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授课教师:王文军

民法入门

民法的全貌

一、民法的对象: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财产法)和人身关系——人格关系(人格权法)

和身份关系(亲属法和继承法)。

(一)亲属法

(二)继承法: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

(三)人格权法

(四)财产法:财产的归属(所有)与移转(合同)。

1、所有与合同:

(1)所有权保障

①排除妨碍请求权

②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③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2)合同的保障

2、财产法的基本构造:

(1)物权:

①所有权: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②限制物权:

a.用益物权:支配使用价值。(例:建筑用地使用权)

b.担保物权:支配交换价值。(例:抵押权)

(2)债权:

①合同之债

②侵权之债

③不当得利之债

④无因管理之债

注: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合称“法定之债”。

二、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

(一)公法与私法:民法是私法中的“基本法”。

(二)民法与商法: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

(三)民法与经济法

1

三、中国民法的发展沿革

(一)史尚宽、郑玉波、王利明、江平

(二)教师推荐书目:

1、梁慧星《民法总论》

2、王泽鉴《民法概要》

3、魏振瀛《民法》

四、民法总则的构造与涵义

(一)创造一般性概念

(二)特征:

1、抽象性:

(1)优点:立法经济简易。

(2)确定:难以建立具体轮廓。

2、体系性

(三)内容:

1、权利:

(1)权利主体:自然人和拟制人

(2)权利客体:物

(3)权利内容

(4)权利变动:法律行为或时效因素等

2、义务

民法总则

民事法律关系

一、概说:

(一)概念(课本P5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二)特征: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

(三)意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主体(课本P53:):

1、民法上“人”的含义:

(1)适于享有民事权利的社会存在

(2)法律认可(赋予其权利能力)

2、自然人或法人(课本P53)

3、合伙(课本P53)

2

(二)客体:

1、物:

(1)人体之外

(2)可被主体支配

(3)有形(不是绝对的)

(4)能够满足主体利益需要

2、人格(人格权)

3、身份(身份权)

4、物的分类(课本P56-58):

(1)动产与不动产:

①区别标准

②区别意义:

a.不动产的书面合同

b.动产的流转和保护

(2)主物与从物:

①从物的认定:

a.不是主物的成分

b.常助主物的效用

c.主物和从物应从属一人

d.交易上没有特别习惯

②区别意义:主物的法律命运变更时,从物要保持一致,以便继续实现①b.之作用。

③物的成分:

a.重要成分:如不毁损物的一部分或另一部分,或变更其性质,就不能与物分离的部分。

b.非重要成分:排除法

注:重要成分必与物有相同的法律命运。

(3)原物与孳息(原物产生的利):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

(4)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

(5)替代物与不可替代物

(6)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7)可分物(现物分割)与不可分物(变价分割)

(8)单一物、合成物和聚合物

5、给付——债权关系的客体

6、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客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积极内容:

1、权利

(1)权利是什么?

(2)权利的分类:

①财产权与人身权

②绝对权(对世权)与相对权(对人权)

③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

3

a.支配权:仅凭权利人意志就可实现权利内容(排他性)。

b.请求权:需义务人配合(以他人行为为媒介)。

c.抗辩权:请求权的反对权。

c1:延期性(一时性)抗辩权(例:同时履行义务)

c2:永久性抗辩权(诉讼时效)

c3:“阻止权利发生的异议”和“权利消灭的异议”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抗辩权的一部分。

d.形成权:能够单方面变更法律关系的权利。

例:撤销权

注:对相对人应有适当保护。

限制条件:不得撤回,也不得附加条件和期限。

④主权利与从权利:根据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

主权利:不以其他权利为存在条件。

从权利: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

例:在债权和抵押权这一组关系中,债权是主权利,抵押权是从权利。

注:主从权利享有相同的法律命运。

⑤既得权与期待权

2、权能:权利的具体运用形式

3、权限

(二)消极内容:

1、义务:

(1)形态

(2)分类:

①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②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

③主义务与从义务

④第一次义务与第二次义务

(3)民事责任:是债的一般担保。

2、法律上的拘束:不可抗拒的必须性。

3、不真正义务:不产生针对他人的法律责任,而是为义务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一、变动的情形

(一)发生

(二)变更:

1、主体变更

2、课题变更

3、内容变更

(三)消灭

二、民事法律事实

(一)概念(课本P61):是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

4

观现象。

(二)分类:

1、行为(课本P62):

(1)行政行为(征收、罚没等)

(2)司法行为

(3)民法上的行为:

①表示行为:

a.法律行为——意思表示

b.准法律行为——法律赋予

②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

例:无因管理、占有、添附、侵权等。

2、事件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能力

(一)概念:生理学意义上的人。

(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1、涵义:充当民事主体的资格。

2、特点:

(1)平等性:机会和资格平等。

(2)普遍性

(3)不可剥夺性

(4)不可转让性和不可抛弃性

3、权利能力与权利:

(1)权利能力是前提资格,权利是运用前者的结果。

(2)权利能力是权利义务的双重资格,权利不含有义务。

(3)权利能力存续不断,权利存续与否取决于具体法律事实。

(4)权利能力与自然人不可分离,权利大多可以转让。

4、权利能力的开始:

(1)以出生为始期:

①出生:胎儿脱离母体并独立呼吸。

②户籍证明优先,其次为医院出生证明,再次为其他证明。

(2)胎儿利益的保护:

①胎儿与继承:

a.胎儿活体出生,根据《继承法》第28条,遗产继承应保留其份额。

b.胎儿死体,根据《继承法意见》第45条,遗产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②胎儿与侵权行为:宗金娜案

5、权利能力的终止:

(1)以死亡为终期:同一事件中多人死亡的继承关系认定,根据《继承法意见》第2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

5

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目的:简化法律关系。

(2)死后权利保护:荷花女案、霍寿金案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划分: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①年满10周岁不满18周岁。

②患有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

(3)无民事行为能力:

①不满10周岁。

②患有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

二、监护

(一)意义

1、概念(课本P68):监护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需要保护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

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

2、性质:是一种职责。

3、监护与亲权

(二)分类:

1、按设立方式:

(1)公法监护

①法定监护

②指定监护

(2)私法监护

①遗嘱监护

②意定监护

2、对未成年人监护:

(1)法定监护人

(2)指定监护人(争议时适用)

(3)协议确定监护人(《民通意见》第15条: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3、对(成年)精神病人监护

(三)监护人职责(课本P72):

1、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实施法律行为(如代理诉讼)。

2、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3、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4、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负赔

