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 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 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 培养》。 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 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 及时上交, 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 如对 3~4 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 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 5~6 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 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 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 餐。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 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 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 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 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 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 负面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 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 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 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 ~六年级学生进行 一次全面的调查。 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 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 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 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 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99 至 201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 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03 至 2011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 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19 至 2012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 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 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组长。 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 题的实践。 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 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 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 成员。 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 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 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 成员。 参与课题的实践。 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 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 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 成员。 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 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 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3、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组每学期开展课题研究进展的研讨会, 汇报信息, 总结交流经验, 对课题实施的达成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鹿山中心小学谢家溪校区 2010 年 3 月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 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 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 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 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 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 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 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 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 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 自主探索、 大胆推测、 合作交流、 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 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 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 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认识 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 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 认知空隙的问题。 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 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 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

刻丰富。 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 题。 2、形式的多样性。 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 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 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 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 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 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的时空途径。 二研究目标 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 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 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 条件不足需补充,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 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发展空间,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 造力。 因此,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1、探索一条减负高效的新路子,促进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 2、对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设计,作一些理性思考,整理开放性问题 的设计思路。 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讲 话精神。 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3、大纲规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 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开放性问题的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内容 一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 要实施设计开放问题的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 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 2、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 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

3、开放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 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 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4、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 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 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也是唯一的,属于 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很少。 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开放题。 那么该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呢?研究设计开放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 题呢?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探索。 2、尝试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是完备的,答案是固定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 维的定势。 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 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探索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 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 实验法, 配合观察法、 案例研究法和测试法, 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兴趣、习惯等做检测和评价。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 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 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 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 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 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 兴趣。 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10 年 4 月——2010 年 8 月 学习有关理论, 制订研究计划, 成立课题小组, 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0 年 9 月——2011 年 6 月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2011 年 7 月——2011 年 10 月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 报告。

六、研究成果形式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 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 研究报告。 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 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 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人的需要。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145 万字 以上。 要求小学生必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从个人成长来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与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息息 相关,更与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情趣爱好,和谐的人格个性关联 紧密。 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的澄明,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具有前瞻 性与基础性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就养

成良好的经常阅读的习惯,对人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 义。 而如今的学生不仅没有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则 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层次较浅。 所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不仅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 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这说明新课标对阅读特别是大容量的课外作用是肯定的,它强调了阅 读能够起到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从而起到发展人 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发展人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 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1 阅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 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

要基础。 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 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 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 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 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2 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 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 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 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 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 框架。 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理解学习内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同时,我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 成良好阅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 阅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 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 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 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 种工具性的技能。 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 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 他们受益终生。 二实践意义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面较为狭窄,主要 是漫画书和儿童故事书及学习辅助类书籍较多,内容比较单一。 2、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 3、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 革的步伐,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使读书从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 科学的研究过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在小学生中有必要开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 我们的课题就是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根据我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 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学科教学、阅读课及日常学习中抓起,重视学

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提高他们捕捉信息、 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 本要求,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一研究, 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 学段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教学目标 1-2 年级诵读儿歌、 童谣及简单古诗, 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获得初步 的情感体验。 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 件有自己的看法,乐于与人交流。 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3-4 年级阅读材料的选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适当加深,阅读面可以 逐渐拓宽。 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 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会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

5-6 年级阅读面进一步扩展,内容涵盖散文、人物传记、经典小说儿 童读本、优美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韵律等体会作品内容和情感。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阅读面, 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 160 篇,课外阅读总量 145 万字。 2、教学论基础 阅读学习从教学论范畴考虑,是指教学双方遵循学习规律,共同完成 的一种以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陶冶情感,塑造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实践活 动。 这个活动包括目的课程的价值、内容学习内容和行为内容,前者是知 识,后者是活动、结构和程序的安排、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 具体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遵循和贯彻教学论思想。 3、心理学基础 阅读学习是一个对阅读材料进行识记、分析、比较、归纳、评价和体 验的认知心理过程。 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整个心理过程,认识阅读心理过程的结 构以及各种心理要素及其内部联系,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 读能力,都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课题研究必须遵循心理学理论,使阅读习惯的培养符合少年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系统科学理论 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其核心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 加。 阅读教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教学的对象、内容、过程当 成一个系统。 在实验研究中,努力借鉴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如整体化理论、开放 性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反馈控制理论等,努力将阅读习惯的培 养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 5、优化教学理论 阅读习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优化习惯培养模式只是体现先进教学思想的教学框架,要真正发挥作 用,教师必须在优化培养上下功夫,不能使培养策略教条化,必须遵循系 统优化的思想。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要立足教育, 落到细节, 重在指导, 贵在坚持, 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首先,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 所有学生都是习惯培养的对象和参与者,习惯培养的计划、实施、组 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 遍存在的问题,以全体学生的习惯水平的提高为基本立足点。 其次,阅读习惯培养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落实

