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13278945.html,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作者:胡善恩

来源:《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8年第10期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句话叫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有这种情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演讲。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终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正如丁肇中先生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词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它的基本结构一般是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演讲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结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其特点是: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理論联系实际。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结构,了解缜密的思维

作为演说词,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开头交代背景,并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作者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并从实验过程

“格物致知”教案

“格物致知”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可让学生首先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句意、节意后,结合书后练习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本文的论点,让学生自觉养成“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3.疑点: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仅限于向人们介绍“格物致知”的意义吗?, 4.解决办法:对于“重点”宜让学生在自读文章后,结合议/lw/Index.html>论文三要素知识自我理解体会;“难点”在文中阐述得已比较具体、清楚,只是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指出,以加深学生的认识;至于“疑点”,这是在初读文章或是对文章不甚理解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只要让学生带着这一“怀疑”,反复读课文,答案也是不难得出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蔓体感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示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四书” 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1)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2)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3)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 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精选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 近些天以来,我一直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而苦恼,因为学生觉得议论文枯燥,不好懂,上课气氛也远不如学记叙文活跃。而且,本文还是一篇演讲稿,自然不能忽略了对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的解读,这无疑又使教学难度加了一层。我心里很清楚,议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开动脑筋,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展开讨论则是更为有效的选择。但如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且学有成效,我一时陷入了迷茫,苦无良策。揣着尽力一试的心态我步入了教室。 【课堂情境描述】 师:同学们,高分低能现象一直被视为中国教育的“心病”,这不,老师在闲暇之余翻阅报纸的时候,一张旧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再次让我陷入了沉思:一名女高中生以骄人的分数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老师和同学们对她高超的计算能力赞叹不已。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连续三周的时间,她竟然没有能够完整地做好过一个实验,于是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产生了质疑,谁都想不到她的实验能力是如此之差。到底究其原因为何?我们看看能不能从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下面,同学们把《导学案》翻到“学习链接”,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关于丁肇中先生的简历?(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生读:……(略) 师:本文是丁肇中先生在中国科学院所作报告的一部分。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放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同时别忘了老师的问题,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读文结束,请举手示意。(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个别进行读书指导并参与问题探究) 数分钟后,学生次第举手,示意读书结束。 师:现在,同学们把课文读完了,有哪位同学能找到问题的原因呢? 班上大部分学生举手示意,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 三组3号:我觉得她的实验能力较差,主要是缺少实践能力,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没有格物致知精神。 六组4号:我认为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背景下,大家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很少进行动手实践,这应该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说明他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见长,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没有?(仍有十余位学生举手) 一组2号:我国的传统教育,导致学校及学生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动手实践的培养,这就是导致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

格物致知的精神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课文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 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课内高效阅读课 主备:谢蔚授课:初二年级执行时间:月日审核: 班级:_________ 组名:姓名:_________ 查阅: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主题。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学习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主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展示当堂训练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写作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读一读:(字词积累、及注解),扫除阅读障碍。 1、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标注在书上。 授予.瞭.望彷徨 ..丁肇.中措. 2、解释词语 荣幸:授予: 格物:致知: 清谈: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记一记(文学常识),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注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促进对课文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的会上的演讲,本文围绕____________这一中心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来论述的。 (3)_______ 是美籍华裔,_______家,祖籍_______,于____年获得_________.

