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和渐变论都从属于古生物学的领域。十九世纪初,著名地质学家居维叶提出了灾变论,而莱伊尔和达尔文则主张均变论。前者认为,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古代生物的变化主要是那些全球性的突然而剧烈的自然事件,如一场大的洪水等造成的。后者认为,地球未曾发生过全球性灾变,地质现象都是缓慢变化发展的。

先来说说灾变论。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1825年他的《地球表面灾变论》出版,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灾变论的观点。他详细地研究了巴黎盆地沉积层,发现不同地层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层愈古老,所含生物化石愈简单,与现代生物的差别愈大。居维叶认为这不是环境的缓慢变化造成的,历史上必定发生过突发的灾变,而且这些灾难还应该是具有很大规模的。他认为,例如海洋干涸成陆地,陆地又隆起山脉,陆地也下沉为海洋,还有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气候急剧变化等这些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当海底变成陆地时,海生动物死,当陆地下沉为海洋时,陆生动物亡,发生灾变的地区的物种就此灭绝。过一段时间,其它地区的物种迁移过来,形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物种群。那些因为灾变而亡的物种残骸、尸体经由沉积、石化形成与年代相应的古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以不同地层的生物化石就不同。

据他推断这种突然降临的灾难在地球上已经发生了4次,最后一次是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大洪水,也就是出现了诺亚方舟的那次大洪水。居维叶在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恰好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皮肤、毛发和肌肉都保持完好的古代四足兽的尸体。他认为这种原本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由于地壳和气候的突然变化,一下子变得寒冷,这些动物来不及迁徙,就被冻死了。这些都是证明灾变

论的很好的证据。而居维叶的学生欧文对灾变论的极力鼓吹使得灾变论在法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来看看渐变论的说法。

当应该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2)的进化理论发表后,地球上的生物是渐渐演变的观点统治了生物学界。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遗传学、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成就联系起来,可以说明生物进化、发展的现代综合进化论——达尔文主义。这一理论强调了生物进化是沿着一条循序渐进的路走来的,它强调的是自然选择压倒性的重要性。生物进化论这一理论是支持着渐变论观点的,既然生物进化是这样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可想而知它所支持的渐变论也相信地球地质地貌的变化也应该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由于生物进化论一直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所以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后,渐变论的观点逐渐取代了灾变论,成为关于地质地貌成因的一个主流观点。

除了达尔文,提到渐变论就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个人是苏格兰地质学家赖尔。赖尔本来是以为支持灾变论的地质学家,但是他受到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论著作的影响,逐渐将自己的观点转向了渐变论的一方。他经过多年的考察和文章的修订,终于出版了《地质学原理》一书。在书中他用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提出了人类可以根据现在仍然起作用的自然力和法则去推理地球的历史,自然力不断地破坏岩层,并搬运到江河湖海中,松散的沉积物经历数千百万年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火山活动和岩浆的喷发活动又将地下的熔岩带到地表,构成一幅“旧岩层不断破坏,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画卷。他的说法给了灾变论强有力的一击,更加奠定了渐变论在地质学研究中的主流观点的地位。新灾变理论的脱颖而出

渐变论也不能完全解释自然界千奇百怪、无穷无尽变化的奥秘。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在距今大约七千万年前,地球上大量的生物突然死亡,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恐龙。

近二十年来,陆续发现了一些现象更是均变论无法解释的,因此,灾变论“死灰复燃”而且大有愈“燃”愈烈之势。这就是新灾变论。

科学家发现,周期性的大灾难导致地球上的生物集群绝灭周期性地发生,每次集群绝灭后地球上的生物处于萧条阶段,种类与数量都很少,短暂的萧条之后,一批新的、更进步的种类突然出现,在数量和种类上迅速增长,大辐射发展,代替古老的绝灭种类而重新占领海陆空。总结出的模式就是:灾难性变化——生物真绝灭——大辐射发展……。地球上的生物正是以这种模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地发展。

小行星碰撞理论揭开了新灾变理论对达尔文渐变理论挑战的序幕。近年来,地球灾变史的研究十分活跃,众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成四个具有突破意义的观点:恐龙灭绝时,地球曾遭遇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地球生物界至少五次大灭绝事件是由巨大外来物体撞击而引起的。二亿多年以来,生物的群集绝灭有周期性;地球上已发现得撞击陨石坑的年代也有周期性,与集群绝灭发生的时间相同。灾变论与新灾变论

