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

1.根据大气温度铅直分布特征和大气铅直运动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正午=90°-φ+δ;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23.5sinN°式中N°以度为单位,实际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3北半球可照时数变化规律

可照时数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夏季加长,冬季缩短

4、地面有效辐射时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地面辐射(Eg)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a)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状、风、海拔、地面状况等。

地面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增大;空气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减弱;

空气湿度大时,有效辐射减弱;云量多云层厚时,有效辐射减弱;

风力加大,有效辐射减弱;海拔增大,有效辐射增大;粗糙地表比平滑地面有效辐射大。

5.为什么潮湿土壤地面温度日较差比干燥土壤的小?

分析:从热容角度分析,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很多,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水上升的温度比空气少的多。因此干燥土壤地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极差更大。

从导热的角度分析,空气导热更快,热能传递快,吸收快,散失也快,因此干燥土壤地比潮湿土壤地先升温,先降温变化领先于潮湿土壤地。

从潜热交换的角度分析,温度高时潮湿土壤地水分蒸发作用强于干燥土壤地,因此潮湿土壤地实际获得的辐射能小于干燥土壤地,所

以其温度极大值比干燥

土壤地小。同理,潮湿土壤地的空气湿度大于干燥土壤地,温度低时,其水汽凝结作用大于干燥土壤地,由此回收蒸腾水汽的内能。因此其温度极小值大于干燥土壤地。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白天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

夜间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

塑料大棚充分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通过卷膜能在一定范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例如:在白天,当土壤比较干燥时,地面净辐射R用于空气增热的热量P较多,而土壤蒸发消耗的热量LE 和传给下层土壤的热量B都很少,使地表热量收支差额较大,土壤表层增温较快,同时塑料大棚内的温度就会上升。土壤比较潮湿时,则用于土壤蒸发的热量较多,LE显著增大,使地表层热量收支差额减小,故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7.大气稳定度的三种情况。

大气稳定度:大气对空气铅直运动加强或抑制的能力。

三种情况:稳定状态,不稳定状态,中性状态。

8.空气相对湿度日、年变化及成因。

日变化:在绝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反向;

T ↑地面蒸发强度↑ e↑;T ↑ E↑并且E↑比e↑快,因此T ↑ r↓,同理T ↓

r↑。

在大型水体的周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同向;

海陆风:昼:吹海风,潮湿;夜:吹陆风,干燥

年变化:在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反向;

T ↑地面蒸发强度↑ e↑;T ↑ E↑并且E↑比e↑快,因此T ↑ r↓,同理T ↓

r↑。

在季风气候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同向;

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潮湿;冬季风,来自内陆,干燥。

9、道尔顿蒸发公式、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主要因子及其影响

公式:W=A’ (E-e)/P 式中:W表示水面蒸发速率,E为饱和水汽压,e为实际水汽压A’为与风速有关的系数,P为气压。温度,蒸发速率加大。空气湿度增大,蒸发速率减少。

风速加大,蒸发速率加大。气压升高,蒸发速率越少。液体浓度越大,蒸发速率越小。

10、降水强度(mm/日)等级划分:雪:小雪(<2.5)、中雪(2.5~5.0)、大雪(>5.0)

雨:小雨(0.1~10.0)、中雨(10.1~25.0)、大雨(25.1~50.0)、暴雨

(50.1~100.0)

大暴雨(100.1~200.0)、特大暴雨(>200.0)

11、降水变率的计算12、空气受力分析(4种情况)

水平气压梯度力G:与水平方向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方向:从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地转偏向力A:与风速、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左侧。

风速相同时,A随纬度大而大。赤道上A等于零

惯性离心力C:与空气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

方向:与空气运动的方向垂直,自路径曲线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

摩擦力R:与风速、地面粗糙程度成正比,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13、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大气活动中心

三圈环流:极地环流、费雷尔环流、哈德莱环流。(由上到下)

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下到上)

