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

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2切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

4预防: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

·痉湿暍

1湿病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

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甘草术芪姜枣)

·百合狐惑阴阳毒

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②脉症:“其脉微数”③主方:百合地黄汤“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生地黄)

2狐惑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

1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历节病:病因病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肝肾(脾肾)阳虚,外感湿邪

①风湿历节证治: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②寒湿历节证治:乌头汤“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川乌白蜜)

·血痹虚劳

1血痹病:病因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阳气闭塞,血行阻滞

血痹重症证治: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2虚劳病

⑴虚劳病主脉:“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⑵虚劳病三大类型:①阴虚虚劳:“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②阳虚虚劳:“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③阴阳两虚:“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纽,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⑶阴虚虚劳为何会春夏剧,秋冬瘥?答:阴虚虚劳为阴不足以敛阳而致。春夏木火旺盛,伤津耗液,阴不敛阳则阳气外浮则阳易虚,病剧;秋冬金水相生,阴得时令之助可以敛藏虚阳,病瘥。

(4)虚劳证治:

①阴虚虚劳(阴虚失眠):酸枣仁汤“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川芎知草茯苓)适应症:虚劳阴虚失眠;病机:虚劳阴虚生内热,扰乱心神

②阴阳两虚虚劳:

A阴阳两虚失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B阴阳两虚虚劳: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纽,腹中痛,梦失精,四肢唆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C阴阳两虚兼表气虚之虚劳:黄芪建中汤“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小建中+黄芪,与小建中汤证的区别是:黄芪建中汤证偏气虚阳虚,D肾阴阳两虚之虚劳:肾气丸“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桂枝炮附子丹皮)功效:滋补肾阴,温壮肾阳,渗湿利水

(主治:a肾阴阳两虚之虚劳证;b脾肾阳虚有微饮之痰饮证;c肾阴肾阳俱虚之下消渴证;d脐下急痛,小便不通之妇人转胞e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 E虚劳兼表:薯芋丸“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芋丸主之“薯芋丸用治:虚劳兼表证

③虚劳挟瘀:大黄庶虫丸“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夏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虚劳挟瘀的表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治法:缓中补虚(祛瘀生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1肺痿的成因:⑴虚热:“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津液损而内热生)或“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脉数虚者为肺痿。”⑵虚寒: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1肺痿的证治:·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方药组成:炙甘草炮姜

2肺痈

⑴肺痈的主脉:寸口脉微而数

⑵肺痈的证治:①脓未成,邪实气闭: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喘不得卧”②脓成已溃:桔梗汤:“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3咳嗽上气

(1)痰浊壅肺: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寒饮郁肺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2)外邪内饮:①饮热迫肺之咳嗽上气: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病机:外有表寒,里饮化热,饮热迫肺,咳嗽上气掌握条文解说:饮热迫肺,气逆不降,故见咳嗽气喘。本条所述之肺气上逆较重,喘证突出,并见目如脱状,脉来浮大有力,治用宣肺泻热,降气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②外寒内饮挟热之咳嗽上气: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病机:外寒内饮挟热之咳嗽上气. 掌握条文解说:“心下有水”即胃脘部有停饮,“脉浮”可知外有寒邪,外邪内饮壅遏肺气,致肺气胀满而见咳喘,邪郁化热则见烦燥,治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散寒解表,温化水饮,兼清郁热如何区别应用越裨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越裨加半夏汤里热重,表寒轻;而小青龙加石膏汤以饮重热轻,外寒明显。(3)虚火上炎: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嗽上气)“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病机:肺胃津伤,虚火上逆,肺失清肃而致咳嗽上气(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胸痹心痛短气

1胸痹的病机:阳微阴弦如何理解阳微阴弦?答:阳微,即寸脉微,寸属阳,主心胸,阳微即上焦阳虚,心胸阳气不足;阴弦,即尺脉弦,尺属阴,主中下焦,阴弦即中下焦阴寒过盛,阴寒邪气乘虚上乘胸阳之位,凝聚心胸。

①典型胸痹证治: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②痰浊壅盛胸痹重症: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③胸痹轻症:饮阻气滞之胸痹的证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为何一证能用两方?:同病异治,病机不同,两方均为饮阻气滞,前方偏饮阻,而橘枳姜汤偏于气滞

