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引言

第一次接触戏剧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唯一不灭的是戏到中途,演员突然跑到舞台中间,集体做了个揖,惹得台下哄堂大笑,肃然的气氛荡然无存。直到上了胡老师的中外戏剧艺术欣赏课,我才了解到布氏的表现派表演体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演不应该是简单的情感释放,它的背后埋藏着更深的思考。那么,理性对于表演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理性与感性,是矛盾还是统一?仅以此文阐述我对以布氏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及“离间概念”的认识。

一、理性的意义

1、脱离人物

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一个好的演员,不能任凭情感支配自身。首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与人之间对于情感的体验是不同的。演员仅仅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泄这些情感,观众却不一定能正确地接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约定俗成的动作、表情,最大化地还原剧中人的情感。在看评剧《花为媒》时,张五可与李月娥在洞房里有一段对话,两人一挑眉、一甩袖都严格遵照了评剧的标准。我一开始也曾抱怨她们的表演呆板,待到弄清楚每个动作的含义后不禁拍案叫绝。正是因为一个动作一种意思,我一眼即可明白这个人物内心的感受,不用一直苦苦思索演员的小动作,整部戏看下来不会漏掉一星半点儿。其次,演员如果过度投入,会对自身的表演不利。胡老师上课就个我们举了个例子,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在演一幕悲情戏时因过度投入、情难自禁,到高潮时两人抱头痛哭,完全忘记了自己在演戏的事实。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好的演员,不应该被情感支配,而是反过来驾驭情感。无论何时,演员都要以陌生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理智冷静地对待舞台上的一切,把自己的感悟外化给观众。

2、思考空间

一部好的戏剧可能只是展现了生活中极小的一个片段,背后隐藏的深意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话剧《万家灯火》,无非是在演些家长里短,却力在展示城市改造这一大主题。如果我们沉浸在剧中不能自已,又怎会进一步思考下去呢?以《李尔王》为例,李尔王由于女儿们的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体验派的演员能够逼真地表演这种愤怒,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这种愤怒,他不会思考李尔王不愤怒的可能,他已经李尔王合二为一,被愤怒的情绪淹没了。表现派的演员则相反,他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惊讶,因为他可以不表现愤怒而表现李尔王其他的反应,陌生化李尔王的立场,让观众不再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而把李尔王看作一个历史现象,联系时代、社会的背景,思考李尔王愤怒的原因,从而感悟整部戏剧的灵魂。表现派的演员,正是利用了这种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技巧,主动调节观众与戏剧的距离,让观众时刻保持清醒,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欣赏艺术。必要时,演员要把观众从某个人物、某种情绪中拉出来。观众如痴如醉、时笑时嗔固然是对演员演技的肯定,却也让观众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形式主义是对布氏最大的误解。在戏剧汇中,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表现派强调的是以理性控制感性,以理智升华情感。舞台上,一出戏的节奏快慢全部掌握在演员手中,要想给观众一种完整的观感,对时间的把握就尤为重要。其次,戏,不是一个人的戏,它讲究所有演员的协调合作。戏剧在上演时往往不会完

全照搬剧本,这之间的一唱一和就要靠演员之间的默契,更要求演员随时保持理智冷静。体验派的演员往往会因为自我暗示陷入角色,甚至结束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自拔,更不用说在戏中保持冷静。心理学家说,演员每换一个角色,就换了一重人格。这是针对体验派而言。对于表现派,演员与角色处在对立的位置,他不仅要表演,还要思考,思考到这一幕要怎么演,思考这种情绪要怎么表达,思考这一部戏的潜台词是什么,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情感,多角度地引导观众进入戏剧,又远离戏剧。理性是对感性的控制,更是对情感的升华。《知己》中,顾贞观是失落、震惊的,但在这悲情背后,我还有很多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的。如果我们被“顾贞观”的情绪包围,内心忿忿不平、郁愤难消,就难以正确地看待这一出戏剧。“顾贞观”是可怜的,但谁又能说“吴兆骞”不可怜呢?表现派的理性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从戏里抽身,把戏陌生化、历史化,让这些情感不再仅仅是情感,而是作为思想的载体,引人深思。

