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综合提高班刘凤科刑法168题(含答案)

2013年综合提高班刘凤科刑法168题(含答案)

2013年综合提高班刘凤科刑法168题(含答案)
2013年综合提高班刘凤科刑法168题(含答案)

2013年综合提高阶段刑法168练习题

编写及作者:刘凤科

1.我国刑法第133条之一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第二款规定:“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根据上述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尽管对于危险驾驶的行为通过行政法律规范也能调整,但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更能实现保护人民利益的目的

B.通过将危险驾驶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可以直接指引国民行为,避免犯罪,从而实现预防犯罪的功能

C.虽然本罪法定刑为“拘役,并处罚金”,但如果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则以危险驾驶罪定罪,但以其他犯罪的法定刑进行处罚

D.对司法实践中符合危险驾驶罪的犯罪行为,根据刑事政策和社会舆论的需要,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以实现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由于行政法律法规属于体现国民意志的规范性法律性文件,因此可以创设刑罚法则

B.事前的罪刑法定仅限于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C.严格的罪刑法定要求对刑法的适用应严格适用,而不能类推适用;对刑法的解释也应当严格解释,而不能类推解释;但合理的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不属于禁止之列

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罪状的描述需要根据其他法律或者刑法其它条文加以补充,这种立法体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对明确性的要求

3.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立法解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解释,其效力等同于法律,属于刑法的渊源;司法解释是由最高司法机关作出的解释,其效力低于立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

B.刑法第九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这里的“本法”包括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C.任何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都必须符合刑法的目的,都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所以,尽管扩大解释方法被允许,但按照扩大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错误

D.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但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论理解释的方法;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者产生多种结论,则必须进行论理解释

4.①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随着语言文字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二者之间可能出现相互转换的情形

②对同一词语的某种解释结论相对于此条文属于类推解释,但相对于彼条文可能属于扩大解释

③扩大解释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类推解释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④扩大解释的结论仍在国民预测可能性之内,而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国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因此,扩大解释符合人权自由保障的需要

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 .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 .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 .第①②③④句正确

5.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第241条第2款:“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236条(强奸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其中的“性关系”应解释为仅指性交行为,属于缩小解释

B.刑法第289条规定,在实行聚众“打砸抢”过程中,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对首要分子应认定为抢劫罪。将“抢走”解释为抢夺和抢劫,属于平义解释C.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是协助组织卖淫的行为,将比招募、运送人员的行为性质更为恶劣的行为(如为组织卖淫的人充当打手)认定为“其它”协助组织卖淫的行为,属于当然解释

D.刑法第50条前段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据此,缓期执行期间未满2年的,不得减为无期徒刑,这一结论属于反对解释

6.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单位为了单位利益集体研究决定焚烧厂房进而引起火灾的,不成立犯罪,因为刑法只规定自然人成立放火罪,这一结论属于当然解释

B.将“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属于允许的类推解释C.将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中的“出售”解释成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属于扩大解释;将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成“购买和销售”,也属于扩大解释;将贩卖毒品罪中的“贩卖”解释为有偿转让而不包括以贩卖为目的的非法收购行为,属于缩小解释

D.因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缓,死缓考验期结束之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或者2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能假释,这一结论属于当然解释

7.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尽管刑法将伪造货币与变造货币规定为不同的犯罪,但将走私假币罪中的“假币”解释为包含“变造的货币”,属于扩大解释

B.刑法第315条规定:“依法被关押的罪犯,有下列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的“罪犯”可以解释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属于扩大解释C.犯洗钱罪,需要“没收”实施上游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将其中的“没收”解释为没收或者返还被害人,属于扩大解释D.自然人实施盗窃行为的,成立盗窃罪。由于单位实施盗窃行为也可以评价为自然人实施盗窃行为,因而应当按照自然人实施盗窃罪定罪处罚,属于扩大解释8.李某被违章车撞死,现场留下了肇事车的油漆,目击者记住了违章车辆牌照。警察找到车主甲时,车主甲已经给该车涂上了其他颜色的油漆,擦掉了车上的血迹,修补了车上的相关痕迹。甲拒不承认自己驾驶了该车,也不说明谁驾驶了该车。但警方能够确定该车就是撞死李某的违章车。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因为无论肇事者是谁,本案证据都足以证明甲实施了帮助肇事者毁灭证据的行为B.甲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拒不说明谁驾驶其违章车的行为不成立包庇罪,因为甲没有实施“作假证明包庇他人”的行为C.甲只成立交通肇事罪,因为甲毁灭自己犯罪证据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打砸抢”中的抢仅指抢夺。

——补正解释

——正确丆但并非扩大解释丆是正常解释。

——是甲自己肇事丆也仍然构成丆只是当甲自己犯罪时对毁灭证据行为不再处罚。

——包庇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

——无证据证明。

D.甲不成立交通肇事罪,因为本案证据不足以证明是甲实施了交通肇事行为

9.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韩国人崔某乘坐俄国民航飞机前往俄国。在飞经中国领空时,崔某在机上杀死了一个日本人。我国对此案没有刑事管辖权B.老挝人金某站在老挝国境线内开枪杀害某越南人,子弹穿越中国领土打死了该越南人。我国对此案适用属地原则管辖

C.美国某跨国集团公司派驻中国区总裁约翰非法获取我国国家秘密,并提供给M 国情报部门。对于此案,我国只能适用外交途径解决D.中国公民李某在国外旅游期间贩卖毒品,由于贩卖毒品属于国际社会共同打击的国际犯罪,所以我国刑法适用普遍原则管辖10.日本人甲在越南劫持了该国民航飞机飞往菲律宾,但菲律宾警方未能成功抓住甲。后来甲进入我国,被某城管抓获并扭送至警方。后来还查实,甲为劫持该航空器,还开枪打死了空警和乘务员二人。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我国对此案具有管辖权,应适用普遍管辖原则B.如果甲劫持的是国家航空器,我国仍有管辖权C.甲成立劫持航空器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对甲定罪量刑的依据是我国刑法以及国际公约

11.根据我国刑法法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由____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____批准施

行;死刑除依法由____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____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____判决或者核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____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____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人,即使实际执行刑期没有达到最低要求,但如果有特殊情况,经____核

准,可以不受最低执行刑期的限制;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

须报请____核准。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我国的特赦由____决定,由____发布特赦令。在上述表述的空格中:

A.有6出填“最高人民法院”,1处填“最高人民检察院”

B.有5处填“最高人民法院”,2处填“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有2处填“全国人大常委会”,1处填“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有5处填“最高人民法院”,2处填“高级人民法院”

12.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非法占有目的”是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B.骗取出境证件罪中“护照、签证等出境证件”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的”是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C.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中的“伪造、变造”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但“公文”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国家工作人员”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是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13.《刑法》第237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

——我国拥有属地管辖原则。

——不是外交人员丆构成为境外窃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

——属人管辖原则。

——因为劫持的是民用航空器。

——为劫持航空器而杀人丆只定劫持航空器罪。

人大全常最高法主席

最高法

高院最高法

最高法

最高法最高检全常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款规定:“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属于记述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 .“妇女”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但不包括不满14周的幼女

C .“猥亵”、“侮辱”属于规范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D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属于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14.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甲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甲的行为只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不另成立失火罪

B.乙故意伤害李某,导致李某重伤并有死亡的危险,乙站在旁边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李某最终流血

过多而死亡。乙不救助李某的行为不仅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还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数罪并罚C.丙的孩子(5岁)不慎落水,丙迅速跳进水中抢救,但河水冰冷而湍急,丙游到中途感觉具有生命危险,只好往回游,在力尽时被岸边的人救上岸。其子后被淹死。丙的行为不成立不作为犯罪D.丁是某工厂消毒员。该厂新进一批设备,丁某应当进行消毒,但擅自职守,没有进行消毒,而是直接分发工人们使用。工人们使用后引起病毒感染,死亡多人,但事后发现这种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按照消毒程序难以发现该病毒。丁的行为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15.关于作为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看到一块石头快要落在李某的头上,为了达到伤害李某的意图,便推了一下李某,使石头砸在李某的肩膀上,致使李某轻伤。甲的行为成立作为方式的故意伤害罪D.在狂风暴雨之际,乘客张某不顾摆渡人员乙的“危险”警告,执意要求乙让其过河。乙在运送乘客过河时,渡船翻沉导致张某死亡。乙的行为成立作为与不作为方式相结合的过失致人死亡罪C.丙过失行为导致王某重伤,随即将王某抱上汽车,打算将王某送往医院抢救。此时,旁观的路人张某极力劝阻丙,唆使丙放弃救助念头,致使王某流血过多而死亡。丙的行为成立作为方式的故意杀人罪(既遂),丙成立窝藏罪D.丁因为与朋友刘某开玩笑,误将刘某推到河中,刘某迅速陷入漩涡中,具有生命危险。丁水性极好,本可以迅速采取救助措施,但拒不救助,致使刘某被淹死。丁的行为成立作为方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与不作为方式的故意杀人罪,属于想象竞合16.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出租车司机甲对男乘客李某在出租车内强奸女乘客王某的行为不予制止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强奸罪,属于帮助犯

B.乙男任由幼女王某对自己实施猥亵行为而不予制止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猥亵儿童罪,属于间接正犯

C.丙在黑夜中将汽车停在高速公路上,没有设置任何提醒后方车辆注意的标识标志,导致后车追尾的,成立不作为的交通肇事罪D.锅炉工丁在当班时,故意不给锅炉加水,而是与他人通宵斗地主,造成锅炉爆炸事故的,成立作为与不作为方式相结合的犯罪17.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商家发现销售危险商品之后不召回,引发事故的,成立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犯罪B.宠物饲养者在宠物撕咬他人时不予制止,导致他人重伤的,成立不作为方式的犯罪

C.捡拾毒品后未依法上交相关部门而私自销毁的,成立不作为方式的非法持有毒品罪

D.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而遗弃罪既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竞合的犯罪——是加重情节而非从重。

