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y B

P

O

Q

A x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 --- 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 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 年齐齐哈尔市)直线 y = - 3

4

x + 6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 A 、B 两点,动点 P 、Q 同时

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 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点 P 沿路线O → B → A 运动. (1) 直接写出 A 、B 两点的坐标;

运动,速度为每秒 1 个单位长度, (2) 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 △OPQ 的面积为 S ,求出 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8 (3) 当 S

=

时,求出点 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

5

四个顶点 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 P 到拐点 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 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 ------ 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

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C F O

E

C

O B

C F

E O

y

D

M C

的时间

2、(2009 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 BC=2cm ,∠ABC=60o. (1) 求⊙O 的直径; (2) 若 D 是 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 CD ,当 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 若动点 E 以 2cm/s 的速度从 A 点出发沿着 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F 以 1cm/s 的速度

从 B 点出发沿 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0 < t < 2) ,连结 EF ,当t 为何值时,△BEF 为直角三角形.

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

A

D

A

B

A

B

图(1)

图(2) 图(3)

3、(2009 重庆綦江)如图,已知抛物线 y = a (x -1)2 + 3 3(a ≠ 0) 经过点 A (-2,0) ,抛 物线的顶点为 D ,过O 作射线OM ∥ AD .过顶点 D 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 B 在 x 轴正半轴上,连结 BC . (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若动点 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 1 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 P 运动的时间为t (s )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 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 若OC = OB ,动点 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 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 1 个长度单

位和 2 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 BO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 运动.设它们的运动

为t (s ) ,连接 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 BCPQ 的

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

当△OPQ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 BCPQ 的面积最小。

二、特殊四边形边上动点

4、(2009 年吉林省)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6 厘米,∠B = 60°.从初始时刻开始,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点P 以1 厘米/秒的速度沿A →C →B 的方向运动,点Q 以2 厘米/秒的速度沿A →B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Q 运动到D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 、Q 运动的时间为x 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平方厘米(这里规定:点和线段是面积为O 的三角形),解答下列问题:

(1)点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秒;

(2)点P 、Q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x 的值是秒;

(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提示:第(3)问按点Q 到拐点时间B、C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提醒--------- 高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的比。

y

A H

B y

A H B

M

O

图(1)C x

M

O C

3 3

3

5、(2009 年哈尔滨)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 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 ,4),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 交y 轴于点M,AB 边交y 轴于点H.

(1)求直线AC 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C 方向以2 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匀速运动,设△PMB 的面积为S(S ≠ 0 ),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t 为何值时,∠MPB 与∠BCO 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 与直线AC 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x

注意:第(2图(2)

第(3)问发现∠MBC=90°,∠BCO 与∠ABM 互余,画出点 P 运动过程中,

∠MPB=∠ABM 的两种情况,求出 t 值。

利用 OB⊥AC,再求 OP 与AC 夹角正切值.

6、(2009 年温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B(3 ,2),C(0,2).动

点 D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从点 0 出发沿 OC 向终点 C 运动,同时动点 E 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从点 A 出发沿 AB 向终点 B 运动.过点 E 作 EF 上 AB,交 BC 于点 F,连结 DA、DF.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1)求∠ABC的度数;

(2)当t 为何值时,AB∥DF;

(3)设四边形 AEFD 的面积为 S.

①求 S 关于 t 的函数关系式;

②若一抛物线y=x2+mx 经过动点E,当S<2 时,求m 的取值范围(写出答案即可).

注意:发现特殊性,DE∥OA

y

B

P

C D A

Q

O x

7、(07 黄冈)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ABCO 是菱形,且

∠AOC=60°,点B 的坐标是(0,83),点P 从点C 开始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线段CB 上向点 B 移动,同时,点 Q 从点 O 开始以每秒 a(1≤a≤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 OA 方向移动,设t(0

(1)求∠AOB 的度数及线段 OA 的长;

(2)求经过 A,B,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4

(3)当a = 3, OD =

3

3 时,求 t 的值及此时直线 PQ 的解析式;

(4)当a为何值时,以 O,P,Q,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 相似?当a为何值时,以 O,P,Q,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 不相似?请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8、(08 黄冈)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COAB 中,OC ∥AB ,以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B,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8,0),B(8,10),C(0,4) ,点D为线段BC的中点,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移动的时间为t 秒.

