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数学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九年级数学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小学数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题及答案.docx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题及答案 知识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可以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形 ;也可以分成一个()形和一个()形。 2、梯形的上底长 8厘米 ;下底长 14厘米 ;高是上底的一半。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 ;高是 5厘米 ;梯形的上底是 7 厘米 ;梯形的下底是()厘米。 4、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和是 16米;高是 7米;它的面积是() 5、判断下列各题 ;对的打√ ;错的打× ( 1)两个面积一样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两倍()( 3)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比武知道他的上下底和高() ( 4)一个梯形两底的和是 12米;高是 10米 ;则它的面积是 60平方米() 知识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6、一块梯形的麦田 ;上底是 36米;下底是 54米;高是 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 7、计算下面各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015 148 16 20 8、有一块梯形花地 ;上底是 8米;下底是 10米 ;高是 4.8米。已知每株花占地 0.06平方米 ;这块地能种花多少株? 9、一个梯形的上底是 12分米 ;高是 8分米 ;面积是 108平方分米。这个梯形的下底是多上分米? 10、已知梯形的面积是 20平方分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2分米

6.8分米 11、如图所示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12米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5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12、下图中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3.5平方厘米 ;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7厘米 9厘米 13、用篱笆围城一个梯形养鸡场;一边利用房屋的墙壁 ;篱笆的长是65米;求养鸡长得面积。 15 米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讲义) ? 课前预习 1. “完全重合”的意思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下列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吗,为什么? ①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沿折痕剪开,重叠放置后,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到的两个三角形; ②三棱柱上下底面的两个三角形; ③学生用的含有30°角的三角板(带孔)中内外两个三角形; ④张贴在家中的世界地图和手机上的世界地图. ? 知识点睛 1. 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三角形.三角形可用符号“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符号 “_________”表示.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_相等,____________相等. 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讲精练 1. 如图,△ABC ≌△DEF ,对应边AB =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 应角∠B =∠DEF ,_________,__________. F E D C B A A C B 1 2 O 第1题图 第2题图 2. 如图,△ACO ≌△BCO ,对应边AC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图,△ABC ≌△DEC ,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如图,△ABC ≌△CDA ,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E D C B A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 不要忘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一丶填空。 (1)13.6公顷=()平方米67000平方米=()公顷6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0.48平方米=( )平方分米 4.8平方米=()平方分米62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2公顷=()平方米 1.2平方千米=()公顷 650平方分米=()平方米35000平方米=()公顷(2)两个()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一个梯形的上底4米,,下底3米,高6米,面积是() (4)一个梯形上底12米,比下底短6米,高6.5米,它的面积是()(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6.5平方分米,上下底之和是13厘米,这个梯形的高是()(6)一个梯形面积是12平方米,高是3米,上底2.3米,下底是()(7)一个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56厘米,高是12厘米,面积是()三、判断,对的在()里面“√”,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面积大。()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 (4)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高一定相等。()(6)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7)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四、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 (1)上底1.6m,下底3.9m,高:2m (2)上底8dm,下底4dm,高0.6m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讲义梯形及等腰梯形(含解析)(2020年最新)

第19讲梯形及等腰梯形 知识定位 讲解用时:3分钟 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 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梯形及等 腰梯形。梯形和等腰梯形属于四边形章节,选择填空中会涉及到,也经常出现在几何大题中,是中考考查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熟练掌握一般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及它们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并处理含梯形的综合类型题目. 知识梳理 讲解用时:20分钟 梯形的认识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概念记清楚哦) 一般梯形梯形标注: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哦

梯形的分类 2、梯形的分类:一般梯形、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AB//CD AB//CD AD≠BC AD=BC AD⊥CD AD不平行BC 梯形的中位线 3、梯形的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上的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你知道怎 么证明 吗? EF//AB//CD EF=1 2 (AB+CD)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性质3:等腰梯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边的垂直平分线) ∠A=∠B AC=BD 虚线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C=∠D 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1:同一底边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判定3:利用定义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 练习题