——仅故意杀人。

——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丆张某成立不作为杀人的教唆犯。

——前行为导致的危险丆能救不救丆构成故意杀人罪。

——该履行不履行丆构成不作为的犯罪。

——该履行不履行丆不作为犯罪。

——遗弃罪为纯正的不作为犯。

18.关于行为对象,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其犯罪对象都是毒品本身B.甲受雇杀人未果而拒绝归还5万元报酬,成立侵占罪,其犯罪对象为5万元

C.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时,伪造的信用卡属于犯罪工具,而非行为对象D.盗开他人机动车运输毒品的,由于其中的机动车属于犯罪工具,应予以没收

19.甲雇请乙、丙将自己的女朋友丁的腿打成骨折,当场交给乙、丙10000元,约定事成后再给8000元。乙、丙找到丁,举手便打,经丁哀求,乙、丙遂住手,但对丁说:“你的男朋友雇请我们伤害你,但我们不想这样做;你最好不要外出,不要与甲见面,并且声称自己受伤了。”然后,乙、丙对甲说:“我们己经将丁打伤,但被公安机关发现。你除了按原来的约定给8000元外,还必须再多给5000,否则,我们向公安机关告发你。”甲信以为真,除按原来约定给了乙、丙8000元以外,付给了乙、丙5000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属于未遂,乙、丙二人属于中止B.对其中的10000元,乙、丙二人构成侵占罪

C.对其中的8000元,乙、丙二人构成诈骗罪

D.对其中的5000元,乙、丙二人构成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想象竞合犯

20.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捏造虚假事实诽谤他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B.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果被害人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公诉C.虐待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自杀的,成立虐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数罪并罚D.遗弃被扶养人,致死被害人死亡的,成立遗弃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数罪并罚21.关于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结果的情形,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使用暴力方法强迫他人劳动,导致他人重伤的,成立强迫劳动罪与故意伤害(重伤)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B.使用暴力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致使妇女重伤的,成立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C.使用暴力方法强迫他人从事特定经营活动,导致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成立强迫交易罪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D.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暴力抗拒检查,将检查人员打成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数罪并罚

2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暴力,造成丙死亡,但丙只有一处致命伤,却不能查明该致命伤由谁造成。甲、乙两人的行为与丙死亡结果之间都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甲、乙两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到商场刷卡消费,收银员识别出该卡属于伪造的信用卡,但为了报复单位仍然予以盖章认可,甲为此获得价值2万元的商品。甲的欺骗行为与商场的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成立信用卡诈骗罪(未遂)C.甲明知被害人当时身无分文,但使用严重暴力,压制其反抗,迫使对方下午交付财物的,被害人下午如期交付了3000元。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所以甲成立抢劫罪(未遂)与敲诈勒索罪(既遂),数罪并罚D.甲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甲的杀人行为与钟某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钟某的死亡属

——制造毒品的犯罪对象不是毒品丆而是

制造行为本身。

——想象竞合丆择一重。

——可以“告诉”。

——强迫劳动罪包含重伤结果丆只认定为强迫劳动罪。

——想象竞合丆择一重。

于意外事件

2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司机甲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导致被害人乙头盖骨骨折,甲没有救助而逃跑。事后发现,即使甲将乙立即送往医院也不能挽救其生命。甲不救助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乙没有共谋而分别向丙开枪,都没有击中丙的要害部位,虽然两个伤口同时出血导致丙死亡,但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C.非法行医的甲让身患肺炎的乙到药店购买感冒药治疗疾病,导致乙没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行为,导致乙身体重伤,乙在前往医院途中,被丙驾驶的汽车撞死。但甲不知道这一事实,一直认为是自己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4.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欲杀害其情敌乙,故意为其购买机票,劝其外出旅游,乙答应,但旅游时遇突发海啸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乙将一颗即将爆炸的手雷扔到李某的身边,李某立即将其踢开,将王某炸死的,乙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杀害儿童后逃离,儿童的父亲李某发现后能够救助而不救助,导致儿童失血过多而死亡的,丙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丁在寒冷的冬天为了取乐而将500元纸币扔入河中,李某为了拾取500元跳入河中而死亡的,丁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5.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公交车上为争座位而和素不相识的田某发生争吵,在相互扭打过程中,甲推了田某一掌,后者倒地后因诱发脑溢血、心脏病死亡,甲的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B.甲以故意杀害乙,致使其昏迷,甲误以为乙死亡,为了毁尸灭迹,将乙扔到水中,导致乙最终溺水而亡。本案存在因果关系错误,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甲投放100%致死量的毒药毒杀乙,2小时后乙必死无疑。在1小时50分钟的时候,张某开枪将乙击毙。甲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的,甲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6.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绑架人质之后,警方在解救过程中误将人质当作犯罪人予以击毙的,甲的绑架行为与人质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乙射杀正在湖中心划船的李某,但没有射中李某。李某受到惊吓,落水湖中而溺毙。乙的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进入李某家,将李某卧室房门反锁。在丙搬运财物的过程中,李某醒来但不能走出房间制止丙的行为。丙的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丁在李某的住宅内向李某的饮料内投放安眠药,打算两小时后进入住宅取得财物。但李某喝了饮料后外出,乙再进入李某住宅取走其财物的,乙的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7.关于特殊身份,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脱逃罪的主体包括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只能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而不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B.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C.窝藏、包庇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他人是犯罪分子,进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所以窝藏、包庇罪属于身份犯

D.邮政所的清洁工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情节严重的,即使其自以为是邮政工作人员(实际不是),也不成立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罪,而且不成立其他犯罪

28.①聚众斗殴罪只处罚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因此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属于聚众斗殴罪的犯罪身份

②患有严重性病者属于传播性病罪的犯罪身份,但不属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犯罪身份

③盗窃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属于盗窃罪的犯罪身份

④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国家工作人员的亲属等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受贿罪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

关于上述四句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C.第②④句正确,第①③句错误

D.第②③句正确,第①④句错误

29.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以单位名义或者单位形式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尽管刑法没有规定单位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但应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追究相关自然人的形式责任

B.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所有的,由于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因此只能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C.单位犯罪是单位本身作为主体实施的犯罪,而非单位内部自然人犯罪的集合。因此,有的单位犯罪不需要单位存在犯罪故意或者过失,而且单位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

D.即使涉嫌犯罪的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只要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就要处罚负责任的自然人,还要对单位适用罚金刑

30.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虚报注册资本成立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正当业务经营,后经公司股东集体讨论,以公司的名义走私汽车,利益均分。甲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B.乙法院集体研究决定收受贿赂,进而徇私枉法,重罪轻判的,乙法院成立单位受贿罪与私枉法罪,择一重罪处罚

C.丙工厂为厂房投保,后来该工厂为了骗保,集体研究决定放火焚烧厂房,然后向保险公司理赔,获取了300万保险金。该工厂成立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数罪并罚

D.丁注册某咨询公司后一直亏损,后发现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盈利,即以此为主要业务的,丁成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31.《刑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____,而采取的制止____的行为,对____造成损害的,属于____,不负刑事责任。”第二款规定:“____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____,采取____,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____,不负刑事责任。”上述空格中:

A.有2处填“不法侵害”,3处填“正当防卫”

B.有3处填“不法侵害”,1处填“防卫过当”

C.有2处填“不法侵害”,2处填“正当防卫”

D.有1处填“防卫行为”,2处填“防卫过当”

32.①根据刑法理论,____是指客观上阻止了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的情形

②根据刑法理论,误以为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而实施所谓“防卫行为”的,叫做____

③根据刑法规定,“____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④根据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____,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上述空格应该依次填入:

A.偶然防卫-防卫不适时-正当防卫-正当防卫

B.防卫挑拨-防卫不适时-防卫行为-防卫行为

C.偶然防卫-假想防卫-正当防卫-防卫行为

D.偶然防卫-假想防卫-防卫过当-正当防卫

3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发现李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而将李某打成轻伤,致使李某在随后三天内无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由于甲阻止了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故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李某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甲,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追了200米后将李某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由于李某的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故甲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属于超法规的自救行为

C.甲手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时,突遇精神病人王某持刀袭击。王某追赶甲至一死胡同,甲迫于无奈,与丙搏斗,将其打成重伤。由于精神病人没有责任能力,王某的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所以甲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属于紧急避险

D.甲被张某追杀,在逃跑过程中捡起砖头扔向张某,将张某和附近跑步的丁某砸成重伤。甲砸伤张某属于正当防卫,而砸伤丁某不属于正当防卫

34.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防卫不适时、防卫挑拨与防卫过当的情形都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但假想防卫属于事实认识错误,不可能成立故意犯罪

B.乙用迷药将在浴室休息的丙麻醉,劫得丙的手机后准备逃离现场。恰被服务员甲撞见,甲将乙打死后取回丙的财物。甲的行为不成立特殊正当防卫,属于事后防卫行为

C.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行为人只对其不应有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而不对其全部损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D.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法益侵害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行为,不能对其进行正当防卫

35.关于排除犯罪事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价值1.2万元)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甲之后为隐瞒事实,将摩托车予以毁坏。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之后毁坏摩托车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的后续行为,不成立犯罪

B.儿童乙生活在贫困家庭,甲征得乙父母的同意,将乙卖至富贵人家。甲的行为得到了乙父母的有效承诺,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属于有效的被害人承诺行为,因此不构成拐卖儿童罪

C.患者乙昏迷不醒,医生甲在无法联系患者家属而且无法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为了救助乙,而对乙采取了医学上所承认的、客观上伤害乙身体的治疗行为。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行为与推定承诺的

竞合

D.甲针对乙的不法侵害行为正在实施正当防卫,路过的丙误以为甲正在故意伤害他人,而对甲实施暴力行为。结果甲将丙打伤,丙也将甲打伤。甲、丙两人互伤的行为都不具有正当性,属于假想防卫

