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

6 可再生能源利用

6.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状况

6.1.1湖北全省太阳能资源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①太阳能资源较丰富:根据目前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推算,湖北省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在3200~48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日照总时数为1100~2000小时。分布总体上呈现为北多南少,其中以鄂东北、鄂西北和鄂北岗地资源最丰富,为4540~4800兆焦耳/平方米;其次是鄂东南,4050~4220兆焦耳/平方米;鄂西南最少,3200~4060兆焦耳/平方米。目前开发利用太阳能最先进的国家包括德国、英国,德国2007年太阳能电厂装机达到30万千瓦,但从太阳年总辐射来看,德国汉堡为3979兆焦耳/平方米,英国伦敦4226为兆焦耳/平方米,仅相当于湖北省的中游水平。

②太阳能资源季节上集中:湖北省太阳总辐射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为930~1100兆焦耳/平方米,占全年总辐射的25%左右,日照时数同样占全年25%左右。7、8月是我省全年最热的月份,全年用电的高峰,从天气条件来看,这两个月全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50%以上天数为晴天,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季节。

6.1.2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前景。

图6.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图

图6.2 湖北省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

图6.1、6.2注释:

一级可利用区:日照时数在1900小时-2100小时之间,年晴天日数在155天-180天之间。

二级可利用区:日照时数在1400-1900小时之间,年晴天日数在130天-155天之间。

光能一般区:年太阳总辐射低,日照少,除8月晴天较多外,其它月份很少,如恩施全年晴天日数不足90天。

6.2 太阳能热水系统

6.2.1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对于改善建筑用能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2.2鄂建[2009]89号文《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的通知》作出以下有关规定:

①自2010年1月1日起,城市城区范围内所有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商住楼)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医院病房大楼、老年人建筑、学校宿舍、托幼建筑及政府机关和财政投资的建筑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②鼓励13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其它公共建筑、农村集中建设的居住点统一设计和安装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③太阳能热水系统要与建筑和给排水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和维护管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造价应列入建筑工程总预算。

④建立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现场监理定期培训制度。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生产企业或施工单位的安装人员,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后,才能从事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

⑤建立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推广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符合工程应用要求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目录。

⑥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质量安全和使用效果等内容;竣工验收前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检测,并由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

6.2.3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用户的用水要求统筹设计,并宜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6.2.4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满足安全、实用、运行可靠原则,并应便于安装、维护、保养和使用。

6.2.5太阳能热水系统型式可分为集中供热水系统、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分散供热水系统。对大、中型建筑,鼓励采用集中供热水系统。

6.2.6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计算,应符合GB50363-200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

6.2.7基座制作

基座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应牢固。可以是现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制件形式等。采用预制件基座时,应在屋面摆放平整、布局合理,并与建筑连接牢固,做好屋面防水层。钢基础或混凝土基础中的预埋件在集热器安装前应作防腐处理。

6.2.8集热器安装

集热器应与钢结构支架连接牢固,且要留出检修保养通道。集热器与集热器之间的连接宜采用柔性连接方式,做到无泄漏。为达到防冻目的所采用的排空系统,应保证集热器中的传热工质顺利排空。所有集热器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检漏试验。

6.2.9贮水箱安装

贮水箱应与其基座牢固连接。贮水箱应做接地处理。如果贮水箱是金属的,且放在楼顶,应符合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版)的有关标准,直接与防雷网(带)连接。如原建筑无防雷措施时,应做好防雷接地。开式贮水箱应做检漏试验,闭式水箱应作承压试验。

6.2.10管道安装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道安装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6.2.11保温施工

系统保温施工应按国家标准GB50185《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的规定执行。

6.2.12辅助热源

根据当地条件,鼓励采用电加热以外的沼气、燃气、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辅助热源形式。

6.2.13电气与控制系统

①在电缆进入建筑物、穿越楼板及墙壁处,从沟道引至电杆、设备、墙外表面或屋内行人容易接近处等,电缆应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保护管或加装保护罩。电缆线路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②其他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6.3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

6.3.1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是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建筑节能技术的新元素,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实现节能和发电功能的新型建筑。在民用(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政府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大型工矿等)建筑中,将光伏发电产品及系统设计、制造技术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受光面资源,使建筑物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及产生的电力,以减少建筑能耗。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发电单元(光伏构件、光伏建材)、逆变器、能量管理系统、负载几大部分构成。系统主要原理是利用发电单元即太阳能光电构件的“光生伏特”效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再通过相应的设备存储或直接利用。

6.3.2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工程,以及在既有民用建筑上安装或改造已安装的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验收和运行维护。

6.3.3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6.3.4民用建筑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6.3.5民用建筑光伏系统设计应有专项设计。

6.3.6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采用并网技术并入建筑供电系统时,应满足国家关于电压偏差、闪变、频率偏差、相位、谐波、三相平衡度和功率因数等电能质量指标的要求。光伏系统与公用电网并网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19939的相关规定。

6.3.7并网光伏系统应具有相应的并网保护功能,并应安装必要的计量装置。在人员有可能接触或接近光伏系统的位置,应设置防触电警示标识。

6.3.8光伏系统输配电和控制用缆线应与其他管线统筹安排,安全、隐蔽、集中布置,

满足安装维护的要求。

6.3.9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应用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对建筑所在地的太阳能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条件、天气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年均太阳辐照度、年均日照时数、气候条件、当地纬度等参数,以确定发电单元的种类及发电单元不同安装角度的实际转换效率。

对光能一、二级可利用区,屋面光伏发电系统宜采用晶体硅屋面光伏构件(建材),南立面光伏发电系统宜采用非晶薄膜光伏幕墙构件(建材);对光能一般区域,宜采用非晶薄膜光伏构件(建材);

