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式与意象图式

构式与意象图式

构式与意象图式
构式与意象图式

构式与意象图式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以Goldberg 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虽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第二,构式并不像Goldberg 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构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句式不同,句式可以具有多义性,而构式由于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0(form 2meaning pair),对构式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构式具有单义性的特点。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认知域;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320103205

收稿日期:2009201216

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省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司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0(06JJD 740001)。

本文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0(2008年7月14)17日)上发表。

一、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Adele E.Goldberg(1995、2003、2006)论述的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源于菲尔墨(C.J.Fillmore,1982,1988,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它一问世,立刻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理论的价值在于:

(一)对/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与意义0这一普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以丰富的语料论证并阐释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0,且这种意义没法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G oldberg 这一观点是符合语言事实的,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二)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动词论元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区分了动词框架(即转换生成语法所说的/动词的论元结构0)和构式结构这两个有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相应地,将动词框架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参与者角色0

(participant role,先前转换生成语法称为/动词的论元0),而将构式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论元0。拿汉语里的存在句为例)))

(1)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放着玫瑰花。

例(1)是同一构式的两个实例。从动词框架说,a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施事参与者角色/主席团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b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受事参与者角色/玫瑰花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施事参与者角色则隐含着。从构式角度说,例(1)a 、b 句是同一个表示存在的构式的实例,都有两个论元,一个是存在物(a 句的/主席团0、b 句的/玫瑰花0),一个是存在的处所/台上0。Goldberg 所作的上述区分,也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

(三)对语言的应用研究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具体说有二:

第一,这种理论将提醒我们不要将句法格式(即构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误归到格式中某个词

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 versi ty (Philosophy and Soci a l Sciences )Vol.46,No.3

May 2009

的身上。如5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就犯这种错误,误将/一人(出)两块钱0这个/数量结构对应式0所表示的/每0的意思,误归到/一0的身上,说这里的/一0是表示/每0的代词(马真,2008)。

第二,可以改革我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思路)))譬如像例(1)a句/台上坐着主席团0,按传统说法,/台上0是主语,/主席团0是/坐0的宾语。外国学生可怎么也不理解这种说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用/主-动-宾0、/施事-动作-受事0这一套来给外国学生教存在句,外国学生怎么也接受不了。现在,有了构式语法理论,我们完全可以不采用这样的教法。我们可以这样教:

这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存在的句子,说到存在,大家一定可以想象和理解,一定有一个存在物,一定有

个存在的处所。在现代汉语里,怎么表示这种/存

在0的客观事实呢?如果我们要以存在的处所作为

话题,就将存在的处所放在句子头上,那存在物就放

在句子末尾,二者之间通常是要安一个链接成

分)))最常见的是用表示存在义的/有0,如:

(2)台上有主席团

门口有许多孩子

床上有病人

墙上有画

花瓶里有腊梅花

门上有对联

如果要同时说明那存在物存在的方式,通常就使用/动词+-着.0这种说法,例如:

(3)台上坐着主席团

门口站P蹲P坐着许多孩子

床上躺着病人

墙上挂P贴着画

花瓶里插着腊梅花

门上贴P张贴着对联

这样讲,对初学者来说肯定容易接受;这样教,实际上给外国学生既教了存在句句式,同时将存在句的基本意思告诉了他们。这就改革了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思路。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收效很好。

总之,就目前的认识来说,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用价值。

但是,构式语法理论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并还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语言学界对构式语法理论先后虽已有不少介绍与评论,也有学者用来分析、解释汉语语言现象,如张伯江(1999、2000)、沈家煊(2000a、2000b)、纪云霞、林书武(2002)、董燕萍、梁君英(2002、2004)、徐盛桓(2003)、陆俭明(2004a、2004b、2008a、2008b)、袁毓林(2004)、王黎(2005)、应晨锦(2004)、郑靓(2005)、王寅(2006)、严辰松(2006)和石毓智(2007)等。

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

第二,构式并不像G oldberg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

下面分别谈一点想法,以求教于大家。

二、构式是认知域中的意象图式

在语言中的投射

关于/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0这个问题, Goldberg(1995)在第二章/动词与构式的互动0一开始就提出来了。但书中只是强调了构式具有/多义性0的特点(关于/构式多义性0之说是否合适,尚需讨论,见下文),并提出了/构式义跟人类经验有关0的想法。我们所以说Goldberg(1995)关于/构式义跟人类经验有关0仅仅是一种想法,因为她只是提出了/情景编码假设0,且对此假设只是作了这样的表述:/与基本句子类型对应的构式把与人类经验有关的基本事件类型编码为这些构式的中心意义。0但对构式怎么/把与人类经验有关的基本事件类型编码为这些构式的中心意义0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说。至于/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0这个问题,Goldberg (1995)只是提了一下,没有任何论述;在Goldberg (2006)中虽也说了一些,但并没有说清楚。

