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一带一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16届高考历史时事热点专题复习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思考

教学设计

【热点解读】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颇有渊源,“一带一路”既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价值,也充满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2016年是实现这一构想的关键年份。

如此重大的事件,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必然会成为2016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历史学科将会从哪些角度来命题呢?

【考纲链接】

1、了解中国古代“丝路”贸易有关的历史史实

2、了解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方式、影响

3、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经济、政治、外交)

4、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原因、表现、组织)

回顾“一带一路”之“前世今生”

前世

陆上丝绸之路:

西北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到达里海、黑海、地中海、北非。

南方丝路古道也称"蜀身毒道",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就已开发。南方丝路古道道从今日的四川起始,经云南进入缅甸、泰国到达印度,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

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着“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今生: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探究一:“重走古代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从汉至唐丝路的比较,回顾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地图)

唐代丝绸之路(地图)

宋代丝绸之路(地图)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至宋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提示:从路径、范围、内容、原则等方面分析。

①路径: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宋代以海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②范围: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③内容: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④原则: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探究二: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丝路”与“新航路”

设计意图: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认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及社会发展状况,理解在人类朝着近代文明转型时期,中国渐趋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路线图)

材料二: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朝廷的恩德)而柔(安抚)远人也”。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郑和。”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问题设计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的原因是什么?

①引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改变了世界形势的历史发展进程。

②世界从封闭、分散走向开放、整体的趋势。

材料三: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朝廷遂“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问题设计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的原因是什么?

①社会环境:政治: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自然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保守、盲目自大、天朝上国。

②郑和航海的目的和方式决定不可能延续下去。

材料四:

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

15 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

问题设计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内因: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政治: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保守、盲目自大、天朝上国。)

外因: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工业革命的冲击

探究三: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比较集中和单一,这种原油进口格局与近年来南海局势的紧张,使得我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其来有自,德国威廉二世就提出所谓的“黄祸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也曾炒作过“红色威胁”。当前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对冲。

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

①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

③中国能源进口和消费需要。

④“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⑤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问题设计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1世纪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有利条件。

(提示:从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两个方面思考)

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国内:

经济: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治: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社会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板书设计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思考一、“重走丝绸之路”

二、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丝路”与“新航路”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改革惠民生一带一路献世界平易近人天下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