②建筑环境条件

对建筑自身条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建筑朝向、建筑能耗、周围建筑的遮挡率及可利用面积等参数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建筑的造型确定发电单元的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安装角度。光伏构件(建材)或方阵的选型和设计应与建筑结合,在综合考虑发电效率、发电量、电气和结构安全、适用美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光伏构件,并与建筑模数相协调,满足安装、清洁、维护和局部更换的要求。

③能量利用条件

对建筑用能系统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通用能耗评价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建筑能耗需求及实际条件调整系统总装机容量。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所发电量主要用于建筑自身用能,多余电量并入公共电网;

④能效比、经济效益、费效比

对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对发电单元、逆变器及能量管理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单位装机容量能在现场条件下达到最大的发电量。

太阳能光电一体化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除综合分析相应安装部位建材(构件)的建筑功能、节能及取代成本分析外,还应通过对系统产能的分析,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结合当地的电价政策,考察系统对建筑节能的贡献量和系统运行中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结合系统建设所需初始投资、建筑取代成本、系统经济效益分析综合考虑,调整整体设计,实现单位发电量所需要的系统造价最低的目标。

6.3.1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光电建筑一体化的应用

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太阳能光电系统的设计,应以自发自用为主进行能量分析,以确定装机规模,在满足结构安全和本导则其他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物的受光面,使光伏系统的设计发电量最大;

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太阳能光电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屋面改造、外围护结构及外立面装饰改造等一体化设计;

③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光伏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电气安全的复核,

并满足光伏组件所在建筑部位的防火、防雷、防静电等相关功能要求和建筑节能要求。

6.3.11新建建筑光电建筑一体化

①在大型公共建筑、政府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大型工矿等新建建筑应重点考虑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应用,采用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光伏产品,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物的受光面,使光伏系统的设计发电量最大;

②新建建筑的设计,建筑体型及空间组合应为光伏构件接收更多的太阳光创造条件,光伏组件的安装部位应避免受景观环境或建筑自身的遮挡,并应满足光伏组件冬至日全天有3h以上建筑日照时数的要求。

③安装光伏系统的建筑,主要朝向宜为南向或接近南向。

④安装在建筑各部位或直接构成建筑围护结构的光伏组件,应具有带电警告标识及相应的电气安全防护措施,并应满足该部位的建筑围护、建筑节能、结构安全和电气安全要求。

⑤根据光伏构件类型、安装位置、安装方式对发电量的影响,规划与建筑设计应为其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等提供必要的承载条件和空间。

6.4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

6.4.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进行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了解当地政策、法规是否允许开采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应符合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②在当地政策、法规许可并符合规划要求的条件下,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通过调查获取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资料。

③向当地水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按相关管理规定办理取水许可证。

④必须取得地下水结构和类型、水质、水温等水文地质勘察资料,作为进行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的依据。

⑤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进行抽水、回灌试验、水质分析,并提供相关水文地质参数。

⑥水源温度冬季不宜低于10℃,夏季不宜高于30℃。

⑦地下水换热系统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

⑧地下水换热系统,应采用闭式循环、变流量调节。同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回灌措施,确保置换冷/热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

⑨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对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长期监测。

⑩热源井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有水文地质勘察设计资质及相应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

6.4.2地下水地源热泵用地下水的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应根据不同的水质,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措施。

6.4.3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地下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动态调节地下水用水量。

②采用集中设置的机组时,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确定采用直接或间接式系统;采用分散小型单元式机组时,应设板式换热器间接换热。

③通过空调水路系统进行冷、热转换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在水系统管路上设置冬、夏季节的功能转换阀门。

④地下水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时,应在水系统管路上预留机组清洗用旁通阀。地下水通过板式换热器间接与热泵机组换热时,在板式换热器与热泵机组循环回路上应设置开式膨胀水箱或闭式稳压补水装置。

⑤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在供冷、供热的同时,宜利用热泵机组的热回收功能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其他方式补充。

⑥建筑物内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应按热泵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额定流量的较大值确定,水泵扬程应取管路、管件、末端设备、热泵机组蒸发器或冷凝器(选取较大值)的阻力之和。

⑦采用间接式系统时,板式换热器与热泵机组侧循环水泵的流量可按计算确定。水泵扬程应取管路、管件、板式换热器、热泵机组的蒸发器或冷凝器(选取较大值)的阻力之和。

⑧板式换热器和地下水地源热泵机组的热交换温差应由机组运行参数和经济比较确定,一般可取2℃对数平均温差。

6.5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6.5.1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符合国家和当地政策、法规及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的要求。

②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区地表水源的水文状况进行勘察,并应对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③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方案应根据水面用途,地表水深度、面积,地表水水质、水位、水温情况综合确定。

④地表水换热盘管的换热量,应满足设计工况下系统的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需要。

6.5.2地表水换热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①对地表水体的温度影响,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的范围内。

②在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水源输送系统或地表水换热器系统应有防冻措施。

③在夏季空调设计工况下,系统的设计供回水温差应≥5℃,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0.0241。水泵宜采用变频调节。

④建筑物同时有空调冷负荷与空调热负荷或生活热水需求时,宜选用具备热回收功能的水源热泵机组。

6.5.3设计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时,应对水源的水文状况进行勘察,取得水源水量、水质、水温等相关资料。

6.5.4当地表水水质较好或水体深度、温度等不适宜采用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并经环境影响评估符合要求时,宜采用开式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直接从地表水体抽水和向地表水体排水;开式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

①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取水口,应选择水位较深、水质较好的位置,同时应位于回水口的上游且远离回水口。取水口应设置污物沉淀、过滤和保护装置。

②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质条件采取相应的过滤、灭藻、防腐等可靠的水处理措施。

③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中间换热器宜选用板式换热器,设计接近温度(进换热器的地表水温度与出换热器的热泵侧循环水温度之差)不应大于2℃。