④胸痹胸胃合并证:“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前者偏实后者偏虚

⑤急重症: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比较栝蒌薤白白酒汤证和栝蒌薤白半夏汤证的不同之处:⑴症状不同:前方症状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后方症状以不得卧,心痛彻背。⑵疼痛程度不同:后者胸痛彻背,比前者痛的更厉害⑶组方不同:前方组方为栝蒌实薤白白酒;后方组方为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⑷病因病机不同:栝蒌薤白白酒汤的病机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中焦停饮,阴寒内盛栝蒌薤白半夏汤偏于痰浊壅盛,为胸痹重症。

2心痛(胃脘痛,可放射到心前区)

1)寒饮气逆: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诸逆心悬痛,”病机:中焦阳虚,胃失和降,寒饮上逆,气机痞塞,本虚标实;(桂枝生姜枳实)

2)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

·腹满寒疝宿食

1腹满:如何区分服满的寒热虚实?⑴虚寒腹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协疼痛,此虚寒从下而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⑵实热腹满:“腹满部减,减不足言,当需下之,宜大承气汤”⑶脾阳虚寒实腹满:“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腹满证治

(1)实热证:

①腹满兼表证:厚朴七物汤“病腹满者,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病机:外感表证未解,邪入阳明化热壅结,腑气不通而致腹满;除条文所述外,还应有何症:表证(桂枝汤证);(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②胀重于积(无表证):厚朴三物汤“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厚朴枳实大黄)

③少阳兼阳明里实腹满证:大柴胡汤“按之心下(两协受累)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的病机:少阳邪未尽解,阳明里热结滞成实。(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④积胀俱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2)虚寒证

①脾胃阳虚水停,寒气上逆腹满痛: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病机:脾胃阳虚,阴寒之气内盛而充斥腹中;(炮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②脾胃阳虚,中焦寒盛腹满痛:大建中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病机: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寒气上下攻冲。(饴糖蜀椒干姜人参)

③脾肾寒虚,寒饮上逆: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区别:①阳虚程度不同:前者阳气虚,后者更重,阳气虚衰;②病变范围不同:前者局限中焦,病变较轻;后者涉及胸腹,病情较重。③痛势轻重不同:前者痛势不及后者剧,④药量和药力大小不同:前方均不如后方

(3)寒实证:寒实内结腹痛: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病机:素体阳虚,寒实内结,腑气不通,胆胃失调。方药组成:大黄炮附子细辛

2寒疝的证治:⑴阴寒内盛 :乌头煎“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大乌头)

⑵阴寒兼血虚:当归生姜羊肉汤(见于妊娠血虚里寒腹痛的证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⑶阴寒兼表:乌头桂枝汤“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4 宿食①在上“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②在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五脏风寒积聚

1脾约证:麻子仁丸“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病机:胃热气盛,脾阴亏虚,胃强脾若,脾为胃约.(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2肾着病: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行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病机:

脾失运化,肾气不足,寒湿着于腰部。

·痰饮咳嗽

1 四饮主证:①“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②“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③“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④“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痰饮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如何理解答: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本。饮由津聚,其性属阴,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既成之后,最易伤阳,若阳能运化,饮亦自消。温药能振奋阳气,开发腠里,通行水道;“和之”表示温而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寓有温药调和,行消结合(发汗,利小便)之意。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痰饮证治:

⑴狭义痰饮证治

①阳虚饮停:a脾阳虚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病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b脾肾阳虚有微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机: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肾气丸首见于脾肾阴阳两虚之虚劳c饮积中下焦:五苓散(下焦蓄水)“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病机:饮积中下焦,水饮上逆;d饮停心下作呕:“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半夏茯苓生姜)”

②饮结成实:a饮留心下(肠胃)欲去未尽:“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芍药甘草蜜)主之”b肠间饮聚成实:己椒苈黄丸(饮化热)“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病机:肠腑饮结化热,气机壅滞;治法:涤饮泻热,前后分消;

⑵悬饮证治:十枣汤“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⑶溢饮证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大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小青龙汤病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麻芍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

⑷支饮证治:

①饮邪偏盛:A支饮冒眩: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病机: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泽泻白术)B支饮呕吐兼痞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病机:水饮停聚膈间,阳不制水;(半夏生姜茯苓)C支饮呕吐预后及治疗: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D支饮兼外寒: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②饮积成实:A支饮兼腑实:厚朴大黄汤“支饮胸满者,”病机:支饮聚于胸膈,郁阻气机,腑气不通;(厚朴大黄枳实)B支饮壅肺: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C邪实: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③气虚饮结:支饮喘满重证:木防己汤(正虚邪实之支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治正虚邪实之气虚饮结证;(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消渴小便利淋病

