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尊孔崇儒。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

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①积极作用和影响:

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的。

c.在政治方面,“重文”政策还巩固了赵宋政权的统治。赵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目的之一是扩大统治基础,防止藩镇割据。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d.“重文”政策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北宋崇文政策推动了民智的开化和教育的普及,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文化教育不再为豪门望族所垄断,也不再是通都大邑文人墨客的专利。这些都促进宋朝公私学校林立,书院讲学盛行。

②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心理。宋朝“重文”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导向效应,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社会心理,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这对于社会的平衡发展不利,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b.造成了宋代军事实力的下降。“重文”政策不但产生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的导向效应,而且对武将行为产生规范效应。一些有勇有谋的武将不得重用,社会整体的积极进取精神缺失,导致宋朝“积贫积弱”,最终灭亡。

2.简释:北宋三次兴学、苏湖教法、“三舍法”、崇宁兴学。

答:(1)北宋的三次兴学

北宋仁宗以后,曾有“三次兴学”之举,改革科举,振兴学校,对于宋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①北宋第一次兴学,即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

②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王安石主持了北宋的第二次兴学,史称“熙宁兴学”。

③第三次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2)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三舍法”

“三舍法”是宋代太学教学与升补制度。是“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它是“熙宁、元丰兴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熙宁”新政之一。熙宁四年,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三舍法”的实施使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

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

(4)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扩大太学规模;

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③添设宗学、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多种专门学校;

④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⑤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答: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间,发动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称为“熙宁兴学”。

(1)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一,扩增太学校舍。王安石于熙宁四年(1071年)扩增太学校舍,基本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

第三,创立“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

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成绩列入一、二等的学生,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舍试一次,凡考试成绩达到优、平二等者,再参考平时的操行和学业成绩,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由朝廷委派大员主考,太学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省试相同。评定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可免解试。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北宋普遍设立州县地方学校,始于“庆历兴学”,但成效不大,王安石执政后,即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熙宁四年(1071年)“诏诸路置学官”,“使之教导”,即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学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并设立小学教授,为了保证教师的质量,熙宁八年(1075年),又下诏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取优通者选差”。

③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一时期,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谈经者人人殊”的局面,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熙宁八年六月书成,“遂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自此在“熙宁兴学”期间,《三经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案。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根据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2)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

①在主持“熙宁兴学”中,他创立的“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

②通过一系列恢复和整顿措施,在“庆历兴学”以后沉寂了一个时期的北宋地方学校,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学官制和学田制的设立,对北宋及此后封建王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③通过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的专科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简述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1)主要特点

①罢察举,重科举

宋代统治者废除了察举法,采用科举取士,对于科举特别重视,取士名额增加,及第后待遇优厚。另外,对于屡试不中的士人,开有“特奏名”和“赐出身”的特例。

②科举科目、内容及办法

a.科举科目

宋代科举科目大体沿用唐代,宋初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九科,而以进士科为最重。常科之外还有制科、武举及童科,均置废无常。王安石熙宁变法,曾罢明经而仅存进士一科。徽宗崇宁年间,曾一度完全停办科举,取士全由学校,但不久即告失败,科举取士仍旧恢复。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宋元明清时期教师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知识梳理】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土,加强思想控制②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炼业(焦碳冶炼)、丝织业(苏、杭)棉织(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五彩、珐琅彩)全面发展。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农产品商品化;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团形成。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上承古萌新。①《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②思想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④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4 思想文化上: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1、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实力增强。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统治黑暗。 (4)程朱理学鼓吹神圣不侵犯的理学经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子权威。 ①指出孔子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认为是非标准依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正统思想。 ①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3、李贽思想的评价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2)李贽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尊孔崇儒。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

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①积极作用和影响: 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的。 c.在政治方面,“重文”政策还巩固了赵宋政权的统治。赵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目的之一是扩大统治基础,防止藩镇割据。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d.“重文”政策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北宋崇文政策推动了民智的开化和教育的普及,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文化教育不再为豪门望族所垄断,也不再是通都大邑文人墨客的专利。这些都促进宋朝公私学校林立,书院讲学盛行。 ②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心理。宋朝“重文”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导向效应,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社会心理,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这对于社会的平衡发展不利,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b.造成了宋代军事实力的下降。“重文”政策不但产生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的导向效应,而且对武将行为产生规范效应。一些有勇有谋的武将不得重用,社会整体的积极进取精神缺失,导致宋朝“积贫积弱”,最终灭亡。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 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 ) P.8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1945---1955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P.5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P.9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P.11 A. 19世纪末 B. 1922 C. 20世纪20年代 D. 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P.9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P.9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 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P.4 A. 1972 B. 1973 C. 1977 D. 1994 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P.4 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 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

