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学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考点1.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理解)

1.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 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福利、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的发展水平。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理解)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不是因为出生率高,而是因为人口基数大。

带来的问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2)人口老龄化

含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或者老少比大于30%

原因与措施: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引进和善待劳动力,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等。

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生育观念的改变。解决的措施是奖励多生、补助多生。

3我国人口问题

表现: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多。2)人口老龄化。3)性别比失调。4)人口素质低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吸引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立法禁止孕期性别鉴定。

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见上页)

【典例1】读下面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答案:

(1)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死亡

(3)B 发展中

(4)原始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5)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

(6)现代型计划生育

【典例2】下图为我国五省区某年人口出

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的统计图,

读图

回答。

(1)该年,图中所示各省区中()

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

B.江苏新增人口最多

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

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

(2)从图中可以看出()

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较低的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

解析:(1)图中给出来的是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通过计算宁夏死亡率并不高,故A错误,因为苏的人口总数最大,根据计算其新增人口最多,所以B正确,而D就错误,通过计算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差,可以得知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低,故C错误。正确答案是B。

(2)A.上海是低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而西藏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不符合题意;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故正确;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相关,不符合题意;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上海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死亡率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1)B(2)B

【典例3】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B.乙地是发达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答案(1)B(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0到4岁人口的比重大,说明该地区人口出生率高,即自然增长率高;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乙地的人口出生率约为38‰,死亡率约为38‰,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丙地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占5%,由此可以判断该地区未进入老龄化,所以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四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甲、丙、乙、丁。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型;乙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型,为发展中国家;丙地人口数量是否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从试题给出的信息不能判断;丁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且人口呈负增长,为发达国家,所以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

1.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①临界性;①相对性;①警戒性。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典例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

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15~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主要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1)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而合理人口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到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到9亿。(2)影响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答案:(1)C(2)D

【典例2】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下列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承载力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2. 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活得舒服”是指人口合理容量,该指标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由于在不同的时期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这种说法错误,因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过度索取资源会破坏生态,从而使人口合理容量下降。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这种说法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说法正确。加快人口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说法错误,这样只会使广州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答案:1.B; 2.B

第三节人口迁移

考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理解)

1.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县级及以上),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一年及以上)地改变。

概念辨析:

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又返回(不变更户籍)。

人口移动:只要有空间移动,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均是人口移动的一中形式。

2.人口迁移类型:

(1)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农村4种。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考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

1.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2.四大因素: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资源(土壤、水、矿产等)、环境、灾害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交通通信的发展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经济因素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变革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判断方法

可以从四大因素方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可以从人口迁出区和迁入区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同样是难民,有的是战争难民,有的是环境难民。

考点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理解)

1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①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往往使迁入区人口

性别比上升以及年龄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交流;调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资本的流动。

③改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自地理大发现后,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大陆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人类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物质能量保障。如美洲大陆的金矿、银矿、铜矿、石油、铁矿、铝矿等,这些都为世界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典例1】我国“十一黄金周”期间,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判断人口迁移的基本标准:一是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县级以上);二是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三是定居地的变更;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不符合上述条件,故选D项。

答案: D

【典例2】右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

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1)题,A.迁出的人口数量与贵州和四川的总人口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出的比重,故不符合题意; B.迁入的人口数量与上海和广东的总人数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入的比重,不能计算出迁入人口数量,故不符合题意; C.人口增长率包括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浙江与江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增长率均较低,图中可知,两省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所以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故正确; D.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中信息不能反映,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天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皖、赣、黔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区,沪、京、津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省际迁移,会延缓迁入区的老龄化,同时也会使迁出区的人口老龄化加重;人口迁移会提高迁入区的城市化水平,同时迁出区的城市化水平也会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故B正确。

答案:(1)C(2)B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考点.地域文化与人口(了解)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1)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典例】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人们的生育意愿表现出来的,即人们生育的目的、对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的看法。下列观念反映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是( ) ①“多子多福” ②男孩偏好 ③“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④重视子女质量 ⑤注重自我发展 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用排除法,我国传统文化下,注重自我发展和重视子女质量的说明错误。我国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故选A 项。

答案:A

课后练习一

一、 单项选择题 图示为1970~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

A. 1980年

B. 2000年

C. 2015年

D. 2025年

2.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 )

A. 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B.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该表为2011~2015年中国和美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中国 16.5 16.5 16.4 16.5 16.5 74.4 74.1 73.9 73.4 73.0 美国 19.6 19.4 19.2 19.1 19.0 67.2 67.0 66.8 66.6 66.3

3.中美两国人口()

