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工商管理

[收稿日期]2008-0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04B J Y 063);惠州市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

治理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研究”(06G L -01);惠州学院校立文科项目“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治理

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研究”

(C 207.0105)[作者简介]吴建新(1972-),男,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是

国际贸易;刘德学(1961-),男,吉林九台人,管理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吴建新,刘德学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在对全球价值链治理和升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治理对升级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全球价值链

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内外部条件、升级路径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指出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升级,企业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治理; 升级; 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8)06-0058-06

R esearch on 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 lobal V alue Chains

WU Jian -xin ,LI U De -xue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lobal value chains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to the production patter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 2nomic globalization.This paper examines how g overnance affect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ts dynami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 respectively.Then the authors stud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upgrading trajectory and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The authors argue that upgrading will not be realized automatically by just insertion into global value chains.Firms ’efforts and supports from g overnment are necessary.

K ey Words :global value chains ;g overnance ;upgrading ;dynamics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释全球化对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产生了很多理论,比较重要的有以D Ernst (2002)为代表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和以G errefi (2003)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则更倾向于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越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相应就越发达。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

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是必要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链内部的结构、分工、协调、价值分配及其变化,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两个方面。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主要研究如何协调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价值链中的行为主体如何通过融入价值链来提高自己企业的能力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该理论还不够缜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从产

?

85?

业内部和一国内部出发,通过扶持使本国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随着进口替代战略实践的失败和以东亚为代表的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人们逐渐认识到融入全球经济市场的重要性。全球价值链理论正是研究本地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通过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理论。但是,有些学者(如Schmitz和K nor2 ringa,2000)认为,现实并没有像东亚奇迹所展示的那样乐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发现,它们不得不面对势力强大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才是价值链中的治理者和驱动力[1]。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则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受到链中领导企业的影响,并非所有方向的升级都能得到价值链领导企业的支持,当某些升级(如设计、营销和品牌建设)影响到领导企业的核心能力时,领导企业可能通过阻碍价值链中知识的流动来阻止供应商的升级,即存在升级的“天花板效应”。无独有偶,保罗?克鲁格曼(1994)以K im、Lau(1994)和Y ong(1992、1994)的实证研究结论为基础,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增长主要依赖的是要素的增长,而不是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要说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的升级问题,就必须解释清楚治理和升级的关系。

现有文献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很少有文献研究治理和升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动态治理和升级的关系。本文试图在现有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治理和升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性,来进一步完善全球价值链理论体系。

二、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生产活动的协调。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对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治理模式方面,其中以Hum phrey(2000)、Sturgeon和Lee(2001)、G ereffi(2003)的研究最具代表性。Hum phrey(2000)区别了四种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即市场、网络、半层级制和层级制[3]。Sturgeon和Lee (2001)在其国家生产模型的基础上区分了三种全球生产网络,即领导型、关系型和模块型[4]。G ereffi等(2003)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结合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技术能力与企业学习等理论提出了一个比较严谨、完整的分析框架。他们首先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方式,按照链中主体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然后,通过企业间交易的复杂程度、用标准化契约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交易的标准化能力)和供应商能力三个变量来解释五种价值链治理方式(如表1)[5]。

表1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决定及其动态变化表

注:表中①表示交易复杂程度的增加降低了供应商适应新需求的能力,②表示交易复杂程度的降低使契约的完全性增加,③表示契约的完全性增强,④表示契约的完全性降低,⑤表示供应商的能力增加,⑥表示供应商的能力降低。

资料来源:参见G ereffi G、Hum phrey J和S turgeon T(2003)的文章《The g 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1)市场。通过契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品比较简单,供应商能力强,不需要购买者太多的投入,在资产的专用性较低时,会产生市场治理。这时,交易比较简单,双方只要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需要太多的协调。

(2)模块型。产品较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其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买卖双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更换合作伙伴较为容易。双方交流的信息量较市场型大且复杂,但能够通过标准化契约较好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需要的协调成本不高。

(3)关系型。产品复杂导致交易复杂,双方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双方可以通过信誉、空间的临近性、家族或种族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双方常常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因此,需要较多的协调,改变交易伙伴也比较困难。

(4)领导型。产品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低,需要大量投入和技术支持,为了防止其他供应商的竞争,供应商将其资产专用化。供应商对领导厂商的依赖性非常强,很难改变交易对象,成为“俘虏型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高度控制来实现治理,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使供应商愿意保持合作关系。

?