总结

我认为,理性是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精髓。这里的理性既是指演员对于不同角色、不同时刻的理智控制,也是指观众对于戏剧的冷静欣赏。一个好的演员不是让观众在别人的梦里活了一次,而是在台上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及思想交换。理性与感性冲突、融合正是布氏表现派最奇妙的地方。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百科名片 三大表演体系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体系 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布莱希特体系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梅兰芳表演体系 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梅兰芳(1894-1961)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斯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一概是“体验派”。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贝·布莱希特出生于1898年。20岁时,布莱希特辍学,到战地传染病医院当救护员,写下了《死兵的传说》等诗歌,并开始写剧本。1922年,《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奖金,次年,布莱希特被聘任为慕尼黑小剧院的导演,后来又移居柏林,成为德国话剧院的艺术顾问。真正使布莱希特走向辉煌的戏剧是《三分钱歌剧》,它是作家“叙事体戏剧”理论的生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场景取得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不再让观众陷入恐惧与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心里能操纵着人格三个结构的运转,人格中某一结构获得较多能量后其他结构的作用就会减少。例如一个人如果心里能大部分作用于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很强的冲动性;若大部分作用于超我,则其行为就很有道德。 2.荣格的主要理论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学生,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与佛洛依德一样很重视无意识的概念。他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构成的。意识既是人格中自我的部分,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及记忆的部分。与佛洛依德不同,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是每个人独特的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人潜意识曾一度在意识里出现过,但后来被遗忘或者压抑,其内容多与情绪有关,是一种情结。集体潜意识是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情的先天遗传性倾向。它常在梦或幻想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型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等。阿妮玛原型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除此之外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概念,既是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发展,认识自我并且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可以理解成人心理成长的历程。

布莱希特(修改后)

贝托尔德·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于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奥古斯堡。他的两部戏剧作品《夜半鼓声》和《城市丛林》在慕尼黑成功上演之后,布莱希特前往了柏林。在柏林,布莱希特通过于作曲家库尔特·魏尔的合作,创作了歌剧《三分钱歌剧》和《马哈哥尼城的兴衰》。希特勒执政之后,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被迫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活:先是丹麦,然后瑞典,芬兰,最后逃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逃亡期间,他创作了《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潘第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和《伽利略传》。战争结束后,布莱希特在东柏林成立了柏林剧组,1956年8月14日在柏林逝世。 1929年9月29日,《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小型剧场首次上演之后,极具影响力的戏剧评论家赫伯特激动的写到:“一夜之间,24岁的作家布莱希特改变了德国文坛的面貌,”并授予了布莱希特众人渴望的克莱斯特奖。比之赫伯特以前的那些尖锐的评价,人们可以这样补充: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导演像布莱希特一样对现代戏剧起到了指导性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在德国。 布莱希特很早就知道自已受到那些无拘无束和放荡不羁的艺人以及坐落在近郊的酒吧氛围的吸引。布莱希特经常撰写具有个人风格的叙事诗和街头艺人演唱的曲艺,并用拨弦琴演奏街头说唱的曲调。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热忱中,布莱希特就表现出了是一名坚决的和平主义者。他在学校期间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为国家而死绝不是光荣的”这一看法使他差一点被奥古斯堡实科中学开除学籍。他的看起来具有悲观色彩的作品《死兵的传说》给他惹来了全德国人民的恨意。戏剧作家、卡巴莱小品剧歌唱家弗兰克·魏德金德是对布莱希特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他们是在阿库·库切尔教授的戏剧讨论课上相识的。在这样的朋友圈中,他创作了第一部作品《巴尔》。这部戏剧以轻松的舞台效果做背景,用铿锵有力的粗暴的语言展现了一位具有天赋的、仇视中产阶级的、嗜酒如命的诗人的自由的内心世界。 第二部但是作为第一部上演的作品《夜半鼓声》描述了在斯巴达克起义前一名战俘回国希望破灭的命运。这部具有时代批判性的作品已经预示着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即将产生,在观众厅悬挂着的类似“凝视不代表浪漫”引用语的海报。布莱希特在柏林和慕尼黑撰写了第三部作品《城市丛林》,这部作品描述了复杂的现代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分离和人性的疏远。在柏林产生的作品《人就是人》表现了人的可替代性和可操纵性,以及人的个性的磨灭:人可以和汽车一样被组装。在这部具有寓言性的喜剧里所表现出的玩世不恭和间离语言在以后的作品中逐渐归结为“陌生化效果”。 1928年,布莱希特与库尔特·魏尔合作创作的《三分钱歌剧》使他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像在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中一样,库尔特·魏尔同样为《三分钱歌剧》配乐,布莱希特在这部歌剧中,揭露了中产阶级社会的丑陋嘴脸,并把他们的经商方法与歹徒、淘金者的相比较(与购买股票相比,什么才是保险的投资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摘要:让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2.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出错;3.引导学生学会猜想: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发现,联想、比较,一题多解,大胆猜想。 关键词:猜想创新归纳联想比较 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纵观历史,很多著名的科学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猜想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水壶沸腾的开水猜想中发明了蒸汽机,鲁班从划破手的叶子猜想中发明了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呢? 一、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