A.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

B.死亡率美国低于中国

C.结构变化的特征相同

D.增长均呈现代型特征

4.目前,中美人口形势是()

A.中国劳动力数量优势扩大

B.中国青少年人口数量未变

C.美国人口抚养压力减轻

D.美国老龄化程度在加重

图示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读图,回答5-6题。

5.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

势是()

A.西北降低,东部降幅小

B.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C.东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西南降低,东部升幅小

6.该时期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变化会()

A.制约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B.使劳动力成本快速降低

C.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图示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

年龄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图中丙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

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 鼓励生育

B.50% 采取移民政策

C.50% 计划生育

D.20% 鼓励人员出国

图示为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江苏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的年份是()

A.2010年

B.2012年

C.2014年

D.2016年

10.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

A.增加人口合理容量

B.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C.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D.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国进入急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

将达到3亿人,下图为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含预测)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 .2010~2025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

A.2010~2011年

B.2011~2012年

C.2012~2015年

D.2015~2025年

12.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②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

③就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3.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 )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偏低的生育率

C.医疗条件的改善

D.退休年龄的推迟

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4~15题。

1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

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

比例较大

1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

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二综合题

16.读甲、乙两国不同年龄和性别人口比例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甲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2)国际上,一般将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把占比达到作为老龄化的开始。乙国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等。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简述谋求我国合理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26分)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6分)

(2)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6分)

(3)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建议。(8分)

1.C 解析:从图中可知劳动人口增长率在波动下降,但只要增长率为正值,说明劳动力人口不断增长,当增长率刚好为0时,劳动力人口达最大值,图中显示2015年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为

0。故选C。

2.A 解析: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口增长,因此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产生劳动力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况。故选A。

3.D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0~14岁少年儿童比重变化比较小,自然增长率变化不大,A错误;根据表格可以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美国大于中国,死亡率美国大于中国,B错误;中国0~14岁少年儿童比重几乎没有变化,美国不断减小,结构变化的特征不相同,C错误;增长均呈现代型特征,D正确。

4.D 解析:中国15~64岁比重减小,劳动力数量优势缩小,A错误;中国人口总数增加,青少年人口数量增多,B错误;美国1564岁比重减小,美国人口抚养压力并没有减轻,C错误;美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大,老龄化程度在加重,D正确。

5.B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201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与2000年相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东部上升明显,西部地区上升不明显,东西差异扩大,北部地区升高,南方地区略有下降,故B正确。

6. C 解析:读图可知,该时期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升高,会促进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A 错误;老龄化引起劳动力不足,进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B错误;人口老龄化会加剧青壮年社会负担,C正确;人口老龄化程度升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D错误。

7.B 解析: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一般少年儿童比例大,从图中可以读出0~14岁的人口占比,乙国高达60%,故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8.A 解析: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可以从图中c边读出,为20%,即丙国属于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应鼓励生育。

9. C 解析: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分别计算出2010年的自然增长率=9.73‰-6.88‰=2.85‰;2012年的自然增长率=9.44‰-6.99‰=2.45‰;2014年的自然增长率=9.45‰-7.02‰=2.43‰;2016年的自然增长率=9.76‰-7.03‰=2.73‰。

10.C 解析:人口合理容量与“全面二孩”政策无关;减少老年人口的比例,而不是减少数量;有利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11 A 读图可知,2010~2011年老年人口增加0.16亿;2011~2012年老年人口增加0.08亿;2012~2015年3年间老年人口增加0.19亿;2015~2025年10年间老年人口增加0.79亿。因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2010~2011年,A项正确。

12 D 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比如开设老年大学等,①正确;老龄化发展会导致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④正确;老龄化快速发展会促进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②错误;服务于老年人的养老机构等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老龄化快速发展吸引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③错误。故D项正确。

13 D退休年龄的推迟”是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不是老龄化的成因,D项符合题干要求。

14 C解析该图仅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人口的数量,因此不能据图判断出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男性人口数量的多少,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25~50岁男性和女性比例均较大,选项B 错误;劳动人口通常指15~64岁的人口,读图可知,非欧盟籍劳动人口的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选项C正确;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选项D 错误。

15 B 由题干“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可知,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迁入欧盟。迁入欧盟的人口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部分人口迁入欧盟后谋得稳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可能导致欧盟人均收入降低,人均消费降低,选项A、C 错误;欧盟地区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延缓

老龄化进程,B正确,D错误。

16. (1) 人口增长过快;儿童人口比重过大(2) 7%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推迟退休(任答两点)(3) 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科技;提高教育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倡导适度消费。

17(1)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轻,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龄型人口。