6.5.5当地表水体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或水质复杂,且水体面积较大、水位较深时,宜采用闭式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闭式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

①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单元的换热特性与规格应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

②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宜采用同程式,每个环路集管内的换热环路数宜相同,且宜并联连接;环路集管布置应与水体形状相适应,供、回水管应分开布置。

③闭式地表水换热器选择计算时,水温差宜取下列数值:换热器出水温度与水体的温差:夏季工况5~10℃;冬季工况3~5℃。换热器进水温度:夏季工况30~32℃;冬季工况6~8℃。

④当地表水换热系统有低于0℃的可能性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⑤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底部与河(湖)底应有0.5m以上的距离,与水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m。换热器单元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供回水集管间距离不宜小于2m。

⑥闭式地表水换热器管道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比摩阻小、强度高的非金属管材与管件。

6.6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6.6.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进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应对浅层地热能资源和岩土体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②应根据工程勘察结果,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性。

6.6.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原则

①当有合适的浅层地热资源,足够的埋管场地,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可优先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②在现场工程勘察结果的基础上,综合现场可用地表面积、岩土类型和热物性参数以及钻孔费用等因素,确定地埋管换热器采用水平埋管还是竖直埋管方式。

③有条件时可以结合建筑桩基形式利用桩孔进行埋管设置,或将U形管捆扎在基桩的钢筋网架上,然后浇灌混凝土,使U形管固定在基桩内。

④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不得小于1年,在此计算周期内,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和总吸收量宜相平衡。

⑤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不大的工程,应分别按供冷与供热工况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长度计算,并取其较大者确定地埋管换热器的长度;当两者相差较大时,宜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通过增加辅助热源或增加冷却塔辅助散热的措施来解决。

⑥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较大时,还可以通过水源热泵机组间歇运行来调节;也可以采用热回收机组,降低供冷季节的释热量,增大供暖季节的吸热量。

⑦地埋管换热器宜以机房为中心或靠近机房设置,其埋管敷设位置应远离水井,水渠及室外排水设置。

⑧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功能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的形式,并应根据不同地区具体工程的地埋管换热器性能来确定机组合理的运行工况,提高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

⑨地埋管水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的相关规定,且应满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的要求。

地埋管水源热泵机组应具备能量自动调节功能,蒸发器出口应设防冻保护装置,机组本身各环节的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应设置齐全。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以充分降低系统运行能耗。

通过空调水路系统进行冷、热转换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在水系统管路上设置冬、夏季节的功能转换阀门,转换阀门应性能可靠,严密不漏,并作出明显标识。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供冷、供热的同时,宜利用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回收功能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其他方式补充。

建筑物内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应按地源热泵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额定流量的较大值确定,水泵扬程为管路、管件、末端设备、地源热泵机组蒸发器或冷凝器(选取较大值)的阻力之和。

建筑物末端空调系统形式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功能进行确定,可以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冷暖顶/地板辐射系统或全空气系统。末端设备应按地源热泵机组提供的实际运行参数进行选型。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负荷分配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蓄冷(热)或其他节能设备。当采用标准型地源热泵机组不能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时,应选用高温型地源热泵机组。

6.6.3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设计要点

①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

②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采用相同材料,且应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等质量特性,一般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PE80或PE100)或聚丁烯管(PB),

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管。

③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4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的连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的有关规定。

④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介质一般为水,在有可能冻结的地区,应在水中添加防冻剂。添加防冻剂后的传热介质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水温低3~5℃,以防止管路结冰。

6.7 空气源热泵系统

6.7.1空气源热泵机组适用于中、小型建筑。

6.7.2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国家标准能效等级的规定值;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采用能效等级为2级或1级的节能型产品。

②热泵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当空气调节负荷大于528kW时不宜少于2台。

③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20%;

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热时的允许最低室外温度,应与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相适应;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低于-10℃时,应采用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需连续运行或对室内温度稳定性有要求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按当地平衡点温度确定辅助加热装置的容量;

对于有同时供冷、供热要求场合,可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④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冬季的制热量时,应根据实际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和融霜情况,按产品样本提供的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6.7.3空气源制冷(热泵)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机组进风与排风的影响,确保进风流畅,排风不受遮挡与阻碍,并应注意防止进排风气流产生短路。6.8 污水源热泵系统

6.8.1用污水作为低位热源时,引入水源热泵机组或中间热交换器的“污水”应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等标准的要求。特殊情况下,应作污水应用的环境安全与卫生防疫安全评估,并应取得当地环保与卫生防疫部门的批准。

6.8.2在确定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前,应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分析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①污水温度及流量的变化规律。

②拟建空调建筑距污水源侧的距离。

③污水的利用方式应根据污水温度及流量的变化规律、热泵机组产品性能与投资、系统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④污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泵机组站房宜靠近拟建空调建筑的负荷中心设置。

⑤污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满足:在设计最低进水温度下正常运行,对应设计最低进水温度的热泵机组供热工况COP宜不小于3.0。

⑥利用原生污水的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必须对原生污水的流量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调研和预测。对应系统最大原生污水需求量时段的实测流量应至少大于需求量的25%。

6.8.3原生污水取水口设计:取水口处应设置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通过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的污水进水最大允许流速宜小于0.5m/s;通过连续反冲洗防堵装置的污水出水最小流速宜大于2.0m/s。

6.8.4二级水或中水换热器应选用板式换热器,材质的抗腐蚀性能应优于不锈钢S316,建议采用00Gr20Ni18Mo6CuN,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性。原生污水换热器宜选用壳管式换热器,材质为碳钢,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性。

7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7.1 一般规定

7.1.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已有建筑的围护结构、设备与照明设施、管网系统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

7.1.2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对本区域内既有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进行调查,並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改造计划,明确改造目标。政府办公楼及大型公建应首先纳入改造,而一般项目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业主的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改造。