行星风带: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

大气活动中心:1、北半球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大西洋副热

带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2、北半球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冬蒙古高压(西伯利亚)、北美高压。夏印度低压(塔尔高压)、北美低压。

14、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及成因

海陆风(水陆风、湖陆风)水陆交界地区,天气稳定晴好

白天近地面气流:海洋→陆地海风;夜间近地面气流:陆地→海洋陆风

海陆风的成因:海陆昼夜热力差异

山谷风:山区,天气稳定晴好

白天近地面气流:山谷→山坡谷风(上坡风);夜间近地面气流:山坡→山谷山风(下)

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炎热而干燥的风。

当气流翻越高山时,在迎风坡被迫抬升,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1℃/hm绝热降温,达到凝结高度后,空气按湿绝热直减率0.5℃/hm 绝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气流越过山顶后,沿背风坡下沉,空气按干绝热直减1℃/hm绝热增温。导致气流在背风坡的温度比迎风坡明显升高,空气湿度显著降低,形成炎热而且干燥的焚风。

15、中国冬夏气团

冬季:西伯利亚气团(绝大部分地区)热带太平洋气团(东南沿海)南海气团(云南)

夏季: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

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极地太平洋气团(东北地区)

16、梅雨相关名词、形成梅雨期降水的低空和地面系统

梅雨:每年初夏,我国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的江淮流域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

(6月中旬~7月上旬)。入梅(梅雨开始):6月6~15日;出梅(梅雨结束):7月6~10日,持续时间20~24天;丰梅:持续时间很长,降水量很大的梅雨。枯梅:持续时间短,降水量小的梅雨。空梅:个别年份,梅雨不显。

低空:江淮切变线、西南涡、西南低空急流。地面系统:江淮静止锋(梅雨锋)、江淮气旋。

17、热带气旋等级划分

根据近地面中心最大风力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TD):<8级(<17.2m/s)

热带风暴(TS):8~9级(17.2~24.4m/s);强热带风暴(STS):10~11级(24.5~32.6m/s)

台风(TY):12~13级(32.7~41.4m/s);强台风(STY):14~15级(41.5~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16级(>=51.0m/s);习惯上我们将>=8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18、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方式

①改变下垫面性质:森林、草原、农田(沙漠化效应、绿洲效应);水库(湖泊效应)

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海洋石油污染(海洋沙漠化效应)

②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温室气体,破坏臭氧层);气溶胶(阳伞效应)

③人工释放热量:各种能源和人畜新陈代谢放热(城市热岛效应,火炉效应)。

19、暖温带、冷温带大陆东、西岸气候型及特征

暖温带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

冷温带大陆西岸为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为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气温日、年较差小,秋温高于春,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大陆性气候:气温日、年较差大,春温高于秋,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集中在夏季,变率大。季风气候: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20、自然天气季节、气候四季的划分