(2)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完善的养老体系;弘扬优秀的敬老文化。

课后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图示为2000年和2010年部分省(市、区)人口净迁入比重(净迁入人口占该省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 2010年较2000年()

A. 上海人口净迁入比重增加最多

B. 四川人口净迁出比重增幅最大

C. 西藏净迁入人口数量未变

D. 人口净迁入地区分布变化较大

2. 目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

A. 主要受政策影响而形成的

B. 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体

C. 降低了西部环境人口容量

D. 促进了人口均衡分布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均设定了人口“天花板”。

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 300万以内,

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500

万以内。图示为2013~2016年北京和上海常住外来

人口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 北京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是()

A. 水资源短缺

B. 矿产资源枯竭

C. 土地资源紧张

D. 生物资源减少

4. 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及原因是()

A. 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加重

B. 逐渐减少房地产调控加强

C. 先增加后减少产业结构调整

D. 先减少后增加环境质量恶化

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图示为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外出农民工增速以及本地农民工增速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010年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总量相等

B. 2011年外出农民工增速降低值等于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值

C. 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低于外出农民工增速

D. 2010~2014年外出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

6. 该图表明我国农村()

A. 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B. 未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C. 居民收入增速变慢

D. 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约50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据此完成7~9题。

7“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8“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B.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D.数量的大幅度提高9“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美国人口学家A·罗杰斯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是移民增加以及移民生育子女的增加。美国现行的一些人口措施,旨在使人口增长受到一定控制,最终使人口达到静止目标。读图完成10~12题。

10.X2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11.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B.X1与X2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子女随父母迁移

C.我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D.X1与X3年龄段人口主要为留守儿童和老人

12.美国近年若要达到静止人口目标,主要限制的迁移人口年龄段为( )

A.X1

B.X2

C.X3

D.X1与X2

读重庆巫溪县望坪村人口现状统计表和该村人口迁往地区统计图,完成13~14题。

13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经济发展

C.政府政策

D.宗教信仰

14人口迁移可能对该村产生的影响是( )

A.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B.城镇化加快

C.公共设施负担增加

D.留守儿童增多

目前,日本国内约有800万套空宅(住过后空置的房屋),且空宅数量仍在快速增长,预计15年后将突破2 000万套的大关。另一方面,作为社会“鲜活度”的衡量标准,日本的餐厅数量则在急剧减少——由25年前的约85万家减少到了现在的约35万家。酒吧的数量,也由25年前的约25万家减少到了现如今的5万家左右。据此完成15~16题。

15.导致近年来日本酒吧数量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是()

A.家庭观念越来越强

B.经济在不断萎缩衰退

C.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D.出国经商的青壮年越来越多

16.受上述情况影响,目前日本的空宅数量在急剧增长,其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大量购房保值

B.房屋变卖转让要支付的费用高

C.经济衰退导致人们的购买能力不足

D.老房子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完善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口净迁移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平均人口数之比,其中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

材料二图示为中国2005~2010年省域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

(1)沿海的省区人口净迁出的有、、(填简称)。

(2)甲、乙两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甲:,

乙:。

(3)试分析甲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原因。

(4)试评价丙省人口净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1.A 解析:用2010年的比重数据减去2000年的即可分别计算出各省份的人口净迁入比重增加大小,结合数据可以看出,上海人口净迁入比重增加最多。人口净迁入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变化不大。西藏虽然迁入和迁出的比重没有变,但是随着总人口增大,迁入的人口数量还是变大的。

2.B 解析:目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多为外出经商务工,故多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环境人口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直接关系;人口多向经济发达迁移,并没有促进人口均衡分布。

3.A 解析:人口“天花板”实际上就是该地区的人口容量,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而直接影响北京人口容量必不可少的资源是水资源。

4.C 解析:读图可知,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减少,增加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减少是国家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结果。

5.D 解析:图示曲线表示增速状况,不表示总量大小,据图可知,2010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和外

出农民工总量增速相等,A错误;2011年外出农民工增速降低值大于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值,B 错误;2010~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高于外出农民工增速,C错误;2010~2014年外出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增速虽然是降低的,但都在1%以上,说明数量还逐年增加,D正确。

6.D 解析:该图表明我国农村外出农民工总量增加,常住人口减少,A错误;劳动力人口迁出,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B错误;农民工总量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变快,C错误;本地农民工增速快,外出农民工增速减慢,说明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D正确。

7由材料可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更多“城归”返乡创业,说明“城归”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D对;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与实际不符,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早已存在,不是“城归”的最主要原因,B错;城市产业并未饱和,经济效益也无下降,C错

