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导读: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有年轻化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3]。……

痛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有年轻化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3]。临床表现如下: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部分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该部位。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少数患者无间歇期,初次发病后呈慢性关节炎表现。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4.肾脏病变

(1)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间质,导致慢性肾

小管一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

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结石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在泌

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结石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

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和积水等。

(3)急性尿酸性肾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大量尿酸

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晶体。多由

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原因引起。

1例双足跖趾关节痛风石切除术后伤口不愈合病例报告及护理体会

1例双足跖趾关节痛风石切除术后伤口不愈合病例报告及护理体会 痛风石是常见的代谢紊乱所至的疾病,由于关节处肿块未及时清除而形成尿酸结晶沉积,传统的外科处理为切开刮除、清理,多数患者还需再次清创缝合,反复多次伤口才能缓慢愈合,需时较长,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单纯的外科手术配合换药治疗患者复发的几率较大,患者痛苦。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近年来我科开展比较多的一种新型伤口治疗方法,主要表现为帮助伤口内残存的结石充分引流,保证伤口床的清洁,从而加速肉芽生长,降低复发率。我科自制外用中药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创面,疗效显著。现有一例双足第一跖趾痛風石刮除术后伤口不愈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换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伤口愈合。现报道如下。 标签:双足跖趾关节;痛风;伤口不愈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双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10+年,加重伴右侧破溃1+月”于2015年12月22日10时08分以”痛风”收入院。入院症见:步行入院,正常面容,右侧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破溃,可见大小约2 cm*2 cm*2 cm隆起,左侧第一跖趾关节可见大小约1.5 cm*1.5 cm*1.5 cm隆起,无皮肤破溃、脓液流出等,精神可,饮食尚可,睡眠可,二便调。处理:12月24日予手术治疗,“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多发痛风结石刮除术”。术后第五天伤口仍不愈且红肿明显,测当时生命征:T:37.3,P:72次/分,R:22次/分,BP:145/85 mmHg。患者神清、精神软,患者自述双足跖趾关节疼痛。查看检查结果:尿素7.20 mmol/L、尿酸 537.40 μmol/L、甘油三酯2.55 mmol/L,凝血功能正常;患者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12月29日检查患者双足部肿胀,第一跖趾红肿明显,切开引流处伤口肉芽暗红,可见骨膜,分泌物为淡血水偶有少量泥沙样结石,伤口周围皮肤浸渍明显,医生已拆掉缝线,行清创换药。伤口大小:左足:1.8 cm×1.8 cm×1.3 cm;右足:1.2 cm×0.8 cm×0.5 cm;伤口基地部颜色:85%红色;15%黄色。可见少量腐肉及凝血块。大量血性渗出液。打开敷料后未闻及明显异味。伤口周围皮肤红肿明显而且严重浸渍。 1.2 方法 1.2.1 伤口评估 按照RYB伤口分类法将2期或延期愈合的伤口,按组织形态区分为红、黄、黑混合型伤口。

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历分析

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 历分析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历分析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30岁,身高179cm,体重100kg,因“胡语、行为异常1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己到派出所求助,神情紧张害怕,称自己有精神病,耳边出现了幻听,听到有人叫他快跑,民警询问后患者不能说出准确地家庭地址和身份信息,无法查找身份信息,派出所民警见其言行异常,怀疑可能存在精神障碍,遂送至我院就诊,门诊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诊断收治我科住院治疗。院外否认冲动、打人、毁物行为,否认厌世言行。饮食、睡眠情况不详,大小便情况不详。 既往史:不详。自诉有高血压病史,院外服用厄贝沙坦;有梅毒史,未治疗。 家族史:不详 入院查体:脉搏 99次/分呼吸 17次/分血压 156/105mmHg 体温℃。余未见特殊。 入院诊断:1.惊恐发作 2.高血压病2级,中危 3.梅毒 4.高尿酸血症辅助检查:液常规:尿比重↑;生化: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尿酸530μmol/L↑;总胆红素μmol/L↑;游离脂肪酸L↑;C反应蛋白L ↑;血常规:白细胞×10^9/L、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176g/L↑;雌二醇512μmol/L↑;凝血功能、毒品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男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头颅CT等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用药: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日×36天;氯硝西泮片2mg/日×18天;帕罗西汀片(乐友)20mg/日×12天;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予休息、精神科监护和氯硝西泮、帕罗西汀口服治疗,病情好转明显。治疗后患者意识清,定向力完整,接触交谈合作,情绪良好,行为未见异常,自知力存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来院,主动要求办理出院手续。目前无躯体不适,病情好转出院。 二、临床药师分析 1.精神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文献显示奥氮平片可致高尿酸血症,其原因可能与奥氮平引起的患者的血脂浓度、体重和血糖控制不利继而引发的代谢谢综合征有关。研究认为,血尿酸水平与BMI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与中心性肥胖尤其相关。可能因为肥胖患者进食过多,脂肪在皮下、腹部或内脏器官积贮,脂肪动用产生热量供机体需要时,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阻碍了血尿酸排泄,使血尿酸水平增高。也有研究报道血浆瘦素与血尿酸水平明显相关,提示瘦素可能是肥胖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致病因子,认为瘦素可用于标示肥胖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资料显示,血尿酸(BUA)水平及高尿酸(HUA)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上升。另外,女性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奥氮平对中枢DA受体的阻滞作用,可引发泌乳素水平升高,当体内泌乳素过多时,可以抑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并直接影响卵巢的性激素合成,使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下,减少了尿酸的排泄。该患者的BMI=>30,属于肥胖,同时患者有高血压病2级、中危,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尿酸530μmol/L↑;总胆红素μmol/L↑;游离脂