36.关于排除犯罪事由的说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将乙委托其保管的笔记本电脑(价值1.5万元)非法据为己有,擅自出售。乙知情后表示愿意将该电脑送与甲,并承认甲的出售行为。甲的行为不成立侵占罪,因为乙的事后承诺有效B.乙进入电梯后,甲关闭电源,谎称停电,使得乙不能走出电梯。甲的行为成立非法拘禁罪,因为乙对自由被剥夺的基本事实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承诺无效,

C.甲唆使乙出卖一个肾脏,并承诺给与乙30万元。甲在摘取乙的肾脏并转手贩卖后,仅给与乙3万元。因为乙对重伤的承诺无效,甲摘取肾脏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重伤)罪;之后转手贩卖肾脏的行为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D.甲征得儿童的父母同意并收养儿童的行为,属于被害人承诺有效的行为,不成立犯罪;甲征得儿童本人同意并收养儿童的行为,成立拐骗儿童罪,因为儿童本人的承诺无效

37.甲被乙追杀,在逃跑过程中捡起一块石头扔向身后的乙,把乙砸成重伤,同时把正好从这里经过的丙也砸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将乙砸伤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不成立犯罪

B.甲将丙砸伤的行为成立假想防卫,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C.将甲的同一行为认定为既是正当防卫又是假想防卫并不矛盾

D.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与假想防卫的竞合,只认定为正当防卫

38.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构成犯罪的所有客观事实

②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罪过心理

③无法确定行为人对致人死亡的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时,不负刑事责任

④对相同的客观违法事实,如果过失成立犯罪,那故意一定也成立犯罪

关于上述4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B.第②③句正确,第①④句错误

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第①②④句正确,第③句错误

39.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即使甲没有认识到对方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但只要与幼女发生性关系的,都具有强奸罪的故意,只是不具有奸淫幼女的故意

B.虽然违法性认识不属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但如果甲确实不知道其行为违法并使其因此不可能知道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没有犯罪故意

C.不懂外文的甲虽然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盗版的外文书刊,但没有认识到该外文书刊的淫秽性。甲虽然不具有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故意,但有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故意

D.甲的行为致人死亡,即使行为时甲只应当预见使他人发生重伤的危害结果,也要认定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40.下列哪一行为不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A.甲认为乙的住房影响风水,于是放火焚烧乙的住宅,而放任了将睡在房中的乙烧死

B.甲为打一野兔而置可能误中正在附近采摘果实的乙于不顾,并开枪击中乙致其死亡

C.甲因犯罪被乙当场抓获,为挣脱逃跑,甲掏出匕首刺向乙,致使乙心脏被刺破而死

D.甲意图杀死乙,某日得知乙值夜班,即放火烧毁值班室,却将顶替乙值班的丙烧死

41.关于罪过,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为毒杀其妻,在其妻食物中投放毒药,看着其子与其妻分食食物而不做任何表示,导致其妻与其子都中毒死亡。甲对其妻的死亡持直接故意心态,对其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态

B.甲赶马车时,马意外受惊后往人行道奔跑。甲虽然认识到不制止马的奔跑可能造成他人死伤,但甲无论如何也不能制止马的奔跑,结果造成他人死伤。甲的行为属于不可抗力,不成立犯罪C.甲、乙是某建筑工地工友。某日两人在工地发生争执,甲推了乙一把,乙倒地后后脑勺正好碰到石头上,导致脑震荡,引发脑血栓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尽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乙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甲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

D.甲在行路时,突然遭到乙的辱骂,甲便掏出手枪对准乙。在甲还未决定是杀乙伤乙还是吓唬乙时,手枪走火,子弹便射中乙,致乙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甲对乙的死亡持疏忽大意过失的心态

42.关于过失,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汽车司机甲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时,因合理信赖他人不会横穿公路而正常行驶,如果他人违法横穿公路被汽车轧死,甲不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B.厂长乙随意决定将贵重设备堆放在露天,由于雷电起火而烧毁了设备。乙对烧毁设备承担过失犯罪的责任

C.从事科学试验的丙预见到了试验失败可能性.但遵循了科学试验规则,最终试验依然失败,造成了重大损失,丙不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D.在外科手术时,医生丁对护士的行为有监督义务,如果因护士的过失导致重大医疗事故发生地,丁对该事故应该承担过失犯罪的责任

43.关于犯罪故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意图盗窃枪支,实际上却盗窃了弹药。由于甲只有盗窃枪支的故意,所以甲成立盗窃枪支罪(未遂),而过失盗窃弹药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B.甲以为昏迷的乙女已经死亡而实施了奸淫行为。甲在主观上没有犯强奸罪的故意,故不构成强奸罪;在客观上本案也没有尸体的存在,故甲也不成立侮辱尸体罪

C.甲为了抽烟而故意划火柴,但因疏忽造成了火灾。甲划火柴的“故意”不是刑法上的犯罪故意,所以甲不成立故意犯罪

D.甲明知自己的幼女掉人河中,但认为自己没有救助义务而没有实施救助,其女溺亡。甲没有认识到自己负有作为的救助义务,没有犯罪故意,故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44.甲(男)、乙(女)预谋将乙女卖给丁,并约好拿到钱后伺机逃跑。甲找到熟人丙,并告诉丙自己拐卖了妇女乙,要求丙出面将乙女卖给丁。丙信以为真,联系上丁,以10万元将乙卖给了丁。当晚,甲拿到钱后与乙一起逃跑。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利用不知情的丙实施了诈骗行为,故成立诈骗罪的共犯,属于间接正犯

B.丙在客观上参与实施了诈骗行为,故甲、乙、丙成立诈骗罪的共犯,甲、乙是教唆犯,丙是实行犯C.丙在主观上具有拐卖妇女罪的故意,但客观上实施了诈骗行为,由于主客观不一致,故丙的行为既不成立拐卖妇女罪,也不成立诈骗罪

D.尽管丁意图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但客观上不存在被拐卖的妇女,故丁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不成立收买被拐卖妇女罪

45.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基于杀害王某的意思开车将王某撞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王某埋于郊外。事后查明,王某不是被撞死而是窒息死亡。这属于因果关系错误中事前故意的情形,甲的杀人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一罪

B.乙为杀害其夫,准备有毒咖啡打算等丈夫回家后给丈夫喝。在丈夫回家前,乙去超市购物。但在乙回家前,丈夫偶然提前回家喝了咖啡而死亡。这属于犯罪构成提前实现的情形,乙已经开始实行杀人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丙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某公司工作人员李某10万元好处费,但丙事后知道李某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丙客观上实施了行贿罪的行为,但主观上只有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丙成立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D.丁以为13周岁的李某(女)已满16周岁,而将其绑架出卖。这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形,适用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无论按照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丁仅成立拐卖儿童罪一罪

46.甲(74周岁)唆使乙(17周岁)、丙(15周岁)抢劫丁的财物。乙、丙在深夜爬进丁的住宅,见床上躺着一人,便认为是丁,乙、丙制服对方后予以搜身,却一无所获。乙、丙为了让丁交出钱财,遂将丁带到附近一间无人住的小屋内,关押了25个小时以后,乙发现绑错人,经盘问才知道是外来打工者戊,只得将戊放回。2年之后案发。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成立抢劫罪共犯,甲是教唆犯,乙、丙是实行犯;乙、丙在非法拘禁罪的的范围内成立共犯,但丙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不成立非法拘禁罪

B.对甲、乙、丙三人都不能适用死刑;而且对甲既有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情节,又有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

C.乙、丙抢劫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其主动释放戊的行为,因此属于犯罪中止;但甲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其意志以外的因素,因此属于犯罪未遂

D.本案存在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无论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不会影响故意犯罪的认定

47.甲(十五周岁)对其实施的下列哪些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A.使用暴力强迫他人购买自己商品,将他人打成重伤的

B.劫持航空器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使被害人重伤的

C.为勒索财物绑架他人,因捆绑太紧致使被绑架人窒息死亡的

D.为拐卖妇女而使用暴力,将被害妇女打成重伤的

E.使用暴力强制猥亵、侮辱妇女,致使妇女重伤的

F.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放火焚烧张某的住宅,引发火灾的

G.参与走私毒品,并在走私毒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H.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强奸行为的

I.参加聚众斗殴,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

J.参加聚众“打砸抢”,毁坏公私财物的

K.抢夺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将被害人打成重伤的

L.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未使用该火药枪的

M.通过修改有关个人信息成为警察,暴力取证,致使证人抢救无效死亡的

N.使用暴力强迫他人劳动,致使他人重伤的

O.为帮助李某索要债务,扣押被害人王某,致使王某死亡的

P.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致使被组织人重伤、死亡的

48.经司法机关查明,未成年人甲实施了以下行为:

①14周岁生日当天伤害他人,三天后被害人伤重抢救无效死亡

②14周岁生日当天在他人酒中投入毒药,并将毒酒藏于酒柜中。次日,甲看到被害人饮用时未作任何表示,被害人毒发身死

③15周岁生日当天参与乙(16周岁)的绑架行为,之后与乙一起将人质杀害

④16周岁生日当天与乙(15周岁)约定次日凌晨4点钟一起盗窃。甲窃得300元,乙窃得5000元,两人随后对半分赃

关于甲的上述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行为①不构成犯罪,行为②③④构成犯罪

B.行为②中甲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C.行为③中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乙成立绑架罪,二人在故意杀人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D.行为④中甲成立盗窃罪(未遂),数额300元,因为甲对乙盗窃的5000元不负责任

49.关于犯罪形态,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由于所有的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实害结果,所以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

B.产生犯意后又主动放弃该犯意的,成立犯罪中止,但既遂后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C.同一行为既可能是某一犯罪的犯罪预备行为,也可能能是其他犯罪的实行行为

D.误将健身药当作毒药投入他人食物(健身药品周围没有毒药)的,不成立犯罪

50.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在夜间实施暴力意欲强奸妇女,但在实施暴力行为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是熟人,进而放弃强奸行为的,甲成立强奸罪中止

