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教案

一带一路:教案

专题四: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

1、学时数:4学时

2、本章教学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源于古老的丝绸之路,蕴含着中华文化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也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一带一路”是中国着眼未来打造的国家大战略。通过本专题的讲授,重点让学生掌握“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过程,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原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本框架等;同时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意义。

3、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过程,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

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内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的积极

影响。

掌握:“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原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

基本框架。

4、本章教学重点:“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原因。

5、本章教学难点:“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意义

6、教学内容安排: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一)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1、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具有内在的历史动因。

其一,丝绸之路的诞生,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现实需求。从考古资料上看,远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已经传入来自中国的丝绸等物品。欧洲、中亚和我国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其二,在中亚和欧洲方向先后出现的两大帝国,为打通东西方之路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经过一系列战争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奠定了东西方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灭掉波斯阿赫门王朝之后,希腊将中亚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大量希腊人和马其顿人迁到东方,大大促进了古代欧洲和中亚同我国中原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其三,汉朝出于军事战略需要,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以“断匈奴右臂”,客观上正式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作为使者出使西域,意图说服大月氏与西汉一起攻打匈奴,结果张骞没有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却无意中开辟了通向西域的通道,被司马迁评价为“凿空”之行。

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便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多用途大通道。但西汉末年,丝绸之路因受匈奴袭扰经常中断。东汉时期(公元73年),班超经过艰苦努力再次打通西域。公元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条支和安息诸国,抵达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成为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虽然未能到达罗马帝国,但自此罗马帝国商人却顺着这条丝绸之路来到东汉首都洛阳,标志着丝绸之路在真正意义上贯通,成为欧亚大陆便捷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道。

古代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中国历史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依据地理状况又分为“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等;依据商品类型分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等。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古代商路称为“丝绸之路”,逐渐被后来的史学家所接受,从而将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明初达到繁荣阶段,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沿海港出发通向三个不同的方向:一至朝鲜半岛和日本,二至东南亚诸国,三经南亚、阿拉伯至东非沿海诸国。

2、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有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在阿赫门王朝时期,伊朗已经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除了进口丝绸产品外还进口生丝,然后采用萨珊传统的纺织方式进行再加工,从考古资料上看,萨珊王朝的丝织品图案十分精美,深刻地影响了拜占庭和中亚。在中亚,索格底亚那的商人也十分精通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早在4世纪,中国长安等一些城市就大量集聚着来自索格底亚那的商人。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要前提。在3-8世纪中亚地区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艺术中心,其作品受到希腊和罗马文化与艺术影响,而萨珊王朝的城市建筑具有东西方文化兼容的特点。西域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中原地区开始逐渐接受龟兹音乐和舞蹈。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则传播了中国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促进了多种宗教的传播和交流。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摩尼教和道教都曾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传播。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经西域进入天竺(印度),随后由海路经师子国(斯里兰卡),再经耶婆提(印度尼西亚)回国,他途经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为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唐玄奘西天取经,推动了唐朝与西域和印度的交流。在贵霜帝国时期,佛教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与中亚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融合。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逐步向东扩大影响。时至今日,中亚地区和我国新疆仍保留着一些宗教文化的历史遗存。

3、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启示

第一,古代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昭示了古代欧亚之间文明交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当

今欧亚各国应深入挖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古代丝绸之路所凝聚而成的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赢的基本价值,让21世纪欧亚空间的文明对话更加顺畅、更加便利。

第二,古代中国处于陆、海丝绸之路的东方端点,是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国,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现在中国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展示了中国对欧亚空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开阔情怀,显示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欧亚战略空间发展与合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性和延续性,而这种历史积淀性和延续性又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历史逻辑性。

第三,人类进入21世纪,迫切需要欧亚空间的深度整合与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丝绸之路。冷战结束后,在欧亚大陆战略空间构建新丝绸之路的倡议屡次被多国所提及。比如,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多次提出复兴伟大的丝绸之路;俄罗斯近些年来屡次提出建立欧亚统一空间的设想;美国也不失时机地提出在中亚地区构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共赢合作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此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目的是与欧亚空间进一步共享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