我们人从感知客观事物到用言辞将所感知的客观事物表达出来,其过程如何?陆俭明(2008)曾做过这样的假设)))中间可能有六个不同的层面:

104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X客观世界(客观事件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等);

t通过感觉器官感知而形成意象;

t在认知域内进一步抽象由意象形成意象图式(概念框架);

t该意象图式投射到人类语言,形成该意象图式的语义框架;

t该语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语言,

形成反映该语义框架的构式;

t物色具体词项填入该构式,形成

该构式的具体的句子。

这只是假设,而且未加以验证。但如果认为这一假设有误,那么需要证伪。在未证伪之前,暂且依赖这一假设。

按这一假设,语言中确实存在构式,而某种语言中的构式都是人的认知域里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该语言而形成的。具体说,每一个构式都是某个具体语言之中所存在的、由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认知域中所形成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里所形成的语义框架在该语言中所具体呈现的、表达人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认识的句法形式。换句话说,具体语言中所存在的每一个构式,都反映或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的一定认识,这种认识是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认知域中所形成的)))先通过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某一个方面,其所感知在人的认知域里形成意象,再进一步抽象为意象图式,那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于是在一个具体语言中形成构式。举例来说,客观存在一个开会的场面,有一个主席台,主席台上有若干座位,每个座位上都坐上了人,这是通过视觉器官所能感知的;再有,根据经验,这些在主席台上就座的人员,都是会议主席团成员)))以上就是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感知,并由此形成一种意象。如果某人从存在的视角将这一意象进一步加以抽象,凝练成存在的概念,而作为/存在0这样一种概念,必然含有/存在物0、/存在处所0以及这二者之间的链接;再说,此人想以存在处所作为思考的起点,想让存在物居于末端,于是就在认知域里形成了一种以存在处所为起点的表示存在的意象图式。认知域中这一表示存在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以存在处所居首位的表示存在语义框架。这一表示存在的语义框架,具体在汉语中,就形成以存在处所为话题的表示存在的构式)))或为/NP L+有+NP0(只是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为/NP L+V+着+NP0(除表示某处存在某物外,还同时说明存在的方式)。根据客观实际,在上述构式里填入具体词项,就形成具体的表示存在的存在句)))或是:

(1)台上有主席团。

或是:

(2)台上坐着主席团。

显然,构式的意义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的意象图式,不过不是直接投射,中间隔了一层人类语言层面上的/语义框架0。

三、构式并不具有多义性

Goldberg(1995)在第二章/动词和构式的互动0里的213小节里,一开始就谈/多义性0 (polysemy)问题,明确认为/构式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的意义0,还说/由于构式被看做是与语素一样有相同的基本数据类型,所以构式自然与语素一样具有多个意义0。构式真具有多义性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里必须认识到,构式跟我们通常说的句式不一样。对于句式,学界有不同角度的认定)))或从形式着眼加以认定,譬如我们说/NP L+V+着+NP0是一个句式,/NP1+把+NP2+VP0是一个句式,等等,这样的/句式0这里姑且称之为/F 句式0;或从意义着眼加以认定,如我们常说/存在句式0、/比较句式0等,这样的/句式0这里姑且称之为/M句式0。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F句式还是M句式,一般都会有歧义。例如,作为F 句式的/N PL+V+着+N P0句式,就是一个歧义句式)))既可以表示存在,表静态(如/台上坐着主席团0、/门上贴着对联0等);又可以表示活动,表动态(如/台上唱着京戏0、/教室里上着课0等)。(朱德熙,1981)再如,作为F句式的/把0字句,下面的实例(1)/(她)把衣服洗干净了|她把衣服搁在柜子里0、(2)/这盆衣服把我洗得累死了0、(3) /我把个北京城都跑遍了0等,虽然都属于/把0字句,但这三种/把0字句语法意义各异,显然/把0字句式是个多义句式。同样,M句式也可能会有歧

第3期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105

义,/张三比李四还高0和/那蛇比碗口还粗0,虽然都是/比0字句,但二者语法意义也不一样,前者表示比较,后者表示比喻(陆俭明,1980)。总之,就句式本身而言都可能有歧义,不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来认定的句式。