B.乙打算窃取现金,但发现有宝石,而只窃取宝石、不窃取现金。针对现金,乙成立犯罪中止;针对珠宝,乙成立犯罪既遂

C.丙在杀李某的过程中,由于警察的到来而逃走,当晚丙经过思想斗争,打消了继续杀李某的念头。由于丙自动放弃尚未既遂的杀人行为,因此丙成立犯罪中止

D.丁潜入银行,打开保险柜后发现里面只有300元,丁拿走钱后逃离现场。尽管丁取得了300元,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其行为应当认定为犯未遂

51.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贩卖毒品的甲收取了购买毒品者的钱款,但尚未将毒品交与购买者就被警方抓获。由于贩卖毒品罪要求营利的目的,故甲收取了毒品货款就成立贩卖毒品罪(既遂)

B.乙放火后,在未达到既遂的情况下,喊了一声“着火了”,就离开了现场。周围群众及时将火扑灭。由于中止的成立不要求中止行为独立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乙的行为成立放火罪(中止)C.丙持刀欲砍死躺在床上的前妻乙,砍了几刀后发现是自己的女儿丙,甲随即将女儿送往医院抢救脱险。这属于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

D.丁女与李某通奸,意图毒杀丁的丈夫王某。李某将毒药交给丁,丁将毒药拌入菜中。在王某正要吃饭时,丁心生悔意,阻止了王某继续吃饭。丁与李某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但丁属于犯罪中止,李某属于犯罪未遂

52.甲与乙是邻居,某日甲撬开乙的房门进入乙的房间。殴打乙之后向乙要钱。乙打开抽屉拿出5元递给甲,说:“我这里只有这么多了。”甲大怒,将5元扔还给乙,并说:“看来你比我更需要这5元钱。”甲见乙颇有姿色,就对乙提出了性要求,并强拉乙。乙说:“刚才被你打的头晕,很不舒服,晚上我去你家吧。”甲同意,遂返回家中。甲走后乙报案,甲在家中被抓获。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构成抢劫罪中止

B.构成抢劫罪未遂

C.构成强奸罪未遂

D.构成强奸罪中止

53.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贪污100万元的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贪污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所以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未遂)

B.丙为使其弟乙逃脱处罚,送给正审理乙涉嫌非法拘禁一案的合议庭审判长甲一张5万元支票。在审判委员会上,甲试图为乙开脱罪责,但未能得逞,于是甲将收受的支票退还给丙。甲最终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而且没有获取贿赂,故甲的行为成立受贿罪(未遂)

C.乙托甲购买胃药,甲却将毒药交给乙。乙在服药时发现该药存在问题遂将其丢弃。甲产生悔意后于第二天给乙打电话将真相告知乙。由于甲自动放弃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故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D.乙从国外归来,送给多年好友甲一块金表。甲怀疑其是赝品,便花言巧语欺骗丙,以名表的价格(2万元)卖给丙。事后鉴定,该表是货真价实的名表。甲在客观上没有欺骗行为,而且丙没有财产损失,故甲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不成立犯罪

54.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将一张伪造的现金支票(票面金额3万元)递给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乙,乙虽然发现是伪造的现金支票,但由于某种原因(与领导有矛盾),仍然为甲付款,将3万元现金交付给甲。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贪污罪(既遂),甲、乙不构成共犯

B.乙坐在人力三轮车上,提包放在腿上,手放在提包上。甲抢夺提包就跑,被害人立即追赶,并喊抓贼,甲跑了20多米后又跑到乙面前,将提包扔给乙,说:“求求你,别喊了,你这破嗓子一喊我都反胃。”甲成立抢夺罪(中止)

C.甲、乙、丙为勒索钱财绑架李某,被李某骂得几乎心理崩溃。为了坚定犯罪决心,甲、乙、丙将李某活埋,但李某被挖地的农民意外发现,并成功获救。甲、乙、丙三人成立绑架罪,适用“绑架杀害被绑架人”的法定刑,同时适用未遂的处罚规定

D.甲为了自己收养孩子,从一位产妇手中将一女婴抱走,并支付了500元的营养费。后甲发现婴儿有残疾,经人联系,欲以1800元的价格将女婴卖给他人。某日,甲抱着女婴与来接女婴的买主交易时被公安机关抓获。甲成立拐卖儿童罪(既遂)

55.甲、乙二人入户盗窃,被房主丙发现并追赶至野外。甲、乙二人为了抗拒抓捕,用事先准备好的铁棒猛击丙的头部,导致丙休克。甲、乙以为丙已被打死,遂离开现场。事后丙醒来,经检查仅为轻微伤。关于甲、乙二人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成立盗窃罪(共犯)、故意杀人罪(共犯),应当数罪并罚

B.成立抢劫罪(共犯),属于《刑法》第269条规定的事后抢劫情形

C.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情形,适用加重法定刑,并适用未遂的处罚规定

D.具有入户抢劫与抢劫致人死亡的两个法定刑升格条件

56.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夜晚潜伏乙家谋杀乙,从窗户外向乙的床铺猛开枪,实际上床上无人(乙2分钟前上洗手间)。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使用暴力抢劫妇女乙的财物,经乙哀求,甲决定不抢劫,但随后实施了猥亵行为,并趁乙转身穿衣服之际,甲将其财物拿走。甲的暴力行为与拿走财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甲成立抢劫罪未遂;拿走财物的行为另成立盗窃罪既遂

C.甲以杀人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乙所受伤情不至于死亡。甲随后开车将乙送往医院治疗,由于丙违

章驾驶发生交通事故,乙当场死于交通事故。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

D.甲故意杀人,当导致被害人重伤时就放弃了行为。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与故意伤害罪(重伤),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57.甲(男,20周岁)、乙(男,15周岁)、丙(男,13周岁)三人一起强奸丁女。在乙、丙二人实施了奸淫行为之后,甲觉得丁女很可怜,遂放弃实施奸淫行为,并将丁女送回家中。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二人构成强奸罪,但丙不满14周岁,故不构成强奸罪

B.甲、乙、丙三人构成强奸罪的共犯,甲、乙不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C.甲、乙二人都成立强奸罪既遂,而且符合轮奸的法定刑升格条件

D.甲主动放弃了奸淫行为,属于共犯脱离的情形,成立强奸罪中止

58.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请乙为自己的盗窃望风,甲盗窃财物时被被害人发现,甲为了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实施了暴力行为。甲、乙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乙成立盗窃罪,甲成立抢劫罪

B.甲以为境外窃取国家秘密罪的故意、乙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故意共同窃取国家秘密。甲、乙成立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共犯,甲成立为境外窃取国家秘密罪,乙成立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C.甲教唆乙去马路边抢劫,而乙接受教唆后入户抢劫。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两人都承担加重法定刑的责任

D.甲以绑架的故意、乙以非法拘禁的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拘禁行为。甲、乙成立非法拘禁罪的共犯,甲成立绑架罪,乙成立非法拘禁罪

59.甲、乙、丙共谋要“狠狠教训一下”他们共同的仇人丁。到丁家后,甲在门外望风,乙、丙进屋打丁。但当时只有丁的好友田某在家,乙、丙误把体貌特征和丁极为相似的田某当作是丁进行殴打,遭到田某强烈抵抗和辱骂,二人向田某头部猛击,将其当场打死。事后尸检表明,田某身上只有一处致命伤,但查不清是乙还是丙导致田某死亡。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A.本案存在对象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甲、乙、丙对丁成立犯罪未遂,对田某成立犯罪既遂

B.乙、丙的行为与田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甲对田某的死亡也要负刑事责任

C.由于查不清田某的死亡结果是谁导致的,故甲、乙两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D.甲、乙、丙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乙、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60.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乙以暴力方法强迫他人劳动,为其招募、运送人员。甲、乙构成强迫劳动罪的共犯,对甲应当以《刑法》第244条第一款规定的强迫劳动罪的帮助犯论处

B.甲明知乙犯有盗窃罪,而为其伪造、毁灭相关犯罪证据。甲、乙构成共同犯罪,但甲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乙构成盗窃罪

C.甲明知乙组织他人卖淫,为其招募、运送人员。甲、乙构成共同犯罪,但甲构成协助组织卖淫罪,乙构成组织卖淫罪,对甲不能按照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论处

D.甲以贿买的方式指示证人乙作伪证,乙因此而作伪证。甲、乙构成伪证罪的共犯,甲属于教唆犯,乙属于实行犯

61.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与公司工作人员乙以财物,但甲并不知道乙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甲成立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乙成立受贿罪,甲、乙不成立共犯关系

B.甲为了购买淫秽物品,唆使某音响专卖店老板乙去获取并出售淫秽物品给自己的,由于刑法只处罚

贩卖淫秽物品的行为,所以甲不成立犯罪,甲、乙不成立共犯关系

C.甲男明知乙女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结婚的,甲成立破坏军婚罪,乙成立重婚罪,甲、乙成立共犯关系

D.甲向乙提供自己的照片、500元以及个人信息,乙为其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乙成立伪造居民身份证罪,甲属于帮助犯,甲、乙成立共犯关系

62.关于共犯,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的,成立聚众淫乱罪的教唆犯或者间接正犯

B.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成立妨害作证罪的帮助犯

C.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的,成立走私犯罪的帮助犯

D.为他人偷越国(边)境提供伪造的护照的,成立偷越国(边)境罪的帮助犯

63.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抢夺李某的电脑(价值1万元人民币),李某随即追赶。乙知道真相后,为了让甲逃跑,躲在角落等甲跑过去之后,阻止李某追赶,并将李某打成重伤。由于甲的不法侵害还在进行之中,所以乙与甲在抢夺罪范围内成立共犯,但乙成立抢劫罪

B.甲将李某绑架到自己家中,向其父亲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李某父亲己报案,便打算杀害李某。某日,甲的朋友乙到甲家,甲将杀李某的想法告诉乙,乙帮助甲杀害了李某。甲、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甲成立绑架罪,乙成立故意杀人罪