1消渴病证治(肺胃津伤胃热灼阴肾阳亏虚)

⑴肾阴肾阳俱虚之下消证:肾气丸“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⑵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消渴证治:白虎加人参汤“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3小便不利证治

①气不化津:五苓散(下焦蓄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病机:表热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之下焦蓄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病机:膀胱气化失职,水停于胃,津不上输五苓散首见于饮积中下焦之痰饮证

②下寒上燥:栝蒌瞿麦丸“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病机:肾阳虚衰,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栝蒌瞿麦丸适应症:阳虚,水肿,口渴,小便不利。(栝蒌根茯苓薯芋炮附子瞿麦)

③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猪苓汤“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病机:客热内入,里热郁蒸于皮毛,热盛伤阴,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职

4比较猪苓汤与五苓散:①相同之处:两方均有小便不利,口渴饮水,脉浮发热的症候,以及水邪互结的病机,均用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②不同之处:A脉因证治又各有其特点:前者系素体阴虚,伤寒阳明证下后阴津损伤,余热未清,累及上中下三焦病位,乃热入久与水结而阴已伤;后者系素体阳虚,伤寒太阳病表邪未清,影响膀胱气化不利,寒与水结而阴未伤的太阳蓄水证。B症候特点不同:前者小便黄热或见尿血,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浮数或细数;后者小便不黄,多无热象,舌质淡,苔薄白,脉多浮缓。C治疗用药不同:前者重在清热滋阴利水,故有阿胶滋养阴液,滑石清热利水以治热胜;后者重在温阳化气行水,故有桂枝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以治湿胜。

·水气病

1四水主证:①“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②“皮水其脉亦浮,外证坿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③“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④“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水气病治则:“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人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发汗,利尿,逐水的同时注意顾护正气

3水气病证治:

⑴风水:①风水表虚证:防己黄芪汤“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②风水表实热证:越婢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③风水与正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⑵皮水皮水脾虚证:①防己茯苓汤“皮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②皮水郁热: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③皮水夹热及皮水郁表: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④皮水阳郁: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4气分病

①脾肾阳虚气滞: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气分,心下坚,大如盆,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病机:脾肾阳虚,阴寒水湿凝滞心下;

②脾虚气滞: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盆,边如旋盆,水饮所作”病机:脾胃虚弱,气滞水凝

·黄疸病(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黄疸的主证:目黄,身黄(皮肤黄),小便黄

2黄疸分类、主证:⑴谷疸:“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⑵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⑶酒疸:“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是其证也”

3黄疸的证治

(1)谷酒女劳“谷疸之为病,寒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病机:湿热熏蒸;(茵陈蒿栀子大黄)酒疸:栀子大黄汤,女劳疸兼瘀血:硝石矾石散

(2)其他黄疸①湿热证:a湿重于热之:茵陈五苓散“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药物组成:茵陈蒿末五苓散b热重湿轻之:大黄硝石汤“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大黄黄柏硝石栀子)c湿热反侮少阳: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②黄疸兼表:桂枝加黄芪汤“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③黄疸燥实证:猪膏发煎“诸黄,猪膏发煎主之”④萎黄证: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4黄疸病治则:“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惊悸吐纽下血胸满瘀血

惊悸的主证:“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2惊悸的证治:A火劫发汗致惊之惊悸:“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病机:火劫发汗,损伤心阳,神气浮越。B水饮内动之心悸: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3吐衄的证治

①虚寒吐血:柏叶汤“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柏叶干姜艾马通汁)

②热盛吐纽:泻心汤“心气不足,吐血.纽血,泻心汤主之”病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大黄黄连黄芩)。

4下血的证治:虚寒便血(远血):黄土汤“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病机: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本方亦主吐血纽血;湿热便血(近血):赤小豆当归散

5瘀血的症状:“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机:血瘀在里,气机阻滞”“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病机:血瘀气滞郁热”

·呕吐哕下利病

1呕吐⑴胃反的病机:“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如何理解客热?此脉数乃胃气虚寒,虚阳外越之假热候也。

⑵呕吐证治:

①虚寒呕:A 肝寒犯胃,胃虚寒饮呕吐:茱萸汤“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B 虚寒胃反呕:

大半夏汤“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病机:中焦虚寒,运化失职,宿食不化,阻遏气机;(半夏人参白蜜) C阴盛格阳: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②实热呕吐: A干呕热利并见之呕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而利者,”病机:邪热内陷胃肠,下则迫于肠,上则逆于胃;(黄芩炙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 B少阳呕吐:小柴胡汤“呕而发热者”病机:少阳邪热迫胃,胃气上逆;C胃肠实热: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③寒热错杂呕吐: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病机:寒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