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教育环境上。 2、主体性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坚持外部帮助 和自我内化相结合,坚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相结合, 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主体的践行,完成主体的内化。 3、层次性原则。 在进行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 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习惯培养活 动,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4、自觉性原则。 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学生觉得这是我盼望的,这对我的帮助 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5 循序渐进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级要有所侧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6、持之以恒原则。 课外阅读习惯培养难在起点,贵在坚持。 我们知道,持续不断地做一件事,可以花费较少的成本而取得成功的 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是如此,严格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有 足够的耐心,才能见效,搞一阵风式的运动只能是徒劳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预设 一、实验假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 书的研究,几年来已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认为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的阅读是了为完成任务而读书,读死书。 我们在想能不能让学生快乐阅读,爱上阅读呢?所以此次课题研究, 我们重点从学生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 趣字引路,让学生爱上阅读。 通过活动,使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之中,引导学生通过情绪 体验感受文化的熏陶,产生阅读的愿望。 通过读书活动,能够使大多数同学比以前更爱读书了,知识面广了。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激发探索欲望,亲自经历知识研究过程,获 得情感和学习的体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这一新的 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放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方面。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校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 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三、研究内容

1 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外书,激发学生 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 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 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 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 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 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 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 进步成长。 3 快乐阅读,创新提高。 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四、途径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 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再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 结合。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②、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③、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育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而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阵地——课题研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一、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思考课题研究的意义——寻找教育科研的“根基”。 1、课题是什么?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工作,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也就是研究中探究的问题。而在课题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和问题聚焦的过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作为小学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繁重的工作中我们拥有鲜活又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土壤,为课题研究掌握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如果从不思考、不研究的角度来说,教几十年书将是重复几十遍的事,则是做一个地地道到的“教书匠”。

二、小学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把握课题研究的“法则”。 学校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但它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去做。从形式上说: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开题、中期检测、课题结题等。 (一)选题 教育科研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研究和探讨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一个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可行性的、好的问题并形成课题,是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正常情况来说,课题研究的周期相对较长,需要2~3年左右,投放的精力比较多,所以选择课题一定要慎重。 1.他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 2.虽然他人已经研究过,但结论不完全或者欠妥当的问题,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或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比如研究的两个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研究》和《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课堂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课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基础上,我认为在原课题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建立起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我校小学数学问题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3.注重平时积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小处着手。要做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念界定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内容设计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思路 六、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七、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题概念界定 1.薄弱初中: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的初级中学。 2.数学作业设计:数学作业是指课前、课堂、课后的数学作业。作业设计包括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对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1.本校数学学情的研究 调查全校学生作业情况,如:您喜欢哪门学科的作业?您喜欢什么类型的数学作业形式?您希望数学作业侧重于哪一个方面?您觉得现在的数学作业量怎样?等等。调查数学任课教师作业设计现状,侧重于发现存在的不良作业设计及纠正的对策。 2.本校数学作业设计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从作业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入手,有针对性开展数学习题设计情况调查与分析。 3.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将数学的教学专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系列分类研究,形成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练习设计。 三、研究内容设计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包括“数与代数”练习的作业分层、“空间与图形”练习的作业分层、“统计与概率”练习的作业分层、“实践与综合应用”练习的作业分层等。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doc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

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

最新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二年级数学如何把口算与笔算综合运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必须经历口算到笔算的过渡阶段,但是笔算是基于口算的基础,才能够开展的,二年级上学期虽然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但是它们是建立在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处理笔算,要把它们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发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性。再次,在笔算中特别是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二、研究的实施(对象和范围;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 研究对象:二年级小学生。 研究范围:有关低年级加、减、乘、除的口算、笔算的内容。 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一)(2011年10月)准备阶段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确定研究课题,填写“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申请表。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二)(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实施阶段实施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1.调查摸底:通过测试、谈话、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的现状。 2.分析原因:对测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口算和笔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错原