居维叶的灾变论正好迎合了宗教的洪水的说教,因此被宗教推崇。而新灾变论认为地球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一系列规模和大小不等的自然灾变事件和生物灭绝事件的理论,它与居维叶灾变论的区别在于完全抛弃了特创论。而特创论是用来解释生命起源的一种理论。将生命的起源归于超自然力量的干涉,并认为物种是互不相关的,切永恒不变。是在一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无法解释的前提下又使人们重新提起了灾变导致生物进化的观点。当然这个新灾变论完全不同于居维叶的灾变论,更与宗教的洪水说毫无关联。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行政管理1003班 4303100519 黄琳珊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材料学家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纵观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足见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材料自古以来就和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材料和知识三个要素。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工具、房屋、衣服、车船等的原料。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如石头、树木、骨角等等,以及一些在自然界存在。 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发展到制造复杂精致的石器,物质文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在“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两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带来质的变化,还必须等待金属的出现。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括: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俗称黑色金属),如钢/铸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是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金属材料发展可追溯到史前,早在4000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如殷商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其充分说明远在商

代,我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开始使用铸铁作农具。明朝时期我国还有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较为专业的书籍。像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内有冶铁,炼钢,铸钟,锻铁,淬火等各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世界上有关金属加工工艺最早的科学著作之一,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占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在解放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仪表,航空航天等许多现代化工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这七种金属的发现及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惟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

论数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论数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法学Q1141班孙越11090033 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人类进化和智力法阵进程的反应。例如,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中国数学的活力来自立法改革,印度的数学的源泉始于宗教,而波斯的数学和天文学互不分离。 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到了17世纪,微积分的产生解决了科学和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的问题,而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数学设计力学、军事和工程技术。19世纪前半叶。数学和诗歌几乎同时从古典进入现代,其标志分别是非交换代数和非欧几何学的诞生,而进入20世纪以后,抽象化成为数学和人文的共性。 哲学与数学的在此交汇产生了现代逻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更能理解各专业与数学的关系。 一、数学的起源中东文明 数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亿万多年前,居住在岩洞里的原始人就有了数的概念。本来,对事物的要求出自人类的生存本能,慢慢地,人类就有了明确的数的概念:1,2,3,……正如部落的头领需要知道有多少成员,牧羊人也需要知道自己拥有多少绵羊。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记数和简单的算术就发展起来了。后来,逐渐衍生出三种有代表性的记数方法,即石子记数、结绳记数、刻痕记数。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故事告诉我们,很可能是牧羊人计算羊群的只数产生了数学,正如诗歌起源于祈求丰收的祷告。 说来有点残酷,一些美洲印第安人用过手机被杀者的头皮来计算他们杀敌的数目,而非洲的原始猎人通过积累业主的牙齿来计算他们杀死野猪的数目。据说,居住在乞力马扎罗山坡上游牧民族的少女习惯在颈上佩带铜环,其个数等于自己的年龄。以前,英国就报往往用粉笔在石板上画记号来技术顾客饮酒的杯数。后来,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包括对应于大小不同的数的语言符号。 据考古学发现,刻痕记数大约出现在三万年以前,经过极其缓慢的发展,终于出现了书写记数和响应的数系。前者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中国的纵使筹码数字和玛雅数字,后者有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和横式筹码数字以及印度的婆罗门数字。 数系的出现使得数的书写和数与数之前的预算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加、减、乘、除乃至于初等算数便在几个古老的文明地区发展起来。与数的概念形成一样,人类最初的几何知识也是在他们对形的直觉中萌发出来的。几何学边是建立在对这类从自然界提炼出来的“形”的总结的基础之上。 近东既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造就了以古老的象形文字和巨大的金字塔为标志的绵延三千年的古埃及文明。 除了上面介绍的数学成绩以外,埃及人和巴比伦人还将数学大量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们在纸草、泥版书上记载账目、期票、信用卡、买卖单据、抵押契约、代发款项,以及分配利润等事项。还比如数字7,巴比伦人最早注意到了,它是上帝的威力和复杂的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和谐点,到了希伯来人手里,7又成为一个星期的天数。 二、希腊数学与希腊文明、 与东方文明古国不同,希腊城邦始终处于割据状态,这当然与它的地理因素有关,山脉和海洋把人们分散在遥远的海岸上,希腊的社会结构主要由贵族和平民两个阶段构成,他们并不彼此截然分开,在战争中同属一个国王领导,而这个国王不过是某个贵族家庭中的首领,这样一来,这个社会便容易产生民主和唯理主义氛围。在这个氛围中,经验的算术和几何法则被上升到具有逻辑结构和论证数学体系中。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文明”这一词的“意义精确地或几乎精确地等同于…文化”?。[12]如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 文化》一书把文化与文明连在一起,他说:“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 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如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的《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1951)和克拉克(G. Clark)的《从野蛮到文明》(From Savagery to Civilization,1946)均持这一观点。美国学者巴格比也认为,在19世纪,英法两国把“文化”与“文明”视为同义词。“然而,总的来说,在最近几十年里,在英法这两个国家——尽管英国更甚于法国,有以…文化?取代…文明? 的倾向。”文明“似乎指一种较高级的,较发达的文化形态,或者较 特殊地指城市文化。”[14]在英法等国,比较喜欢使用“文化”一词,虽然他们也曾经使用“文明”一词。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在20世纪之前,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联系实际说明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却将这个一般人看不起眼的产品做出了大文章。它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在全球饮料市场上,有1/4的消费者用的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吸管。公司每天用两个集装箱将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这个事例体现了量变的重要性,也说明任何事情同时具有质和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式。事物的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事物的质变。质变是量变合乎规律的结果,同时是新的量变的开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过渡、相互交替构成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冰和水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冰变成水,有水变成冰,水从0度到99度都是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水到了100度发生了质变,变成了气体。有冰变成水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例子很多,从古到今有很多成功的人都经过了这种过程。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个加一倍。把棋盘的六十四格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谁料到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没有了。国王很快就看出来了,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经计算,这个发明者需要的麦子要18,466,744,073,709,551,615粒,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量变。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的马无论是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田忌的好友,着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次是田忌以下等马队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两胜一负,这次田忌赢了。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跨越,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得胜利。

