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1756728.html,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作者:刘萱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

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

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此“三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 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张先使用一个“弄”字来描写顾影自怜即将凋谢的花,赋予它一种不甘自弃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意味,此一“弄”字亦使境界全出矣。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之境”,是指当人们感受到“我”的意念,所以与外物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的关系,审美时心如止水,全部沉浸在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融合的境界。王国维所说的“有我”、“无我”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一对子范畴的建立,根柢仍在叔本华的哲学美学体系之中。叔本华认为,人类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样,都为意志所控制,一切行为和动机都由意志所决定和支配。意志在人身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和含意 【经典赏析】此条是王国维的读词心得,也是王国维对创业、治学之路的精辟阐释所谓三种境界就是借用宋词来形容后天刻苦努力、日日精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赏析如下:第一境界:以西风劲吹,黄叶凋零,表示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虑与痛苦,只有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作用:第一境界也就是立志、下决心,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第二境界: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艰辛与执着描述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仍然无怨无悔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作用:第二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易坚持的阶段,第二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则是功夫到处,灵犀闪现,参透真理,豁然开朗的顿悟与喜悦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通心智臻善,功到事成成功的鲜花、会心的微笑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 作用: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第一第二捷径的基础上的提升阶段,是成绩辉煌的成功阶段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鞭辟入里,贴切浑融,深致寓语已超越词话的范围,即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和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通通品尝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三境界之说是对成功创业或治学之道的形象描述,他强调的是一种执着忘我、献身殉道的精神那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是使人体验最高身心愉悦的理想境界,蕴涵的人生哲理太深邃了! 【写作提示】 1.人在追求目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重点是: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人生目标问题 2.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 重点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人生态度问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是不乏深奥的文学评论书,甚至涉及谈人生、谈哲学。我跟着飞快地通读了一遍。 王国维这本书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片断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儿的所谓境界是指修养或者造诣。王国维的境界说我读中学时就知道,但那时似懂非懂,如今重读此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诉读者要学会享受孤独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诉读者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第三境是告诉读者成功往往青睐那些不轻言放弃者,在你困惑不堪时翩然来临。 《人间词话》是一本好书,岁月更是一本好书。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三)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采取宋词三首中各一句,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王国维选择三首词的三句话集在一起,选的很巧,集的很妙。我们每个人在确立了自己

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境界”一词,古而有之,从“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到“比丘自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到唐代开始用“境界”论诗将诗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到明清两代,“境界”、“意境”已成为文学上普通使用的术语。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中,很大部分阐述了其对“境界”这一词的理解,他认为评词的基准便是“境界”一词,他在《人间词话》中一开端就曾特别提出“境界”一词。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先生首先肯定了“境界”,继而他又将境界分类: 首先,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他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第四则中,他又补充了二者的不同。 “无我之境,人惟境中的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认为诗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我个人认为他所说的“有我之境”是指主体,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关系时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相对立,外界之景物对“我”有某种利害关系之境界。所写的是“我”眼中之景,“我”存在于景物之中,景物之中渗透了”我”之感情。景物因个人情感而被著以色彩。客观景物受到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所写的“孤馆”“春寒”“杜鹃”“斜阳”无一不对“我”有威胁,明显的表现了“我”与“物”的对立与冲突。 “有我之境”即是指当主体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厉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并非对立,外界之景对“我”并无利害关系的境界,但观赏外物的主人依然是我。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厉害相对之关系,而是“我”与“物”达到一种浑然合一的状态。所以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所谓采菊,岂非是“我采”。所谓“见山”岂非明明是“我见”。但就其写作态度,两句诗实为“主观”。但就其所表现境界之全无“物”“我”之冲突而言。其性质却原具有优美之感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删稿中说:“孝人论诗词存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悠然”二字的叙写便早已透露了“此种有真意”的一切感受。这两句十字中,绝不再描写“采菊”或“南山”景物。它概括的说出了这么一件事,有意无意点名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所以《人间词话》中的“无我”是“物”“我”之间没有冲突对立的一种境界而已,而不是说作品中绝对没有“我”。 其次,他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在《人间词话》第二则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而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而必邻于理想故也。”第五则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人间词话(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 王国维 第一部分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1756728.html,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作者:刘萱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 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 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此“三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 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1、尼采说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目标明确,才能让我们有了明确的选择,无论它有多高。任何时候都要看准这个目标,用它来激励自己,让它作为一种永远的动力。比如说你定一个喜欢住的城市,喜欢去的学校,喜欢学的专业,然后用这一年你去苦拼。目标既要有恒定性又要有渐进性。哪个是长期目标,哪些是短期目标,要制定清楚。我的大学是什么?每次考试我进步几名?同学们,你们要知道,长期而远大的目标就是靠着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实现的。《韩非子·喻志》上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个个歼灭敌人。 2、耐得住寂寞。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吗?环境的安静是我们读书所需,心灵的安静更是读书所需。更何况这种寂寞与安宁又是相对而言的。在别人眼里你也许是寂寞的,但你身处其中,自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基础的日渐扎实,知识的日趋丰富,能力的飞速提高,思维的缜密成熟。纷乱的智慧之光得以聚焦,模糊的意识观念日益清晰,混乱的知识结构走向有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这引用的