6

偿责任。

(四)监护的终止

1、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被监护人或监护人一方死亡。

3、监护人丧失行为能力。

4、正当理由辞去。

5、监护人资格被撤销。

三、住所

(一)概念:自然人生活和法律关系的中心地。

《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

(二)意义(课本P73):

1、是确定准据法的根据之一。

2、是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根据。

3、是确定失踪的根据之一。

4、是确定债务履行地的根据。

5、是继承活动进行的地点。

6、是民事诉讼文书的送达地点。

四、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1、概念(课本P74):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消息达2年,处于生死不明

的状态的,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的司法程序,为宣告失踪。

2、条件(课本P74):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时间从音讯消失次日起计算。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民通意见》第24条:申请宣告失踪的利害关系人的列举)(3)须经法院宣告。

①由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基层法院宣告。

②下落不明者的答复期限为3个月。

3、法律后果(课本P75):

(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管理人。

(2)债务之履行与接受履行。

4、撤销(课本P75):《民法通则》第22条规定,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

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二)宣告死亡

1、概念(课本P75):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

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条件(课本P75):

(1)时间期限:

①普通期限:4年(公告期1年)

②特别期限(适用因意外事故造成自然人下落不明):2年(公告期1年)

③因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存(如海上空难):公告期3个月

7

④因战争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4年。

(2)由利害关系人申请。(申请顺序:《民通意见》第25条)

(3)须经法院宣告。

3、法律后果(课本P75):

(1)财产继承启动,婚姻关系和所负债务消灭。

(2)与自然死亡不同:被宣告死亡人如果实际上存活,那么其在生存地的法律行为继续有效,如果宣告死亡法律后果与其实际法律行为相冲突的,以其本人的实际法律行为为准。

4、撤销:

(1)法律后果:

①财产关系:恢复原状(适当补偿的涵义:补偿价值应与原物价值相当)

(2)程序(课本P76)

(三)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课本P76)

法律行为

一、概述

(一)涵义:是指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原则上与意思表示相同的效果将得到认可的行为。

1、是一种法律事实。

2、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3、发生私法上的效果。

(二)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

1、私法自治的表现:

(1)合同自由

(2)处分自由

(3)遗嘱自由

(4)结社自由

2、限制条件的体现:

(1)使用民法的法律技术。

(2)国家以法律制度参与行为内容的形成。

(3)监督行为自由。

(4)限制内容。

(5)机关参与。

(6)强制缔约。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和决议(课本P104):

(1)单方法律行为:无需受领意思表示

(2)双方法律行为:合同

(3)多方法律行为

(4)决议(多方):以社团法为主

①各意思表示内容、词句一致。

8

②意思表示不是针对其他成员发出。

③对未同意决议的人也具有约束力

2、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课本P105):实践中以后者为主。

要式行为:

①提醒当事人慎重决定。

②明了法律行为的存在。(证据)

③明了权利的范围。

3、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课本P106)

4、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依据法律行为的效果区分

(1)负担行为(债权行为):

①效果:确立某种给付义务。

②直接后果:产生债权债务关系。

③开始但不能完成一个“经济事件”。

④债权得以履行,行为的法律目的方能实现。

(2)处分行为:直接作用于某项既存权利,使之发生变动。

(3)比较:

①对于处分行为适用确定性原则(处分行为的对象必须确定),负担行为则否。

②处分行为需以处分权(权能)为前提,负担行为不需。

③根据处分对象不同对处分行为的分类:

a.处分物权:物权行为(action in rem)

b.处分其他对象:准物权行为

5、要因行为与无因行为(课本P106):

(1)要因行为:是以给付原因为要件的财产行为,给付原因存在欠缺将影响财产行为的成立和有效。

(2)无因行为:与(1)相反。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意思表示(一般)

2、要式合同和要物合同(特殊)

(三)意思表示的含义与构造:

1、含义

2、构造

(1)意思(内心)与表示(外部)相区别:

①明示的意思表示

②默示的意思表示

③沉默=不表示

(2)效果意思和动机的区别:

效果意思:是指与“因意思表示而最终获得认可的法律效果”相对应的意思。

(3)行为意思的必要:

①心理受强制:有行为意思。

②身体受强制:无行为意思。

9

(4)表示意思的承认

(四)意思表示的成立:

1、表示行为——不可缺

2、行为意思——不可缺

3、效果意思——可以是错误的

4、表示意思的成立——可缺少

(五)意思表示背后的原因:

1、不同立场的差别: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

2、意思主义的背后原理:

(1)意思原理

(2)自决原理

3、表示主义的背后原理:

(1)信赖原理

(2)归责原理

(六)意思表示的发出与生效

1、发出:

(1)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

(2)需受领的意思表示。

2、生效:

(1)对话的意思表示。

(2)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电子邮件等):存在时间差问题,我国从大陆法系,实行到达主义原则。

三、法律行为的有效性

(一)有效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注:“有效”的反面不全是“无效”。

(二)有关意思表示的有效要件:

1、概论:意思表示的瑕疵。

(1)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①表意人知情:

a.单方知情:心里保留。

b.双方知情:虚伪表示。

②表意人不知情:意思表示错误。

(2)意思表示不自由:胁迫、欺诈、乘人之危等。

2、心里保留:不影响效力。

3、虚伪表示(双方都不想使之生效):无效,且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4、错误:

(1)动机错误与表示错误(有意义)

10

①动机错误(德):对人或物交易上被认为是重要的性质产生的错误,视为表示

内容的错误。(这是动机错误定性的例外情况)

②表示错误:

a.表达错误(口误、笔误等):表意人使用了本来没有打算使用的手段。

b.内容错误:表意人误解表达意义。

(2)错误、误解与误传:误传的效力等同于意思表示错误。

(3)重大误解(《民通意见》第71条):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

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5、欺诈:

(1)涵义:欺骗了表意人,使表意人陷入错误状态从而使其做出意思表示,这样的行为称作欺诈。

(2)构成要件:《民通意见》第68条

①欺诈的行为:

a.欺诈的故意:

a1.一方面欺骗对方使其陷入错误状态。

a2.另一方面欺骗相对人在错误认识中做出意思表示。

b.违法的欺诈行为:

b1.通常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如故意告知虚假情况。

b2.有时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如沉默。

注:违法性意指欺诈行为超出了社会所允许的限度(不包括轻微的夸张)。

②因欺诈而实施意思表示

a.错误的引发:表意人陷入错误状态,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

例:王海案

b.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联系,即如果没有错误就不会做出这样的意思表示。

注:民法中关于欺诈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决策自由,而不是为了保护财产。

(3)欺诈的法律效果:无效(《民法通则》第58条(三))

注:《合同法》第52条、第54条对此做出修正——损害国家利益的无效,其他的是可撤销的,因欺诈撤销意思表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6、胁迫:

(1)涵义:向相对人施以危害,使其产生恐惧,从而做出意思表示的行为。(《民通意见》第69条)

(2)构成要件:

①胁迫行为:

a.胁迫的故意

b.违法的胁迫行为

②基于胁迫而做出的意思表示:

a.产生畏惧。

11

b.畏惧与做出的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3)法律后果:

①损害国家利益的无效。

②其他情况的可撤销。(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民法规定: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

7、乘人之危:

(1)涵义:行为人利用相对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违背真实意思,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民通意见》第70条)

(2)构成要件:

①相对人处于危难处境之中。

②行为人利用对方的这种处境或急迫的需要,提出苛刻条件。

③相对人被迫接受条件,做出意思表示。

④相对人因此受损害。

(3)法律后果:

①《民法通则》:无效

②《合同法》:可撤销。

(三)有关法律行为内容的有效要件:

1、违法:行为违法即无效。(《合同法》第52条、《担保法》第24条)

2、缺乏社会妥当性:传统道德、公序良俗等。

3、显失公平(《民法通则》第59条、《民通意见》第72条):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

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四)有关行为能力的有效要件: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可以有效。

(五)小结:法律行为的效力形态:

1、有效:《民法通则》第55条。

2、无效:要件严重欠缺——致使其不按照当事人意思内容发生效力。

(1)自始无效: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2)当然无效:无需任何人主张,当然不发生效力。

(3)确定无效:此后永无发生效力的可能。

例:《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2条之情况。

3、可撤销:“未决的生效”。(《民法通则》第59条)

4、效力未定

(六)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1、财产被返还。

2、赔偿损失。

四、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和期限

(一)条件:

1、涵义:法律行为的附加条款,将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系于将来成就与否客观上

不能确定的事实。

2、分类:生效条件与解除条件。

3、对条件的制约:

12

(1)不得附条件的行为:

①身份行为

②单方形成行为

(2)无效条件:

①不法条件

②不能条件

③纯粹随意条件(日本民法——无效)

4、效力:

(1)条件成就

(2)条件不成就

(3)条件成就的拟制: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视为条件已成就。(4)条件不成就的拟制:表述同上。

(5)期待权

(二)期限:

1、含义:法律行为的附加条款,将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系于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

2、种类

(1)生效期限

(2)终止期限

(3)确定或不确定期限

3、不许附期限:

代理

一、概述

(一)概念: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做出意思表示或受领第三人意思表示而对本人直接发生效力的制度。(《民法通则》第63条)(二)代理制度的必要性

(三)代理的适用范围: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可类推适用)

例外:《民法通则》第63条第三款的情况。

(四)代理的基本构造及与代理类似的制度:

1、构造:

(1)内部关系:本人与代理人

①事务处理的合同

②代理权的授予

(2)外部关系:代理人与相对人

“显名”:代理人向相对人表明本人的存在与身份。

(3)代理行为的效果归属:本人与相对人

2、类似制度:

(1)传达

(2)代表:对代理的规定可类推适用。

(3)间接代理:以自己名义为本人(被代理人)利益而为。

①行为效果首先归属于代理人。

13

②然后以内部关系移转给本人。

注:英美法体系的规定。

a.代理人与第三人签约时指出本人姓名,行为由本人负责。

b.代理人表示了自己的代理身份,但未指出本人姓名,行为由本人负责。

c.代理人不披露代理关系的存在,行为由代理人负责。

c1.本人可以介入合同,从而对第三人负义务。

c2.第三人可以在本人和代理人之间做出选择,但一经选择即不得改变。

补充:隐名代理——未明示代理关系,而是通过其他形式推知代理关系的存在。

二、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能够以代理人名义做出或受领意思表示,其法律效果归属于本人的地位和资格。

2、性质:是一种能力(资格),一种权限,而不是一种权利。

(二)代理权的发生原因:

1、法定代理: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代理。

2、指定代理:基于法院或有权机关的指定行为发生的代理。

3、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发生的代理。

(1)授予行为的性质:

①独立性:基础法律关系与代理权的授予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②单方性:把代理权的行为看成是本人或代理人单方的意思表示,是需要受理的意思表示,

受理人可以是代理人或第三人。

③无因性

(2)授予行为的方式:书面或口头。

(3)授予行为的对象:

①向代理人:内部授权

②向第三人:外部授权

(三)代理权的范围:

1、确定范围的方法:

(1)外部授权:根据相对人的标准

(2)内部授权:根据代理人的解释

2、授权不明的情形:《民法通则》第65条(3)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

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四)代理权的限制:

1、禁止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代理人等于第三人或代理人同时为本人及第三人代理的情况

下,将造成利益冲突。

出现上述情况的,认定构成无权代理。

2、禁止代理权的滥用:

(1)懈怠行为:代理人一方损害本人利益。

①第三人善意:代理行为有效。

②第三人恶意:构成无权代理。

(2)诈害行为: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本人利益——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五)复代理:

1、概念:是代理人为了实施代理权限内的全部或部分行为,以自己的名义选定他人担任自

14

己的被代理人的代理人。

复代理人的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2、要件:

(1)委托代理:须经本人同意。

(2)法定代理:无条件享有复任权。

(3)指定代理:征得有权机关的同意。

3、复代理人与本人的关系

4、复代理人与代理人的关系:代理人仍可继续执行代理权,并监督复代理人的行为,享有

解任权。

(六)代理权的消灭:

1、委托代理权消灭:《民法通则》第69条

(1)代理期间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委托。

(3)代理人死亡。

(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2、法定代理权和指定代理权消灭:《民法通则》第70条

(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

(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4)指定代理的有权机关取消指定。

(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三、代理行为

(一)性质:

1、通说:代理人行为说

2、法律规定承认通说。

(二)代理行为的成立:

1、代理人做出或接受意思表示。

2、代理人“显名”:实质公开标准。

(三)代理行为的有效性

1、代理行为的瑕疵:

(1)总体原则:就代理人的行为判断。

(2)例外:代理人受托实施特定法律行为的情形,对本人一方的情况也应考虑。

本人应当知情,因过失而不知情,或者已经知情的情况下,不能主张代理人不知情。

2、代理人的行为能力

四、无权代理

(一)概念:无代理权的人以他人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1、包括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

2、发生原因:《合同法》第48条

(1)无代理权

(2)超越代理权

15

(3)代理权终止

(二)无权代理的效力:待定

1、价值选择问题

2、本人追认的,视为有权代理,行为有效。

《合同法》第48条(2)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1)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2条,本人可以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追认代理合同有效。