7.1.3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在节能诊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投资成本低,节能明显的优化方案。

7.1.4实施节能改造的外墙应优先选用外保温,外窗可加贴遮阳膜或增设百页遮阳,改善建筑通风条件等低成本的改造措施。对既有公共建筑,设备系统的改造应同步进行,应安装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用电分项计量装置。

7.1.5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其外围护结构改造后的热工指标,应符合现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如条件限制,个别部位无法达标时,应加强其他部位,並通过动态计算法进行权衡判断。

7.1.6当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层、扩建、装修改造时,鼓励同时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尽可

能采用多种综合节能技术,进行统一规划,同步设计並实施。

7.1.7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采暖和空调系统时,应经过结构鉴定和充分论证,必须满足承载能力和相关的安全保证。

7.2 节能改造技术

7.2.1外墙

(1)对原有外墙增设保温层,应与建筑立面改造相结合,优先选用外墙外保温技术。

(2)施工前应拆除外墙面原有管道及线路。

(3)修复原外墙裂缝、渗漏处,墙面空鼓、缺损和孔洞要填补密实。应做好基层处理,凿毛、铲除、清洗、批灰等。

(4)应严格按JGJ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选择合适的保温系统,应选择合格产品及施工队伍。

(5)外保温层应包覆门窗框外侧窗套墙的热桥部位,因墙体增厚,外窗台应有加固措施,以防止踩踏时发生不安全隐患。

7.2.2门窗

(1)外门窗的改造可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安全、采光、隔声、通风、气密性、热工性能的现状决定改造方案,一般优先采用增加遮阳措施或加贴遮阳膜,东西向外窗可增加活动遮阳等。

(2)在原有单玻木窗或铝合金窗外(或内)另增一扇窗户时,其间距应控制约为100mm,并应注意避免层间结露及防水问题。

(3)更换门窗时,应对框与墙之间的缝隙进行保温密封处理,以减少该部位的开裂、结露及空气渗透。

(4)不更换原有门窗时,应增加密封条,以加强其气密性。

(5)对原外窗玻璃实施改造时,在保证其可见光透射比的前提下,可加贴遮阳膜或更换热反射玻璃,以阻隔夏季阳光的辐射热。

7.2.3屋顶改造

(1)屋顶节能改造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改造方案。对原屋面防水良好的,可直接按倒置式屋面构造在表面增设保温层。对已有滲漏的屋面,则应全部铲除重做防水和保温。

(2)平改坡屋面,可直接在原有屋面上增加耐久性好、防火性强的保温层。

(3)坡屋面改造,宜在原吊顶保温层或增设保温吊顶,吊顶应耐久、防火、安全,应有通风设计,避免闷顶。

(4)结合屋顶改造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或光伏系统时,应符合结构安全可靠,不破坏屋面防水与保温,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符合GB50364《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之规定。

(5)有条件时,可选用种植屋面。

7.2.4其他部分改造

(1)建筑底层下部架空或为非采暖空间时,应对其楼板增设保温层,无论其保温层设于板面还是板下,均应满足上、下空间防火要求及室内环境要求。

(2)既有建筑幕墙改造,当为非透明幕墙时可在内侧增加保温层,当为玻璃幕墙时可加贴遮阳膜或加内遮阳措施。幕墙与热桥面之间隙应进行防火与保温材料封堵,以减少实际窗墙面积比。

附录:

现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图集

一、国家标准、规范

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3.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2005

4.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2009

5.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2002

6. 《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T 19141-2003

7. 《太阳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T20095-2006

8. 《太阳能热利用术语》GB/T 12936-2007

9.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10.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T 8175-87

1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2006

12. 《建筑保温砂浆》GB/T20473-2006

13. 《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类型和基本要求》GB/T17369-1998

14. 《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GB/T10303-2001

15.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1-2002

16.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10801.2-2002

17.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 11835-2007

18. 《绝热用硅酸铝棉及其制品》GB/T 16400-2003

19. 《硅酸盐复合绝热涂料》GB/T17371-2008

20. 《建筑绝热用玻璃棉制品》GB/T 17795-2008

21. 《建筑用岩棉、矿渣棉绝热制品》GB/T 19686-2005

22. 《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20219-2006

23. 《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21558-2008

24. 《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4-2007

25.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2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28.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29.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

30.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3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06年版)》GB50325-2001

3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3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4. 《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 50365-2005

35. 《建筑外门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

36. 《铝合金门窗》GB/T 8478-2008

37.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2008

38. 《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5-2008

39. 《建筑外窗采光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11976-2002

40. 《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 15227-2007

二、行业标准、规范

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2. 《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 154-2007

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2009

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5. 《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

6.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158-2004

7. 《现浇混凝土复合膨胀聚苯板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JG/T228-2007

8. 《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JGJ/T17-2008

9.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 14-2004

10. 《外墙内保温板》JG/T159-2004

11.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

12. 《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2008

13.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

14. 《末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窗》JC/T140-2005

15. 《末增塑聚氯乙烯(PVC-U)塑料门》JC/T180-2005

16. 《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 647-2005

17. 《金属面硬质聚氨酯夹芯板》JC/T868-2000

18. 《金属面岩棉.矿渣棉夹芯板》JC/T869-2000

19. 《外墙外保温用膨胀聚苯乙烯板抹面胶浆》JC/T993-2006

20. 《喷涂聚氨酯硬泡体保温材料》JC/T998-2006

21.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

22. 《墙体保温用膨胀聚苯乙烯板胶粘剂》JC/T992-2006

23. 《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JC936-2004

三、湖北省地方标准

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2005

2.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2009

3. 《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工程技术规程》DB42/T268-2003

四、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1. 《墙体节能建筑构造》06J123

2. 《屋面节能建筑构造》06J204

3. 《建筑外遮阳(一)》06J506

4. 《建筑节能门窗(一)》06J607-1

5. 《公共建筑节能构造-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06J908-2

6.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工程做法及数据》06J908-3

7. 《太阳能热水器选用与安装》06J908-6

8.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一)》06J908-7

9.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与安装》06K503

10. 《地源热泵冷热源机房设计与施工》06R115

五、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一)标准设计图集

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构造》05ZJ103

2. 《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建筑构造(一)-ZL外墙外保温系统》08ZJ104