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用之以计数,使之融入生活 数学起源于数,数起源于数数。人类最早的数数工具就是双手与双脚,但数字大过于20的时候,人类就用木棍儿或者石子来代替手脚作为计量工具,渐渐发明了数字来代表这些具体的事物,所以数字天生就是抽象的东西。人类运用数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于农业,狩猎,建筑等行业,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二、用之以创造,促进生产发展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人类的发明创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数据测定并演算的规律,运用于各种生产工具的制作中,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数学的广泛运用,不仅仅是运算能力的提高,而且在物理学,化学,机械,天文等学科中,起到了预测的功能。万有引力的发现,冥王星的预测都是数学广泛运用的成果,数学以之基础科学的作用,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产力。 三、用之以研究,提高科技水平 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直接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当代高新技术中很多问题都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计算、模拟、仿真和控制来实现计算机行业的软件比重早已超过硬件,而软件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军事科学中,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的概率模型,可在实战前对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经济、地理、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以选择出对自己一方既有利又最稳妥的作战方案。在计算机的发展中,数学为人类带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即为数学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的数学渗入到各行各业,并且物化到各种先进设备之中,促进了各行业科技含量迅速提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依赖于数学技术。 四、用之以推广,促进社会人文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数学技术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任何一个产品,从原材料检验、下料、分类、运输、供应,到产品毛坯的准备、加工、物流、贮存、检测、装配、包装,到销售、服务、市场开发,直到市场信息反馈、成本核算、产品改进设计等等,数学中的最优化决策论原理促进了产品设计、生产与开发的科学化。社会上,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有相关的数据作为依据,用数学分析法讲的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剖,作为社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数学分析法成为社会管理的一项巨大突破!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接受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和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 ——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 易建平 【英文标题】 The Origin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State "Civilization" and "State" as Seen from Perspective of Etymology 【作者简介】易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考古学家都更愿意以文化来论文明、论国家。与之相对,社会学家与文化人类学家注意到的更多的,却是在文明或国家概念下社会结构与管理或治理结构的变化。原因很简单。考古学家每天打交道的就是文化,就是某个具体的发掘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使用四维方式具体描述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墓葬、聚落、城址,等等。社会学家与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的却直接是社会本身,并且,他们多半会深入到某个活生生社会的内部去,观察它的结构与运行方式,观察有血有肉的人们的具体生活。传统上,与考古学家相比,他们也更愿意使用比较的方法,因而往往会更自觉地跳出自己的田野调查视野,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类似的对象进行比较,然后抽象概括,提出自己的“类”的定义。考古学家与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这种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最终导致他们研究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方法也不相同。需要对尽可能多的同类现象先归纳后概括才能提炼出来的“文明”或“国家”之类概念,所有权多半属于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在研究文明与国家起源时,一方面需要使用类型学上的“文明”与“国家”之类的概念,对发掘对象进行归类。另一方面,由于那些概念往往是社会学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概括的多半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现象,考古学家在使用时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最初的文明与国家产生前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物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文字或者根本就没有文字,考古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联系实际说明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一支吸管平均销售价格为8-8.5毫钱(0.008-0.0085元),其中原料成本占55%,劳动力成本占20%,设备折旧等费用占15%,纯利润约10%,就是说,一支的利润在8-8.5毫钱(0.0008-0.00085元)。 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却将这个一般人看不起眼的产品做出了大文章。它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在全球饮料市场上,有1/4的消费者用的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吸管。公司每天用两个集装箱将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一个人、一个企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壮大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一个个的 8-8.5 毫钱,也就没有年利润近500万的收入,这个事例体现了量变的重要性,也说明任何事情同时具有质和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式。事物的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事物的质变。质变是量变合乎规律的结果,同时是新的量变的开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过渡、相互交替构成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冰和水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冰变成水,有水变成冰,水从0度到99度都是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水到了100度发生了质变,变成了气体。有冰变成水也是一样的,所以说,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例子很多,从古到今有很多成功的人都经过了这种过程。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个加一倍。把棋盘的六十四格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谁料到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没有了。国王很快就看出来了,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经计算,这个发明者需要的麦子要18,466,744,073,709,551,615粒,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量变。