B y D C

O

A

(1) 求直线 BC 的解析式;

(2) 若动点 P 在线段OA 上移动,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OPDC 的面积是梯形COAB 面积

2

的 ?

7

(3) 动点 P 从点O 出发,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过程中,设△OPD 的面积为 S ,请

直接写出 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4) 当动点 P 在线段 AB 上移动时,能否在线段OA 上找到一点Q ,使四边形CQPD 为矩

形?请求出此时动点 P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x x

(此题备用)

9、(09 年黄冈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 物线 y = 1 x 2 - 4

x -10 与 x 轴的交点为

18 9

点 A,与 y 轴的交点为点 B . 过点 B 作 x 轴的平行线 BC ,交抛物线于点 C ,连结 AC .现有两动点 P,Q 分别从O ,C 两点同时出发,点 P 以每秒 4 个单位的速度沿 OA 向终点 A 移动,点 Q 以每秒1 个单位的速度沿CB 向点B 移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同时停止运动,线段OC ,PQ 相交于点 D ,过点 D 作 DE ∥OA ,交 CA 于点 E ,射线 QE 交 x 轴于点 F .设动点 P,Q 移动的时间为 t (单位:秒)

(1) 求 A,B,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顶点的坐标;

B y

D C

O

P A

(2)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请写出计算过程;

9

(3)当 0<t<时,△PQ F 的面积是否总为定值?若是,求出此定值, 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

(4)当t 为何值时,△PQF 为等腰三角形?请写出解答过程.

提示:第(3)问用相似比的代换,

得PF=OA(定值)。

第(4)问按哪两边相等分类讨论

①PQ=PF,②PQ=FQ,③QF=PF.

三、直线上动点

8、(2009 年湖南长沙)如图,二次函数y =ax2+bx +c (a ≠ 0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B 两点,与y 轴相交于点C .连结AC、BC,A、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3,0)、C(0,3),且当x =-4 和x = 2 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y 相等.

(1)求实数a,b,c 的值;

(2)若点M、N 同时从B 点出发,均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BA、BC 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连结MN ,将△BMN 沿MN 翻折,B 点恰好落在AC 边上的P 处,求t 的值及点P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B,N,Q 为项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C

P N

提示:第(2)问发现

A M O B

特殊角∠CAB=30°,∠CBA=60°x

特殊图形四边形 BNPM 为菱形;

第(3)问注意到△ABC 为直角三角形后,按直角位置对应分类;先画出与△ABC 相似的△BNQ ,再判断是否在对称轴上。

9、(2009 眉山)如图,已知直线y = 1

x +1 与y 轴交于点 A,与x 轴交于点 D,抛物线2

y =1

x2+bx +c 与直线交于 A、E 两点,与x 轴交于 B、C 两点,且 B 点坐标为 (1,0)。2

⑴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动点 P 在 x 轴上移动,当△PAE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 P 的坐标 P。

⑶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点 M,使| AM -MC |的值最大,求出点 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后画出图形------ ①P 为直角顶点AE 为斜边时,以AE 为直径画圆与x 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②A 为直角顶点时,过点 A 作AE 垂线交x 轴于点P,③E 为直角顶点时,作法同②;

第(3)问,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那么等于第三边时差值最大。

10、(2009 年兰州)如图①,正方形ABCD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0),(8,4),点C 在第一象限.动点P 在正方形ABCD 的边上,从点A 出发沿A→B→C→D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以相同速度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 点到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P 点在边AB 上运动时,点Q 的横坐标x (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 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 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 的坐标;

(3)在(1)中当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 点的坐标;

(4)如果点P、Q 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 沿A→B→C→D 匀速运动时,OP 与PQ 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注意:第(4)问按点 P 分别在 AB、BC、CD 边上分类讨

论;求t 值时,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

11、(2009 年北京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6, 0) ,

B (6, 0) ,

C (0, 4 3 )

,延长 AC 到点 D,使 CD= 1 AC ,过点D 作 DE ∥AB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 E. (1) 求 D 点的坐标;