3. 《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建筑构造(二)-无机保温砂浆系统》10ZJ105

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10ZJ106

5.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构造》10ZJ109

6. 《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构造》10ZJ110

7. 《平屋面》05ZJ201

8. 《种植屋面》05ZJ203

9. 《坡屋面》05ZJ211

10. 《PVC塑料(塑钢)门》02ZJ602

11. 《PVC塑料(塑钢)窗》02ZJ702

12. 《混凝土多孔砖结构构造》10ZG601

13. 《通风与空调工程》08ZK02

14. 《制冷工程》08ZK03

(二)推荐设计图集

1. 《泡沫混凝土屋面保温隔热建筑构造》07ZTJ205

2. 《钢塑共挤节能门窗》07ZTJ603

六、湖北省建设工程标准设计图集

1. 《建筑节能构造用料做法》07EJ101

2. 《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05EJ108

我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张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内。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累计建成100多个风电场,分布在22个省、市、自治区,新增装机容量3304MW,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906MW,已跻身世界第五位,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讲解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范乐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对电、热、冷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对于目前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新热点。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等在建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The application of solar energy in construction Fan lel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need of electricity, heat and cold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construction,whil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However,If we want to maintain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we will consumes a lot of energy.Under the pressur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solar energy as an inexhaustible, renewable and no pollution energy,has become a new hotspot to intern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lar photovoltaic, solar hot water, solar heating and 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Keywords: renewable energy,solar photovoltaic,solar hot water,solar heating,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绪论 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居住空间,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居住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于目前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新热点。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一、太阳能开发利用 1、太阳能光热利用 ⑴、太阳能热水器依然是太阳能低温热利用的主流,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的利用阶段<但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不断改进。 热水器种类主要有: ①金属平板太阳热水器、热管式平板太阳热水器; ②真空管太阳热水器、真空管太阳热管热水器,真空管闷晒太阳热水器; ③太阳能热泵热水器,混合热源热泵热水器; ④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带有辅助热源的四季型太阳热水器。在技术方面主要从热水器结构、材料、生产工艺和隔热方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⑵、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为太阳能建筑供热水、采暖、空气调节、制冷以及供电,解决建筑的部分或全部能耗,是今后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方向。 ①太阳能集热建筑模块; ②太阳能集热模块与建筑的接口技术; ③太阳能低温长期储热技术与储热介质的研究; ④太阳能热交换技术与热交换设备的研究; ⑤新型太阳能建筑保温技术与保温材料的研究; ⑥太阳能建筑照明和光伏并网技术的研究; ⑦太阳能建筑空调技术与制冷设备的开发。 ⑧太阳能建筑供能系统自动监控、能耗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开发; ⑨太阳能建筑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⑩太阳能建筑标准构件图集。 ⑶太阳热发电是将太阳辐射能聚集起来加热工质,经热交换器产生过热蒸汽,再由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原理与普通热电站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用太阳辐射的热能来替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太阳能热发电是21 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常规能源发电最经济的手段之一。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经过30 多年的研究、示范,主要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预计到2010 年,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可降到0.6元/kWh , 2015年,发电成本降至0.38元/kWh,可逐步替代煤电,实现我国多元化的电力结构。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商业化前期阶段。 ①盘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太阳能收集器由盘状抛物面聚焦反射镜及位于焦点的吸收器组 成,其聚光比可达数百到数 千,从而可产生高温。吸收器将所吸收的太阳热能传给热机回路中的工质,由工质驱动热机与发电机组发电。整个系统配有微机控制系统,对反射镜精确跟踪太阳及发电机组进行控制。 ②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槽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场集热系统,热传输系统,蓄热与热交换蒸汽发生器系统以及汽轮发电机系统四部分组成。它由槽式抛物面聚光镜与位于焦点的真空管集热器组成,聚光镜配有自动跟踪系统可跟踪太阳,集热管内有流动的工质(通常为油)吸收辐射能而被加热。被加热的工质经输运管道进入蒸汽发生器,通过热交换产生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汽,再用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③塔式太阳热发电技术的研究 塔式太阳热发电系统由定日镜系统、太阳跟踪装置、太阳能收集器(太阳锅炉)、储能系统与储热介质、过热蒸汽发生器和汽轮发电机组组成。在太阳场内设置大量定日镜,它们由跟踪装置控制将太阳辐射聚集到位于塔顶的集热接收器,使在接收器内产生所需的蒸汽或熔化硝酸盐作为传热介 质,以提高接收器的热效率和使贮热系统变得简单和高效;再由蒸汽驱动汽轮 发电机组发电