自然天气季节:12月初初冬 3月初隆冬 4月中

4月中初春 6月中暮春 7月中

7月中初夏 9月初盛夏 10月中秋季 12月初气候四季(温暖四季):春夏秋冬。

冬季<10℃夏季>22℃春季、秋季10℃~22℃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把这些统称为大气现象即气象。 天气: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瞬时或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暖干湿风雨雪霜等用几个气象要素或几个天气情况来综合描述的。 气候:指一地长时间或多年的大气状态,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通常用各种气象要素的统计量来表示。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干洁大气:除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和气体。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直呼,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暖增温的作用。 农田中的CO2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和大气。 作物光合作用CO2的来源为大气。 辐射: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的特性:波动性和粒子性 太阳辐射的波长观测范围为:0.15~4.0um 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观测范围为:3~120um 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使太阳辐射能向四面八方分散开来,这一现象称为散射。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是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 地面辐射:地面按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RLu) 地面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大气空间,这部分辐射称为地面反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传向地面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亦称净红外辐射。 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Rn),也称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光饱和现象: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减小而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热容量: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 1.根据大气温度铅直分布特征和大气铅直运动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正午=90°-φ+δ;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23.5sinN°式中N°以度为单位,实际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3北半球可照时数变化规律 可照时数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夏季加长,冬季缩短 4、地面有效辐射时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地面辐射(Eg)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a)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状、风、海拔、地面状况等。 地面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增大;空气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减弱; 空气湿度大时,有效辐射减弱;云量多云层厚时,有效辐射减弱; 风力加大,有效辐射减弱;海拔增大,有效辐射增大;粗糙地表比平滑地面有效辐射大。 5.为什么潮湿土壤地面温度日较差比干燥土壤的小? 分析:从热容角度分析,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很多,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水上升的温度比空气少的多。因此干燥土壤地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极差更大。 从导热的角度分析,空气导热更快,热能传递快,吸收快,散失也快,因此干燥土壤地比潮湿土壤地先升温,先降温变化领先于潮湿土壤地。 从潜热交换的角度分析,温度高时潮湿土壤地水分蒸发作用强于干燥土壤地,因此潮湿土壤地实际获得的辐射能小于干燥土壤地,所

以其温度极大值比干燥 土壤地小。同理,潮湿土壤地的空气湿度大于干燥土壤地,温度低时,其水汽凝结作用大于干燥土壤地,由此回收蒸腾水汽的内能。因此其温度极小值大于干燥土壤地。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白天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 夜间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 塑料大棚充分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通过卷膜能在一定范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例如:在白天,当土壤比较干燥时,地面净辐射R用于空气增热的热量P较多,而土壤蒸发消耗的热量LE 和传给下层土壤的热量B都很少,使地表热量收支差额较大,土壤表层增温较快,同时塑料大棚内的温度就会上升。土壤比较潮湿时,则用于土壤蒸发的热量较多,LE显著增大,使地表层热量收支差额减小,故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7.大气稳定度的三种情况。 大气稳定度:大气对空气铅直运动加强或抑制的能力。 三种情况:稳定状态,不稳定状态,中性状态。 8.空气相对湿度日、年变化及成因。 日变化:在绝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反向; T ↑地面蒸发强度↑ e↑;T ↑ E↑并且E↑比e↑快,因此T ↑ r↓,同理T ↓ r↑。 在大型水体的周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同向; 海陆风:昼:吹海风,潮湿;夜:吹陆风,干燥 年变化:在大多数地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反向; T ↑地面蒸发强度↑ e↑;T ↑ E↑并且E↑比e↑快,因此T ↑ r↓,同理T ↓ r↑。 在季风气候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同向; 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潮湿;冬季风,来自内陆,干燥。

气象学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知识点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1、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2、蒸发潜热是在恒定温度下,使水由液态转为气态所需的热量。 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是在﹣20℃~﹣30℃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却水。 5、若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同时存在,而且当时的实际水汽压结余两者饱和水汽呀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谁其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 6、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消,而且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小。 7、“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8、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 ●温度 ●蒸发面的性质 ●蒸发面形状 9、影响蒸发的因素: ●水源 ●热源 ●饱和差 ●风速与湍流扩散 10、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 ●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11、凝结核:大气中能促使水汽凝结的微粒。 12、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 ●暖水面蒸发 ●空气的冷却: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13、露、霜概念 14、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 15、霜冻:是指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 16、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雾凇的种类: ●晶状雾凇 ●粒状雾凇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IDE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的物理现象。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 18、根据雾的形成条件,可将雾分为: ●气团雾:冷却雾、蒸发雾、混合雾(冷却雾又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 ●锋面雾 19、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气象学知识点 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期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 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 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气候过程——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气候虽具一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何用途? 1.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厦门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 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 1.森林健康:干旱与树木死亡; 2.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 3.植物小气候原理---城市行道树等; 4.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 古代气象: 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 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按照浓度分类 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 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 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 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 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

