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保障住房的变迁及现状研究

中国保障住房的变迁及现状研究

中国保障住房的变迁及现状研究
中国保障住房的变迁及现状研究

中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变迁与现状研究

董昕2011-06-07

摘要:本文在梳理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划分标准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回顾中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阶段性变迁历程与现状,将中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三方面,即政府定位不明确,住房政策缺乏长期目标和法律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障X围存在不同的诉求;

现阶段政府住房保障X围过于宽泛,但户籍壁垒又使大量低收入居民处于住房保障之外。由此,提出了解决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保障X围,政府投资

一、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划分标准与影响因素

从公共财政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住房保障X围应优先涵盖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即政府投资应着力于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纵观世界各国情况,划分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标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居民的比例,即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例;第二种,建房的比例,即将全部住房建设用地或全部房屋供应量的一定比例设定为政府投资用于住房保障的X围;第三种,财政支出的比例,即政府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资金占全部财政支出或占GDP的比例。这三种划分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标准,在各国实际中均有运用,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一般视数据的可比性、可获取性等酌情使用。

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确定首先就取决于政府的类型与定位。当尼逊和温格逊(Donnison andUngerson,1982)将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对住房问题所承担的责任及定位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被动解决的雏生型、二是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社会型、三是政府广泛保障的全面责任型。而影响政府住房保障X围动态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从大的阶段来看,在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居住密度使私人投资分散化地解决各自的住房需求成为可能;而在工业经济阶段,生产的集聚效应、

人口密度的提升等都使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扩大成为必然。从小的阶段来看,新加坡等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政府不断提高申请购买新建组屋的家庭月收入上限标准,逐步扩大了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而德、日等国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水平、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逐渐缩小了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其次,是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住房市场供求矛盾加大,既包括供不应求的数量型住房短缺加重,也包括供求不对应的结构型住房短缺加重,是导致政府住房保障X围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住房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依靠市场力量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力,往往致使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增大,从而使政府的压力增加,需要依靠更多的政府保障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以外的各种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对住房保障的X围产生着影响。此外,社会文化背景、政府执政理念等也是影响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因素。

二、中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变迁历程与现状

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变迁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随着以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为主体进行的,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中国房地产业从建国以来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也随之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其间有三个关键性的节点:其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其二,是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其三,是2007年保障性住房被重新赋予重要地位。这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将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变迁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房屋完全福利化阶段,政府住房保障X围全民化

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私有土地和房屋的租赁、买卖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行,住房制度采取了完全福利化的模式。房屋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住房完全由政府计划统一供应,限制和禁止私人建房买房。住房作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福利形式存在,按照工作年限、职位高低等排序,以实物形式无偿分配给城市居民使用,居民

只需缴纳象征性的房屋维修租金,与之相应的是城市居民工资收入中也不包含住房工资。

1949年建国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时间内,中国房地产业在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中转变为政府主导的高度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房地产从投资、建设、分配到管理和维修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城市居民居住所需的住房和企业发展所需的厂房、办公空间以及商业建筑等一律由国家按照财政计划指令安排建设,所需土地则由国家无偿划拨使用。虽然这一阶段的政府住房保障呈现出全面化的特征,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局限,加之重生产轻生活的政策导向,使这一阶段的中国房地产业基本处于萎缩状态,住宅投资严重不足,人们居住水平提高得很慢,全民化的住房保障难以到位。1978年,全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只有0.38亿平方米,约为2008年建设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到1978年,全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也只有8.1平方米,住房问题成为当时最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之一,由此也酝酿着制度变迁的潜在需求。

(二)第二阶段:1978-1998年,房屋商品化过渡阶段,政府保障X围逐渐缩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自此,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相同,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房地产业的这种转变是在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中进行的,城市土地有偿转让的实施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使房地产领域由政府投资大一统的局面逐步改变,私人投资的比重则逐渐增加。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主要的改革举措包括土地有偿使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产权可流转等。随着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和各地的突破性实践,我国的土地资源由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使用的状态开始向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使用转变。住房制度改革方面,主要的改革举措包括出售公房、提租补贴、新建商品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住房商品化进程不断加深,产权公有、实物分配、低租金使用的福利住房制度被打破,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逐步被认可。

从1978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在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房地产业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住房由国家的计划统一提供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分担,政府住房保障