格物致知议论文

格物致知议论文

以<<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为 例浅谈议论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杨雪茹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是丁肇中先生一个报告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情况,分析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试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为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运用了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朴实。 议论文的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议论文的独特之处:即文章中有作者强烈的观点,还有为观点论证的整个有序的过程。它不像其他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情感隐含在人物的性格里,故事的情节,或者所要描写的

景色里。它是最直接最直白的一种文学样式,当然 也因为它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实用文体。《应有格物 致知的精神》一文的教授就应该先引导学生读课 文,让学生很明确的知道本课作者要告诉大家的 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生明白了作 者的观点好围绕这一观点再展幵他的想象和联想, 也就很容易明白作者接下来的思路,材料的安排, 论证方法的运用。我总认为想整体的把握一篇议论 文和他的观点是议论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最先—环。 过了这一环节再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涉及到的知识。比如说: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文章《大学》里谈到了,而且作者也说到了自己对它的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到底什么样才算是格物致知,让学生不在知识理解上有困难,然后才能谈及其他。然后,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也许这些问题就会自然而 然的紧随其后, 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就调动起来了,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 书法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应用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论证方法结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讲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这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摆事实、例证法):就是列举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讲道理):就是用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更有论证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让人印象深刻。 论证方法答题格式总结: ①举例论证:“列举………(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④引用论证:作者引用……的话,有力证明了……(论点),使说理富有权威性, 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 点,使说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③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有力证明了… …的论点,使正确与错误形 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通过分析四种论证方法,我们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把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可以归纳为: 回答此类题,常见的格式为: 1.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2.举了。。。。。例子、引用了。。。。。。/把....和....进行对比/把.....比作..... 3论证了....(论点), 4使得说理....(作用) 练习巩固: 注意区分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当中旨更好地说明事物特征而运用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等.。 总结:论证方法的概念 论证方法常见种类 论证方法常用答题格式 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宋朝是一个主文的时代,继承了唐朝的开放之风,思想界相对相对活跃。于是,在宋朝,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即后世所称的“理学”。经过北宋的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理学空前繁荣。 其中,对于认识论方面,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等人认为对于经验中的事物穷究其理,恍然得悟,得万物共有之理。用现在的话解释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着其中的“理”,可以近似理解为我们哲学上所说的“规律”。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在的流行观点和程朱理学认识的的差异,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近代中国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时,将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格致之学,取意格物致知,即深究事物原理以获取知识,有后继薄发的意思,不断的经验积累与思辩观察,然后归于贯通。朱熹当时虽然不是很得志,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他本人也被尊为“朱子”。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的认识论,有其先进住处。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理学之风日渐衰弱,此时的理学称为“道学”,由于道学家们自己的虚伪堕落,有人称之为“伪道学”。思想界的认识论方面,又将面