小学数学新版五年级上册 梯形面积 一、填空。 1、 4.8平方米 =( )平方分米 62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1.2公顷 =( )平方米 1.2平方千米 =( )公顷 650平方分米 =( )平方米 35000平方米 =( )公顷 2、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 )×( )÷2 3、根据梯形的面积公S =(a+b)×h ÷2可得:h = , a = , b = 。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 5、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平均长度是30㎝,高是8㎝,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2。 6、如右图E 是梯形ABCD 的下底BC 的中点,已知长方形的面积ABED 的面积是24㎝2,梯形ABCD 的面积是( )㎝2。二、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 ) 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 3、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再乘以梯形的高就的它的的面积。 ( ) 三、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5 76 28 2.8 60 3.8 2 30 62 8.5 4.8

四、解决问题。 1、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上底的2.5倍,高是上底的一半,求梯形的面积。 2、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长15m,下底长25m,高是18m,如果每平方米蔬菜收入40元,这 块菜地的总收入多少钱? 3、一个梯形的上底长18㎝,下底长22㎝,高16㎝,它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 四边形的底是25㎝,高是多少厘米?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上、下的和是20米,高是多少米? 5、一块梯形晒谷场的面积是96平方米,已知它的上底是10米,高是8米,下底是多少米? 6、一个加工厂运来一批钢管。把它堆成梯形形状,最高层有10根,最下层有18根。每相邻两层都相差1根,这对钢管共有多少根?

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知识提要 1.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 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2. 等腰梯形性质 ①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②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 等腰梯形判定 ①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②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 重心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就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重心就是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一、基础练习 1.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 BC, A . 30° B . 45° C. 60° D. 80°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 BC,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0,以下四 个结论: ① / ABC= / DCB,② 0A=0D, ③/BCD=Z BDC,④S ZAOB=S A DOC.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女口图,等腰梯形ABCD 中, A B / DC,AD=BC=8,AB=10,CD=6,贝U梯形 ABCD的面积是() A. 1615 B. 16 5

C. 32、15 D. 16.17 3. 4. 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 BC, AD=5, AB=6, BC=8, AE / DC,贝U △ABE的周长是( ) A . 3 B. 12 C. 15 D. 19 (2010金华)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 / CD,对角线 AC平分/ BAD, / B=60° CD=2cm,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 ( )cm2. 5. 6. 7. A. 3、3 C. 6.3 若等腰梯形的 上、面积是( ) B. 6 D. 12 下底边分别为 A. 16.3 B. 8 3 C. 1和3, 一条对角线长为 4、3 D. 2.3 4, 则这个梯形的 已知梯形的两底边长分别为6和8, —腰长为7,则另一腰长 是_______________ .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 BC,对角线AC丄BD于点O, AE丄BC, DF丄BC,垂足分别为E, F,设AD=a, BC=b,则四边形AEFD的周长是( ) A . 3a+b B. 2 (a+b) C. 2b+a D. 4a+b a的取值范围 C 8.沪杭高速铁路已开工建设,某校研究性学习以此为 课题,在研究列车的行驶速度时,得到一个数学问 题.如图,若y是关于t的函数,图象为折线O-A-B- C, 17 其中 A (t1, 350), B (t2, 350), C (一,0),四 80 y 3?0 ]7 30 13731 A. B.—— C.——D. 51680160 O 边形OABC的面积为70,则t2-t i=( ) 9.如图,在梯形ABCD中,AB / DC , DB平分/ ADC,过点A作AE / BD,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且/ C=2/E. (1)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2) 若/ BDC=30°, AD=5, 求CD 的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人教版)

梯形 教学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 教学过程 想一想: 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下关系图中的有关部分: 画一画: 画一个梯形,并指出梯形的上、下底,画出梯形的高。 问题教学