气象学复习资料

太阳常数:日地距离为平均值时,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上获得的的太阳辐射。 土壤定容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又称土壤容积热容量。是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升高l℃所需要的热能。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梯度风:指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作曲线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气候:某一地方地球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率,以及它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数量、浓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的容量,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地面净辐射: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辐射之差。 低气压:指与等压面下凹部分相应的是由一组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称为低压,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称为高压。 气压梯度力: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体上的力。 霜期:指从秋季的初霜日期到春季的终霜日期间的持续日期。 分子散射: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称为分子散射,也叫蕾利散射。 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小气候:指在具有相同的大气特点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下垫面性质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大气活动中心: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使有完整向气压地分裂为一个个范围较大的高低压区,它们决定大气的活动和水热交换,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 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及其变化总称是这一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出的大气物理状况。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一定波段的辐射能。 活动积温:某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 降水量: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属性的分布大致均匀的大范围空气。 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形象地说,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而引起白天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和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面的现象。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的带状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带。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取10min、1h或1d为时间单位 冷锋: 冷气团前移取代暖气团过程中位于冷气团前端的锋。 高气压: 水平气压场上, 气压比周围高的区域 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气象学》章节知识点(供参考)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 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状态的演变和发生在大气的动力、物理、化学的各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规律,以及研究如何采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和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是大气中的大气状态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干洁大气:不含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大气。 气象要素: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酸雨:酸雨是指PH<5.6时的降水 气温直减率: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的物理量) 或(实际气层中高度每变化单位高度时气温的降低值)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气、氧气、氩和二氧化碳。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低。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 色。 6.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气象知识点总结 气候和气象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气候是指一个 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是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的科学。下面 将对气候与气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气候要素 1. 温度:温度是指物体分子热运动的程度。我们通常使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气温常常受到纬度、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 蒸气含量相对于饱和水平的百分比。湿度对降水和大气环流有着重要 影响。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我们常用百帕(hPa)来 表示气压。气压的变化会引起风的产生和变化。 4. 风速与风向:风是大气中空气运动的现象。风速表示单位时间内 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通常为米每秒(m/s)。风向表示风吹来的方向。 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1. 气候带:随纬度的增加,地球表面上的气候条件会发生明显变化。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可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描述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一种分类方式。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三、气象现象

1. 雨:雨是指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水滴并下落到地面的现象。 雨水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湿度和气温有关。 2. 雪:雪是指水蒸气在冷的空气中直接转化成固态形成的降水。雪 的形成需要低温和适当的湿度条件。 3. 雷暴:雷暴是指大气中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它常常伴随着闪电、雷鸣和强风等天气现象。 4. 台风:台风是指海洋中形成的强烈旋风。它富有破坏力,常常伴 随着暴雨、强风和海浪等天气现象。 四、气象预报 1.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收集和记录大气状况的过程。观测数据的 准确性和全面性对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 气象预报方法:气象预报使用各种技术和模型来分析气象要素, 研判天气变化趋势,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 3. 天气预报工具:目前,气象预报使用了很多工具,如卫星云图、 气象雷达、数值预报模型等,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气候变化 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再次辐射到地表,导致地球变暖。 2.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整体气温的持续上升。全球变暖对 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微米级到全球级的所有空气和水汽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本文将对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要素、气象现象、气象仪器和天气预报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一、气象学基本概念 1.1 大气成分 地球大气主要由氮(78.09%)、氧(20.95%)、氩(0.93%)以及一些稀有气体(如氦、氖、氪、氙和氡)组成,其中二氧化碳、水汽、臭氧、二氧化硫、氨等微量气体也是大气组成的重要成分。 1.2 气压 气压是由气体分子在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容器内运动而产生的,在大气层级中,我们使用“毫巴(hPa)”和“千帕(kPa)”两种单位来表示气压。