的X围也随之逐渐缩小。

(三)第三阶段:1998-2007年,房屋高度市场化阶段,政府住房保障缺位

为了应对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加之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基础已经较为成熟,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至此,中国房地产业市场才真正开始形成。由此,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与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房地产业也进入了商品住房阶段,私人投资逐渐成为住房供应的主体。土地制度改革方面,重点改革的是土地出让方式,由协议出让为主转向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的方式。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住房分配货币化、购房金融支持、规X市场交易等政策措施。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步建立并快速发展,形成了商品房占绝对主体地位的住房体系,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基本上全部依赖市场解决。在这一高度市场化阶段中,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1988年至1997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3.0平方米增至17.8平方米,同比年均增长3.68%,环比年均增长3.39%;而1998年至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8.7平方米增至27.1平方米,同比年均增长5.03%,环比年均增长4.81%。在城市居民平均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由于政府住房保障的缺位使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问题也日益突现。

(四)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重提保障房阶段,政府住房保障X围扩大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X围;改进和规X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标准;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等。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保障性住房被重新赋予重要地位,住房供应从“重市场、轻保障”转向“市场、保障并重”。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在这一阶段主要

是在原有改革基础上的深化以及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所做的调整。具体包括扩大土地有偿使用X围、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与计划、推进土地城乡一体化进程、强调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等。住房制度改革方面,相关政策措施也以保障房建设为重心展开,主要包括建立保障性住房管理体系、配套资金及税收政策、制定具体计划等。

2007年至今的这一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主旋律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旨在解决在1998年至2007年房屋高度市场化阶段政府投资缺位、保障性住房匮乏的问题,政府重新承担起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责任,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也随之扩大。

如上所述,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完全福利化阶段、商品化过渡阶段、高度市场化阶段、重提保障房阶段四个阶段,期间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也随之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丽对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现状的具体分析,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从住房体系构成来看。现阶段我国城市住房体系的构成如下:商品住房:是住房市场上可由买卖双方自行确定交易价格与交易面积等的住房,用来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限价住房:是由政府限定销售价格、面积、购买者资格等条件,提供给社会中等收入阶层购买的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限定销售价格、面积、购买者资格等条件,提供给社会低收入阶层购买的住房。廉租住房:是由政府建造或购买,以远低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提供给社会最底层收入群体租用的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又称经济租赁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外来人口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住房,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承租者能够承受起的价格向“夹心层”出租。其他: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拆迁安置房、危改房、集资房等形式的住房。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住房体系构成中,除了商品住房以外,其他各类住房均有保障属性,只是根据保障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此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还包括纳入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农村危房改住房。

其次,从政府住房保障的划分标准来看。主要依据是我国保障性住房被重新赋予重要地位的标志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第一种标准,居民比例。以廉租住房为例,国发[2007]24号文件提出:“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X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人

民政府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水平的一定比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确定。可见,在全国总体层次上,住房政府保障X围是定性描述的,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具体定量的标准是由城市层面确定的。第二种标准,建房比例。国发[2007]24号文件明确要求“城市新审批、新开工的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从目前的实际操作情况看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即限价房。可见,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从建房比例标准上看是明确的,即新建住房总量的70%以上。第三种标准,财政支出比例。由于缺乏数据来说明政府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资金占全部财政支出或占GDP的比例,我国目前尚无法以财政支出的标准来划定政府住房保障X围。从这三种划分政府住房保障的标准来看,其中以建房比例为标准对中国总体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描述较为明确,即新建住房总量的70%以上。

再次,从典型城市的政府住房保障X围来看。为与全国层面进行比较,就建房比例这一标准来分析、XX、XX等典型城市的政府住房保障X围。(1)。从2008年和2009年市的住房建设计划来看,均明确提出新建政策性住房要占新建住房总量的40qo以上,政策性住房包括限价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其他政策性住房。(2)XX。从2008年和2009年XX市的住房建设计划来看,包括限价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占新建住房总量的35%左右。(3)XX。从2008年XX市住房建设计划来看,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占新建住房总量的20%,低于和XX,但提出要通过将一部分配套商品房转化为廉租房源,并收购部分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房改售后房和公有住房,筹措一批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扩大实物配租比例,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2万户,累计受益家庭达到5万户;从2009年XX市住房建设计划来看,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增加了配套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一起,合计约占新开工住房面积的45%左右,略高于和XX,还提出进一步通过收购廉租住房房源,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2万户,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万户。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各地区廉租住房保障水平基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中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问题与对策

回顾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及住房保障X围的变迁与现状,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定位不明确,住房政策缺乏长期目标和法律保障

中国政府在住房政策方面的政府定位不明确,在1978年以前完全福利化阶段体现的是全面责任型特点;在1998年至2007年高度市场化阶段体现的则是雏生型特点;2007年以后则是一方面以新加坡全面责任型为主要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房地产市场投资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