自由。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近似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6.962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生1:老师,是7.00。生2:不,应该是6.96。生3:我觉得应该是7.10……我尊重学生的发现,并没有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正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学生有了猜想的勇气,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出错 爱迪生不是经历了一千多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吗?著名的药剂“六0六”,不也是经历了六0五次的失败才成功的吗?爱因斯坦不也是在第三条小板凳的鼓励下最终成为伟人的吗?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

梅兰芳体系

"梅兰芳体系"是其名,"昆曲体系"是其实 作者:jyl 讨论中国戏曲当然是指本体,其他某些偏离本体的戏剧形式及内容是局部的,不影响整体、主流的,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能把少数不符合昆曲规律的戏剧形式,一股脑归在梅兰芳名下,梅兰芳自己也不会同意。布氏、斯氏体系中也不是非常纯正的。 中国戏曲自成体系,无庸置疑。体系的存在是固有的,是千百年演化形成的,由不得西方某些权威人士及国内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信口否定。大家看过《刮痧》否?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的是事实!至今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死不承认中国的中医以及中药等相关学科,他们强硬地认为包括中医、中药在内的传统医疗技术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野蛮的。我国国内每年销售大量的美国药,可至今没有一个中国药品种在美国合法销售!他们根本不承认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就像指责我们的戏曲一样,说我们根本没有理论,我们能将他们的话奉为神明吗?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中的确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昆曲以外的戏曲声腔剧种上,而昆曲则历来重视唱、念、表、美、文、律、评等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并为后人留下大量戏曲论著,供后起之各剧种共享。昆曲之所以称为百戏之祖,并不是从声腔角度上的传承关系,而正是指包括戏曲理论在内的这个体系,否则无法理解清代文献上描述的"四方歌者皆宗吴门"。京剧继承了这个体系,因此称昆曲为其"forefather"。 后来的戏曲剧种反而不如昆曲重视理论,这不奇怪。我国近代在其他科学领域也是走下坡路,大幅度地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被人家瞧不起。而在此之前,我国的音律、记谱方法(包括板眼节拍)、戏曲表演均先于并先进于西方,这些成就也都与昆曲密切有关。昆曲的衰落与整体国力的衰退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内在相关性。我们目前要继承发扬光荣传统,潜心研究我们自己的戏曲理论,用我们的一套体系学说令世人心悦诚服。 当然,西方国家不承认我们,除了宣传不够以外,恐怕也与我们内部纷争有关。举例,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气功并不推崇,而是言必称"瑜珈"。莫非印度的气功明显高于中国,显然不是,原因何在?请数一下号称中国气功正宗的门派吧,不下数百种,各种新创功法千余种不止!山头太众,大师多如繁星,无从追随。而印度就推出"瑜珈"一种。戏曲也是,剧种并非多多益善,只能适可而止。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在大跃进等时期做过头了。 体系的由来 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和中国的梅兰芳体系。将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两位国外戏剧大师相提并论,最早是由黄佐临先生在1962年提出的。“文革”后的198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黄先生题为《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的文章,之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逐渐被人们认可。 浅谈“梅兰芳表演体系”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摘要: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 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 识问题,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尽管精神分析 运动在不断发展, 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 即: 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 潜意识的, 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 同时, 各种精神分析 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 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 构成了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 大的转变, 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 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 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 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 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 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因此, 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当然,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 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 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 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 在弗洛伊德时代, 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正是在病人那里, 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 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只分析病人, 而不观察正常人, 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 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 其实, 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 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 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他在 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结构理论, 1926年出版的《压抑、症状和焦虑》修正了最初的焦虑理论, 可视为现代自我心理学的思想萌芽。随后安娜·弗洛伊德 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总结和扩展了其父亲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并确