C.甲在某工厂盗窃时,被该厂工人乙看到,乙见状产生见者有份的念头,故意找借口支开在场的丙,使甲的盗窃行为得逞。事后,乙找到甲,与甲共同分赃。由于甲、乙没有共谋,所以甲成立盗窃罪,乙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二人不成立共犯

D.甲、乙、丙共谋盗窃,甲到里屋盗窃5,000元、乙到外屋盗窃1万元、丙在屋外望,分赃时甲说只盗窃了500元,乙说只盗窃了100元,三人共分了600元后离开。甲、乙、丙三人成立盗窃罪的共犯,盗窃数额均为1.5万元

64.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共谋杀害在某博物馆工作的丙,并同时举枪向丙射击,甲击中了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乙没有击中任何目标。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犯,甲的行为另触犯了过失损毁珍贵文物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B.甲教唆乙走私普通货物、物品,乙误解了甲教唆的内容,走私了淫秽物品。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乙两人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共犯,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乙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C.甲教唆乙杀死隐藏在草丛中的丙,乙开枪射击,但由于丙刚好离开,实际上只打死了丙饲养的狗(价值3万元)。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犯,甲是教唆犯,乙是实行犯,甲、乙打死丙饲养的狗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D.甲以为乙已满14周岁,便指使乙实施故意杀人行为,事实上乙只有13周岁,并实施了杀人行为。根据刑法原理,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而非教唆犯

65.甲单独入室盗窃(既遂)被发现后,为了抗拒抓捕,向被害人丙腹部猛踢一脚,丙极力抓捕甲。经过现场的乙接受甲的援助请求并知道真相后,也向丙的腹部猛踢一脚,丙因脾脏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亡,但不能查明谁的行为导致其脾脏破裂。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二人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B.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C.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但乙属于承继的共犯,对丙的死亡不成担刑事责任

D.如果能够证明乙导致了丙的死亡,则甲、乙二人对丙的死亡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66.甲、乙事先预谋杀人后勒索钱财。甲、乙将女大学生陈某骗至某镇大沙河边,杀害后掩埋。后以陈女被绑架为由,向其家中索款5万元。之后,甲找到姐姐丙,谎称其和乙绑架了一人,为便于要钱,要求用丙的身份证办理一张银行信用卡。丙便将本人的身份证交给了甲。因银行要求本人亲自办理,丙又亲自去银行办理了信用卡。几天后,甲再次找到丙,让其在信用卡里存一部分钱,以免索要来的钱数额太大存入空白卡上引起怀疑。丙便将自己的6000元存入了此卡。案发后三人被抓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构成绑架罪共犯

B.丙与甲、乙二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共犯

C.甲、乙、丙三人构成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想象竞合犯

D.甲、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还构成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想象竞合犯,应当与故意杀人罪进行数罪并罚

67.关于集团共同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应当对集团成员所实施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B.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指示其成员实施盗窃行为,该集团成员在实施盗窃行为的过程中转化为抢劫,首要分子不应对三名成员的行为承担责任

C.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犯盗窃罪,被执行拘役之后又犯伪境外提供国家秘密罪,应当从重处罚,而且不得缓刑,也不得假释

D.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不要求一定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纵容,但国家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则成立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68.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第二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理论和上述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是从犯

B.教唆未遂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适用未遂犯的处罚规定

C.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的,成立聚众淫乱罪的教唆犯,应当从重处罚

D.为了骗取保险金,教唆十五周岁的人放火焚烧房屋的,应当从重处罚

69.甲、乙相约去某别墅区盗窃,但事先没有商量盗窃种类。甲在外望风,乙入室盗窃。过了一会,乙出来对甲说:“没偷到什么东西,只有一把汽车钥匙,咱们去把车开走。”甲很害怕,说:“你偷你的,我不敢偷汽车。”乙说:“你不偷,那等我一会儿。”甲仍然站在别墅门口,乙独自去开车库门,将车开了出来。乙叫甲上车,甲说:“我走回去。”乙说:“我开车送你回去。”甲说:“你偷的车,反正跟我无关。”于是,甲上了乙偷的汽车回家了。乙将甲送回家后,独自将车开走,低价卖出,得了12万元。对卖车款,甲分文未要。经查,被乙盗窃的汽车价值45万。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乙是既遂,甲是中止

B.乙成立盗窃罪,甲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C.乙的犯罪数额是45万,甲的犯罪数额是12万

D.甲是帮助犯,属于从犯;乙是实行犯,属于主犯

70.甲承诺给乙20万元让乙杀丙,先支付了10万元。在乙杀人前2小时,甲后悔,打电话告诉乙不要杀丙。乙在电话里说了一声“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3小时后,乙杀死了丙。关于甲、乙二人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乙两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对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属于意外事件

C.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甲成立犯罪中止,乙成立犯罪既遂

71.下列哪些情形应当数罪并罚?

A.为杀人而盗窃枪支,并实施了杀人行为的

B.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文物严重损毁的

C.缴纳税款后,以假报出口的方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所骗税款超过已缴纳税款数额巨大的

D.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逃税款数额特别巨大的

E.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剥夺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

F.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

G.非法持有枪支一段时间后,又持枪杀人的

H.以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情节严重的

I.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J.在走私毒品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

K.司法工作人员受贿后又徇私枉法的

L.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又劫持航空器的

M.使用变造的货币到商场购物,骗取数额特别巨大财物的

N.保险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按照保险诈骗罪处罚做不到罪刑相适应的

72.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A.甲以索取债务为名非法扣押、拘禁乙,并向乙的家人提出付款要求。在拘禁过程中,因长时间捆绑,致使乙呼吸不畅窒息死亡

B.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甲非法行医,误把患者的胃溃疡当作心脏病治疗,导致患者死亡

C.甲遭受乙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防卫过程中一棒将乙打倒,致乙脑部跌在一块石头上而死亡。法院认为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D.甲为骗取保险金,放火焚烧自己已经投保的住房,由于火势蔓延,将正在家中睡觉的邻居乙烧死

73.下列哪些情形属于吸收犯?

A.盗窃枪支后将枪支私藏于家中的

B.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藏匿,谎称财物被盗以使对方免除归还义务的

C.伪造货币后又出售或者运输其伪造的货币的

D.盗窃文物之后,为了逃避侦查又把文物毁坏的

E.教唆他人犯罪,后又帮助他人实行犯罪的

F.在绑架过程中,因被害人反抗而将其杀死的

G.为了抢劫财物,非法侵入住宅后抢劫了被害人财物的

H.盗窃他人1万元现金后,主动通知对方:“如果同意让自己得5000元,则余款返还给,否则分文不退”

I.将盗窃的文物仿真品(数额较大)故意冒充文物出卖他人,骗取财物的

J.嫖宿幼女致使被害人死亡的

K.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又出卖的

L.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74.下列哪些情形属于牵连犯?

A.为抢劫银行而盗窃枪支,然后利用所盗枪支抢劫银行的

B.为了冒充军人招摇撞骗而盗窃军车,然后驾驶军车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

C.盗窃他人财物后,为了顺利销赃而伪造有关印章的

D.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又构成其他犯罪的

E.使用虚假身份证明文件骗领信用卡,又使用该信用卡骗取他人财物的

F.为绑架他人,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的

75.关于预防犯罪两种手段的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在刑事立法上应侧重一般预防,在刑罚执行时应侧重特殊预防,在刑事审判时则应两者并重

B.对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犯罪人应侧重特殊预防,对再犯可能性较小的犯罪人应侧重一般预防

C.对特殊、罕见的犯罪适用刑罚应侧重特殊预防,对常见、多发的犯罪适用刑罚应侧重一般预防D.在社会治安形势稳定、犯罪率较低的时期应侧重特殊预防,在社会治安刑事恶化、犯罪率较高的时期应侧重一般预防

76.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管制、拘役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其刑期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起算,而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B.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被判处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或者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人应当实行社区矫正,同时可以适用禁止令D.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者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可以禁止犯罪分子从事高消费活动或者购买奢侈品

77.甲(生于1936年4月5日)指使乙(女,生于1993年4月4日)在2010年4月6日毒杀被害人丙。次年案发,于2011年5月6日进入侦查阶段,在羁押过程中乙自然流产。后因证据不足,甲、乙二人被释放,但半年后发现新的证据,对甲、乙提起公诉。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对甲不能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中不适用死刑的规定

B.甲既有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也有从重处罚情节,而且不可能适用死刑

C.虽然乙在起诉期间没有怀孕,但对乙也不能判处死刑,而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如果判处甲、乙三年有期徒刑,并且符合缓刑实质条件的,对甲、乙应当适用缓刑

78.关于剥夺政治权利,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甲犯故意杀人罪,虽然刑法第232条没有规定可以剥夺政治权利,但法院也可以对甲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B.甲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甲在执行主刑的8年期间没有选举权,在主刑执行完毕之后5年内也没有选举权

C.甲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在主刑执行3年后被假释,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间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D.甲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法院在对甲判处主刑的同时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79.关于罚金和没收财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犯罪人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财产部分以非法所得论,予以追缴,属于没收财产这一刑罚方法在分则中的特殊表现

B.没收财产的对象包括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并用于犯罪的合法财产,但不包括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

C.如果没收全部财产时,根据案件情形,可以给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D.对同一犯罪行为,不能既判处罚金又判处没收财产;对同一犯罪人,可以既判处罚金又判处没收财产

80.关于没收财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对于事实上没有任何可供执行财产的犯罪分子,即使法律规定“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也不能对其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B.只有犯罪行为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才应当偿还

C.如果犯罪分子通过犯罪行为获利300万元,那么,对其并处没收财产的总额不能低于300万元

D.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81.刑法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上述法条,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对于携带凶器盗窃,如果应当从轻处罚,则只能判处管制,而且可以不判处罚金

