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与比较

居阳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对中国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并从产生基础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三大模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区位、环境条件,并在初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其转型发展则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丧失等,在转型方向上呈现出相对趋同的转型趋势。

【关键字】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比较

作者简介:居阳(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GIS,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juyangnju@https://www.doczj.com/doc/6610493671.html,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JU Yang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the Sunan Mode, the Wenzhou Mode, and the Zhujiang Mode.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ode. Then, it compares the modes in their bases of formation and route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modes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market,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develop in different route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 of turbulences in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lose of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follow similar trend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Key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mparison

1前言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地各区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制多式”的格局[1]。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

式”,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珠江模式”[2-5]。对这几种区域发展模式的产生发展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

2三大模式的简介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个区域发展模式。如北京模式、浦东模式、东莞模式、义乌模式、宁波模式、寿光模式、苏州模式等[6-9]。其中尤其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最为典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模式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区域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9]。

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主要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等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发展模式。是以发展工业为主, 集体经济为主, 参与市场调节为主, 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10]。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主要指浙江省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大量销售人员拓展市场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11]。

以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江模式”:珠江模式,主要指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模式[2,9,12]。港澳地区在资本、人力、市场等方面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系紧密,为珠江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大模式的产生发展及阶段性特征

3.1苏南模式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阶段。这一时期,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为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3,10,13,14]。1983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说法,标志着苏南模式在理论上的明确提出。此阶段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我转变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先发优势弱化、企业产权模糊和先发优势减弱的影响,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14-17]。因此,苏南模式进行了自我转变。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乡镇企业产权、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三大举措,成功实现了苏南模式的转型,并为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新苏南模式形成。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多种所有制结构并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制造业兴起,城乡协调发展等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18-19]。

3.2温州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家族企业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温州农村家庭承包制的不断推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温州率先走上以农村家庭工业为特点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11,20-2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股份合作制企业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众多小企业对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盲目追求,导致温州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因此,温州市政府加强对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的监督和控制,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形式大部分由股份合作企业形式替代。股份合作制企业逐渐壮大[3,21]。

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公司制企业建立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温州政府提出温州经济进行“第二次创业”,强调以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22]。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通过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温州市民营企业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进行转变,从非正规制约走向正规制约[21],温州市民营企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21世纪初至今,新温州模式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温州模式面临要素瓶颈和先发优势弱化等问题,亟需转型[21,23]。因此,在温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温州模式。所谓新温州模式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为支柱,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为手段,以庞大的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据,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24]。

3.3珠江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部开放阶段。珠江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公社化时期。得益于紧邻港澳的良好区位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主要发展对外加工业。其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自主权明显扩大。这一时期主要的开放区域仅局限于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并建立了出口加工区[25]。

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经济开放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务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包括4个市14个县市[26]。“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成为了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下,珠江模式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26-27]。

20世纪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产业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珠江模式面临着外源型经济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同质化、国内“多中心”区域经济格局竞争、劳动力成本升高、主导产业利润下降的困境。为改变这一困境,珠江模式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顺德、中山等地的家电企业开始重新“洗牌”,深圳、东莞等地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通过IT业的辅助产品加工,加入了新经济的外围层,并成为其

支柱产业[12]。

21世纪初期以来,一体化进程加快阶段。21世纪以来,珠三角正日益面临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区域的挑战。因此,珠江模式重点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2003年,珠三角与香港和澳门政府先后签署CEPA,从制度上标志着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经济区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大珠三角”)正式成立[12,25,28]。2004年,广东又提出泛珠三角的概念,形成了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自治区),及香港和澳门在内的“9+2”超级经济圈[29],标志着珠江模式进入大规模区域合作阶段。

4三大模式的比较

总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大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异同之处,下面从产生基础和发展转型两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4.1产生基础

从形成时间上来看,三大模式均形成于20年代70年代末期。三大模式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这种制度安排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有特殊的区位和环境作为支撑[30]。

从起始条件上来看,三大模式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政策条件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的起始条件相对较好,而温州模式的起始条件则相对较差:(1)经济基础上,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均得益于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而温州模式则受制于其较差的农业发展条件;

(2)社会基础上,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均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文化传统和人口素质,而珠江模式则体现出较为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意识;