(2) 作 C 点关于直线 DE 的对称点 F,分别连结 DF 、EF ,若过 B 点的直线 y = kx + b 将四

边形 CDFE 分成周长相等的两个四边形,确定此直线的解析式;

(3) 设 G 为 y 轴上一点,点 P 从直线 y = kx + b 与 y 轴的交点出发,先沿 y 轴到达 G 点,

再沿 GA 到达 A 点,若 P 点在 y 轴上运动的速度是它在直线 GA 上运动速度的 2 倍,试确定 G 点的位置,使 P 点按照上述要求到达 A 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要求:简述确定 G 点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证明)

提示:第(2)问,平分周长时,直线过菱形的中心;

第(3)问,转化为点G到A的距离加G到(2)中直线的距离和最小;发现(2)

中直线与x轴夹角为60°.见“最短路线问题” 专题。

12、(2009 年上海市)

A

D A D

A

D

P

P

Q B

C

B (Q )

P

已知∠ABC=90°,AB=2,

BC=3,AD∥BC, C B

C

图 1

图 2

图 3

Q

PQ P 为线段 BD 上的动点,点 Q 在射线 AB 上,且满足 PC

AD (如图 1 所示).

AB

(1) 当 AD=2,且点Q 与点 B 重合时(如图 2 所示),求线段 PC 的长;

3

(2) 在图 8 中,联结 AP .当 AD = ,且点Q 在线段 AB 上时,设点B 、Q 之间的距离为 x ,

2

S △ APQ = y ,其中 S S △PBC

△ A PQ 表示△APQ 的面积, S

△PBC

表示△PBC 的面积,求 y 关于 x 的函数

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3) 当 AD < AB ,且点Q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3 所示),求∠QPC 的大小.

注意:第(2)问,求动态问题中的变量取值范围时,先动手操作找到运动始、末两个位置变量的取值,然后再根据运动的特点确定满足条件的变量的取值范围。当 PC ⊥BD 时,

=

点 Q、B 重合,x 获得最小值;当 P 与 D 重合时,x 获得最大值。

第(3)问,灵活运用 SSA 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即两个锐角三角形或两个钝角三角形可用 SSA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或者用同一法;或者证∠BQP=∠BCP,得 B、Q、C、P 四点共圆也可求解。

13、(08 宜昌)如图,在Rt△ABC中,AB=AC,P 是边 AB(含端点)上的动点.过 P 作 BC 的垂线 PR,R 为垂足,∠PRB的平分线与 AB 相交于点S,在线段 RS 上存在一点T,若以线段PT 为一边作正方形 PTEF,其顶点 E,F 恰好分别在边 BC,AC 上.

(1)△ABC与△SBR是否相似,说明理由;

(2)请你探索线段 TS 与PA 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3)设边AB=1,当P 在边AB(含端点)上运动时,请你探索正方形 PTEF 的面积y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B

P

(第13 题) (第13 题)

提示:第(3)问,关键是找到并画出满足条件时最大、最小图形;当p 运动到使T 与R 重合时,PA=TS 为最大;当P 与A 重合时,PA 最小。此问与上题中求取值范围类似。

14、(2009 年河北)如图,在Rt△ABC 中,∠C=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 于点D,交折线QB-BC-CP 于点E.点P、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0).

(1)当t = 2 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提示:(3)按哪两边平行分类,按要求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性质求出t 值;有二种成立的情形,

DE∥QB,PQ∥BC;

(4)按点P 运动方向分类,按要求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性质求出t 值;有二种情形,CQ=CP=AQ=t 时,

QC=PC=6-t时.

15、(2009 年包头)已知二次函数y =ax2+bx +c (a≠0)的图象经过点A(1,0) ,B(2,0) ,C(0,- 2) ,直线x =m (m>2)与x 轴交于点D .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在直线x =m (m > 2 )上有一点E (点E 在第四象限),使得E、D、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A、O、C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E 点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

(3)在(2)成立的条件下,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得四边形ABEF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m 的值及四边形ABEF 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提示:

第(2)问,按对应锐角不同分类讨论,有两种情形;

第(3)问,四边形ABEF 为平行四边形时,E、F 两点纵坐标相等,且AB=EF,对第(2)问中两种情形分别讨论。

四、抛物线上动点

16、(2009 年湖北十堰市)如图①,已知抛物线y =ax 2+bx + 3 (a≠0)与x 轴交于点A(1,

0)和点B (-3,0),与y 轴交于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CM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②,若点E 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CE,求四边形BOCE 面积的

3

最大值,并求此时 E 点的坐标.

