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灾变德鲁伊新天赋:群体缠绕测试报告

大灾变德鲁伊新天赋:群体缠绕测试报告

大灾变德鲁伊新天赋:群体缠绕测试报告
大灾变德鲁伊新天赋:群体缠绕测试报告

大灾变德鲁伊新天赋:群体缠绕测试报告本文来源于NGACN,作者结果xd

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46612929.html,/read.php?tid=3706141转载请在文首保留此行。

首先之前一直处于Bug状态的群体缠绕实装了,在平衡第2层天赋树中

点击查看大图

目前的效果为缠绕目标身边8码内的所有目标,配合缠绕雕文的话也就是说35码内的定点冰环(类似法师水宝宝的冰环)

再配合飓风雕文50%的减速...我怎么觉得我在描述法师的冰环和暴风雪呢,其实就是这样啦

点击查看大图

而这次13117把菌类生长的减速由75%减少到了50%

点击查看大图

减速效果和插了雕文的飓风是一样了.

点击查看大图

实际由于范围的原因减速局限性太大.

而就目前Beta上的输出这些来说,目前耗蓝依然是个非常头痛的问题,一个月蚀下来蓝已经空了,不过就Beta上赠送的339装备来看紫装的提升空间是非常大的.

近期大灾变德鲁伊新闻: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行政管理1003班 4303100519 黄琳珊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材料学家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纵观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足见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材料自古以来就和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材料和知识三个要素。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工具、房屋、衣服、车船等的原料。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如石头、树木、骨角等等,以及一些在自然界存在。 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发展到制造复杂精致的石器,物质文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在“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两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带来质的变化,还必须等待金属的出现。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括: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俗称黑色金属),如钢/铸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是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金属材料发展可追溯到史前,早在4000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如殷商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其充分说明远在商

代,我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开始使用铸铁作农具。明朝时期我国还有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较为专业的书籍。像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内有冶铁,炼钢,铸钟,锻铁,淬火等各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世界上有关金属加工工艺最早的科学著作之一,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占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在解放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仪表,航空航天等许多现代化工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这七种金属的发现及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惟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联系实际说明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却将这个一般人看不起眼的产品做出了大文章。它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在全球饮料市场上,有1/4的消费者用的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吸管。公司每天用两个集装箱将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这个事例体现了量变的重要性,也说明任何事情同时具有质和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式。事物的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事物的质变。质变是量变合乎规律的结果,同时是新的量变的开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过渡、相互交替构成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冰和水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冰变成水,有水变成冰,水从0度到99度都是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水到了100度发生了质变,变成了气体。有冰变成水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例子很多,从古到今有很多成功的人都经过了这种过程。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个加一倍。把棋盘的六十四格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谁料到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没有了。国王很快就看出来了,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经计算,这个发明者需要的麦子要18,466,744,073,709,551,615粒,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量变。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的马无论是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田忌的好友,着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次是田忌以下等马队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两胜一负,这次田忌赢了。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跨越,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得胜利。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联系实际说明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一支吸管平均销售价格为8-8.5毫钱(0.008-0.0085元),其中原料成本占55%,劳动力成本占20%,设备折旧等费用占15%,纯利润约10%,就是说,一支的利润在8-8.5毫钱(0.0008-0.00085元)。 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却将这个一般人看不起眼的产品做出了大文章。它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在全球饮料市场上,有1/4的消费者用的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吸管。公司每天用两个集装箱将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一个人、一个企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壮大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一个个的 8-8.5 毫钱,也就没有年利润近500万的收入,这个事例体现了量变的重要性,也说明任何事情同时具有质和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式。事物的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事物的质变。质变是量变合乎规律的结果,同时是新的量变的开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过渡、相互交替构成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冰和水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冰变成水,有水变成冰,水从0度到99度都是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水到了100度发生了质变,变成了气体。有冰变成水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例子很多,从古到今有很多成功的人都经过了这种过程。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个加一倍。把棋盘的六十四格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谁料到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没有了。国王很快就看出来了,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经计算,这个发明者需要的麦子要18,466,744,073,709,551,615粒,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量变。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和渐变论都从属于古生物学的领域。十九世纪初,著名地质学家居维叶提出了灾变论,而莱伊尔和达尔文则主张均变论。前者认为,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古代生物的变化主要是那些全球性的突然而剧烈的自然事件,如一场大的洪水等造成的。后者认为,地球未曾发生过全球性灾变,地质现象都是缓慢变化发展的。 先来说说灾变论。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1825年他的《地球表面灾变论》出版,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灾变论的观点。他详细地研究了巴黎盆地沉积层,发现不同地层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层愈古老,所含生物化石愈简单,与现代生物的差别愈大。居维叶认为这不是环境的缓慢变化造成的,历史上必定发生过突发的灾变,而且这些灾难还应该是具有很大规模的。他认为,例如海洋干涸成陆地,陆地又隆起山脉,陆地也下沉为海洋,还有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气候急剧变化等这些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当海底变成陆地时,海生动物死,当陆地下沉为海洋时,陆生动物亡,发生灾变的地区的物种就此灭绝。过一段时间,其它地区的物种迁移过来,形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物种群。那些因为灾变而亡的物种残骸、尸体经由沉积、石化形成与年代相应的古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以不同地层的生物化石就不同。 据他推断这种突然降临的灾难在地球上已经发生了4次,最后一次是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大洪水,也就是出现了诺亚方舟的那次大洪水。居维叶在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恰好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皮肤、毛发和肌肉都保持完好的古代四足兽的尸体。他认为这种原本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由于地壳和气候的突然变化,一下子变得寒冷,这些动物来不及迁徙,就被冻死了。这些都是证明灾变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什么是材料?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材料就是人们用来制成各种机器、器件、结构等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质实体。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导致时代的变迁,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材料与能源和信息并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带有时代和文明标志的基础。人类和材料的关系非常广泛、非常密切。也非常重要,在这点上很少能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历来是生产力的标志,被看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所以人类从来没有中断过追求更好的材料,让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质或者的所未有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的需要和追求。 所以,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材料发展史。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都会结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一、天然材料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