9

5

?

(5)层级制。产品很复杂,外部交易的成本很高。在供应商的能力很低时,领导厂商不得不采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内治理方式。这是因为交易可能涉及到领导厂商的核心能力,如隐性知识、知识产权等,领导厂商无法通过契约来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只能采用企业内生产。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不是静态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决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三个变量将发生变化,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表1箭头所示)。这种动态变化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例如,在自行车行业,由于规模经济、标准化和供应商能力的提高,使治理方式从层级制转向市场治理;在服装行业,由于交易复杂程度的降低和供应商能力的增强,使治理方式由领导型发展为关系型;在美国电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治理方式从层级制(垂直一体化)发展为模块型。

三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领导厂商采购要求的提高相对降低了供应商的能力,同时增加了交易的复杂程度;其次,创新和标准化是一对矛盾,创新会降低标准化能力;第三,供应商的能力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学习能够提高企业能力,新供应商、新技术革命的引入以及领导厂商采购要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供应商的相对能力。

当然,全球价值链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企业间组织,除了价值链内部关系的协调和管理外(内部治理),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外部治理,如文化习俗、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劳工标准、政府政策、国际规则的影响。近年来流行的IS O9000质量标准、IS O14000环境标准、S A8000劳工标准等都属于外部治理。外部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如WT O)、非政府组织(如国际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相对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涉及的主体更多,机制更复杂。为了简化分析,本文主要探讨内部治理模式与升级之间的关系。

三、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升级是指由于企业能力的提高使得厂商能够从事价值链中附加价值高的、能够带来更高收入的经济活动。Hum phrey和Schmitz(2000)把升级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3]。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分解和完善。

(1)工艺升级。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的加强,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生产。在要素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体现在产出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

(2)产品升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的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的产品,即为产品升级,如从衬衫到西服。

(3)功能升级。厂商所从事的价值链活动的增加或从附加值低的活动转向附加值高的经济活动,如从简单装配到零部件、中间品的生产,从生产领域进入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领域等。

(4)价值链升级。也可称为跨部门升级,即厂商从某一产品领域进入另一产品领域,如从制造电视进入显示器生产,进而进入计算机产业。

升级的动力来自于新知识的获取所带来的企业能力的提高。升级所需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企业内部创新,二是外部知识扩散。知识扩散包括价值链内知识从领导厂商向低端供应商的转移(垂直知识转移),以及不同价值链间知识的外溢(水平知识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提高企业的能力,就是因为价值链中知识的流动更为顺畅。领导厂商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方面,把低附加值的生产和服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等,不得不通过参数制定、生产认证、监控和检查等手段来参与生产管理,甚至派专家指导生产和对供应商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可以在相互交流和出口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即所谓的Learning by interaction和Learning by ex porting。其知识传递的强度取决于领导厂商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和关系密切程度,一般来说,依赖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强度就越大,越有利于供应商的升级。

价值链之间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即水平外溢,也是影响企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知识外溢受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其溢出途径主要有员工流动、供应商的共享和联盟等。一般来说,技术差距越大,外溢效应越明显。但是,也存在知识外溢的门槛效应,如果差距太大,可能导致技术落后企业无法掌握新知识,因此应该存在最佳的技术差距。水平的知识外溢由于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密切而受到深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经验研究的结果仍然是不明确的。跨国公司可能会帮助本地供应商提高质量,但也会尽量减少把自身技术优势泄漏给本地竞争者。即使是员工流动带来的技术外溢也是有条件的,如本地员工很难进入高级管理层,跨国公司对员工培训的多少以及员工流动的方向等都会影响知识的水

?

6

?