注意:第(2)问按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分类讨论画图再由图形性质求点 P 坐标 ①C 为 顶点时,以 C 为圆心 CM 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 P ,②M 为顶点时,以 M 为圆心 MC 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 P ,③P 为顶点时,线段 MC 的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 P 。

第(3)问方法一,先写出面积函数关系式,再求最大值(涉及二次函数最值); 方法二,先求与 BC 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点的坐标(涉及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再求面积。

17、(2009 年黄石市)正方形 ABCD 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在 x 轴正半轴上,

D 在 y 轴的负半轴上, AB 交 y 轴正半轴于

E ,BC 交 x 轴负半轴于

F , OE = 1 ,抛物线 y = ax 2 + bx - 4 过 A 、D 、F 三点.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Q 是抛物线上 D 、F 间的一点,过Q 点作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交边 AD 于 M ,交 BC

所在直线于 N ,若S 四边形AFQM = 2

S △FQN ,则判断四边形 AFQM 的形状;

(3) 在射线 DB 上是否存在动点 P ,在射线CB 上是否存在动点 H ,使得 AP ⊥ PH 且

AP = PH ,若存在,请给予严格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B E

F

C

O A x 注意:第(2)问,发 第(3)问,将此

D 现并利用好 NM ∥FA 且 NM =FA;

问题分离出来单独解答,不受其它图形的干扰。需分类讨 论,先画出合适的图形,再证明。

近三年黄冈中考数学

“坐标几何题”(动点问题)分析

(马铁汉)

三年共同点:

① 特殊四边形为背景;

② 点动带线动得出动三角形;

③ 探究动三角形问题(相似、等腰三角形、面积

函数关系式);

④ 求直线、抛物线解析式;

⑤ 探究存在性问题时,先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

性质探究答案。

大趋势: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点问题 知识点: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 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 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 △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 48 5 S= 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到拐点B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P、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为边、OQ为边,②OP为边、OQ为对角线,③OP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是⊙O的直径,弦BC=2cm,∠ABC=60o. (1)求⊙O的直径; (2)若D是AB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当BD长为多少时,CD与⊙O相切; (3)若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以1cm/s的速 度从B点出发沿BC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2 )( (<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解答方法技巧(含例解答案)

函数解题思路方法总结: ⑴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需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⑵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需要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由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 ⑶根据图象的位置判断二次函数ax2+bx+c=0中a,b,c的符号.或由二次函数 中a,b,c的符号判断图象的位置.要数形结合; ⑷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可利用这一性质.求和已知一点对称的点 坐标.或已知与x轴的一个交点坐标.可由对称性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 ⑸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还有二次三项式.二次三项式ax2+bx+c﹙a≠0﹚本身就是所含字母x的二次函数;下面以a>0时为例.揭示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总结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二、 抛物线上动点 5、(湖北十堰市)如图①. 已知抛物线32++=bx ax y (a ≠0)与x 轴交于点A 和点B (-.与y 轴交于点C .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CM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如图②.若点E 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 、CE .求四边形BOCE 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 点的坐标. 注意:第(2)问按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分类讨论画图再由图形性质求点P 坐标----①C 为顶点时.以C 为圆心CM 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②M 为顶点时.以M 为圆心MC 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③P 为顶点时.线段MC 的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 。 第(3)问方法一.先写出面积函数关系式.再求最大值(涉及二次函数最值); 方法二.先求与BC 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点的坐标(涉及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再求面积。

