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做一做,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做一做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操作和估计的水平。教学时要多提供学生身边的素材,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学生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回形针、小方块、小刀、新橡皮、小棒、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用身边的小东西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二、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

(1)选用学具盒里的(回形针、小方块、小三角形、1角硬币、小刀、新橡皮)物品,量出数学书的宽是多少?(操作之前适当提醒:要摆成直线)(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

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量去测量物体长度。

(1)用回形针量数学书的长、课桌的宽。(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数学书的长是()个回形针,课桌的宽是()个回形针。

引导学生归纳:用回形针测同一物品的个数是一样,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唯一的。

(3)完成做一做;再质疑追问:全世界的小方块一样吗?如果是课堂外的人看到这个结果会明白吗?(要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作标准的物品”还必须世界上统一的)

3.统一认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质疑: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想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必需怎样?

(用一个全世界统一标准的长度作测量工具)

(2)你认为用什么比较合适?(尺子)

(3)你想知道尺子是如何演变的吗?(播放有关尺的由来的资料)

三、在操作与练习中增长估测能力

1.活动:用新铅笔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几枝新铅笔的长度。

测量后交流各自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2.独立完成书本P2页做一做第1、3题,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3.反馈交流学生的估测结果,重点讲评书本P2页做一做第3题。

方法1:可以先直接估测,然后用相同的实物进行实际测量,检验自己的估测是否正确。

方法2:可以在第一个方块下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按照第一段的长度依次画下去,看能画出几段,就说明有几个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些工具来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

1、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课后继续研究你的小尺子,并用它试着量量上面选定物体的长度。

3、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尺产生、应用、演变的历史。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3的例2和例3、第4页做一做及练习一1、2。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自己用拃,拃一拃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听故事,教师谈话:为什么衣服短了呢?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认识直尺

1)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2)认识直尺上的0刻度、三种刻度线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1)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4、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2)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5、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4页例4、例5,及p4做一做和练习一3—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教授新知

1.认识米

(1)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2)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20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拿出1米长的卷尺和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两个同学上台来用卷尺量一量,其中一个把两臂伸开,另一个测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那么10 厘米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0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3)请同学们看看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老师这里有一把30厘米长的刻度尺,现在我们拿它来验证下上面的结论(6)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

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作单位。

2、测量:

我们的教室长()米,黑板长()米.课桌高()厘米.

3、填上“米”或“厘米。”

4、判断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第4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6、做一做,第6页例7、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线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线、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电视片断:消防员叔叔滑钢管、快速集合的情境。0

师:为什么不走楼梯,而滑钢管?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东西很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直观比较,感知特征

(一)认一认

1、老师拿出两根线,请你观察这两根线是什么样子的?生:弯曲的。

2、师:小朋友,你能帮我比一比这两条线哪条长哪条短吗?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说说哪条长哪条短。

3、教师把红线和蓝线拉直贴到黑板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线段。(揭示课题:线段。)

4、师:人有高有矮,线段也有长有短,这条线段从这儿(一个端点)开始,在这里(另一个端点)结束,这两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端点。(板书:端点)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5、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6、那么,线段在图上怎么表示呢?(课件出示)

7、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师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位置可以不同,可以横着可以竖着,可长可短,但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能说成是线段。

三、练习

1、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呢?请你找一找。(提示)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接合着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了或是边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要爱护书本,让线段王国的臣民一直住在书本上。)

2、数一数,说说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强调有顺序的数,并与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联系起来。)

3、折一折,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可以折出线段。拿出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1)指给同桌看一看你折的线段在哪里,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

(2)和你的同桌比比谁折的线段长。

(3)谁能折出最长的线段。

4、连一连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5、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有两条路,一条直的,一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6、从学校到少年宫再到快乐小屋怎么走?

四、画线段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它有两个端点,它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既然我们认识了线段,那么你们想不想来画画线段,现在就请你们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

2、指名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

师:都画好了吗?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尺)我们小朋友真聪明,知道用尺来画,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来画?为什么?(数学书的一条边、橡皮的一条边、文具盒的一条边等)

3、请你们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教师示范画线段。边说边画:先画一个端点,再引出一条直线,线段有几个端点的?(两个)现在画了几个?(一个)那么再添上一个端点。

4、画线段的方法有很多种,请你们再试着画一画,这一次来借助别的东西画一画。问: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说)

5、小结画法: 1、先画一个端点,再引出一条直线,再添上一个端点。 2、先画好一条直线,再在两边点上两个端点。 3、先点好两个端点,再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第5课时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能估计出物品大概的长度,培养估算意识;

3、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请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米大概有多长?同桌之间进行检验。

2、说一说在你的心目中用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二、综合运用

1、选用哪种长度单位合适?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床长2()教室长10()桌子高90()操场长200()1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用线连起来:

练习本课桌小朋友的身高图钉

100厘米1厘米25厘米125厘米

3、回答问题:

(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4、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黑板边、桌子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7)一枝铅笔长13米。()

(8)有三条纸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最短

把三条带子的长度都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去进行大小的比较。

6米=600厘米。所以第一根最长。

5、一个小朋友的身高有这样两种说法,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对?