平外溢。根据刘德学等(2006)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究,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在外资企业之间流动(占58.5%),因此,通过员工流动带来的技术外溢是相当有限的[6]。Blalock 和G ertler (2002)对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也没有发现水平外溢的证据,但发现了垂直外溢的显著效应[7],说明全球价值链内部的知识转移要强于外部的知识外溢。

知识积累中的另一个来源是创新。决定企业功能升级的企业核心能力,除了跨国并购,几乎没有办法通过链中转移或链间扩散的方式得到。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成为知识积累最重要的来源。因此,本地企业的升级需要借助于本地的创新体系,如高等院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研发和技术中心等。工艺和产品升级主要受知识扩散的影响,一是来自领导企业的知识扩散,二是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对研发能力要求不高。影响功能升级的因素较多,作用机制也较为复杂。首先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愿望,功能升级(如研发和品牌建设)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再加上生产企业的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功能锁定”,即企业在价值链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保持不变;其次还受领导企业态度的影响,因为有些功能升级可能会威胁到领导企业的核心能力(如设计、营销和品牌建设等),因而会受到领导企业的阻碍,至少是不支持;最后,还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如制度环境、政府支持、国内市场大小等)的影响。价值链升级由于不与领导企业的核心能力相冲突,所以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

四、治理对升级的影响升级来自于企业知识积累而带来的能力提高。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决定了价值链内企业获取知识流的强度和方向。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主要由价值链内部企业之间力量的不对称程度和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由此可以将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为五种,即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层级制。

表2 

价值链内部治理模式对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升级的影响

供应商升级的速度取决于它从领导企业那里可以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关系越紧密,获取知识的可能

性越大。从层级制到市场型价值链,供应商与领导

厂商(购买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逐渐降低(如表2)。在层级制下,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能力很低或领导厂商不愿意将生产技术转让给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直接投资,生产母公司所需要的产品。门槛效应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无法直接进入全球价值链,这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供应商的影响来自于其子公司的外溢效应和对本地零部件的采购上,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

领导型价值链中,供应商高度依赖领导厂商,门槛效应不明显。领导厂商为了降低风险,保证供应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等,会通过参数制定、技术指导、监控和检查、认证等方式帮助供应商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供应商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由于双方技术差距较大,领导厂商转移的技术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不会影响到领导企业的核心能力,但由于供应商的能力较低,对领导厂商的依赖程度高,因而不利于供应商进行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关系型价值链下,供应商的能力较高,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存在高度依赖,关系密切,信息交流量大,有利于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但是,供应商要从生产环节进入营销、品牌建设环节比较困难,因为这将会被视为一种“背叛”而受到惩罚,从而妨碍了供应商的功能升级。然而,由于供应商的能力较高,因此有可能进入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从而实现价值链升级。

在模块型价值链中,产业高度发达,供应商的能力很高,几乎可以从事除营销和品牌建设之外的其他所有活动。工艺和产品升级主要依靠自主研发,为了降低风险,产业多元化是常见的选择,价值链升级比较容易。由于进一步的功能升级必然会影响到领导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不会得到领导企业的支持,甚至会因此受到惩罚。

市场型价值链下,供应商的能力较强,购买者和供应商的关系比较平等,但不稳定。因此,供应商从购买者那里获得的知识有限,购买者对供应商的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影响不大,供应商对购买者的依赖不高,因此也不会影响其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当然,这五种价值链治理模式只是归纳出来的比较典型的代表,可能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治理模式或中间模式。即使是这五种模式,也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例如,根据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稳定性,领导型价值链还可以再分为紧密型和松散

?

16?

型。日本式的领导型价值链往往都是紧密型的,供应商和领导厂商的关系比较固定,因此,即使日本领导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其供应商一般也都会跟进,在东道国的采购较少,而在巴西Sinos valley制鞋业产业集群中,很多领导企业与小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领导厂商能够较频繁地更换供应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五、治理的动态性和升级路径的多样性

在上文分析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对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升级的影响时,假设治理模式是不变的。但是在现实中,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动态变化的,治理模式的动态变化使得治理和升级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如前文所述,嵌入全球价值链一般都会带来供应商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提高供应商的能力,而供应商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改变了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并导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从而使得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沿着层级制、领导型、关系型、模块型和市场型的路径实现升级。随着价值链中治理模式的升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有可能实现价值链升级和功能升级。也就是说,升级和治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动态过程的复杂性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升级路径的多样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G errifi(1999)式标准的OAM-OE M-ODM-OBM升级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向ODM和OBM转变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从而产生升级的“天花板效应”。

