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

《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

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在第三章,学过了力的合成、力的分解这两节之后,教科书才给出矢量的定义。这里强调的是,并非所谓有“方向”的量都是矢量,矢量必须遵从一定的加法法则。

(5)通过“说一说”深化矢量相加的法则

知道了定义并不等于掌握了这个概念。在知道了矢量的定义之后,教科书以速度矢量为例详细地讨论了在一条直线上的v1、v2与它们的变化量Δv之间的方向关系,为以后学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打基础。

在这样的讨论之后,“说一说”栏目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当v1、v2不在一条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变化量Δv的方法。

到了《必修2》,研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时(小字),又一次运用求矢量之差的方法。经过这么几个台阶,学生对于矢量的认识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

教科书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写法是循序渐进的又一个例子。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什么人的科学素质比较高?除了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应该“说话有根据、说话有条理”。后者实际上指的

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讲述一件事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这是表现之一。怎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做到这样?这不是靠“教导”能够解决的,要靠“示范”。教科书、教师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这样做的。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运动学集中于一章,课标教科书把它们分在两章之中。两章的分工是:第一章学习基本概念(时刻和时间间隔、坐标系、位移、速度、加速度)、基本技能(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从速度-时间图象获取有关运动的信息……)第二章则是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来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编者在这里及在整套书的编写中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做到“线索清晰、节奏

分明”,这既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功、交流能力的基本功,也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一

种表现。

第一、二两章的教学节奏是这样的(中间的一排星号是两章的分界):

时刻、时间间隔、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的技能(测手的速度)

用图象表示速度和从速度图象获取信息的技能

****************************************************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验发现自然界存在这样的运动:v-t图象是一条直线(由学生作出)

这样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利用图象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做普遍性的分析(陆续得出三个公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测量的就是匀变速直线运

动,要用到测量的结果;新教科书则是测量手拉纸带速度,而且要作出手的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淡化物理规律,把注意力集中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技能和从图象获取信息的技能。

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知识的学习,也适用于科学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后文还要涉及。

二、改变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十字路口,这三年正是他们规划人生的阶段。多数学生将来的职业不会与高中物理直接相关,其他课程也是如此。所以,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能力是包括物理在内的所有高中课程的任务。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像前面谈到的提高思维能力一样,不是凭说教,而是让学生按正确的方式去学习。

过去的学习方式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不应该全盘否定过去,今后老师还要讲,学生还要听、还要练;但是在讲、听、练的过程中我们提倡“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引导课程方向,包括对学习方式的引导。下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必修1》第二章第3节“思考与讨论”):

老师:能不能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

学生A:能。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

x=0.38×0.1+0.63×0.1+0.88×0.1+1.11×0.1+1.38×0.1=……

学生B:这个办法不好。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加,0.38只是0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用这个数值乘以0.1 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面的几项也有同样的问题。

学生A: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

老师: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要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可以有多种方法……

此外,新教科书中的很多素材与过去完全一样,但写法不同,原因之一同样是要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关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学生实验的写法也是一个例子:

……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

如果照过去那样一步一步详细地告诉学生“……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学生按部就班地照着做就

可以了,完全可以不动脑筋。新教科书没有这样做,它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但又给学生指出了方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会逐渐习惯于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三、探究精神贯穿始终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 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

编者认为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它应该贯穿整个课程。这样的例子在教科书中俯首皆是。例如,在前面用过的例子中,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A说出的方法实际是一种猜想和假设,学生B、学生A及老师随后的发言则体现了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两个、两三个科学探究的要素,它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不一定要七个要素一一具全,特别是没有实验的教学片断也可以体现探究精神。

又例,在《必修1》第三章第1节,引入强相互作用之前有一个“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却能聚集起来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学到这里时会想到:是啊,我在初中时就知道原子核里面有质子,质子带正电,还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过?也许质子之间除了静电力之外还有……

这里面有提出问题,有猜想和假设,有简单的分析……它体现了科学探究的

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质疑的习惯,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必修2》学过圆周运动之后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

这个思考与讨论是在引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前请学生做的工作。待解决的问题是教科书的编者提出来的,学生要根据拱形桥问题的经验,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如果学习失重时(以及稍后学习第一宇宙速度时)教师板着面孔平铺直叙地讲解一遍,教育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编者在以探究的方式展示物理内容

时,想到了印度哲学家菩德曼的一句名言: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一次

一次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见到一件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疑问,遇到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的推测。这样一代新人的气质就与上一代不同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我们还在塑造人。

在《必修1》学过重力加速度之后有一个表格,列出了从赤道到莫斯科的重力加速度,几十年来国内外几乎所有教科书都有类似的数据。然而新书比过去多

了一个旁批: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尝试解释就是做出假设和猜想。这个旁批在鼓动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尝

试做出解释。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科学探究的精神。至于重力加速度与纬度的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并非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因而书上并未讨论,教师更不用讲解,甚至不必提及这个旁批。有一部分学生看到了这个旁批,程度不同地想了一想,编者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2. 科学探究也是学习内容

过去我们也曾探讨过“发现法”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发现科学规律。这种做法与现在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相似之处,但那时只是一种教学法,而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不但是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还是一种精神,前面已经论述),即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要学会怎样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是学习“怎样进行探究”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新教科书还展示了前人的探究过程,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必修1》第二章),让学生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科书指出了伽利略研究的线索:

绵延两千年的错误→逻辑的力量→猜想与假设→可检验的结论→实验验证→……,但这决不是科学探究的固定模式,科学探究没有一定的模式。

3. 科学探究的要素不能求全,科学探究不能搞形式主义

课程标准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这些“要素”不是“环节”。环节缺一不可,链条缺了一个环节就要断裂,而要素只要存在一些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