问题1:根据刚才的画图,请给梯形下一个定义,并说说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与建议:(l)让学生自己给梯形下定义,有助于训练学生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如果学生定义时,遗漏了“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教师可举及例(2)对梯形的定义,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组对边平行且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为什么?教师可用反证法的思想说理。然后,板书完成“想一想”中的关系图,并结合图表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3)梯形的高是指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在计算面积时高即为上下两底(平行线)间的距离,也就是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画高时可以从上底任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段,一般常从上底的两端向下底作垂线段可方便地构造直角三角形,便于计算。) 问题2:如图4.9-1,在(1)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 CD,且CD⊥BC;在(2)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 CD,且AB=CD。请你给这两种四边形命名。(说明与建 议:学生说出图(l)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图(2)是等腰梯形,通常不会有困难;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图(1)中CD⊥BC,那么CD⊥AD吗?(CD⊥AD,且指出:CD就是直角梯形的高)当CD⊥BC时,另一腰AB可以垂直BC吗?为什么?(若AB⊥BC,那么四边形ABCD就成为矩形了,不再是梯形。)在图(2)中,上底AD与下底BC能相等吗?(不能,否则四边形ABCD成为平行四边形,不再是梯形。) 练一练:课本例1后练习第l、2题。 问题3:观察图4.9-2中的等腰梯形ABCD,猜想它还可能具有哪些特殊性质。并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说明与建议:(l)教师要用微笑、点头、赞叹、激励的表情和话语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2)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猜想:∠B=∠C,∠A=∠D,∠A+∠B=,∠C+∠D=, 是轴对称图形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等腰梯形特有的性质---等腰梯形的底角相等。 (3)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可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交流,教师给以引导,鼓励证明多样化,如课本第174页的证法。教师可提醒学生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一性质。并指出:这种证法的实质是把一腰平移,从而构造出等腰三角形;对

梯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梳理

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判定与性质 一、 考什么(知识梳理) 考点一:梯形及特殊梯形的定义: 1、 梯形: 2、 等腰梯形: 3、 直角梯形: 考点二: (1) 梯形的性质: ①两底平行 ②梯形的面积S= 1 2 (a+b)h (2)等腰梯形的性质 ①、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 。 ②、等腰梯形的对角线 。 ③、等腰梯形的对角 。 考点二:等腰梯形的判定 1、两腰相等的 是等腰梯形。 2、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 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两条对角线 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二、 怎么考(例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DC ,AC ⊥BD 于点O ,过点A 作AE ⊥BC 于点E ,若BC=8,AD=2,则tan ∠ABE=__________。 例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90,∠C=45,AD=1,BC=4, E 为AB 中点,EF ∥DC 交BC 于F. 求EF 的长. 例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90°,AB=8,3 4tan =∠CAD ,CA=CD , B F C A D 图 2 E 图1

E 、 F 分别是线段AD 、AC 上的动点(点E 与点A 、D 不重合),且∠FEC=∠ACB ,设DE=x ,CF=y. (1)求AC 和AD 的长; (2)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当△EFC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x 的值. 例4、如图4,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6.BC=I6。E 是BC 的中点.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D 向点D 运动:点Q 同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 出发.沿CB 向点B 运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运动. 当运动时间t =_______ 秒时。以点P ,Q .E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5、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D ⊥DC ,AB=BC ,且AE ⊥BC . (1)求证:AD=AE (2)若AD=8,DC=4,求AB 的长 三、课堂练兵(课堂训练) 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若AD=3,BC=7,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AD =BC , 点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 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HGF =∠GHE (B)∠GHE =∠HEF (C)∠HEF =∠EFG (D)∠HGF =∠HEF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C E 是∠BCD 的平分线,且CE ⊥AB ,E 为垂足,BE =2AE , 若四边形AECD 的面积为1,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 4、如图,六边形ABCDEF 的六个内角都相等,若AB =1,BC =CD =3,DE =2,则这个 六边形的周长等于______. 第12题 B G

梯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梯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中考要求 基本要求:会识别梯形、等腰梯形;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略高要求:掌握梯形的概念,会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例题精讲 相关概念定理 1.定义: 四边形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这样的特殊四边形就叫做梯形.研究梯形主要是研究两类: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A B C D A B C D A D B C ???? ∥ 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 A B C D A D B C A D B C ? ?=? ??? ∥峛.A B C D D A B C B A A D C B C D A C B D ∠=∠∠=∠=是等腰梯形,,, 3. 直角梯形 A B C D C B A B A B C D A D B C ?? ⊥???? ∥ 是直角梯形. 4.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123 4l l l l A B B C C D ???==? ∥∥∥1111 1A B B C C D ==. 5.中位线定理 C B A D 底角腰底高 B C A D C A B D l 4 l 3 l 2 l 1D 1C 1B 1 A 1D C B A

