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

(一)样品准备

1.液体样品根据用户提供的技术指标,检查浓度范围是否合适,如果需要稀释,则要考虑所需溶剂类型和稀释倍数。

2.固体样品均匀粉末、片状或具有光滑平面的块状样品,均可直接测定。

(二)操作步骤

1.开机:接通电源,打开主机开关,点燃(打开)光源后,根据说明书要求启动计算机。

2.检测前准备:参照仪器说明书,在20天内至少进行一次激发校准和发射校准,检测前仪器应预热。

3.工作条件的选择:环境温度应在20℃±5℃;相对湿度不大于70%;电源稳定,无磁场、电场干扰。根据样品的特性及荧光强度,选择合适的仪器工作条件(如狭缝、PM增益、响应时间等)。

4.基本测定

(1)荧光激发光谱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扫描发射波长,找到maxλem,以此为发射波长,记录发射强度作为激发波长的函数,便得到激发光谱。

(2)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扫描激发波长,找到maxλex,以此为激发波长,记录发射强度与发射波长间的函数关系,便得到荧光发射光谱。

(3)差谱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测定背景溶液的发射光谱并储存起来,在一定的工作方式下,扫描样品溶液的发射波长,得到当时的光度值和储存的背景值之间的差示值,即差谱。

(4)峰面积积分

选择适当的工作方式,对样品溶液进行积分操作,即得到峰面积积分。

(5)荧光强度

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设置λex、λem,采用定点读数或扫描方式,即可测得所选波长处的荧光强度。

(6)定量测定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一定的测定条件下,设置λex、λem,按照由稀至浓的次序,测定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浓度的工作曲线,不改变仪器参数测定未知溶液的荧光强度,由工作曲线即可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

(三)分析结果的表述

1.荧光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以及其他光谱由仪器控制电脑直接绘出。

2.峰面积积分、荧光强度由仪器控制电脑计算显示。

3.定量测试: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绘制出荧光强度-浓度的工作曲线。浓度未知的溶液的荧光强度测定后,由工作曲线求出该溶液的浓度。

(四)注意事项

1.在实验开始前,应提前打开仪器预热,并配制好所需的溶液,对于已经配制好的溶液,在不用时放在4℃冰箱中保存,放置时间超过一星期的溶液要重新配制。

2.实验所用的样品池是四面透光的石英池,拿取的时候用手指掐住池体的上角部,不能接触到四个面,清洗样品池后应用擦镜纸对其四个面进行轻轻擦拭。

3.在测试样品时,注意荧光强度范围的设定不要太高,以免测得的荧光强度超过仪器的测定上限。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的清理台面,处理废液,清洗和放置好样品池,将下次要用的溶液放回冰箱,并且按规定登记实验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LS55操作说明书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中文培训手册

LS-45/55荧光/磷光/发光 分光光度计 使用说明书 美国Perkin Elmer公司 2003 年4月

一、理论基础 荧光、磷光、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均属于分子发光。现将其原理简介如下: 室温下,大多数分子处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将很快衰变到基态。若返回到基态时伴随着光子的辐射,这种现象被称为“发光”。 每个分子具有一系列严格分立的能级,称为电子能级,而每个电子能级中又包含了一系列的振动能层和转动能层。图中基态用S0表示,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和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分别用S1、S2表示,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层(见图1),第一、二电子的激发三重态分别用T1和T2表示(见图2)。 图1荧光的能级图 1、荧光的产生 当分子处于单重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时,去活化过程的一种形式是以10-9~10-6秒左右的短时间内发射一个光子返回基态,这一过程称为荧光发射(见图1)。2、磷光的产生 从单重态回到三重态的分子系间跨越越迁发生后,接着发生快速的振动驰豫而到达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上,当没有其他过程同它竞争时,在10-4~102秒左右的时间内跃迁回基态而发生磷光(见图2)。 由此可见,荧光与磷光的的根本区别是: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的跃迁产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

图2磷光的能级图 3、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产生 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吸收了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至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了一定波长的光,这种吸收化学能使分子发光的过程称为化学发光。化学发光也发生于生命体系,这种发光被称为生物发光。 二、仪器简介 1、仪器原理 图3LS45/55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图

荧光分光光度计验收细则

岛津RF-5301PC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验收方案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方法原理 某些物质由于受到光照射而被激发之后,会发射出比照射波长稍长的光(荧光),荧光强度与该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 0(1)Lc F k I e εφ'-=- 式中: F —荧光强度; 'k —仪器常数; φ—荧光量子效率 0I —激发光强 度 ε—荧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 L —荧光物质液层的厚度 c —荧光物质的浓度 对于某个给定物质,激发光波长和强度固定,液层厚度固定,溶液浓度较低时,荧光强度和荧光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F kc = 二、试剂 1、试剂及标准物质:

2、标准溶液的配制: 1)0.05mol/L硫酸标准溶液 将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二次蒸馏水,用滴定管取浓硫酸2.7mL,注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并混合均匀后放置备用。 2)500mL1×10-5g/mL的硫酸奎宁标准溶液 将硫酸奎宁固体在干燥器中放置24h以上。在分析天平上称准至5.00mg的硫酸奎宁标准物质至于500mL容量瓶中,用适量的0.05mol/L硫酸标准溶液溶解,然后再用0.05mol/L 硫酸标准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可。 注:用深色玻璃瓶储存高浓度的标准液。溶液应低温、避光、密封储存。稀标准溶液应该现配现用。浓溶液有效期为半年。 3、设备及器材 三、验收标准及验收方法(仅对于色散型单色器(光栅)) 一)、波长示值误差及重复性 1、标准:波长示值最大误差±2.0nm;波长重复性≤1.0nm。 2、验证方法: 氙灯亮线法