初一数学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精讲

初一数学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精讲 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 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 (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 (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练习: 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 例题精讲: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 点对应的数。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 数轴上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 原点到达点B. (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 (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 (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考点】数轴;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 【分析】(1)由于OA=OB,可得点B所对应的数是点A所对应的数的相反数; (2)先求出AB的距离,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解; (3)先求出AC的距离,得到点C所对应的数,由KC=KA,得到点K所对应的数. 【解答】解:(1)∵OA=OB,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B所对应的数是1; (2)[1﹣(1)]÷3=3÷3=1.故该点的运动速度每秒为1. (3)1×9=9,9÷2=4.5,∴点C所对应的数为﹣1+9=7, 点K所对应的数为﹣1+4.5=3.故点C所对应的数为7,点K所对应的数为3. 【点评】考查了数轴和路程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本题虽有几题,但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 练习: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解答方法技巧(含例解答案)33935

函数解题思路方法总结: ⑴ 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需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⑵ 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需要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由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 ⑶ 根据图象的位置判断二次函数ax 2+bx+c=0中a,b,c 的符号,或由二次函数中a,b,c 的符号判断图象的位置,要数形结合; ⑷ 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可利用这一性质,求和已知一点对称的点坐标,或已知与x 轴的一个交点坐标,可由对称性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 ⑸ 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还有二次三项式,二次三项式ax 2+bx+c ﹙a ≠0﹚本身就是所含字母x 的二次函数;下面以a >0时为例,揭示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总结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二、 抛物线上动点 5、(湖北十堰市)如图①, 已知抛物线32++=bx ax y (a ≠0)与x 轴交于点A (1,0)和点B (-3,0),与y 轴交于点C .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M ,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CM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如图②,若点E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CE,求四边形BOCE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点的坐标. 注意:第(2)问按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分类讨论画图再由图形性质求点P坐标----①C为 顶点时,以C为圆心CM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②M为顶点时,以M 为圆心MC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③P为顶点时,线段MC的垂直平 分线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 第(3)问方法一,先写出面积函数关系式,再求最大值(涉及二次函数最值);方 法二,先求与BC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点的坐标(涉及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再求面积。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解答方法技巧分析

函数解题思路方法总结: ⑴ 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需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⑵ 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需要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由一般式转化为顶点式; ⑶ 根据图象的位置判断二次函数ax 2+bx+c=0中a,b,c 的符号,或由二次函数中a,b,c 的符号判断图象的位置,要数形结合; ⑷ 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可利用这一性质,求与已知一点对称的点坐标,或已知与x 轴的一个交点坐标,可由对称性求出另一个交点坐标、 ⑸ 与二次函数有关的还有二次三项式,二次三项式ax 2+bx+c ﹙a ≠0﹚本身就就是所含字母x 的二次函数;下面以a >0时为例,揭示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抛物线上动点 5、(湖北十堰市)如图①, 已知抛物线32++=bx ax y (a ≠0)与x 轴交于点A (1,0)与点B (-3,0),与y 轴交于点C .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问在对称轴上就是否存在点P ,使△CM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如图②,若点E 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 、CE ,求四边形BOCE 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 点的坐标.

注意:第(2)问按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分类讨论画图再由图形性质求点P坐标----①C为顶点时,以C为圆心CM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②M为顶点时,以M为圆心MC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③P为顶点时,线段MC的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 第(3)问方法一,先写出面积函数关系式,再求最大值(涉及二次函数最值); 方法二,先求与BC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点的坐标(涉及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再求面积。 ①特殊四边形为背景; ②点动带线动得出动三角形; ③探究动三角形问题(相似、等腰三角形、面积函数关系式); ④求直线、抛物线解析式; ⑤探究存在性问题时,先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性质探究答案。 二次函数的动态问题(动点)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1、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 12,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 (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 所对应的数。 2、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 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6?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6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 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4、数轴上两个质点A、B所对应的数为-8、4,A、B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上运动,且A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 (1)点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原点处相遇,求B点的运动速度; (2)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钟时两者相距6个单位长度;(3)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CB:CA=1:2,若干秒钟后,C停留在-10处,求此时B点的位置? 5、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70. (1)求A、B中点所表示的数. (2)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

强烈推荐初二动点问题解析与专题训练详尽

初二动点问题解析 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 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 分析: (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 (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 (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 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 解答: 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 ∴PD=CQ ∴24-t=3t 解得:t=6 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 (2)过D作DE⊥BC于E 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 ∴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 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 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 (3)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图 B 图 B 图动点问题 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 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