(3)政策基础上,珠江模式直接受益于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苏南模式更多受到传统政策体制束缚,温州模式则受传统政策体制束缚较少,为其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起始条件的不同,三大模式在后续的发展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得益于相对优越的起始条件,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主要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体经济特征。而区位、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又决定了苏南模式更多地走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离土不离乡”,先进行内源型发展,后逐渐加强外源型发展。珠江模式则侧重于与港澳的联系,“两头在外”,进行外源型发展[31]。

(2)温州模式起始条件相对较弱,不具备明显的区位、政策等优势。因此以发展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商品经济,更多地体现出民营私有经济的特征,“离土又离乡”,进行内源型发展。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产生基础如表1所示。

表1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产生基础[32]

4.2转型发展

总体来看,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转型发展均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转型原因上,三大模式均受到了市场机制完善、国内竞争加强、先发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影响。同时,不同模式之间还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导致其转型:

(1)产权模糊问题。苏南模式起源于乡镇企业,而温州模式则起源于家庭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政企不分或是家族式管理的问题,产权问题对转型起到了阻碍作用;

(2)外向型经济问题。珠江模式外资依存度及外贸依存度高,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动荡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苏南模式由于自身先发优势减弱,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上述问题。温州模式由于进行内源型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晚,其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但容易引起当地反倾销及其他方式的抵制[33]。

在转型方向上,三大模式在企业制度、经济发展走向、经济增长动力方面存在较多的相同之处,呈现出趋同发展的趋势,主要共同趋势是:

(1)企业制度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对产权的明晰;

(2)经济发展走向方面:多种所有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32];

(3)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注重外向型经济在发展中的作用,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

同时,不同模式也体现出其特有的转型方向。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均注重外资与外贸共同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向结合。温州模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外贸发展;在区域合作方面,珠江模式强调大范围区域合作,构建“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圈,在区域合作方面走在了三大模式的前列。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发展动态如表2所示

表2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发展动态

5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三大模式均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们的形成,既得益于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以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也得益于其自身特殊的区位和环境。以上起始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三大模式不同的发展路径:苏南模式得益于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和乡镇企业发展传统,同时又受制于相对保守的制度政策,因此初期主要以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的、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经济发展道路;温州模式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较差,且缺乏集体经济意识与政策倾斜,因此初期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发展小商品经济;珠江模式得益于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因此初期主要与港澳地区发生联系,重点进行对外开放,发展“三来一补”的对外加工贸易。

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大模式都先后遭遇发展的瓶颈,并在实践中突破瓶颈实现自我突破。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转型因素主要包括了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的丧失,资源环境约束等。为此,三大模式总的转型趋势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多种

所有制结构、注重产业升级、强调城市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一意义上,三大模式有趋同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49-55.

2.宋林飞.中国“三大模式"的创新与未来[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6.

3.杨樱.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与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施端宁,陈乃车.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分析[J].江西社会科

学,2000,(9):88-90.

5.朱广林. 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74-7

6.

6.李岳峰,张军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类型比较[J].开发研究,2008,(1):29-33.

7.梁香青,魏浩.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05,(6):107-113.

8.曾刚,赵建吉.上海浦东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3):357-362.

9.新望,刘奇洪. 苏南、温州、珠江模式之反思[J].中国国情国力,2001,(7):4-8.

10.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演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J].经济学动

态,2009,(4):22-25.

11.史晋川,朱康对.温州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2,(3):3-15.

12.谢涛. 珠三角企业面临挑战——论珠江模式的变迁及转型[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62-64.

13.张敏,顾朝林.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J]. 经济地

理,2002,22(4):482-486.

14.张震.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19-22.

15.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江南论坛,2001,(8):13-15.

16.汪莉.苏南模式的演变与苏南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顾松年.向区域经济模式拓展延伸——再论“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J].现代经济探

讨,2001,(7):24-27.

18.江苏全面小康研究课题组,洪银兴.新苏南模式及其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J].江苏社会

科学,2006,(2):207-212.

19.陈香,顾朝林.从常州看新“苏南模式"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75-83.

20.曾芬钰.长三角区域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演变轨迹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14(6):108-113.

21.张凌.温州地域文化与温州模式的提升[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2.张亮,杨玉明.“温州模式”三个主要因素的变迁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与经济,2007,(11):74-76.

23.胡飞航.“温州模式”的演化与“新温州模式”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7,(1):73-74.

