CD F ? AG , CD确定平面,且 DG .

?/// ,所以AC//DG , ACF GDF , 又AFC DFG , CF DF , ??? △ ACF ◎△ DFG ? ??? AF FG ? 又AE BE , ? EF//BG, BG ? 故EF // ? 同理EF // 说明:本题还有其它证法,要点是对异面直线的处理. 典型例题六 例6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四个顶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分别为A1、B1、G、D1,且A、B i、C i、D i互不重合,也无三点共线. 求证:四边形A i B i C i D i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T AA , DD i ?- AA // DD i 不妨设AA和DD i确定平面 . 同理BB i和 CC i确定平面 又AA i // BB i,且BB i ? AA // 同理AD // 又AA i AD A // A D i, B i C i

《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doc

《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

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文昌中学数学组曾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2.加深学生对转化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难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两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 生: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师:对,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生:平行. 师:为什么? 生:用反证法,假设不平行,则这些线中至少有一条和另一个平面有公共点或在另一个面内,而此两种情况都说明这两个平面有公共点,与两个面平行矛盾. 师:证得很好.反过来,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和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由以上结论,就可以把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平行的问题.但要注意:两个平面平行,虽然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但

这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并不一定互相平行,它们可能是平行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但不可能是相交直线. 〔对旧知识复习,又有深入,同时又点出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为引入新课作铺垫〕二、新课 师:接下来,我们共同对两个平面平行作定性研究,先来研究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具有什么条件的两个平面是平行的呢? 生:根据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只要能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就可得出两个平面平行. 师:很好,实质就是由线面平行来得到面面平行.而实际上,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并不需要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其它方法,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命题. (1)平面α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则α∥β,对吗? (2)平面α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则α∥β,对吗? 〔学生讨论回答,并举出反例,得(1),(2)不对,教师接着问〕 (3)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则α∥β,对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评述〕 师:以上三个命题均为假命题,那么,怎样修改一下命题的条件,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请一名同学回答〕 生:把条件改为: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若它们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所确定的平面也一定与这个平面平行. [此是学生的猜想,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进行严格论证] 师:下面我们来证明.先把命题完整的表述出来.

平行线的判定2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舞蹈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2) 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李红 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判定方法二和判定方法三。 二、说目标 1、课程目标: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产生过程。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及其表述。 2、三级目标:初级目标⑴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⑵会进行简单推理及其表述。中级目标⑴当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推证结果时,会进行相应的代换;⑵当应用定理的图形不完整时,会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图形补充完整,领悟转化思想。高级目标⑴能将平行线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推理实际问题,领悟化归思想、建模思想。 3、核心知识: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体现化归思想和建模思想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习了对顶角、邻补角,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推论,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 四、说教学过程 1、采用问题导入知识点。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若∠2= ∠3,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若∠3+ ∠4= 180°,则直线AB与CD 平行吗?由此你又能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这是初级目标,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顶角相等、补角的知识,转化为用平行线的判定1来解决,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判定方法。 2、问题再探究。通过刚才推导的结论,若∠1+ ∠5= 180°,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这是中级目标,图中∠1与∠5的关系既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因此可通过“对顶角”或“补角”的相关知识将“已知角”转化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然后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此题采用多种证明方法,拓展思维,达到高级目标。 3、归纳提炼。让学生对刚才学习的知识归纳,利用两角相等(互补)的相互转化,实现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初级例题。例1、如图,∠1+∠2=180°,那么AE与DF平行吗?用前面学习过的判定方法,能否直接得出两直线平行呢?如果不能,怎么转化才会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情况呢?最后得出两直线平行。有了一定的方法后,进入变式训练中。 5、中级例题。例2、在两直线AB与CD间有一点E,变化点E 的位置,在已知条件下,能否得出直线AB//CD吗?图(1),已知∠E=∠C-∠A,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看图后可以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结论。首先观察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邻补角和三内角和的知识,找到∠CFA与∠E、∠A之间的关系,得出