⑴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ABC ?中: 11 22 AM BM MN BC MN BC AN CN =??=? =?∥,. ⑵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ABCD 中: AB CD AM DM BN CN ?? =???=? ∥() 1 2MN AB CD MN AB CD =+∥∥, 二、等腰梯形 1. 等腰梯形的性质 ①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②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2. 等腰梯形的判定 ①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模块一 梯形的概念 【例1】 梯形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______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梯形中平 行的两边叫做底,按______分别叫做上底、下底(与位置无关),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______,两底间的______叫做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边的梯形叫做______;两腰______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例2】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中______的两个角相等,两腰______,两对角线______,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______就是它的对称轴. 【例3】 等腰梯形的判定:______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______的梯形是 等腰梯形. B N C M A B N C A M D

八年级数学梯形概念及等腰梯形的特征及识别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

初二数学梯形概念及等腰梯形的特征及识别华东师大版【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梯形概念及等腰梯形的特征及识别 二. 重点: 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转化思想及方法。 三. 难点:转化方法。 四. 知识精讲及例题分析 (一)知识梳理。 1. 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 梯形的表示:梯形ABCD,AD∥BC。 3. 特殊的梯形: ①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②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梯形的关系。如下图。 4. 等腰梯形的特征 ①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②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④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底的垂直平分线。

5. 等腰梯形的识别方法。 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 梯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①平移一腰: ②作高: ③延长两腰: ④平移对角线: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AD=3,AB=4,BC=7,求:∠B的度数。 分析:将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解:过点A作AE∥CD,交BC于E。 又∵AD∥BC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EC=AD=3,AE=DC ∵等腰梯形ABCD,AD∥BC, ∴DC=AB ∴AE=AB=4 又∵BE=BC-EC=7-3=4 ∴AB=AE=BE 即△ABE为等边三角形 ∴∠B=60° 例2. 已知等腰梯形的高为3cm,它的上底为3cm,一个底角为45°,则这个梯形的下底长为__________cm。 分析:作梯形的高将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从而解决问题。 解得:9cm 例3. 在梯形ABCD中,AD∥BC,AD=5,BC=9,∠B=80°,∠C=50°,求AB的长。 分析:延长梯形的两腰,将梯形问题转化到两个三角形中去解决。 解法一:延长BA、CD交于点E。 ∵AD∥BC,∴∠ADE=∠C=50° 在△ECB中,∠B=80°,∠C=50° ∴∠E=180°-∠B-∠C=50° ∴∠E=∠ADE ∴AD=AE=5 又∵∠E=∠C ∴BE=BC=9 ∴AB=BE-AE=9-5=4 答:AB的长为4。 注:解法二自己试证一下。此题还有其它作法 例4.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BD,AD=4,BC=10,求梯形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 一、看图填一填。 观察发现:右边的()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的.它的底是梯形的().高是梯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二、小法官。 1.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越大.面积就越大。()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梯形的面积大于三角形的面积。() 三、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四、填表。 上底(m) 1.8 7.5 6.4 下底(m) 3 10.2 4.8 12 高(m) 2.5 8.4 10 面积(m2) 28 70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一块梯形麦地.上底是76米.下底是120米.高50米.一共收小麦931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多少千克? 2.一块梯形土地面积是16平方米.上底是4.6米.高是3.2米.下底是多少米? 六、一块菜地一面靠墙.用42米的篱笆刚好把菜地的三条边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第3课时梯形的面积 一、平行四边形上底与下底之和高2倍底×高(上底+下底)×高÷2S=(a+ b)h÷2 二、1.× 2.× 3.× 三、S=(a+b)h÷2=(8+4)×3÷2=12×3÷2=18(cm2)S=(a+b)h÷2=(10+6)×6÷2=16×6÷2=48(dm2) 四、25674.34 五、1.(76+120)×50÷2=196×50÷2=9800÷2=4900(平方米)9310÷4900=1.9(千克)答: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1.9千克。 2.解:设下底是x米。(4.6+x)×3.2÷2=16(4.6+x)×3.2÷2×2=16×2(4.6+x)×3.2÷3.2=32÷3.2 4.6+x-4.6=10-4.6x=5.4答:下底是5.4米。 六、42-15-18=9(米)(15+18)×9÷2=33×9÷2=297÷2=148.5(平方米)答:菜地面积是148.5平方米。