(2)追认的意思表示向代理人或相对人做出均可。

(3)追认后,合同溯及至订立时生效。

3、对相对人的保护:

(1)催告权

(2)以善意为前提的撤销权

4、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的责任:由无权代理人向相对人承担民事责任——履行合同义务或

承担违约责任。

5、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4),恶意第三人与无权代理人实施民事行为造成损害的,

二者负连带责任。

五、表见代理

(一)概念:《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行为是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行为有效。

(二)基本原理:

1、交易安全说

2、表见法理说:

(1)合理外观的存在。

(2)对外观的正当(无过失)信赖(善意)。

(3)外观作出的可归责性。

(三)构成要件:

1、代理人无代理权。

2、客观上存在代理权的表象。

3、相对人对代理权的外观报以信赖。

4、相对人善意且无过失。

5、本人具有可归责性。

(四)表见代理的效力

1、代理合同有效。

2、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3条,本人可就因表见代理造成的损失向代理人主张

赔偿。

法人

一、概述

16

(一)概念与特征:

1、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

务的组织。

承认团体法人格的意义:

(1)使法律关系单纯化。

(2)使团体财产和个人财产相分离。

(3)使个人债务与团体财产相分离。

(4)使团体债务与个人财产相分离。

通过财产独立化形成限制责任的效果,构成了设立法人的本质动机。

2、法人、公司与企业

3、法人的特征(课本P77-78):

(1)法人是集合性的主体。

(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

①法人的财产独立于其他法人和自然人的财产。

②法人的财产独立于其成员的财产。

③法人的财产独立于其创始人(包括国家)的其他财产。

(3)法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

(二)性质

(三)民事主体制度的历史沿革(课本P78-80)

(四)分类:

1、公法人与私法人

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3、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中间法人

4、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

二、法人的成立

(一)成立条件(课本P82,《民法通则》第37条)

1、依法成立:

(1)设立必须合法。

(2)程序必须合法。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成立程序:特许主义、准则主义和核准主义。

三、法人的能力

(一)权利能力:

1、法人自身性质的限制:

(1)专属自然人的某些权利能力的内容,法人不可能享有。

(2)专属某些法人权利能力的内容,自然人不可能享有。

2、法人目的范围的限制: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

(二)行为能力

17

四、法人的机关和民事责任

(一)“揭开法人的面纱”:对公司法人格的否定,即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事由否定法人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对其重新配置义务或责任的法律制度。一般结果:使股东在某些情况下对法人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撇开法人的存在,重新确定股东应承担的公法义务。这种特定事由主要有:

1、股东滥用对法人的控制权,损害了法人的独立,使其空壳化、资产不足;股东强迫法人

实施有损法人利益的行为。

2、股东的控制权滥用行为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利益或公共利益。

(二)法人的责任,就是法人以什么财产来履行自己的债务之问题。

五、法人的变更、消灭和清算(课本P87-89)

诉讼时效和期限

一、诉讼时效

(一)概念(课本P131):指对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使其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法律制度。

1、诉讼时效是一个法律事实,即事件。

2、诉讼时效是强制性规范。

(二)制度存在的根据:

1、维护社会稳定。

2、节约司法成本。

3、推动权利人主动行使权利。

(三)效力及范围:

1、效力:抗辩权发生主义——通说及司法解释的认可。

2、范围

(四)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

(五)诉讼时效的客体:请求权

1、登记的物上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2、国家财产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六)诉讼时效期间及其分类:

1、概念

2、分类:

(1)普通诉讼时效:2年

(2)特别诉讼时效:

①《民法通则》136条规定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四种情况,诉讼时效为1年。

②有关环境污染的诉讼时效为3年。

③涉及国际货物买卖或技术进出口的诉讼时效是4年。

(3)最长诉讼时效:20年

(七)起算:

1、权利受到侵害。

18

2、权利人知晓或应当知晓。

(八)中止:

1、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民法通则》172条规定的情况:

(1)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

(2)……,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的。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规定

的情况:

(1)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

(2)权利人或义务人被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3)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九)中断:

1、《民法通则》140条规定的情况:

(1)提起诉讼的。

(2)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的。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13条规定的

情况:

(1)申请仲裁;

(2)申请支付令;

(3)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4)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5)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6)申请强制执行;

(7)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8)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9)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二、除斥期间(《合同法》55条):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

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一)起算:形成权成立。

(二)后果:实体权利消灭,并不需权利人的主张。

19

傅鼎生民法总论笔记

学习民法的方法: 一、从概念着手,把握含义。 1.不望文生义 2.了解定义的源头:法律不会为每一个现象都作规定,以定义可以推出。 3.辨析疑似,分清异同:每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制度。概念混淆等于制度混淆。 例: 出生:产妇生下死胎,不为出生。为何? 母亲生下活婴,入暖室三月,死,单位以其未有户口而不予报销费用,公安局以其已死而不予上户口。 母亲难产而死,婴儿随后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婴儿继承。若婴儿先于其母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其父母继承。 “意思表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的表示,而非单纯的内心表露。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代理与代表。 二、把握每一项制度,掌握制度为何产生。既要把握“然”,又要把握“所以然”。 例:继承关系中,死亡顺序。一家三口,丈夫甲,妻子乙,子丙。甲有父,乙有姐。若一家同时遇难死亡。若死亡顺序为:甲、乙、丙,则遗产由甲之父继承,若死亡顺序为甲、丙、乙,则由乙之姐继承。 若无法证实死亡顺序或确系同时死亡,则认定没有继承人者先死。 为何如此规定? 答曰,若不如此规定,则会发生全部死亡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法律规定,财产无人继承,则作为国家财产。如此规定,表明国家不要私人遗产。 三、善于融会贯通,把握体系。 第一章 民法的地位:基本法,效力仅次于一级大法——宪法的一种二级大法。对民事领域进行抽象、一般的规定。 民法的语源:源于古罗马“市民法”,但大量制度源出“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市民法调整罗马公民间关系,万民法调整涉外关系(被征服者亦为外人,即使生活在罗马土地之上)。万民法更客观的从商品交易的特征出发,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摆脱了市民法本土、等级、宗教的羁绊。 汉语语源:日本之《民法》,清朝之《民律》,民国之《民法》,新中国尚未制定。 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在某些法律关系中) (2)定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财产的条件: 一、具有效用(使用价值) 二、具备稀缺性 三、能为人所支配、控制 四、具有合法性 (3)民法的特征: 1. 调整平等主体间社会关系:甲.调整社会关系。乙.调整平等关系。 2. 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涵盖了一切关系。 3. 凡调整如上关系者皆为民法:即调整以上一切制度。 民法调整的对象之种类:

军理课论文

国防天空 ——记军训理论课感想青年学子,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任务,时刻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自我最重大的责任,即使在生活中这样的意识可能未彻底表现,但我们应时刻注意的就是:强大祖国的国防事业,维护国家利益,以自己的所学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及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们知道,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的志向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如他所说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身为一个中华子孙的历史使命,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向世界民族之林挺近的步伐。曾经懵懂的我们可能没有感觉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但是随着我们的慢慢成长,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仍存在强势主义压迫,‘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不会忘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这些血的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发展进程,必须培养一代代刻苦钻研的青年学子,必须有信念与勇气去面对一切未知的挑战。这就告诉我们,强大祖国的国防事业是我们所有事里的重中之重,如果国防事业搞不好,何谈祖国的领土安全,何谈民族的进步,何谈未来的发展……所以虽然不是国防生的我们,也身兼着国防事业的重任。所以,在大一的学习结束时,我们进行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李老师主要讲的就是青年与国防,这正适合现在的我们,虽然似乎国防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李老师主要结合着空军的理念,再结合着当下的局势,吸引着国防爱好者的眼球。 一、青年与国防 当下,我国正在时刻进行着改变以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所以建设21世纪世界伟大的国家就是我们现在我们的职责,我们说青年人身兼历史重任,前提是抱着对祖国崇敬的态度。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三个科研者泄露国家机密给澳大利亚,只为获取那微薄的利益,怎想国家却因此损失了数亿元,这就是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他们没有在心中形成对国家利益进行维护的意识,这是我们青年人所不能汲取的,所以进行潜移默化思想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之后李老师给我们讲了国歌的来历,以及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氛围,这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 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外来侵略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之后李老师分别从不同方面为我们讲解了国防的意义,让过放这个概念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这更加凸显了国防的重要性。 二、百年耻辱历史不能忘记 这段历史每次回顾都会感到一种凝重与一丝坚定,让我们更加愤然前行。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艾跃进军理课

军事理论课(艾跃进)笔记之一(2011.03.02)来源:刘丽婧的日志 军事理论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国防 教学目的:培养两种观念:1.作为中国人的危机感 2.作为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一、国防概述: 1.国防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2.国防的基本类型:1.侵略扩张型 2.防御自卫型(中国) 3.互助联盟型 4.自主中立型 3.国家与国防的关系: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随国家的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防又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与国家的各个部门、各种组织以及全体公民息息相关。 4.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战争潜力能否转化为战争实力是现代国防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3)现代国防具有很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5.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是用来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 二、我国历史上的国防: 1先秦 2秦——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3西汉——汉匈和亲,出击匈奴 4东汉——重击匈奴,出塞千里 5三国 6两晋南北朝——西晋罢兵,东晋偏安,国防废弛,南朝衰败;尚武修兵,北朝强盛7隋朝——征战西域,三伐高丽 8唐朝——万国归附 9宋朝——强干弱枝,执意求和 10元朝——以兵立国,横扫欧亚 11明朝——炮船称盛,忧患迭起 12清朝——炮口立约,国门大开;国土沦丧,不败亦败 两个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俄罗斯(从肉体上肢解中国),日本(对中国敲骨吸髓) 灭掉日本军国主义的方法:1.向其他强大民族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重视教育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军事理论课笔记

一、核袭击前的防护工作有哪些? 1、建立现代化的警戒网 采用预警卫星、超视距雷达、远程跟踪雷达等组成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警戒网,日夜担负着发现、识别、报警、捕获、跟踪来袭目标的任务。 2、使用反导武器摧毁敌导弹核武器 (1)导弹反导弹 (2)激光反导弹 (3)粒子束反导弹 3、筑起防核武器的新长城 修筑各种防御工事——人防坑道、掩蔽部、地下室。 4、做好临战前人员物资防护的准备工作 人员:(1)要准备生活必需品和防护用具 (2)要了解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行动路线 (3)要听懂报警信号 (4)要服从人防部门的指挥 物资:掩、盖、埋、涂、包 二、敌核袭击时的防护动作和方法? 1、疏散隐蔽 (1)当国家进入临战状态时,对大中城市的人口要进行疏散,到山区、农村隐蔽。 (2)留守城市的人员,当听到报警信号时,迅速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生活用品按指定的路线进入人防工事迅速隐蔽。 2、发现核爆炸闪光时的行动 (1)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 A、利用高地背向爆心迅速卧倒。 B、室内人员可躲在背向爆心的墙角边,最好是框架结构的水泥柱边,注意避开易倒塌的建筑物和易燃易爆物品。 C、遇到有水塘、河流等立即跳入水中,短暂隐蔽二十秒也可减轻伤害。 (2)在开阔地时的防护动作 见闪光,核爆炸,背向爆心快卧下;双手交叉叠于胸前,闭眼收腹闭嘴;热浪来时停呼吸,保存自己好杀敌。 三、敌人核袭击后的行动? 1、严防放射性沾染的伤害 核爆炸后尽量利用工事来保护自己,减少放射性沾染的伤害,不在沾染地方停留、休息和吃东西,穿戴好防护器材,扎好“三口”,快速通过或绕过沾染地带。 2、组织沾染检查和消除工作 (1)对人员、武器装备进行沾染检查,然后组织进行全身洗消或局部消除,没有条件洗澡更换衣服的,应组织拍打、扫拂等方法消除沾染减少伤害。(2)对粮食、蔬菜的消除可采取多冲洗几次的方法进行。(3)对饮水的消除沾染可用土壤净化法、过滤法、三防净水袋等。

