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

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

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
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

一、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识规律,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

镜头的组接不是随意的。必须合乎逻辑、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合乎生活的习惯,合乎认识和思想的逻辑。

事物的运动状态有必然的发展规律。人们也习惯按这一发展规律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二)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

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下来的镜头,在进行组接时,就能使镜头中主体物的位置、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合乎人们的观察规律。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混乱。为了避免,在拍摄时必须遵守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即在处理两个以上人物的动作方向及相互间的交流时,人物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谓之“轴线”。摄像机若跳过轴线到另一边,拍摄的镜头组接后,就会破坏空间的统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错误。

(三)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

表现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两个相邻镜头组接得合理、顺畅、不跳动,须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1、景别必须有明显的变化,否则将产生画面的明显跳动。

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摄像机的机位。否则也会产生跳动,好象一个连续镜头从中间被截去了一段一样。

3、不能同景别相接。

(四)动接动,静接静

动接动——动指的是画面内主体的运动;静接静——静指的是画面主体的静和画面本身是固定的镜头。该镜头组接原则是利用画面内在节奏的一致性衔接,这样就不会觉得突然。

(五)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二、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1、连续构成: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一般表现的是同一主体的动作。主要用对被摄对象进行解析,并利用视角、视距的变化,对内容进行选择、突出和强调。

特点:

(1)每个镜头表现主体动作的一部分,镜头与镜头之间在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承接性;

(2)一般情况下,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任意抽去一个镜头。

(3)通常用于叙事手法。

①连续构成中的镜头组接:

(1)根据动作的变化确定剪接点;

(2)镜头转换处要有显著的视距变化;

(3)镜头转换处要有显著的视角变化

②动作轴线规律

(1)动作轴线也称为假想或想象轴线,就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无形的线。一般有三种轴线:运动方向轴线、关系轴线、方向轴线。

(2)动作轴线规律:拍摄时,首先正确地找到动作轴线,摄像机的机位和拍摄角

度的变化只在轴线一侧1800之内。

(3)合理地组接离轴镜头:

a) 利用运动镜头来越轴(越轴镜头);

即摄像机在越过轴线的过程拍摄的运动镜头,从而建起新的轴线。

b) 借助主体本身动作路线的改变来越轴;(主体运动路线改变的镜头,如:主体转身或转弯等动作。)

c) 中间间隔一个骑轴镜头来越轴;

d) 中间间隔一个特写镜头、主观镜头或空镜头而越轴;

e) 利用主观镜头来越轴;

通过画面中人物视线引导观众去观察、感受事物,从而缓解跳轴的感觉。如以车厢内一个人物转头、视线由向右变为向左的镜头作间隔,使表现车厢外景物由左向右划过的镜头,顺畅过渡到景物由右向左运动的镜头。

f) 被摄主体出现两个以上动作轴线时镜头可以越过其中一条轴线而后再从另一轴线来获取新的角度。

g) 利用远景镜头越轴(在大全景或远景中,动体动感减弱,形象不明显,一般在两个速度不很快、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大全景或远景镜头,右冲淡注意力)

2、对列构成: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一般表现的是不同主体的动作。

①特点:

(1)主体在不断地变换,它不一定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思维逻辑。

(2)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呼应,对比、隐喻、烘托和积累等对列冲突,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创造性地揭示某种含义,表达某种概念;

(3)通常用于表现手法。

②对列构成中的镜头组接:

(1)不同主体的镜头组接,不一定有视距的变化,同景别或不同景别都可以相接。

(2)不同主体的镜头组接应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三、镜头的组接技巧

1、切换(无技巧性组接)

它形成镜头之间画面的迅速转换,相当于电影中的“剪辑”,经常使用于动作、剧情相联的镜头之间,是电视片各镜头之间常用的组接形式。

2、淡变和化变

它形成镜头画面之间的缓慢过渡,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两个画面的相互渐变,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没,另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根据画面的过渡情况,它可以分为淡变和化变两种。

i.淡变。淡变指屏幕上镜头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缓慢的变换。它有三种形式:(i)淡入。它在屏幕上的效果是画面从没有图像到逐渐清晰地显示图像。它有引人入胜的意思,一般用在段、节的开始,表示起点。

