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docx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docx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docx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docx

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一、抒情方法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

明的思想感情。例如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

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

委婉的细节叙述,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即事抒怀。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心感

受。如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诗中写了黎族的

几个小童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即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

大多数。如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元? 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 ? 行云)》、 ??的《残春旅舍》等都是。

3.用典抒情(借古抒怀)。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

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愿望。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

章。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

到耐人寻味的效果。近几年用典抒情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越来越多。如元? 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 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就是化用祖逖“闻

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诗人用廉颇自喻,老而

不服老,表现出坚决抗金的主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

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化用《论语》中“风乎舞

雩,咏而归”的典故,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趣。

4.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周朴的《春日国怀古》:“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

绿树昏。”诗中描写了古国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林中有奇鸟,自言是

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诗人在作品中把自己

比作凤凰,既标榜自己的清高孤傲,又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6.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大问题的方法。如可朋的《耕田鼓》:“农夫田头鼓,王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公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以小见大,用农夫击鼓求雨和王击鼓

饮酒对比,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

二、描写手法

1.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

较,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和怀古之情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

法,这种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白居易的《中吟 ? 歌舞》:“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

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

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全诗

共有十八句,其中前十六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

囚”的惨状,就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

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杜甫的《月圆》:“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写眼前满月的清辉;而“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完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用

来描写故园桂花开放。本诗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诗人渴望万

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3.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越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

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

写出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

美好和蓬勃生机。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乐景反衬哀情。如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

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曾为流离

惯别家”表明本诗为羁旅诗,要表达思乡之苦。而“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自己对

漂泊在外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可是一梦醒来时,诗人才发现自己身为

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

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

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为他下文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抒发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做好铺垫。诗人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下文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6.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即观察角度的变化与描写的顺序。如杜牧

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

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下等。

7.视觉、听觉、味觉等结合。如黄庭坚的《雨过至城中家》中的“花飞衣袖红

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红香湿”分别是视觉、嗅觉、触觉描写,给人身临其境

的感觉。

8.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即间接地描写要表现的对象,也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主

要描写的对象。如伯淳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开始“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正面描写乐曲的演奏者。后面“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

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渲染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

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力,弥补了正面描写的不足。

三、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白的《古风(其十)》中“齐有倜

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前两句直接赞美鲁仲连,三、四句

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使人景仰。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山中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

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净,亦反

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或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如涨潮的《商调 ? 黄莺儿》:“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花”“燕”都写出人的情态,具有人的感情和思想。

3.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如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

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

花悲喜,为花形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

惋惜之情。

4.夸。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 “五仞天”

“上摩天”“泪尽”都是夸,正是这些夸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

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

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如松、竹、梅、菊等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

常借用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的“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以“兰”“蕙”“菊”来象

征自己高尚纯洁的品格。杜甫的《客从》中用“客泉”象征广大被剥削的劳动人们,

用“客泉珠”象征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劳动果实。

古诗词使用的手法还有多种多样,但高考试卷上一般只考查常见的艺术手法。阅

读的时候,要先理解诗歌容,把握其中的情理,再去思考手法之妙。解答赏析题目时,

要看清楚问的是抒情方法还是描写手法,如果对艺术手法(特色、角度)提问,则是对

各种手法的全方位思考。回答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歌容加以简单解释,最后揭示

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这种手法的妙处。有时一首诗或一句诗,使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解释其主要手法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 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斋诗话》说:“以

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

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 唐]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

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 3 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 3 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

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

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

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

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

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

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

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以动衬静

入若耶溪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是为反衬。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

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

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简炼朴实,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而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描写。首句写触觉,

二句写视觉,三四句写听觉。诗人以不同感觉,不断变换角度,处处写人,又处处写

雪。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

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独不见

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白狼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注] “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

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

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又如《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引用杜牧诗句,表现昔日十里长街的

繁荣景况,是虚写。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贺的《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凭中国弹箜篌”,

②用历史故事,《出塞》“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陵的典故,《史记 ?将军传》中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

是什么事物?