司法考试笔记民法总则

第一部分民法总则 第一讲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四类:①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②法人(包括中国法人、外国法人)。③其它组织。指依法成立,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它组织。例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分公司等。④国家。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物。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且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 ②给付。给付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客体。给付是按照债的本旨应当履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③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作品、计算机软件、专利、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标等工商业标记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④人身利益。生命、健康、名誉、姓名、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以及亲属间的身份利益是人身法律关系的客体。 ⑤权利。权利质权、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客体的抵押权。 【真题回顾】(2008-3-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二、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自然事实 自然事实,指人的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1)状态。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例如,善意、恶意、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权利持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 (2)事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人的出生、死亡、不当得利、时间的经过、自然灾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均属事件。事件分为:①绝对事件(不是由人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②相对事件(由人的行为引起,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例如: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这一法律事实,对其导致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后果而言属于行为;对其导致继承开始的法律后果来说则属于相对事件。 2.行为 (1)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指符合民法规定,至少不违反民法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合法行为包括三种: ①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直接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民事行为。 ②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虽包含着意思表示,但该项意思表示并不直接追求也不能直接落实所产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第一周)绪论 案例一:同学想在四期的蛋饼摊上买一个蛋饼(注意:这是一场同学与老板,蛋饼与饭团之间的混战~~~) ” 1、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老板:“好嘞。 Q: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条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条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 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第130条合同。 本案中,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是要约,老板:“好嘞。”则是承诺(其内容与同学的要约内容一致),并且该意思表示到达了对方,承诺生效,因此,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 2、老板将蛋饼做好之时,谁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法条援引:《物权法》第30条, 物权法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饼的原料都属于老板,老板做蛋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当蛋饼做好时,该事实行为成就,因此,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3、(1)老板将做好的蛋饼放在手中,对同学说:“同学,你的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法条援引:《合同法》第133条 合同法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板此时占有蛋饼,对其拥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时还没有将它交付给同学,所以,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2)同学伸手去接蛋饼,此时老板与同学各执蛋饼的一端,问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有必要吗。。。) 此时,老板与同学对该蛋饼共同共有。 (3)老板放手,同学一人抓着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此时,老板已将蛋饼交付给了同学,蛋饼脱离老板的控制,同学占有该蛋饼,所以此时同学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4、老板问同学要4元,同学说:“不对,去年我来这里买只要3元。”老板说最近物价涨了,同学说:“不对,现在这附近其他的蛋饼摊上一个蛋饼也只卖3元,怎么就你的涨了,”老板说我就是涨了,你能怎么样~老板与同学争执不下。请问此时同学应付3元还是4元, 法条援引:《合同法》61、62-2条 合同法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法62条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北大军理笔记

(1-4课) 军理考试复习( 军理考试复习 整理人:庄晨 一、国际战略环境演变中我国面临的安全困境及对策思考 *1、概念(在本部分带有“*”号表示应该重点掌握) 战略环境:某一战略所必须依据并制约该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 国际战略环境: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 2、国际战略环境的历史演变 (1)19世纪以及以前的自有资本主义阶段 (2)20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阶段 (3)20世纪50-90年代的两极对立阶段 (4)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3、一个深刻背景:政治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 两个相互交织作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交织作用,现实安全威胁与潜在安全威胁相交织作用 *4、国际战略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主题在不断演进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2)地缘板块利益在联系竞争中交叉汇聚 (3)单极与多极在激烈博弈中相斗共生 (4)国际战略关系在相互调整中复杂多变 *5、概念 国际战略格局: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6、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大国实力地位变化 7、国际格局的基本情况 (1)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2)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3)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 (4)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步伐加快 (5)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6)地区大国不断壮大 (7)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8、概念 世界军事形势:当前世界总的军事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9、世界军事形势的基本情况(在第三课将会详细介绍美俄情况) (1)美军未雨绸缪,确保全球性国家利益 (2)俄军紧握“杀手锏”,力图东山再起 (3)日军执经济、科技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强国” (4)印度加强联合作战,积极“挺进”印度洋 (5)欧盟内统外扩,逐步走向世界独立“一极” *10、三个现实乱象:政治乱象、经济乱象、安全乱象。 四个发展趋势:(1)国际问题中国化、中国问题国际化(2)警惕美国经贸与安全两手并用、

军理各章节笔记整理

第一讲中国国防 1.国防的含义 所谓国防,就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2.国防的类型 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扩张型 #我国的国防为自卫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坚持全民自卫原则。 3.现代国防特征 (1)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2)国防是多种斗争形势的综合角逐 (3)国防是国家行为,也是国际行为 (4)聚集综合国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主权独立、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尊严荣誉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核心利益。 4.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盛的基础 (2)政治清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军事技术优劣对国防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军事技术决定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并严重影响着作战胜负。 5.新中国国防主要成就 (1)捍卫和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2)建立和完善了国防领导体制 (3)铸造了一支现代化强大军队 (4)创立了国防科技和工业体系 (5)国防后备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6.我国现行国防政策要点 (1)维护安全统一,保护核心利益 (2)全民自卫,独立自主巩固国防 (3)积极防御,防御与反击相结合 (4)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时国防建设的重点 (5)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第二讲国防法规 1.国防法规的含义 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 2国防法规的特性 #一般特性:鲜明的阶级性 高度的权威性 严格的强制性 普遍的适用性 相对的稳定性 (1)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2)公开程度的有限性 (3)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4)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3国防义务的含义 国防义务,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组织在国防方面应当履行的责任。

《民法总则》笔记

民 法 总 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民法概述 概念、特征、调整对象、效力适用范围 第二章、民法基本原则 概述、特征、功能、内容、适用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概念、特征、要素、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第四章、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住所、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第五章、法人 概念、特征、法人分类、法定代表人、法人分立、法人合并 第六章、其他组织 概念、种类、特征、成立条件、合伙、普通合伙、特殊合伙、有限合伙

第七章、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概念、特征、种类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特征、分类、构成要件、意思表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第九章、代理 特征、代理的适用范围、代理分类、代理权、滥用代理权的构成、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第十章、时效与期限 时效因素、诉讼时效、除斥期间、期限、期日、期间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指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 民法特征:1、主体平等性 2、客体广泛性 3、民事内容对等性 4、民事行为任意性 民事主体平等表现:1、表示意志的平等性 2、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3、法律后果的平等性 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 财产关系:指具有归属、利用和流转内容的财产关系,而非指生产、分配调控等内容的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1、房屋等有形财产 2、知识产权 3、承包权等权利性财产 民法对人身关系的调整 人身关系:指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有人身属性,以人身利益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属性的人格权与身份权的总称。 人身关系特征:1、主体地位平等 2、与人身不可分离 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4、以民事方法得到保护。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指具有民事权利义务资格者所享有的人格利益应受民法保护的权利。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 肖像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贞操权、信用权、 人格权特征: 产生自然性,自然人人格随其诞生而自然产生。 需要绝对性,若无民事人格权,民事主体就无法生存。 存在平等性,只要有民事人格权,皆为平等。 存续无限性,存续于其生存的始终。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属于物质性人格权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属于精神性人格权 身份权: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资格所依法享有的身份利益之权利。 身份权包括:荣誉权、配偶权、亲权、监护权、亲属权、知识产权法上的各种身份权。