国外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其技术发展

国外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其技术发展 挪威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其突出技术简述 一、挪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状况 挪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较高,占能源总消耗的近60%;其中99%为水电的电能利用占50%、生物能占6%;石油和煤等不可再生能源分别占36%和7%;天然气蕴藏量虽高,但使用量不到3%。 挪年均发电总量为119TWH,总装机容量约29,000MW,除99%为水电外,还有热电255MW和风电274MW。 1、水能 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挪威河流众多、雨量充沛,因此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其水电开发较早,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挪威最大的一批水电站早于1970年到1985年间以年装机容量4.1%的增长速度开发完毕;到80年代末开始减少水电开发;90年代水电开发量较小;从1993年到2004年,通过对旧水电站的更新和扩建以及对小水电站的扩建来增加装机容量,容量增长750MW。 挪水电资源并未全部开发完毕,10个最高瀑布开发了7个,其余3个被永久保护;水电可开发总量约为186.5TWH,已开发118.3TWH,永久保存37.9TWH,剩余30.2TWH为未来开发储量。 2、风能 挪海岸线长,沿海地带拥有多处适于开发风电的场所,一些地带的年均风力达到8-10米/秒,该条件大大好于以风电著称的丹麦和北德。到2005年中期,挪已运营的风场装机容量共274MW(0.8TWH/年);已获准建设并在建的风场装机容量为845MW(2.5TWH/年);另外,还有潜在装机容量1033MW(3.1TWH/年)的风场项目正在申请建设许可。 挪政府目前正积极投入风电开发,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多元化,以减少过去多年来对水能的过分依赖。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风电的年发电量增长到3TWH。 3、生物能源 挪威目前用于能源消耗的挪生物质消费量约16TWH,主要用于造纸和纸浆工业和木材加工等工业。挪威未来的生物能源在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允许范围内的使用潜力为30TWH。 二、挪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的突出技术、设备与服务 挪威研究理事会为从事挪威可再生能源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部分研究经费来自挪威石油能源部拨款。该理事会通过各研究院、科技大学、工业协会和公司企业等单位,对该领域

方向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1.1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求,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直流输电的交互影响机理及其机电/电磁动态分析与仿真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多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电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或专用装备的次/超同步振荡分析及抑制方法;计及可再生能源波动、交流系统故障和直流闭锁等因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稳定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弱同步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直流外送系统的稳定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5MW级含风/光发电、直流输电和常规电源的动态模拟平台,验证短路比<2条件下相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1.2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火电机组调节能力不足导致弃风/弃光严重的现状,研究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提升技术,并通过机组间协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包括:常规/供热工况下火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与最小技术出力降低技术;保障热负荷需求时提高

智慧树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生活章节测试题

判断题 1、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2、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3、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4、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5、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6、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 7、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8、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9、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10、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弃风弃光现象是中国的能源真的过剩了吗?× 11、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将北京的风给挡住了,从而导致北京出现雾霾。× 12、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13、风能大小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14、在风能利用中,风速及风向是两个重要因素。√ 1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地形条件复杂,因此风能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假如您是一位投资者,那么你会选择在湖南中设厂投资。 × 选择题 1、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 A. 2015 B. 2014 C. 2013 D. 2012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A.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 公平原则 C. 可持续发展原则 D. 无悔原则

3、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A. 多伦多 B. 巴厘岛 C. 日内瓦 D. 哥本哈根 4、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A. 发展低碳经济 B. 发展循环经济 C.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D. 发展第三产业 5、----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A. 《京都议定书》 B. 《蒙特利尔议定书》 C. 《马拉喀什协定》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6、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 B. 《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 C. 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D. 《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 7、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能源活动 B. 自然灾害 C. 地壳运动 D. 农业活动 8、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A. 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 B. 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 C. 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D.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 9、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A. 英国的《气候变化法》 B. 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 C. 欧盟的《气候与能源综合法令》 D.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12、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4、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A. 实现可持续发展 B. 提升国际竞争力 C. 保障能源安全 D. 避免碳锁定效应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短缺,以及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开发和研究可再生能源来代替被过度开采和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已是各国政府在资源利用方面共同的发展方向。 世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成为各国共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颁布了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使可持续能源产业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如光伏发电、风能、太阳能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已成为各类能源中发展最为快速的热点领域。 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全球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最高的国家。为降低对其他国家的能源依赖以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美国近年来不断出台多项能源政策,以立法和财政补贴的形式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国会议员表示将推动税法改革,促进可再生能源项目享受到与石油项目一样的税收政策。税法改革提案的发起者认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应该允许

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以“业主有限合伙制企业”的性质征税。这种形式的税收结构允许企业从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并使企业可以避免缴纳收入所得税。 欧盟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目前欧盟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达50%。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一数字将不断增加,欧盟能源安全令人担忧。为此,欧盟制定了相关策略,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欧盟1997年颁布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欧盟国家的能源构成中要达到50%。白皮书中提到的计划包括欧盟内部的市场手段,进一步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以及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的投资及信息共享,对此欧盟各国纷纷采取对应措施来响应。 以德国为例,2011年9月,德国经济部、环境部和科技部等部门曾联合颁布了德国第6个能源研究计划,重点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存储技术和电网技术改进等方面。德国联邦经济部、环保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长期能源转型战略,规划了未来40年德国能源转型的主要目标。 德国在2004年、2008年曾两次修订《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提出要在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后,逐年减少对可再生能源新建项目的上网电价补贴,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竞

可再生能源概论(5种能源举例)

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指对环境友好、可以反复使用、不会枯竭的能源或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小水能、潮汐能、海浪能、地热能、氢能、燃料电池等 太阳能及太阳能发电应用 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自地球形成生物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和光生存,而自古人类也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但在化石燃料减少下,才有意把太阳能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还不是很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能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珠海太阳能热水工程 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清立太阳能工程图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每秒照射到地球的能量则为49940000000焦。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编辑本段太阳能分类 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以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入电网供电。光伏板太阳能利用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能。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可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1]据调研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导致全球5大制造商利润缩水,2012年光伏组件安装量将有所减少,这是10