1)激发侧单色器波长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将发色侧单色器置零级位置,将漫反射板(或无荧光的白色滤纸条)放入样品室,仪器的响应时间设置为:“快”,扫描速度设置为“中”,狭缝宽度为1.5nm ,对激发侧单色器在(350~550nm )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在谱图上找到450.1nm 处的光谱峰,并确定其峰值位置。连续测量三次,按照式(1)和式(2)分别计算波长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波长示值误差:3 1 13i n i λλλ=?=-∑ (1) 式中:i λ—波长测量值(nm ) n λ—参考波长测量值(氙灯亮线参考波长测量值为:450.1nm ) 波长重复性:3 1 1max 3i i i λδλλ==?-?∑(nm ) (2) 2)发射侧单色器波长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将激发侧单色器置零级位置,将漫反射板(或无荧光的白色滤纸条)放入样品室,仪器的响应时间设置为:“快”,扫描速度设置为“中”,狭缝宽度为1.5nm ,对激发侧单色器在(350~550nm )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在谱图上找到450.1nm 处的光谱峰,并确定其峰值位置。连续测量三次,按照式(1)和式(2)分别计算波长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二)、检出极限 1、标准:用硫酸奎宁标准溶液的检出极限为5×10-10g/mL 。 2、验收方法:用0.05mol/L 硫酸溶液做空白样,选取质量浓度为1×10-9g/mL 硫酸奎宁标准溶液,灵敏度至最高档,狭缝宽度为1.5nm ,激发波长350nm ,发射波长为450nm ,对空白液和标准液进行连续交替测量11次。如果测量中,有1次数据是由于外界干扰或是操作失误造成的误差,应该将此数据删除。 每次测量的荧光强度:10i i i F F F =- 式中:1i F —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 0i F —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 荧光强度测量的平均值:11 1 1i i F F n ==∑(n —测量次数) 检测限是指二倍于标准偏差读数的物质的浓度。用符号DL 表示;

荧光分光光度计

荧光分光光度计 荧光分光光度计是用于扫描液相荧光标记物所发出的荧光光谱的一种仪器。其能提供包括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强度、量子产率、荧光寿命、荧光偏振等许多物理参数,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分子的成键和结构情况。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定, 不但可以做一般的定量分析, 而且还可以推断分子在各种环境下的构象变化, 从而阐明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扫描范围一般是190~650nm,发射波长扫描范围是200~800nm。可用于液体、固体样品(如凝胶条)的光谱扫描。 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用样量少、方法简便、工作曲线线形范围宽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和药理学、有机和无机化学等领域。 基本结构与原理 由高压汞灯或氙灯发出的紫外光和蓝紫光经滤光片照射到样品池中,激发样品中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荧光经过滤过和反射后,被光电倍增管所接受,然后以图或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 基本结构和原理如图所示,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方式安排。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物质荧光的产生是由在通常状况下处于基态的物质分子吸收激发光后变为激发态, 这些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将一部分的能量又以光 的形式放出,从而产生荧光. 不同物质由于分子结构的不同,其激发态能级的分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荧光上表现为各种物质都有其特征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因此可以用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的不同来定性地进行物质的鉴定。 在溶液中,当荧光物质的浓度较低时,其荧光强度与该物质的浓度通常有良好的正比关系,即IF=KC,利用这种关系可以进行荧光物质的定量分析,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类似,荧光分析通常也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 荧光分光光度计基本结构和原理图 1. 光源: 为高压汞蒸气灯或氙弧灯,后者能发射出强度较大的连续光谱,且在300nm~400nm 范围内强度几乎相等,故较常用。 2.激发单色器: 置于光源和样品室之间的为激发单色器或第一单色器,筛选出特定的激发光谱。

系统测试全过程

我一直感觉系统测试总像马拉松总是测试不完,什么时候上线,什么时候算终点。虽然提交客户了,可是对于质量仍然心里没底,对于测试的效果没有评价的依据。后来经过高人指点,终于领悟到至关重要的精髓:明确测试目标! 如果要将系统进行全面测试,那么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测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测试目标为标准,科学、有序地进行测试,那么测试效率也就会自然而然跟着提高。 测试阶段分为:测试前准备、需求分析、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结果。 1.测试前准备阶段 主要是相关业务的学习。业务知识是测试的根本依据,只有业务过关了,以后才能有效的进行测试工作。 了解业务步骤: a、了解业务名词; b、对现有系统的学习:功能点、业务场景等; c、分析现有系统数据库,了解数据的走向。 2.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是项目开发的基础,也是测试的依据。所以需求分析一定要做。但是很多公司是没有详细的需求文档的,那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呢? 此时分析数据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a、每张表的索引和约束条件; b、数据的来源、走向; c、数据的存储、变化; d、数据间的关联; e、表与表间的关系; 这些分析都可以为了解业务场景和之后的测试用例设计打好基础。 3.测试计划阶段 我们总是觉得被测试进度紧逼、计划失控、测试不完全等等状态,其实解决这些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制定测试目标。