④饮邪呕吐:A中阳不足,寒饮内盛(胃寒痰饮内留)之呕吐:半夏干姜汤“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B寒饮搏结胸胃之呕吐:生姜半夏汤“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半夏生姜汁)特别注意本方服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C寒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D饮阻气逆呕渴并见: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草桂术姜)主之

2哕:胃虚有热而呃逆:橘皮竹茹汤“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病机:胃中虚热,气逆上冲。(橘皮竹茹大枣人参生姜甘草) ;胃寒气逆:橘皮汤

3痢疾: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①桃花汤病机为中焦虚寒气不固摄滑脱不禁。证见下利脓血腥而不臭,白多红少,甚则纯下白冻,且伴腹痛绵绵,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等,治以温涩固脱

②白头翁汤机理为湿热蕴结大肠,损伤肠络,气机阻滞,证见下利脓血,红多白少或纯下鲜血,伴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肛门灼热,脉弦数等,治以清热凉血,燥湿止利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1肠痈:①肠痈脓已成: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有痈脓,”方药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病机:热毒聚结肠中,气血郁滞,兼以阳气不足。适应症状:腹皮紧张拘急,如肿起状,但按之柔软,无明显积块坚实感,肌肤甲错,体表不发热,脉数而无力。脓成表现:“脉红数者,脓已成”

②肠痈脓未成:大黄牡丹汤“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病机:肠痈热毒壅结,血瘀成痈,正邪交争。适应症状:少腹肿痛,按之更甚,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脓未成表现:“其脉迟紧者,脓未成”

·夫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1妊娠恶阻:虚寒饮恶阻(妊娠呕吐)证治: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病机;胃虚寒饮,浊气上逆,胃失和降。

2妊娠腹痛:妊娠肝脾不和之腹痛证治:当归芍药散“妇人怀妊,腹中疚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病机:肝血虚,气机不畅,脾气虚,运化失职,湿停于内。(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3妊娠下血:冲任虚寒下血证治:胶艾汤“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

痛,为胞阻,”病机:冲任虚寒,阴气不能内守。(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癥病:桂枝茯苓丸

4妊娠小便难:妊娠血虚郁热:当归贝母苦参丸“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病机:血虚,热气郁而化燥,膀胱津液不足。

·妇人产后病脉证

1妇人产后三大证:“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2产后腹痛: A产后血虚里寒腹痛证治: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中疚痛;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B瘀血内结腹痛证治:下瘀血汤“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产后气血郁滞成实),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也,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桃仁庶虫)

3产后中风:产后中风兼阳虚的证治:竹叶汤“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病机:产后阳虚中风,本虚标实。(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炮附子大枣生姜)

·妇人杂病脉证(因虚、积冷、结气),

1情志病:A 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病机: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上逆于咽喉。(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梅核气的主方) B 脏躁的证治: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病机:情志郁而化热,伤津耗液,心脾两虚。

2月经病:冲任虚寒兼瘀血之崩漏证治:温经汤“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口唇干燥…此病属带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病机:冲任虚寒,瘀血内停,阴虚内热。(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门冬)