数学与人类文明

数学与人 一个学期的数学与人类文明的课,改变了我对数学的许多看法。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认为数学就是繁杂的计算,复杂的数据和函数题目,为了考试而学数学。简单地认为数学除了加减乘除对日常生活有用之外,其他都没什么用处。然而,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对对科学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始终都在运动和变化着。因此在数学中引入了变量的概念后,就有可能把运动现象用数学来加以描述了。这也正说明了如果不懂得数学这门语言,我们就无法表达自己,更无法去认知自然,征服自然。 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毫无疑问数学是美丽的。它像音乐一样和谐,在更深的层面上揭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在的规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的奥妙不在于它的完美和复杂,相反是在于它找到了最经济,最简单的表述与论证。明晰,严谨,简介,规范,是人类文明,宇宙文明的共同语言。它,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重要的一部分,对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积分的方法是一种辩证的思想方法,它包含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能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空间、时间上的有限次分离,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近似处理,然后让分割无限地进行下去,局部范围无限变小,那么近似处理也就越来越精确,这样就可以得到精准的理论结果。更重要的是微积分是与实际应用联系发展起来的,它在天文学、力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等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应用科学各个分支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菲欧几何也是是一门大的数学分支,它的发展催生了一些重要的新的几何的产生。菲欧几何的创建还打破了欧氏几何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革新和拓广了人们对几何学观念的认识,导致人们对几何学基础的深入研究,而且对于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初所发生的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物理观念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数学巨大的魅力在于数学几乎渗透于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说科学是正在沉积自己厚度的水中的泥沙,那么数学就是源源不断流来的清泉,不仅甘甜,而且逐渐汇聚成河流,推动着已经有了厚度的泥沙蔓延至四面八方,有时甚至将他们带到终点形成伟岸的山峰。数学门类的齐全性也决定了他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数学成为了各门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例如数学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其实,数学是计算科学的主要基础。计算模型的非连续性使得以严密、精确著称的数学尤其是离散数学被首选作为描述学科的工具。大多数计算科学理论不仅是对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陈述,由于能行性这一本质的思想和步骤,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由于离散数学的构造性特征与反映学科本质的能行性特征之间形成了天然一致,从而使离散数学的构造性特征决定了学科的许多理论,同时具有理论、技术、工程等多重属性,常常是相互渗透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理论上,凡是可以用计算机来处理的问题及其处理过程中都可用数学来描述;凡是可以用以离散数学为代表的构造性数学描述的问题及处理过程,也一定可以用计算机来实现。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工作走向深入,研究内容比较复杂。人们首先是发展相应的计算模型或引入新的数学工具,然后依靠计算模型和数学工具将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例如,在计算方法中提及了报表、分解、集成、类比、推导、变换、扩展等,而网络协议描述,并发控制机制、容错计算、量子计算、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性能分析、并行计算等,都引入了新的计算模型.随着时间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研究所需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从高等数学、数值分析、微分方程向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等拓扑学方向过渡,所以以上种种说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是与数学紧密相关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上了大学之后,学得是外语专业,没有什么机会深入了解过微积分这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摘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物理,物理学的发展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推动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是在物理学 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更成为高新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乃至人类思维本身产生了愈来愈重要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物理学直接应用成果,和间接的应用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科学和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关键词:实验推动息息相关生产生活变革物质文明 一,什么是物理学 1,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学起始于伽俐略和牛顿的年代.(伽俐略:1564-1642年,活了78岁.牛顿, 1642-1727,85岁,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科学. 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为什么火箭能将杨利伟乘坐的神州六号推上天呢?最后飞船为什么又能平稳地在太空遨游呢?这就是物理.还有,电视中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会令屏幕前的你流连忘返,开怀捧腹.那么,电视台的直播间的画面和音乐是怎么即时传过来的又是怎样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呢?这也是物理电子书籍,一盘小小的光碟,可以装得下很多的书,那么光碟又是怎样读出来的呢?这也是物理. 可以说,远到宇宙深处,近到咫尺之间,大到广袤苍穹,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理学的研究范畴. 它不仅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月亮为什么会绕着地球转它还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做那样的运动.即物理学还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用较为严谨的语言来说,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本质和运动规律,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规律的科学.它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可以说物理学是关于"万物之理的 2,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能不能自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要求我们要能过观察和实验,先提出假设,再经过积极的思考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也就是找出规律.然后呢,我们再用规律去应用于实际,在实际应用中检验规律的正确,并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观察思考 实验――假设――逻辑推理――结论(规律)――解决问题 探索――假设――推理――规律――应用于实际. 所以物理学是极富洞察力和想像力的科学.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物理学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完事的科学体系,而且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的实验和精密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