在计划初期先明确测试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目标的执行标准,指导后期设计不同级别的测试用例,跟踪不同级别的缺陷修改。在测试时间较紧情况下,至少可以先把保证所有功能正常操作的最低目标版本先提交给客户,不会再有手忙脚乱,心里没底的状况。 测试目标分为: 最低目标 基本目标 较高目标 最高目标等级别 可以使用表格形式来规范目标准侧,例如: 测试目标准则表 目标 测试范围 需求覆盖率 最低目标:正常的输入+正常的处理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输出 (明确的功能点全部列出来) 1.功能: 正常功能 异常功能 单功能 业务场景 非功能:16种测试类型 2.输入覆盖率: 有效无效 处理过程:基本流 备选流

如何使用ImageJ测量荧光强度

如何使用ImageJ 测量荧光强度 上一篇小编给大家分享了一下细胞计数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期待已久的荧光定量分析。荧光定量分析是生物图像处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今天我们分享的如何使用ImageJ 进行荧光定量分析。下图就是在我们我们Revolve 正倒置一体显微镜上拍摄的照片,以此图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拆分多通道图像 荧光强度的测量无法在同时显示多通道的Merge 图像中进行,在进行测量之前应该先把Merge 的图像拆分成单通道(或者直接对单通道图片进行测量)。拆分方法:Image →Color →Split Channels。

图像分割 在图像计算的角度而言,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便是将图片分割为多个片段的过程,其目的是简化图像不同部分的象征意义以便于图像分析。常用的图像分割技术主要用来定位图像中的目标物体并勾画出其边界。ImageJ中可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图像分割,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下最基本的一种-手动图像分割。此种方法主要通过控制图像直方图中的强度阈值来实现,分割出阈值范围内的图像区域,并进行后续的测量分析。实现方法:Image→Adjust→Threshold,红色蒙版即代表选中区域。 测量荧光强度 实现方法:Analyse→Measure。 注意:默认数值显示的是整张图片的荧光强度和面积,我们需要进行参数设定才可以显示所选区域的统计值。

如果需要导出数据或者设定测量参数,点击右键(也可以通过Analyse→Set Measurement实现),选中Limite to threshold和Area fraction。 好啦,现在进行Analyse→Measure,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统计值了。

高等仪器分析实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高等仪器分析实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 1. 2.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使用方法:扫描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强度,同步荧光光谱 3. 4.掌握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荧光分光光度计是常用的光学仪器,在定量分析,样品的光谱性质表征时经常用到。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功能是完成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扫描,进行相对荧光强度的测量。从激发光谱可以获得样品激发态能级的分布情况,用来选择定量分析的最佳激发波长。从发射光谱可以知道样品基态能级的分布情况,用来选择定量分析的最佳发射波长。荧光定量分析法的方法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类似,但需要注意荧光强度值是相对值,同一样品,同一仪器在不同仪器参数时获得的荧光强度是不同的。只有当测量时仪器参数完全相同时,不同样品荧光强度的相互比较才有意义。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类似,分子荧光光谱也是分子光谱,其谱峰较宽,特征性不是很强,谱峰重叠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减小谱峰宽度,避免谱峰重叠,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在定量分析时常采用同步荧光的方法进行。同步荧光是同时扫描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和发射单色仪得到的谱图,通过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可以使样品谱峰变窄,并避免不同组份的谱峰重叠,得到比较好的分析效果。 同步荧光扫描有固定波长同步荧光法,固定能量同步荧光法,可变角同步荧光法,导数同步荧光法等,其中以固定波长同步荧光法最为常用。 扫描已知样品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时,可先根据参考波长来进行。扫描未知样品的荧光光谱,可以将发射波长先每隔一定波长(例如50nm)扫描一个激发光谱。对比不同位置的激发光谱,从最强的激发光谱中选择最大激发波长,设定该波长为激发波长,扫描发射光谱。再从新得到的发射光谱中找到最大发射波长,在最大发射波长处重新扫描激发光谱。 扫描样品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时,需要注意:扫描激发光谱时,激发单色器扫描范围的长波端一般应小于发射波长;扫描发射光谱时,发射单色器扫描范围的短波端应大于激发波长。否则在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中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波长相同的位置会出现很强的散射谱峰,这不是样品的荧光引起的,应注意区分。 如果样品不是真正的溶液,或包含有不溶颗粒物,或是固体样品,如果扫描范围较宽时,通常在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中激发波长(发射波长)整数倍波长的位置也会出现弱的散射谱峰,称为倍频峰,在分析光谱情况时也应注意区分。对散射倍频峰或样品荧光峰,可通过适当改变激发波长来进行区分,散射倍频峰的位置会随着激发峰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荧光峰位置通常是不变的。如果倍频峰对样品的测量有干扰,可使用合适的滤光片消除倍频峰。合适的消倍频峰滤光片应可以使发射光透过,而阻挡激发光不能透过。 如果样品荧光较弱,使用高灵敏度档测定时,通常会观察到溶剂的拉曼峰,也应注意与样品荧光进行区分。拉曼峰的位置也与激发波长有关,同时会随着激发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其位置估算方