24.胡启才.新温州模式探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5.赖文凤.“珠江模式”的变迁及制度再创新——兼与长三角进行比较分析[J].珠江经

济,2007,188(4):21-27.

26.卢荻.“珠江模式”的形成、特色、作用[J].中共党史资料,2009,(3):167-176.

27.查振祥.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2,(12):15-19.

28.陈德宁,刘豪兴,张书琛.费孝通“珠江模式"的转型路向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

报,2007,(3):77-81.

29.谈璐,李廉水,吕玉兰.长三角发展的思考——泛珠三角模式所感[J].现代管理科

学,2004,(11):11-12.

30.郭志仪,林贵.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J]. 温州大学学报,2005,18(4):9-15.

31.牛勇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4):29-31.

32.刘国良.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J].浙江经济,2006,(18):36-37.

33.谢健. 区域经济国际化: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理,2006,(10):47-5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国未来发展计划.doc

未来海洋发展计划 一、人类建立共同的目标、才会有和平。 二、新的消费观念:消费科学、消费未来、消费海洋。 三、《海浪稳浪器》的推广和应用。 四、《海洋移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五、海洋航线的从新规划。 六、海上城市与航空业的改变。 七、海上城市与大气环流的调控。 八、月球列车与太空业的发展。 九、小行星的捕获和太空飞行。 一、人类建立共同目标、才会有和平。 1、人类建立共同目标;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脾气越来越差。如果我们人类不是共同的努力,如何能够应对;现在的气候、环境、能源、淡水、粮食以及全人类的社会矛盾! 在这一点迪拜已经做出了榜样。迪拜这个国家85%是外来人口。只有15%是本地人。这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这里有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阶层的人士。正是这85%的人。利用了迪拜这个平台,打造出迪拜的奇迹。 2、人类只要有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时,人们才会放弃,国家和种族之间不该应有的矛盾。走向一个发展目标上来。当资源受到限制时,人们又要回到意识形态当中去。我们首先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向海洋出发,建立一个共同的;《液态地球村》。让全世界各国都来参加这个建设。建设成为一个、《液态地球村文化》。如先建设;《海浪稳浪器》,再建《海上城市》。将海洋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解决能源、电能、淡水、气候、环境、粮食等各种矛盾。通过海洋建设,人类将改变固有的思维,和偏执的智库思想和理论。走上共同创新发展之路。让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当我们走近海洋;才会知道人的渺小,我们会更加懂得合作。有了合作;我们将有无尽的发展和研究课题。从每一滴水、到小的水草、到各种各样的鱼类。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石头、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当整个社会都在,从观察生活中获得利益,人们的思维将有一个彻底的改变。社会矛盾将大大减少。我们通过这样的发展,制造出更多的产业,提供给大家选择。(象;体育产业,娱乐和服务产业等)。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让每个人都能有事情可作,这样的;《液态地球村文化》。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二、新的消费观念、消费科学、消费未来、消费海洋。 1、新的消费观念;我们国家的消费市场大都是引导消费;从明星消费到品牌消费,到体验消费都离不开;面子消费的根本。一切为了面子去消费,市场上讲的是装蒜经济学。大多数人都在装蒜,这样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好引导的。请他们去当专家谁都高兴。请他们去当市场的引导者。只要给点小钱,他们都会出来工作。这样的消费市场是最好培养的市场。只要利用好经济这个杠杆、新的消费观念就会很快的培养和引导出来。 2、消费科学;首先从游戏开始、将游戏转变成为科技的模拟市场。让更多的游戏高手参与进来。参与科技模拟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得到新知识的普及,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更多的人参与新科学当中来。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科学,什么样的科学是我们消费的方向。如新的知识创新,将是我们大家消费的方向。让

_“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作者简介:安树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格局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01-04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 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2010 201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仍未有改观;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制约和传统出口市场不景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在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实现东西互动过程中促进中部心脏地带的崛起,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2014)。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在短期内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其中1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在较 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则有助于我国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并会助力亚太经济一体化(俞平康,2014),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和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为此, 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国内 相关区域的基建、能源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 (一)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将更加开放 “十二五”以来,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以当年价格计算,以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在工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原动力。 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 经贸往来,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 DOI:10.16011/https://www.doczj.com/doc/6610493671.html,ki.jjwt.2015.04.001