从知识到能力——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粗浅认识

从知识到能力——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粗浅认识 ??小凡叔_ 2017-12-03??一、什么是知识?【知识的静态和动态】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结果的总和,通过参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主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认识。所谓的知识一般有两种形态,即静态和动态。静态的知识是指那些已经被加被整理、分类、量化后的知识,可以拿来学习,甚至直接应用。例如书籍、光碟、讲座,文字及语言的任何形式。另一种是动态的知识,存在于在人们的大脑里,并反复不断的被实践所证实、所完善。【知识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知识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介于认识和真理之间,在于不断的总结和淬炼,越是经过反复的被实践证实,越是脱离普通认识的知识,越是更加接近真理。知识一定是被验证过,正确的、普遍被人认可的。没有被验证过的,只能算主观粗浅的认知,只有被验证过的知识,才有正确性可言,才可能被认可。【知识的相对性和局限性】知识是有相对性和局限性可言的,相对性是不同个性之间,例如在同一个行业里,你所具备的知识可能比其他人多,工作中脱颖而出,别人会夸你够专业,你得益于你的专业知识;局限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在不同行业里,你所掌握的行业知识却可能不足以让你崭头露角,因此你的社交受知识所限。【知识的外化感知和抽象感知】知识是通过外化的

感知系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获取,并通过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抽象感知,进行筛选、排列、组合、跨界等一系列的创作过程,加以完成。这个过程可以是直接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也可以是从实践中去探索提炼获取,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可以说,去感知知识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迭代】其实每个人都是“知识渊博”的,只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知识所要求的层次越来越高,标准也越来越高。60/70的人们还在研究怎么使用手机,而00/10的孩子抱着手机出生,都开始用手机赚钱了,对他们来说这是基本常识。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迭代,使得人类越来越智慧。你的知识系统,决定了你的思维认知、你的基本生活状况、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不断应用知识,和不断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也是人身价值的自我实现。知识等于财富,你创造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益,就意味着你创造了多少价值的财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绽放、千古流芳。2、你有哪些知识?【基本常识性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必须具有的知识,虽然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但我还是要把它们笼统的归为一类。不看文凭、不看阅历,只要你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和亲人朋友相处、如何去工作、

布莱希特与中国

摘要: 在20世纪德国作家当中,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吸纳,表现得最为积极、热情。他的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高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且,就该点引申至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批评接受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意义所在的讨论。 关键字:布莱希特;中国戏曲;间离效果;现实意义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是20世纪德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剧作家、诗人、戏剧理论家和导演。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曾经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并列为20世纪世界戏剧剧坛的三大表演体系。尽管在具体的美学原则和戏剧手段上,三大戏剧家不尽相同,对这三大表演体系是否能够并称,学术界也有着诸多争议。但能肯定的是,在这三者中,布莱希特的地位是最为特殊的。一方面,在戏剧观的基本原则上,他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针锋相对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很习惯将他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对立面来谈论。另一方面,他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了中国戏曲以后提出的戏剧理论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美学。以至于他的终身艺术伴侣魏格尔说:“布莱希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原则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布莱希特的戏剧里流着中国艺术的血液”。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无疑是德国文化传统的产物,德国启蒙主义传统、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表现主义运动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艺术理论也在其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布莱希特的中国元素 1.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和艺术理论对于布莱希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一些著名思想家不同程度的接受中。布莱希特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衷和喜爱。对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且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其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老子“以弱胜强”的思想、“无用之用”的道理等。而在众多的