(ii)淡出。它和淡入相反,在屏上的效果是画面从有图像到逐渐隐没为止。它表示段落的结束,用在段落结尾处。

(iii)淡出淡入。它是上述两项的结合使用,即在一个镜头的图像逐渐隐没之后,另一个镜头的图像才逐渐显现。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用在两个段落的交替之处。淡出淡入的时间间隔,一般可控制在2秒左右。

ii.化变,又称X淡变。化变时,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转换存在一个重叠的过渡阶段,即在前一个镜头图像逐渐隐没的同时,后一个镜头图像逐渐显现,它们之

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化变用在内容上有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之间,画面转换时间越慢,则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

化变常可起到下列作用:

①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例如,表示冬去春来,前一个镜头冰雪消融,下一个镜头桃花盛开,画面交替,缓慢过渡。

②起到视觉缓冲作用。对连续出现的同一主体或构图上相似的画面,直接进行镜头切换容易造成视觉跳动。这种现象,在现场多机制作电视节目时很容易发生。这时,每台摄像机虽然在各个不同的机位拍摄,但难免会形成相同的构图,假如进行直接的切换,容易产生视觉跳动。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使用化变转换,使它们自然、流畅地连接起来。在电视节目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歌星在舞台尽情演唱,镜头画面逐渐连续转换,使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一睹歌星的风采。

剪辑基本原则

剪辑基本原则 镜头的组接规律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主体物在进出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画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4)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

镜头组接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

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主体物在进出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

镜头组接之八大匹配规则

镜头组接之八大匹配规则 1.与不同景别镜头相匹配 镜头长短是指连续拍摄的由很多画幅组成的画面,对被摄场景的气氛和表现效果影响极大。过长的镜头使人感受到拖拉乏味,过短的镜头看不清画面。所以不管是固定拍摄的镜头,还是运动拍摄的镜头,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镜头长度,通常根据下列依据确定镜头长度。 组接中对景别的变换并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则,一般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叙述清晰,表意准确,视觉流畅。例如,在描写事件过程中为了达到层次清楚,常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达,一般中景、近景和全景、特写和远景的镜头约各占1/3。为了达到画面平稳流畅,既要避免用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又要使正常时景别变化不宜太大。同时,远视距景别中的主体动作部分要多留一些画面(约占2/3),近视距景别中主体动作部分的画面可少留一些(约占1/3),防止产生视觉跳动感。为了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气氛,可使用特写一远景或远景一特写的两极镜头组接等。 另外,景别不同所含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要看清一个画面所需的时间自然也就不一样。对固定镜头来说,看清一个全景镜头至少约需6s,中景至少要3s,近景约1s,特写1.5~1.8s。当然一个镜头的实际长短要根据内容、节奏、光照条件、动作快慢、景物复杂程度的需要灵活掌握。 2.与画面主体的位置相匹配 描述只有一个方向(沿水平横向或斜线横向)运动的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保持运动方向一致。描述由相反横向斜线组成环形运动的一个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设有明显标志的参照物,暗示主体运动的方向。而当两个相反方向的主体相向运动时,可用交替出现的方式来描述双方即将相遇的情景,同时可让主体画面分别越来越清晰,画面长度越来越短,以加强冲突的气氛。描述逆向或背向摄像机的主体,画面在纵向无论前进或后退都是一种中性运动(类似静止画面),可以和任何运动方向画面组接,但动静之间要加暗示改变方向的中性镜头(即运动方向主体的起幅或落幅)过渡。 3.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匹配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相当于画面的画框相对于被摄主体的外部运动,而被摄主体在时间和