在这里有个隐含的假设,即领导厂商没有升级。现有的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文献几乎都不考虑领导厂商的升级,然而,这个假设在多数情况下是不成立的,领导厂商不但存在升级,而且还对供应商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如前文所述,价值链中的垂直知识流动对供应商的升级至关重要。当领导厂商实现升级时,为了能够获得并保持新的核心竞争力,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而从原有的环节中逐渐退出,或者通过价值链升级直接退出该价值链而进入新价值链,如I BM从个人电脑领域的退出。为了保持价值链的连续性,领导厂商可能会将其原有功能转移给供应商,从而为供应商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如果领导厂商不能实现升级,则其为了保持对现有环节的垄断,必然会尽一切可能阻止其核心知识的外溢,减少价值链内知识的转移,从而不利于供应商的升级。因此,领导厂商的

升级增加了治理的动态性和升级的不确定性。

功能升级不但取决于供应商的能力及其与领导厂商的博弈,还取决于供应商的意愿、努力和许多外部因素。供应商市场地位的提升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关系灵活度降低),使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得以提高。如果能够获得足够丰厚的利润,则企业不一定愿意冒很大风险去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营销和品牌创建。例如,W earnes公司尽管拥有了自己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但仍然选择为包括I BM在内的美国计算机制造厂家进行贴牌生产,而不是转向O BM[8]。在本地市场狭小、竞争激烈的行业,供应商很难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利用自有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这正是一些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韩国企业通过OE M进入了个人电脑市场,然而没有一家成为世界一流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大多转向了生产计算机外围产品。相反,由于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和政府的扶持,因此,联想集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并进入世界市场。台湾的宏基集团通过对软件、产品和生产工艺方面进行大量的内部研发和快速创新,在有国外培训经历的工程师的帮助下,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特别是在笔记本电脑生产领域。当然,这样的努力比预想要艰巨得多。在中国,由于金融体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扩张需要的融资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加上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小企业实现功能升级的难度较大。例如,自1997年以来,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的采购率一直低于30%,近年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其在国内的采购也主要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大(2006年为48.6%),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目前的升级状况不是很乐观,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功能锁定”,这些都带来了功能升级的不确定性。

全球价值链中不但存在升级和“功能锁定”,而且存在相对“降级”和价值链条断裂的问题。降级是指供应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发生降级的原因主要有竞争对手能力的增加和供应商采购要求的提高。很多全球领导厂商都有多个供应商,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优胜者将获得更多的订单,落后者的订单将会被削减甚至被排除出价值链。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由于中国制鞋业的兴起,导致很多全球领导厂商削减了其在巴西的订单。巴西制鞋业还存在另外一种降级,90年代前半期,由于发达国家领导厂商采购的增加,使许多本地品牌制造商专著于为领

?

2

6

?

导厂商贴牌生产而放弃了国内原来的市场和品牌,从而也造成了功能降级。但是,这种降级是企业自愿的,功能降级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加。

价值链的断裂是指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供应商被排除出价值链,即供应商的“出局”。如果全球价值链不能很好地植根于当地产业网络中,本地企业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就可能发生链的断裂,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层级制模式中。例如,1998年著名磁头生产商Readrite公司关闭了其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工厂,将其重新部署到泰国和菲律宾,导致马来西亚丧失了4000个就业岗位。2001年,AMD公司进行全球裁员,其中,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工厂丧失了1300个就业机会(52%)。相反,在中国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戴尔公司也将其针对日本市场的台式电脑生产线从槟榔屿转移到中国厦门,其转移的理由主要是中国有优秀和低成本的工程技术人员、廉价的土地,并且靠近日本市场[8]。这说明,由外商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层级制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为价值链的断裂提供了可能。