平行线的判定 说课稿

说课稿 课题: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章第二节。七年级学过的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几何推理等内内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与教心理学中智慧技能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层次进行定位,本课属于智慧技能的规则学习。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虽然是初中一年级,他们进入初中尚不满一年,接触平面几何知识也是从本学期开始的,所以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强,语言的表达也不十分规范,这都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所要强调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了解得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 3、进一步规范几何推理语言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 情感目标:体会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几何性质(规律)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在同一平面内,____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或______ 3.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如图,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填空: ∠4与∠8是__________, ∠3与∠6是__________, ∠4与∠6是__________, 二、 平行线的画法 (1) 放 (2) 靠 (3) 推 (4) 画 三、 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推导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理格式: ∵∠1=∠2 ∴a ∥b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果∠3=∠6,可推出AB ∥CD 吗? 如何推出?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解: ∵∠3=∠2 又∵∠3=∠6 ∴∠2=∠6 ∴AB ∥CD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理格式: ∵∠3 =∠6 ∴AB ∥CD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果∠4+∠6=180°,可推出AB ∥CD 吗? 如何推出?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解: ∵∠4+∠2=180° 8 76 5 431 2F E C D B A H G 2 1b a B A 6 3 2F E C D B A H G 6 4 3 2F E C D B A H G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同步练习

25 A 1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班级 姓名 1.设直线l,m,平面α,β,下列条件能得出α∥β的有 ( ) ①l ?α,m ?α,且l ∥β,m ∥β;②l ?α,m ?α,且l ∥m ;③l ∥α,m ∥β,且l ∥m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 2. 已知:命题:P :α内存在着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均相等;命题:Q :α∥β,则 下面成立的是( ) A P ?Q ,P ?Q B P ?Q ,P ?Q C P ?Q , D P ?Q , P ?Q 3.下列命题中,可以判断平面α∥β的是( ) ①α,β分别过两条平行直线;②a ,b 为异面直线,α过a 平行b ,β过b 平行a ; A ① B ② C ①② D 无 4.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B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 若—个平面内至少有三个不共线的点到另—个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D 若三条直线a 、b 、c 两两平行,则过直线a 的平面中,有且只有—个平面与b ,c 都平行.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与同一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二、填空题; 6.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一定相互平行; ④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无数多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7. 若夹在两个平面间的三条平行线段相等,那么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8. 如右图,点P 是光源,将投影片放在平面α内,问投影幕所 在平面β与平面α______时,投影图象的形状不发生变化. 三、解答题; 9. 如图: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底面三角形ABC 中,1==CB CA ,?=∠90BCA ,棱 21=AA ,M 、N 分别为A 1B 1、AB 的中点 求证:平面A 1NC ∥平面BMC 1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尚义二中史翠梅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第二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第二小节(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首先通过平行线的画法等实例让学生在画图、观察、实验、归纳的基础上发现并认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探索并证明得到“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继“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即三线八角内容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同时它又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好它会为后面继续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情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等知识,具备了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已经知道平移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以及“平移”过去是平行的事实.但在逻辑思维、几何语言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同时通过“说理”、“简单推理”等言之有据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还很薄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探索并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表述。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说理等方式,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体会发现和得到几何结论的一般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体会“转化”及“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合情推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判定方法1的得出;另一个是得出判定方法2、3的“简单推理”的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同步练习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班级姓名 1.设直线l,m,平面α,β,下列条件能得出α∥β的有( ) ①l?α,m?α,且l∥β,m∥β;②l?α,m?α,且l∥m;③l∥α,m∥β,且l∥m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 2.已知:命题:P:α内存在着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均相等;命题:Q:α∥β,则下面成立的是() A P?Q ,P?Q B P?Q,P?Q C P?Q, D P?Q,P?Q 3.下列命题中,可以判断平面α∥β的是() ①α,β分别过两条平行直线;②a,b为异面直线,α过a平行b,β过b平行a; A ① B ② C ①② D 无 4.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B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 若—个平面内至少有三个不共线的点到另—个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D若三条直线a、b、c两两平行,则过直线a的平面中,有且只有—个平面与b,c都平行.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④与同一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二、填空题; 6.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C M B A 1 B 1 C 1 A ③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一定相互平行; ④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无数多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7. 若夹在两个平面间的三条平行线段相等,那么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8. 如右图,点P 是光源,将投影片放在平面α内,问投影幕所在 平面β与平面α______时,投影图象的形状不发生变化. 三、解答题; 9. 如图: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底面三角形ABC 中,1==CB CA ,?=∠90BCA ,棱 21=AA ,M 、N 分别为A 1B 1、AB 的中点 求证:平面A 1NC ∥平面BMC 1 10.已知四面体ABCD 中,M ,N 分别是△ABC 和△ACD 的重心,P 为AC 上一点,且AP : PC=2:1,求证:(1) BD ∥面CMN ;(2)平面MNP//平面BCD. C D A M N P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模板2019-01-0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设计)