但是,作为构式,都是单义的。由于构式本身是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定义的)))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物,所以构式不可能也不允许多义。从理论上来说,/把0字句,不能认为只是一个单一的构式;/比0字句也不能认为只是一个单一的构式;它们都应该根据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构式。至于具体怎么区分,那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之,构式不同于句式。句式,可以有多义句式(即同形句式);构式,则没有多义构式(即没有同形构式)。

Goldberg(2.3.1,1995)认为构式/与语素一样有相同的基本数据类型,所以构式自然与语素一样具有多个意义0。G oldberg关于语素/具有多个意义0的看法,反映了她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缺乏最起码的知识。众所周知,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明显地具有单义性。因此G oldberg用所谓语素的多义性来比附构式,说明构式也具有多义性,这个看法是完全站不住的。

构式没有多义构式,但有同义构式。试以表示存在的构式为例:

a.N P L+V+着+NP(墙上挂着画)

b.NP+V+在+NP L(画挂在墙上)

c.N P+在+NP L+V+着(画在墙上挂着)

d.NP L+有+NP(墙上有画)

a、b、c、d都表示存在,可以认为是同义构式,当然更确切地说,是/近义构式0。对同义构式如何分析?这还是个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怎么看待和说明a、b、c、d之间的关系?这还要进一步研究。可以有多种假设:

(一)语义框架相同,a、b、c、d是同一种构式的不同变体。

(二)语义框架相同,但a、b、c、d是并列的不同的构式。

(三)语义框架相同,a、b、c、d是不同的构式,但a是母式,b、c、d是由母式派生的子式。

(四)语义框架就不同,a、b、c、d当然就是分属于不同语义框架的不同构式)))取这一分析态度,等于不承认a、b、c、d为同义句式。

哪种假设更符合语言实际?我们将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董燕萍、梁君英(2002)5走近构式语法6,5现代外语6第2期。

董燕萍、梁君英(2004)5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理解中的作用6,5外语教学与研究6第1期。

纪云霞、林书武(2002)5一种新的语言理论:构块式语法6,5外国语6第5期。

陆俭明(1980)5/还0和/更06,5语言学论丛6第6辑,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04a)5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0理论的解释6,5外国语6第2期。

陆俭明(2004b)5/句式语法0理论与汉语研究6,5中国语文6第5期。

陆俭明(2008a)5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6,5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6第1期。

陆俭明(2008b)5再谈相同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多重性6,在/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IACL2 16)0(6月1日,北京大学)上发表。

马真(2008)5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6,蔡建国主编5中华文化传播任务与方法6,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6)208页。

沈家煊(2000a)5说/偷0和/抢06,5语言教学和研究6第1期。

沈家煊(2000b)5句式和配价6,5中国语文6第4期。

石毓智(2007)5构式语法理论关于co nstructio n定义问题研究6,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第1期。

王黎(2005)5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6,5外国语6第4期。

王寅(2006)5国外构造语法研究最新动态6,5现代外语6第2期

徐盛桓(2003)5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6,5外国语6第2期。

严辰松(2006)5构式语法论要6,5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第4期。

应晨锦(2004)5构式语法评介6,5中文自学指导6第3期。

106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袁毓林(1993)5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2004)5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6,5语言研究6第4期。

张伯江(1999)5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6,5中国语文6第3期。

张伯江(2000)5论/把0字句的句式语义6,5语言研究6第1期。

郑靓(2005)5句式语法对语言研究及外语教学的新启示6,5外语教学6第1期。

朱德熙(1981)5/在黑板上写字0及相关句式6,5语言教学与研究6第1期。

Fill mo re, C.J.(1982)Frame s emantics.In Linguistic Society o f K 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111)38.Seoul:Hanshin.

Fill mo re, C.J.(1988)The Mechanisms o f/Cons truction grammar0.BL S14,35)55。

Fill mo re, C.J.(1990)Cons truction grammar.Course Reader for Li nguis tics120A,Universi ty o f California,Berkley。

Goldberg, A.E.(1995)Co nstructio n:A Cons truction G rammar A ppro ach toA rgument Structu re,The Universi ty Chicago Press。

Goldberg, A.E.(2003)Co nstructio n:A ne w theoretical A p proach to language,5外国语6第3期。

Goldberg, A.E.(2006),Constructions at W o rk:The Nature o f Generalizatio n in Language(Ox fo rd: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struction and Image Schema

Lu Jianming

(CC L&DC LL,Pe king U nive rs ity,Bei jing100871,China)