水与人类文明

简述水与人类关系 摘要:本文从水孕育了生命,水对人类的文明作用(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水与人类健康三方面论述水与人类的关系。 关键词:水人类文明健康 一水与生命 生命起源于浩瀚的海洋。在地球生物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元素溶解于大海之之中,生命就在大海中孕育而成。生命起源于大海,起源于水。同样从生命系统发育讲,人的生命起源于进化离不开水。从生命个体发育讲,人的生命在母亲的羊水环境中孕育而成。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均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界中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水中。包括人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水中孕育而成的。人体也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在人体组成中,水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1.6%。人体的一切器官和组织里都有水。比如,肌肉里含水约70%,血液、淋巴液中含水90%,脑脊液里含水高达99%,即使在骨头里,也有16%~46%的水分。人体新陈代谢过程有水参加才能完成。人体如果没有水,养料就不能吸收,废物就不能排泄,血液就不能流动,体温就无法恒定,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人的生命就停止了。人缺水l%~2%,会感觉口渴;缺水5%,就要唇干舌燥、皮肤起皱,严重的会意识不清,以致产生幻觉;如果缺水10%~20%,则将危及生命。 二水与人类的文明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约360万年前,人科动物出现了第一个新属-南方古猿。它以不同物种的形式向南非蔓延,大约250万年前,从这些物种之一中诞生了人属,他们的后代直立行走,使人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走出了非洲,向冰川期的欧洲、中国以及印度等地蔓延,并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人类文明进化史表明,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前1500万年的时间都是以同样的生产方式即采集和狩猎,在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中生存。作为生物圈中基本组成因素的水,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考古发掘来看,早期的人类都生活在临近草原的低山河谷地带,因为这里有充足的食物(植物和动物),有洞穴可居,更有水可饮。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食物来源的短缺,原始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很快消耗掉土壤的肥力,也使土地日益贫瘠,为寻求合适的生存环境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生活方式上选择了以定居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既需要充足的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与渐变论 灾变论和渐变论都从属于古生物学的领域。十九世纪初,著名地质学家居维叶提出了灾变论,而莱伊尔和达尔文则主张均变论。前者认为,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古代生物的变化主要是那些全球性的突然而剧烈的自然事件,如一场大的洪水等造成的。后者认为,地球未曾发生过全球性灾变,地质现象都是缓慢变化发展的。 先来说说灾变论。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1825年他的《地球表面灾变论》出版,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灾变论的观点。他详细地研究了巴黎盆地沉积层,发现不同地层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层愈古老,所含生物化石愈简单,与现代生物的差别愈大。居维叶认为这不是环境的缓慢变化造成的,历史上必定发生过突发的灾变,而且这些灾难还应该是具有很大规模的。他认为,例如海洋干涸成陆地,陆地又隆起山脉,陆地也下沉为海洋,还有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气候急剧变化等这些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当海底变成陆地时,海生动物死,当陆地下沉为海洋时,陆生动物亡,发生灾变的地区的物种就此灭绝。过一段时间,其它地区的物种迁移过来,形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物种群。那些因为灾变而亡的物种残骸、尸体经由沉积、石化形成与年代相应的古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以不同地层的生物化石就不同。 据他推断这种突然降临的灾难在地球上已经发生了4次,最后一次是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大洪水,也就是出现了诺亚方舟的那次大洪水。居维叶在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恰好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皮肤、毛发和肌肉都保持完好的古代四足兽的尸体。他认为这种原本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由于地壳和气候的突然变化,一下子变得寒冷,这些动物来不及迁徙,就被冻死了。这些都是证明灾变