多数探究活动都不会包括所有这些要素,例如,不一定都包括实验。谁都不

会否认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工作是科学探究,但他没有做过任何关于相对论的实验。我们说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说实验可以为物理学提出问题,而且物理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最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但不是说每个物理学家都要为每一个物理问题亲手做实验,更不是说高中物理的内容都要通过实验得出来。

讲这个问题,目的是解放思想,更好地落实教学中的科学探究,避免形式主义。国外的科学课程有一种教学形式,叫做“做中学(hands on)”,科学知识几乎全部是让孩子在动手做中学到的,这有积极意义。但是,不能不分学科、不分学段地一味推行做中学,否则只能诱发形式主义,这不只对学科的学习不利,而且不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领悟。事实上,高中物理中的多数定律都不是,甚至不可能,由直接实验归纳出来,更不用说在中学课堂上做这件事了。

它们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前辈科学家从不完整的事实中领悟了背后的道理;它们之所以正确,是由于从这些定律得出的推论与事实一致。

四、增强实践意识,提供原始材料

我国几十年来的物理教育有一个优良传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然很低,这也是事实。原因在哪里?编者们通过分析看到,教科书、习题集以及试卷中的多数所谓实际问题,都是经过编者或者考试命题者咀嚼过的,学生看到的仍然是理想化的物理习题,实际情景只是附加的背景而已。学生所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上是把原始问题变成合适的物理模型的能力。

编者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原始的材料,使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这个工作由学生完成。以下是几个例子。

1. 磁浮列车的加速度

《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章首图是上海磁浮列车的照片,图下有一段话:“……据报导,上海磁浮总长33 km,一次试车时全程行驶了约7 min 30 s,其中以430 km/h的最高速度行驶约30 s。磁浮列车的行驶速度比汽车快得多,是不是它的加速度也很大?学过这一章后你会看到,根据报纸上的数据,再按照实际情况做些简化的假设,你自己就能估算它的加速度!”

这是读报时的一个活生生的问题,引用的数据对于读者来说是最原始的。我们要把它抽象为一个物理模型,才能用物理知识来解决,以满足我们关于磁浮列

车的好奇心。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首先应该有个定性的估计:加速度不会太大,因为全程行驶时间7分多,中间匀速行驶时间只有半分钟。这实际上是在为评估做准备,如果以后算出来的加速度很大,可能有问题了。

然后会想到,列车的加速、减速不会是均匀的,但我们只是估算,在中学阶

段只好把这个问题当做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第三,还会有不同的可能性。一种情况是,列车加速时的加速度很大,但减速时加速度(绝对值)比较小,也可能相反。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列车的动力会很强,对发动机的要求比较高,好像没有这个必要;后一种情况类似于急刹车,正常运行中似乎也没有必要。于是我们假设列车匀速行驶的过程处于运行的中段,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所用的时间相同。

这样,一个来源于媒体的真实问题就变成了理想模型:“某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3.5 min 的时间内速度达到430 km/h ,求物体的加速度。”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会有任何困难。计算结果是:列车加速时的加速度是0.57 m/s 2。

这个结果使我们联想到什么?重力加速度大约是10 m/s 2,列车的加速度大约是它的二十分之一,乘坐磁浮列车大概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不能跟宇宙飞船的起飞相比,甚至不会有小汽车加速时乘客体会到的“推背”的感觉。有了这些联想,这道题的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下面就会看到,用不同的假设可以建立不同的模型,运算结果也不一样。

我们还假设列车的匀速运行区段处于线路的“中段”,但不是时间的中段而是路程的中段,也就是说,加速运行的距离与减速运行的距离相等。这样可以算出加速运行的距离是

2

1( 33 km -430 km/h ×601×0.5 h) =14.7 km 。 知道了初速度与末速度,还知道运动的距离,计算加速度也很容易。结果是0.48 m/s 2,与前一模型的结论有些差别。

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有疑问。

一个疑问是,两种算法的结果不一样,怎么教?回答是:第一,这是个章首语,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不必“教”;第二,如果有学生问到,可以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由于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假设,建立的是不同的模型,所以结果有差异。哪个更接近实际?根据我们掌握的原始材料,无法判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两个结果都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预测乘坐磁浮列车时的感觉,而且预测结果是相同的。

有的老师表示,根据实测,记者所给的数据不准确,实际匀速运动的时间不是30 s ,而是接近50 s ,改成50 s 后两个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小得多。编者对此的回答是,不能改,因为公众在报纸上看到的就是30 s ,这是真正的原始资料,谁能保证今后遇到的原始资料都可靠呢?何况这个问题中记者的误差并不影响我们关于乘车感觉的预测。

另一个疑问是,题目所给的条件多了,应该删去一个。其实“条件多了”、“条件不够”都不可怕,因为现实问题中能够得到的资料就是这样,条件不够我们就要假设一些,条件多了可以相互印证(评估)。

有的学生则问,两种计算哪个更准确。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必要。因为假设列车做匀变速运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近似了。列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发动机的功率不可能增加很多,根据P =Fv ,加速过程中的牵引力肯定会越来越小,怎么可能在整个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不变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太容易了,有人说太难了,两者都有道理。说太容易的是指用到的物理公式太简单;说太难的是指把实际的原始问题抽象为物理模

型太困难。过去我们对前者过于重视,而实际上主要是后者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喜的是,在物理教育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原始材料的使用①,考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情境题”