B.对于入户盗窃,如果应当从重处罚,只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且必须判处罚金

C.对盗窃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的,如果应当减轻处罚,则可以判处二年有期徒刑

D.“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既属于盗窃罪的犯罪成立条件,也属于法定刑升格的条件

82.关于累犯,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在15周岁时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四年,又犯故意伤害罪。甲属于累犯

B.乙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执行2年后假释,假释考验期满后第三年又犯盗窃罪。乙属于累犯

C.丙因犯黑社会性质组织之类的犯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刑满释放后第六年,又犯间谍罪。丙属于累犯

D.丁因犯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六年,又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丁属于累犯

83.关于自首,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贪污之后,在纪检监察机关对其调查谈话期间,如实交代纪检部门已经掌握了线索的贪污行为的,甲成立自首

B.乙犯盗窃罪被取保候审,逃往外地后又犯抢劫罪,然后向司法机关投案,如实供述抢劫事实的,只成立抢劫罪的自首,不成立盗窃罪的自首

C.丙杀人后因形迹可疑,公安人员在其车上发现带血的西瓜刀,对其予以盘问后,丙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成立自首

D.丁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成立自首

84.关于自首,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后来又自动投案,并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行为的,成立自首

B.单位犯罪没有自首行为,但直接责任人员乙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乙的行为

成立自首

C.丙虽未自动投案,但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贪污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丙交代其他贪污罪行的,成立自首

D.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但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的,成立自首

85.甲、乙共同强奸妇女后分头逃跑,后甲因入户盗窃被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其它盗窃行为以及与乙共同强奸妇女的罪行,并提供了乙因犯抢夺罪被关押在另一城市的看守所的有关情况,从而使乙所犯的强奸罪受到了刑事追究。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交待自己与乙强奸妇女的罪行,成立特殊自首

B.甲提供线索使乙的强奸罪行受到刑事追究,属于重大立功

C.甲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甲交待其它盗窃行为属于坦白,属于法定的量刑情节

86.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些选项不符合《刑法》的规定?

A.王某犯甲、乙罪分别被判处15年、8年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8年有期徒刑。在执行5年后,发现张某在判决宣告前还犯丙罪,应当判处13年有期徒刑。法院数罪并罚决定应当执行20年有期徒刑,已经执行的刑期,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之内

B.张某犯甲、乙罪分别被判处15年、12年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7年有期徒刑。在执行5年后,张某又犯丙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法院在17年以上20年以下决定应当判处18年有期徒刑,已经执行的刑期,不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之内

C.赵某拥有合法现金10万元以及住房一套(价值100万元)。因其犯三罪被分别判处罚金5万元、15万元和没收全部财产。法院应该先没收全部财产110万元现金,由于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罚金20万就不再执行

D.李某犯甲、乙、丙三罪,分别判处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2年、3年、4年,罚金1万元、5万元、6万元。数罪并罚时应当在4年以上9年以下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6万元以上12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87.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累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及杀人、伤害等暴力性犯罪分子,不得宣告缓刑

B.缓刑考验期内发现漏罪或犯新罪,数罪并罚之后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缓刑

C.犯绑架罪,但因为具有减轻处罚情节,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的,也可能适用缓刑

D.怀孕的妇女犯罪之后只要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都应当适用缓刑

88.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所犯新罪不得缓刑,但可以假释

B.被撤销缓刑而执行刑罚的罪犯,即使其有期徒刑执行超过原判刑罚的1/2,也不得假释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执行13年后,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其假释考验期限为13年

D.因暴力手段劫持航空器被判处死缓,之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并同时作出了限制减刑的决定。如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刑,并且减刑后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13年

89.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李某17周岁时因犯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服刑结束后第6年又犯贩卖毒品罪,尽管李某不属于累犯,但也应当从重处罚

B.张某于1999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03年假释。2008年发现张某在2004年抢夺他人财物3200元。法院撤销假释,采取“先并后减”的方式数罪并罚

高考作文:2015年福建高考语文同题作文赏析(三篇)

高考作文:2015年福建高考语文同题作文赏析(三篇) 2015年福建高考语文同题作文赏析 僻远幽径,风景独好 张佳滢 清末异代,满目哀凉,梁公一声长叹如惊雷乍响:人人皆畏败而惮先,天下遂以腐坏不可收拾。嗟叹甚哀,然至今日,吾辈亦伤,只因当代之人仍沉湎旧迹,不知创新之可贵,变法乃公器。一味踏履于前人旧迹,一个时代恰似韩松笔下那随时间变化而不进化的机器国度。立于往辈之陈迹,余深知:今日之昏昏逐逐,吾辈呼告奔求者,乃一种敢于创新,不畏变革之力量;乃是一番敢于踏上僻远之幽径,独追一片淳静风光之精神涤荡。 勇于开拓,不惮创新,于当代正是个人锐意进取的不朽诗篇。 国学大师辜鸿铭刚直果敢,百年以前就曾剑指蒙昧之国人: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心为形抑,闻者太息,然民国之人却多是如此,沉湎于前人旧迹,深以大国自居而不知耻,不敢开拓,畏变而惮先,终只能为龙应台所唾弃的沉默的牺牲者,生命只随枯朽之形体而销陨,不复有诗篇存世。而同一时代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身为外国之人,却知道开拓创新之要意,把中华传统之浩瀚文化同欧美科技合而自成有机体系,于战火之中恰似惠风吹拂学子心境,铸就了个人的生命诗篇,更在创新之中突破了有限生命的无常,自书一番风华,成一片萧条中锐意进取之典范。 勇于开拓,不惮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巴尔扎克高昂头颅,傲然而言:我已经粉碎了所有障碍。古语总言多歧路,然,歧路却是创新的根源,看似荒诞谬误的路,往往是民族发展的起点。一如追溯中国之改革开放,正是因总工程师邓小平创新性地在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中引入了市场经济,才赢得了今日的国之腾飞,反观清末慈禧畏变而国门终为列强尖船利炮所破,涕泣之余,不免了悟创新乃民族发展必由之路。 然,老子言坚硬者死之徒并非空穴来风,一味求进求新,抛却公序良俗,本身亦使创新偏离了本质。 而今,我们似乎步入了加谬口中的腐朽时代,信息化之潮奔流,却窒息了个人生活,一味求新求进,处处设立新建筑水利枢纽,却只余下《苍南随想》里余秋雨对这番近乎撕裂自然的大丑的叹惋。无独有偶,践踏公序良俗,以虚假的新奇来博人眼球的网络推手们纷纷身陷囹圄,正是时代奔流中创新偏离本质的道道缩影。 电影《黄金时代》中配乐唱着:总要选择奔流,或冒险出走。人行于路,行而不屐,总要有几分独觅幽径的冒险之心;活在当下,唯有那些尚未开拓的路,才能守得独好的风景,攫取一番精神绦荡。 僻远幽径,勇者独往,纵历风霜,风景和畅。 为自己开路 陈滢 有诗云:林中有两条路,人们永远是走着一条,心中怀念着另一条。人生海海,我们常被外界所影响,随着人潮踏上前人铺好的康庄大道,将自己的初心丢到一边。可在之后的平稳日子里,我们又不禁要问自己:如果当初我走上那条没人走过的路,会怎么样? 可这世上本没有如果,我们能得到的,仅仅是无限的遗憾和追悔罢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要知道,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盲人男孩力排众议,费尽心血攻读英语,最终被英国著名大学录取;《国王的演讲》中的国王,为了克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诈骗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盗窃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侵犯财产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知识要点: (一)行为结构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被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1.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即让对方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1)行为内容:在具体状况下,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调虎离山、掉包类型的欺骗不成立诈骗罪,而是成立盗窃罪。 (2)欺骗方法:语言欺骗与文字欺骗,包括明示或默示的虚假举动表示。 (3)欺骗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 (4)欺骗程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如果处于一般商业惯例许可或者社会容忍范围内,而交易本身还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不具有使他人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不是欺骗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危害行为这一节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辅导:特殊正当防卫 司考刑法辅导:自救行为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未遂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一)概述 1.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三特征: (1)有体性(客观要素):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露。 (2)有意性(主观要素):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而不包括反射动作、睡梦中的举动等等。 (3)有害性(实质要素):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其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危险)。 2.刑法上的行为包括实行行为、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其中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的行为。 (1)实行行为的判断标准: 第一,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而且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着手”属于实行行为的起点)。实行行为通常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但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实行行为,有可能属于预备行为。 第二,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2)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是直接正犯(直接实行犯)。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进而支配犯罪事实的,是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概念。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指以积极的身体举止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他人、物质工具、动物或者自然力等等。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与命令规范。 2.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真正(纯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等。 不真正(不纯正)不作为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法律敎育网 3.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案件可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为角度解释其都成立该罪。 (2)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成立某罪要求客观行为同时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内容。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不作为与作为的相当性取决于行为人应当阻止危险但未排除或者控制既存的危险。 1.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 (1)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产生的监督义务。 (2)基于与法益的无助(脆弱)状态的特殊关系产生的保护义务。 (3)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 2.作为可能性。

2015高考作文带解析

2015年新课标1卷 假定你是李华,你校英文报“外国文化”栏目拟刊登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请给美国朋友彼得写信约稿,要点如下: 1.栏目介绍。 2. 稿件内容; 3.稿件长度:约400词汇 4.交稿日期:6月28日前天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的; 3.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参考答案】 Dear Peter, I'd like to ask you to write an article f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 The “Foreign Cultures” section in our newspaper is very popular among us students. It carries 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Would you please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culture in your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 would especially welcome articles about how Americans spend their holidays and festivals, and the life of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You can write anything relevant so long as it’s interesting and informative. 400 words would be fine. Could we have your article before June 28? 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s, Li Hua 【解析】 试题分析:本篇书面表达属于英文书信,根据提示信息要求给美国朋友彼得写信约稿,内容是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有关提示,弄清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明确三个要点:首先,简单介绍校英文报栏目的情况。2、建议Peter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3、稿件的要求及时间。写作时根据要表达的内容确定句子的时态、语态;就本文而言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态。 4.注意使用高级词汇和句式,以增加文章的亮点。 【亮点说明】本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而且使用了多种句式和结构。比如It carries 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运用了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And we would especially welcome articles about how Americans spend their holidays and festivals, and the life of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运用了宾语从句。此外,文章还使用了大量习语和短语,如be popular among, so long as,look forward to , hear from等。 考点:考查提纲作文。 2015年高考北京卷 假如你是红星中学学生李华。根据以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介绍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面向人艺术家学习捏面人的过程。并以”A Day with a Craftsman”为题,给校刊”英语角“写一篇英文稿件。 注意:词数不少于60.