高尿酸血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尿酸血症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痛风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风湿科 病症体征:尿酸化异常,痛风结节,高血压 疾病介绍: 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 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 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阐明,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 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属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 多种原因引起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一.原发性痛风以往在我国认为比较少见,但近年来由于营养条 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以及引起对本病注意等因素,已有较多发现。患病率 随年龄而渐增,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 大多在经绝期后。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多属常染色体遗传,少数 属伴性遗传。脑力劳动者及经济营养良好阶层发病较多。痛风病程颇长,未累 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寿命,且可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如防治不当,不仅急性发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 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痛风患者的自然病程及临床表现 大致可分下列四期:①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③ 痛风发作间隙期(INTER-CRITICALGOUT),④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CHRONICTOPHACEOUS)。(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盐浓度随年龄而 升高,又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平均为3.6MG%,性成熟期后男 性高于女性约1MG%,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年龄后 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不少高尿酸血症病者可以 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血清尿酸盐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则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机会愈多。痛 风的发病年龄以40岁左右达最高峰。(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 见的首发症状,好发于下肢关节,典型发作起病急骤,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觉时 还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脚痛而惊醒,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关节及周围 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痛甚剧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盖。大关节受

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历分析

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历分析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30岁,身高179cm,体重100kg,因“胡语、行为异常1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己到派出所求助,神情紧张害怕,称自己有精神病,耳边出现了幻听,听到有人叫他快跑,民警询问后患者不能说出准确地家庭地址和身份信息,无法查找身份信息,派出所民警见其言行异常,怀疑可能存在精神障碍,遂送至我院就诊,门诊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诊断收治我科住院治疗。院外否认冲动、打人、毁物行为,否认厌世言行。饮食、睡眠情况不详,大小便情况不详。 既往史:不详。自诉有高血压病史,院外服用厄贝沙坦;有梅毒史,未治疗。 家族史:不详 入院查体:脉搏 99次/分呼吸 17次/分血压 156/105mmHg 体温℃。余未见特殊。 入院诊断:1.惊恐发作 2.高血压病2级,中危 3.梅毒 4.高尿酸血症 辅助检查:液常规:尿比重↑;生化: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尿酸530μmol/L↑;总胆红素μmol/L↑;游离脂肪酸L↑;C反应蛋白L↑;血常规:白细胞×10^9/L、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176g/L↑;雌二醇512μmol/L↑;凝血功能、毒品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男性激素、甲

状腺功能、心电图、头颅CT等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用药: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日×36天;氯硝西泮片2mg/日×18天;帕罗西汀片(乐友)20mg/日×12天;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予休息、精神科监护和氯硝西泮、帕罗西汀口服治疗,病情好转明显。治疗后患者意识清,定向力完整,接触交谈合作,情绪良好,行为未见异常,自知力存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来院,主动要求办理出院手续。目前无躯体不适,病情好转出院。 二、临床药师分析 1.精神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文献显示奥氮平片可致高尿酸血症,其原因可能与奥氮平引起的患者的血脂浓度、体重和血糖控制不利继而引发的代谢谢综合征有关。研究认为,血尿酸水平与BMI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与中心性肥胖尤其相关。可能因为肥胖患者进食过多,脂肪在皮下、腹部或内脏器官积贮,脂肪动用产生热量供机体需要时,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阻碍了血尿酸排泄,使血尿酸水平增高。也有研究报道血浆瘦素与血尿酸水平明显相关,提示瘦素可能是肥胖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致病因子,认为瘦素可用于标示肥胖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资料显示,血尿酸(BUA)水平及高尿酸(HUA)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上升。另外,女性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奥氮平对中枢DA受体的阻滞作用,可引发泌乳素水平升高,当体内泌乳素过多时,可以抑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并直接影响卵巢的性激素合成,使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下,减少了尿酸的排泄。该患者的BMI=>30,属于肥胖,同时患者有高血压病2级、中危,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尿

卓顶精文2019中国痛风诊疗指南.docx

2019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NHANES)的数据显示,美国痛风患病率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19—2019年的3.76%。一项基于120万英国人的健康档案大数据显示,2019年英国痛风患病率约为2.49%。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RheumatismDataCenter,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男∶女为15∶1。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首次痛风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μmol/L,女性为516μmol/L。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男性为41.2%,女性为29.8%),其次为乏力和发热。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痛风临床实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如别嘌醇的超敏反应,本指南工作组所进行的前期调查显示,该问题为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关心的首要问题;(2)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3)国外指南中的痛风治疗药物与我国临床实践不完全相符,如苯溴马隆未在美国上市,美国痛风指南推荐促尿酸排泄应使用丙磺舒,但我国临床实践中促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马隆;(4)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尚未及时将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高频超声和双源CT)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领域新证据,尤其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证据纳入。综上,为更好地指导我国风湿免疫科临床医师制定恰当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依据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制订了2019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推荐意见1: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1977年AC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2019年的痛风分类标准(2B) 当前国内外有多个痛风分类标准。2019年ACR和EULAR更新的痛风分类标准较其他标准更加科学、系统与全面。该标准适用于至少发作过1次外周关节肿胀、疼痛或压痛的痛风疑似患者。对已在发作关节液、滑囊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者,可直接诊断痛风。该标准包含3个方面,8个条目,共计23分,当得分≥8分,可诊断痛风。但该标准纳入的受试对象与我国人群存在种族差异,是否对我国痛风患者有完全一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