“信息题”等,这些都是好的苗头。

2. 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

学过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在“做一做”栏目中安排了这

样一个问题:“……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

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 cm ,石子

起落点距地面的高度约为 2.5 m ,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

间?” 编者提倡的解法如下。

通过砖的层数估算A 点的高度――60 cm ,又通过砖的层数估算AB 的长度――12 cm ;石子从起落点到A 点的高度是190 cm 。由此算出石子经过A 点的

速度是62 m/s 。石子以这样的速度通过AB 所用的时间是6212s =0.19 s ,即50

1秒。 有的学生认为用AB 的长度除以石子在A 点的速度不妥,因为石子在从A 到

B 的运动中仍在加速,应该用h =2

1gt 2分别算出石子落到A 、B 两点所用的时间,两者之差才是从A 到B 所用的时间。

第二种解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必要。一

方面从原始材料看,我们通过砖的厚度获得的数据

相当粗糙,计算也就没有必要那么精确;另一方面

如果对摄影技术有所了解就会知道,曝光时间的少

量偏差对照片的质量不会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即使

标有快门速度的照相机,其标称值也不是很准确

的。

3. 计算平均速度

在《必修1》第一章学过速度概念后,教科书有一个练习题:右面是京九铁路某一车次运行的时

刻表……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道题给出的是铁路局印制的时刻表,也是原始材料,学生要把它抽象成一个物理问题:某物体在1 h 21 min 的时间内运动了178 km ,计算它的平均速度。对学生来说这个计算极其简单,比较难的是从列车时刻表中得到时间和运行路程这两个数据,这道题锻炼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① 参见邢红军,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石子下落的

照片

北京西至深圳的某一车次的时刻表

初中的课标教科书也有类似的题目,时刻表如右

图所示,要求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

为什么高中与初中选用相同的题目?尽管两题的计算

难度一样,但从原始材料中获取数据的难度不同:支

线时刻表中对应于一个车站只给出一个时刻,乘客上

下车之后车就离站;干线时刻表分别给出了到站时刻

与离站时刻,要计算从聊城到荷泽的运行时间,就要

弄清这一点。

4. 其他例子

《必修1》47页第3题:……小石块从井口自由

落下,经过 2.5 s 后听到石块击水的声音,估算井口

到水面的距离。考虑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用一定的

时间,估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过去这类问题总是说:“不考虑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现在计算时仍然可以这样做,但学生做完之后还要做个评估――声音传播所用时间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再如,过去讨论抛体运动时总是说“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实际上对于炮弹等高速运动的物体,空气阻力对轨迹的影响十分明显。《必修2》在“抛体运动的规律”一节的“说一说”栏目要求学生推测炮弹运动的实际轨迹,这些都是为了建立这样的意识:物理学研究的并不是世界的本身,而是它的模型①。我们对模型的要求是,它既要在某一方面反应真实事物的本性,又要便于我们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处理。

五、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高中物理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学大厦有坚实的实验基础、严谨的逻辑体系,它的方法已经成为当今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原原本本地把物理学学好,这是在物理课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前面提到“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学好物理学,是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前提。

然而,目前一方面存在着这样的倾向――教学中简化实验过程和理论分析,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后迅速进入解题教学;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把丰富多彩的物理学过程归纳为××法、××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机械地背诵和套用。

教科书的编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以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① 参见秦克诚译《“外星人”学物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某支线车次的时刻表

1. 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特殊开始的,但又有不止于具体的事物。

(1)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

过去往往按下面的思路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

用细线系一个小石块,手握细线的另一端把它抡起,使它绕手做匀速圆周运动;石块没有沿切线方向飞出去,那是因为受到了细线对它的力,这个力指向圆心;石块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因此也是指向圆心的。由此得出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这个教学思路的问题是:从一个特例得到的结论没有进行分析就推广到一般情形了。如果经常这样处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思想方法。新教科书是沿以下线索展开的。

先分析右图并仿照过去的思路

得出结论:在这两种情形中,加速度

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然后用运动学

的方法分析速度矢量的方向,得出一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沿什么方向?

般性的结论。

新教科书分析加速度的方向时不涉及任何石块、小球、地球等具体的物体,得到的是普适的结论,没有右图那样的实例同样可以得出结论。那么,实例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实例给了我们强烈的提示:“虽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很可能是这样的!”没有逻辑推理不可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而脱离实际的推理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本来面目――科学是在猜测、分析与验证的过程中前进的。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编者也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

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这一节,学生运用第一章学到的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技能、利用图象研究运动的技能,以及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

通过对小车运动图象的分析,学生会看到:自然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这是一个具体的事例,学到这里,第一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

第二节课对这个事例进行分析,于是发现,如果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这个运动的加速度就是不变的。这样我们就能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从此以后教科书脱离了小车这种具体运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性研究,最后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式。

这段教学始于对“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这样一种具体运动的研究,结束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性规律。教学中不一定要把这句话告诉学生,但是教师心中应该明确,要清清楚楚地按这个思路去讲。久而久之,这种科学方法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生根。

2. 解决问题时强调规范化的方法

在物理学中,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特点,解决起来要遵从不同的程序,也就是说有不同的规范。这也是科学方法的问题,编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例:坐标在描述质点运动时的作用

物理学离不开数学,而要用数学描述和解决质点运动的问题,就要用到坐标系。教科书比过去强调了坐标系和质点的坐标,以使学生在刚刚开始高中物理学习的时候就能自觉地、规范地运用坐标系这个数学工具。