《材料与文明进步》

材料与文明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关联 主讲人:屈静江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它也是构筑了我们的世界;材料是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科技进步工业的核心;新材料不断开发和有效地使用能力,是衡量社会技术水平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尺度;材料主导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段,都是由材料来划分的。比如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公元前6000年,人类发明了火,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有了火,不仅可以热食、取暖、照明和驱兽,还可以烧制陶器。这是陶瓷材料发展的一次飞跃,瓷器(英译名为China)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陶器时代开启人类文明;青铜催生冶炼辉煌;到钢铁推动第一次产业革命;再到半导体硅材料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而石墨烯被认为是替代硅最有前途的材料,未来可能从“硅时代”进入“碳时代”。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材料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还是从材料的起源去追寻这迷人的世界。 陶器时代:陶器是人类最早不用 大自然的现成材料而制成的器具。制 陶技术是最古老的材料技术,是人类 材料技术的发端。我国陶器的制造和 使用大致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 世初期。陶器的出现与农业、定居生 远古陶器 活的出现成为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新飞跃的重要标志,即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促进和丰富了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在陶器制作中,人类的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

到了发挥。 我们的先民是首先发现了陶土用火烤一下,烤到某种程度陶土会变硬,变硬之后可以用来盛水,盛食物,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更重要一点,就是先人从火烤的经验知道了材料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知识,使我们以后发展材料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家都知道,陶器有很多缺点,缺点是什么呢,比较脆,一碰就摔碎了,所以陶器不能用来做农耕工具,也不能用来做武器防身。因而它激发了新材料研发,这个当时的新材料就是青铜器。 青铜时代:青铜采冶业 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 生产实践中渐渐认识而产生 的。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 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 铜与铜矿石。中国的青铜文 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 青铜编钟 5000年,商周为鼎盛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的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如果铜里含了20%到30%的锡,它加到铜里面就有两种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作用就是把铜熔点从1100度降低到800度,这个温度在古时候可以用烧柴火就能达到这个温度,所以古人可以把青铜来熔化,来做成各种器具,而且青铜有其它的好处,它比较硬化,又能抗腐蚀,所以青铜在当时是一种最好的材料。青铜在商周的时候大量开发,最漂亮最精美的青铜器是在战国时期铸造的曾侯乙编钟,也是我国出土文物最多,重量最重,声音最全的一套编钟,凡是有机会听到、看到的人都认为这个编钟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材料不但可以改进人们生活,而且材料可以影响历史的发展,就以青铜为例,中国历史上,秦

