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存储单位的认识

奉新县第二中学兰勇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江西教学技术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内容,在第一个课时中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输入输出设备、主机内设,在介绍主机内设时,对存储器的介绍主要从外观、性能、特点方面进行介绍展示,在本课时中,则介绍有关存储容量单位大小有关知识,集中在一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应用练习,把较难理解的存储空间容量大小问题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激发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代社会各种数码存储设备已逐步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名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的初一学生,他们对存储器的容量有一定接触,但认识非常模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存储器的容量大小和各种多媒体文件的容量大小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生活实例逐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练习实践,引导他们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原理、最小单位和基本单位

2、了解西文字符和汉字的存储大小、加深存储概念的认识

3、掌握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4、了解常用存储器的容量大小

5、运用单位换算关系解决日常生活运用

四、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课件演示、情境体验、探究学习、竞赛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

2、鼓励学生交流、体验和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存储的概念和单位、掌握存储器容量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计算机存储单位的认识,常见存储器容量大小,存储知识的日常运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实施过程

1、 复习导入

A 、下列设备哪些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哪些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 (鼠标、音箱、扫描仪、mp3随身听、打印机、写字板、键盘、麦克风、显示器、U 盘)

学生边回答边展示答案:

输入设备: 鼠标、扫描仪、写字板、键盘、麦克风

输出设备: 音箱、打印机、显示器

输入输出设备:mp3随身听、U 盘

B 、、常见的计算机外存储器有哪些?

补充:

导入新课:这些存储器都有一定大小的容量单位,学生探究:你有什么存储器吗,大小是多少?(回答例:我有一个4G 的mp3随身听,我有一个512M 的手机内存卡),课件出示右边栏各种存储器对应的常见容量大小,不同的存储器容量大小相差很大,单位也不相同,(学生讨论:是512M 的卡大还是4G 的存储容量大呢?不急着阐述答案,下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认识他们之间大小区别了)下面我们来认识存储器的容量单位和大小。

出示课题:存储单位的认识

2、 新课传授

A )计算机采用特殊的二进制方式来进行数据的存储

简单介绍为什么?两种状态方便光、电、磁原理来实现存储处理。

简单介绍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展示下表)

特点:简单、冗长、人脑难于识记,但适合计算机存储处理

例:(11011011)2 =(219)10

现代计算机闪存技术已应用到20纳米级别(1纳米=1/1000微米=1/1000000毫米),不必担心大容量存储器的体积问题。 1.44MB

…500GB 、1TB …

640MB 、4.7GB 、50GB

…4GB 、8GB …

64KB

软盘 硬盘 光盘 闪存盘 手机SIM 卡

B)计算机存储的最小单位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位为最小的存储单元,2进制位bit一般用小写b表示

动画演示:计算机的存储器在存储一个个二进制数据

(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知识介绍)一个8位2进制数表示的数值范围为:

(00000000) 2 -(11111111) 2

即十进制的 0 - 255

我样采用这样的8个位来作为计算机存储器的常用基本单位

C)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位

计算机最基本的存储单位是字节Byte(8个2进制位),一般用大写B表示

1B = 8b 可存储一个字母数字或符号

一个字节可以表示256个不同数字,定义成256个不同字符即是国际上最通用的ASCII码

动画演示:计算机的存储器在存储一个个字符数据

存储一个汉字需要两个字节(2B)

2个字节(16位二进制)可表示数字范围(0 - 65535)

拓展知识:

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

D)更大的存储单位

有些计算把这个进率忽略为1000

先出示左边的进制表,再联系实际介绍并逐步展示右边的一些常见媒体文件的大小和常见存储器的容量大小

各类媒体占用空间大小排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探究交流,巩固新知:

把不同的容量数字填写到对应存储设备或多媒体文件下方。

一块SIM卡一个U盘一首CD音质的歌曲一块硬盘一张DVD光盘

一张数码照片

500GB,4.7GB,5MB,45MB,32K,4GB

3、存储单位的运用

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巩固新知:①小明跟爸爸来到数码城买数码照相机,售货员要他们选配SD存储卡,要达到可以存储500张以上的照片,是选2GB、4GB、8GB 哪种存储卡比较合算呢?这种1200万像素相机的照片每张存储大小约5MB(4000X3000像素)

小组计算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胜出。

先计算2GB卡能照多少张:2X1024÷5=409.6(张)

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巩固新知:②小明的同学购买了一套教学软件视频光盘,有10张CD,都存放在了电脑硬盘里,小明买了个读卡器,想用这个8GB的存储卡去把他同学的10张视频光盘复制过来,你帮他计算一个他能否实现一次全部复制完成呢?(以每光碟640MB计算)

640X10=6400(MB)=6.25(GB)

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巩固新知:③小明把家人照片通过上网用QQ传送给在大学读书的姐姐,电信公司的网络明明说是每秒4M的速度,小明觉得平均5MB一张的数码照片每一秒多钟就可以传送一张,但为什么实际发送起来每张照片要半分多钟呢?他觉得电信公司的网络速度有问题,要找电信公司理论去,你能给他解释下原因吗(算出实际的耗时)?