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编者认为是降低了。例如,过去在教学中不明确区分矢量和矢量的投影,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学生经常困惑。现在主要在坐标系中讨论矢量,学生的精力放在投影正负号的确定上,剩下的只是代数运算,问题简单多了。

具体地说,过去告诉学生,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正负号决定于速度是增加还是减小,新教科书则强调,速度、加速度(以及力和位移等各种矢量)的正负号都决定于它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这样,有了一个普适的、单一的准则,学起来、记起来就容易了。

例:抛体运动

原来的教学大纲对抛体运动的要求是“平抛运动(B )”,这是一个干巴巴的知识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则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其中的“分析”、“用……方法”体现了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科书在抛体运动的教学中,展示了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解决问题的规范化的方法,教学层次如下。

(1)以红蜡块的运动为例,按下面的步骤介绍普遍性的方法。

●坐标与时间的关系:x = v x t ,y = v y t

●轨迹:消去t ,得到x v v y x

y =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2y x v v v +=,tan θ =x

y v v

红蜡块问题是由分速度求合速度及轨迹;接下来的是下面的例题,要由速度求它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分速度。

(2)例题:已知飞机起飞时的速度和仰角,求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通过(1)和(2)要让学生悟出一个道理: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可以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分别研究(或者相反) 。

(3)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力F = 0,初速度v 0 = v ,由此可以得到抛体在x 方向的位移x = vt 。 竖直方向:力F =重力,加速度= g ,初速度v 0 = 0,所以抛体在y 方向的位

移是y =2

1gt 2。 有了x 、y 两个方向的坐标与时间的关系之后,仿照红蜡块问题的程序,可以得出抛体轨迹的表达式及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

(4)如果抛出时的速度不沿水平方向,那么……

学生按这个思路学习,不仅得到了平抛运动的几个结论,而且学会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

两个方向上的受力

两个方向上的运动方程

两个方向上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平面中的运动轨迹(消去t )

平面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勾股定理、三角函数)……

《必修2》“抛体运动的规律”一节中的旁批把这个思想明确地写出来了:

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体会到,已知物体受力情况而想知道它的运动情况时,要先对物体所受的力进行分析,然后应用牛顿定律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进而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得到物体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在研究抛体运动时,我们的思路完全相同……

有的老师提出,新教科书不仅要求平抛,而且要求斜抛,比过去难了。其实这里不仅不要求学生背诵斜抛的结论,甚至连平抛的结论也做了淡化处理:平抛轨迹只是在一个例题中做了讨论。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看,解决平抛问题的方法与解决斜抛问题的方法没有区别。

还有的老师提出,红蜡块的实验是多余的,直接通过平抛运动学习科学方法,可以一举两得。其实不然。教学活动的原则之一是分散难点,解决质点在平面中的二维运动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新东西,不很容易;抛体运动是新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两者合在一起就更难了。教科书这样分层次、搭台阶的处理比较好:从知识的角度讲,红蜡块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到方法上,通过简单问题认识方法,然后运用这个方法解决抛体的问题。教科书看起来好像在红蜡块上多做了一些文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整个抛体运动的学习时间并不比过去多。

例:数据处理的方法

教科书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教学是以图象为中心展开的。这也是一个规范化的

科学方法。

在《必修1》第一章第4节,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学生实验开始,就要求用图象表示手拉纸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提出用平滑曲线来“拟合”坐标系中所描的点的思想。拟合时对曲线的要求是“顺势”“平滑”,如果不能使所有的点都恰好落在曲线上,那么曲线两侧的点的个数要大致相同。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反复运用图象来处理数据:

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第3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小实验(“做一做”栏目)

第三章第2节课后习题第4题(关于弹力)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第五章第6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科书特别指出了运用图象处理数据时的以下技巧。

在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当然可以做出加速度随质量变化的图象,由图中曲线的形状判断两者的关系。但是实验得到的曲线的形状比较复杂,难以断定它的性质,而曲线是否直线就很容易判断。因此教科书指出了一个方法:

不作a -m 图象,而作a -m

1图象,通过这个图象是否直线来判断a 是否与m 成反比。如果这个图象不是直线,再尝试a -21m

或其他关系。 这个方法在第五章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再次出现。在以后的选修课中也将多次运用。

3. 一些学科性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

高中物理中有一些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只涉及物理学及与之相关的学科,但对学好中学物理及以后学好相关学科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教学,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守恒的思想

守恒的思想在物理学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伴随着对守恒量的追求。新教科书力求渗透这个思想。

过去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时候,往往先学习重力势能、动能的表达式,然后分析一个实例,指出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之和保持不变;而新书这一章的第一节就是“追寻守恒量”,在学习势能、动能之前就通过伽利略的工作介绍了“守恒”的思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在伽利略以后的物理学中,“守恒”或说某量在某个过程中“不变”,往往不是碰巧发现的,它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

在选修3-5学习动量的时候也十分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2)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

能量的概念十分抽象而功的概念比较具体,也容易量度,在物理学中人们总

是通过做功了解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能量。新教科书反复突出这个思想。

以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引入为例。《必修2》的“重力势能”一节有两条线索。首先,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得知物体在h 1和h 2两个高度之间移动时重力做的功是W G = mgh 1-mgh 2,从中发现“mgh ”可能具有特殊的物理意义。另一条线索是:通过对势能概念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重量越大它的势能越大、物体的位置越高它的势能越大。从第一条线索得到的“mgh ”与第二条线索一致,所以我们想到,物体的重力势能应该用“mgh ”表示。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说“物理学中规定……”说得比较多,其实“规定”总是有道理的,新书要讲一讲这个道理。发现规律、提出物理量的表达式,就像刑警在破案,我们不仅告诉学生结论,而且告诉学生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这就是重视科学过程的做法。