3妇人转胞的证治:肾气丸“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唳,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即愈,宜肾气丸主之”肾气丸主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因:经络受邪,入脏腑;(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注意:治未病 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言 一、选择题 1 . A 型题 ( 1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谁人所著? A. 华佗 B. 王叔和 C. 扁鹊 D. 赵开美 E. 张仲景 ( 2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 A. 《内经》 B. 《难经》 C.《金匮要略》 D.《中藏经》 E.《易经》 ( 3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 A. 公元1 世纪 B. 公元2 世纪 C. 公元3 世_______纪 D. 公元前1 世纪 E. 公元4 世纪( 4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共有: A. 16 卷 B. 18 卷 C. 14 卷 D. 12 卷 E. 20 卷 ( 5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是: A. 10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B. 8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 C. 9 卷论伤寒, 8 卷论杂病 D. 8 卷论伤寒, 9 卷论杂病 E. 12 卷论伤寒, 6 卷论杂病 ( 6 ) 在《金匮要略》成书过程中作过贡献的2 个人是: A. 王洙、林亿 B. 王叔和、王洙 C. 赵开美、林亿 D. 陈修园、唐容川 E. 徐忠可、尤在泾( 7 )《金匮要略》一书用药155 种,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 A. 人参 B. 甘草 C. 桂枝 D. 生姜 E. 大枣 ( 8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除最后3 篇所附杂疗方外, 共有: A. 262 首 B. 205 首 C. 198 首 D. 201 首 E. 113 首 ( 9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记载相同的方剂共有: A. 40 首 B. 44 首 C. 50 首 D. 52 首 E. 30 首 ( 10) 《金匮要略》前22 篇中所载方剂, 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的 方剂有: A. 4 首 B. 5 首 C. 6 首 D. 7 首 E. 8 首 ( 11)《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相同的条文( 按五版教材统计) 共有: A. 40 条 B. 42 条 C. 43 条 D. 44 条 E. 45 条 ( 12) 《金匮要略》原书共有篇数是: A. 22 篇 B. 23 篇 C. 24 篇 D. 25 篇 E. 26 篇 ( 13) 《金匮要略》( 按五版教材统计) 原书前22 篇共有条 文是: A. 397 条 B. 398 条 C. 400 条 D. 402 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及中西医临床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 (以下资料集副三一〇一寝室所有脑细胞整理,望大家……) 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试说明其机制。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2.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三种说法:一是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病因:多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 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百合色白入肺,养阴而不滋腻,既能养阴润肺,又能清心安神,尚能益气,故为百合病之主药;生地黄益心营而清血分热,用其汁则滋而不腻;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三药相合养心肺之阴,清心肺之热,且不滋腻,故百合病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4.请结合原文说明百合病常见哪些误治法,为何易被误治。 1)误汗:百合病本来心肺阴虚,内有燥热,是禁用汗法的。若将阴虚内热、气血不行所致的“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误认为表证就会误用汗法。 2)误下:百合病本为阴虚内热,理当清润为治,若以为“意欲食,复不能食”是邪热入里的实证,就会误用攻下法。 3)误吐:百合病本属阴不足之证,不能用吐法。若将“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误认为是痰涎壅滞,就会用吐法。 5.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轻症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6.何谓“缓中补虚”?是结合原文说明之。 “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痩,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zhé的正确写法为上庶下虫)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7.虚寒肺痿的主症、治法和方药是什么? 主症为咳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为温肺复气;方药为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其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复脾肾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同名7483)

金匮要略 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元真:元气或真气 厥阳:阳气上逆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 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 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 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金匮要略 复习提纲

金匮要略 ——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原著黄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以病分篇:1数病合为一篇①以病机相仿、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最多)如:痉湿暍;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②将不便归类的病归为一篇 ③分科合篇如:疮痈、肠痈、浸淫疮 2一病成篇: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等 脏腑经络先后:仲景之三因致病:以客气邪风为主因;以脏腑、经络区分内、外因 区别于陈无择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 五邪:风、寒、雾、湿、饮食。 痉病:因外感误治(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 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 治宜葛根汤 2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强,脉沉迟。 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 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 治宜栝蒌桂枝汤 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基本治法:发汗(微微发汗);利小便。 1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 宣泄寒湿 瓜蒂散塞鼻 2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3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 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防已黄芪汤 5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助阳解表,以散风湿 桂枝附子汤 ——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 通阳利水化湿 白术附子汤 6表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王祥森指导: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清代医家尤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饮鹤山人,江苏长州(吴县)人,精通医术,善习诗文,著有《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专书,文辞精简古朴,蕴意深刻。尤在泾自幼习医,治病皆法张仲景,屡获良效。其对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精究细研,“凡十易寒暑而后成”,著《金匮要略心典》,文精简扼要,语句通畅,易于领会,切合临床,得到后世学习《金匮要略》者的认可和称赞。笔者在通读《金匮要略心典》后,体会到尤在泾在法张仲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渗透于《金匮要略心典》之中,分述如下。 一、尊张仲景之法,畅己之意 尤在泾自序:“《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以注是书也。”徐大椿曰:“尤君在泾博雅之士,自少即喜学此艺,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由此可见,尤在泾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诊治疾病上,均以张仲景之法为宗。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外盛者,其阳必内有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蒸。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即是对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所示之意进行阐述。他从湿家为病的表现挖掘张仲景之意,说明湿郁阳闭为湿病之机,并对比发黄之象,以使张仲景之原文更加明了,明确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又如尤在泾对白虎加人参汤的注释体现了其对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原则的赞同,并从字词中探究机制,体现张仲景本意,“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复习过程