1.3 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可以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氏度来进行测量。 1.4 湿度 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常用的指标是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1.5 风 风是随着大气运动而产生的空气流动。通常使用的风向是从哪个方向的风吹来的方向,风速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 二、气象要素 2.1 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气象灾害的发生、交通运输、建筑物的设计等有重要影响。 2.2 湿度 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含量。由于水蒸气吸热作用,所以含水汽越多,相对湿度就越高。 2.3 气压 气压是由气体分子在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容器内运动而产生的。在大气层级中,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低的地方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反之,气压高的地方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2.4 风 风是随着大气的运动产生的,它的方向和强度对气象灾害的发生以及天气状况的变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是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气象现象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天气学关注的是气象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原理,为我们了解天气变化和预测天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天气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气学的原理。 一、大气成分与结构 大气是地球表面外围的一层气体包围层,它由各种气体混合而成。主要的成分有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在大气中,有不同的层次划分。最底层是对流层,大气中的气温随高度下降;而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最外层是电离层,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层次。 二、大气运动和循环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运动和循环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天气的形成和演变。大气运动包括水平风、垂直风、气旋和气团等。水平风是指大气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水平气流,它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垂直风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和气压梯度引起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气旋是指大气中的旋涡,在气旋中,空气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气团是指一团同质的空气质量,由于它的质量和特性与周围环境有差异,因此会对天气产生影响。 三、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

天气系统主要包括气压系统、锋面系统和高空风系统等。气压系统 是指地球表面各地气压的分布和变化,它决定了空气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锋面系统是指暖锋和冷锋之间的边界区域,锋面会在天气系统中 形成降水;高空风系统是指在平流层中的强风系统,它影响着天气的 形成和变化。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变化,如气温的升降、风的变化、云的形成等。天气现象是天气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四、天气预报和监测 天气预报是根据天气学的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天气监测是通过观测和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和 分析,以便及时更新天气预报信息。天气预报和监测有助于提高人们 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五、天气事件与灾害 天气事件包括各类气象现象,如雷暴、龙卷风、暴雨等。这些天气 事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危险性,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天 气灾害是指由于严重的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冰 雪灾害等。了解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原理和特点,对防、抗灾具有重要 意义。 六、气候与气候变化 气候是指某地区较长时期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结果,它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发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是科学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了解气象学 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天气 预报、气候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关于气象学的一些 重要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氧气占78%,氮气占21%,其他气体只占总体积的1%左右。大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 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二、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指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因素。天气是指其中一时刻或其中一天内的气象条件。气候和天气都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三、大气运动 大气中的运动主要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包括风的形成 和风向风速的变化;垂直运动包括对流、辐散、上升气流等。大气运动是 天气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也是气候的形成原因之一 四、降水形成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以经过凝结、凝华或冷凝的形式下降到地面的过程。降水形成的主要过程有对流降水、层状云降水和锋面降水等。降水对 农业、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大气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的总称,包括高气压系统、低 气压系统、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对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对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六、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通过对大气的观测、分析和计算,运用气象学原理和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天气预报可以提供给人们关于天气变化的 信息,帮助人们做出相应的安排和决策。 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状态发生的长期性改变。气候变化有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火山活动等,而人为因素 主要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如温室气体排放等。气候变化对人类 社会、生态环境等造成重大影响。 八、天气灾害 天气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化引发的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 破坏和损失。常见的天气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干旱、洪水等。气象 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气灾害的形成规律,提前预警和采取 措施来减少损失。 九、气象观测和仪器 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状态和变化进行实时记录和测量的过程,其中主 要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能见度等要素的观测。气象仪器包括温 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仪等。准确的气象观测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 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一气象学知识点汇总图

大一气象学知识点汇总图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变化规律的学科,涉及广泛 的知识点。本文将汇总大一学生在学习气象学时需要了解的主要 知识点,并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是地球围绕在外层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 蒸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大气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跳转 层和外星空层。其中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下降,海 拔约为0至12千米。 二、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过程的各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物理量。主要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云量、能见度等。 1. 温度 气温是空气中分子热运动的表现,可以用来描述空气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度。