动能表达式的得出是另外一个例子。教科书探索动能表达式的过程集中于“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一章的6、7两节,线索与重力势能相似,出发点也是做功与能量的关系。

教科书首先指出,根据我们对于动能的初步理解,它的表达式除了应该与质量有关外,还应该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另一方面,物体受力时力对物体做功,物体速度也会增加。这就是说,速度这个物理量联系了动能与力对物体做的功。编者因此设计了第6节的实验,研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以期从中获得动能表达式的一些信息。这个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动能的定性概念及力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 ↘

动能与速度有关 动能与做功有关

↓ ↓

通过实验研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v 2与做功的多少成正比

动能的表达式中应该包含v 2这个因子

第7节则沿另一条线索展开: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关系得到速度与功

的关系W =21mv 22-21mv 12。2

1mv 2是个状态量,它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差值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其中又包含了v 2,在与实验结果印证之后我们判断,它极可能是我们寻找的动能的表达式。

新课程重视科学过程,这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要适当展示前辈科学家建立科学概念、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另一重意义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中有根据、合逻辑地进行学习,了解知识是怎样得来的。要让学生体会:一个重要的科学结论不是几个实验或者几篇运算就能做到“板上钉钉”的,人们认识复杂事物时,直接经验与逻辑分析缺一不可,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的。

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出发点同样是功与能量的关系,同样是通过对做功的定量描述来寻找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在后面的选修教科书中,内能的引入、电势能的引入、焦耳定律、电源和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光电效应等,出发点都是做功与能量的关系。

(3)“以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方法①

从两道高考题说起。

第一题(大意):来自质子源的质子被直线加速器加速(加速器中电场均匀)。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Δl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之比为_______ 。

子束连续射入两平行极板之间,极板长度为l = 8.0×10-2 m,

间距d = 5.0×10-3 m。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沿两极板之间

的中线通过。在两极板间加50 Hz的交变电压u = U0sin ωt。

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0超过某一值U c时,开始出现以下

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求

U c的大小……

在第一题中,实际速度在Δl小区间中是不断增加的,但由于题目说明了Δl<

在第二题中,尽管电子飞行时两板间的电场在变化,但变化的周期是0.02 s,在这段时间里电子会飞过1.28×106 m的距离!因此电子在宽度为区区8 cm的两极板间飞行时,电场的变化完全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应用学生熟悉的平抛运动的方法和结论。

这两个问题都要用到“以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思想,但是很多学生不敢用。为什么?因为学生不了解这个方法,即使有所接触,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

要让学生掌握方法性的东西,不能靠灌输,只能靠学生的实践。只有学生多次接触这类问题,才能在以后见到时“掌握分寸”。下面是新教科书为这个方法的教学所做的系统化、结构化的设计。

◆《必修1》第一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个小区间里各点的瞬时速度可能不一样,但只要区间足够小,可以用这小段的平均速度来代替。

◆《必修1》第一章: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让学生在实验中亲手用平均速度来代表瞬时速度。

◆《必修1》第二章第3节“思考与讨论”:已知相隔0.1 s的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估算这段时间中的位移。这里要用各点的瞬时速度乘以0.1 s,表示质点在这个时间间隔中的位移。

◆《必修1》第二章:通过v-t图象导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这是前面思考与讨论中阐述的思想的发展。

◆《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之后的“做一做”:通过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

①这段素材取自黄恕伯老师的研究工作。

时间。

编者提倡的方法是:计算石子落到A点时的速度,AB距离与速度之比即为曝光时间。应用这个解法的前提是石子的速度在A、B之间没有多大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不变的量(A点的速度),代替变化的量(实际上在变化的速度)。

◆《必修2》“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节:计算变力做的功。随着弹簧的伸长,弹力在不断增加,但伸长的长度很小时,可以用一个不变的力代替这个变化的力。

在这样多次接触中,学生将体会运用“以不变的量代替变化的量”的方法。方法的教学也像知识的教学一样,不求一次到位,而是要多次运用、逐渐领会。

4. 对于“科学定律是怎样建立的”的认识

前面说到的科学方法都比较具体,教师可以教,学生可以照着做,在做中体会。新教科书还涉及一种更深层次的科学方法,即建立科学定律的方法,它关系到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性过程,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新事物的过程。这种方

法在教科书和教师的教学中只能渗透,学生只能去领悟。

过去的教学容易造成一个假象,好像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到“大量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方法处理,于是就归纳出了某某定律。这个图景忽略了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因素:猜想与假设。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科学家对未知科学规律的认识,两者的模式其实是一样的:通过不完整的事实,经过不严谨的推理,得到带有猜想与假设性质的结论,而后以新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检验这个结论及它的推论,逐渐使

我们的认识深刻化和确定化。这里的关键是能否做出相对符合实际的猜想与假设,比较聪明的人和比较愚钝的人,区别也就在此。

为了使学生领悟这种方法,教科书在多处做了与过去不同的处理。

在《必修1》最后的“学生实验”(相当于一章)第2节“怎样做好物理实验”中有这样一段话:

……实验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得到的数据不那么完美。不过,不要气馁,更不能任意修改数据去适应书本上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自然,中学物理实验器材的精密度不高,但是,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时,我们根据现象的分析和粗略的数据,猜测加速度可能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这是一个猜测,需要实验的验证。于是我们做了几次实验,作出了几条直线。这些图象并没有完全验证我们的猜测,但它们强烈地向我们提示:这样的猜测很可能是正确的!你可能说,中学物理实验器材的精密度不够,用更好的仪器就能得到过原点的直线了。但是,如果用了更好的仪器,就要用更高的标准来检验这些直线,这时仍然会发现它们不过原点……

……物理学的规律不是通过有限的几个实验就可以“归纳”出来的,它们之所以正确,归根结底是因为由它们得出的无数结论都与事实一致……

在《必修1》第一章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作出小车的

速度-时间图象后,教科书写道:对于每次实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可以有很大的把握说,如果是没有实验误差的理想情况,代表小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点真的能够全部落在某条直线上。有了这些考虑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一条直线去代表这些点……

过去在类似的情况中总是说:“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谁定量地分析了误差?谁说过多大的误差是可以容忍的?这样的说法除了培养学生说套话、说空话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在新教科书中,编者恢复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些粗略数据的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定律,而是给我们启发,使我们想到,真实的情况可能是……

第二章第5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有个旁批,说道:“后人在用伽利略的器材重复他的实验时发现:铜球沿斜面滚下,如果斜面倾角超过5?就很难准确计时。伽利略把他的结论外推到90?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教科书介绍科学研究时说到“勇气”,这是第一次,体现了编者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

第四章第2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教科书写道:“……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和以

a 为纵坐标、m

1为横坐标作出的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描出的点有些离散,并不是严格地位于某条直线上;用来拟合这些

点的直线并非准确地通过原点。这时我们会想,自然规律真的是F a ∝、m

a 1∝吗?如果经过多次实验,图象中的点都十分靠近某条直线,而这些直线又都十分接近原点,那么,实际的规律很可能就是这样的。”这里用的是讨论的口气、试探的口气,目的也是为了展示科学的过程。

第五章第6节通过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也是这样的思想使我们意识到可能存在2v W ∝的关系。这个思想也将贯穿到后面的选修教科书中。

总之,教科书要传达一个思想:科学不是知识的堆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无尽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研究科学、学生学习科学,都像刑警在破案,要找出事件的真象。

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 热爱科学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科学,这是情感态度价值

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使学生通过学习而热爱科学?编

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审美体验的过

程。右侧的图片是教科书在介绍力与形变的关系时给出的,许多人说科学美体现在这里。的确如此,但远不止于此。漂亮图

案所展示的更多的是外在的东西,物理课程中的科学美其实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舒服、愉悦、痛快、振奋……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懂物理学。编者为此做了努力。

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必修2》第七章)

教科书的线索是这样的:

神奇的行星运动(行星的逆行),第谷的观测数据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F = G

2

r Mm 虽然这个公式的形式与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相同,但它还不是万有引力定律。它来源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而这个定律只适用于太阳系的行星,所以我们还远不能称它为“万有”的引力。

牛顿的创造性工作是设想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跟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一种力,并且证明了这一点。不但如此,他还把这种力推广到一切物体之间。教科书接下来的线索则是

观测数据支持“地球与月球的引力”、“地球与地面物体的引力”的猜想

推广到一切物体(万有引力定律)

测定引力常量(后人的工作)

称量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航天事业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

这使人眼前有机玻璃的形变

一亮,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开普勒一定也有这种体验,他自撰的墓志铭表达了他的满足:“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必修2》第七章第1节旁批)”

然而,教科书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这一节的“科学足迹”中写道:“不过,开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还蕴藏着极其重大的‘天机’……”,这里说的“天机”,指的就是“指挥”行星运动的力――万有引力。是牛顿揭露了这个

“天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比开普勒定律更深刻(揭示了运动的原因)、更普遍(适用于一切物体)、更简练(一个公式),此外还有“自恰”。学到这里,学生的体验是更高兴、更佩服和更激动。教科书曾经引用一位英国诗人

歌颂牛顿的诗句(《必修1》第四章章首):“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教科书还抄录了一个“外行人”马克?吐温①的话:“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杰出人物的心灵是相通的,这话虽然出自外行人之口,却道出了科学方法的真谛,那就是:

不完整的事实(或不严谨的推理)

猜想与假设

可检验的结论

新事实的检验

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尽管第谷的观测数据成千上万,但那只是有关太阳系的行星的数据,因此只能算是“零星”的事实;把行星之间的引力推广到月球-地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以至推广到一切物体之间,这是“猜

想”;后来测得了万有引力常量G,于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了可检验的结

论――对海王星的预言。海王星的发现和天体质量的测量则是马克?吐温所说的“收获”。

新教科书在其他部分也着力体现这样的思想,选修3-4对于狭义相对论的介绍是另一个比较完整的例子。

综上所述,按照教科书的线索,让学生从“怪异”的行星运动、繁杂的观测①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 著名美国作家。

数据出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简洁地看到自然的规律,而后又进一步看到这些科学活动的伟大成就,这样愉悦的心理过程与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心理过程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审美体验。多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学生会产生对科学的亲近、热爱,以至“着迷”。

这个例子再一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是科学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人为地“贴”上去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生学懂物理学;或者说,与物理学本身脱节的、牵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牵强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科书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还做了其他努力。例如,在学到“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时有这样一段旁批:

有人问李政道教授,在做学生时,刚一接触物理学,有什么东西给他的印象最深?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物理学法则的普适性深深地打动了他。

物理学基本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使人充分领略了它的优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以无限热情献身于对科学规律的探索。

在谈到“科学足迹――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时,教科书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西方现代科学肇端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美术。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干。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art)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①,这就是“自然夫人”,即源自“观察自然”。