可再生能源产业现状

可再生能源产业现状 关键要点 尽管过去十年经济和政治动荡,但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增长,它们在能源结构中的存在越来越重要。 世界许多地方的新技术的价格正在接近电网平价,而可再生能源已占全球每年安装的新电容的近三分之二。 该行业有四个主要趋势:存储驱动力,数字技术的改进集成,竞争格局的重组和整合,以及利润率的上升。 能够融合强大交付和灵活性,智能合作伙伴关系/并购以及获得低成本资本的参与者很可能成为该领域未来的赢家。 尽管过去十年经济和政治动荡,但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增长,它们在能源结构中的存在越来越重要。欧洲大多数国家已达到或即将实现其欧盟2020年气候能源目标。在美国,页岩气开发曾被视为主要难关,但如今可再生能源正在蓬勃发展因此,可再生能源目前占全球每年安装的新电力的近三分之二。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本下降速度快于预期- 特别是在太阳能和陆上风能中- 使这些技术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实现电网平价。 在深度观察中,LEK咨询公司将着眼于推动该行业发展的四

个主要趋势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储电驱动 大多数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依赖于间歇性自然能源,导致输出特性不一致,系统中断的风险以及冗余需求。 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效率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封闭系统中的份额的实际上限,可再生能源需要变得更加“可调度”- 即更容易存储和传输给用户。解决方法是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机匹配的更好的储电设备,用以创建更可靠的发电设施并改善电网的整体运行。 虽然存在不同的存储技术,但是大规模采用的强大引擎无疑将会使电池生产成本的降低- 预计在未来10年内某些技术将下降四分之三。 在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蓬勃发展的大型太阳能发电场是大规模存储阵列的天然目标。例如,南澳大利亚公用事业公司正在考虑开发一个500兆瓦的光伏太阳能发电场以及1吉瓦时的锂离子电力存储。 由于主流能源储存的好处是长期的,系统性的,同时也依赖于未来的技术增长(附带不确定性),这种储存的发展将需要公共部门的支持,就像1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一样。这可能包括

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能源的认识 (3) 1.1能源的定义 (3) 1.2能源的源头 (3) 1.3能源的种类 (4) 第二章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5) 2.1 多元化 (5) 2.2 清洁化 (5) 2.3 高效化 (5) 2.4 全球化 (6) 2.5 市场化 (6) 第三章启示与建议 (7)

摘要 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是三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人类生存活动决定于对信息的认知和反应;而维持生命,从事发展的活动又地要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几千年来,在人类的能源利用史上,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火的使用,先祖们在火的照耀下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19世纪电能的使用,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20世纪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利用,使人类进入原子的微观世界,开始利用原子部的能量。 未来对能源的要求有足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储量,并且不会造成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对能源的需求未来的人类社会依然要依赖于能源,依赖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结构和储量,发展必须开发的能源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而我们赖于生存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回答是:不是,也是。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人类目前技术可开发的能源资源已将面临严重不足的危机,当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石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甚至不能维持几十年。因此,必须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而近半世纪的核能和平利用,已使核能已成为新能源家属中迄今为止能替代有限矿石燃料的唯一现实的大规模能源。而且,未来如能实现核能的彻底利用,人类的能源将是无穷的。 除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外,人类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了。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它们同能源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利用的能源已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未来对能源的要求将不仅是储量充足,而且还必须是清洁的能源。相对其它化石能源而言,核能的和平利用已充分证明了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之一。 关键字: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雅津甜高粱等,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格来说,是人类历史时期内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可再生的意思并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碳循环”更是可再生能源的根本。准可再生能源,就是将现有低效率的旧燃料的能量效率明显提高、由25%、33%翻倍,趋近到100%的革命化无热发动机。可再生能源的有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 所有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都来自太阳,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被吸收。能源的来源比较众多且用途广泛。 (一)、木材柴是最早使用的能源,透过燃烧成为加热的能源。烧柴在煮食和提供热力很重要,它让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下仍可生存。 (二)、动物牵动传统的农家动物如牛、马和骡除了会运输货物之外,亦可以拉磨、推动一些机械以产生能源。 (三)、生物质燃料此种燃料原为可再生能源,如能产出与消耗平衡则不会增加二氧化碳。但如消耗过量而毁林与耗竭可返还土壤的有机物,就会破坏产耗平衡。用生物质在沼气池中产生沼气供炊事照明用,残渣还是良好的有机肥。用生物质制造乙醇甲醇可用作汽车燃料。 (三)、水力水磨坊就是采用水力的好例子。而水力发电更是现代的重要能源,尤其是中国这样满是河流的国家。此外,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也很适合用来作潮汐发电。 (四)、风能风能是利用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发电、提水、助航、制冷和致热等。风力发电是主要的风能开发利用方式。中国的风能总储量估计为1.6×10^9千瓦,列世界第三位,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风能是一种自然能源,由于风的方向及大小都变幻不定,因此其经济性和实用性由风车的安装地点、方向、风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五)、太阳能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类

【精品报告】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

2019年11月11日第42期总第425期 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 【译者按】2019年6月,联合国再生能源咨询机构REN21发布《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这是自2005年来该机构发布的第15期年度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政策框架、投资趋势、能源系统整合和使能技术发展,以及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但在供暖和制冷、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应用发展仍然缓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目标,但全球投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放缓趋势。赛迪智库材料工业研究所对该报告进行了编译,期望对我国有关部门有所帮助。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行业现状趋势

一、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发展相对稳定(见表1)。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81吉瓦,与2017年的增速保持一致。同时,整合高比例可变可再生能源(VRE)1的国家数量不断上升。 与传统热力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越来越具有成本竞争力,带动了市场发展。截止201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约占全球发电量的26%以上(见图1)。发展目标的制定和稳健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但在供暖和制冷、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应用发展仍然缓慢。 图1:截至2018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 资料来源:《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年,各国在制定脱碳路径和政策框架方面继续取得进 1可变可再生能源(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简称VRE,主要指风电光伏等因其天然属性而具有波动特性且不可调度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 提要 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是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的前提,由于能源综合规划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能源资源评价不能独立于其它分析过程而单独进行。特别是对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评价内容除了要考虑储量、开采量、生产率等进行一般能源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以外,更应注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技术及市场分析。由于目前对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论文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特性以及它与技术、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以秸秆资源为例,对以上选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资源;系统评价方法;秸秆资源 1 引言 可再生能源资源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和清洁性特点决定了它必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是可再生能源资源综合规划的前提, 因此,在对每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之前,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客观