2. 湿度 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常用的湿度指标包括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比湿。 3. 气压 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常用的气压单位有帕斯卡(Pa)和毫巴(hPa)。 4. 风 风是地球表面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强度可以用风速来表示, 风向则表示风来自的方向。 5. 降水 降水是地球大气中凝结形成的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降水的量可以用降水量来衡量。 6. 云量

云量是指天空中被云所遮蔽的比例,一般以八分之一的单位来 表示。 7. 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地面上水平方向上能够看到物体的最大距离。 三、气象学的分类和预报 气象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动 力气象学、热力气象学、物理气象学等。而天气预报是气象学的 应用之一,根据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未来天气情况进行推测和 预测。 1. 动力气象学 动力气象学研究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机制,重点研究大气的动力 学方程和气候系统的数值模拟。 2. 热力气象学 热力气象学研究大气的能量传输和热平衡,包括地表能量收支、热对流和辐射传输等。

气象科学知识点整理

气象科学知识点整理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于人类的生活 和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气象科学知识 点进行整理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 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大气的78%,氧气占21%,而其他气体 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氩气等则占据着很小的比例。 二、大气循环 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能量和物质的不断交换和转移过程。其中,太阳辐射是驱动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源,它使得地球表面受热, 产生了温度差异。由于温度差异的存在,空气在地球表面形成了 气压差,从而引发了大气的各种运动,包括对流、辐散和辐合等。同时,水的蒸发和降水等现象也是大气循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指大气在短时间内(通常指一天内)的变化状况,包括 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因素。而气候则是指长时间内

的天气统计值,它反映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天气特征。天气 和气候的变化是由大气的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其中,气压和风 向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四、气象观测 气象观测是指对大气现象以及相关的气象要素进行测量和记录 的过程。常见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观测数据可以通过气象站、气球观测和卫星遥感等手段获取,并 用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五、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模型计算结果,运用数学和物 理等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进行推测和分析的过程。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 措施。目前,天气预报主要分为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两类,短期 预报一般为几天以内,而长期预报可以达到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六、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的气候统计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地球气 候系统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全球

天气单元知识点

天气”单元知识要点 1、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2、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地球上生物的活动。 3、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可以更好地认识天气。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作“天气日历” 。 5、我们在观察记录天气时,还需要收听或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6、通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我们能找到这个月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7、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我们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8、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9、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10、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11、风的特征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比如树木、旗、烟等)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8 个方位描述。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3、风向采用文字或箭头记录。用箭头记录风向,箭头的方向就是风 向,在纸上记录风向时应该遵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14、我们采取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 风和大风三个等级,这样的三个等级还可以分别用0、1、2来代替。15、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这是由英国人蒲福于1805年拟

定的,所以又称“蒲福风力等级” 。 16、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17、简易雨量器的制作步骤:① 找一个直筒透明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 厘米以上;② 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③ 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的中间; ④ 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⑤ 用粘贴刻度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18、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9、云在天空中会变化的,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 20、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21、到室外观察云时,要注意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眼睛不能直视太阳。 2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云层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24、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想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25、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