第四章镜头组接原则与技巧

第四章镜头组接原则与技巧 第一节镜头之间的连接关系 (一)镜头转换应符合生活逻辑: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一个人取出笔墨、展铺画纸、提笔作画、加盖印章,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把动作或事件发展过程,通过镜头组接清楚地反映在屏幕上,是电视编辑最基础的工作。由于电视屏幕上,现实素材进行了重新组合,时间空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编辑在剪辑每一个镜头、安排镜头顺序、考虑剪接点位置时,都应该自问:这是否符合现实感受? (二)镜头转换应该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作为电视编辑,应该牢记,了解画面内容、了解事件的环境与进程是观众欣赏的最基础心理要求,观众完全是通过镜头的相互关联来建立对事物的认识的。镜头转换应该顺应观众的观赏心理需求。在镜头剪辑过程中,编者应该时时跳出自我认识的框框,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镜头的组合关系,检验艺术表达的实际效果。 二、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所谓连续构成是指用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顺畅地表现同一个主体的动作或事物发展的流程。 所谓对列构成的意思是相连镜头表现不同的主体时,由于画面上的主体在变化,所以相连镜头之间往往被视为存在着呼应、对比等某种逻辑关系,并且因此创造性地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或者发展出新的情绪效果,这就是镜头的对列作用。相连镜头通常存在以下几种关系:1、因果关系、2、呼应关系、3、平行关系、4、烘托关系、5、冲突(对比)关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这里只是分析了一些常见的关系及镜头运用,目的是想强调在镜头关系的处理上,只有将所欲表现内容的发展脉络和叙述目的了然于胸,镜头说话才可能清楚合理,在此基础上,剪接点的准确把握、造型的艺术运用才可能有意义。 三、剪接点的选择 一、叙事剪接点 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者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二、动作剪接点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规律的发展来连接镜头,目的使内容和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它是构成电视片外部结构连贯的重要因素。动作剪辑固然也是为清楚叙事服务,不过,它更着眼于镜头外部动作的连贯。 三、情绪剪接点 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起伏为依据,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目的是激发情绪表现。

镜头组接8大匹配原则

镜头组接8大匹配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像记录已走进千家万户,如婚礼摄像、儿童摄像。拍摄也许大家一学就会,但怎样把拍摄的画面连贯的组接起来?学会了镜头组接的简单应用你也可作出漂亮的影片来。接下来给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来进行镜头组接,它都要遵循些什么原则? 1.与不同景别镜头相匹配 镜头长短是指连续拍摄的由很多画幅组成的画面,对被摄场景的气氛和表现效果影响极大。过长的镜头使人感受到拖拉乏味,过短的镜头看不清画面。所以不管是固定拍摄的镜头,还是运动拍摄的镜头,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镜头长度,通常根据下列依据确定镜头长度。 组接中对景别的变换并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则,一般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叙述清晰,表意准确,视觉流畅。例如,在描写事件过程中为了达到层次清楚,常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达,一般中景、近景和全景、特写和远景的镜头约各占1/3。为了达到画面平稳流畅,既要避免用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又要使正常时景别变化不宜太大。同时,远视距景别中的主体动作部分要多留一些画面(约占2/3),近视距景别中主体动作部分的画面可少留一些(约占1/3),防止产生视觉跳动感。为了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气氛,可使用特写一远景或远景一特写的两极镜头组接等。 另外,景别不同所含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要看清一个画面所需的时间自然也就不一样。对固定镜头来说,看清一个全景镜头至少约需6s,中景至少要3s,近景约1s,特写1.5~1.8s。当然一个镜头的实际长短要根据内容、节奏、光照条件、动作快慢、景物复杂程度的需要灵活掌握。 2.与画面主体的位置相匹配 描述只有一个方向(沿水平横向或斜线横向)运动的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保持运动方向一致。描述由相反横向斜线组成环形运动的一个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设有明显标志的参照物,暗示主体运动的方向。而当两个相反方向的主体相向运动时,可用交替出现的方式来描述双方即将相遇的情景,同时可让主体画面分别越来越清晰,画面长度越来越短,以加强冲突的气氛。描述逆向或背向摄像机的主体,画面在纵向无论前进或后退都是一种中性运动(类似静止画面),可以和任何运动方向画面组接,但动静之间要加暗示改变方向的中性镜头(即运动方向主体的起幅或落幅)过渡。 3.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匹配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相当于画面的画框相对于被摄主体的外部运动,而被摄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连续变化的,是内部运动。若用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拍摄,则屏幕上很容易辨清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但用镜头语言来描述被摄主体,总是先将一个完整动作在时空上分解,然后通过片段组合连接的方法来反映。所以在屏幕上,主体的运动在空间上会出现跳跃感。如果将不同侧面拍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屏幕上主体运动的方向还会出现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摄像机机位必须遵守180°总角规则。即被摄主体运动时,必须将机位选在被摄主体假想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就会出现“跳轴”。万一前期拍摄中出现这样的“跳轴”镜头,在后期编辑工作中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常用的校正方法如下: 一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有运动方向改变动作或人物转身动作的画面,利用动势将运动轴转变过来;二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的特写或反映镜头的特写来暂时分散人的注意力,以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三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有纵深感运动的无方向性的中性镜头,也可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四是利用大全景模糊跳轴镜头或借助人物视线转移镜头,来过渡两相反运动方向的画面等。4.与静态主体视线方向相匹配