数学与人类文明的交响

数学与人类文明的交响 姓名:XXX 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其方法和内容与数相结合的程度,数学成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成了“科学的皇后”。 ——伊曼努尔·康德 数学家赫尔曼外尔曾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前进都离不开数学——这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当我们为“神五”“神六”遨游太空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时;当我们为“北京奥运”鸟巢美观、节约的设计时;当我们把计算机视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朋友”“助手”时,你可曾知道,在这科技突飞猛进、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这是数学的莫大功劳和成就呢?数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它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数学总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时,数学就诞生了。”伟大的数学家兼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数学最初是源于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开始记数,如:石子、结绳、刻痕。随着生产里的发展、人们更多的生活需要,人类又一次次的对数学进行探索,把它运用于广泛的日常生活中。算术、代数被用于商业交易,几何公式则用于推算土地面积,计算存储在圆形仓或锥形仓中的粮食。当然,无论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巴比伦的通天塔和空中花园,都凝聚着数学的智慧和光芒,形成了最初的中东文明。 虽然数学史上的先驱人物已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但他们的成就却世代继承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和发展。在几大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印度以及其它国家,相继诞生了一批批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成就。阿波罗尼奥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三大数学家共同造就了希腊数学的黄金时代。在中国,编撰了诸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对人们认识大自然、计算日月轮回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太阳之其光芒是众星失色,学者也以其能提出代数问题而使满座高明逊色,若其能给予解答则将使吾辈更为相形见绌。”从数学家婆罗摩芨多的话中可知,数学在印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数学的推动下,希腊文明、东方文明诞生了。 伟大的数学是由伟大的数学家创立的,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诞生。在这以后,数学作为一门强有力的工具,在17、18世纪推动了以机械运动为主体的技术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后先后推动了一发电机、电动机和电信通信为主体的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论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生产自动化,都与数学紧密相关。回顾历史,无论任何时期、任何朝代,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不紧如此,数学在其它的领域也密切联系着。艺术上,法国艺术家塞尚被誉为“抽象艺术之父”,把数学的抽象性运用到绘画之中;医学上,柯尔马克和洪斯菲尔德巧妙地运用了拉顿变换,设计出X光线断层扫描仪;物理学上,爱因斯坦正是深受黎曼的著作之影响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生物学上,英国数学家皮尔逊首先将统计学运用于遗传和进化问题,并于1901年创办了第一本生物数学杂志《生物测量》;经济领域,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文明的概念 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五、文明形成的标志 六、文明的起源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文化学关键概念。因此,必须对文化概念作较深入、较全面的分析。 (一)“文化”(Culture)涵义的变迁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自产生之后,其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多种意义。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也不例外,曾经产生过多种涵义。了解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的涵义变迁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涵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文的“文化”涵义则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英文“Culture”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一些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段: 第一阶段:在17世纪之前,“Culture”的主要意义是“耕耘”、“农耕”的意思 第二阶段:约17世纪—18世纪,“Culture”增添了“教化”等意义。 第三阶段:19世纪以后,“Culture”由动词转为名词,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 2、中文“文化”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中文“文化”仅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之前,“文化”主要是教化、教养和文治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文”、“化”二字皆出现过。“文”字之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图形,意为“花纹”、“纹理”。《周易·戏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为各种乡政府好,后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引申为变化、教化。 在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两词的复合词。在中国古籍中,“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始于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也说是以“文”来“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