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3.确定口算和笔算能力较弱的个案,做好个案分析研究,及时记录、整理资料,写个案分析。 4.将对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记录、整理、反思,为撰写论文积累素材。 (三)(2012年7月至9月)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1、“对口算和笔算再思考”的论文,2、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对二年级学生笔算和口算能力进行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存在的问题。(2)个案分析法:通过教师结合自身计算问题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3)经验总结法。在对计算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4)行动研究法: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具体方法如下(1)吃透二年级数学教材,了解小学阶段的计算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3)关注每一个孩子,把握弱势群体,使他们不失去学习的自信心。(4)出多种形式的计算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并调查研究。(5)利用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10道听算或10道口算的训练。(6)定期抽时间对学生进行速度和准确性的登记和对比 三、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实验假设或理论依据;关键词的界定)等 研究目标:

(完整)《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模式的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顺平实验学校数学课题组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顺平实验学校数学课题组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由顺平县实验学校数学组承担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与2011年4月份申报,与10月份开题被确立为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构建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民主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 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 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 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 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 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 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 辖22镇, 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 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 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 立足县情, 大胆实践, 开拓创新, 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_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 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 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 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 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 忽视教学绩效, 过于倚重现成资源, 忽视个性化创新,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 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 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根据国家规定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直以来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许多数学教师经常会说:“上课时,学生总是不愿意发言,就是勉强说了,也大不到点子上,上课时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专门等着老师说,学生只是负责听。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题思路非常欠缺,答不到点子上”因此我们就把“培养学生课堂说算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来作为这一学期教研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本学年教研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表达。 以前,在数学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说话对于学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对于学生的表达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不回答问题的情况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上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么教师就简简单单归结为不懂,要么就是老师反复对学生说:“认真回答问题不要紧,要大胆的说……”这样的话语,其结果是收效甚微。自从我们把“培养学生课堂说算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来作为这一学期教研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们对于培养学生的说算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从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数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起色。 二、把研讨工作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教师集体研修共组织的两大活动,首先是全组教师的听评课活动,此次活动展示了每位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其次是集体备课活动,,通过一轮的集体备课,既优化了每位教师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 在为期将近两个多月的分散研修过程中,每位教师通过读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每位教师不断探寻提高学生课堂说算能力的方法,现在全组基本形成了这样的统一模式:上好课——反思调整——日常练习——展示课——阶段性总结——改进再调整 三、教研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讨,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敢于大胆举手回答问题,能够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一定提高。很多学生能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能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并且每节课学习完之后,孩子们能够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说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应用,并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研究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经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于2015年9月被列为市教育学会“2015-2017”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标志着数学教育目标全面转向了素质教育。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价值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大多以教科书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天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单一课堂,也不是学生的随意无止境的乱动,而是学生在数学文化的殿堂中润物细无声的与数学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如何让数学文化浸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就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场所。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2.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学生数学活动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项目名称 初中数学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研究 承担单位 民权县实验学 校项目负责人 (申请人) 闫建新职称、职务中学一教师联系电话 参加单位 及分工情况 民权县实验学校初中数学组 参加研究人员 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 单位 闫建新男47 小高民权县实验学校刘丹女38 中一民权县实验学校张雪玮女37 中一民权县实验学校宋卫华女中二民权县实验学校 备 注 主研人员为:闫建新刘丹张雪玮宋卫华

一、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数学活动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是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数学活动实践在“先学”环节中尤为重要。目前教育界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表了若干争鸣,也有相关的著述。但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问题,但一线教师恰到好处地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做法太少,就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比较好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知识更明确。更易理解和掌握 二、本课题对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要坚持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新课程下必然的趋势。 据我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观念更新滞后,教法仍旧传统,有些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很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有些教师讲课还是“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很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师授课过于机械练题,学生思维能力强,所以必须改变这些现状,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为中学学生自主探究能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刘根祥 摘要:本课题从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研究的背景、界定、理论意义、原则等入手。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为主线,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六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策略即:有效的行为常规养成、强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教学、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观念的渗透、精心设计和谐的师生对话,期间也简单谈谈采取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尚有差距。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在深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逐步发生着一些显著的改变,如: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很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多了些新