5.21刘凤科刑法YY讲座笔记整理

5月21日晚19:30 刑法公益讲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 刘凤科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对应讲义P30-P37)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1.解决能否将实害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的问题。但因果关系与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并无直接联系。需牢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两码事!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认定。实行行为导致了实害结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既遂。没有因果关系与无法证明具有因果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的,就是不存在的),在罪的认定上具有完全一样的效果。 3.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必须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可能成立结果加重犯。 4.影响罪数认定。实害结果归属于同一个行为,只可能成立一罪;实害结果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危害行为,则可能成立数罪。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但因果关系错误是指客观因果发展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与本考点无关)、顺序性(P31页最下方案例,行政责任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符合刑法上因果构成。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才可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客观性、顺序性是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某些犯罪必须符合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认为具有因果关系。重点注意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因果关系。 诈骗: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基于将信将疑的心理而处分财物,也成立因果关系。 敲诈勒索:被害人因恐惧心理而处分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须注意:被害人不是基于错误认识或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对行为人的怜悯心理处分财物,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 抢劫:行为人完全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能从自然经验法则判断行为导致法益陷于现实危险,并直接导致实害后果出现,则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如果没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由于其他原因,该结果仍会出现。此情况下,仍应认定危害行为与实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 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 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 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解析: 北京高考作文从2012年开始,在试题上明显偏重于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而今年的试题以二选一的形式出现,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本次命题基本秉承了关注现实、联系社会的命 题思路,更是让每一位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取材,相信每一位考生都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形式。但是想要得高分的话就要求考生在立意上有更高的要求。 从命题形式上来看,都是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 (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题目与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背景紧 密相连,2015年海淀一模试题中已经有过相似的题目,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 试题由导语和题目组成,导语对于作文题目有着明确的提示作用。在试题中列举了林 则徐等英雄人物,限定了学生要选择的“心中的英雄”必须是真正的英雄人物。同时,试 题中明确了英雄人物“为了祖国……”,也对英雄的形象做了解释说明。考生在文章中需 要体现英雄的相应特点。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 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从性格的角度: 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 水滴石穿;软: 上善若水。 l从处世的角度: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非法拘禁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伤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非法经营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骗取出口退税罪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法益:他人现实的身体活动自由,即“现实的自由说”(限定说)。理论上还有“可能的自由说”(非限定说)。 (一)成立条件 1.行为对象:他人(具有身体活动自由的自然人),并要求认识到其自由被剥夺的事实。 2.行为内容: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的身体自由。 (1)直接拘束他人的身体(如捆绑他人四肢,使用手铐拘束他人双手)与间接拘束他人的身体(如将他人监禁于一定场所,使其不能或明显难以离开、逃出)。 (2)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方法。

(3)可以暴力、胁迫方法拘禁他人与利用他人的恐惧心理予以拘禁(如使被害人进入货车车厢后高速行驶,使之不敢轻易跳下车)。 (4)包含作为与不作为方式。 (5)非法拘禁是一种持续行为。 3.非法性:不具有违法阻却事由。 4.责任条件:故意,但不以出卖、勒索财物为目的。 (1)以非法绑架、扣留他人的方法勒索财物的,成立绑架罪。 (2)以出卖为目的非法绑架妇女、儿童的,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3)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非法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数罪并罚。 (二)非法拘禁罪的处罚 1.第1款:“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是一项基本规定,应当适用于前三款。 (1)在行为人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况下,则不能再适用“具有殴打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2)如果侮辱行为表现为暴力侮辱,则不能再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否则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3)如果侮辱行为表现为暴力以外的方式,则应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2.第2款:非法拘禁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 (1)结果加重犯: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是指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结果加重犯),重伤、死亡结果与非法拘禁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直接性要件)。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必须具有预见可能性。 (2)想象竞合犯:行为人明知某种拘禁行为本身会导致他人死亡,却实施该拘禁行为,因而致人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人轻伤的,属于想象竞合犯。法律敎育网 (3)法律拟制:非法拘禁后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使用超出拘禁行为所必需的范围的暴力致人死亡,而没有杀人故意的,才适用《刑法》第238条第2款后段的规定,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2013年司法考试已经结束,很多考生开始了2014年司法考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初期,主要复习刑法和民法部分,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分则部分的名师讲义,本文主要讲解故意杀人罪。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非法经营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骗取出口退税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信用卡诈骗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贷款诈骗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 (1)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 (2)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 (3)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 (4)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 (5)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 2.数罪并罚: (1)强奸过程中杀害前来阻止的第三人的,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比较:抢劫过程中杀害前来阻止的第三人的,只成立抢劫罪一罪,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过程中或者之后杀害被害人的(故意的情形),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比较:强奸妇女、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过失的情形),成立强奸罪的加重犯。

(3)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之后,故意杀害被害人的,数罪并罚。 比较: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非法拘禁之后的暴力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拟制为故意杀人罪一罪。法律敎育网 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行为本身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一罪。 3.牵连犯:为杀人而非法侵入住宅或者毁坏财物。 比较: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数罪并罚。 4.自杀相关行为 (1)相约自杀: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 (2)引起他人自杀:行为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 (3)教唆或帮助自杀。 当教唆、帮助(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帮助不是等同概念)自杀的行为,具有间接正犯性质时,成立故意杀人罪。 第一,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第二,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他人自杀身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 第三,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法益的有无、程度、情况等产生错误,其对死亡的同意无效时,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解析及高分作文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解析及高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根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自拟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1)眼见不一定为实,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2)事物要善于借助外力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解析】高考中作文立意是关键,立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本题既可以从同学们的角度立意,同学们通过显微镜观察蝴蝶,发现的蝴蝶的奥秘,所以我们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可以从蝴蝶的角度立意,蝴蝶的翅膀其实很普通,但她特殊的结构,阳光的照射,才让她有了五彩的翅膀。可见要善于借助外物让自己变得更美。 高分作文 距离,让你我更美 曾经,我们对饮于清辉之下,赏明月,共话婵娟,而如今,小学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颗死寂的星球。那么,再当你执起酒杯时,是否还有“但愿人长久”的忧情?愈近的距离,让充满诗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带来便利、知识的同时,也将我们仅剩的一点意象也剥夺了。在对美好事物进行追求时,我们是不是更应有一份谨慎之心,与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 行走于心灵,徊(徜)徉于红尘的林徽因便是如此。当一位才华横溢的小生为你作出人生第一篇诗歌,当一位才子手执一把油纸伞在雨巷中静静守候只为与你擦肩而过,敏感的心难道不曾为此动容?然而,爱情至美,青涩的花果采摘下恐怕终究会成为一枚苦果的。于是,你保持了一位女子的坚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距离,让两人的故事被传佳话,而不至于让徐志摩和自己都受伤。在这若即若离的朦胧距离中,他们在对方眼中都变得更美好了。 张爱玲曾经说:“白的在天上是一轮明月,而红的则是墙上的一滩(摊)蚊子的血。红的成为了一朵红玫瑰,而白的便成了胸口上的一粒饭米粒。”她这般说,自己也的确有这般体会。曾经,她相信爱情,相信胡成兰,然而情感与空间距离愈来愈近,却将两人都撕扯得体无完肤。距离的拉近并没有给他们之间以丝毫的美感,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后,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诗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 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的一尺距离,人与事的一丈距离,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的)你在我眼中更美。 得分:56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特征19分,扣分0分) 批评:此文意在反向思考,行文有个性,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事例充实。

刑法复习笔记(部分)——刘凤科精讲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 1.概念:刑法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都属于刑法。 2.刑法渊源: (1)在我国,广义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即狭义刑法,其中包含10个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又叫行政刑法)。 (2)我国其他法律中虽然规定有涉及刑事责任的法律条文,但不是独立的刑法法则,并没有规定新的刑事责任内容,而是一种参照规定,即以刑法规定为准判断是否对其定罪处罚,故我国现行刑法不存在附属刑法。 3.立法状态与指导思想。 (1)1979年7月1日通过刑法典(1980年1月1日施行);1997年3月14日修订了刑法典(1997年10月1日施行);迄今为止颁布了10个刑法修正案。 (2)1997年修订刑法有着鲜明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刑法的性质 1.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只规定犯罪刑罚及其二者的关系。 2.刑法保护的利益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利益、国家、社会法益。 3.刑法的制裁手段很严厉,法律后果涉及生命、自由、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 1.打击犯罪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保护人民才是刑法的目的。 2.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刑法目的是指通过刑法意图实现的目标,刑法机能是指刑法显示或者可能发挥的作用。 1.规制机能(行为规范/裁判规范) 2.法益保护机能 3.权利保障机能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概述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1.罪刑法定原则是现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刑罚权,更好的保障国民的自由和人权。 2.德国学者费尔巴哈:“法无明文规定并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刑法第3条后半段才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前半段只是对国家刑罚权的确定,不能将其理解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二)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1.三权分立学说 2.心理强制学说

2015年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立意总结

2015年高考全国各省作文题立意总结 新课标I卷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立意角度】 ①人情与法治、人情与规则; ②小陈:情感与理智;惩戒也是爱的表达;探讨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③父亲:珍爱生命;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④警方:教育和警示人们遵守规则和法制; 新课标II卷 (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位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 工作不分种类贵贱,平凡岗位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①科学家的科研成就; ②平凡人的爱岗敬业; ③摄影师的为艺术而献身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立意角度】 写记叙文,夹叙夹议,表达对英雄的敬仰,英雄精神的传承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立意角度】 托物言志写法。选择某一植物、动物或器物,有深入灵魂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刘凤科刑法知识点01(DOC)