对小班表演游戏初步的一点理解

对小班表演游戏初步的一点理解 对小班表演游戏初步的一点理解 小班上学期,孩子们刚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九月的开学季,孩子们有着很强的分离焦虑情绪。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还很薄弱,做事不够大胆自信,与人相处羞涩退缩,还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根据小班上学期幼儿目前的情况,以表演生活片断为主,选择情节相对较简单,对话语句重复的有趣的绘本或故事来表演。其中,有些表演重在孩子们感兴趣的歌舞部分,而且多为集体表演。 表演活动分为热身活动,角色塑造、创造情节、分享交流四个游戏过程。热身活动如观看视频、图片、故事等,以问答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与欲望。还可以调动家长资源,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更多的激发孩子在表演游戏中的表现欲望,让孩子学会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大胆表现自我,自信向上的意志品质。 1。优选表演小游戏,提高幼儿表演技能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等各方面还不是很好。稍微复杂点的一些绘本或故事,孩子是根本掌握不了的。根据小班孩子乐于模仿的特点,接触更多的是家庭成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表演“我是妈妈”“宝宝别哭”等与孩子息息相关的生活片断来进行表演。教师做一名有心人,选取有意义的、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片断或是孩子们熟悉的水果和动物来进行戏剧表演,话语简单重复,孩子易于表演。同时,结合《指南》,观察分析每一次表演游戏后孩子的发展情况,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 2。重在集体歌舞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以《指南》为指引,把艺术方面的元素更多的融入到表演游戏中。集体歌舞表演,能让小班幼儿相互影响,更好的展现自己,融入到快乐的情境中,消除孩子们的焦虑情绪。如《水果乐园》主题表演游戏中可以利用《摘苹果》的歌曲,或是当下流行的《小苹果》的歌曲,串联简单的故事情节。又如将《上学歌》串联到故事《点点爱上幼儿园》中。孩子因为了有歌曲的融入,参与故事表演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3。提高教师的美术和音乐素养,促进孩子表演游戏的开展 孩子在表演游戏中艺术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老师的艺术方面的素养。如何将艺术方面的美术和音乐元素更多的融入到表演游戏中,我们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很重要。小

京剧的“四大”

京剧的“四大”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 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名旦合影 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有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 上世纪“四大名旦”: 1931 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 565 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 540 分,荀慧生获 530 分,尚小云获 505 分。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他们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梅兰芳 梅兰芳( 1894 年- 1961 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他八岁学艺, 11

岁登台。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在 1918 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 1926 年出演《贵妃醉酒》剧照 程砚秋 程砚秋( 1904.1.1 - 1958.3.9 ),男,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 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民国二十年(193 1年)9月2 1日的《华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平市名伶程艳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决不出演云。”

关于综合复习的粗浅认识

关于综合复习的粗浅理解 刘校长:您好 以下是我对综合复习的粗浅理解以及对中考复习的一些认识,中考经验不足,不当之处,望请刘校长指正。 1.制订符合教师、学生的复习计划:制订复习计划前对教师、学生状况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务实制订复习计划。 2.复习的内容明确:依据《青海省生物学课程标准》有的放矢。 3.复习的方法明确: (1)第一阶段:复习范围以四本教科书为主,指导学生完成四本教科书的阅读,教科书是基础,紧密围绕基础展开复习,一切脱离基础的教学和复习如同空中楼台。另外,鉴于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识记内容较多,教师要提前根据课程标准总结重要知识点,加强学生识记。 (2)第二阶段:以课本为基础构建章节思维导图,在学生熟悉教科书的基础上梳理完善知识点,知识梳理完成后,针对该知识点和板块进行训练,加强综合题训练,以一道或多道例题,解决该知识点或板块,通过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梳理复习,完成系统复习。 (3)第三阶段:系统复习完成后,进入专题复习阶段,以课程标准为准,将生物学内容分成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以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技术、健康地生活十个板块开展专题复习。(4)冲刺阶段:通过模拟考试,摸底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复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教学任务,学困生依然以教科书为基础,熟练掌握几套模拟题,优

异学生提升难度,以经典习题训练巩固为主。 4.复习的目的要明确:撇开冠冕堂皇的教育理念,通俗讲复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成绩,提升学校在同类学校中的均分率。因此,复习要有收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巩固训练,通过简单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点的熟练识记和掌握,甚至理解。练习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地刷题,对于同类知识点以重点题型为例要讲透彻,讲全面,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我认为应该通过建立教研组中考题库将代表性的题型收集起来,加上教师的预测题,作为练习题库,反复训练,在冲刺阶段可以从中筛选出一部分试题作为预测模拟题,要求学生掌握,一旦中考出现了相同或类似的几道题,那么必然会提高班级或年级的均分率,从而提升全校成绩。 5.技巧是获胜的法宝: (1)我们在复习中经常会考虑教师如何去复习,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或学生的应对策略,在相同知识储备情况下,技巧在中考和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谁注重了技巧的讲授,谁就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1-5分,这种优势在均分率前显得非常显著。例如:选择题中排除法的应用,是不具备全知识体系学生制胜的法宝,通过个别知识的排除,有时可以迅速获得准确答案,或者提升准确率。 (2)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后的全局预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有些答案可能就隐藏在其他题的题干中,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细节,不积跬步无以致远方,选拔考试就是对细节的考察。 (3)一定要求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不能准确判定答案时,千万不要更改已答答案,那样只会拉低自己的分数。(4)生物学实验探究题,要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得出