——梁启超教科书的编者认为,科学并非自然本身,它是人对自然认识的过程与产物,因此,编者希望在教科书中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于人生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教科书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

2. 质疑与求知,批判性思维

质疑与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性,是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基础,各级教育都应该鼓励和发展这种天性,而不应摧残它,使它泯灭。前面“三、探究精神贯穿始终”中的例子都包含了提出问题的要素,其实这就是质疑精神与质疑习惯的培养。

除了这些之外,教科书还在其他很多地方做了努力,下面是另外一些例子。

《必修1》在学过参考系和运动的相对性后有一道题,引用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句,其后问道:“……你对诗人关于“榆堤”、“云”、“我”的运动与静止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认识?”诗人认为“云与我具东”;有的学生则认为只有“我”在向

东运动,而云尽管看起来在跟着人一起走,其实可能没有动或动得很慢,只是船上的人看到岸边景物飞快地后退,错以为云也在随人一起运动。但是,有的学生也会提出别的说法。这个问题不求统一的认识,只要学生敢想,不迷信书本,就

①原文如此。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重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试题答卷

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中物理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从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8.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10.“STS”是、和。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明确任务目标后,把学生分成二人大组,每组23个人,每组进一步对课题的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后决定成立四个子课题小组分别为①第一子课题:循着科学家探究之路――从物理学史角度来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5人)②第二子课题:借助数学理论推导论证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5人)③第三子课题:实验探究单摆振动的影响因素(8人) ④第四子课题: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5人)。 4、设计探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已掌握的资料,师生讨论后决定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5、制定计划任务 [第一子课题]循着科学家探究之路――从物理学史角度来研究单摆振动的规律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第一章静电场

4 电势能和电势(电势能要求定量计算) 5 6 7 8 9 5 磁 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人教版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三章磁场 〔原〕第十六章电磁感应〔新〕第四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1 划时代的发现(增加)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三、楞次定律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椤次定律的应用 4 楞次定律 五、自感现象 5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增加) 六、日光灯原理(删除) 6 互感和自感 *七、涡流7 涡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原〕第十七章交变电流一、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二、表征交 变电流的物理量〔新〕第五章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原〕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一、欧姆定律 二、电阻定律电阻率三、半导体及其应用(删除)四、超导及其应用(删除)五、电功和电功率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七、电压表和电流表伏安法测电阻〔新〕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增加) 2 电动势(要求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定量计算) 3 欧姆定律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焦耳定律 6 电阻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的观点推导) 8 多用电表(增加,以例题,说一说,做一做的形式展开)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增加) 高中 物理 四、静电屏蔽 六、回旋加速器静电现象的应电容器 3 与带4电磁粒场3子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第六章传感器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第十九章原子核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电子课本 篇一: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合) 目录 第五章曲线运动…………………………………………………………………………………………… 2 第1节曲线运动............................................................................................................3 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6 第3节抛体运动的规律 (18) 第4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21 第5节圆周运动………………………………………………………………………………………………27 第6节向心加速 1 度.........................................................................................................34 第7节向心力...............................................................................................................38 第8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39)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 天 (58) 第1节行星的运动…………………………………………………………………………………………… 63 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67 第3 节万有引力定律 (74) 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80 第5 节宇宙航行............................................................................................................88 第6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89) 2 第1节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速度:任一时刻(或任一位置)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一时刻质点所在位置处的轨迹的切线方向与 这一时刻质点所在位置处的轨迹的切线方向一致,并指向质点运动的方向 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从 该时刻(或该点) 脱离曲线后自由运动的方向,也就是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必修版新教材课本目录)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教材分析 第一节简谐运动 【教学重点】 掌握简谐运动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易错点】 学生易将振动图象中一质点的振动情况和下一章将要学习的波动图象中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相混淆 【解决方法】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第二节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学重点】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易错点】 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 【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教学重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教学难点】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和能量分析。 【易错点】 回复力是效果力,与合力不同。如振动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是零,合力不一定是零【解决方法】 简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情况,对学生进行物质世界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观点的渗透; 振动有多种不同类型说明各种运动形式都是普遍性下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节单摆 【教学重点】 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 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易错点】 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和振幅无关,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解决方法】 概括出影响周期的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第五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教学重点】 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难点】 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易错点】 1.物体发生共振决定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的关系,与驱动力大小无关. 2.当f驱=f固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例子,得到什么是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教学,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十二章《机械波》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重点和难点】 1、对机械波的形成、横波、纵波反映了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 2、机械波是从单一质点的振动到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 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波的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 【易错点】 1、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不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学生会从感性认识中认为参与传播的介质 会随波发生迁移 2、机械波的生成图。如作业3将单个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有机结合,通过单个质点在不同 时刻的位置,确定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是学生学习是的难点和疑点所在。 【解决方法】 1、利用演示实验:用长绳演示波的形成——直观、具体,通过观察能看到振动在介质传播,但 参与振动的质点不发生迁移,联系生活实际简单易行。 2、通过教材中的单位圆的应用,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分析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位 置,提高学生较为严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波的图象 【重点难点】 1、从波的形成过程来看,对于学生的理解既需要空间想象,又需要抽象思维,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 2、从实际的波抽象为波的图象,让学生认识波的图象是波的一种数学表示,从而理解简谐波及其图 象这一关于波的理想模型,并且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3、波的图象于质点的振动图象间的区别。 4、所有质点的波动图象与单个质点振动图象之间的转换引导学生观察t时刻及t+Δt时刻(Δt→0) 的波形微移,在波的图象上认识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逐步让学生认识波的传播方向、某时刻的波形与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的成因法、上下坡法或微平移法在已知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判断第三个因素。 【易错点】 1、两类图象的区别与意义 2、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让学生理解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而不发生振动质点的迁移,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图文稿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6年征求意见稿) 编辑:阅读:9?时间:2017-11-02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着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须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也很高,我上大学后才意识到了。比如物理和数学是所用理工科的必修课,而那些化学生物都是不是我们物理学的课。所以在这里看出物理确实很重要,不仅在医学,理工科而且还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并且国家在不断地进行改善。比如从物理教学大纲到物理新课程标准。我下面简单的解释教学大纲和物理课程标准。 1、含义:以前我没听说过物理教学大纲,自从上了这门可以后才知道了。“大纲”是指“物理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物理教学要“为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更好地做出贡献”。“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可以看出,对物理课在各学科的定位,“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比“大纲”的定位更高一层,“大纲”中只说物理课要“为实现做贡献”是比较抽象的。“标准”则非常明确地提到“全体学生”,要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服务。说明新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 2、物理教学目标 “大纲”要求:“学习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归纳起来就是要求学生经过高中物理课的学习要具有基础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 课程总目标:让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题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_____、最一般的_____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____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____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_____,从知识与技能、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____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____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____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____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____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_____能力,养成良好的_____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_____和共同要求。 9、_____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___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____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物理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3/2/12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 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 课程。 一、课程性质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的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在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东北师大附中张凤莲 一、教材的优点 1.物理思想上过去重视物理知识的传输过程,现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推动过程,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外推斜面90°→得出结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经典力学中吸收前辈经验理论,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2.学生过去是被动接受,应付大量的试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 这样的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内容新颖,引进现代信息 (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