8“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这里的人口红利升级与年龄构成、性别结构、人口数量无关。9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属于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不是最先带来的。

答案(1)D (2)C (3)D

10 X2年龄段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寻找就业岗位或获取较高收入,属于经济因素。选B。

11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即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退休老年人到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养老,A错。X1与X2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即子女随父母迁移,B对。我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C错。留守儿童和老人固定在原聚居地,不是迁移人口,故D错误。选B。

12 由题可知,美国人口增长快主要是因为移民及其生育子女增加,移民主要为青壮年群体,所以美国若要达到静止人口目标,主要限制的迁移人口的年龄段为X2。选B。

13根据图表可知,该村迁出最多的是15~59岁的青壮年人口,且主要迁入珠三角、重庆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故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B项正确

14人口的迁出会使该村生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城镇化速度减慢、公共设施负担减小,A、B、C项错误。青壮年人口的迁出会使该村留守儿童增多,D项正确。

15光顾酒吧的多为年轻人,而酒吧数量急剧减少,说明年轻人数量不断减少,这反映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C项正确。

16受老龄化严重影响,离世的老人多,他们的房屋会由子女继承,但子女变卖这些房屋要支付高额的费用,故这些房屋就会被空置下来,B项正确。

17.(1)桂鲁冀(2)甲: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务工和经商乙: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影响吸引人口迁入(3)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水资源等资源丰富;人口受教育水平高。(4)有利影响: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利于提高经济收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利影响: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问题。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word无答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小题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小题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小题3】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 (★) 3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 4 .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C.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D.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 (★) 5 . 2019年春节过后大量务工人员将从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该现象总体上属于() A.省内人口迁移B.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迁移D.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小题2】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1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执笔人:侍东升 一、本节聚焦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 讨论 例1、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沙尘暴在近几年的媒体中都有大量报道,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88年的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 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⑵ ① 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 退耕还林还草。 五、反馈评价 A 组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 、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 C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 、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高考地理大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时人口迁移习题人教版

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7.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7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湘教版

第六章人口与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章末检测卷第12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黑龙江七台河期末)下图为我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不含港澳台数据),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B.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D.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 2.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 ) 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 C.人口密度先减后增 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反映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A项正确;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增加,B项错误;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增加,C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D项错误。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不代表人口数量也是相同的变化趋势,只能代表人口的增长速度,A项错误;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B项

正确;东部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但人口数量却持续增加,人口密度持续增加,C项错误;人口迁移目前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因此有大量人口迁入,D项错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 A.地理位置居中 B.人口基数稳定 C.经济实力雄厚 D.交通网络发达 4.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 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 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原因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第4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D项正确。 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第5~7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 北美 洲南美 洲 大洋 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达标检测知能提升湘教

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选择题 (2020·南昌模拟)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儿童(0~14岁)人口、劳动力(15~59岁)人口和老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情况,我国出现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2016年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孩政策”可以通过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下表为我国2015-2018年人口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2题。 年份2015 2016 2017 2018 出生率(‰) 12.07 12.95 12.43 10.94 死亡率(‰) 7.11 7.09 7.11 7.13 自然增长率(‰) 4.96 5.86 5.32 3.81 1.2018年 A.人口出生率提高B.人口死亡率提高 C.人口出生率下降D.人口死亡率下降 2.“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是( ) A.儿童人口比重先降后增B.老年人口比重先降后增 C.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增大D.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解析:第1题,“二孩政策”效应是指该政策实施后,出生率上升现象。表中数据显示2018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与该效应无关。第2题,表中数据显示自然增长率在2015-2016年增大,则新出生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比重会下降;2017年以后自然增长率下降,新出生人口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答案:1.C 2.B (2020·泰州期末)读人类健康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图,回答3~4题。 3.从A阶段到C阶段的演变体现出( ) A.婴幼儿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提高 B.青壮年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下降 C.总人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地区)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 人口与环境 第18讲 人口迁移、地

课时作业 (十八)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读资料,回答1~2题。 A.2010年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 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 2.新疆2000—2010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 ) A.环境改善,合理人口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 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 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大量学生前来上学 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图K18-1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3~4题。 3.图K18-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移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此完成5~7题。

5.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6.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 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7.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图K18-2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图K18-2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市近年来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2009—2015年,该市人口( ) A.2012年以前,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B.2012年以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C.2012年以后,总人口数量有所减少 D.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有关 9.推断2009—2015年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B.城市面积缩小 C.经济水平持续下降D.生态环境恶化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图K18-3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据此完成10~11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