初中数学八年级《等腰梯形》公开课教案附课后导学练习题

三和中学新授课教学案 初二年级数学学科编制:黄周华审核:朱燕黄荣 预计上课时间第周。施教日期:2015年月曰第周星期

初二年级数学学科课堂作业布置梯形共3教时第 3 教时)班级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

一、预习作业: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 2、梯形ABCD中AD// BC,请你连接两腰AB、CD的中点EF,度量上 底AD、下底BC及EF的长;判断上述三条线段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二、例题探讨; 1、基本练习 ①已知梯形上底8厘米,下底为10厘米,则中位线为________ ②已知梯形中位线长9厘米,一底长12厘米,则另一底为 ______________ ③等腰梯形中位线长6,腰为4,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 梯形上底长为a, 下底为b,中位线为m,高为h,贝U m ______ a= 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 梯形面积= 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 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FG为梯形中位线,DE=4,则FG= ______________ ; 2、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FE//GH , C, E为AG的三等分点AB=3, GH=6,求CD, EF 的长 三、课堂测试: 1、梯形两底的差是4,中位线长是8,则上底是________ ,下底长是_________ 。 2、梯形的面积为16cm2,高为4cm,它的中位线长为_____________ cm. 3、如图所示的三角架,各横木之间互相平行,且PA=AE=BE,PD=DF=FC. EF=40cm则AD= ____ c m。 4、如图,梯形ABCD中,AD/ BC, E是腰AB的中点,且DE X CE.你能说明 DC=AD+CB 吗? 家庭作业得分: 1、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60 °上下底长分别是2cm和6cm,则腰长为_______ 。 2、直角梯形一腰长10cm,则一条腰与底边所成的角是30 °则另一腰长为 cm。 3、等腰梯形的两底长为4cm和10cm,一底角为45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 F B D 5、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五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XXXXX:[认知目标]: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XXXXX: 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XXXXX: 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学准备】 XXXXX:教学课件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图片若干直尺、量角器、剪刀等

【教学过程】 XXXXX: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平面图形,你们都知道哪些?(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 2、透明色带操作。师:请同学们用信封里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透明色带交叠,看看可以交叠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1)生展示交叠的图形。(2)师:你们交叠出了许多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3)生自由回答 3、揭示课题。(1)师:交叠出的都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另一个平面图形“梯形”(出示课题)。 【说明: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交叠操作和与已知的平面图形比较中进一步感知梯形的本质属性,为后面进行梯形知识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 1、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1)定义(2)各部分名称(3)特征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数学中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K12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通过猜想、验证、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乐于合作的精神,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猜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再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唤起学生的回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到了沟通,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校庆快到了,老师想在班上做一个梯形的展示栏,上底80厘米,下底120厘米,高70厘米,做这样一个展示栏要用多大的卡纸是求什么? 梯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容易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实际情境呈现梯形,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梯形及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梯形定义 : 2、基本概念(如图): 底: 腰: 高: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3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 .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 . 4、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 中,若 ,则 . 【注意】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1、先判定它是梯形。 2、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梯形中位线性质: . (强调:梯形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例如图,梯形ABCD中,AB//CD,AD=BC,延长AB到E,使BE=DC,连结AC、CE.求证AC=CE. 分析:1、先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到AC=BD; 2、再证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CE=BD,所以AC=CE.. 例1、.如图,等腰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是3cm和5cm,一个角是45°,求等腰梯形的面积. 【变式练习】 1.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DC,E是BC的中点,AE、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结AC、BF. (1)求证:AB=CF; (2)四边形ABFC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你的理由. 2.(2010广州白云山模拟,6)四边形ABCD中,∠A∶∠B∶∠C∶∠D=2∶1∶1∶2,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 ) A.菱形 B.矩形 C.等腰梯形 D.平行四边形 3.(2010天津塘沽模拟,6)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中位线EF与对角线AC、BD交于M、N两点,若EF=18 cm,MN=8 cm,则AB的长等于( ) A.10 cm B.13 cm C.20 cm D.26 cm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习题)例题示范 例1:已知:如图,C 为AB 中点,CD=BE,CD∥BE.求 证:△ACD≌△CBE. 【思路分析】 ①读题标注: D D B B ②梳理思路: 要证全等,需要三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边相等.由 已知得,CD=BE; 根据条件C 为AB 中点,得AC=CB; 这样已经有两组条件都是边,接下来看第三边或已知两边的 夹角. 由条件CD∥BE,得∠ACD=∠B. 发现两边及其夹角相等,因此由 SAS 可证两三角形全等. 【过程书写】 先准备不能直接用的两组条件,再书写全等模块.过程书写中需 要注意字母对应. 证明:如图 ∵C 为AB 中点 A C E A C E