F-2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使用操作步骤

F-2700荧光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1、开机: (1)开启计算机 (2)开启仪器主机电源按下仪器主机左侧面板下方的黑色按钮(POWER)同时,观察主机正面面板右侧的Xe LAMP 和RUN指示灯依次亮起来,都显示绿色为正常。 (3)双击桌面图标(FL Solutions 4.1 for F-7000),主机自行初始化,扫描界面自动进入 (4)初始化结束后,须预热15-20分钟,出现操作主界面(界面右下角出现Ready) 2、点击扫描界面右侧“Method” 在“General”选项中的“Measurement”选择“wavelength scan”测量模式 在“Instrument”选项中设置仪器参数和扫描参数 选择扫描模式“Scan Mode”:Emission/Excitation(发射光谱/激发光谱) 选择数据模式“Data Mode”:Fluorescence (荧光测量) 设定波长扫描范围 扫描荧光激发光谱(Excitation):需设定激发光的起始/终止波长(EX Start/End WL)和荧光发射波长(EM WL) 扫描荧光发射光谱(Emission):需设定发射光的起始/终止波长(EM Start/End WL)和荧光激发波长(EX WL) 其他选项可选择默认值(也可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自行设定) 参数设置好后,点击“确定” 3、设置文件存储路径(此步也可不进行参数设置,可以在按5中方法进行保存) (1)点击扫描界面右侧“Sample” (2)样品名可自行命名 (3)选中“Auto File”,可以自动保存原始文件和TXT格式文本文档数据(4)参数设置好后,点击“OK” 4、扫描测试 (1)打开盖子,放入待测样品后,盖上盖子(请勿用力) (2)点击扫描界面右侧“Measure”,窗口在线出现扫描谱图 5、数据处理与保存 (1)选中自动弹出的数据窗口 (2)右键--“Trace”,进行读数并寻峰等操作 (3)“File”--“Save as”对数据进行保存 6、关机顺序: (1)关闭运行软件FL Solution 2.1 for F-7000 (2)选中“Close the lamp,then close the monitor windows?”点击“Yes”窗口自动关闭同时,观察主机正面面板右侧的Xe LAMP指示灯暗下来,而RUN指示灯仍显示绿色 (4)约十分钟后,关闭仪器主机电源,即按下仪器主机左侧面板下方的黑色按钮(POWER)(目的是仅让风扇工作,使Xe灯室散热) (5)从样品池中取出所有比色皿,清洗干净以便下一次使用 (6)关闭计算机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发布时间: 2010-7-27 11:02 作者: 未知来源: 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字体: 小中大| 上一篇下一篇| 打印| 我要投稿| 每周一问,答贴有奖 目前主流的开发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渐进模型、快速软件开发(RAD)以及Rational统一过程(RUP)等,这些模型对于软件开发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这些过程方法中,并没有充分强调测试的价值,也没有给测试以足够的重视,利用这些模型无法更好地指导测试实践。软件测试是与软件开发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活动,显然软件测试也需要测试模型去指导实践。下面对主要的模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V模型 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测试模型。在传统的开发模型中,比如瀑布模型,人们通常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全部完成后的一个阶段,尽管有时测试工作会占用整个项目周期的一半的时间,但是有人仍然认为测试只是一个收尾工作,而不是主要过程。V模型的推出就是对此种认识的改进。V模型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如模型图中所示,图中的箭头代表了时间方向,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的软件测试策略既包括低层测试又包括了高层测试,低层测试是为了源代码的正确性,高层测试是为了使整个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是验证程序设计,开发人员和测试组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当验证系统设计,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设计的指标;由测试人员和用户进行软件的确认测试和验收测试,追溯软件需求说明书进行测试,以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

2020版《中国药典》荧光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 二、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检验操作。 三、职责: 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 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1.1所用仪器为荧光计或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扫描范围一般是190~650nm,发射波长扫描范围是200~800nm。可用于液体、固体样品(如凝胶条)的光谱扫描。 1.2仪器基本组成: 1.2.1光源:为高压汞蒸气灯或氙弧灯,后者能发射出强度较大的连续光谱,且在300nm~ 400nm 范围内强度几乎相等,故较常用。 1.2.2激发单色器:置于光源和样品室之间的为激发单色器或第一单色器,筛选出特定的激发光谱。 1.2.3发射单色器:置于样品室和检测器之间的为发射单色器或第二单色器,常采用光栅为单色器。筛选出特定的发射光谱。 1.2.4样品室:通常由石英池(液体样品用)或固体样品架(粉末或片状样品)组成。测量液体时,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安排;测量固体时,光源与检测器成锐角安排。 1.2.5检测器:一般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可将光信号放大并转为电信号。 2、基本原理: 某些物质受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激发后能发射出比激发光波长较长的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可用于该物质的定性分析。当激发光强度、波长、所用溶剂及温度等条件固定时,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发射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以用于该物质的含量测定。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一般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但浓度太高的溶液会发生“自熄灭”现象,而且在液面附近溶液会吸收激发光,使发射光强度下降,导致发射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故荧光分光光度法应在低浓度溶液中进行。 3、测定法: 3.1所用的仪器为荧光计或荧光分光光度计,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定激发光波长和发 射光波长,并制备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 3.2通常荧光分光光度法是在一定条件下,测定对照品溶液荧光强度与其浓度的线性关 系。当线性关系良好时,可在每次测定前,用一定浓度的对品溶液校正仪器的灵敏度;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读取对照品溶液及其试剂空白的荧光强度与供试品溶液及其试剂空白的荧光强度,用下式计算供试品浓度。