宋元时期的文化

滦平八中历史学科导案编号: 课题宋元时期的文化备课 时间3.22 上课 时间 3.23 主备 人 佟勇建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难点 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个案补充 1、复习13课的内容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导入新课 在屏幕上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通过这节课,总结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发明者、意义。

的朗诵视屏,然后老师再介绍:这首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词作。宋词是我们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你还想了解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成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3、讲授新课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先提问学生回答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2、介绍司马光的生平:(1019~1083)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写《资治通鉴》一书。 3、请学生根据课本p72上的“思考与讨论”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资治通鉴》:全书 为294卷的编年体通 史,该书记载了从战 国到五代共1362年 的历史,总结出许多 经验教训,给统治者 提供了借鉴。它史料 翔实,考证谨严,文 笔简洁生动。以叙事 论人为主,兼及各代 的制度、文化等。 乐于助人、聪明机 智、勇敢、有胆识、进行情感

现代教育技术_练习题库及答案(熟悉课本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1945---1955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A.19世纪末B,1922年 C.20世纪20年代D.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A.戴尔B.斯金纳 C. 克劳德D.加涅 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A.教学资源B.学习者 C。系统设计思想D.教学实践 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B.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 C.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 D.20世纪70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 A.80年B.70年 C.60年D.50年 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 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 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 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 A.1972 B.1973 C.1977 D.1994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 B.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冀教版历史七下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教案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典型的科技课,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关键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可用一些教具如指南针、印章等或一些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名称,知道唐朝的雕版印刷技术和宋朝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的不同。 使学生了解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情况,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使学生知道沈括和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二)能力目标 探究三大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历史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四大发明的介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家科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四大发明的应用和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难点 对四大发明原理和科学家成就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表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指南针和印章等教具,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教学程序A.教学风向标、四大发明的应 用及其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影响。 发扬古代劳动人民勤于探索、勇 于创新的精神。 B.板书设计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毕昇发明印刷术 2.活字材料的改进 3.套色印刷术和转轮排字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战国时期司南道北宋指南针 2.火药的发明 三、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意义 教师活动 1.指导复习、提出 问题。温故引新 2.展示:(投影) 文明的勃兴(先秦) ——昌盛文化(秦 汉)——承上启下 (三国南北朝)—— 文化高峰隋唐)—— 灿烂繁荣(宋元) 3.引导阅读、分析 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展示查阅 的资料。讲故事 5.指导探究: 学生活动 1.探究印刷术,回 答雕版印刷术的不 足,和不便的地方? 例:一本书需要,12 年,13万块版《大藏 经》 2.思考、回答: 活字印刷术有那几 道工序? 宋元时期印刷术还 有那些发明? 3.讨论、回答: 四大有那些?它们 的影响有那些?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这一课,教师可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如引导学生阅读《资治通鉴》的精彩段落、欣赏一些宋词元曲,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喜爱这些文献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本课,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教师的精彩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的温婉才情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怀。 教学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资治通 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 引出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 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 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 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 体?什么叫通史?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 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 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 对这 一部分,还 可加上司 马光小时 候的一些 小故事,增 加趣味性, 同时注意 对学生进 行培养,教 育他们养 成从小就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华中师大2005研) 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 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入学年龄为六岁。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 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 7.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8.在使用投影仪时,如果影幕上的图象模糊,应调节投影仪的 ____________。 9.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0.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1.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2.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

的_____过程。 13.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4.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15.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6.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7.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8.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判断题: 1.上每一课程时,应该把自己的所做的课件、教案、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所有文档、视频、音频等资料拷贝到计算机的E盘分区。()2.在上课时,我们老师可以将自己与该课程相关的软件装在计算机的任何磁盘分区中。() 3.在将U盘插入计算机后,应该及时将自己的U盘加锁。()4.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由网络信息中心独家管理。()5.Prowerpiont是一种专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它是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