第四,乌克兰危机表明欧亚空间并不太平,很多问题需要在国际层面加以沟通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而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和思想。在欧亚大的新合作空间内,乌克兰就不必为“东倒西歪”的战略选择而蹙眉,因为这个新合作空间足够容纳欧亚大陆所有国家的合作愿望,能够体现出欧亚大陆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

第五,正如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不是靠强制命令一样,现代丝绸之路的构建也需要合作精神。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发起国和倡导国,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推动国和完成国,该构想的实现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合作。21世纪的高铁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现在需要的恰恰是合作共赢的精神和利益互享的理念。

(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1、“一带一路”的提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体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印度尼西亚过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意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

2、“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完善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抓紧制定“一带一路”战略规划。

2014年2月,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一带一路”对接问题达成共识。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

2014年5月,中哈国际物流基地在连云港建成启用,标志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行实施阶段。

3、完整阐释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完整阐释了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措施等内容,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正式形成。(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涵: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一带一路的范围: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合作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原因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保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1、“三驾马车”不可持续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虽然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与过去的增速相比,经济增速减慢,而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为7%左右,加上经济转型,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面临瓶颈。那为何投资、出口和消费均不可持续呢?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前后总投资达四万亿人民币。该计划起到了遏制经济下滑的作用,成绩突出,但是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投资过剩,环境资源趋紧,经济发展亟待转型,简单的投资拉动已经陷入困境。出口方面,由于欧美经济下滑导致贸易保护盛行,加上人民币升值、人口红利减弱以及美欧等国反倾销制裁等因素,出口成本逐渐上升。我国总体消费能力依然不强,消费观念需进一步提升,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根据设计,设施联通将作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内容都有利于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此外,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扩大出口和投资,另据5月2日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外贸实现通关一体化,打破地域限制,提高了报关效率,可节省20%至30%的通关成本,这显然是在为贸易出口助力。

2、国内产业格局升级调整的需要

东部沿海的中低端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既符合我国既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又处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当口,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提升中西部消费能力,有助于以国内消费保增长;二是,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三是,借机继续完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四是,发挥中西部人口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等战略资源优势。

根据设计,“一带一路”战略圈定18个省区市,其中分别将新疆、福建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将西宁、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以及合肥7个市打造为经济高地,建设上海和广州两个国际枢纽机场以及青岛、大连等15个港口。可以看出,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明显,充分考虑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旨在加强东中西三线通力合作,将中国改革开放传统的末梢变成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3、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

开放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重要动力,在早期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无论是引进技术也好,出口中国商品也好,对促进中国的经济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缺乏动力,需要新形式的开放。

中国现在人均GDP是7500美金,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下一步要把自己提升为高收入经济体。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二战以后100多个国家看,只有十几个国家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么这十几个国家里面,大部分是资源性国家,除此之外,能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就是东亚社会,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除了这五个经济体,其它就没有了。

日本能够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有它特殊的背景,战后它被美国占领,西方基本上把整个市场开放给了日本,日本没有花很大力气就进入了西方市场,成为西方一部分。亚洲四小龙也有特殊背景。第一,亚洲四小龙经济体比较小;第二,亚洲四小龙很多方面是属于西方治理的。中国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国际环境不好,西方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还有中国是13亿人口的第二大经济体,要从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水平,这是世界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小链接: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队、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到12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人均国内声场总值在4126——12735美元之间,而智利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477美元,已经被认为是高收入国家,但仍然不是发达国家。

(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主动之举

“一带一路”战略显示出国家对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主动建构,堪称纵横捭阖的国际发展大战略,必将顺应时代潮流,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中国的顺应了当今世界两种方兴未艾的大趋势:

1、欧亚大陆经济整合进程加快

自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从此“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欧亚大陆便开启了交流与融合的诗篇。唐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北移北京、贸易中心南移沿海,丝绸之路沿线区域逐渐衰落,欧亚大陆整合几近中断,此后,海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并一度空前繁盛。明朝实施海禁,海上丝绸之路没落,导致中国从此退出海洋竞争。到了清朝后期,中国已经十分落后,政治制度腐败,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结束。整个20世纪基本也没有机会实现欧亚大陆经济乃至其他领域的交流与融合,直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冲突减少,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剧,亚欧大陆首先在经济整合上出现重大历史机遇。进入21世纪,中、欧、俄实力不断增强,共同利益增多,同时欧亚大陆经济又呈现较强的互补性,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历史机遇期。