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间离方法

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间离方法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间离的德文是“Verfremdung”,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孙君华在《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指出布莱希特在《娱乐剧还是教育剧》(1936)一文中初次阐述间离效果时袭用了黑格尔的“异化”(Entfremdung)一词[3]。“Entfremdung”的本意就是疏远的意思,至少在黑格尔那里,其内涵是取其本意的。然而异化(Entfremdung)这个词到了马克思乃至卢卡奇那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4]后来布莱希特另造新词显然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莱因霍尔德·格里姆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中,将“Verfremdung”的来源之一追溯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恐怕是一种望文生义。“Verfremdung”在英文中通常被译作Alienation[5],原意指情感上的疏远和冷漠。也有人将其译作“estrangement”[6],也是疏远的意思。由此,其中文直译当为“疏远”,而“间离”也有疏远之意,这是一种更为书面化的译法,“陌生化”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布莱希特常将“V erfremdung”与“effect”(效果)构成一个短语,其中文意思应当是“疏远效果”,通常译作“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亦无不可。而“间情法”或“离情作用”,以及黄佐临先生曾竭力主张的“破除生活幻觉的技巧”等译法,由于它们距离“疏远”的本意太远,难免会给理解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独特内涵造成误解。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例如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所归纳的:间离“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2](P. 24)就间离理论而言,表演层面仅仅是其产生作用的外延之一,与其并列的至少还包括导演处理、舞美手法、音乐处理、以及戏剧结构和文本修辞等方面。布莱希特之所以更偏爱就表演问题论间离理论,是因为对于完整的戏剧实践过程而言,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相对来说是在所有实践环节中更为关键的,在剧作层面,作为剧作家的布莱希特无须多言,只要提供符合间离理论的作品即可——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导演,他就必须让演员甚至观众明白如何在表演及对演出的欣赏中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如此看来,他的这种理论偏爱体现着一种高明的理论宣讲策略。但作为研究者而言,绝不可以就此将间离理论仅仅视为一种表演理论,并仅在这一层面推究间离理论的内涵。如果我们将概念的外延当作其内涵,并据此展开反思,如此行事,不产生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倒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对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作出全面的认识以及反思就必须从它真正的理论内涵出发。 间离理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布莱希特本人对此是如何界定的。在发表于1939年的《论实验戏剧》一文中,他曾对此做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什么是陌生化? 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让我们再拿李尔王由于他的女儿们对他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作例子。采用感情共鸣的技巧,演员能够这样表演这种愤怒,就是让观众把愤怒看作人世间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不能想象李尔王怎么会不愤怒,他与李尔王完

对做好人事工作的粗浅认识(新、选)

对做好人事工作的粗浅认识 人事部门是每一个单位的重要部门,人事工作是每一个单位的重要工作。人事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每个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做好人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事组主要负责工资调整、福利待遇、职称申报、离退休办理及档案管理等项工作。下面,我重点谈下工作中的体会。 从事多年的人事工作,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人事工作不仅仅是单位行政管理的一个职能,更重要的是为单位和每一职工提供服务。因此,作为人事工作者要努力强化八种意识。 1、大局意识。只有强化大局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事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在各个层面的利益碰撞中,难免会涉及到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利益。这就要求人事管理工作者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不以权谋私、不拿原则做交易,始终如一、严于律己,一切从实际出发,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真正让权力为人事工作所用。 2、责任意识。做好人事工作,必须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人事工作纷繁复杂,直接涉及到每一位职工的切实利益,从小到每位干部职工的简历,大到关系到干部职工终身福利的工资晋升和调级等,每一个环节,都严细认真,确保每一位干部职工的人事档案不缺一张表,不少一份材料。人事工作不像做统计专业,做错了再重新录入汇总一次