地质学史上的15大地质理论

地质学史上的15大地质理论! 地质学发展至今,产生了一系列假说和理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一些逐渐被验证被广泛接受,一些则被淘汰。小桔梳理了地质学史上的15大地质理论,欢迎大家留言讨论。01水成论18世纪到19世纪之交,地学史上爆发了一场水成论与火成论的激烈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水成论学派以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 G.Werner,1749一1817)为代表。魏尔纳认为,所有地层是地球在原始洪水期沉积而成,水是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唯一动力,而地下火的作用是次要的、局部的。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这些都是证据。水成岩1787年,魏纳发表著作《岩层的简明分类和描述》,将萨克逊地区地层从老到新划分为:原生岩,含花岗岩、片麻岩、云母板岩、蛇纹岩、玄武岩、斑岩、正长岩。过渡岩,含硬砂岩、砂质板岩、灰岩。盖层岩,含砂岩、灰岩、石膏、岩盐、煤。冲积岩,含现代粉砂、粘土、沙、砾石、泉华、泥炭。魏尔纳由此推论,这个层序适合于全球,称之为“万有建造”(Universal Fornrations)。02火成论火成论学派以英国地质学

家郝顿(J.Hutton,1726-1797)为代表。赫顿认为:花岗岩是熔融岩浆冷却的产物,岩浆充满了地球内部,岩桨上涌形成山脉,而流水长期剥蚀又使高山夷为平地,地面下沉到水面以下接受新的沉积。1795年,赫顿发表了著作《地球的理论,证据和说明》。他认为被水成论学派列为第一类岩石的花岗岩、片麻岩等不可能在洪水中形成。火成论并不认为火是地质变化的唯一动力因素,而认为水与火都起作用,这一点与水成论认为水是唯一的动力因素有所不同。花岗岩样品赫顿还发现了泥盆系红砂岩与其下志留系的不整合接触,从而推论地球历史上曾有多次这种造山-夷平-沉积的旋回。因此,他提出自然界过程均一不变,自然现象所表现的事件发生过程在历史时期也曾发生,即著名的均变理论。不整合接触赫顿的朋友霍尔从熔融的玻璃慢慢冷却形成不透明的结晶体 而迅速冷却形成透明玻璃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取来一些典型的火山岩,将它熔化后慢慢冷却得到了类似于玄武岩的结晶体,证实了玄武岩是岩浆慢慢冷却形成的。这对火成论学派是极有力的支持,从而也开创了实验岩石学,“岩石火成论”也由此形成。火成岩结果呢,它们之间的争论持续了约200年,最终以火成论胜利结束,然而人们却逐渐发现“水成岩”和“火成岩”都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发现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的存在。三大岩循环图03灾变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多数科学家都已认

进化论的完善与发展

课程名:生命科学史姓名:王芝 学号:2010212810 专业:生物科学

摘要: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当今进化学绝大部分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轴,在著《物种起源》时有详细的论述,已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对进化论的发展做作了总结性的回顾,着重介绍了进化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理论学派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对进化论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发展史拉马克主义达尔文主义分子进化中性学说 正文 一、进化论的发展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然而,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进化理论的学者应该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此后,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或立足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学说,而进化理论也在这些理论学说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中得到逐渐完善和发展。下面就针对这些理论学说进行一简单介绍: 1.1 拉马克主义进化论 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的继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拉马克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在《动物学哲学》中,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两条法则: (1)用进废退法则。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趋于发达、进化,经常不用的器官趋于衰亡、退化。 (2)获得性状遗传法则。生物通过用进废退获得或丧失的一切性状,只要为两性所共有或者为产生这两性的个体所共有,就能通过繁殖遗传给下一代,从而使生物不断演变。 拉马克学说的缺陷 拉马克主义所主张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观点,试图用自然因素解释生物为什么进化是有意义的,但在当时缺乏科学论证,基本上是一种猜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拉马克学说中也夹杂着若干虚构的、唯心的因素,它是争论较多的一种进化理论。 最近的研究成果对拉马克主义进化论的支持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类不需要改变 DNA序列但是影响生物性状的机制。简单说来,DNA虽然决定蛋白质的表达,但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可以调控的步骤,例如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siRNA的作用,甚至蛋白质的不同折叠都能影响