.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初步运用; 2.过程与方法:以实物为媒体,启发、引导学生逐步经历定理的直观感知过程, 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情推理、澄清概念、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含义; 能应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断或证明线面、面面平行; 一、目标展示 二、复习回顾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键是什么?具体方法有哪些? 三、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56—57页内容,交流解决下列问题: 1.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如何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描述? 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作用有哪些? 一、文字语言描述: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二、图形语言描述: 三、符号语言描述:,,,,a b a b P a b ββαααβ???=////?// 四、作用:证明两个平面平行 四、合作探究 问题 1.(1)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吗? 答:不一定,这两个平面平行或者异面.

. (2)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吗? 答:不一定,这两个平面平行或者异面.(注:同一平面内的这两条直线必须是相交的直线) 问题 2.设直线l, m,平面α,β,下列条件能得出α∥β的有( A ) ①l ?α,m ?α,且l ∥β,m ∥β; ②l ?α,m ?α,且l ∥m ,l ∥β,m ∥β; ③l ∥α,m ∥β,且l ∥m ; ④ l ∩m =P, l ?α,m ?α,且l ∥β, m ∥β.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五、精讲点拨 例1.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E ,F ,G ,H 分别是AB ,AC ,A 1B 1,A 1C 1的中点,求证: (1)B ,C ,H ,G 四点共面; [解答](1)因为G ,H 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所以GH 是△A 1B 1C 1的中位线,所以GH ∥B 1C 1.又因为B 1C 1∥BC ,所以GH ∥BC ,所以B ,C ,H ,G 四点共面. (2)平面EFA 1∥平面BCHG . [解答] (2)因为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所以EF ∥BC .因为EF ?平面BCHG ,BC ?平面BCHG ,所以EF ∥平面BCHG .因为A 1G ∥EB ,A 1G =EB ,所以四边形A 1EBG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 1E ∥GB . 因为A 1E ?平面BCHG ,GB ?平面BCHG ,所以A 1E ∥平面BCHG .因为A 1E ∩EF =E ,所以平面EFA 1∥平面BCHG . 练习: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M ,N ,P 分别是C 1C ,B 1C 1,D 1C 1的中点.求证:平面MNP ∥平面A 1BD . 例2.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G 为DD 1上一点,且D 1G ∶GD =1∶2,AC ∩BD =O , 求证:平面AGO ∥平面D 1EF .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优秀教案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灵活运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实现“线面”“面面”平行的转化。 【教学重点】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用两分法进行两次分类。 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 α?,a A α=,//a α。 2.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推理模式:,,////l m l m l ααα???。 证明:假设直线l 不平行与平面α, ∵l α?,∴l P α=, 若P m ∈,则和//l m 矛盾, 若P m ?,则l 和m 成异面直线,也和//l m 矛盾, ∴//l α。 a α a α