中国政府定位的不确定性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密切相连,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采用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式渐进式改革方式。在这过程中,政府定位也在不断变化,从全面计划无所不管的“全包家长式”转变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增长式”,又向社会公平服务民生的“公共服务式”转变。但是这种转变不是纯粹的,目前我国政府定位呈现出以“经济增长式”为现状、以“公共服务式”为目标、还带有“全包家长式”色彩的特点。政府定位的不确定性,导致住房政策的不断摇摆,同时兼具几方面特点,住房体系构成复杂,缺乏长期目标。从国际经验来看,制定较为全面的法律体系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的住房政策大多以各层次各种类的政府部门“通知”形式出现,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障X围存在不同的诉求

在住房保障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任分配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将筹集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责任分配给了地方政府,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廉租住房工作的年度计划,切实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只有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才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给予支持。

然而,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便成为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甚至形成了我国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的

局面。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来说,提供保障性住房一方面减少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支出。因而,地方政府在提供保障性住房方面是被动的,而在通过出让土地增收、以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维持高房价等方面却是具有积极动力的。早在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提出的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中就包括“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但是,在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地政府出于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等方面的考虑,货币分配住房的市场化政策得到了重点执行,而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则被忽略。2008年、2009年新一轮地方政府的住房建设计划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比例也往往小于中央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由此也体现了在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障X围存在着不同的诉求,这将不利于我国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

(三)现阶段政府住房保障X围过于宽泛,但户籍壁垒又使大量低收入居民处于住房保障之外

我国目前的这种多层次城镇住房体系构成复杂,表面看来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住房需求,但就连新毕业的大学生也被囊括在政府保障的X畴之内,,政府管制的保障房占据住房供给的70%或以上。深入来看政府由公共职能缺位直接转变为政府干预市场过多,政府保障X围过宽,政府管制降低了市场配置效率,有些地区限价住房出现滞销的情况便是一种证明。现阶段的保障X围之宽与1998年至2007年间商品住房阶段的保障X围之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住房配置方式中政府管制作用增强的同时,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弱。

与此同时,中国住房制度同教育、医疗等其他的基本社会管理体系一样,大多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从、XX、XX等城市的居民住房保障准入条件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要求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具备本市城镇户口。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住房政策,使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既不满足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条件,又无力从市场上获得住房,从而处于政府住房保障X围之外。这其中既包括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口,也包括在与户籍地不同城市工作的非农业户籍人口。相对于异地工作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群来说,进城务工的农

业户籍人口往往收入更低、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更大,住房情况已成为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城乡二元化住房政策,使我国城镇政府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不将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口纳入政府住房保障X围,则其无力通过市场改善恶劣的居住条件,为城市卫生、治安等都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如果将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口纳入政府住房保障X围,则可能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农业户籍人口在户籍所在地拥有宅基地的土地资源福利,而非农业户籍人口则没有此种福利。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向其提供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等形式的保障性住房较为适合,取消其在农村的住房福利又可能使其在失业时无家可归。然而,解决非本地城镇户籍人口的住房问题,是我国城镇政府在合理确定住房保障X围时必须面对和考虑的。

针对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明确政府定位,建立住房政策的长期目标和法律保障。明确政府定位、建立长期住房保障计划,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是我国政府住房保障X围确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政府定位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变化的。我国政府定位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财政的公共化改革,是与市场化进程相衔接的,在渐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92年,从改革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之前,是我国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一个比较长的量变积累期,这个阶段政府通过逐步退出传统资源配置领域,推动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财政以缩小存量的方式体现自身职能向公共化内涵转变;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政府通过自身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逐渐将财政公共化的目标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增量拓展和存量的结构性调整,政府继续完成传统职能的退出和对改革进程的驾驭,逐渐向社会型政府转变。因此,我国的住房保障X围应以弥补市场不足为限,将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限定在解决社会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上。

在建立长期计划、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实施方面值得借鉴的代表性国家是新加坡和日本。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目标,其后以“五年建屋计划”将此目标进一步分解,通过1961年至1980年四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1989年开始实行“组屋更新计划”,开展老城改造,以提升组屋的档次和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居住在公共组屋的新加坡人口所占比重保持在80%以上。日本为解决住房问题,先后制定了40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

住房保障法律体系,既包括引导住宅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法律法规,也包括具体组织实施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住宅产业技术和标准的法律法规,其中主要法律法规有:《住宅金融公库法》(1950年)、《公营住宅法》(1951年)、《日本住宅公团法》和《庄宅融资保险法》(1955年)、《居民区改造法》(1960年)、《贼市住房计划法》(1966年)等等。

我国在住房保障方面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发展计划,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目标,并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这样才能改变目前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多变性、随意性,才能合理界定我国住房领域政府保障的X围所在。