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姓名:刘旭学号:1215030305 关键词:材料生活应用前景 摘要: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开发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本文将阐述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从古至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产制造,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更全面的了解了材料对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回顾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材料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即材料,按其组成和化学键性质可将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材料作为主导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到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生产材料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谓材料,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成分和性能,并具有一定用途的物质。在实践中,人们按用途把材料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其强度、韧性、力学及热力学等性质,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各个工业部

严行:《灾变论》与民族精神解析

《灾变论》是一部研究探讨中国文化的专著,但这个书名首先就是“反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讲的是趋吉避凶,追求福气,受人欢迎的成语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吉星高照”、“财源广进”,“紫气东来”、“万事如意”,“步步登高”,“岁岁平安”,肯定不喜欢“灾”;中国文化又是安土重迁,求稳求静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天行有常”,“稳定压倒一切”,“维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所以更不喜欢“变”。“灾变”是晦气的词,很不讨人喜欢。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作者及出版者为谋取利润往往要投读者所好,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蛊惑人心,吸引眼球……对“灾”“变”这样的字眼更应避讳。因此,以“灾变”为书名更是不合时宜。 然而,这个不合时宜的书名,恰恰又是最切合时情的:近年中国大地震、雪灾、泥石流、大旱、洪涝、矿难,以及近日的上海火灾,就是又“灾”又“变”的铁证。中国人无论怎样惧怕灾变,渴望逃避灾变,灾变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一次次向人扑来,而且愈来愈残酷无情、变本加厉。这一系列的末世景象,似乎都在为刚刚出版的《灾变论》作注释,既证明这此书的观点及论证准确可信,也向人们提示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在接近2012年的时候,《灾变论》与多灾多变的现状同时推出,互为见证,令人心惊,促人反省。 《灾变论》的副题是对这部书主旨的一个简要说明——“中国人的流离飘荡与救赎”。作者试图解释中国文化的成因、演进以及其特性,进而寻求转型及出路。“流离飘荡”一词表现的是对过去的“灾变”之描述,是对中国文化基本形态的概括;“救赎”是对未来有确据的盼望,是对这一文化转轨方向的认定。 一百多年来,研究探讨中国文化的书已经很多了,如何在世界视域中发现并认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众多中外学者作出了不同的努力与尝试。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到中国人注重“面子”、“缺乏同情心”、“不诚信”等26个特性;鲁迅从批判中国国民性出发,揭示出中国人“无特操”、“做戏”、“精神胜利法”等特点,并以“无物之阵”隐喻中国文化所构成的氛围;费孝通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乡土中国”一说,力图解释中国文化的农业性和原始性;近年来,又有青年学者吴思的“潜规则”和余世存的“类人孩”等说法,寻求从社会与族性的角度解析中国文化。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方面注意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其见解诚然具有发现性价值。但是,这些论述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不同范围和角度的分析与认识,它们或为一些孤立现象的描述,或为某一类问题的综合,这些思考无论怎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终究都是平面化的,难有质的突破。真正能够全方位地、透辟地、系统性解读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发现其根本缺失,首推今年由香港国际证主出版的任不寐的《灾变论》。