产品标准化的趋势可能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带来福音。按照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标准化速度的提高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加速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发展中国家企业减少营销和品牌影响的有效手段就是产品的标准化,由于标准化减少了产品的差异化,因此,生产成本成为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中国的联想集团和T C L等企业在没有核心研发能力的条件下迅速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就是因为电脑和电视机的绝大多数部件都已经标准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成本竞争,这也导致了像I BM这样的企业从硬件生产中退出,转向了附加值更高的软件和服务。

由于治理模式存在动态变化,因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增加了可能性。但是,分析结果依然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功能升级涉及到许多因素,如领导厂商和供应商的博弈、领导厂商自身的升级、供应商所处的外部环境等。进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还需要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有时这种努力可能是相当艰巨的(如广东T C L的国际化之路)。然而,与封闭经济相比,嵌入全球价值链至少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带来了获得新知识的渠道。以东亚为代表的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和进口替代战略在许多国家实践的失败为这一观点做出了最好的证明。

六、结论

作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两大研究主题,治理和升级是相互作用并动态变化的。治理模式影响升级的效果和程度,升级带来的企业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治理模式的变迁,从而为进一步升级创造了条件。如果考虑领导厂商的升级,则进一步增加了治理和升级的动态性。然而,影响升级的不仅是价值链的内部治理,价值链的外部治理和企业所处的经济、技术环境等对升级也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此,进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路径是多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价值链中不但有升级,还会发生降级和链的断裂。进入全球价值链为企业提供了获得新知识的非常重要的渠道,但升级特别是功能升级并非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想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尤其是功能升级,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Schmitz H,K norringa P.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 tudies,2000,37(2).

[2]K rugman P.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J].F oreign A ffairs,1994,(6).

[3]Hum phrey J,Schmitz H.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I DS(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 tudy,University of Sussex)W orking Paper,2000.

[4]S turgeon T,Lee J.Industry co-ev olution and the rise of a shared supply base for electronics manu facturing[Z].Paper presented at Nels on and Winter C on ference,Aalborg,2001.

[5]G ereffi G,Hum phrey J,S turgeon T.The g 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Duke University W orking paper,2003.

[6]刘德学,苏桂富.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状况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J].国际商务,2006,(4).

[7]Blalock G,G ertler P.T echnology Acquisition in Indonesian Manu facturing:The effect of F 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East Asian Prospects Project,W orld Bank,Washington,D.C.Processed.2002.

[8]Shahia Y usu fu,Anjun Altaf,K aoru Nabeshima.全球生产网络和东亚技术变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 莉]

?