Abstract:C onstruction grammar has been the f ocus among international linguists,but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discussion on a problem of intrinsic quality.That is,what is the real nature of c onstructional meaning?How comes that a construction may have an 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meaning independent of w ord2meaning?This paper is aiming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tw o questions.Firstly,Constructions are the projections in language of ima ge schemas formed in human being.s cognitive domain.Sec ondly,Construc 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entence pattern.Sentence pattern could be of multi2sense,while construction is of single2sense because of the form2meaning pair definiti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grammar;construc tional meaning;cognitive domain;image schema

(责任编辑何方)第3期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107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 理想化认知模式 谢 巧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 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 (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 (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 (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 (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一、意象图式(ImageSchema)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Lakoff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还一度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image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我们在我们的生理和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意象图式,比如我们吃、喝,行和坐,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或里外图式(In-outSchema)。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受 到这种图式影响的认知痕迹。下面一段话就是Johnson在第二章中对人起床后的描述: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unde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your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ingoutatyou.这里面的in、out都来自同一种关系和结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种意象图式:容器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in、out这样的词汇不仅仅用在表达物理概 念上还时常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这说明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式,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的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作是容器,并根据它来进行认知和描述。而且基本上所 有的图式都可以在语言上体现具体的和抽象的行为。以原型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将图式理解为原型结构,因为它概括地说明了同一原型的所有各例。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1987)总 结了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TheLink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Center-periphery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Source-path-goalSchema)、上———下图式(TheUp-down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Schema)、线形图式(TheLinerorderSchema)、力图式(ForceSchema)等等。二、框架(Frame)上个世纪70年代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这 [收稿日期]2008-02-04 [作者简介]谢巧 (198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5卷第5期2008年5月Vol.25No.5May2008 87??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陆俭明)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 *苏丹洁 陆俭明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提要本文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三个观点:第一,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不能囿于 “主—谓—宾”“施—动—受”这一传统的句法研究和教学思路。第二,在语法研究中要树立 “从认知角度去认识语言共性和个性”这一观念。第三,“构式—语块”分析法和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 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共性基础之上, 在分析和教授一些汉语句式方面,优于传统的思路。文章对上述观点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认知共性语言共性构式语法“构式—语块”理论语法研究与教学 一传统的语法分析思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语法理论,不管是形式派、认知派还是功能派,基本上都是从古希腊语言学传统 发展而来的, 只是每一流派的研究角度、所用术语、所要达到的期望值不同而已。它们在对句子结构的描写上,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路— ——句法上的“主—谓—宾”(主语—谓语—宾语)、语义上的“施—动—受”(施事—动作—受事),但这一思路难以涵盖、解释一切句法结 构。 我们看到,当前发展迅速的应用语言学对其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1存在句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汉语里有一种存在句,其格式是:处所成分+动词+着+名词语①。或码化为:NPL +V +着+NP 。例如: A 组:(1)门口站着三个孩子。 B 组:(5)墙上挂着两幅地图。(2)教室里坐着许多学生。 (6)花瓶里插着一束玫瑰花。(3)床上躺着一个病人。 (7)门上贴着一副对联。(4)桌子底下趴着一条小狗。(8)柱子上刻着一个“忍”字。 7 55* ①本文初稿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国际教育‘三教’ 问题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2009.10)上宣读,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也给予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本次发表对初稿作了较大的改动,本文错谬之处是作者的责任。 包括名词和名词短语。

构式与语块

从汉语存现句习得实验 看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 在第二语言语法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苏丹洁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 sudanjie@https://www.doczj.com/doc/6412457066.html, 问题的提出 ?汉语存现句的课堂输入:初中级学习阶段 教材和教学法处理方式:“主动宾”传统式语法 但是 ?高年级L2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存现句的使用情况存在严重的回避性和错误性偏误。(见实验五) 研究的思路 ?陆俭明(2008、2009)指出,运用构式理论教学汉语语法“收效很好”。构式的划分单位是语块(苏丹洁,2009);语块教学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Wray, 2002; 靳洪刚,2004; 丁言仁,2005; 王立非,2006b)。 然而 ?构式与语块结合的研究目前国内尚较缺乏(段士平,2008): 理论方面,尤其是实证方面我们至今尚未见到。 本文的努力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将构式语法与语块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构式-语块”教学法,并通过汉语存现句教学与习得的实验和问卷调查,说明这一教学法在汉语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价值;最后着重讨论该教学法在汉语语法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Outline “构式-语块”教学法 ?1. 理论:定义和教学步骤 ?2. 实证:存现句教学的准实验和问卷调查 ?3. 启示: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启发 定义(初步界定) ?“构式-语块”教学法指的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结合构式语法理论和语块理论进行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步骤 前课堂阶段 前课堂阶段

