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二)——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说明例句赏析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

弦,一弦一柱思

华年。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

及华年。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

与想象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在一

起表达同一样的

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

歇。……竟无语

凝噎。

上片除“念去处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

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友人不忍分别

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

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

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

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

依不舍。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

人诗句两种,用事

是借历史故事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的某些问

题的立场和态度、

①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①辛词除了作者回忆43年前南下

的经历外,全是用事。“想当年……

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

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

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

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个人的意绪和愿

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②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

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

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

与之有关的另一

事物,或把事物中

类似的特点联系

起来造成一个典

型。

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

谁裁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

贺知章的《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

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

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只

抒离情的象征义老调。

想象人们在已有的材

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

分析、综合,创造

出新的观念和思

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

和,潭面无风镜

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望

洞庭》

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

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

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烘指的是以乙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

①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

①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

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

托质更加突出。有正

衬和反衬。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郞

赤壁。

②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

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香雾云

鬓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

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②杜甫《月夜》的颔联、颈联写妻

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

情。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

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加强

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

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

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

引起联想的具体

形象,表示与之相

似或者相近特点

的概念、思想和感

情。

青山似欲留人

住,百匝千遭绕

郡城。---李德裕

《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

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

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

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越王勾践破吴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

与对照物或情形作对照,

互相比较。

归,战士还家尽

锦衣。宫女如花

滿春殿,只今惟

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

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

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

方面和要肯定的

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

一个方面以达到

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有先

扬后抑和先抑后

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

愁,春日凝妆上

翠楼。忽见陌头

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

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

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

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

的主题。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

写的作必要的回

答。恰当地运用这

种方法使结构显

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

业暮钟时。漠漠

帆来重,冥冥鸟

去迟。

——韦应物《赋

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

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

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

“送”

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沙头宿鸟联拳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

结合 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

句景物的“静”。

正侧

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①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②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①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②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

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景、人俱佳,让人留恋,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对比战乱的北方,就会后悔不及。

借景诗人对要表达的袅袅兮秋风,洞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

抒情或融情于景思想感情正面不

着一字,全然寓于

眼前的自然景象

之中,借自然景物

抒发感情。

庭波兮木叶下。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

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美妙。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

其妙的基础上融

入作者的感情,寄

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

枝,嫩于黄金软

于丝。永丰西角

荒园里,尽日无

人属阿谁?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

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景物、人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1.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4.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静的显得更静,动的更加生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8.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9.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指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0.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三义属于表现手法。“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12. 虚实结合: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定稿1

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明确概念: 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包括修辞技巧、表达方式、结构方式以及狭义的表现手法。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二、常见表现手法 (一)修辞技巧: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A、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

程。 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 事》、、《记一辆纺车》等。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 “这时候, 图画来。 一节, 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 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3、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4、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你、你们)。(1)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的作用(效果):?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

(完整版)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 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5. 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6.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三、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1)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古诗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衬托或烘托

高考常见诗歌表现手法归类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本学案希望能在这一点上给考生以帮助。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盱眙:今省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山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助以动衬静来创造清幽的意境。“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心的凄清寂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二、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七、对比、对照

古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用典 (1)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

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docx

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一、抒情方法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 明的思想感情。例如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 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 委婉的细节叙述,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即事抒怀。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心感 受。如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诗中写了黎族的 几个小童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即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 大多数。如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元? 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 ? 行云)》、 ??的《残春旅舍》等都是。 3.用典抒情(借古抒怀)。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 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愿望。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 章。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 到耐人寻味的效果。近几年用典抒情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越来越多。如元? 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 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就是化用祖逖“闻 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诗人用廉颇自喻,老而 不服老,表现出坚决抗金的主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 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化用《论语》中“风乎舞 雩,咏而归”的典故,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趣。 4.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周朴的《春日国怀古》:“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 绿树昏。”诗中描写了古国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一、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这些诗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试做分析。 1、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答:【明手法】细节描写 【阐运用】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 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析效果】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答:【明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阐运用】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析效果】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3、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答:【明手法】怀古伤今,对比 【阐运用】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析效果】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 4、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明手法】拟人手法。 【阐运用】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 【析效果】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5、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明手法】对比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