镜头组接8大匹配原则

镜头组接8大匹配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像记录已走进千家万户,如婚礼摄像、儿童摄像。拍摄也许大家一学就会,但怎样把拍摄的画面连贯的组接起来?学会了镜头组接的简单应用你也可作出漂亮的影片来。接下来给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来进行镜头组接,它都要遵循些什么原则? 1.与不同景别镜头相匹配 镜头长短是指连续拍摄的由很多画幅组成的画面,对被摄场景的气氛和表现效果影响极大。过长的镜头使人感受到拖拉乏味,过短的镜头看不清画面。所以不管是固定拍摄的镜头,还是运动拍摄的镜头,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镜头长度,通常根据下列依据确定镜头长度。 组接中对景别的变换并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则,一般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叙述清晰,表意准确,视觉流畅。例如,在描写事件过程中为了达到层次清楚,常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达,一般中景、近景和全景、特写和远景的镜头约各占1/3。为了达到画面平稳流畅,既要避免用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又要使正常时景别变化不宜太大。同时,远视距景别中的主体动作部分要多留一些画面(约占2/3),近视距景别中主体动作部分的画面可少留一些(约占1/3),防止产生视觉跳动感。为了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气氛,可使用特写一远景或远景一特写的两极镜头组接等。 另外,景别不同所含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要看清一个画面所需的时间自然也就不一样。对固定镜头来说,看清一个全景镜头至少约需6s,中景至少要3s,近景约1s,特写1.5~1.8s。当然一个镜头的实际长短要根据内容、节奏、光照条件、动作快慢、景物复杂程度的需要灵活掌握。 2.与画面主体的位置相匹配

描述只有一个方向(沿水平横向或斜线横向)运动的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保持运动方向一致。描述由相反横向斜线组成环形运动的一个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设有明显标志的参照物,暗示主体运动的方向。而当两个相反方向的主体相向运动时,可用交替出现的方式来描述双方即将相遇的情景,同时可让主体画面分别越来越清晰,画面长度越来越短,以加强冲突的气氛。描述逆向或背向摄像机的主体,画面在纵向无论前进或后退都是一种中性运动(类似静止画面),可以和任何运动方向画面组接,但动静之间要加暗示改变方向的中性镜头(即运动方向主体的起幅或落幅)过渡。 3.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匹配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相当于画面的画框相对于被摄主体的外部运动,而被摄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连续变化的,是内部运动。若用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拍摄,则屏幕上很容易辨清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但用镜头语言来描述被摄主体,总是先将一个完整动作在时空上分解,然后通过片段组合连接的方法来反映。所以在屏幕上,主体的运动在空间上会出现跳跃感。如果将不同侧面拍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屏幕上主体运动的方向还会出现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摄像机机位必须遵守180°总角规则。即被摄主体运动时,必须将机位选在被摄主体假想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就会出现“跳轴”。万一前期拍摄中出现这样的“跳轴”镜头,在后期编辑工作中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常用的校正方法如下: 一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有运动方向改变动作或人物转身动作的画面,利用动势将运动轴转变过来;二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的特写或反映镜头的特写来暂时分散人的注意力,以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三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有纵深感运动的无方向性的中性镜头,也可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四是利用大全景模糊跳轴镜头或借助人物视线转移镜头,来过渡两相反运动方向的画面等。4.与静态主体视线方向相匹配 画面中人在静态时的视向与前后画面中人或景物画面的动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主体在静态和动态时都保持一种设定方向的连续性,才能保证前后画面中主体