?1. 将语法结构转化成对应的构式; ?2. 概括所教构式的构式义(即“句式的语法意义”); ?3. 分析构式的语义配置,根据构式的语义配置将每个构式切分为若干个语块,得出该构式的“语块链”。 以存现句为例 存现构式:NPL+VP+NP 构式义:“表存在、出现或消失” 由三个语块构成: 存现构式的语块链=存现处所+存现方式+存现物。 A. 表示存在用“V着”等语块,如: “对面墙上挂着一幅画。” B. 表示出现用“V了”等语块,如: “前面来了一位老师。” C. 表示消失用“V了”或“V过”等语块,如: “动物园里死了一只老虎。” 课堂阶段: 避开“构式”术语,用易于接受的提法教学。 ?1. 用形象化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该构式的“语块链”; ?2. 展示对应的语言实例; ?3. 引导学习者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记忆该“语块链”; ?4. 说明每个语块的内部规则; ?5. 结合练习训练学习者以语块的形式成功输出该语法结构。 Outline “构式-语块”教学法 ?1.理论:定义和教学步骤 ?2.实证:存现句教学的准实验和问卷调查 ?3.启示: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启发 实验 ?性质:教学(准)实验 ?内容:存现句习得 ?对象:中山大学汉语L2外国留学生(共86人) ?时间:2009年4月到5月 ?方式:课堂教学和测试 ?授课者:笔者 ?做法:将自然班随机分为两组。

感官意象图式——通感的一个新认知模式

感官意象图式——通感的一个新认知模式 作者:杨洋, 董方峰, YANG Yang, DONG Fangfeng 作者单位:杨洋,YANG Yang(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 董方峰,DONG Fangfeng(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6) 刊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6(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9条)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 1961 2.Wales K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1989 3.钱钟书七缀集 2004 https://www.doczj.com/doc/6412457066.html,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d by 1980 5.Ullmann 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1962 6.Ricoeur P.R.Czerny The Rules of Metaphor 1986 7.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4(35) https://www.doczj.com/doc/6412457066.html,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1987 9.Ogden C T.Richards I A The Meaning of Meaning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雷淑娟.LEI Shu-juan先秦通感修辞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先秦通感分为早期形态和完整形态.本文从认知语义角度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语义框架,并列出其母体结构式.相对于母体结构式而言,先秦完整形态的通感变式居多.考察认为先秦对通感心理的认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这种对感官联通正谬交叉的认知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通感的完整形态为何初现在文人作品中,并且与早期形态相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2.期刊论文蔡玲.CAI Ling动觉感官意象图式——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一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动觉感官图式,旨在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为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3.学位论文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2009 多义词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其研究在语言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来说,多义词一直是一大难题,原因在于受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无理可据的,缺乏系统性。对于多义词的习得,要么要求学习者死记硬背各个义项,要么就是鼓励他们根据语境去推测义项。然而,死记硬背是一个极耗时的方法。此外,一些研究发现,根据语境去推测多义词的义项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有效,更重要的是,它不提高长期记忆。 认知语言学对于多义词的研究表明:1)多义词的义项是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转换等认知原则相互联系的;2)多义词的义项可以构成典型结构、家族相似性结构或词汇网络;3)无论从语言学概念还是非语言学概念来说,多义词研究与范畴研究有许多共性。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义词教学。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二语词汇习得的界面研究已成为热点之一。国外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二语学习者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尙存在着以下不足:1)局限于语言理解,没有研究学习者对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的了解能否帮助其提高目标词的产出能力;2)受试的样本量较小;3)没有相关实验证据表明该范式对长期记忆是否有好处。国内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理论与英语多义词习得的界面研究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有鉴于此,认为很有必要把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应用于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多义词教学实践中,并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理论为基础,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受试,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受试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情况怎样?推测规则多义词义项与不规则多义词义项的差异如何?2)受试的多义词语义系统习得状况如何?3)他们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吗?他们是怎样学习多义词的?4)受试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能否使其更容易、更有效地习得多义词?是短时习得还是长时习得?其目标词的产出能力如何? 通过测试和教学实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受试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效果总的来说不乐观,但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对非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要好;2)受试的多义词语义网络习得状况不佳,但对核心义项的掌握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3)受试不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他们以死记硬背方式习得多义词义项;4)受试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能促进其多义词的短时习得和长时习得,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全文由8章组成: 第1章为导论。简要论述多义性概念和多义词的分类研究,对国内外多义词习得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第2章讨论词义演变的方式、动因及认知机制。如果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演变的结果,历时语义演变的共时反映。词义演变经历“创新→扩散→结果”三个阶段。词义演变的动因包括主观、客观和语言三个动因。词义演变是发话人与受话人意义协商的结果,其中发话人是词义演变的核心。隐喻化、转喻化和主观化是发话人语义创新的主要认知机制。 第3章评述多义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用学研究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多义性是异常,单义和同形异义是常态,主张把多义词的各个义项视为笼统定义下由语境确定的例示。但问题是一个笼统的定义很难覆盖多义词的全部义项。