《金匮要略》试题及 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金匮要略》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1、《金匮》所论病症分类,阳病、阴病各指什么? 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 阴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2、“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何? 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引起发热。 3、“卒厥者,唇口青,身冷”其病机与预后? 卒厥发生后,若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气血瘀滞或阳气衰竭,属病入脏,预后不良。(若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属病在腑,较易治愈) 4、“治未病”的含义? 指治未病的脏腑 人是还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5、五邪中人的特点? 风属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患者脉多浮缓。 寒属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患者脉多紧急。 湿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饪之邪如膏粱厚味等,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6、《金匮》论脉有几种意义? “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论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如寸脉属阳,存脉浮则病多在表,是正其抗邪于表之证,脉多浮而有力; 尺脉属阴,尺脉浮则病在里,多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7、“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含义? 若气候与时令不符,则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如冬至之后的60天,正当雨水节,此时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暖。 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经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为“未至而至”; 如已到雨水节而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为“至而不至”; 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当去不去,为“至而不去”; 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却象盛夏般的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为“至而太过”。 8、表里同病如何处理? 表里同病,先当解表,解表之后,方可治里,否则易导致外邪内陷而加重里证。但临证时要知常达变,如下利清谷不止之里证与身体疼痛之表证并见,其虚寒里证为急为重,则急当治里,待里证解除,再治表证。否则正虚难以抗邪,邪势必蔓延,且可生亡阳虚脱之变。 9、“五脏各有所得者愈”中“所得”指什么? 指与病情相适应的饮食、居处等。 10、“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中“攻”的含义,“所得”意义。 攻:作“治”解,攻邪气,攻腑。 所得:所合,所依附之意。 eg:有形与无形相得脏腑相得

金匮要略重点

实脾:即调补脾脏。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六微:言六腑也。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阴阳毒:由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痛为主症,属急性热病范畴。

金匮要略复习题

12,五劳,久视伤血,久卧13,咽(yē 噎),指咽中梗 14,大邪,指风邪。小邪, 15,?饪,指饮食。 16,五邪中人,指风、寒、 5种病邪侵入人体。17,厥阳,厥,逆也。即阳 18,水气,指水液内停的病 19,上工,指高明的医生。20,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 21,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22,中工,指技术水平一般 23,下利清谷,指泄泻,泻24,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25,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26,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 27,在脏,指在里。 28,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思。 29,《金匮》认为杂病发病 素是-五脏真元不足。30,有未至而至指以未得甲,天因温和;有至而不至指以得而天未温和;有至而不去指以 而天大寒不解;有至而太过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 31,《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六腑。 32,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风邪。 33,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雾露之邪。 34,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经络之里的病邪是-寒邪。 35,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肾水反侮脾土。 36,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鼻头色青。 37,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其吸而微数。 38,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吸其远。 39,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骨节间病。 40,病人头中有病,问诊可见-语声咻咻然细长。 41,春季,-色白脉毛-病情最重。 42,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气血通畅。 43,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金克木。 44,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45,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 46,其性重浊,易伤人类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湿邪。 47,对虚劳望诊可见-色黑。 48,“治未病”的含义是指-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传。 49,《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人能养,不令邪风干 ? 忤经络;保持五脏真元通畅;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D、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20、水饮停留在胃肠,谓之()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二、多项选择题(2分*5=10分。有1~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苓桂术甘汤证除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外,还可见() A、呕恶 B、小便不利 C、舌苔白滑 D、心悸 E、脉弦而滑 2、《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治法包括() A、发汗 B、开鬼门 C、结净腑 D、利小便 E、攻下逐水 3、患者黄疸辨证为寒湿发黄,可选下列何方治疗() A、茵陈理中汤 B、茵陈术附汤 C、茵陈四逆汤 D、茵陈蒿汤 E、栀子大黄汤 4、柏叶汤的组成中除含有柏叶外,还有() A、艾叶 B、干姜 C、赤石脂 D、马通汁 E、附子 5、用桃花汤治疗下利脓血,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加() A、肉桂 B、白芍 C、附子 D、肉豆蔻 E、黄芪 三、填空题(1分*20=20分) 1、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调之。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 3、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 脏,----------------,-----------。 4、夫男子平人,脉大为----,极虚亦为----。 5、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主之。 6、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当与--------。 7、积者,------------,------------;聚者,------------,发作有时,----------------,为可治。 8、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主之。 四、判断题(1分*10=10分) 1、抵挡汤的组成是:大黄、桃仁、水蛭、虻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