容)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新教材的“选择性”很强(“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中的计算机软件、传感器) 5.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三维目标同等强调。 (做飞标,体验摩擦力,体验超重和失重) 二、教材章节的习题配备问题 1.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9页第3题 原题要求平均速度,实际只能求的是平均速率。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7页第4题 第5题计算求解过程必须用到下一章《机械能》的知识“机械能守恒定律”,否则无法解答,严重存在“知识越位”现象,此题在20XX 年版里有,到20XX年版时删掉了。仍保留的第4题解决本题时也需要用还没有学的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也建议去掉,或者置于动能定理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3.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教参答案给错了:甲:,乙:。正确答案:乙: 4.选修3-4第十三章第4节第59页第3题讲到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学生理解起来曲率和曲率半径不太容易,这个问题数学学科老师

版高级高中物理课标试题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物理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新课标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自信 A.信仰 B.理想 C.文化 D.信念 2.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模型建构”是属于哪一类核心素养() A.物理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科学态度与责任 3.新课标课程方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 A.必修 B.必考 C.选修选考D必修选考 4.新课标中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更新了教学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A.科学化 B.社会化 C.情景化 D.生活化 5.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 A.发展规律 B.运动规律 C.变化规律 D.作用规律 6.高中物理课程在结构上注重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和科学实践作为必修模块内容。 A.基础知识 B.科学知识 C.核心素养 D.核心概念 7.高中物理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 A.激励功能 B.检验功能 C.反馈功能 D.惩罚功能 8.物理课程目标一共提出了()条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9.选择性必须课程有()个模块

10.必修1模块的主题是:( )与物理模型和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A.机械运动 B.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C.万有引力定律 D.曲线运动 11.选修1模块的主题为() A.物理学与技术应用 B.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C.近代物理学初步 D.物理学与环境 12.物理必修课程共()学分 13.物理选修课程共()学分 14.学生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需要()学分 15.学生如果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需要()学分 16.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是() A.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 B.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C.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科学素养 D.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17.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是() A.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 B.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关注科社会发展 C.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关注科技进步 D.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8.下列不属于物理核心知识的是() A.核心概念 B.核心规律 C.重要物理实验 D.主要的物理学史 19.下列不属于物理核心能力的是() A.理解能力 B.推理能力 C.模型建构能力 D.分析、综合的能力 20.关于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新课标高二物理期末考试试题

昭阳一中高二期末摸底检测题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关于磁感线和磁通量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客观存在、肉眼看不见的曲线,且总是从磁体的N极指向S极B.两个磁场叠加的区域,磁感线就有可能相交 C.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一定是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的 D.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但该处的磁感应强度不一定为零 2.关于电和磁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镇流器起着降压限流作用 B.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与原电流方向相反 C.回旋加速器中的电场不仅使带电粒子加速还使带电粒子偏转 D.低频扼流圈对低频交流电阻碍作用很大,对高频交流电阻碍作用很小 3.一个满偏电流为3mA的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调整零点后用它测量500Ω的标准电阻时,指针恰好指在刻度盘的正中间,如用它测量一个未知电阻,指针指在1mA处,则被测电阻的阻值为:() A.1000Ω B.2000Ω C.750Ω D.250Ω 4.初速度为v0的电子(重力不计),沿平行于通电长直导线的方向射出,直导线中电流方向与电子的初始运动方向如图所示,则( ) A.电子将向右偏转,速率不变 B.电子将向左偏转,速率改变 C.电子将向左偏转,速率不变 D.电子将向右偏转,速率改变 5.如图电阻R、电容C与一线圈连成闭合电路,条形磁铁静止于线圈的正上方,N极朝下,如图所示。现使磁铁自由下落,在N极接近线圈 上端的过程中,流过R的电流方向和电容器极板的带电情况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