2020年(发展战略)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战略)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三) 邓楠(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科技部是国务院主管科技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我归结为六条: 第壹,是科技发展的政策的制定。这个政策包括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战略以及法律法规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这是科技部壹个很重要的工作。刚才大家谈到希望了解科技计划有关情况,我们“十五”计划,实际上就是“3+2”的科技计划:“3”,就是以项目为主的主体计划,壹个是863计划,壹个是国家攻关计划,壹个是973计划;“2”,壹个是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计划,壹个是产业化环境的计划。下面我具体介绍壹下: 863计划主要是由专家来管,主要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问题。这个计划“十五”期间的总经费是150亿元人民币,主要涉及六个领域(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资源和环境)和十九个主题,那么我们于“十五”期间863计划,主要是由重大项目和十九个主题组成的,重大项目当下安排了27项,占总经费的60%;十九个主题占总经费的40%。那么于主题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要拿出壹部分的经费来支持创新性的项目,就是支持交叉科学创新性的项目。 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壹些技术。这个经费大概于“十五”期间每年是12亿元左右,经费不是很大,因为这壹块也是唯独“十五”没有增长的经费,或者是增长幅度很小的。这壹块主要的内容包括农业、工业、社会发展三大领域。攻关计划也是分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壹共32项,占总经费的60%;重点项目当下安排61项,占总经费的40%。我们863计划和攻关项目均是突出重点,加大强度,争取于五年的时间做出具体的成果来。攻关计划虽然经费比较少,