气象学学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1气象学概念 1.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的科学。 2.气候学:气候学研究的是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的大气情况,瞬息万变;气候是长期的大气情况,稳定少变 1.2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的重要性(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在深入了解各地气候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气候资源,对于维持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及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其它地理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基础。地球上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取决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气候条件还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同时还与岩石条件共同造就了不同的地貌和土壤特征。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2.1大气圈和气候系统 1.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物理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其中大气圈是主体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可视为大气圈的下垫面。 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多种混合气体(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或干空气。 4.水汽:(1)来源:江河湖泊海等水面的蒸发,潮湿陆地和物体表面蒸发及植物蒸腾。 (2)分布:水汽主要集中在2~3km以下的低空中,高度增高水汽含量减少很快。 (3)作用:含量极少,但对天气变化有很大作用,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角色,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5.气溶胶粒子:(1)定义:主要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2)来源:人工源和自然源。①土壤、岩石风化或火山喷发的尘埃。②烟尘及工业粉尘。③海沫破裂干涸成核。④气-粒转化。⑤微生物、孢子、花粉等有机物质点。 ⑥宇宙尘埃。 (3)分布:多集中于大气底层,其含量随时间、地点和高度而异。 (4)作用:对云雾降水、大气辐射、大气光、电等大气物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6.大气总质量约5.3×1015t 7.大气上界的确定: ⑴1200km。极光出现的高度。⑵2000~3000km。接近于星际的气体密度。 8.大气的层次:根据温度、成分、电荷、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况等,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9.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②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通常以γ表示。(公式p13)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 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气热状况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深秋露水、霜、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4)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气象学考试资料重点整理

气象学考试资料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大气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气象学 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学科,由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2.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三大气象要素为:气温,气压和空气湿度。 3.温室效应 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所有方向,包括向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 表示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二、简答题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大气状况;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要素的统计量来表示。 2、大气的组成? 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季节更替的温度标准? 入春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 入夏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摄氏度; 入秋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 入冬标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 4、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共5层,从低到高依次往上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征: ①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都集中在这一层。 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 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的水平分布不均。 5、雾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吸入颗粒的主要来源有哪些?长春的雾霾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 1)成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2)来源: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冬季燃煤供暖、建筑工 地和道路交通扬尘 3)长春雾霾主要原因: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秸秆焚烧、冬季燃煤。

气象学知识点整理

3.1蒸发和凝结 1、蒸发和凝结等水的相变过程及其能量转化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成分。 ●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正比于具有大速度的水分子数, 也就是说该数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就越多。 ●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则与系统中水汽的浓度有关。水汽浓度越 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也越多。 ●水相变化的判据 假设N为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n为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 (1)N>n 蒸发(未饱和) (2)N=n 动态平衡(饱和) (3)Ne 蒸发(未饱和) (2)E=n 动态平衡(饱和) (3)E

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在-20℃~-30℃以下仍然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却水。过冷却水与同温度下的冰面比较,饱和水汽压并不一样。与同温度下的过冷却水相比,冰面的饱和水汽压要少一些。只有当温度刚好为0℃时,冰和水处于过渡状态,它们的饱和水汽压才相等。 冰晶效应: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冰晶和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该效应对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此外,水滴上的电荷对水滴表面上的饱和水汽压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的一个因素。 蒸发面形状 当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凝结增长: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气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一、大气圈概述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组成部分。 1)大气圈的组成: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此外,还悬浮由一些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大气的气体组成成分:主要成分——氮、氧、氩,99.96%;微量气体成分——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 干洁空气:90km以下可以看成是分子量为28.97的“单一成分”的气体; 大气中的氧气: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 大气中臭氧的形成、分布与作用: 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于在太阳的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中的氮气:大气中的氮气能够冲淡氧气,使氧气不至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大量的氮气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都是温室气体,它们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大气中的水汽: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并借助空气的垂直交换向上传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夏季多于冬季,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水汽可以凝结或凝华为水滴或冰晶,成为淡水的主要来源。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固体微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颗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孢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物质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它们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它们可以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对云、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固体颗粒能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也能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液体微粒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它们常聚集在一起,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对气候有很大影响。 2)大气的结构: 大气的上界:物理上界——1200km;着眼于大气密度,约2000-3000km。 大气的垂直分层:观测证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著差异 的。根据温度、成分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 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地面——对流层顶)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大气,90%水汽,日 常所见的大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 对流层有三个特点: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 温直减率,通常以γ表示:γ=0.65℃/100m 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的 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 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低纬度:对流强,对流层较厚,平均厚度为17-18k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