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

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韩丽君,学号:7500114008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方向14级 摘要: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开发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本文将阐述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材料生活应用前景 前言:从古至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产制造,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更全面的了解了材料对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回顾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材料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即材料,按其组成和化学键性质可将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材料作为主导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到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生产材料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正文:人类的生活演进,除了思想观念之外,物质的发明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自从远古时代人们使用石器开始,材料就和人类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再经过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高温超导体出现的今日,材料无不日新月异地被发明与改革。人们也因为材料的进步而改善了生活的状况。 农业时期,科技不发达,一切以手工做事。渐渐地,机械的发展使人类有更快速、简便的制造工具。工业时期,机械取代了手工,劳力需求也减少;到了现在,劳力密集转换成技术密集,民生消费产品,尤其在娱乐生活方面更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在这一连串产业型态的转变下,材料的发展便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显示出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许多新科技发展的材料愈来愈常应用于人类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种种物品皆是由许多不同材料所组成,可能是传统的,也可能是新研发出来的。但不论是何种材料,其优缺点、好与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除了日常生活,在国防或科技方面,材料科学亦为一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另外在医学工程及环境保护上,材料科学的发展亦对其有极大的助益。至于在航天科技及信息网络的应用上,材料科学的发展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生活中的应用 如衣服的制造原料原本是取之于天然的丝棉,但是由于耐龙、特多龙及人造纤维的发明使得衣服的质料愈加舒适与保暖。在房屋建筑上,防火建材的研发使得我们住得更安心,另外建筑物的防震设计越来越坚固,使得我们生命获得更好的保障。碳纤维材质应用于制造脚踏车,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等用品和我们所使用的材料有着很大的关系;使原本已趋向夕阳工业的脚踏车工业又变得缤纷灿烂;而未来磁浮列车的开发可让我们的交通更安全与快速。在娱乐方面,视听产品光盘CD、影碟LD等不断地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享受。 2,医药方面的应用 人类生、老、病、死少不了就医及身体健康的维护,因此各种生化、生医仪器及传感器便因应而生,如

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地球何时诞生?人类怎样在地球上出现?世间万物由有谁掌控?这些问题,在人类发展的上百万年中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不断探索,希望找出答案…… 在十八世纪以前,宗教神学牢牢地统治着西方社会和文明,《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述,使人们坚信是万能上帝创造亚当,并取出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出了夏娃作为亚当的妻子,从此人类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对人类诞生的传述,盘古开天辟地后,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娲照着水中倒影出的自己的摸样,用泥土捏制出了第一个人类,接着用树藤沾着泥浆挥洒,变出现了无数的人类…… 随着人类智慧的启蒙,以及科学记述的不断发展,神创说的解释逐渐显示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人们开始逐渐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于是人们试图用新的理论去解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世界,生物进化理论便开始了它的萌芽。 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了。世界由上帝有目的的创造,其创造的万物遵循他制定的法则有序而合理地生存繁衍,生命自创造之日起从未发生任何变化。 十八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却在其1749年出版的著作《自然史》中提出“物种可变”观点,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生物,使得生物机体发生改变,尤其是气候和食物性质的改变对生物性状的改变影响作用尤为突出。然而“物种可变”观点由于与宗教教义存在明显冲突,最终迫于宗教势力的逼迫,布丰只能公开放弃进化观点。

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虽然不支持进化论观点,但他提出的“灾变论”观点却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客观的科学论据。“灾变论”主要是指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了物种自然灭绝的概念,并且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灭绝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由此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则将生物进化论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其十九世纪初出版的巨著《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了拉马克主义学说,该理论建立在“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基础之上,拉马克的观点可总结如下: 1、物种是由可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物种是可变的; 2、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等级阶梯,生物总是由低等 级到高等级发展变化; 3、环境的变化能够导致生物习性发生改变,习性的改变由会导致生物 性状发生变异,生物的某些器官由于经常性的使用而得到发展,而另一 些器官则由于长时间缺乏锻炼而逐渐退化,即所谓“用进废退”法则; 4、在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后天获得性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 5、由于环境向一定方向改变,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性 状改变因为长时间的积累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拉马克举例说,长颈鹿的祖先原是短颈的,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灌木林逐渐变为稀树草原,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吃到较高处的树叶,于是脖