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 动态几何特点 --- 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中考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直线364 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ABC=60o .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以运动得观点探究几何图形部分规律得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几何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中得“变”与“不变”得与谐统一,其特点就是图形中得某些元素(点、线段、角等)或某部分几何图形按一定得规律运动变化,从而又引起了其它一些元素得数量、位置关系、图形重叠部分得面积或某部分图形等发生变化,但就是图形得一些元素数量与关系在运动变化得过程中却互相依存,具有一定得规律可寻。 所谓“动点型问题”就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得一类开放性题目,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得考查。解决这类问题得关键就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得性质就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得基本思路,这也就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得数学本质。 从变换得角度与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得运动”等研究手段与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与合情推理、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得就是考察学生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得层面上讲需要具备以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 常见得动点问题 一、数轴上得动点问题 数轴上得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得距离。为了便于对这类问题得分析,先明确以下3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得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得坐标差得绝对值,也即用右边得数减去左边得数得差。即数轴上两点间得距离=右边点表示得数—左边点表示得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得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得速度瞧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得速度瞧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得基础上加上点得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得坐标。即一个点表示得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得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得数为a+b、 3。数轴就是数形结合得产物,分析数轴上点得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得路径可瞧作数轴上线段得与差关系、 例1如图、A、B、C三点在数轴上,A表示得数为-10,B表示得数为14,点C在点A与点B之间,且AC=BC、 (1)求A、B两点间得距离; (2)求C点对应得数; (3)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相向运动,甲得速度就是1个单位长度/s,乙得速度就是2个单位长度/s,求相遇点D对应得数、 练习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得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

中考数学复习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复习动点问题的 解题技巧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在运动中分析在静态中求解 动态几何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以运动的点、线段、变化的角、图形的面积为基本条件,给出一个或多个变量,要求确定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或变量在一定条件为定值时,进行相关的几何计算和综合解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根据点的运动和图形的变化过程,对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求解,本文以一道中考题为例,谈谈此类问题的思路突破与解题反思,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题目如图1,已知点A(2,0),B(0,4),∠AOB的平分线交AB于点C,一动点P从O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y轴向点B作匀速运动,过点P且平行于AB的直线交x轴于点Q,作点P、Q关于直线OC 的对称点M、N.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0

有最大值若有,写出S的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一、探求解题思路 1.利用基础知识轻松求解 由题意不难发现第1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多种方法,考生可自行选择解法, 简解1 可通过作辅助线,过点C作CF上x轴于点F,CE⊥y轴于点E,由题意,易知四边形OECF为正方形,设正方形边长为x.由比例式求出 点C的坐标(4 3 , 4 3 ). 简解2 由点A、B的坐标可得直线AB的解析式y=-2x+4;由OC是∠AOB的平分线可得直线OC的解析式y=x;联立方程组轻松解得点C的坐 标(4 3 , 4 3 ). 关于求点M、N的坐标,是对相似及对称性的考查,根据相似可得P(0, 2t),Q(t,0),根据对称性可得M(2t,0),N(0,t).这样,第1问轻松获解. 2.动静结合找界点,分类讨论细演算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动点题解题三步骤,初三数学动点解题思路

双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热门问题,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类问题.其中的 数学模型隐藏在变化的运动背后,很多同学容易被这类问题的已知条件迷惑,虽练习很多仍然“闻动色变”,实在爱不起来.但如果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运动过程中不变的规律,这一类问题又会让人感觉精彩绝伦,回味无穷。本文就动点问题中如何找到双动点类型中的运动轨迹与大家分享. 动点题有时不止一个点在动,如果有两个动点,其中一个随着另一个的运动而运动,题目往往研究第二个动点的一些规律,比如最大最小值,经过的路径长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第二个动点的运动轨迹. 一、直线型运动 1.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4cm,动点D从点B出发,沿射线BC方向移动,以AD为边作等边△ADE。如图①,在点D从点B开始移动至点C的过程中,求点E移动的路径长. 分析:要求点E移动的路径长,首先要确定点E的运动轨迹。连结CE,如图②,

易证△ABD≌△ACE,得∠B=∠ACE=60°,因为∠ACB=60°,所以∠ECF=60°=∠B,所以EC∥AB,故在点D从点B开始移动至点C的过程中,点E的运动轨迹是过点C且平行于AB的一条线段,确定了轨迹,再确定起始与终止位置就可求出路径长. 答案:4 2.已知AB=10,P是线段AB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CP和△PDB,连接CD,设CD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G移动的路径长是_____.