镜头组接的原则

电视画面编辑原理 →镜头组接的原则 镜头是构成电视作品的最小单位,也是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单个镜头是不能独立用来叙事、表意的,画面意义的产生是通过几个镜头组接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的。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通过摄像者的整体构思、策划,运用电视特有的形象思维与表现手法,对众多镜头进行处理、组合,依靠上下镜头的连接,才能够表达某种意义和构成完整的作品。为此,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应掌握镜头组接的基本知识与艺术技巧。 电视节目的画面组接是电视作品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难度较大。它是要求按分镜头剧本的要求,将零散的素材镜头组接成一部完整的电视节目。电视画面的组接,如同写文章一样,要求遵守影视语言的语法和修辞规则。通过连贯的画面,使观众从连续的视觉感受,同时配合听觉感受,更好地理解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本节阐述了电视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组接规律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符合思维逻辑规律 画面组接要符合观者的思维逻辑发展,依事件进展的过程和认知规律组接画面。如长时间用摇镜头跟摄某人行走,镜头的目的在于接下来要重点介绍与此人物相关联的情节因素,如接下来的画面情节与此人物并没有关联,就不符合逻辑思维规律。一部介绍海洋动物的电视片,精彩的海底世界画面组接中出现了河底拍摄的镜头,表面上画面似乎流畅,但违反了生活逻辑规律。再如教室里学生正凝神端坐听老师讲课的镜头接运动场上激烈赛跑、瞄准投篮的一系列镜头,观者的思维理解就会迥然相异。电视画面组接,应在符合观者的思维逻辑规律前提下,用画面语言造句谋篇,对拍摄的素材悉心整理、巧妙编排,对镜头做合乎认知规律,进行时空的有层次的艺术化处理,以创造镜头画面的深刻内涵,丰富画面的信息量。 二、要符合视觉批判原则 画面中人在静态时的视向与前后画面中人或景物画面的动向有着密切的关

镜头的组接方法

镜头的组接 通过剪辑,运用对比,隐喻的手法,能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所以剪辑是影视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 在讲解镜头组接原则之前先总结一下镜头的类别。 一、镜头的类别 1.根据视距不同,有不同景别的镜头。如远、全、中、近、特写镜头。 2.根据摄像机运动方式不同,有不同的运动镜头。如推、拉、摇、移、跟、升、转、虚、晃、甩。 3.根据表现方法不同,有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即剧中人物的眼睛和观众作者的眼睛所看到的画面内容。 4.根据拍摄角度不同,有平、仰、俯、顶、角度,正、侧、斜、背面镜头。 5.根据镜头时间长短不同,有长镜头、短镜头。 6.只拍摄自然景物的“空镜头”。用来比喻象征,抒发情感。 7.运用特技方法拍摄的特技镜头。 不同的镜头组接时,应遵循哪些原则?由于组接它代表着人眼视点的转换,因此它必须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一致。因此组接应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

第一 要求镜头与镜头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组织、衔接必须合乎人们的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符合事物运动的本来面目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第二 要求镜头与镜头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转换保持平滑流畅,使观众在看画面时的思路不致被打断。 具体说镜头组接时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二、镜头的组接原则 (一)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 即合乎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合乎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教师在投影器上放一张投影片,学生必然想看清银幕上出现的究竟是什么?打靶训练时,队员有射击的动作,观众就想知道中靶的情况。 有个片子是拍摄某游乐场的情况,有射箭、跑马、骑骆驼等,拍

了不少精彩镜头。在编辑时却忽视了组接原则,在拉弓射箭镜头之后,接上一个跑马的镜头,人们看后还有点担心射出去的箭是否射中了奔跑的马。 类似的镜头组接,还导致了一桩“现行反革命案”。文革初期,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民兵训练的新闻片,在民兵射击镜头后,接着是民兵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镜头,“造反派”就抓住这一点,说将枪口对准毛主席,是对毛主席的刻骨仇恨,包括台长在内都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尽管他们不是真正的反革命,后来平反了,但从镜头的组接逻辑上他们确实是错的。所以镜头的组接不能随意,必须合乎逻辑。 (二)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 在进行组接时,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的镜头,能使镜头中的主体物的位置,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规律,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混乱。 什么是轴线?其含义是什么? 1.轴线的含义和种类。 例如军训队伍通过检阅台前的广场,所有的拍摄点都应在“轴线”即行进方向的一侧180°范围内,这样拍摄出来的所有镜头,队伍都是往同一方向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