二是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目前,我国将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责任分摊给了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除了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资金支持外,其他地区的政府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落实。然而,自21世纪开始至今,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一直停留在20%~30%的水平上,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原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收支剪刀差的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将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责任强加给地方政府,地方财政将难以承担,住房保障X围的目标也难以落到实处。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1937年的《公共住宅法案》就确定了中央出资、由地方城市政府建造公共住宅、供低收人家庭和失业人口使用的政策导向;而德国1956年颁布的健设法》,要求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住房方面都要承担责任,各级政府对建房或购房者要给予补贴、贷款和减税等支持。

因此,在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中央政府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缓解地方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对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双重压力,使我国的住房保障工作不会因为政府投资的不足而导致住房保障X围的不合理缩减,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是合理确定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统筹解决非本地户籍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市场与政府共同承担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群体住房需求的责任,合理确定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首要原则就是明确市场与政府各自的优势所在。政府住房保障的存在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高效优势,使其在住房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将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纳入政府保障X围,以弥补市场失灵,以此调整我国现阶段政府住房保障X围过于宽泛的问题。此外还应建立政府住房保障X围的动态调整机制,当

目前突出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后,我国应逐渐缩小政府保障的X围,将政府保障的X围仅限于廉租住房,同时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规X和管理。

我国目前以户籍作为住房保障的准入条件之一,使无力从市场上获得住房的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口和在与户籍地不同城市工作的非农业户籍人口被排除在政府住房保障的X围之外。要解决处于灰色地带的这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必须打破户籍壁垒,在划定政府住房保障X围时放弃“本市非农业户籍”这一标准,统一按照收入水平(含资产水平)、居住和工作时间等标准统筹考虑。统筹考虑划定政府住房保障X围应包括“城乡统筹”和“全国统筹”。“城乡统筹”是指打破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之间的壁垒,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居民可以选择在农村或城市享受住房福利待遇,但不能同时在农村和城市享受住房福利待遇;“全国统筹”是指打破本地非农业户籍和异地非农业户籍之间的壁垒,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居民可以选择在哪个城市享受住房保障待遇,但不能同时在两个城市享受住房保障待遇。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应该是不可转让的,以避免申请人不是根据自身居住需要而是根据不同地区住房保障的价值差距进行选择。以上仅是打破户籍壁垒、统筹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大致思路,具体政策法规则需要更为周密和完全,可能涉及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等深层次的问题。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房地产市场 自古以来,“安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住房商品化的改革,人类的居住需求和房屋价格的矛盾日益突出,住房问题成为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不足、建设资金缺乏、法律监管不到位等原因,虽然历经了十几年,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仍然滞后,人民居住矛盾较为突出。 阁敦思工程顾问中的资讯也转载了相应报道,透露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会议强调,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让广大翘首以盼的困难家庭早日搬进新居,是各级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硬任务,也是促消费、调结构的有效举措。 一、中国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 (1)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两限商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具有社会保障性质。 (2)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我国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享受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优惠,提高了居住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 住房保障尚未立法,执行中缺乏约束力、强制力 住房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保障性住房选址困难

退出机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 二、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研究 (1)什么叫建设模式 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会通过某种形式参与到它的建设过程当中。政府、开发商、承建商等干系人共同建成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各方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建设模式。 (2)中国主要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主要模式分为开发模式和代建模式,开发模式由政府出让土地、房地产企业自主经营项目开发,该模式风险相对较高,也意味着利润可能很高。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部分公租房建设采用开发模式。 相较于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开发公租房利润率较低,代建模式由政府划拨土地,房地产企业进行代建,此模式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风险小,利润也很小,收益比较稳定,目前主要用于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 三、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 住房保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针对上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较合理化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法律体系,为保障性住房工程提供全面而有力的法律保障。 2、因地制宜,保证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也给房地产行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3、完善信息化建设,杜绝保障性住房申请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4、改善财税体制,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同时将土地出让金纳入财政体系,杜绝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5、一线大城市应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缓解外来人员住房压力,实现“应保尽保”。 6、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投资、消费和出口

中国电影制片业现状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年报》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第一节电影行业政策法规 (1) 一、2006—2008年颁布的主要政策法规 (1) 二、政策法规分析 (2) 第二节电影产业概述 (6) 一、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方式日益成熟 (6) 二、电影制片业日益繁荣 (6) 三、电影发行放映发展迅速 (7) 四、重视电影相关产品的开发 (8) 五、电影业借助新媒体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8) 六、加大海外推广的力度 (9) 第二章全国电影市场概况 (10) 一、全国电影市场综合效益 (10) 二、主流市场票房、观众人次和放映场次 (13) 三、主流市场平均票价 (15) 四、部分上映影片情况 (16) 第三章 2007年中国电影制片业综述 (18) 一、2007年中国电影制片业概况 (18) 二、2007年中国电影制片业现状分析 (20) 三、2007年影片生产分类研究 (23) 四、中国电影制片企业概况 (25)