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即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低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另一方面,从课改以来大量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看,高中数学老师放不开手脚。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大搞题海战术。使老师和学生身心都很疲惫。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平常,只为机械完成每天、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甘做在浅层次上无限重复简单劳动的教书匠,对教学理念很少追问,对教学行为缺乏反思,对教学风格不甚关心,对如何在同等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很少思考、很少追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没有达到有效学习、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数学课堂就缺乏活力。如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的成绩,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威逼利诱成绩才会有所进步;最后即使学数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做题目。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教学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需求,教师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应答,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应用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从教以来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再者传统的应用题由于题目内容陈旧,答案唯一,而且解题方法程式化。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及基本解题方法,但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干,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这对学生解决应用题难尤为重要。目前,现行使用的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科书,由于受地域、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普适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小县城和农村的学校来说,教科书中例题以及应用题所呈现的知识环境学生几乎是没有见到过,感到非常的陌生。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走近小学数学教师,发现教师们在挖掘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来讲解应用题以及学生练习探索应用题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呈现一个愿学、易学,并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鲜活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点、乡土气息浓厚的小学数学教材方面还十分困难。还有学生在生活中的买卖计算和游戏中的数字计算都很精明,但一回到课本上类似的应用题中时,就会发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能否把这两种情境融合下,使得生活与课本知识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呢?除教材需要生活化之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要拓展对基础性的理解,基础性不应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还应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而应用题又是与生活最为联系密切的,应用题来源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题生活化是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基

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数学的生涯过程中没完成一个课题,就有利于工作报告的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概述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2、研究内容: 我们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课堂教学和谐性的要素: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论是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想和推进,教学方

式方法的选用,都是围绕着学生——发展着的人来进行的。教师因素: 首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意识.这里指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所有学生,二是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培养。单纯学科教学的想法应当调整。事实上,教学目标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如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巩固,心情的调控,正常的教学程序的建立和优化,认真细致的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德育教育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还有是主渠道和效益意识.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里,课堂占主要部分。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成长。他们的成长需求是多方面的,作为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责无旁贷,既教书又育人。 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意识。这里有一个参考系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好不好,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教师的教学素养高,教学艺术水平高是基础保证,一节好课根本在于,大多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思想修养上有多少真正收获,这些收获对学生现在的近期学习的目标和长远的发展有多大帮助,这应当通过学生来体现,心中要有学生.即教师是服务,引导,指导,而不是主导,更不是包办。 还有教师的教学艺术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在建构和谐

课题 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研究报告

莱阳市2014年小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研究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姜疃中心初级中学 课题编号:LYXKT14072 课题主持人:赵纯纯 课题组成员:姜国臣辛德飞吴庆龙 报告执笔人:赵纯纯 【序言】 “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设计出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作业;设计出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有用的作业。其目的是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是莱阳市姜疃中心初级中学赵纯纯老师承担的莱阳市级2014年度小课题,2014年4月获准立项并开始研究,经过课题组和实验学校教师近一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此报告即课题研究的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农村学校现状分析,学生大多存在着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之间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

一个重要理念。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部分教师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缺乏层次性,量也偏少,课堂时效性不高;很多老师没有习惯进行当堂检测,学生学习紧张度不够,效率不高;每个班级都存在一定数量后进生,他们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当堂知识巩固练习,令老师头疼不已。 因此,我们考虑通过对数学作业的最优化设计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效率,解决后进生问题。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1.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试图探索在现行的数学授课中,更好的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策略,建立科学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1)解决学习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好、中、差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适应未来社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2)通过作业的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数学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4、锤炼了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实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如我校教师齐士兰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教材《平方米的认识》时,设计了“铺地砖”这一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平方米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操勇同志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角、分换算的深刻认识,他给每个学生一张购物卡,让学生带着卡片到商贸大街了解商品的价格,并试着购买商品,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对元、角、分货币单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五年级数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数学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4、锤炼了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实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如我校教师齐士兰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教材《平方米的认识》时,设计了“铺地砖”这一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平方米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操勇同志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角、分换算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 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新安镇中心小学苏基发 一、研究的现状 当前我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上,以及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编排呈现的研究和比较上多一些。在此我想对我任教的中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作一点比较实际的研究。 1.对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学科教育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2.对中年级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例如: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分析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多项教学要求。教育科研中《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指出,从生活实际认识空间与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

习空间与图形,等等。 二、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空间与图形”教学建议的实效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学建议都是理论的,对于实际教学没有实效性的帮助,而且教师要经过理论来要寻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是比较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实证研究找到可行方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效帮助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更是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力的持续度,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不但要备教材,而且也是要备学生,这样把教学建议的理论向有效、可行的教学研究转向。 2.“空间与图形”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环境 教师上课地点都是教室,要想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课堂。课标里说了,“空间与图形”删除了教材中许多“繁、难、偏”内容和表述,使教材语言的表示更加简单、科学、专业。而且“空间与图形”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复杂,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是较容易在课外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换一换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