材料与人类文明选修课论文

材料与人类文明结课论文 —浅谈纳米材料

摘要: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现在这种长度尺寸的材料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科学研究、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日常生活中。所以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纳米材料的研究新进展。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概念,特异性能,以及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纳米材料特异性质现状发展趋势, 一纳米材料及其特异性质 什么是纳米材料呢?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级的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从大学物理课程中我们得知,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纳米材料主要的特殊性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的热学性质 所有材料尺寸到纳米级后其性质都将发生变化,其中一项就是材料越小熔点越低。例如金的熔点本是1064度,但制成10纳米的粉末后,熔点就会降至940度,而2纳米的金粉末,熔点就和室温差不多,只有33度了。 2.特殊的光学性质 各种纳米微粒几乎都呈黑色,它们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将显著降低,一般低于1%。粒度越细,光的吸收越强烈,利用这一特性,纳米金属有可能用于制作红外线检测元件、隐身飞机上的雷达波吸收材料。 3.特殊的电磁学性质 电导率低,纳米固体中的量子隧道效应使电子运输表现出反常现象,纳米材料的电导率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下降。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晶粒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开始对材料的宏观磁性有重要影响,使得纳米材料具有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低饱和磁矩和低磁耗纳米磁性金属的磁化率是普通金属的20倍,而饱和磁矩是普通金属的1/ 2。 4.特殊的力学性能 陶瓷材料在通常情况下呈脆性,然而由纳米超微颗粒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却具有良好的韧性。因为纳米材料具有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是相当混乱的,原子在外力变形的条件下很容易迁移,因此表现出甚佳的韧性与一定的延展性,使陶瓷材料具有新奇的力学性质。美国学者报道氟化钙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可以大幅度弯曲而并不断裂。研究表明,人的牙齿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强度,是因为它是由磷酸钙等纳米材料构成的。呈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5倍。至于金属一陶瓷等复合纳米材料则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质,其应用前景十分宽广。 二.纳米材料发展的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新材料的创新、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达尔文与进化论

达尔文与进化论 大纲 一、静止的世界 1.永恒的命题 2.基督教的世界观 二、进化论的序曲 1.“博物学” 2.法国学者的贡献 3.赖尔的“均变论” 三、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1.少年达尔文:给家庭丢脸? 2.机遇:贝格尔号考察船 3.伟大思想的酝酿 4.华莱士的来信 5.《物种起源》 四、围绕进化论的论战 1.牛津辩论

2.是猴子的后代吗? 3.最后岁月 五、达尔文之后 1.社会达尔文主义 2.神秘的寒武纪 知识点汇总概念 C01:“均变论” C02:社会达尔文主义 C0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原理和观点 K01:布丰的“共同由来” K02:“渐变论”与“灾变论”之争 重要信息 I01:基督教的世界观 I02:达尔文对自然选择思想的梳理 I03:《物种起源》 I04:牛津辩论

正文从一首流行歌曲谈起: 达尔文(曲:蔡健雅,词:小寒) 1 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 是明白爱是信仰的延伸 甚么特征人缘还是眼神 也不会预知爱不爱的可能 保持单身忍不住又沉沦 兜着圈子来去有时苦等 人的一生感情是旋转门 转到了最后真心的就不分 2 有过竞争有过牺牲 被爱筛选过程 学会认真学会忠诚 适者才能生存 懂得永恒得要我们

进化成更好的人 我的青春有时还蛮单纯相信幸福取决于爱得深3 读进化论我赞成达尔文没实力的就有淘汰的可能我的替身已换过多少轮记忆在旧情人心中变冷我的一生有几道旋转门转到了最后只剩你我没分

什么是“进化论”?它是怎样创立的? 什么是“适者生存”? 人类社会的竞争与淘汰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吗? 一、静止的世界 1.永恒的命题 每一个古老文明的智者都曾思考过如下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古希腊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00-前545)说过:“人是从那些似鱼的生物中产生出来的,在人的胚胎期仍保留着那些似鱼生物的形态,直到成熟。”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Ernst,1834-1919)绘制了一幅“胚胎发育图”以说明“胚胎重演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待物种的演化也曾有过独特的见解,如庄子就说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庄子·寓言》);晋代郭象(252-312)也有“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的说法。 2.基督教的世界观 《圣经》记载耶稣创世故事可能最为“详尽”,上帝在6天内创造了地球和世间万物,耶稣诞生前4004年,地球才开始出现。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基督教的世界观,其核心要点有:特创论、静态的世界、自然界的等级制度、人类中心说。尽管哥白尼把地球请出了宇宙中心,但是“哥白尼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基督教的世界观。 二、进化论的序曲 1.“博物学” 如果把“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看成一出历史剧,那么在达尔文登场前,它的“序幕”已经上演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密集的野外旅行考察与对自然界的探索促进了地质学、矿物学、地理学、植物学、昆虫学、动物学以及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自然学者,如博物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现代分类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林奈说过:“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17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