第四章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业 (29) 第一节中国电影发行业的格局 (29) 一、中国电影发行概况 (29) 二、2007年我国电影发行业 (30) 三、2007年国有公司发行业绩 (31) 四、民营公司 (38) 第二节 2007年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现状 (40) 第五章中国电影相关产业 (42) 第一节电影频道 (42) 一、CCTV-6 (43) 二、上方电影频道 (43) 三、西部电影频道 (43) 四、长影电影频道 (43) 五、潇湘电影频道 (44) 六、峨眉电影频道 (44) 第二节主要影视制作基地 (45) 一、横店影视基地 (45) 二、影视乐园 (45) 三、西部影视城 (46) 四、飞腾影视基地 (46) 五、涿州影视基地 (46) 六、中视影视基地 (46) 第六章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综合建议 (47) 一、加大本土电影的扶持力度 (47) 二、为国产影片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47)

2019年中国演艺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演艺行业基本概况分析:定义、地位、产业链 演艺产业是以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艺术表演场所等配套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演艺产品具体形态包括音乐、歌舞、戏剧、戏曲、芭蕾、曲艺、杂技等各类型演出。 演艺产业是基础性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将发展文艺演出院线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而“十二五”期间,《国家“十二五”规划》仍继续将演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时间逐渐增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 演艺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票务。演艺产业是文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之一,是一个创意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也是一项能耗低、可持续发展性强的低碳产业,具有极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2018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突破500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演艺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相较于2014年的经济规模434.32亿元,上升 2.83%,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61.72亿元,比2014年上升9.03%。2016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上升5.07%。截止至2017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为489.51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469.22亿元,增长了4.32%。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达到515亿元左右,预测2019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达538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92%,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将达到652亿元。 2014-2023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当代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3468402.html, 当代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罗叶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2期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庞大的就业问题和对应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政府不容忽视的难题。“衣食住行”中,住房在社会保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住房问题的解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以及就业城市的选择,同时影响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尤其在大学生刚毕业的几年内表现比较突出。因此,住房政策应该考虑到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诉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的住房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住房问题;就业;租赁市场 住房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全面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全体人民的住有所居。2017年7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 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明确建立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核心的租购并举制度,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探索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住房市场供应格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住房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在各个城市频繁出现,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持续走高,带动周边二线城市的房价骤然提升。住房成为了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 长2.81%,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比上年增长2.95%,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全国在校研究生27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234.17万人。据数据显示,2019年高校毕业生约达到834万,这一数据正好是2006年的两倍,加上城镇待业人员和海归,今年毕业季,接近1500万人加入就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在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除了工资的高低,还有工作福利、住房或租房补贴、生活补助等相关的社会保障要素。不同于以往的高校毕业生留在高校所在地或者回家乡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综合福利待遇比较高的城市。高校所在城市如何留住培养的毕业生在当地发展,是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考虑的问题。 二、太原市大学毕业生住房现状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中国大陆地区演出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地区演出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大陆演出市场概况 (一)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中共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视野,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演出市场管理工作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大大降低了演出市场门槛,放宽了市场准入,简化了审批手续,为演出经营主体营造了宽松和规范的演出环境。演出主体日趋多元,民间演出团体迅速发展,特色表演更加活跃,新兴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底国家大剧院的落成和开幕,是我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演出市场的发展。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5·12”大地震,从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谓峥嵘岁月稠。四川5.12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同心抗灾,除了部分抗灾义演活动外,营业性演出活动一度大大减少。在全国人民迎奥运期间,国家举办了大量演出活动,包括从国外邀请大批顶级艺术院团来京演出,从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大批精品剧目赴京调演等,几乎每两天就有一个高水平艺术团体在北京登台,演出市场一度极为火爆。但除了这两个特殊时期外,从整体发展趋势看,2008年演出市场延续了2007年的平稳态势,逐步走向成熟。 以北京为例,北京演出市场观众人数近年来大幅上升,而平