(精选)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论《人间词话》意境说

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境界则自成千古。纵观五代、北宋之词,莫不谨遵其道。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独特的审美眼光,从物我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上深悟词人在作品中“自我”意识的流露和“忘我”境界的表现,因而提出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观点。并以此评判前代诗词作品,把“意境说”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于是自己的内心情感关注到各管景物之中的一瞬间,由物我两忘至物我统一,客观之物带上了“我”的色彩。 以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阕大意为:晨雾浓郁,看不到远处的重楼高台,月光朦胧,看不清夜色里河边的渡口,向往的世外桃源又到何处去寻找呢?独处客馆,春寒逼人,夕阳西下,杜鹃催归,宦游之人又怎能受得了这情这景的折磨!写浓雾,写夜月,写斜阳,喻愁绪、喻情丝;写渡口,写寒馆,写杜鹃,喻乡思,喻归心,一景一物,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诗人贬职削官后的惆怅,孤栖异乡的凄苦,往事不再的失望,

使他内心蕴藉浓浓的乡愁乡思,而又把这些主观的情感贯注到眼前的事物中,使这些景色都产生了感情,似乎和诗人共享孤寂凄苦。因而“楼台”因“雾”而失见,“渡口”披微光而不明,憧憬的“桃源”(理想境界)也无“寻处”,相伴的是冷清的客馆,惹人愁烦的春寒,再加之“斜阳里”声声催归的杜鹃。特别是最后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几可与咏羁旅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媲美。词的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具有诗人的离愁别恨,自怨自艾,为何要流下潇湘去,把诗人那种内心深处的凄苦、怨艾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是我呢,还是我是蝴蝶?诗人受到娴静、优美事物的惑染,从平静的心境中回味一种境界,在淡泊超脱中物我相对,这不是移情作用,而是诗人纯粹的直观感觉在领略客观景物的结果。在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景物表面上两回事,实际上是默然相契,诗人的心理和情趣是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景物中,如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一、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人生和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之为经典。 二、经典感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全书的脉络、统领全书。在“境界说”的框架中,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词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一境界,旨在王阐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取自柳永《凤栖梧》,原词如下:“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先生则借用为第二境界,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三境界,旨在阐明,书山有路勤为径,坚忍不拔,终有所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水到渠成,便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本质上展现了成大事业、做学问中的立志、磨练和顿悟三个层次,这实质上体现了哲学中的量变质变原理。王国维论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其实佛教也讲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又体现了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诗歌美学传统。我们总结兴趣说和神韵说的共同点:(一)两者都强调诗歌要“吟咏情性”,抒写真情实感。(二)在诗歌的审美旨趣中都要突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这两个方面有其优点又有其缺点。其优点在于重视了诗歌最核心的问题——情,即创作主体的性情感情。这一点上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是对传统中“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的扬弃。其缺点在于过分追求那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而忽视甚至脱离了表现诗歌主体情感的最基础的东西——景、物,把诗歌中不可分割的情与景机械地割裂开来。他们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等引导读者离开作品中实在的景物,去追求那种无形无迹的情感。因此他们的诗论让人感到朦胧恍惚,难以捉摸。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以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和含意。 【经典赏析】此条是王国维的读词心得,也是王国维对创业、治学之路的精辟阐释。所谓三种境界就是借用宋词来形容后天刻苦努力、日日精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赏析如下:第一境界:以西风劲吹,黄叶凋零,表示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虑与痛苦,只有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作用:第一境界也就是立志、下决心,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 第二境界: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艰辛与执着。描述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仍然无怨无悔。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作用:第二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易坚持的阶段,第二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则是功夫到处,灵犀闪现,参透真理,豁然开朗的顿悟与喜悦。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通。心智臻善,功到事成。成功的鲜花、会心的微笑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 作用: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第一第二捷径的基础上的提升阶段,是成绩辉煌的成功阶段。 王国维的三境界论,鞭辟入里,贴切浑融,深致寓语已超越词话的范围,即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和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通通品尝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三境界之说是对成功创业或治学之道的形象描述,他强调的是一种执着忘我、献身殉道的精神。那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是使人体验最高身心愉悦的理想境界,蕴涵的人生哲理太深邃了! 【写作提示】 1.人在追求目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头脑冷静,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重点是: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人生目标问题。 2.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 重点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人生态度问题。 3.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通。心智臻善,功到事成。 重点是:苦尽甘来,风雨后见彩虹——成功后的喜悦。 【写作指导】 1.这三种境界可以同时运用,作为自己的三个分论点论述,以此来抒写人生的常态:目标—追求——成功或迷惘——探索——收获 2.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阶段来书写论述,重点突出,把握人生的关键和核心,就会解决了人生的难题。