对许多词项来说,多义性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多义词的语用学研究强调语境对于多义词义项的确定,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规则多义词,忽略了对不规则多义词的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了多义词的心理表征和多义词义项的提取,其研究对我们的多义词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但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研究忽视了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通常仅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 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 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 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 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 —“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如: 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 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 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 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 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 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 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 It’s a good film,what? 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 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 四、结语 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本文对采访者的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确实证明,采访者在采访时如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其访问语言的功能,除了提出问题这一单一的方式外,恰当利用“陈述+问题”、“陈述”、“附加疑问句”这三种方式进行访问,可以有效激发受访者的反应,实现传达给受众更多信息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取样均来自英语为母语的权威媒体(CNN,NPR)。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能大量收集语料并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利于对采访者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代树兰.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2008,(1). [2]苗兴伟.会话话语中的意义磋商[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6,(6). [3]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 [4]孙倚娜.会话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5]Amy B.M.Tsui.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0. [6]Robert Siegel(with NPR),Yao Ming:Olympics Have Changed,http://https://www.doczj.com/doc/6412457066.html,/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 90483768,May15,2008. [7]CNN LARRY KING LIVE,Interview with Michael Jack-son’s Doctor,http://https://www.doczj.com/doc/6412457066.html,/TRANSCRIPTS/0907/08/lkl. 01.html,July8,2009. 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隐喻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与此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但对隐喻的建构和识解方面涉及的并不多。隐喻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延伸和抽象,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隐喻的构建和识解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对隐喻更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构建识解 1.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https://www.doczj.com/doc/6412457066.html,koff和M.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隐喻是一个概念系统,不再是零散的。那么何为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还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季广茂,1998)。意象图式作为一种隐喻的构建模式,同样也是人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从认知学上讲,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都属于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密切联系。对隐喻建构和识解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意象图式—— —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在人类建构和识解隐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意象图式去理解分析隐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类型 2.1意象图式的概念 Johnson(1978:xiv)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形式,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Oakley(2004)这样定义: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由Oakley的观点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的一种模式。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意象图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大体总结来说,首先,意象图式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抽象的和概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李娇 91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扩展 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in的核心意义来自其在空间范畴中的意象图示,这种基本的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图示和动态图示两种。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这种基本意象图示得以扩展,从而实现了in从空间范畴向“时间”、“社会关系”、“范围”、“视听”等多种抽象范畴的投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了in的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in;意象图示;隐喻;空间隐喻;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将某个已知领域的经验投射到另一未知领域,从此来认识未知对象的认知方式。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所以能发生投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认知和语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一方面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记录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方位词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用法却很多。词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止的,而方位词在运用中却体现了动态的特点。传统语言学主要对方位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描写、概括和分类,但没有涉及方位词语义形成的理据和机制。而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兴的语言学