LED荧光粉的分析测试方法分析

评估方案 一、荧光粉的分析测试方法 1、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测定 把样粉装好后,放到样品室里,选定一个激发波长,作发射光谱扫描,读出发射光谱的发射主峰。给定发射光谱的发射主峰,作激发光谱扫描,读出激发光谱峰值波长。重新装样,测试3次,各次之间峰值波长的差值不超过±1nm,取算术平均值。 2、外量子效率的测定 把样粉装好后,放到样品室里,选定一个激发波长,激发荧光粉发光,利用光谱辐射分析仪测试得到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功率分布。计算荧光粉在该激发波长下的外量子效率。重新装样,测试3次,各次之间的相对差值不大于1%,取算术平均值。 3、相对亮度的测定 将试样和参比样品分别装满样品盘,用平面玻璃压平,使表面平整。用激发光源分别激发试样和参比样品。用光电探测器将试样和参比样品发出的光转换成光电流,并记录数值。试样和参比样品连续重复读数3次,各次之间相对差值不大于1%,取算术平均值。 4、色品坐标的测定 把试样装好放入样品室中。选定激发光源的发射波长,使其垂直激发样品室里的荧光粉样品。利用光谱辐射分析仪按一定的波长间隔(不大于5nm)测试得到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功率分布。按GB 3102.6-1993中“6.39 色品坐标”的公式求出荧光粉的色品坐标。 重复测试3次,各次之间x、y的差值均不超过±0.001,取算术平均值。 5、温度特性的测定 把试样装好放入样品室中,于室温下测试其激发、发射主峰波长,相对亮度及色品坐标等。每一试样按测定步骤平行测3次,各次之间激发、发射主峰波长的差值均不超过±1 nm,相对亮度的差值不超过±1%,色品坐标的差值不超过±0.001。启动加热装置,将被测的荧光粉试样加热并稳定在设定的温度值10min。稳定在预定的温度下,测定荧光粉试样的激发、发射主峰波长,相对亮度及色品坐标等。每一试样按测定步骤平行测3次,各次之间激发、发射主峰波长的差值均不超过±1nm,相对亮度的差值不超过±1%,色品坐标的差值不超过±0.001。冷却荧光粉试样至室温,测试其激发、发射主峰波长,相对亮度及色

荧光PCR检测原理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来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浓度进行定量分析。 其特点有: (1)用产生荧光信号的指示剂显示扩增产物的量,进行实时动态连续的荧光监测,避免终点定量的不准确性,并且消除了标本和产物的污染,且无复杂的产物后续处理过程。 (2)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染料嵌入双链DNA,或荧光探针特异结合木得检测物等方法获得,打打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精确性。Real-time O-PCR可以应用于mRNA表达的研究、DNA拷贝数的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测定、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析、肿瘤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以及病毒感染的定量监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基团,这些荧光物质有其特定的波长。仪器可以自动检出,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在PCR 循环中,测量的信号将作为荧光阈值的坐标。并且引入一个——Ct值(Threshold cycle)概念,Ct值是指产生可被检测到得荧光信号所需的最小循环数,是在PCR 循环过程中荧光信号由本底开始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的拐点所对应的循环次数。 荧光阈值相当于基线荧光信号的平均信号标准偏差的10倍。一般认为在荧光阈值以上所测出的荧光信号是一个可信的信号,可以用于定义一个样本的Ct值。通常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的Ct值来产生标准曲线,然后计算相对方程式。 方程式的斜度可以用来检查PCR的效率,所有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分析需要存在一个高相关系数(R2>0.99),这样才能认为实验的过程和数据是可信的,使用这个方程式计算出未知样本的初始模板量。实时荧光定量PCR仪都有软件,可以从标准曲线中自动地计算出未知样本的初始模板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 基因工程研究领域 ①基因表达研究:对β地中海贫血症患者β与γ珠蛋白mRNA水平进行检测,其结果特异性强、定量准确,为了解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病理机制及其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数据。 ②转基因研究:利用两种发光探针及适当的循环阈值,扩增一个转移后的基因和一个对照基因,以分析转基因老鼠接合性。该方法为45个转基因动物的同型结合及异质结合提供了明确的鉴定结果。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同型结合的异质接合动物交配后其子代中转基因的传递情况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这项技术在转基因动物繁育及基因剂量功能效应实验中将有很大的用途。

荧光分光光度计- 原理

分子荧光分析法 发光光谱:物质分子或原子吸收辐射被激发后,电子以无辐射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这一部分能量而产生的光谱称为荧光、磷光。 根据物质接受的辐射能量的大小及与辐射作用的质点不同,荧光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 X射线荧光分析法 用X射线作光源,待测物质的原子受激发后在很短时间内(10-8 s)发射波长在X 射线范围内的荧光。 2. 原子荧光分析法: 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吸收辐射激发后,在很短的时间内(10-8 s),部分将发生辐射跃迁至基态,这种二次辐射即为荧光,根据其波长可进行定性,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 荧光的波长如与激发光相同,称为共振荧光。 荧光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称为stokes荧光;若短,称为反stokes荧光。 3. 分子荧光分析法: 有些物质的多原子分子,在用紫外、可见光(或红外光)照射时,也能发射波长在紫外、可见(红外)区荧光,根据其波长及强度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就是通常的(分子)荧光分析法。