我国电信未来五年内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国电信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规划1.0版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概述 1.1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0后电信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电信南北拆分后“5+l”竞争格局 的形成,国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 性化服务需求,运营商必须从原有面向产品和业务的经营模式向面向市场和客户的经营模式转变。集团公司由此提出了“全面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奋斗,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电信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电信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 中国电信业务种类多、用户规模大,具有运营实时性要求高、数据处理量大、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对信息化高度依赖,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周德强总经理在2003年集团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中国电信能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无论是五项机制创新、五项集中管理,还是流程重组都需要企业信息化做支撑,没有企业信息化,就谈不上管理现代化。”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完善企业信息化体系,提高运营支撑和企业管理水平”,是中国电信面对竞争和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形成的“谁使用、谁建设、谁管理”的工T系统建设和管理模式,曾支撑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改革的推进,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由于电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的改革重组,中国电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未能进行统一规划,及时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导致了应用系统孤立、数据分散、投资效益低、专业工T人员分散和供应商管理不足,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企业信息化战略,打破信息孤岛,有效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全面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未来五年个人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个人发展规划 一、前言 我们每个在人生大道上拼搏的个体其实就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而奋斗的目标则好比靶心,要精确的获得"10环",实现自己作为"箭"的价值,离不开科学而严谨的职业规划.魅力中国行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注重企业品牌和员工立体发展的资深传媒,怀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并结合自己四年系统而专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习和三年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特制定未来五年职业发展规划. 二.自我盘点与公司岗位分析 一直就对媒体行业感兴趣的我,拥有三年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独立大客户交流心得,并且拥有带领20人团队创业经验.本人酷爱文学,坚持写作,以书作伴,文字功底较为厚实;工作中坚持以文回友,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商业人士,注重自我总结梳理,要求进步,渴望挑战;以开拓之志,务进取之实,积极参与会展策划. 魅力中国行商务有限公司的核心理念是"文化输出和旅游输入",通过对公司的了解和领导安排,我认为自己适合公司的权威期刊<魅力中国>编辑职务和节庆中华会展策划职务,加上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配合公司的培养,一定可以胜任工作安排. 三.未来五年生活规划---立足公司:做综合素质全面的公司多面手和专业过硬的攻坚者 经过公司的试用期(3个月),必须能够胜任编辑一职.我相信这五年生活中将是一个必须经历、也是对个人成长很有好处的圆梦过程,在这样一个圆梦的过程中,既可享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又可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复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既能胜任企业中的专业技能岗位,又可在合适的时候,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爱好、文字方面的专长、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触角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规划如下: 1;学历、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层次,将专业技能熟练运用到专业实践,全面熟悉期刊创办.编辑.发行相关环节,与公司一道,为把<魅力中国>办进期刊前100强; 2;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在这五年里,结合工作需要,以公司的旅游网站为平台,注重"旅游输入"的发展宗旨,学习网络商务,网络管理技术和宣传渠道,主动融入市场推广平台,并具备发展商机的敏锐嗅觉. 3,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广大客户交流,坚持每天认识一个新客户,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坚持参加健身运动,增强体质,为更大的挑战做准备; 4,业务素质:两年内学好粤语和商务英语,不断向高素质人才层次迈进. 三年内能独立编辑和开展栏目策划,五年里把编辑栏目办成拳头项目;三年内把自己塑造成经验丰富的会展策划人才;四年内把"节庆中华会展"策划成和旅交会一样的名牌会展,形成大规模,带来高效益. 四、未来五年职业规划---融入市场:做高效的职业人士和市场宠儿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就未来五年工作规划如下 1,熟悉适应(1年):相信自己的选择和管理者的安排分工,迅速熟悉并适应自己的工作,用平静的心态迎接工作的挑战,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的赐予,用进取的心勇攀专业的高峰; 认真研读公司文化,了解公司发展战略,并与自己的职业发展密切结合.提高自身文化涵养,大力普及自己的城市文化水平.通过一年时间,我必须要成为公司期刊的得力干将,对稿件采写.加工修改相当熟悉和精确,采编栏目成为公司的形象. 2,融入开拓(2年):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经验就是财富,怀着紧迫的使命感,以孜孜不倦的敬业态度把自己和公司融为一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进一步钻研专业知识,提升工作效益,为公司创造业绩,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出发,不断开拓进取,屹立同行之林;在作好编辑的同时,积极面向市场,注重策划知识修养.成为公司出色的会展策划师. 协助公司会展策划部把"节庆中华会展"做成品牌,同时积极开发城市特色产品,具备全立体进行城市推广和无障碍粤语交流的素质. 3,攀登晋升(2年):细节决定一切,有了宏观的工作效益和技能,还要注重细节素质的适时培养: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610493671.html, 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与展望 作者:马桂婵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10期 【摘要】区域发展格局是研究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新内涵、新特点,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B 区域发展格局是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可回避的一大背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与不同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提出密切相关。截至2009年,我国的区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结构格局。近年来由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发布,再次强调优化格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并作出新的部署,可以预见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变将更加突出。 一、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提出密切相关。截至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实施区域平衡战略与三线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后提出和实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阶段;1999年后提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2007年后提出和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阶段。振兴东 北的提出与实践结果,使我国的区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基本结构格局,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产出比重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近年来它们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缩小;中西部地区之间虽有发展差距但仍不大;而东北地区竞争力的提升最多。“十一五”期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逾13%,比东部地区快0.5~1 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东部地区不再“一枝独秀”,而是四大区域发展“百花齐放”,呈现出全国区域间协同并进的新格局。 2008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又一次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从2009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发布开始,到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审议通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我国区域发展规划高达13个,其数量之多,超过了前4年的总和,这在我国规划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事。这些国家级战略涉及的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边沿地区,由点到面推进扩展,具有许多与过去不同的新内涵、新特点。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因素。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我国西北地区常年降水量较少,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②人为因素。长期以西北某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用水不当;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类活动。 (2)荒漠化防治及其主要措施:①确立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现,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②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则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多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水土流失受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度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上流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指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①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提高士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以利于水土保持。④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避免由于矿产开发而引起水土流失。 3.资源的跨区调配 (1)南水北调 ①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于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措施 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短缺的压力,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将长江水引人北方地区。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由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经位临运河、卫运河、南运河自流到天津。东线调水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的缺水问题。中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线西侧,跨越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中线工程调水目的是解决京津、华北平原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 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人黄河上游,引水工程分别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上筑坝建库,采用引水入黄河。西线调水目的是解决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的缺水问题。 (2)西气东输

个人未来发展的规划

个人未来发展的规划 引导语:个人未来发展的规划,由培训网而成,谢谢您的阅读,祝你阅读愉快。 一、社会情况 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发展也非常快。如果如我们柔弱的个体,不加紧自己的脚步,跟随时代的步伐,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将很难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而一份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与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个人发展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 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我不敢保证我的职业规划就一定切实可行,但至少它代表了我现阶段人生的最大理想,也是近期最应该付诸时间实践的,它的实施与否主宰着我的后半生的成功与失败。 二、自我认识 1.个人优点: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做事仔细认真,待人热情,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有学习新事物的欲望,自学能力强,考虑问题全面,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认真投入,有非完成不可的决心。 2.个人缺点:缺乏主见,做事不够果断,不够主动,自控能力 较差,容易情绪化。