∴AC =CB ∵CD ∥BE ∴∠ACD =∠B 在△ACD 和△CBE 中 AC = CB (已证) ACD = B (已证) CD = BE (已知) ∴△ACD ≌△CBE (SAS )

E C 巩固练习 1. 如图,△ABC ≌△AED ,有以下结论: ①AC =AE ;②∠DAB =∠EAB ;③ED =BC ;④∠EAB =∠DAC . 其中正确的有(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E A A 1 F E B C 2 B D C D 第 1 题图 第 2 题图 2. 如图,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1=∠2,BF =EC ,要使 △ABC ≌△DEF ,还需要添加一组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也可以是 ,理由是 ; 这个条件还可以是 ,理由是 . 3. 如图,D 是线段 AB 的中点,∠C =∠E ,∠B =∠A ,找出图中的 一对全等三角形是 ,理由是 . A C A G D F H

八年级数学《梯形概念与等腰梯形性质》教案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梯形是与平行四边形并列的另一种特殊四边形,它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梯形也是本单元研究的最后一类四边形,在学习了梯形之后,可对四边形进行一个分类。教科书一般的梯形外,重点研究一种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 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使学生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掌握等腰梯形同上底上的两底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⑵会将四边形分类 2、能力目标: 通过定理或例题的证明,使学生领会化未知为已知,用已知求未知、化难为易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㈢.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梯形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 本课的难点是灵活的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㈣教材处理: 本节课有以下内容:⑴四边形的分类;⑵梯形及其相关的概念;⑶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证明; ⑷例题 1、对于梯形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点:都是凸四边形;⑵它们的区别:平行四边形是有两组对边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即平行四边形平行的边是相等,而梯形平行的边是不能相等的;⑶对于上、下底(这是习惯叫法,不是定义)是以长短来区分的,而不是指位置关系。 2、在研究梯形时,常用的辅助线是平行移动梯形的一腰或一条对角线,或者从梯形上底的两个端点作梯形的高,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关于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问题,应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来解决梯形问题。所以学好本大节内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会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掌握的知识来研究新问题,教学中要使学生熟悉本大节中常用的辅助线,并明确这些辅助线对于问题转化的作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当证得新定理之后,要注意直接引用它们,不要再添加辅助线重复定理的证明过程。 在时间安排上,对于第1、2部分只能用较少的时间,而应把主要时间用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证明上。 二、说教法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咬得碎碎的”,一口一口地塞给学生。因此,本节课,在教法上仍采用指导-自学的方式,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自学,由师以问题的形式出一些导读提纲以帮助学生进行自学。 四、说教学过程 ㈠复习引入:本过程是复习已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为引入新课作准备,同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梯形,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用已知求未知、化难为易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㈡新课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包括阅读课本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5~96例3及练习二十一第2、3、4题。 教学目标: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让学生回忆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的。)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梯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 思考: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提醒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 3.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指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1)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