基本原理 一. 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分子的激发态——单线激发态和三线激发态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0,其多重性M=2S+1=1 (M 为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场影响而分裂, 称“单线态”; 图1 单线基态(A)、单线激发态(B)和三线激发态(C) 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S=0,则激发态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S=1/2+1/2=1 其多重性:M=2S+1=3 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重)激发态”; “三线激发态” 比“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但由于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在光谱学上一般是禁阻的,即跃迁几率非常小,只相当于单线态→单线态过程的10-6~10-7。(二)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 (一个分子的外层电子能级包括S0(基态)和各激发态S1,S2,…..,T1…..,每个电子能级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动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多余的能量(辐射或非辐射跃迁)回到激态,这个过程称为“去活化过程”,这些途径为: 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

荧光粉通用测试方法

荧光粉通用测试方法 1 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 1.1仪器 架盘天平:感量为0.1g; 烧杯:100m1; 比色管:25m1或50m1。 1.2 试剂和溶液硫酸锌溶液:5%,称取5.0g分析纯硫酸锌,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m1,摇匀。 硝酸:5N,按GB 603—77《化学试剂制剂及制品制备方法》配制。 硝酸银:0.1N,按GB 603—77配制。 氯化物标准液:见GB 602—77《化学试剂杂质标准液制备方法》。 1.3 测定 称取2.0g试样,放人烧杯中,加入20m1去离子水及l一2滴5%硫酸锌溶液,加热至沸,冷却至室温。然后用定性滤纸过滤,乳液盛于比色管中,并用少量热去离子水洗涤滤渣2或3次,洗液并人滤液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25ml。加0.5ml 5N硝酸及2ml 0.1N硝酸银,摇匀,放置10min,所呈浊度不应大于标准。 标准是按产品技术标准要求取一定数量的氯化钠标准液,加入1—2滴5%硫酸锌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25m1后,与试样同时同样处理。 2 机械杂质的测定 称取10g试样,在白色瓷板上摊开,用目测或放大镜观测。 3 密度的测定 3.1 定义 单位体积荧光粉的质量,称作密度。 3. 2 仪器分析天平:感量不小于0.00lg; 温度计:分度不大于0.5℃, 比重瓶:25m1或50ml。

3.3 测定步骤3.3.1 称量比重瓶。 3.3.2 将3-5g干燥的试样,放入比重瓶中,称量。 3.3.3 往瓶中注入约2/3体积的去离子水,排除气泡,再注满水,并擦干瓶的外表面,称量。然后测量瓶中的水温t 。 3.3.4 将比重瓶洗净,用相同温度的去离子水注满比重瓶,擦干瓶的外表面,称量。 3.4 计算 荧光粉密度按式(1)计算: 计算结果取至小数点后两位。 每个试样做两次,平行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取算术平均值。 4 粒度分布的测定4.1 定义 荧光粉颗粒的数目或团粒的重量按粒径的分布,称作粒度分布。 4.2 测定方法 4.2.1 观察法 取少量试样,分散在载片上,用显微镜按垂直投影法依次测量单个颗粒的尺寸。每批试样的颗粒读数不应少于300粒。 4.2.2 沉降法 4.2.2.1 仪器 粒度分布测定仪: 要求测定范围从l—100μ,误差不大于3%。 4.2.2.2 测定 按仪器规定的要求将一定量的试样放人搅拌器内,按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入不同的分散溶液,搅拌一定时间后,立即用仪器进行测定(具体操作按不同仪器测定方法的要求进行),记录试样在不同粒径的累积重量曲线。 4.3 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 4.3.1 百分比表示法一定粒径间隔内荧光粉的重量(或颗粒数)对总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4.3.2 对数正态分布参数表示法

消防系统的测试步骤

消防系统的测试步骤 1、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如何测试?(10分) 答:第一步、测试前先测量启动瓶的电爆管或电磁阀控制线的电压,拆下所有区域内启动瓶的电爆管或电磁阀上的控制线。再测量控制线的电压,作好记录。在首先测试的区域启动瓶上接上测试灯泡。如有其他外接设备控制线路有必要也一同拆除。 第二步、收到储瓶间人员(已拆除启动瓶)通知后,将气体报警控制器打到“自动”状态。开始测试并用对讲机呼叫现场人员和气体房人员。 第三部、测试烟感报警,气体报警控制主机接到报警信号,此时气体报警控制器和气体灭火区域内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相关人员离开防护区),此时启动控制线不应有电压信号。用消防电话跟消防中心值班人员联系,看是否有该防火分区的报警信号到消防中心。 第四步、测试一个感温探测器报警,此时气体灭火区域内发出另外一组声光报警信号并输出联动其它相应设备信号(停止通风系统运行和防火阀,关闭常开防火门等)。用消防电话跟消防中心值班人员联系,看是否有该防火分区的报警信号到消防中心。 第五步、当烟、温探测器都报警时,经延时30秒(可选)后,启动瓶控制线端接的测试灯泡应亮,用万用表测量应有直流24V电压。(气体房1人听到开始测试后