3

6

?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Gereffic全球价值链治理框架

论文信息:Gary Gereffi, John Humphrey, 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An Analytic Framework.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3(全球价值链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学习和推导者:价值链学习小组 日期:2017年5月6日 * iPhone、IPAD价值链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源泉,价值链案例研究必看文献。 *价值链的最好启蒙文献。强烈推荐,并强烈建议结合译文多读几遍英文原文。*译文约20000字。 1分钟速读 上次的推文「全球价值链与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学习机会?」中,感觉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且其中很多知识点来自格里菲(Gereffi, G., Humphrey, J. and Sturgeon,T. ,2005.「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2(1):78-104)。因此,我们重新研读Gereffi et.al (2005)这篇文献,并选择了其相对应的2003年的工作论文进行了翻译(我们认为工作论文一般比正式发表的文章内容详细,更能发现文章中问题。) 该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模式。综合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生产网络、技术能力和企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识别出三个关键变量,并用此来解释和预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这三个关键变量分别为:1)交易的复杂程度,2)交易可编码性,3)供应商能力。 该文进一步利用该理论框架对服装、自行车、农产品和电子产品四个行业进行了简短的案例研究,强调了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然而,简化的理论无法解释和预测所有结果,制度、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路径依赖也会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该文对未来可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理论框架可应用于全球价值链现有的和新的研究上(如对中国高铁行业的案例分析将非常有意思),运用该理论优化产业升级的政策工具,以及开发理论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测度方法。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精品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具有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布的倾向。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汽车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具潜力的集群产地,而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在最终产品品牌上及其直接控制的最终组装环节和关键部件具有较大的支配力。从本地产业集群的角度看,能够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服务、能够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具有高度灵活性信息流的集群,在汽车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上才会处于战略地位。产业集群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逐渐增加,以转移价值链上某个劳动密集环节,产业集群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的规模优势,通过集聚效应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深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国际分工转换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理,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政策 1 理论概念 1.1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不过,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讨论和定义全球化,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削弱甚至消失。 1.2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引入的,他把它当作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工具。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始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终于最终产品的消费。迈克尔·波特所指的价值链概念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链条,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环节和增值过程。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并引入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波特所论述的价值链更多的指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还包括产业价值链,即把企业放在整个产业当中来考察其行为确定其竞争优势。 所谓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互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合作模式。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2014-4-11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由于“多次重复”计算将错误地估计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近年来,世贸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新的工具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围绕全球价值链,从贸易增加值和贸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这些工具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也可能为广泛的政策决策领域带来新的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产品的生产呈现出3个特征:(1)产品的生产必须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工序;(2)产品生产跨越国界,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3)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现代贸易的内容由以前的最终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以完成产品生产为贸易目的的“工序”贸易(Tasks Trading),而不像传统货物贸易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可以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一件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的反复加工和进出口,这种多次跨越国界的行为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被多次重复统计在国际贸易数据中。有专家指出,“多重计算”扭曲了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就业的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结构和规模。由于“增加值”是指某部门出口产品中使用到的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成份,在经过该国国内产业间循环后形成的价值增加。因此,从“增加值”角度关注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 二、使用新的工具平台测算贸易的重要作用 1.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能正确解读贸易流,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更好的贸易政策 根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增加值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来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初级部门和食品类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国外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机械、电子和纺织等行业中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机械行业为例,其出口总额中国外增加值含量达40%。墨西哥在电子和运输设备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普遍的电子行业,其国外增加值含量占比超过了60%,反映了下游价值链的专业化;而在运输设备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60%以上用以了出口。韩国出口总额中外国增加值含量以及进口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例,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处于较高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在“亚洲工厂”中韩国的高集约化程度以及韩国在资源加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定义: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如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 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 and Schmitz认为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式、等级式。 (一)美国价值链 美国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鲜明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控制价值链,控制着中间环节和当地生产商。该价值链的特点是较强的产品和流程升级,较弱的功能升级生产商在产品和流程升级方面投入最多的资本。这与采购商的期望是相符的,他们希望生产者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做得更好。 (二)欧洲价值链 欧洲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柔和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更注重质量,愿意为高质量付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与生产商的关系更加密切。生产商对这一市场及采购商的依赖度、销售集中度均低于美国价值链的生产商。欧洲价值链采购商对生产商的议价实力小于美国价值链,但相对于巴西生产商有更强的控制力和选择性。 (三)巴西价值链(以巴西的西诺斯谷为例) 巴西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型,尽管通过中介(销售代表)销售,但销售代表从本质上与贸易相关,除了为鞋类生产者寻找采购商之外,他们与其他活动没有任何联系。有时他们能通过促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间接信息交换来帮助生产商。销售代表由生产商雇佣,同时,主要的战略行为(设计,品牌,市场)是生产商实施的而不是采购商。 Gereffi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管理方式,强调了准层级形式的重要性,把价值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在前者中购买者在协调中起了主要作用,而后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通过Brenta所在的两条价值链来分析:(1)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全球顶级品牌奢侈品市场参与运作;(2)另一条是在导向高质量的德国独立零售的鞋类购买群价值链中参与运作。顶级品牌链证实了Gereffi 的指向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的趋势观点,并且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生产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功能升级而是降级的。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它就是模块化生产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doczj.com/doc/6614489305.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工商管理 [收稿日期]2008-0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04B J Y 063);惠州市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 治理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研究”(06G L -01);惠州学院校立文科项目“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治理 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研究” (C 207.0105)[作者简介]吴建新(1972-),男,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是 国际贸易;刘德学(1961-),男,吉林九台人,管理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 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吴建新,刘德学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在对全球价值链治理和升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治理对升级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全球价值链 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内外部条件、升级路径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指出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升级,企业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治理; 升级; 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8)06-0058-06 R esearch on 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 lobal V alue Chains WU Jian -xin ,LI U De -xue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lobal value chains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to the production patter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 2nomic globalization.This paper examines how g overnance affect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ts dynami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 overnance and upgrading respectively.Then the authors stud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upgrading trajectory and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The authors argue that upgrading will not be realized automatically by just insertion into global value chains.Firms ’efforts and supports from g overnment are necessary. K ey Words :global value chains ;g overnance ;upgrading ;dynamics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释全球化对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产生了很多理论,比较重要的有以D Ernst (2002)为代表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和以G errefi (2003)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则更倾向于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产品越复杂,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越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相应就越发达。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 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是必要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链内部的结构、分工、协调、价值分配及其变化,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两个方面。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主要研究如何协调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价值链中的行为主体如何通过融入价值链来提高自己企业的能力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该理论还不够缜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从产 ? 85?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摘要: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全球供应链把生产网络上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条价值链上,生产者服务则是连接供应链的重要纽带。在此背景下,世界权威机构正在大力推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将其作为全球价值链下对世界贸易统计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世界贸易构成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于是,各经济体不断扩大自身的附加值贸易,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收益。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进与扩散效应,将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跨国生产产生深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贸易统计;政策含义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GVC )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主要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和生产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受全球价值链以及当前世界先行的商业和法规环境、新技术、公司观念和战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现象出现了。在新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际组织和政策制定者将弥合传统规则制定和经济现实的隔阂。例如,OECD 和WTO 正致力于对国际生产分割进行规模、本质和结果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UNCTAD 也开始实施与之相关的投资发展方面的新研究。 技术、体制和政治变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兴起,进而影响到贸易模式。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是参与程度依赖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关联程度。在此过程中,附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统计成为准确衡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经济利得的一种更好的核算方法。这种新的核算方法将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结果,还原国际贸易的真实规模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纷纷开展测度附加值贸易的研究项目,估算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世界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不少政策启示。不断推进的国际生产分割也具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包括强调参与价值链的国家若要获得经济收益,就必须具有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此吸引外国供应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生产者。因此,如何更好应对变化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网络发展趋势,是各国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主要依据。 Feb 25 th , 2014 马涛 matao@https://www.doczj.com/doc/6614489305.html,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梳理,并从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归纳出全球价值链对产业升级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全球化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背景 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的源于20世纪90年代Gereffi通过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的服装价值转移和90年代香港等地的服装生产的价值分配的模式分析认为全球产业升级有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销售和品牌领 域的趋势。自此,全球价值链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升级的分析之中。 对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站在价值链的低端的角度来探讨的。John Humphrey 和Hubert Schmitz(2000)把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置于欧洲模式之中,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等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如何升级和提升在价值链 中控制力的问题。Gereffi 为代表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价值链