2、欧亚大陆陆运联通进程加快

在大航海时代,随着欧洲航海的进步,海运取代陆运,海洋权利是各国争夺的对象。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海上贸易航线亦是受制于人,比如马六甲海峡,我国进口原油的60%都要经过这个咽喉要道,美国在此驻军扼住要塞,中国处于被动之中;再比如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海上出路而不断加强的第一岛链,如若中国不能突破,将久困与此。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面前,中国并未放弃运筹西进的步伐,自上世纪90年代的新亚欧大陆桥,到现在的第三亚欧大陆桥以及“义新欧”、“渝新欧”、“蓉欧”、

“天马”号、“郑欧”等中欧班列的运营,再到中国遥遥领先的高速铁路技术和正在研发的重载铁路,都显示出中国在亚欧大陆上的鸿鹄之志。不仅如此,一条条通往中亚、俄罗斯的能源管道也将在能源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必将加快欧亚大陆陆路联通,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打通脉络。

(三)应对大国间战略博弈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喝退美国,在外交上实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并在此后获得苏联帮助,直到20世纪50年代底中苏关系紧张、60年代关系破裂,中美抓住机会建交,关系一度攀升,中国也积累了工业底子。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此时美苏冷战,直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国从此跃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后十多年可谓飞扬跋扈,趾高气昂,而此时的中国韬光养晦,并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迅猛增长。美国进入21世纪后深陷两场战争,无暇他顾,中国获得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是在走“上坡路”,而美国走的是“下坡路”。2010年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加紧遏制中国,以图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此后中美博弈不断升温。那么,美国重返亚太后主要采取了哪几项具体措施来遏制中国呢?

1、经济上,美国企图用TPP协议围堵中国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目前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旨在通过TPP全面介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确保其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将中国排除在外,力图实行经济封锁。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无差别、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对亚太经

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将整合亚太的两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亦即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重叠的主要成员国,将发展成为涵盖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WTO)。

同TPP一样,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规格也非常高,一旦谈判达成,美欧将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制定新的规则,这对想进入美欧市场的企业来说无疑提高了“门槛”;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具有对内开放、对外限制的特征,因此,在美欧之间贸易壁垒降低的同时,对区外经济体则构成更高的壁垒,会产生贸易转移的效果,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对美出口将面临欧盟的竞争压力,对欧盟出口将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也许重新成为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因为任何由美欧采纳的技术和法规标准都将可能成为未来双边、多边和地区间贸易谈判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巩固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方面的垄断地位和话语权。“许多国家一旦无法面对美欧建立的全球监管以及产品标准的压力,就会成为欧美规则的跟随者。)

2、军事上,从“空海一体战”到“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

“空海一体战”概念的思想根源是“空地一体战”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为对抗苏军的大纵深立体作战,美军推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强调运用空中和地面火力对敌实施全纵深打击。与“空地一体战”类似,“空海一体战”也有明确的作战环境与作战对象:以西太平洋地区为主战场,以地区新兴大国为主要作战对象。进入2015年,美国为了整合军种资源,统一认识,给上述概念换了“马甲”。随着新概念的逐渐成形,在谋求亚太地区霸权问题上,美军目的将更加清晰,手法将更加隐蔽,危险性也随之增强。这便会给中国东海、南海等区域形成巨大压力和威胁。

3、政治上,美国持续推进构建围堵中国的亚太“小北约”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金奈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涵盖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五国,与美国的大中亚战略有渊源,其政治目的性极强,旨在对中国南部和西部形成遏制弧。

近年来,不但挑唆、纵容、支持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频频制造事端,对抗中国,更是通过给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松绑,默许日本右翼在东海挑起钓鱼岛争端、修改和平宪法、海外派兵法案等,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干扰中国,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到头来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为应对美国的战略防范和围堵,必须做出回应,以图实现战略对冲。“一带一路”作为大国阳谋,深受沿线国家欢迎,不仅能够消解美国的大部分压力,也必将成为划时代的大战略。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原则

1、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2、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3、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4、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5、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