3.个人小结: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很多人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学着去认识自己,但是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的却没有几个。我在性格方面,外向开朗。这样的性格使我乐观.看待事情积极,但同样让我容易情绪化.急于求成。我的爱好广泛,喜欢运动.看书.听音乐,可以说我是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但是同时我也会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会有排斥感。对我自己的能力我比较自信的方面是与人交往.组织协调活动,比较缺乏的是做事的主动性。我的人生格言是“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 4.个人发展: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今后要学会自己做决定,自己拿主意,做事要积极主动,学会约束自己,为人处事要冷静,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对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解决好。 三、环境形势分析 1.社会环境形势分析:现今中国政治稳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但在xx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速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的南方冰雪低温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特点、实施策略有哪些,社区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评价这种社区工作模式。 (1)基本假设 ①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 ②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所以如果能通过发动居民参与,改善沟通和加强合作,社区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同时也相信社区自身有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 ③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共同利益的,社区本身有潜力和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2)特点 ①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所谓共同性问题,是指对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这类问题因为影响范围广、涉及居民多,有些问题又具有紧迫性,所以较容易引起居民的关注。社区工作者常以共同性问题为契机,推动大多数居民参与。 ②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使用地区发展模式的社区,一般都存在着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居民之间关系淡薄、居民普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现象。因此,社区工作者在进入这类社区时,一般都会以培养居民自主、自立,发展互助,建立社区团结为目标。 ③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在地区发展模式看来,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自助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地区发展模式致力于重建各种社区支持网络,增加居民的互动和交往,改善邻里关系,重建居民与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居民认识参与的重要,并愿意承担责任,使居民对社区更加认同与投入等。 ④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地区发展模式希望居民通过参与学会自决、自助,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改善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团体之间、社区团体和团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实施策略 ①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所采取的策略。社区工作者一般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如文艺演出等)让居民互相熟悉、交往沟通,并让部分有积极性的社区成员承担一些任务,或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管理,增强居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 ②团结邻里 团结邻里主要是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而采取的策略。社区工作者一般会组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居民参与,推动建立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工作者也会建立基层联络网,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实现邻里关系的改善. ③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问题,并培养居民骨干。社会工作者通过绘制社区地图、印发宣传单等方式,为居民提供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料,告知居民社区资源的分布。另外,社区工作者也会通过开办一些课程,告诉居民如何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生活。 ④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在服务提供方面,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 建议 内容提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本文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下列建议:一是空间规划研究与编制应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三是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五是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基本格局。但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仍未得到遏止,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乐观,迫切要求改革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空间规划进行规X和约束,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XX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XX半岛城市群、辽

未来五年个人发展计划

未来五年个人发展计划 篇一:个人未来五年职业规划 个人未来五年职业规划 一、前言 职业生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果不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就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作为已经工作的我,很早就知道如果不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好。生活和工作就会没有了方向,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迷失方向,不知所归,为了高效的利用时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特作以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二、自我分析 勤奋好学,诚恳踏实、积极向上。有极强的责任心,善于观察,做事认真。易于沟通,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及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及时的完成公司所交于的任务。有时比较固执,工作经验不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那。 三、自我评价的缺点和改正 1 遇到自己想不开的事,要保持头脑冷静,要留给自己反思的时间,多反省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头脑灵活起来,多与人沟通,向同事、领导请教,经常学习。 四、未来5年人生职业规划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在的工作,在未来会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围绕这个方向,本人初步规划如下: 时间:2011年,2015年 成果目标;通过实践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的知识,流程及相关内容。职务目标:人力资源经理