王国维三个境界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我要到达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我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发奋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情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的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超多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的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使得此三境界之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浓郁的艺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大师,人生三境界说确实鹤立鸡群,登上了高峰,对确立他在美学界的泰斗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三种境界”解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赏析: 第一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出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成大事者,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决断自己人生的方向;需“人憔悴”时亦“不悔”,努力加坚持,奋斗不停止;而后才会有意“回首阑珊处”,即使寻他千百度。 其他解读: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 有时候美是内在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有时候美是自然的,是一个整体的体现。有时候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人生。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此诗抒写伤春惜春之情,采用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的逆向 配置写法,从感伤中更突出表达了作者的积极心态。全篇境界开阔,有感怀之伤,却无幽微之恨,于哀怨中透出洒脱达观的情致。《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南乡子》一词借春草写少妇怀春之情,将雨意和春恨之情融为一境,使全词的气氛和情调密合无间。上片以写景入手,细雨芳草,正如心中滋长的忧愁和哀怨,自然而然引出下片的魂牵梦绕与忧伤的残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诗成为情与景交互的美好图景。《醉花间》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词的上片从不

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光将至的消息,下片用议论说理的方式,感叹人生聚少离多,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更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悟:“别离多,欢会少”,人生有限,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寸光阴。以上诗词都有着各自的境界美。谈到境界,我们不得不说说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这两者又构成互相印证的关系。他词作的成就在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着力强调的。从具体作品分析,王国维的词作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是对生命与灵魂的考问。 应广大诗词爱好者要求,每天一堂公开课特开设《词话吟赏之系列讲》课程,本系列课程共分2个月,八次课讲完。主要内容为:一、《人间词话》1-8章——围绕境界大开眼界二、《人间词话》9-16章——论气象之深浅有无三、《人间词话》17-24章——从性情中解读词作四、《人间词话》25-32章——人生对应诗词轨迹五、《人间词话》33-40章——选词用句跟风唱和六、《人间词话》41-48章——看写情写景写人格七、《人间词话》49-56章——诗词写出一路衰歌八、《人间词话》57-64章——宇宙人生览物之情9月4日(周日)19:30 将开启《词话吟赏之系列讲》第一讲《人间词话》1-8章——围绕境界大开眼界,欢迎广大诗词爱好者参与。

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感悟人生三境界 ——读《人间词话》有感翻开《人间词话》时,看到的似乎只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段段简明扼要的评论和观点,因为有些对我来说还是十分晦涩难懂,就要看下面的注释,这样思路一直断断续续着,但却有种魔力,让人的心变得沉静,沉浸于古时一首首词作、一位位词作家和评论家的思想中。 说起这本书,人们最熟悉的还是那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三种境界从中学时代起就被广泛引用于习作中,我对这三境界的印象似乎就仅限于明白含义然后引用,却很少思考我自己的想法。而今有时间去细细品味,顿时就感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当我们行进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而这一过程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很多时候,在成功之前,你的梦想在世人面前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没有触及的可能,因此,孤独是必然的。独上高楼,然,高处不胜寒啊,也许忍受孤独是一个成功者必须要做的第一步罢。 然而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机遇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的头上。大家都愿意相信,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是

上帝的任务只是告诉你有窗,存在希望,却不会告诉你如何开窗,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坚强者在希望中奋斗,而懦弱者只会在希望中等待。结果显而易见。就像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艰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却是无法复制的。那是你追寻已久的梦中情人,恍然间就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那是你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寻寻觅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发现一直在追寻的就在你的眼前。坚持不住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次,那是一颗不甘放弃的心在一次次坚持后终将见到希望的颤动。 于我而言,《人间词话》中那些宛若天成又震撼人心的唯美语句总是散发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在喧嚣尘世中躁动不安的心灵,也让疲惫的我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真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在王国维笔下,美成了人生的一片净土,纯洁而又纯洁。意境说更是源远流长,其文字里透露出的意境美也成了后人为文著作的最高标准。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的解释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然而,王国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境界”和“意境”两个术语,这两者是否表示同一概念呢?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意境”与“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王国维在选用“境界”一词的确费过一番心思,颇具深意。将“境界”作为艺术批评的一种固定观点,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加以提倡,当自王国维始。而王国维将“境界”与“意境”相提并论,我想是有道理的,在他笔下,“境界”是“意境”更高层次的融合。 中国古典美学在探寻美的本质的时候,素有“文质”、“形神”、“性灵”、“神韵”之说,而王国维唯独标榜“境界”,原因在于“境界”自产生之日起,全赖与人的感受作用,境界存在于人感受之所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深浅而已。” 《人间词话》中有云:“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那又以何谓之有境界?王有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实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所指的境界,也就是现在语文学习中所指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一切景语皆情语。平常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散文还是诗歌,都注重景与情的关系,讲求意境美,这也许是受王国维的影响吧。 然而自古圣贤讲求为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真”是艺术的生命,“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这是古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