准备好秒表和万用表计量所有的数据并做好记录。) 第六步、在储瓶间短接压力开关,相关防护区的放气指示灯应点亮,用消防电话跟消防中心值班人员联系,看是否有该防火分区的放气信号到消防中心。 第七步、对系统进行复位。 第八步、手动测试放气按钮,应与第四步相同(不同在于不经过延时30秒启动就直接启动了)。在同第五步、第六步同样操作。 第九步、所有设备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监视60分钟后(可以做保养工作及填写检测表),再用万用表测量启动瓶控制线端信号电压是否与测试前一致。应与测试前相同,则被拆各线路复原。 1.喷淋自动灭火系统的如何联动测试?(10分) 答:联动测试前,必须确认不动作的消防设备控制模块已被屏蔽或相关电源已被断开。 测试的工作人员应在未端排水装置、湿式报警阀、水泵房现场。 (一)将水泵手动测试后,水泵房人员将水泵的一次回路电源断开,留下二次回 路进行手动测试控制回路正常后,再恢复主电源。 (二)消防中心收到各位置人员通知可以测试的信号后,消防中心将报警主

国标《白光LED用荧光粉量子效率测试方法》送审稿编制说明

国标《白光LED用荧光粉量子效率测试方法》(送审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立项目的及意义 以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为代表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因其具有节能、环保、体积小、全固态、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继白炽灯、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之后的第四代光源。国际调研机构LED inside发布的《2017全球LED照明市场趋势》指出,2017年LED照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31亿美金。随着半导体照明应用层面的不断创新及新兴市场的崛起,LED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常见的LED照明获取方式多采用“芯片+荧光粉”的组合,因而荧光粉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LED器件的出光效率和照明效果。量子效率是衡量荧光粉性能的最重要指标,能够直接体现荧光粉的质量。目前,国际上已就荧光粉量子效率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意义达成一致,国际知名LED荧光粉及器件厂商和研究机构均已采用该指标。关于荧光粉量子效率的测定,国内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有相关厂商推出了测试设备。不过由于尚未就量子效率的测试标准和方法做出统一标准,其测试数据偏差值较大且公信力较差,因此急需通过与国际研发先进水平接轨,制定相关标准,明确量子效率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为提升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2任务来源 根据稀土标委关于下达的11项稀土国家标准、14项稀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稀土标委〔2018〕03号),《白光LED用荧光粉量子效率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制定计划正式下达,项目编号为20173581-T-469,完成年限为2019年。本标准制定任务由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参与起草单位为厦门大学、天津东方科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稀有金属研究所、安徽芯瑞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门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博睿光电有限公司。 1.3起草单位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有研稀土)是2001年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作为发起人,对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整体改制而设立的股份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稀土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60年来共取得400多项稀土科技成果,获得省部以上科技奖励159项,其中国家级39项;研究成果50%以上应用于工业生产,全世界生产的60%以上的稀土产品均采用有研稀土的技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几年,公司利用新开发的技术成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27项,其中专利实施许可3项,

高等仪器分析实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高等仪器分析实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使用方法:扫描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强度,同步 荧光光谱 2.掌握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荧光分光光度计是常用的光学仪器,在定量分析,样品的光谱性质表征时经常用到。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功能是完成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扫描,进行相对荧光强度的 测量。从激发光谱可以获得样品激发态能级的分布情况,用来选择定量分析的最佳激发波长。从发射光谱可以知道样品基态能级的分布情况,用来选择定量分析的最佳发射波长。 荧光定量分析法的方法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类似,但需要注意荧光强度值是相对值,同一样品,同一仪器在不同仪器参数时获得的荧光强度是不同的。只有当测量时仪器参数完全相同时,不同样品荧光强度的相互比较才有意义。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类似,分子荧光光谱也是分子光谱,其谱峰较宽,特征性不是很 强,谱峰重叠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减小谱峰宽度,避免谱峰重叠,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在定量分析时常采用同步荧光的方法进行。同步荧光是同时扫描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和发射单色仪得到的谱图,通过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可以使样品谱峰变窄,并避免不同组份的谱峰重叠,得到比较好的分析效果。 同步荧光扫描有固定波长同步荧光法,固定能量同步荧光法,可变角同步荧光法,导 数同步荧光法等,其中以固定波长同步荧光法最为常用。 扫描已知样品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时,可先根据参考波长来进行。扫描未知样品的荧 光光谱,可以将发射波长先每隔一定波长(例如50nm)扫描一个激发光谱。对比不同位