军理课

一、中国国防力量ok 1.我国的国防主体是什么? 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2.我国的国防对象是什么? 国防的对象是指国防所要抵御和制止的行为。一是外敌入侵,二是敌对势力武装颠覆。 3.我国的国防手段有哪些? 是为了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军事手段、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外交手段。 4.我国的国防类型是什么? 我国的国防类型是自卫型。 国防的基本类型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四种。 5.我国的国防根本职能是什么? 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 6.我国现行的国防政策要点是什么? (1)保障和平发展,维护核心利益; (2)服务人民,保障国家全面发展; (3)积极防御,防御与反击相结合; (4)“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5)合作共赢,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ok 1、《国际法》关于海权归属的基本规定? 先发现,先占有,先管辖,禁止反言。 2、中印争议领土总面积? 12.55万km2 3、思考题 ①涉及南海争端的主要当事方有哪几个? 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台湾。 ②我国解决南海争端的一贯立场? 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③你认为挑起南海争端的幕后黑手是谁? 美国 军事强国对我国周边安全存在长期影响;周边热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边界和海权争议易引起事端;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我国统一大业;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威胁我国安全。 ④你认为,我国应对南海侵权的基本对策应该是什么? (1)维护主权和领土是我国的底线。 (2)维护周边安全稳定是我国的必需。 (3)努力做到“维权”“维稳”相结合。审慎确定目标,有效管控风险,以军事为后盾,多种手段并用。

军事理论课(艾跃进)笔记

军事理论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国防(2010.03.02) 教学目的:培养两种观念:1.作为中国人的危机感 2.作为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一、国防概述: 1.国防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2.国防的基本类型:1.侵略扩张型 2.防御自卫型(中国) 3.互助联盟型 4.自主中立型 3.国家与国防的关系: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随国家的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防又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与国家的各个部门、各种组织以及全体公民息息相关。 4.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战争潜力能否转化为战争实力是现代国防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3)现代国防具有很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5.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是用来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 二、我国历史上的国防: 1.历史简介 先秦 秦——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西汉——汉匈和亲,出击匈奴 东汉——重击匈奴,出塞千里 三国 两晋南北朝——西晋罢兵,东晋偏安,国防废弛,南朝衰败;尚武修兵,北朝强盛隋朝——征战西域,三伐高丽 唐朝——万国归附 宋朝——强干弱枝,执意求和

元朝——以兵立国,横扫欧亚 明朝——炮船称盛,忧患迭起 清朝——炮口立约,国门大开;国土沦丧,不败亦败 两个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俄罗斯(从肉体上肢解中国),日本(对中国敲骨吸髓) 2.中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 (1)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2)国防服从与政治,服务于政治。国防的状况从来都是和统治阶级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灭掉日本军国主义的方法:向我们的对手学习 1.善于向比他强大民族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重视教育 ★在国防战略指导方针上,是积极进取的还是消极畏缩的是决定国防事业能否真正强大起来的关键。 三、新中国国防建设(四个阶段) 国防的基本内容: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 第三阶段:两弹一星 新中国发动八场正义战争 四、国防战略 定义:谋划和指导国防发展的战略 1.几种模式: 前苏:抑民重军 美国:以军带民 西欧:军民兼顾 两瑞:寓军于民

民法总则读书笔记

民法总则读书笔记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民法总则书中一些比较震撼的文字摘录如下: 1. 正义之神,一手执衡器以权正义,一手之执宝剑以实现正义,宝剑而无衡器,不过暴力。衡器而无宝剑,只是有名无实的正义。 2. 在斗争中,胜负之数不是取决于理由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力量的大小。不过人世的事常不能循着直线进行,多采取中庸之道。 3.被害人提起诉讼,往往不是因为世纪上的利益,而是基于权利感情,对于不法行为,精神上感觉痛苦。 4. 人类除肉体之外,尚有精神上的生命。而此精神上的生命由法律观之,则为权利。没有法律,人类将于禽兽无异。 5. 权利与人格结为一体时,不问是哪一种权利,均不能以计算价值之多少。此种权利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观念上的价值. 6.最喜欢他举的这个例子:英国人的权利意思强烈。英国人旅行欧洲大陆,若受旅馆主人或马车驾驶者的欺骗,纵令基于出发,意愿延期启行,向对方交涉,虽牺牲十倍的金钱,亦所不惜。

7. “勿为不法”固然可嘉,“勿宽容不法”尤为可贵。 8. 世上的不法之事莫过于执行法律的人自己破坏法律。法律的看守人变为法律的杀人犯,医生毒死病人,监护人绞杀被监护者,这是天下最悖常理之事。 9.在古罗马,法官shou贿,便处死刑。法官审判,不肯依据法律,而唯金钱多少,势力大小,法律消灭了,人民就由政治社会回归到自然社会,个人均用自己的腕力,以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势之必然。 10. 国民是个人的总和,个人的感觉如何,思想如何,行动如何,常表现为国民的感觉思想的总和。不能勇敢保护自己权利的人,哪肯为国家的名誉,为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国法上能够争取民权,国际法上能够争取主权的人,常常是私法上英勇善战之人。 11. 对国外要发扬国家的声望,对国内要建立强国的基础,莫贵于保护国民的权利感情,且应施予教育,使国民的权利感情能够生长滋蔓。 12. 这段写的尤为精彩:专制国家的门户常常开放给敌国进来。改专制政府无不蔑视私权,赋税随意增加,没有人反对,徭役任意延长,没有人抗议。人们养成了盲从的习惯,一旦遇到外敌来侵,人民必萎靡不振,移其过去盲从专制政府以盲从敌人政府。 1. 对于个人自由的保障,应当遵循“有疑义时为自

军理课感想

军理课之感想 张旭(经济学院金融系1211709) 上了艾教授的这么多次军理课,我不仅感觉到了中国当今形势之严峻,而且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节课上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军理知识,我觉得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思想的洗礼和升华。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我们才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知道以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想先说说在军理课上我了解了的军理课知识。我们一共学习了2本书,第一本书叫做《军事思想纵横谈》,第二本书叫做《大学军事课基础教程》。所谓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和明显的继承性。军事思想都是从社会实践中、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由于各个时代拥有的武器、条件及物质生产水平相差极大,因此军事思想又具有时代性,它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以往的战争实例以及古人的著作中总结出自己符合自己的军事思想,又体现了它的继承性。《军事思想纵横谈》这本书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自先秦以来有关军事的各种策略,后有介绍了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本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让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再介绍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出现的近代军事思想。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起源以及发展,接着介绍克劳塞维茨所写的《战争论》并对其中一些观点做了分析,又对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做了评价。书中肯定了他们一些观点的科学性,但是也提到不管是早期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还是近代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否认战争和政治的阶级属性,不承认人类社会是在有了私有制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战争,这一点是不科学的。紧接着,采用大篇幅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真正的认识到毛泽东的确称得上是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思想充满着哲学色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与战略,并且运用辩证法对涉及军事的若干范畴,诸如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战争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等做了生动的论述与分析。可以毫不夸张说毛泽东开创了军事思想的一个新时代。最后又介绍了邓小平与江泽民时期的军事建设思想。总而言之,这本书中毛