小华身高1米20厘米小华身高120厘米

1、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2、小结:这两种说法都对,只是对于身高的表示方法不相同而已。在第一

种说法中

1米20厘米就可以看成1米=100厘米。100厘米20厘米,合起来就是120厘米。

同样,第二种说法可以换成第一种说法:120厘米有了100厘米,就可以换成1米,20厘米不够100厘米就还是原来的20厘米表示,所以120厘米=1米20厘米。

说一说,昨天你们父母帮你们记录的身高,进行两种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

6、单位换算练习:

1米=()厘米4米=()厘米500厘米=()米

1米65厘米=()厘米210厘米=()米()厘米

3米20厘米=()厘米152厘米=()米()厘米

7、判断:(1)2米=20(厘米)(2)300厘米=1米(3)一条线段长8厘米。

8、计算:

14米-6米=()米18米+20米=()米粉32厘米+7厘米=()厘米

43厘米-30厘米=()厘米15厘米+9厘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70厘米+30厘米=()厘米=()米

1米40厘米+20厘米=()米()厘米=()厘米

115厘米+5厘米=()厘米=()米()厘米

120厘米+60厘米=()米()厘米1米40厘米+10厘米=()厘米9、应用题:

(1)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6厘米,第二条长3厘米,第一条长多少?

两条线段连起来有多长?

(2)把一根11米长的竹竿插到小底,竹竿露出水面4米。河水深多少米?

(3)姐姐从学校往家走,弟弟从家往学校去。他们碰面时,弟弟走了20米,姐姐走了60米。

问1:姐姐比弟弟多走多少米?

问2:他们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第6课时单元复习

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复习,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学生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1厘米、几厘米、1米)。

2.通过有意识的估测活动,学生有更好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线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能测量和画图。

教学难点:估测能力、灵活的作图能力的形成

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线段、学生尺、1米尺、断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新本领?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并板书:

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厘米(cm)

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米(m) 1米=100厘米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长度。

技能:会量会画会比划

二、实践操作活动

1.比划:学生借助手和身体比划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1米、2米等,并互相检查和比较。

2.画:学生分别画出长度是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线段,选择部分展示并实际测量是否标准。

3.再次比划: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长度

4.量你身边的短小物体的长度:任意四件(先估、再量,用厘米做单位不到整厘米的取整厘米数)

5.量教室内窗户、门的长、宽。

先估计分别是多少长度并记录;再想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单位,为什么?最后实际测量,并交流测量结果。

交流心得: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

引导学生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如橡皮)用学生尺,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品(如黑板)要用米尺,用米做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枝铅笔长17(),数学书本宽14()。

(2)教室门高2(),黑板长4()。

2.(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

(2)画一条比6cm短2cm的线段。

3.先估计、再测量。

4.看下图填空。

5.看图思考,小刀长()厘米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校对答案并讲解学生中错误比较多的习题。如果学生对第5小题有困难,应让会的学生讲解方法后在出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

四、总结全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画线段、量线段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配套作业本。

2.实践作业:画出长6厘米的5条线段,并组成一个五角星。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

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合作探究 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 生2:长方形布。 生3:竹竿。 …… 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拃去量,有同学们的5拃长,老师的3拃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全班交流汇报。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表内乘法。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单元学情分析: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长度单位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材说明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 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 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 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 教师示范1 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 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 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 2 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 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 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4、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

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长度单位认识教案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六、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同步测试D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同步测试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口算 (共1题;共5分) 1. (5分) (2020二下·麻城期末) 直接写出得数。 34+26= 35+48= 3000+600= 8600-500= 50-37= 23+39= 370+80= 5000+ 1600= 72-39= 62-37= 10000-4000= 1200-600= 29÷8=56÷9= 60÷8= 38÷7= 二、填空 (共5题;共16分) 2. (2分)用________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度;用________作单位量黑板的长度; 3. (2分) (2020二下·邳州期末) 下面这支铅笔长________毫米,接近________厘米。 4. (10分)量一量,填一填。

(1) (2) 5. (1分)铅笔的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齐9刻度,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厘米。 6. (1分)橡皮擦一端对齐的尺子刻度是1刻度,另一端对齐4厘米,橡皮擦长度为________厘米 三、挑战题。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20三上·新会期中) 量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

参考答案一、口算 (共1题;共5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二、填空 (共5题;共16分) 答案:2-1、 考点: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答案:4-2、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 考点: 解析: 三、挑战题。 (共1题;共5分)

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 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 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 体。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7人,二年级的学习,最主要的还是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3.教学内容分析: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观察、操作和估计的水平,要多提供学生身边的素材,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时间。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点。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实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5.教学难点分析: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理解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 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 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