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却为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空间方位是人们最初、最基本的认知,这些空间感包括:上/下;前/后;左/右;深/浅;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时间、数量、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变化、原因、目的等得抽象概念上,形成了空间概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示和隐喻意义。 一、意象图示理论及概念隐喻 意象图示(image schema) 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Lakoff 认为意象图示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它们都是根据人们自己的身体经验推理出来的;其次,它们都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Lakoff 总结了多种意象图示,例如:“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the 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示(the 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示(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示(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线性图示(linear order schema)等[2]。Langacker根据认知语法理论,提出意象图示是由射体(trajectory, TR),标界(landmark, LM)和路径(PA TH)构成的,表示TR和LM之间的动态、静态关系。TR为主体,LM为参照物,PA TH为TR经过的路径。 意象图示是一种源于具体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构成的,是人们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更抽象的结构概念的基础。换句话说,无论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多复杂、多抽象、

构式与意象图式

构式与意象图式 陆俭明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以Goldberg 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虽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第二,构式并不像Goldberg 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构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句式不同,句式可以具有多义性,而构式由于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0(form 2meaning pair),对构式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构式具有单义性的特点。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认知域;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320103205 收稿日期:2009201216 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省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司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0(06JJD 740001)。 本文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0(2008年7月14)17日)上发表。 一、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Adele E.Goldberg(1995、2003、2006)论述的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源于菲尔墨(C.J.Fillmore,1982,1988,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它一问世,立刻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理论的价值在于: (一)对/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与意义0这一普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以丰富的语料论证并阐释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0,且这种意义没法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G oldberg 这一观点是符合语言事实的,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二)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动词论元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区分了动词框架(即转换生成语法所说的/动词的论元结构0)和构式结构这两个有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相应地,将动词框架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参与者角色0 (participant role,先前转换生成语法称为/动词的论元0),而将构式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论元0。拿汉语里的存在句为例))) (1)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放着玫瑰花。 例(1)是同一构式的两个实例。从动词框架说,a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施事参与者角色/主席团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b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受事参与者角色/玫瑰花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施事参与者角色则隐含着。从构式角度说,例(1)a 、b 句是同一个表示存在的构式的实例,都有两个论元,一个是存在物(a 句的/主席团0、b 句的/玫瑰花0),一个是存在的处所/台上0。Goldberg 所作的上述区分,也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 (三)对语言的应用研究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具体说有二: 第一,这种理论将提醒我们不要将句法格式(即构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误归到格式中某个词 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 versi ty (Philosophy and Soci a l Sciences )Vol.46,No.3 May 2009

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

2011年第8期(总第9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1General.No.92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69 【名著赏析】 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 高翔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 要: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 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用意象图式解读李煜的两首分别写于南唐盛世和国破降宋之后的词作,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从而证明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意象;意象图示;认知语言学;李煜词;赏析中图分类号:I 2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5409(2011)08-0069-02收稿日期:2011-04-25作者简介:高翔宇(1986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 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以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作为例,尝试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意象、意象图式 意象多用于心理学,指一种心理表征。其实指的是凭想象得到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当代认知语言学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a bridge between percepts and concepts ),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是建立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简言之,图式就是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分类和特点 一般认为,意象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被提出来的,Johnson 列出了CONTAINER ,NEAR -FAR ,PATH 等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Lakoff 把意象图式分为以下六种:(1)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经历了很多把身体作为容器和容器里东西的过程。(2)部分—整体图式(PART -WHOLE SCHEMA ),这种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部分—整体的例子。(3)连接图式(LINK SCHMEA ),这个图式的身体体验是我们出生前和母体脐带的连接。(4)中心—边缘图式(CENTER -PERIPHERY SCHEMA ),身体有中心 边缘之分,中心比边缘重要。(5)起点—路径— 目标图式(SOURCE -PATH -DESTINATION SCHEMA ),我们在走动时有起点、路径和目标。(6)其他图式,比如FRONT -BACK SCHEMA ,UP -DOWN SCHEMA 等等。 李福印的总结如下:意象图式可以用简图表示;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可以用来组织概念;意象图式的正负特征,即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肯定或否定的意义;意象图式呈现静态和动态两种特性。 Croft &Cruse 曾将Johnson 和Lakoff 所论述的意象图式概括为七个大类:(1)空间(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中心—边缘、接触);(2)等级(路径);(3)容器(容纳、内外、表面、空—满、内容);(4)力量(平衡、对抗、强迫、制止、成 为可能、阻碍、转移、吸引); (5)整体/多样(合并、集合、分裂、重复、部分—整体、物质—可数、连接);(6)辨认(匹配、添加);(7)存在(移动、封闭空间、循环、目标、过程)。 三、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李煜词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古诗词的欣赏提供了新的视角。西方的研究者Freeman 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的概念随之出现。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隐喻用法和特定的意象。如:折柳意味着送别;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斜阳,则象征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李煜字重光,南唐亡国之君,史称李后主,是我国古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综观李煜的词,其