临一番狂风骤雨。 明武宗朱厚照是个喜欢玩的皇帝,他当政之际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叛乱频发。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在此类环境下失去了原有的抱负,空留下济世报国无门的诗作,留下无数的扼腕叹息。但正在此思想混乱,国家动荡之际,一位文人,科举落第,考取,做官,入狱,流放,启用,遭贬,再启用。他就是心学大成者王守仁。他是个文人,却在武功上很有造诣,多次平叛。在学术上他是在朱熹后明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儒。 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尽管后世评说心学的唯心色彩,但他在认识论方面首次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则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我们理解“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用今天马哲的观点来说,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发觉,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可以相反的理解。即知是知,行归行。你所了解的仁义道德之类的与你所处的事情是两码事。王阳明平叛过程中,对于反叛者,他所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行”。在具体是情况下,采取具体的措施。是知,行,抑或知行。阳明先生的思想在在日本备受推崇,近代蒋介石也很是欣赏。当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杨朗课型新 授 教案 类型 自 主 主 备 人 杨 朗 集体备课日期 合 作 释 疑 2、读一读,写一写。cuò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 使用日期主管人华裔(yì)论语(lún)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 意见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学习目标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神的人。【自学目标】(9分钟) (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 重点目标1、3 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目标3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教具Ppt课件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明标自学(一)导入新课: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问题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c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解决问题1、了解作者。【合作交流】(15分钟)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古代“格”字用法很广,其中有训为“量度”的。《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孔氏传曰:“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这些用法均可转义为“考究”、“考察”或“检验”。由此,《辞海》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一解释不为离谱。 汉儒郑玄注解说:“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一注解有两点不可取:其一,它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而在《大学》中,没有这样的限制;其二,它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关系,认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无独有偶,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后人响应,例如宋代杨时即曾强调说:“致知必先于格物”。 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他首先指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公开课优质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优质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白水县城关一中卢玲 设计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本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故我采用三步曲教授此文:第一步圈点法。让学生自渎完成重点内容的筛选和观点的提炼,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实验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第二步讨论法。对本文论证方法的学习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每组自行指定发言人进行交流,此举是让学生学会辨别道理和事例论据,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此环节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第三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积累的“实验”故事,使认知更深刻,使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的重要性,把实验精神贯穿到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求知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求知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理解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学号:1406122397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丁萍“格物”是《大学》八目的第一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的意思是深入;“物”是泛指事物。“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把事物的道理彻底研究清楚。“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格物”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 我理解的“格”为分辨是非善恶。那么,“物”呢?凡是与我相对的,皆可称为“物”。古人使用“物”字,向来包含“人”在内,由此亦包含了“事”。因为有人才有事,并且有人也必然有事。因此,“物”不是指万物,而是指“与我相对及相关的人与事”。于是,“格物”就是要分辨所有与我相关的人与事。我们很早就已学会基本的做人处事的规范,现在要学的是:让这些规范成为我主动愿意去实践的。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就要学会分辨所有与我相关的人与事。人的注意力是由外而内的,先察觉周遭环境与我的关系,再反省我的作为是如何。所以,《大学》教人的第一步,是要重新辨别我的角色,认清我在社会上各种人际相处的关系中应该有的言行表现。这种格物,主要是以一个人在某种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为其目标,亦即要分辨什么是善与什么是恶。接着与“格物”相关的是“致知”。所致的知,即是明确的善与恶。 细察中国先哲们对格致论的解释都具有对德性的重视是其共同特点。古代学者基本倾向于尊德性为主,道问学为辅,人人可通过道问学而至尊德性,尊德性处于神圣、崇高且不可动摇的位置。中国传统的格致说内涵之中虽然不缺乏求真精神,但由于它始终没有完全割舍另外两个品质——求善与求美的精神。因此,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继续学习西方“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能完全摒弃自己传统思想中的一些优秀的观念,比如,格致论中的道德形上意义在新的时代似乎又将重获用武之地,或许可以为现代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近代中国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分析 课文一开篇就很亲切、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下来,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谈问题,而是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从而引出“格物致知”。在解释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和明了它的正确性之后,着重指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紧接着作者从教育的目的,《大学》里提到格物致知的目的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然后以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一次“格”竹子的事例来说明中国古时的读书人对实验的态度,并剖析了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源。以王阳明为例也说明了这种根源对中国古时读书人的影响非常深,因此,作者也就有在此谈问题的必要性。从而也就否定了古时的观点──“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作者说它“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那么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呢?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谈了该怎样格物致知,即该怎样实验和它的重要性。然后回应在开篇提到的问题,指出中国学生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重理论,轻实验,重思维,轻动手的现象和这一现象的弊端,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这就更有说服力和可信性。 在最后一段,推而广之,作者进一步指出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这就加深了文章的意义。至此,作者就水到渠成地指出,对几千年前提到的格物致知不但要重新体会其意义,而且在当今社会里,格物致知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要改变传统的

对格物致知的认识,要让新的对格物致知的认识──实验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课文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背景透视: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

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3.文体知识:说理演讲词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4.相关资料:“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出自“四书”之一的《大学》,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面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在此,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丁肇中教授引用“格物致知”要表达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而得到新知识。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13278945.html,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作者:胡善恩 来源:《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8年第10期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句话叫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有这种情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演讲。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终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正如丁肇中先生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词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它的基本结构一般是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演讲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结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其特点是: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理論联系实际。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结构,了解缜密的思维 作为演说词,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开头交代背景,并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作者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并从实验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