能力目标:具备人力资源领域其中一个或几个相关模块的理论基础,通过基础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接触了解其他模块人力资源活动。 经济目标:年收入4万元—6万元; 篇二:三年-五年个人发展计划 请描述你个人未来三年或五年的发展规划,包括年收入、职位要求、区域要求、个人能力提升目标等内容;此内容仅供我们从另一方面了解你的求职目标及意向,同时我们会尽量提供你相关信息,以帮助你了解个人的发展计划是否会与我们的需求接近。 你可以使用表格一用数据填写;或使用表格二用文字叙述。 2 附:以下是我们公司(准)业务职位序列,若您需要参考其他职位情况,请另外咨询我们。 采购代表——采购专员(初/中/高级)——采购主管(初/中/高级)——采购副经理——采购经理 客户服务系列: 客服代表——客服专员(初/中/高级)——客服主管(初/中/高级)——区域客服经理——客服经理 技术服务系列: 技术服务工程师——区域技术经理——技术经理 市场系列: 市场代表——市场专员(初/中/高级)——市场主管(初/中/高级)——区域市场经理——市场经理 篇三:我的未来五年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未来五年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与比较 居阳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对中国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并从产生基础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三大模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区位、环境条件,并在初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其转型发展则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丧失等,在转型方向上呈现出相对趋同的转型趋势。 【关键字】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比较 作者简介:居阳(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GIS,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juyangnju@https://www.doczj.com/doc/6610493671.html,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JU Yang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the Sunan Mode, the Wenzhou Mode, and the Zhujiang Mode.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ode. Then, it compares the modes in their bases of formation and route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modes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market,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develop in different route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 of turbulences in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lose of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follow similar trend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Key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mparison 1前言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地各区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制多式”的格局[1]。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

个人未来发展规划_个人未来发展规划

个人未来发展规划_个人未来发展规划 最新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简述 个人未来发展规划_个人未来发展规划1 时光匆匆走过一年,大一马上就要结束了,而我也逐渐确定了自己大学毕业后的选择,那就是就业。因此我的大学生涯规划都是围绕就业展开的。一,就业分析 1、我的优势 专业知识,且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怀有极大的热情,相信四年后,通过努力,我会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性格属稍偏内向,安静型,心思细腻,做事认真,考虑问题比较细致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现在正申报URTP项目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善于发现事物和环境积极的一面 待人真诚,有责任心、爱心,并且喜欢做相关的工作 善于短期规划,而且能很好的完成计划任务 喜欢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的工作环境,能自己控制、安排的工作,不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的工作 2、我的劣势

我准备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但现在的英语水平远远不够高 实验操作技能与所需水平还有差距 计算机操作水平不够高 竞争意识不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够主动,也就是与环境的交互能力不够抗压力能力不强 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欠缺,口语表达能力也不够好,与人交谈时沟通不利,表达不清楚、解释问题抓不住重点、谈吐条理不清 组织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欠缺 不喜欢机械行重复的工作,也不喜欢没有计划没有收获的忙乱,不喜欢应酬和刻意的事情 3、外部环境的机遇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社会对生物科学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烈,生物科学的发展已被许多国家摆在发展的最前

沿,其发展前景广阔 4、外部环境的劣势 国内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激烈竞争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足以供给我出国留学 家庭没有社会人脉基础 没有进入知名的大学读书生物科学类专业目前在我国发展不是很好,择业范围不广 二,大学提高篇 1、我的性格,兴趣 我的性格有些内向,但并不是一个缺乏激情的人,是乐观主义者,遇事都会从其好的一面观察。对事情要培养乐观态度,不抛弃不放弃。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未来的挑战,怀有希望,但不过分奢望。 业余时间主动与同学聊天,交流一下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讨教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有时会独自一人多躲在安静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_以东北地区为例

2009年8月 学 术 交 流 Aug.,2009总第185期 第8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5 No .8 [收稿日期]2009-02-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项目(1152404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7-17) [作者简介]李雁(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研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 ———以东北地区为例 李 雁,郭 红,姜春晖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哈尔滨150086) [摘 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空间 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模式导致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区经济协调、地域分工协调等机 制的共同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化应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在不同的小经济空间 内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 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081-03 空间是区域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区域各项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载体。区域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结构等,但空间结构始终是区域各种结构图谱的基础结构。从空间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区域内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总体格局,这种总体格局与区域内部的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与区位配置格局、市场配置格局相吻合。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而是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是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还能产生特殊的经济效益,如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等多种形式,所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经济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据点式空间结构模式 据点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又称增长极发展模式,该理论认为,在区域中,资源经济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会较早的起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先发展城市,这些城市中较多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会从周围吸引资金人才向增长极流动,从而促进了增长极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这些增长极周围被带动的城市,我们可以称之为从发展城市,距离增长极较远的外缘城市可以称之为后发展城市。如此在增长极城市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的经济会呈这种模式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但极化效应的作用要大于扩散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地区空间结构呈据点式发展模式,最早发展的省会城市沈阳、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发达,它们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作用对整个区域特别是它们周围起到组织带动作用,主导着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 ?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