均票价逐年降低。2005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在300元左右,2006年为275元,降低9%。2007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为264元,比2006年同期降低了4%。2008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在210元左右,降低20%,平均上座率已达到70%。政府倡导增加低票价演出场次,是票价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戏剧演出季”、“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东城周末相声专场”、“北京戏校学生专场”等,都向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低价票。票价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剧场、音乐厅,欣赏国内外名家名团丰富多彩的演出。来自演出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13232场,观众808.9万人次,总收入6.27亿元,与2007年相比,演出场次基本持平,观众人次略有增长,而演出收入却得到了大幅增加,增幅达到了50%。 (二)演出主体稳步发展,演出市场逐渐成熟 2007年,演出经纪机构继续2006年的增长势头,绝对数有所增加,虽然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迅速,特别是利润额增长幅度惊人。两项经营指标增长额度超过机构数的增长额度,显示出演出经纪机构质量提高,经营效果显著。 表1:全国演出经纪机构2006年至2007年经济指标比较 2006年 2007年比去年同期增减 机构数(个) 926 1024 10.5% 从业人员(人) 11497 8708 -24.2% 利润总额(万元)485 3828 689%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摘要:中国动画产业方兴未艾,但是真正的动画产业链仍未形成,国家虽然在中国动画产业中投入了许多,但中国动画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以下就我愚见来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动画的现状以及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起步(1926~1949) 1926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动画短片,由此,中国艺术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动画。上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篇《铁扇公主》,这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的起步是相当早的。 东北解放后,政府接管了当时的满洲电影制片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一个开始,中国动画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 ●发展(1950~1980)与断层(1966~1976) 1950年后,中国动画进入了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动画产业的龙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创作了如《东郭先生》(1955)、《骄傲的将军》(1956)《小蝌蚪找妈妈》(1960)、《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但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打击,10年内没有任何作品诞生,出现了断层期。直到1979年《阿凡提》的问世,才结束了中国动画产业长久的沉默。 中国动画的发展阶段,也是整个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最纯真的一个阶段,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中国动画制作人们追求质量,不计较成本,不考虑盈利,运用动画、木偶、剪影等技术,一集一完结,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国产动画。 ●踟蹰(1980~2004) 1979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引进外国动画。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铁臂阿童木》; 1986年,引进《花仙子》; 1992年,引进《圣斗士星矢》; 1996年,引进《灌篮高手》; 2001年,引进《EV A》。 八九十年代是外国动画盛行的时期,笔者认为外国动画盛行的原因有: 1.传统与市场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动画电影制作者习惯慢工出细活, 一集一完结,完全抵不过国外已经市场化的按季度生产上百集的势头。以《魔方大厦》为例,9集的动画用了4年来制作,而日本按照季度,一般每季度生产13集动画。显然,中国动画供不应求,观众们在等待周期当然更多的会接触国外动画。 2.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1980年后的作品有《九色鹿》 (1981)、《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十二生肖》(1993~1995)等,大多是以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为故事蓝本。而当时进口的如《铁臂阿童木》(1980),设定是未来世界;《圣斗士星矢》(1992),以希腊神话为蓝本,架空世界观;《灌篮高手》(1996),描绘热血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看得多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于是会更倾向于看不同于中国世界观的动画作品。 虽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此后逐渐没落,但她在中国动画制造业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奉献式的,50多年来,《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大耳朵图图》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中国住房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定稿

中国住房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目录 前言 (1) 数据基本介绍 (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 研究对象的联合分布特征 (13)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21) 研究对象变量间的回归关系 (22) 总结与建议 (23)

前言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第三的国土面积和世界第一的人口数,听起来好像很自豪,可是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很小,我国人均占地却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住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住房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理性、系统地审视当前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状况和我国住房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了解现在中国现有住房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系统的了解住房需求和满意程度、合理的进行地产开发、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稳定市场、使中国可以快速平稳的进行产业转型。 本次调研的涉及内容广泛,随机对某市区进行了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该地区的住户基本信息、还有目前该地的居民的居住状况、文化程度、从业状况、家庭收入、居民未来购房需求等,期望可以全面、准确地反应被调查者的居住现状和未来房屋的需求。在进行报告分析时,同样对住户的基本信息做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分别就该地区居民目前的居住状况和未来购房需求两大块进行分析,这两部分以现住面积和计划面积为主要分析的因素,研究其他因素对两者的影响。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该区住房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描述分析、探索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一系列的分析,期望可以对该地区住户的现有住房状况和住房的未来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就对二者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调研分析中得到的一些现存问题,提出比较合理化的建议。本次调查的主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7年 全国现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近万家,全年演出42万场,观众4.7亿人次。2002年,北京各类文艺演出1.7万余场,观众约1300万人次,总收入3.85亿元;日均上演40余台剧(节)目,每天约35600人次观看。创演出场次、观众人次最高纪录。 近几年,中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红红火火,特别是去年文化部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后,演出市场的喜人形势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中国演出市场持续红火,究其原因,是因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带动了整个演出市场的活跃繁荣。这一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特别是中央直属表演团体,在强化精品意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创作、上演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如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东方歌舞团的《蔚蓝色的浪漫》、中国歌舞团的《秘境之旅》、北京人艺的话剧《万家灯火》……。《蔚蓝色的浪漫》已创2000多万元的市场业绩,场均收入20多万元;《万家灯火》票房迄今达500多万元。一改主旋律作品以往只得奖、无市场的状况,从而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旋律与市场结合的新路。二是表演艺术剧(节)目立足观众,立足市场,质量提高明显,表演形式多样:严肃音乐、经典芭蕾、娱乐小品、广场演出、民俗表演、农村小戏……可谓大型演艺场所好戏连台;歌舞娱乐场所十分活跃,为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了观赏的多样性选择,满足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涉外演出大大丰富了国内舞台,并形成品牌化趋势。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吸引世界知名文艺表演团体参与,逐步赢得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另外,其他高水平的演出亦此起彼伏,如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美国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演出,甚至吸引了许多外地观众专程赴京观看。 但随着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演出单位和个人“一切向钱看”,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致使色情淫秽表演在农村集镇、歌舞娱乐场所时有出现;有的演员瞒天过海,偷税漏税,假唱、假冒他人名义演出,欺骗观众;少数演出公司违法经营,擅自倒卖演出项目;或由于演出合同不完备,导致演出活动中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还有打着“人体彩绘”旗号,进行所谓“行为艺术”表演,哗众取宠,招徕观众……。这些已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中文化艺术表演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道路,才能促进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 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本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演出剧(节)目的创作和演出营销领域。去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健全演出市场自身的发展,文化部修改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大幅度调整了演出市场准入政策,取消了演出单位主体资格的所有制限制,全面对内资开放,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投资兴办演出单位,举办演出活动。此后,政府将继续推动这项制度的完善,通过进一步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国家规定。 演出产品的营销始终是表演艺术进入市场的薄弱环节,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许多优秀剧(节)目,因营销不力而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去年的政策调整,确定了演出经营、经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规范了演出经营活动,使许多地下经纪人浮出水面。今后,要积极发展演出中介组织,鼓励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公司结合,拓展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艺术产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并努力遵循“多出进好”原则,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引进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格流派的最高水平的文艺节目。目前,外国在华的歌舞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中表演的多为俄罗斯等独