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国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 ) A.英国B.日本 C.印度D.美国 2.c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解析:第1题,图示中b区域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应为发展中国家。第2题,c区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属于“三低”型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1.C 2.D 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人口高峰与E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4.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第3题,M处可能为30~34岁和35~3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则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图中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青少年比重大于中国,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中国,为高低高传统型增长模式,总人口可能会超过中国。印度劳动力工资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目前,印度总人口与中国相差不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则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答案:3.C 4.C 某国2016年新生人口约98.1万人,占总人口的0.78%,这意味着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65岁及以上人口约3 417万人。据此完成5~7题。 5.该国最有可能是( ) A.尼日利亚B.美国 C.日本D.印度 6.有关该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快,少儿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人口缓慢增长,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4% C.人口增长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 D.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达20%以上 7.下列措施能缓解该国人口现象带来的问题的是( ) ①鼓励生育②产业升级③提高外来移民的准入门槛 ④加大对抚养儿童的支持力度⑤国际劳务输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解析:第5题,该国人口出生率为0.78%,属于低出生率;“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说明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为发达国家,则最有可能是日本。第6题,由“新生人口约98.1万人,占总人口的0.78%”,可计算出该国总人口;结合“65岁及以上人口约3 417万”,可计算出老年人口比重达20%以上,故D正确。第7题,该国人口现象是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鼓励生育及加大对抚养儿童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从而增加新生人口,缓解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现象。通过产业升级可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缓解人口现象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故A正确。提高外来移民的准入门槛,不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国际劳务输出,会加重本国的劳动力短缺。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 (2)社会经济原因: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 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应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西部到东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4)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户籍管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25大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B.①国就业压力大 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 10.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 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11.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 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 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交通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 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7.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8.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 人口迁移拉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1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2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黄土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恒河平原 22.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因为() ①城市化进程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有优美的环境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近几年,关于口迁移带来的问题的说法错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异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4.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 D.饮食结构不同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能记住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重点、难点】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链接】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生物圈的稳定对人类有积极的作用,那么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呢? 【学习梳理】 一、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人口出生率和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措施:⑴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工作。 ⑵1982年,我国将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⑶2001年,颁布。 3.前景:⑴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 ⑵目标:①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接近)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⑴继续减少;⑵消耗量大增; ⑶短缺;⑷加剧。 2.协调措施:⑴控制; ⑵加大保护的力度, 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②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 染;③加强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 【知识点拨】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1.基本特征:⑴人口增长速度快,呈“J”型增长曲线。⑵人口增长规模大 ⑶人口老龄化速度快⑷城镇人口比重加大 2.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之间的关系 3.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⑴生存环境条件适宜,受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干扰较少。

⑵我国社会形式逐渐稳定,人民生活、医疗水平等有较大提高,死亡率较低,出生率却保持 在一个较高水平。 4.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⑴人口政策的必然性⑵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及各种能源产生较大的压力; 2.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加,加剧了环境污染。 3.我国由人口引发的问题及措施 ⑴引发的问题:我国有关土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等六项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明显居后,淡水、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⑵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基本农田、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课堂检测】 1、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2、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危机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的急剧增长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导学案(4) 时间:3.23 选编:汪立成审编:彭玉玲 第Ⅰ卷(共25题,总分50分)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据此完成1-4题。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C.7%D.60% 2.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从原始型走向传统型B.传统型走向过渡型 C.过渡型走向现代型D.各省区全部进入现代型 3.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人认为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其理由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B.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C.人口众多,民族众多D.基因研究处世界顶尖水平 下图反映了目前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字母分别表示欧洲、北美(不包括墨西哥)、亚洲和非洲。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B.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C.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 D.非洲、北美洲、亚洲、欧洲 5.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C.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D.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6.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大 B.环境污染完全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造成的 C.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越多 D.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10.关于目前对全球人口环境容量的几种估计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悲观,乐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三各种不同的观点 B.乐观派认为只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人口数量就可解决问题 C.认为现今世界人口已大大超出地球环境承载量是悲观派的观点 D.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所公布的报告认为,地球能够容纳110亿或略多一点的人口并能使其合理健康生活 11.以下现象呈负相关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与人口迁移规模、范围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迁出量;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 D. 人口身体素质与自然环境条件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A现代型和过渡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过渡型13.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影响下图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12

2009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 D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答案 A 3.(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1970年和1990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 图。比较1970年和1990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A.人口持续年轻化 B.失业率减小 C.人口持续外迁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

答案 D (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联考)下图为我国2004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第4题。 4.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答案 B (江苏省扬州市2009届期末调研测试试题)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显示()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答案 D 6.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答案 B (上海市南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答7~10题。 7.“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8.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 加拿大 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较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