英语VN_as_X构式的认知解读

2007年9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4卷第5期Sep.2007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o1.14No .5 收稿日期:2007-02-0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 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陆国君(1966-),男,副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英语VN +as+X 构式的认知解读 陆国君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Langacker 和Go l d ber g 确立的构式标准为界定VN +as+X 结构的构式地位提供了依据。作为兰氏理论下的语言单位,as+X 在形式上的灵活性表明它是不可通过其他构式预测和推导的,其意义也并非由构成该构式的成分决定的,它有着独立的构式义。从认知的角度观察,VN +as+X 构式的核心义通过意象图式变体、隐喻等机制的作用可以得到拓展而生发出更多的意义,各意义间相互联系,存在内部统一性。对VN +as+X 构式义的认知分析为较全面地认识复合及物结构及剖析其他语言构式义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语言单位;构式;意象图式;语义解读Abst ract :The criteria for constructions for m u lated by Langacker and Go ldberg have pr ov i d ed guiding pr i n ciples fo r t h e recogn ition ofVN +as+X as a constr uction.As a Langackeri a n lingu isti c un i,t as+X is at the sa m e ti m e a constr uction ,whose for m and m ean i n g can never be pred icted fr o m e ither its constitu ents or o ther constr uctions because of its flex ibility in for m and i n dependen tm ean i n g when treated as a w ho le .Fro 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VN+as+X constructi o n is characterized w ith its centra lm eaning as w ell as num erous extended senses re l a ted to the centralm ean i n g ,arisi n g fro m the operations o f i m age sche m a transfor m ations and m etaphorica lm echan is m.The senses thus acqu ired are all assoc i a ted via an i m age-sche m ati c link .The cogn iti v e ana l y sis o f the VN +as+X constructi o n ,as is assum ed ,is very in si g htf u 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Eng lish co mp lex-transitive constructi o ns .K ey w ords :lingu isti c un i;t construction ;i m age sche m a ;se m ant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 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7)05-0013-06 1 引言 复合及物结构是常见的一种论元结构。as +X 结构的使用在英语中相当普遍,可与及物动词构成复合及物结构(co m p lex -transitive pattern)。例如: (1)a .Do you regard hi m as a qualified can di d ate ? b .She t h ought of her v isit there as ver y w orthw hile . c .H e w as quo te d as say i n g th e U.S . w ould be all-the-ti m e a lert to any terr o rists 'at tacks . d .You se e m ed to regar d t h e boy as spo il.t e .The po lice j u dged th is account o f the accident as o f very little value . 13

动词意义_构式与体验式理解

2007年5月 第28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y.2007 V ol.28N o.3动词意义、构式与体验式理解 袁 野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香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摘 要:G oldberg在强调构式本身独立于词汇的意义的同时,也论述了词汇的认知意义,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G oldberg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与认知语言学的主流思想之间还有进一步融合的空间,构式语法的研究可以更加注重人脑的认知现实,更多地将释义(construal)、体验、意象及意象图式的研究纳入其中。本文重点尝试将体验及意象图式的理论引入G oldberg和I wata构式语法中,建立起自己的仿拟构式语法(simulation construction gram2 mar)模式,并以此模式对几个有争议的汉语句子进行解释。 关键词:构式语法;体验式理解;动词意义;仿拟构式语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7)0320036205 Abstract:Though one reas on why G oldberg’s approach belong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its embracement of frame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meanings of lexis,this paper argues that further and systematic embracement is needed to close its gap with mainstream cog2 nitive linguistics.Attem pts are made in this paper to bring the theories of embodied understanding and image schemas into G oldberg’s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s and constructions.The major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however,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 imulation C onstruction G rammar(SCG),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mbodied com prehension and the CG m odels of G oldberg and I wata.As an application,several dubious Chinese sentences are explained with this SCG m odel. K ey w ords:C onstruction G rammar;embodiment;verb meaning;SCG 1.引言 当今最有影响的关于“构式语法”的研究大体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Charles Fillm ore和Paul K ay为代表的词汇语义(lexical semantics)及标记性构式(marked con2 structions)的研究,另一个则是以Adele E.G oldberg为代表的题元结构的研究(董燕萍等,2002:142)。本文将要重点研究的G oldberg的构式语法主要是以Fillm ore的框架语义学为背景,结合了Lakoff(1987)的有关(there构式的)研究,在批评和借鉴Pinker(1989)的从词汇语义出发研究句子语义结构的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对于Chomsky的句法中心主义,Pinker(1989)的研究承认词义及认知对句法解释的相关性,因此G oldberg认为Pinker 的研究和她的有很大共同性,即两者都强调句式结构之间的语义差异(G oldberg,1995:9)。然而Pinker把意义的研究重点放在动词的狭域(narrow2range)语义上,把语境和认知排除在外(Leek1996:322)。“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动词,只有语法可以决定它的语言意义以及它的论元结构范围,语言使用者的非语言认知知识在此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1996:323)。相对于Pinker的词汇规则语义观,G oldberg强调构式本身独立于词汇的意义,同时她的理论之所以归属于认知语言学,除了下文Lan2 gacker总结的几点之外,主要是因为G oldberg把词汇的框架语义以及认知意义看作语句意义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本文认为G oldberg对词汇框架语义及认知意义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虽然G 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普遍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手段与认知 [20]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2:166. [2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2]李宗宏.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 2000(3);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9). [23]李宗宏.词汇语用学与语言歧义性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6(6):3924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1). [2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5]王文昌.英语搭配大词典[Z].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6]文 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2001(2):29236. [27]文 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22 (4). [2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0]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 作者简介:李宗宏,河西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收稿日期 2006212207 责任编校 石春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