中国住房发展的形势问题和建议

中国住房发展的形势、问题和建议 中长期来看,住房市场将进入供求总体基本平衡、增速逐渐放缓、结构逐步优化的新阶段 对当前住房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1.住房市场结束单边上涨,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经历了十余年黄金发展期,这有其历史独特性:一是住房市场化释放了长期受抑制的住房需求;二是快速城镇化带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三是各级政府将住房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内需的支柱产业;四是在货币宽松及其他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五是强调拥有住房所有权的独特文化氛围及住房租赁市场不发达的双重作用。2014年以来,住房市场总体上由“单边上涨”进入总量供需平衡的阶段性调整期。 2.住房发展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住房市场发展地域差异显著。中国住房市场体系已形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特大和大城市,如北上广深,住房仍然供不应求;第二类是中小城市,住房总体供过于求;第三类是县域镇村,住房总体大量闲置,其中农村住房至少有10%-15%闲置。

居住和非居住用地供应结构失衡。工、商业、行政等非住房用地占比高,花园式工厂和政府大院比比皆是,居民住房供地较少,住房用地供给总体不足成为推高住房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住房租售结构失衡。产权住房市场较发达,租赁市场总体上长期不发达,是城镇低和中偏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原因,租售失衡成为一、二线城市住房供求矛盾的焦点。由于租赁住房供应少、租赁市场不规范,租房家庭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很多中低收入居民只能通过买房(尤其小产权房)而不是租房来满足居住需求。 住房发展中长期趋势展望 1.中长期住房总量供给充裕,城镇住房总体水平较高。从主要指标来看,中国住房人均存量水平与同类国家相当,但住房资产占有不均等问题突出。城镇家庭拥有多套住房(二套及以上)的比率显著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据本课题组预测,全国目前在建施工(部分已预售)加待售的商品住房面积为55.6亿平方米,而每年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可达12亿-14亿平方米,中长期来看商品住房总量供给充裕。 2.中长期住房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城镇化带来的住房需求趋向平稳。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测算,中国城镇化率2020年将在60%以上;根据国务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中国住房问题现状分析

中国住房问题现状分析 摘要: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的生存根本,是关乎社会民生的大计。其中住房问题是老百姓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房子成为中国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充分条件。虽然经济的发展丰满了老百姓的腰包,但其在一路攀升的房价面前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房价如何会到了今天让人们“谈房色变”的境地?未来中国房价的走势又是如何?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权益?本文将对中国房价的现状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住房房价中低收入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迅猛,住房问题已经随着房价的上涨,变成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住房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 年的近30 年间,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众所共知的原因,我国居民的居住状况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反而出现恶化,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 年底的4.5 平方米下降到1978 年底的 3.6 平方米,使住房问题成为当时我国政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房价的上涨除了中高等收入群体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解决,一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对住房无所适从。而中低收入群体在我国约占百分之八十,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存在着无房、危房、拥挤、共用等住房方面的难题,这便需要政府给与援助和保护,另外,保障公民的居住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缩小贫富差距,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所以住房问题的核心实质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人民理应享有基本的居住权利,房屋所有权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责,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住房问题不得以解决,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由此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犯罪率上升,贫富加剧扩大等将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也将无从实现。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住有所居”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和各部委为提高住房保障相继出台了多项完善措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1【1】 1硕士论文《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袁文婷,2012.06 在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都曾出现过土地和住房市场供应不足导致的房价快速上涨,使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因无力支付过高房价而面临住房短缺的问题。居民住房兼具商品性与社会性的双重特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合理分配资源,也无法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那么政府就需要基于住房的社会属性,从宏观层面采取经济和社会政策来干预住房市场,对中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提供支持。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政策体系,以保证中低收入群体“有房可居”的。这些国家大多通过立法手段进行保障,并成立专门的住房管理机构对公共住房的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653468402.html, 1