知识点提示:网速是4M,其单位是bps,转换成Bps要除以8,电信公司的网络一般上传速度是下载速度的四分之一。(bps:位每秒,Bps:字节每秒)

协作交流,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开展小组协作,看哪个小组最先算出真正上传一张5MB照片需要的时间。

4Mbps=512KBps 上传速度=512÷4=128(KBps)

每张5MB照片上传需时:5X1024÷128=40(秒)

通过上面对小明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对存储器的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有了一定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观看在线视频或下载电影,视频文件是计算机中最占用存储空间的文件,展示下面的示例:

拓展知识:

常见视频文件大小及参数:

一张VCD影片光碟≈640MB (画面352X288,码率1150Kbps)

一张DVD影片光碟≈4.7GB (画面720X576,码率8000Kbps)

一张蓝光高清光碟≈50GB (画面1920X1080,码率54Mbps)

一部110分钟高压缩比在线影片≈700MB (画面576X304,码率952Kbps)

网上多提供1280X720分辨率的被称为半高清的压缩视频下载,一般在4BG以上

七、小结:

再次显示常用存储单位换算的表格,回顾加深对这些单位大小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

本课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拓展课,是本人根据教材把硬件介绍中有关存储器容量大小的进制与生活运用集中进行讲解的一堂课。

数码产品日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认识好存储单位和网络传输单位的有关知识,让同学们在以后能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运用问题。

通过有层次、系统全面的阐述和逐步深入的了解,再在创设的生活应用实例情境中运用讲授的知识去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把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大家通过协作探究,

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实用)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表内乘法。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单元学情分析: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 2、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量厘米); 3、认识线段并能测量它的长度。 重点: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对线段有初步认识。 难点:利用长度单位解决相关的问题。 【知识点1】认识刻度尺-厘米(cm) 1、上图是一把直尺,从刻度“0”到刻度“1”是()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5”是()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7”是()厘米。 【知识点2】测量物体的方法 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经典例题剖析 知识重难点梳理 教学目标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2、 这支铅笔长()厘米这个大头针()厘米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注】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尺的“0”刻度,而是对着其他刻度时,就用物体所对着的两个刻度相减,也会得到物体的长度。 【知识点3】认识线段-直直的,两个端点的线 3、下面各图中是线段的在()里面画“√”,不是的画“×”。 ①②③④⑤ ()()()()() 4、数一数,下面各图中由几条线段组成。 ()()()() 【知识点4】画一段已知长度的线段。 5、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厘

米的地方。 6、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4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知识点5】认识长度单位米(m) 上图是一把米尺,每1小格代表1厘米,总共有100个小格,也就是100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 我们在测量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厘米用来量较短的物体。米是量较长的物体。 常识: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7、测量书本的长用()作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用()作单位比较合适。 8、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 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年级数学《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三年级数学《认识长度单位——毫 米》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一样的 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 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7323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 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 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 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 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 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 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 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 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 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直到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学生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具: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独立仔细阅读教材第2、3页并尝试着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2.尺子上有什么? 3.1厘米大概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厘米? 4.怎样去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并尝试着汇报第一个问题。 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并介绍古代人用身体一部分来作为测量物体的长度单位,进而引出不一样的人身体的部位长度不一样,测量物体长度不精准,故要用到现在的工具尺子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二)尺子上有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并汇报。 尺子上有厘米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尺子上有刻度线,并知道从哪到哪是1厘米长。 尺子上有数字。 (三)1厘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厘米? 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并汇报。 1厘米的长度是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从刻度8到刻度9等等。1厘米大概有食指那么宽,图钉那么长等。

(四)怎样去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根小棒,并用自己的方法量出小棒的长,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测量的方法。 学生总结出测量小棒的方法: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课堂巩固 1.完成课件上的操作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学生畅所欲言。 五、板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教学反思:教师放手并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及交流,学生能够对于老师提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提的第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对于初次接触长度单位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有时候需要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完全放手或许更好。

长度单位认识教案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第1讲认识厘米和米及数线段 【例1】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1) ( ) (2)()(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试一试】 指一指,下面测量方法错在哪里? 【例2】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出1米长的纸条.塑料绳等,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实际长度,然后再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如图小朋友这样做: 1米=100厘米 动手测量 (1)自己的身高是()米()厘米 (2)自己坐的椅子腿高()厘米。

(3)自己使用的课桌面长()厘米,宽()厘米。 (4)教室的黑板长()米()厘米。 【试一试】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一支粉笔长75厘米。() (2) 萌萌的小床长5米。() (3) 一棵白杨树高7米。() (4) 小刚身高140厘米。() (5) 1支铅笔长13厘米。() 【例3】 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试一试】 1.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2.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例4】 认识线段

1. 2. 【试一试】 (1)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例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试一试】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习题训练】 一.换算单位。 5米=()厘米 1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101厘米=()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二.在○里填上>.<或=。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主备教师备课时间2013.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3. 年级二年级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多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净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 学 难 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 (个性化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统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个性化备课)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 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 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看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