2016刘凤科每日一点之001-013 罪刑法定原则-危害行为 001.罪刑法定原则: 1.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思想渊源: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 3.理论基础: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国民预测可能性)。 4.制约对象:立法人员,司法人员(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与执行人员。 5.内容: (1)成文的罪刑法定:行政法规与规章、习惯与习惯法、判例、国际条约与公约不能创设刑罚法则。 (2)事前的罪刑法定: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3)严格的罪刑法定: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和类推适用,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法规适当。一则明确性要求,即刑法、法的解释、指导性案例、判决书等都要求明确性;二则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则禁止绝对不定刑,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 002.刑法的解释: 1.刑法解释的分类:立法解释的效力等同于法律,高于司法解释;所有的刑法解释都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刑法解释的目标:应采取客观解释论(遵循法律规范的客观含义),不能采取主观解释论(遵循立法原意或立法本意)。 3.刑法解释的态度:严格解释(按照语言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与灵活解释(结合社会生活理解法律语言文字的含义)统一于罪刑法定原则。 4.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不适用于刑法的解释,仅适用于案件事实与证据的判断,即案件事实与证据的认定存在疑问时,应作出有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 5.刑法解释的理由: (1)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并不矛盾。 (2)同一语词在不同法条中可能具有不同含义。 (3)对“等”、“以及其他”、“或者其他”含义的理解,须遵循同类解释的规则。 (4)入罪时举轻以明重(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必须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否则,属于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5)出罪时举重以明轻(当然解释),不需要刑法条文对此有明文规定,因为刑法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6.刑法解释的方法: (1)解释方法被允许,不意味着相应的解释结论被允许,即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刘凤科老师的刑法讲义(word版珍藏版,仅限学习使用)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立法史:1979.7.1通过,1980.1.1施行;1997年3月修订刑法典。修订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 2.广义的刑法与狭义的刑法 广义刑法包括刑法典(包括8个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附属刑法(又叫行政刑法,当前我国不存在附属刑法)。狭义刑法就是指的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 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范罪-刑关系。 2.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法益涉及个人法益、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不同,其严厉性决定了刑法对其他法律实施的保障性。 三、刑法的任务 【相关法条】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知识要点】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机能 刑法的任务是刑法实际承担的职责,刑法的机能是刑法显示以及可能发挥的作用。 1.规制机能。对于犯罪,刑法通过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该犯罪的规范性评价,所以,刑法既是行为规范(具有评价机能与意思决定机能),也是裁判规范。 2.法益保护机能。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就是侵犯法益。 3.权利保障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李斯特语)。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相关法条】

刘凤科教你学刑法

名师教你学系列--刘凤科教你学刑法 2014年12月18日YY公益讲座 关于讲义的变化 总体评价:15年的土豪金版讲义的内容更加丰富,与14年讲义相比,抽取了真题部分和习题部分。真题与习题,独立印刷出版。 1、关于同学反应说15年的土豪金版讲义的理论部分有难度 刘凤科老师说:刑法理论有一定的高度,是一个世界,必须掌握这个世界的基本语言,论述的方式,这样才能和“这个世界的人”对话,所以不要祈求简单的掌握刑法,简单的理论知识已不足以应付司法考试。 笔记组心得分享:二娃说,“简单不是你要走的路”。大家要战胜畏难的心理,好好的把书看完哦~在年前把土豪金版刑法讲义看2遍以上,年后听厚大官网上免费课堂的系统强化班,讲义与听课相结合,相得益彰,能更好的掌握刑法! 2、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一:知识重点更加突出,必考点讲得更加透彻,增加了新例子。通过例子将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说,内容更加充分。 3、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二:对命题老师对最近几年比较重视的知识点,新的理论观点,典型的例子,在讲义中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 插播-- 关于听刘老师的课,看其他机构的的书** (是完全不可取的!) 刘凤科老师认为:大家听他的课是对他授课的肯定,但是,他的书也不比别人的差。外面宣传听他的课,看其他机构的书,是某些机构的一种宣传手段。书和授课是高度统一的,大家应该听谁的课,就看谁写的书,这样对掌握知识更有帮助。 4、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三:对刑法中的一些重要的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作了解读,对其由来作了说明。 刘凤科老师说:这个调整是根据命题方向,命题模式以及命题老师最新的命题动作,司法考试命题的改革而作出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减少大家学习刑法上走的弯路,能够顺利的通过2015年的司法考试! 笔记组心得分享:二娃说,他的的书和授课,看一次,听一遍是不够的,多看几次,多听几遍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小编认为大家都是懂的,所以,如果看一次,看不懂,听一遍,听不明白,也没关系的,学习是有“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不要心急,沉下心来,再看一次,再听一遍,“次数”到了,自然就明白!

(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学习笔记)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都属于 刑法。(注:我国的刑法是1997年的刑法典,单行刑法(惩治外汇的规定);附属刑法我国是没有的)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独立的部门法,由其的特殊性使其有别于 其它的法律: (一)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犯罪与刑法”; (二)刑法保护的利益广泛:个人、国家、社会; (三)刑法制裁的手段严厉:涉及生命、自由及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打击犯罪本身不是刑法的目的,只是手段,而国家 应用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换言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一)规制的技能。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犯罪的规范性评 价。 (二)法益保护的机能。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 (三)权利保障的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 宪章。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述:刑法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罪刑法定原 则;平等适用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中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公权力的刑罚权,更好地保护国民的自由及人权)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概述

(一)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为无明文 规定不处罚。 (二)思想的渊源 1.三权分立说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公权力构建,但是并没有成 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事件,也就是国家分为立法权、司法权 和型证券,三者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以保证权利领域的 罪刑法定。 2.心里强制说:有利于自己做出行为选择,趋利避害。 (三)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时 代主题是民主和自由。 1.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故定罪量刑时需坚持“以事实为 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国民意志的最大尊重,司法 实践不得以民意的最大尊重为借口二亿网民的一件为定罪 量刑的根据,否则会以“民主“的名义侵犯人权,毕竟网 民的一件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2.民主自由,体现为国民享有充分的人权,没有人权,就没 有自由。不允许以后修改的法律去处罚先前没有认定犯罪 的行为;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或者类推适用刑法的做 法更是被禁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同样约 束司法者与执法者,其内容及精神和理念贯穿刑事立法,司法 和执行。 (一)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 才能制定刑罚法则,这是法律主义立场,此即是“成文的罪 刑法定”。行政法规规章,习惯或者习惯法,判例等(包括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不能规定新的刑 罚法则,但是它们能成为理解构成要件要素的材料。此外, 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等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因此刑事领域, 实体法上判决的依据只能是本国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且国际 条约和国际公约不能存在法定刑。

刘凤科 刑法 蓝皮案例

【案例六】 1. 甲乙二人共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行为致使其死亡,两人成立共犯。但甲有伤害故意,成立故意伤害罪,乙有杀人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由于二人成立共犯,因此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应该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将死亡结果归属于甲乙二人,所以甲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的结果加重犯,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责任。该案件不能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因为二人属于共犯,共犯就是解决违法事实的归属问题,因此就应该把共同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归属于共同行为人。(答出共犯,不同犯罪,罪名不同,对死亡结果都要付刑事责任,原理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2. 丙驾车将孙某撞倒的行为导致了孙某受伤,并且具有导致其伤亡的可能性,因丙无违章行为,因此不成立交通肇事罪,但丙对被害人有救助的义务,因丙能救助而未救助孙某,但逃跑导致孙某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因此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既遂。甲乙二人教唆丙不救被害人,使得丙实施了不救助的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因此甲乙二人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若丙因为违章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则丙存在交通肇事的行为但很难评价为交通肇事罪,其逃跑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的情节,刑法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司法解释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该加重情节的成立不要求交通肇事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因此甲乙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需要符合交通肇事基本犯的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因本案中,丙的行为很难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因此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成立交通肇事罪,有逃逸情节,但是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若丙不构成交通肇事,则更不可能认定为逃逸致人死亡,因此丙成立交通肇事罪。根据司法解释甲乙二人成立交通肇事罪共犯。 3. 丙丁先实施了诈骗和敲诈勒索的行为,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犯意转化,直接对被害人实施了压制反抗,强行取得财物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甲在知道丙丁抢劫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取得财物,属于承继的共犯,对抢劫所得的1.2万元,三人都要负抢劫罪的责任。至于甲将 1万元藏起来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并分给丙丁2000元等财物的行为属于抢劫犯罪分子分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案例八】 1. 甲抢劫杀人,误以为被害人死亡而实施了毁尸灭迹的行为而导致被害人死亡,该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因果关系错误中的事前故意。刑法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种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抢劫杀人的行为,行为人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同时成立故意杀人罪,成立想象竞合。之后放火的行为成立放火罪,但死亡结果不能归属于放火的行为,与之前的抢劫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但甲毁灭证据的行为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观点二认为,行为人抢劫杀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前没有因果关系,只能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放火焚烧的行为,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和抢劫致人死亡未遂的想象竞合,后行为成立放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两罪应该数罪并罚。个人认为,刑法理论界通说为第一种观点,行为人抢劫杀人的行为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毁尸灭迹的行为属于通常的介入因素,因此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抢劫杀人的行为,两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应该采取观点一。因甲15岁,甲应该对抢劫、故意杀人、放火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 乙拿起木棍打甲的行为不能评价为正当防卫,因甲的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后乙明知是甲弄来的钱而予以接受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对甲强行搜身并且取走甲的手机的行为,符合压制反抗,强行取得财物的行为,因此成立抢劫罪。乙让甲藏于山洞,属于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藏匿帮助其逃逸的行为,成立窝藏罪。其向追赶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