目录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1) 公司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653468402.html, (1)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 (3) 第一节2009-2013中国泡腾片产量分析 (3) 第二节2009-2013中国泡腾片价格分析 (3) 第三节2014-2018年泡腾片市场走势预测 (4) 2

3 中国泡腾片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09-2013中国泡腾片产量分析 图表- 1:2009-2014年上半年我国泡腾片产量 中企智业整理 我国2009-2014年上半年泡腾片系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国内各类泡腾片产量为2.44万吨,而到2013年,产量增加到4.72万吨,5年间增加了2.28万吨,复合增长率达17.93%。 第二节 2009-2013中国泡腾片价格分析 图表- 2:主要类别泡腾片市场价格 中企智业整理 以2014年10月市场价格为基准,我国市场中主要类别医用泡腾片价格如上表所示。

4 其中外用抑菌型泡腾片主要包括阴道泡腾片及口腔疾病用泡腾片。 维生素类泡腾片主要指维生素C 泡腾片。 内服药剂型泡腾片主要包括板蓝根泡腾片、左旋肉碱泡腾片等。 第三节 2014-2018年泡腾片市场走势预测 根据近年来我国泡腾片产销情况, 对2014-2018年国内泡腾片产品整体需求预测如下: 图表- 3:2014-2018年我国泡腾片需求量预测 中企智业整理 根据2014年已有销售数据,我国2014年泡腾片总体需求将达到5.68万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泡腾片需求量在2018年预计突破10万吨达到11.22万吨。

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一.当前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喜爱和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提高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使得本土电影再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不断提高。虽然电影产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影藏在其背后的一些问题,中国电影虽然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较以往有所上升,但是依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的状态,本土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依旧偏弱,这种情况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本土电影在创作上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互相渗透的电影美学道路,尤其是在电影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达成了共识。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这对中国电影产业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电影产业的营销观念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产品策略 对于制作好的影片,要充分挖掘影片的“整体概念”,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影周边产品开发。相关资料表明,欧美电影产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比如:好莱坞的电影营销采用的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锁式营销的方式,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的营销构架。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例如《星球大战》系列的周边产品的销售收入早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如《七剑》开发了包括七八千万人民币的网络游戏以及动漫,徐克导演亲自设计的七把剑也被制成了礼品盒等等,同时,在电影品牌之下,特许经营、联合促销、植入性广告等,都将是很有赢利潜力和空间的。 2.渠道和价格策略 在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分层分步地进行,如可以是对首映权进行拍卖,拍卖独家放映权是一种方式,全面铺开且赠送放大镜用于满地找牙也是一种方式;再如价格,根据渠道策略确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可以同步上映,可以逐步拓展市场,可以采取分期的价格策略,可以统一定价。 3.传播策略 对电影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工具;而电影之所以存在或存在得好不好的支点,完全视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顺畅良好,因而必须将营销传播进行整合运用,如宣传,媒体、海报是宣传,演员与观众见面,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研讨也是宣传,如路演、如首映仪式和晚会等等,当然,还可以利用短信、网络等手段进行快速传播。因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盗版异常猖獗,基于电影的生命周期短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在上市时就要快速跟进,更多地追求速度和力量,快速制胜。 当前本土电影营销现在仍处于一种以银幕营销为目的,以公关传播为主要手段的营销状态。现在我们的困境是票房营销不尽如人意,非票房营销后劲不足。现阶段的中国电影营销已经走出了单一的票房营销模式,但远远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在跨世纪的新时代,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品牌营销、分众营销、竞合营销、文化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我国电影产业要实现营销方式的变革。应该借鉴一些新的营销理论并结合自身产业的特点开拓更多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的营销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把创意作为营销的全部内容,而没有把营销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电影营销策划不只是一个技巧、一个招数,而是一门科学。再好的点子,只有与整体营销策划相适应才会奏效。”就算运作比较成功的电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