就可以。在处理人事工作时,即使你九件事都做好了,但只要一件事做差了一点点,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工资改革工作中,这是每个干部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工资改革,必须把每个人的信息填在信息登记卡里。比如同样是大专文凭,如果填了是全日制的,工资就会增加,但如果填的是非全日制的,那工资将不变动。假如我们工作不够细心,不够负责任,在这里填错或是录入错了,那就算你其他的做得再好,再全面都没用。因此,要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就一定要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到细心、再细心;要坚持对干部职工的各项进档表格做全面的清查和及时归档,发现缺少及时补齐,以免造成以后不可挽回的影响;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 3、服务意识。人事工作主要是服务工作,如:人员的录用、流动、考核、职称评审、晋升工资、福利、办理退休等工作都是为职工服务。做好服务工作我感到要做到三点。一是热情。在工作中热情一点,微小一点能给我们带来愉悦,使我们的工作更有一种亲和力。二是耐心。耐心,就是不计较时间,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急促。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同组职工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理解对方的观点及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要耐心地倾听。人事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执行的过程中,势必有部分涉及到职工对有些政策不理解,造成这种或那种的说法,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同他们解释政策,分析情况,取得他人

浅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

浅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 “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这就是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理论。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去除了这种“熟知性”,建立了一种间隔。为的是提供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 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陌生化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我认为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理论有助于观众们分析解释剧中人类关系的历史条件,即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作用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研究中的理性的科学精神。旧有戏剧中的“共鸣”模式刻意着力营造观众与剧中事件人物的共鸣。这种共鸣使观众将自己与剧中人物联系起来,陷入出神入迷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对剧中事件与人物的批判能力。 虽然,布莱希特的种种方法都是为了截断观众与舞台在情感上的联系,但如果把消除这种“共鸣”看作是布莱希特戏剧改造的全部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布莱希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理性的判断力重新回到观众中去,消除共鸣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也是并不高明的手段。表演艺术不必完全拒绝采用共鸣,然而它必须能使观众产生批派的态度,这样做不会使他丢掉自己的艺术特性。这种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背离艺术,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它既是趣味盎然的,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布莱希特将指出理性与感情在戏剧中是可是达到辩证统一的,他的一段论述清晰的表达了他的这一观点:“一方面在利用理性因素的情况下,产生共鸣作用,

戏曲鉴赏考试

1 靴子在古代是哪种人物能够穿戴的()A、 农民 B、 渔民 C、 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 D、 年纪比较大的人 我的答案:C 2 包公的性格被刻画成什么样的性格 A、 三面性 B、 多样性 C、 单一性 D、 两面性 我的答案:B 3 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是指什么样的戏剧A、

经典剧目 B、 所有穿古代衣服的戏剧 C、 喜剧戏剧 D、 悲剧戏剧 我的答案:B 4 豫剧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声腔不包括下列哪个A、 豫西调 B、 豫东调 C、 高调 D、 预中调 我的答案:D 5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不包括下列哪个体系A、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 布莱希特体系 C、

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D、 英国哈姆雷特体系 我的答案:C 6 三小戏不包括哪个选项 A、 小净 B、 小生 C、 小旦 D、 小丑 我的答案:A 7 《朝阳沟》是描写我国哪个时期的生活A、 大跃进 B、 土地改革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改革开放 我的答案:A

8 传奇的第一出叫什么 A、 家门 B、 前门 C、 后门 D、 楔子 我的答案:A 9 文学作品中可以不包含下列哪个反面A、 理 B、 事 C、 情 D、 实 我的答案:D 10 《朝阳沟》属于哪种地方戏() A、

B、 京剧 C、 昆曲 D、 豫剧 我的答案:D 11 鲁迅先生提出文学语言的高标准是什么A、 洁语 B、 文言 C、 炼话 D、 白话 我的答案:C 12 《桃花扇》表现了哪个时代的生活 A、 清代 B、 明代 C、

D、 宋代 我的答案:C 13 《马克波罗游记》描绘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盛况A、 唐代 B、 元代 C、 宋代 D、 明代 我的答案:B 14 传奇的衰落是在什么时候 A、 明初 B、 明中期 C、 清初 D、 清中期 我的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