分析:延长AC、BD相交于点E, 因为∠A=∠DPB=60°,所以PD∥EA, 同理PC∥EB,所以四边形CPDE是平行四边形,连结EP,所以EP、CD互相平分,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备考)_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备考)_答题技巧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的内容。 解题技巧 1.这类问题通过点、线或图形的运动构成一种函数关系,生成一种函数图像,将几何图形与函数图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充分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题步骤:解答此类问题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步:“看”、“写”、“选”。 (1)“看”就是认真观察几何图形,彻底弄清楚动点从何点开始出发,运动到何点停止,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不同的几段,何点(时刻)是特殊点(时刻),这是准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 (2)“写”就是计算、写出动点在不同路段的函数解析式,注意一定要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在特殊点的函数数值和自变量的值 (3)“选”就是根据解析式选择准确的函数图像或答案,多用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符合函数类形的图像选项,其次,对于相同函数类型的函数图像选项,再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数值的最大和最小值进行排除,选出准确答案。 典型例题 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不变,则以点A为圆心,线段AP长为半径的圆的周长c与点P的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答案:B 解析:可设必须的量为1,再根据所给的条件求得函数形式,进而求解. 解:设点P的速度是1,则AP=t,那么c=2πt,为一次函数形式; 但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 说明t是先大后小,所以s也是先大后小. 故选B.

中考数学复习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最新整理)

在运动中分析 在静态中求解 动态几何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以运动的点、线段、变化的 角、图形的面积为基本条件,给出一个或多个变量,要求确定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 或变量在一定条件为定值时,进行相关的几何计算和综合解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根 据点的运动和图形的变化过程,对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求解,本文以一道中考题为例,谈谈 此类问题的思路突破与解题反思,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题目 如图 1,已知点 A(2,0),B(0,4),∠AOB 的平分线交 AB 于点 C ,一动点 P 从 O 点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y 轴向点 B 作匀速运动,过点 P 且平行于 AB 的直线交x 轴于点Q ,作点 P 、Q 关于直线 OC 的对称点M 、N .设点 P 运动的时间为t(0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部分规律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几何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其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些元素(点、线段、角等)或某部分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从而又引起了其它一些元素的数量、位置关系、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或某部分图形等发生变化,但是图形的一些元素数量和关系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却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需要具备以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 常见的动点问题 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先明确以下3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如图.A、B、C三点在数轴上,A表示的数为-10,B表示的数为14,点C 在点A与点B之间,且AC=BC. (1)求A、B两点间的距离; (2)求C点对应的数; (3)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相向运动,甲的速度是1个单位长度/s,乙的速度是2个单位长度/s,求相遇点D对应的数.

中考数学复习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知四边形OECF为正方形,设正方形边长为x.由比例式求出点C的坐标( 4 分线可得直线OC的解析式y=x;联立方程组轻松解得点C的坐标(4 在运动中分析在静态中求解 动态几何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以运动的点、线段、变化的角、图形的面积为基本条件,给出一个或多个变量,要求确定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或变量在一定条件为定值时,进行相关的几何计算和综合解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根据点的运动和图形的变化过程,对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求解,本文以2014年江苏无锡卷 第28题为例,谈谈此类问题的思路突破与解题反思,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题目如图1,已知点A(2,0),B(0,4),∠AOB的平分线交AB于点C,一动点P 从O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y轴向点B作匀速运动,过点P且平行于AB的直线交x轴于点Q,作点P、Q关于直线OC的对称点M、N.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0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百度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655888844.html,) 为您推荐更多精品文档(按住Ctrl,并点击标题查看):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初一数学数轴ppt课件 初一数学《数轴》PPT课件 更多搜索结果(按住Ctrl,并点击标题查看): 初一数学数轴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数轴动点讲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