3.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推理模式://,,//l l m l m αβα β?=?。 证明:∵//l α,∴l 和α没有公共点, 又∵m α?,∴l 和m 没有公共点; 即l 和m 都在β内,且没有公共点,∴//l m 。 二、讲解新课: 1.平行平面: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2.图形表示:画两个平面平行时,通常把表示这两个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分别画成平行的。 3.平行平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推理模式::a β?,b β?,a b P =,//a α,//b α//βα?。 分析:这个定理从正面证(用定义)比较困难,所以考虑用反证法。 启发:(1)如果平面α和平面β不平行,那么它们的位置关系怎样? (2)如果平面α和平面β相交,那么交线c 和平面β中的直线a 与b 各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相交直线a 与b 都与交线c 平行,这合理吗?为什么? 证明:假设c βα=, ∵a β?,//a α, ∴//a c ,同理//b c 。 即在平面β内过点P 有两条直线与c 平行,与公理4矛盾, ∴假设不成立,∴//βα。 推论: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推理模式: ,,,,,,//,////a b P a b a b P a b a a b b ααββαβ'''''''=??=???。 4.平行平面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推理模式://,,//a b a b αβγ αγβ==?。 证明:∵//,,a b αβαβ??,∴,a b 没有公共点, 又∵,a b γγ??,∴//a b 。 β α m l c P b a β α γ b a β α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下面我将从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环节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首先,我来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以及“平行线”的继续,也是学生后期学习平移、平行四边形等相关几何知识的基础,并且从本节课起也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下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七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接触过平行线,对于平行线的画法 以及含义有了基本的掌握,但他们接触几何的时间并不长,认识只停留在事物表面,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同时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难点确定为: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索。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判定 2. 经历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来说一说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教法选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取先让学生先动手画一画,再进行猜想验证最后讲评点拨,鼓励学生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总结归纳的方法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学法选择: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知道,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情景诱导 通过情境创设,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再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再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探究指导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课堂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我设置了让学生观察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用符号语言表达结论等过程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这些探究过程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完成完成,完成后进入下一环节 (3)展示归纳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开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

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附答案)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含义.2.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准确描述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知道其地位和作用.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线面关系的简单问题. 知识点一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思考 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吗? 答 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该结论错误. 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思考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平行吗? 答 不一定.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或在另一个平面内. 题型一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1 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 求证:(1)EH ∥平面BCD ; (2)BD ∥平面EFGH . 证明 (1)∵EH 为△ABD 的中位线, ∴EH ∥BD . ∵EH ?平面BCD ,BD ?平面BCD ,

∴EH∥平面BCD. (2)∵BD∥EH,BD?平面EFGH, EH?平面EFGH, ∴BD∥平面EFGH. 跟踪训练1在四面体A-BCD中,M,N分别是△ABD和△BCD的重心,求证:MN∥平面ADC. 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M,BN并延长,分别交AD,DC于P,Q两 点,连接PQ. 因为M,N分别是△ABD和△BCD的重心, 所以BM∶MP=BN∶NQ=2∶1. 所以MN∥PQ. 又因为MN?平面ADC,PQ?平面ADC, 所以MN∥平面ADC. 题型二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E分别是BC与B1C1的中点.求证:平面A1EB∥平面ADC1. 证明由棱柱性质知, B1C1∥BC,B1C1=BC, 又D,E分别为BC,B1C1的中点, 所以C1E綊DB,则四边形C1DBE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EB∥C1D, 又C1D?平面ADC1, EB?平面ADC1, 所以EB∥平面ADC1. 连接DE,同理,EB1綊BD, 所以四边形EDBB1为平行四边形,则ED綊B1B. 因为B1B∥A1A,B1B=A1A(棱柱的性质), 所以ED綊A1A,则四边形EDAA1为平行四边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