军事理论知识点总结

军事理论知识点总结 1、新“三打三防”: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 防侦察监视。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无产阶级战 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国防建设思想。核心是人民战争思想。无产阶级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和理论基础。 3、伊拉克战争体现了美军的主战武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 4、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型教育,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5、我国边界线总长4万多公里,其中陆地边界线长2.2万公里,海岸边界线总长度超过1.8 万公里;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按《联合国海洋法》规定,还拥有300余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6、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孙子兵法》的诞生。 7、“空军制胜论”是意大利的杜黑提出来的。 8、“坦克制胜论”是富勒提出来的 9、“海军制胜论”是马汉提出来的。 10、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不能超过几十万吨,是由于临界体积的限制。 11、杀伤范围广,伤害途径多,持续时间长,具有传染性的武器是生物武器。 12、新中国国防战略方针经历了四次重大调整,1993年以来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应付和 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13、C4ISR中C4代表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I代表情报;S代表电子监听;R代 表侦察。 14、军事领域兴起的“新军事变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15、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中的国防建设思想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国防教育思想是爱国 教战,崇尚武德;国防思想指导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 1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解决敌人的三种方式是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 北平方式是和平解决。 17、NMD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缩写。 18、诱发局部战争的导火索是经济、自然资源的归属和领土边界争端。 19、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20、通常把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制导武器称为精确制导武器。其主要特点是:一是 直接命中率高;二时具有自主制导能力;三是作战效能好;四是具有较强的远距离突防能力。 21、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导弹称为洲际导弹。 22、国防的基本类型由四种:扩张型、自卫型、中立型和联盟型。中国的国防类型是自 卫型,美国是扩张型国家。 2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的最大宽度为12海里;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 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24、防空警报可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 25、电子战的实质是敌对双方利用电子战武器装备或器材争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 26、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由海军、陆军、空军三个 军种和一个独立兵种第二炮兵组成。第二炮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代称,它是我军的一个独立的兵种。 27、角反射器的作用是对付电子侦察。

带你看:民法典 (讲义 笔记)

带你看:民法典(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编:总则 第二编:物权 第三编:合同 第四编:人格权 第五编:婚姻家庭 第六编:继承 第七编:侵权责任 附则 授课思路——对“新规定”要点进行梳理 修改要点一:完善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居民委员会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 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修改要点二:三权分置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 修改要点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续期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

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修改要点四:居住权 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 (四)居住权期限; (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居住权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修改要点五:预约合同 当事人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的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等,构成预约合同。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 修改要点六: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军事理论课知识点

第一部分:中国国防 选择题: 1、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国家,维护国家( B ) 是国防的根本职能。 A 经济利益 B 安全利益 C 政治利益 2、( B )时期,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A 秦朝B春秋战国 C 唐代 3、国防是( A )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A国家B军队C武装集团 4、国防的( A )是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所决定的。 A性质B质量c坚固程度 5、一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其国防的要求和国防也不同,因而,国防的(C)也各不相同。A政策B目标c类型 判断对错: 6、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是我国在政治上独立,经济上发展和军事上的不断强大?(错) 7、我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坚持全民自卫原则?( 对) 8、国防领导体制是指国防领导的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 对) 9、世界的国防类型大致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四种?( 对) 10、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了我们采取中立型国防?(错) 第二部分:信息化战争 1、什么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心理等七维空间,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

战争。) 2、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信息资源急剧升值,信息的主导作用增强;武器装备高度信息化;作战空间超大多维;作战节奏迅疾快捷;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指挥扁平化;作战行动精确化) 3、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由哪三部分构成?(信息武器、单兵数字化装备和C4ISKR系统) 4、信息化战争作战行动的精确化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一是精确侦察、定位控制。二是精确打击。三是精确保障。) 5、如何加速培养国防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依托地方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双向培养;另一方面,军事院校教学中要加大高新技术知识的比重,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文化氛围。) 6、信息基础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哪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二是加快国家大型网络系统建设;三是大力开发各种软件技术。) 7、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有何不同?(机械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是消耗敌人、摧毁敌人,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信息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是控制敌人、瘫痪敌人,通过破击敌人作战体系,达到巧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8、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作战样式有哪些?(电子战、空间战、网络战、情报战、心理战) 9、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占发射弹药总量的多少?(9%) 10、诺曼底战役、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哪个作战空间最大?(阿富汗战争) 第三部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1、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海洋国土面积、大国土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公里?(960万、300万、1260万) 2、中国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分别有多少公里?(2.2万、1.8万) 3、《联合国海洋法》规定,一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分别不超过多少海里?(12、200) 4、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海权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正确吗?(不对) 5、目前在我国的海洋国土中,存在争议的海区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100多万) 6、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是什么?(缓和与稳定)

军事理论笔记整理

军事理论考点以及笔记整理 1、中国周边环境(注意论述题) (1) 基本态势: 美国将亚太视为战略重点,亚太再平衡战略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2)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包括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 (3)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概述:我国是陆海大国(记住几个数字:我国国土面积12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960 万平方千米,我陆地边界线2.2 万千米,海岸线(不包含岛屿的海界)1.8 万千米。);我国邻国众多地缘复杂(记住几个数字:陆地接壤国家14 个,海上接壤国家8 个;我国安全环境受外部影响因素大 (4)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地处大国地缘战略利益的交汇处,国家安全受大国战略角逐的影响大; !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同时面临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 !周边国家数量多,人口密,差异大; !历史和现实矛盾突出; !冷战后中国与邻国关系全方位改善; !冷战遗留问题仍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群岛国制度”、“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可达350 海里的大陆架”的重新定义等。 (6)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历史演变:(1)因特殊环境形成了重陆轻海的国防观(2)近代屡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 (7)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现状 1)和平合作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A 与世界大国(中美、中俄、中日、中国与欧盟各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B 我国与邻国友好关系发展顺利(中印突出矛盾:边界问题、西藏问题) C 我国周边“热点”(朝鲜核问题、印巴对立问题)逐渐降温 2)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A 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深远 B 周边热点地区仍有发生情况突变的可能(印巴对立——克什米尔地区) C 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尚存(中印边界争议) D 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我国统一大业 E 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威胁我国安全 (8)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现状分析 1)东北亚与中国安全 东北亚: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关于钓鱼列岛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中的结论是钓鱼岛属于中国。 2)东南亚与中国安全(重点,南海!!) 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9) 构筑周边安全机制,营造睦邻友好环境(宏观做法) 1)构筑软实力强化新战略安全观 2)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3)稳定周边,改善安全环境(睦邻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