评价。同时,由于能 源综合规划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能源资源评价不能独立于其它分析过程而单独 进行。特别是对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评价内容除了要考虑储量、开采量、生产率以及成 本、价格、租金等进行一般能源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以外,更应注重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技 术与市场分析。目前,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缺少比较系统的评价指标 ,更未能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特性以及它与技 术、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 进行研究,并建立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2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的确定 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能源密度低,不确定性程度大,可获得量 与技术密切相关的特点。另外,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地域性特点,一般不进行地区间的贸 易,不易输送。其资源量的实际开发程度还受当地不可再生能源资源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小结

《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小结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意义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相对于可能穷尽的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可再生能源属于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化石燃料和核能。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国还有约1150 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一再飙升,能源消费大国苦不堪言,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关切的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中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00MJ/㎡,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tce 的能量;按德国、西班牙、丹麦等风电发展迅速的国家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中国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量可能超过30亿kW;海洋能资源技术上可利用的资源量估计约为4亿-5亿kW;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亿tce,探明储量为31.6亿tce;现有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薪柴、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物等,资源总量达7亿tce,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生物能的资源量可以在此水平再翻一番。总之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

可再生能源利用

6 可再生能源利用 6.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状况 6.1.1湖北全省太阳能资源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①太阳能资源较丰富:根据目前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推算,湖北省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在3200~48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日照总时数为1100~2000小时。分布总体上呈现为北多南少,其中以鄂东北、鄂西北和鄂北岗地资源最丰富,为4540~4800兆焦耳/平方米;其次是鄂东南,4050~4220兆焦耳/平方米;鄂西南最少,3200~4060兆焦耳/平方米。目前开发利用太阳能最先进的国家包括德国、英国,德国2007年太阳能电厂装机达到30万千瓦,但从太阳年总辐射来看,德国汉堡为3979兆焦耳/平方米,英国伦敦4226为兆焦耳/平方米,仅相当于湖北省的中游水平。 ②太阳能资源季节上集中:湖北省太阳总辐射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为930~1100兆焦耳/平方米,占全年总辐射的25%左右,日照时数同样占全年25%左右。7、8月是我省全年最热的月份,全年用电的高峰,从天气条件来看,这两个月全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50%以上天数为晴天,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季节。 6.1.2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前景。 图6.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图

图6.2 湖北省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 图6.1、6.2注释: 一级可利用区:日照时数在1900小时-2100小时之间,年晴天日数在155天-180天之间。 二级可利用区:日照时数在1400-1900小时之间,年晴天日数在130天-155天之间。 光能一般区:年太阳总辐射低,日照少,除8月晴天较多外,其它月份很少,如恩施全年晴天日数不足90天。 6.2 太阳能热水系统 6.2.1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对于改善建筑用能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2.2鄂建[2009]89号文《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的通知》作出以下有关规定: ①自2010年1月1日起,城市城区范围内所有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商住楼)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医院病房大楼、老年人建筑、学校宿舍、托幼建筑及政府机关和财政投资的建筑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②鼓励13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其它公共建筑、农村集中建设的居住点统一设计和安装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③太阳能热水系统要与建筑和给排水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和维护管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造价应列入建筑工程总预算。

新能源技术考试复习题

新能源技术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二次能源是人们由一次能源转换成符合人们使用要求的能量形式。 2、一次能源,又叫做自然能源。它是自然界小以天然形态存在的能源,是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人们加工转换的能源。 3、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4、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以煤炭为主。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观代化,在整个能源消费系统中,二次能源所占的比重将增大。 6、煤炭、心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都是一次能源;电能、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氢能等都是二次能源。 7、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话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 8、能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技术上来说,现代工业生产有3项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一是原料和材料,二是能源,三是机器设备。 9、一切在气流中能产生旋转或摆动的机械运动都是风能转换的形式,可用于这类机械转换的系统就叫风能转换系统。 10、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压差。 11、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风力机,由它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另一部分是发电机,由它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12、生物能源的优点首先在于其经济型。 13、典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通常主要由叶轮、传动系统、发电机、调向机构及控制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

14、目前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地热能源,主要是地热蒸汽和地热水两大类资源,人类对这两类资源已有较多的应用。 15、所谓地热能,简单地说.就是来自地下的热能。 16、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直接利用和地热发电两大方面。 17、潮汐能是指海水涨潮和落潮形成的水的动能和势能。 18、通常,我们把地热资源根据其在地下热储中存在的个同形式,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资源和岩浆型资源等几类。 19、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 20、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有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三种途径。 21、生物质能作为与太阳能、风能并列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受到国际上广泛的重视。 22、海洋能是指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 23、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采用的蓄热方式有:促热蓄热、潜热蓄热和化学储能三种。 24、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是常规能源;大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及核聚变能等是新能源。 25、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 26、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整个系统由4部分构成:聚光装置、集热装置、蓄热装置和汽轮发电装置。 27、从根本上说,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和最有希望的“绿色能源”。 28、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由风能到电能转换的关键设备。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2007-09-04 目录 一、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2 (一)发展现状2 (二)发展趋势2 (三)发展经验2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2 (一)资源潜力2 (二)发展现状2 (三)存在问题2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2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2 (一)指导思想2 (二)基本原则2 五、发展目标2 (一)总体目标2 (二)具体发展目标2 六、重点发展领域2

(一)水电2 (二)生物质能2 (三)风电2 (四)太阳能2 (五)其它可再生能源2 (六)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2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2 (一)投资估算2 (二)环境和社会影响2 (三)效益分析2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积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