理论之下,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价值链中的创新机制和学习机制逐步升级本地区产业链,从而得到更为优势的竞争地位。关于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二、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对产品内分工的影响 Dicken(1998)认为,在考虑全球化进程的时候,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单个产业的生产链或价值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分布于不同地理单元中的垂直组织结构,与这一产业垂直分离组织结构相切的是一个在空间上拓展开来的全球地理或区域地理空间。众多研究都表明,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的产品国际分工格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使得以往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被价值链在国际间的有效组合所替代,控制高增值核心环节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使跨国公司主导的发达国家加大对设计、研发等核心环节的投入,而将一些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价值链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Morrison(2001)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得和学习先进技术,并有利于技术创新。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解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 进行解读 2011年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核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据核算,在双边贸易中,我国对美国、韩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2012年分别为585、587和599美元),而对印度、东盟和欧盟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2012年分别为695、661和631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

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每1000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2012年860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2012年分别为790、779、740和571美元)。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二、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随时间看,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551美元,2007年上升为591美元;2010-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605美元、616美元、621美元,逐年递增。其中加工出口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305美元、367美元、386美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价值提升。这个趋势今后可望继续保持。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1000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800-900美元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 作者:李献宾1 江心英2 作者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江苏大学工商学院国际经贸2010年第11期字号:【大中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8SJD6300006)、镇江市软科学项目(RK2008021)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 理产业升级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

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