置的激发光谱,从最强的激发光谱中选择最大激发波长,设定该波长为激发波长,扫描发射光谱。再从新得到的发射光谱中找到最大发射波长,在最大发射波长处重新扫描激发光谱。 扫描样品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时,需要注意:扫描激发光谱时,激发单色器扫描范围的长波端一般应小于发射波长;扫描发射光谱时,发射单色器扫描范围的短波端应大于激发波长。否则在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中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波长相同的位置会出现很强的散射谱峰,这不是样品的荧光引起的,应注意区分。 如果样品不是真正的溶液,或包含有不溶颗粒物,或是固体样品,如果扫描范围较宽时,通常在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中激发波长(发射波长)整数倍波长的位置也会出现弱的散射谱峰,称为倍频峰,在分析光谱情况时也应注意区分。对散射倍频峰或样品荧光峰,可通过适当改变激发波长来进行区分,散射倍频峰的位置会随着激发峰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而荧光峰位置通常是不变的。如果倍频峰对样品的测量有干扰,可使用合适的滤光片消除倍频峰。合适的消倍频峰滤光片应可以使发射光透过,而阻挡激发光不能透过。 如果样品荧光较弱,使用高灵敏度档测定时,通常会观察到溶剂的拉曼峰,也应注意与样品荧光进行区分。拉曼峰的位置也与激发波长有关,同时会随着激发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其位置估算方 法:?laman=1/(1/? ex-?H2O /10 7),其中波长单位为nm,?H2O 为溶剂的红外吸收波长,单位为波数,溶剂为水时,主要的红外吸收是O-H 伸缩振动,波长在3300波数。 狭缝的选择:激发和发射狭缝通常并不要求严格一致,为获得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反 应谱峰形状,测定激发光谱时,选用较大的发射狭缝和较小的激发狭缝是比较好的。而测 定发射光谱时则恰好相反。 灵敏度档的选择:灵敏度档与仪器中光电倍增管的放大倍数有关,对荧光比较弱的样 品,应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档位,反之亦反。但注意不同档位之间的荧光强度值没有确定的 换算关系,不能相互比较。进行定量分析时,所有样品必须在同样的狭缝和灵敏度档位测 量。 仪器及试剂 970MC荧光分光光度计 缓冲溶液:10-2mol/L Na 2HPO4-NaOH 缓冲溶液,pH=11-12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 (一)样品准备 1.液体样品根据用户提供的技术指标,检查浓度范围是否合适,如果需要稀释,则要考虑所需溶剂类型和稀释倍数。 2?固体样品均匀粉末、片状或具有光滑平面的块状样品,均可直接测定。 (二)操作步骤 1.开机:接通电源,打开主机开关,点燃(打开)光源后,根据说明书要求启动计算机。 2.检测前准备:参照仪器说明书,在20天内至少进行一次激发校准和发射校准,检测前 仪器应预热。 3.工作条件的选择:环境温度应在20 C ±5C;相对湿度不大于70%;电源稳定,无磁场、 电场干扰。根据样品的特性及荧光强度,选择合适的仪器工作条件(如狭缝、PM增益、响应时间等)。 4.基本测定 (1)荧光激发光谱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扫描发射波长,找到max入em,以此为发射波长,记录发射强度作为激发波长的函数,便得到激发光谱。 (2)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扫描激发波长,找到max入ex,以此为激发波长,记录发射强度与发射波 长间的函数关系,便得到荧光发射光谱。 (3)差谱测定 设置仪器参数,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测定背景溶液的发射光谱并储存起来,在一定的工作方式下,扫描样品溶液的发射波长,得到当时的光度值和储存的背景值之间的差示值,即差谱。

(4)峰面积积分 选择适当的工作方式,对样品溶液进行积分操作,即得到峰面积积分。 (5)荧光强度 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设置入ex入em采用定点读数或扫描方式,即可测得所选波长处 的荧光强度。 (6)定量测定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一定的测定条件下,设置入ex入em按照由稀至浓的次序,测定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一浓度的工作曲线,不改变仪器参数测定未知溶液的荧光强度,由工作曲线即可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 (三)分析结果的表述 1.荧光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以及其他光谱由仪器控制电脑直接绘出。 2?峰面积积分、荧光强度由仪器控制电脑计算显示。 3.定量测试: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绘制出 荧光强度-浓度的工作曲线。浓度未知的溶液的荧光强度测定后,由工作曲线求出该溶液的浓度。 (四)注意事项 1.在实验开始前,应提前打开仪器预热,并配制好所需的溶液,对于已经配制好的溶液,在不用时放在4C冰箱中保存,放置时间超过一星期的溶液要重新配制。 2.实验所用的样品池是四面透光的石英池,拿取的时候用手指掐住池体的上角部,不能接触到四个面,清洗样品池后应用擦镜纸对其四个面进行轻轻擦拭。 3.在测试样品时,注意荧光强度范围的设定不要太高,以免测得的荧光强度超过仪器的测 定上限。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的清理台面,处理废液,清洗和放置好样品池,将下次要用的溶液放回冰箱,并且按规定登记实验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LS-50荧光分光光度计操作手册

LS-45/55荧光/磷光/发光 分光光度计 使用说明书 美国Perkin Elmer公司 王国强黄建权编译 2002年4月

一、理论基础 荧光、磷光、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均属于分子发光。现将其原理简介如下: 室温下,大多数分子处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后被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将很快衰变到基态。若返回到基态时伴随着光子的辐射,这种现象被称为“发光”。 每个分子具有一系列严格分立的能级,称为电子能级,而每个电子能级中又包含了一系列的振动能层和转动能层。图中基态用S 0 表示,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和第二电子激发单重 态分别用S 1、S 2 表示,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层(见图1),第一、 二电子的激发三重态分别用T 1和T 2 表示(见图2)。 图1荧光的能级图 1、荧光的产生 当分子处于单重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时,去活化过程的一种形式是以10-9~10-6秒左右的短时间内发射一个光子返回基态,这一过程称为荧光发射(见图1)。2、磷光的产生 从单重态回到三重态的分子系间跨越越迁发生后,接着发生快速的振动驰豫而到达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上,当没有其他过程同它竞争时,在10-4~102秒左右的时间内跃迁回基态而发生磷光(见图2)。 由此可见,荧光与磷光的的根本区别是: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的跃迁产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

图2磷光的能级图 3、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产生 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吸收了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至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了一定波长的光,这种吸收化学能使分子发光的过程称为化学发光。化学发光也发生于生命体系,这种发光被称为生物发光。 二、仪器简介 1、仪器原理 图3LS45/55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