`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人在武陵微醉” 一句用了“武陵人” 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超脱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

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

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

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以小物写大主题

以小景传大境界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容,大主题,但这大容、

大主题却是通过 " 小物 "" 小事 " 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 " 折

戟 " ,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 " 二乔 " 不曾被

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边。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

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

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

“顺”与“和”的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

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

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

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

“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

了。

虚实关系

1、虚实结合

2、化虚为实

3、化实为虚

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

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

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

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笑我,早生。人生如梦,一尊酹江月。

析:煜《虞美人》中“雕玉砌犹在,只是朱改”,句中“故国”的“雕玉砌”

存在,但此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玉砌”与“朱” 照着写,

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的《念奴?赤壁古》中云:“ 笑,灰烟

。”再了火赤壁一史。然不是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想的未来之境。虚境是没有生的,它表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将倍增其。

雨霖柳永

寒蝉凄切,亭晚,雨初歇。都无,留恋、舟催。手相看泪眼,

竟无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沉沉楚天。

多情自古离,更那堪冷落清秋!今宵酒醒何?柳岸、残月。此去年,

是良辰好景虚。便有千种情,更与何人?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沉沉楚天”外,写的都是眼前景、事,写人和心的人

不忍分又不得不的心情,是写;下片写后生活的想,是虚写,着意描人孤独寂寞的

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者的想象。虚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

的依依不舍之情。

b有是相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

雪胡天牧,月明羌笛戍楼。

借梅花何落,吹一夜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景 : 胡天北地 , 冰雪消融 , 是牧的了 . 傍晚士赶着群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开篇就造成一种塞中不多的和平宁的气氛.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 , 又构成一种虚景 , 仿佛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四散 , 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关山 . 固然是写声成象 , 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

的假象 , 以出之 , 虚之又虚 . 而虚景又恰与雪月明的景配搭和, 虚交 ,

构成美妙的意境 .

踏莎行欧阳修

候梅残,溪柳,草薰暖征。

离愁无,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倚。

平尽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上写,通初春景象反“行人” 的离愁。下写虚。通“行人”想妻子凭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相生,从而将离愁抒得淋漓尽致。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胡天牧,月明羌笛戍楼。

借梅花何落,吹一夜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景 : 胡天北地 , 冰雪消融 , 是牧的了 . 傍晚士赶着群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开篇就造成一种塞中不多的和平宁的气氛.

三. 四句将”梅花落”拆用 , 又构成一种虚景 , 仿佛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四散 , 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关山 . 固然是写声成象 , 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 , 以出之 , 虚之又虚 . 而虚景又恰与雪月明的景配搭和 , 虚交 , 构成美妙的意境 .

化虚:把抽象感情与哲理予具体而生的形象,运用比。

只恐双溪蚱舟,不多愁。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烟外寒

化虚,如“化景物情思”?

声茅店月,人迹板霜。

“ 声茅店月,人迹板霜”一,把六种形象性的:声、茅店、月、板、

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些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物象,而

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体的意象了。人正是利用些意象的合,构成一种“道

路辛苦、旅愁思”的意境。

(四)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过渡、铺垫、

伏笔等。

1、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

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

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

为武”的本旨。

2、照应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分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

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 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什麽作用?

(2). 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分析】(1)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宛啭而鸣,增添了春天的色彩;问取黄鹂,黄鹂因风而飞,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2)该词曲笔渲染,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处以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着,这是一折;无人告知,也不可唤回,只好问与春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可解,令人怅惘,这是三折。一首小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古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doc

古诗词鉴赏中以“修辞手法”角度设题,其答题步骤,如下: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 3.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的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往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练习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明。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托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替代该事物,如部分替代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定稿1

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明确概念: 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包括修辞技巧、表达方式、结构方式以及狭义的表现手法。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二、常见表现手法 (一)修辞技巧: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A、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

程。 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 事》、、《记一辆纺车》等。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 “这时候, 图画来。 一节, 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 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3、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4、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你、你们)。(1)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的作用(效果):?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

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1.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4.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静的显得更静,动的更加生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8.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9.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指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0.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三义属于表现手法。“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12. 虚实结合: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 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 叠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 11 反复 采桑子(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2 顶真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衬托的具体形式相当广泛,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有声无声相衬等。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借用于文学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多是作者用来有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了解衬托与烘托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就两者的异同来进行比较。衬托和烘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1)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