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 总之,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使不少人逐渐认识到维新变法的意义,参加和支持变法,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现代教育技术 选择判断:教育技术定义的出处了解教育技术的几种定义结合图1-1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区别国外、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麦克卢汉有关媒体的观点电视系统的组成了解教学媒体的接口多媒体教室的设计思想和构成微格教室的主要设备组成网上文件下载的方式理解前期分析的主要内容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目标分类了解教学目标的阐明的ABCD要素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名词解释: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1994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媒体媒体是指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或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中介物,是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就是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处理的技术。微格课室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微格教室设施包括主控室和若干间微格教室组成。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问答论述: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时间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比较教育技术94定义与2005定义的不同之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视听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分类不同类型课件的特点PowerPoint 母版有何作用校园网络的硬件组成有哪些1、网络的组成:校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传输媒质、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集成器等)、服务器、工作站(1)服务器是网络上一种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根据其在网络中所执行的任务不同科分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FTP服务器、Mail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网关服务器、域名服务器等等。(2)工作站——在校园网中,工作站是一台客户机,即网络服务的一个用户。但有时也将工作站当作一台特殊应用的服务器使用,如打印机或备份磁带机的专用工作站。工作站一般通过网卡连接网络,并需安装相关的程序与协议才可以访问网络资源。(3)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4)常用的网络传输媒质:双绞线、光纤校园网络的功能包括哪些网络互联设备有哪些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模式一般过程可以分成哪些步骤教学设计基本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布卢姆目标分类的主要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目标分类的主要内容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教学策略制定包括哪些内容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A.系统方法 2. 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C.教室环境

宋元时期文化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五代宋元时期史书、宋词、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 1、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文化辉煌灿烂,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高峰。宋元时期,《资治通鉴》的编纂,成就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宋词在我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书法和绘画也涌现出几位大师及经典作品。 【学情分析】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已经多少接触过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宋元明清

宋元时期(907-1368年)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政治: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 *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民族矛盾激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 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农业:①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 ②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 ③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南移 手工业: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 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朝: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 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 商业: ①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 ②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③专门娱乐场所:瓦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泉州在元朝为最大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 文化: ①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宋广泛应用;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 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 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 ②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和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 A.系统方法 B.直观方法 C.科学抽象方法 D.理想化方法 2. 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 A.习题集 B.录像带 C.教室环境 D.教科书 3.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资源管理器”和() A“回收站”B“剪贴板” C“我的电脑”D“我的文档” )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PU能直接读取硬盘上的数据 B CUP能直接存取内存储器中的数据 C CPU有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 D CPU主要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5. 在Prowerpoint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 A)普通视图B)大纲视图 C)web视图D)幻灯片浏览视图 6. 下列哪个不是INTERNET上的安全标准 A. S-HTTP B. SSL … C. HTML D. SEL 7.计算机病毒最其本的特征是: A. 自我复制 B. 破坏磁盘中的文件 C. 引起用户注意 D. 减缓CPU运行速度 8.在E-Mail系统中常常遇到的“邮件炸弹”的是: A、一种炸弹 B、一种病素 C、一种软件名 D、一个邮件 9. INTERNET上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 A. 模拟信号编码 B. 二进制编码 C. 音频信号编码 D. 视频信号编号 !

10. 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 A.黑板,教科书,图片等 B.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 C.班风,校规,校纪等 D.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11.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上窄下宽"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 )造成的。 A.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 B.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 C.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 D.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 12. 录像机放像时不能正常放像,指示窗口出现"d"指示,则表示录像机( ) A.有机械或电路故障 B.录像带坏 C.处于自动保护磁头状态 D.太热 13. CAI的课件是属于( ) | 软件 B.系统软件 C.游戏软件 D.课本 14."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 A.自己发现规律 B.有所创造发明 C.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 D.培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第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单选题

宋元时代的政治思想 1.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A.吏治与财政改革 B.岁币改革 C.税制改革 D.整顿纲纪2.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C.三教合流 D.强本节用3.宋代()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A.范仲淹 B.欧阳修 C.李觏 D.叶适 4.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做了理论铺垫。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5.北宋著名政治家()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A.柳宗元 B.范仲淹 C.李觏 D.王安石 6.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A.儒学 B.理学 C.古文经学 D.今文经学7.()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 A.周敦颐 B.胡瑗 C.韩愈 D.邵雍 8.()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张载 9.北宋时期,胡瑗、孙复、石介继承唐朝韩愈、李翱学说,注重义理,开风气之先,推动理学形成,被称为“()”。 A.宋初三先生 B.北宋五子 C.三玄 D.竹林七贤10.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邵雍、()、程颢、程颐。 A.韩愈李翱 B.周敦颐张载 C.胡瑗孙复 D.朱熹陆九渊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为归宿。 A.社会改革 B.民族统一 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12.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其思想以“()”,“专及事功” 为特点。 A.性命义理 B.修习之术 C.天人合一 D.谈王说霸13.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 B.理一分殊 C.三教合一 D.性品说 1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

1 、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A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B .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1945---1955 2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 .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 网络技术应用 C .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 .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 .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A .19 世纪末 B . 1922 年 C .20 世纪 20 年代 D . 1936 年 5 .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 .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A .教学资源 B .学习者 C . 系统设计思想 D .教学实践 7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B .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 CAI 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 CAI 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 CAI 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8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B .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