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水针)

一、概念: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将针刺刺激和药物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适应范围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二、作用:

(1)止痛作用

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进入中枢后,激发神经元的活动,释放神经介质,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均有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制有关。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等穴。

(3)调整作用

对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消化系统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三、常用穴位的选择

结合经络、穴位按诊、经穴、痛点、阴性反应点(条索、结节)

如足三里、曲池可治疗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肺俞、血海可治疗鼻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四、常用药物与剂量

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

中药:当归、丹参、红花、板蓝根、灯盏花、柴胡、川芎。

西药:25%硫酸镁、B1、B12、普鲁卡因、阿托品、安络血、麻黄素。

注射剂量:耳部0.1ml;头面部:0.3~0.5ml;四肢: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

五、操作与疗程

a.选择适当体位,方便操作

b.选择适宜的注射针头,抽取药液

c.常规消毒

d.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回抽无回血,便可注入药液。

疗程:2~4穴/次;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疗程,穴位可交替使用。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注射后局部酸胀感,一般不超过1天。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

4.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有效期。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应做皮试,如普鲁卡因。

5.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

7.年老体弱患者选穴宜少,减少药量。

封闭针

一、概念:是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强的松龙注射液和盐酸普鲁卡因(或同类药物)注射于痛点、椎管、肌腱、神经干等部位,以达到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的治疗方式。

二、作用机制

强的松龙:改善神经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

普鲁卡因:局麻药,可用于缓解疼痛。

三、激素的副作用

强的松龙类药物,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可产生习惯性及依赖性。此外,可导致向心性肥胖,体型改变,皮肤多毛,女性患者长出胡须,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加重胃肠溃疡,诱发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四、不宜人群及使用时间

高血压、胃肠溃疡、糖尿病、精神病;每次间隔时间7-10天,不超过3-4次。

金针与水针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都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

金针:机械刺激。

水针:机械刺激与药物刺激相结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水针) 一、概念: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将针刺刺激和药物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适应范围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二、作用: (1)止痛作用 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进入中枢后,激发神经元的活动,释放神经介质,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均有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制有关。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等穴。 (3)调整作用 对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消化系统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三、常用穴位的选择 结合经络、穴位按诊、经穴、痛点、阴性反应点(条索、结节) 如足三里、曲池可治疗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肺俞、血海可治疗鼻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四、常用药物与剂量 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 中药:当归、丹参、红花、板蓝根、灯盏花、柴胡、川芎。 西药:25%硫酸镁、B1、B12、普鲁卡因、阿托品、安络血、麻黄素。 注射剂量:耳部0.1ml;头面部:0.3~0.5ml;四肢: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 五、操作与疗程 a.选择适当体位,方便操作 b.选择适宜的注射针头,抽取药液 c.常规消毒 d.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回抽无回血,便可注入药液。 疗程:2~4穴/次;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疗程,穴位可交替使用。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注射后局部酸胀感,一般不超过1天。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 4.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有效期。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应做皮试,如普鲁卡因。 5.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 7.年老体弱患者选穴宜少,减少药量。 封闭针 一、概念:是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强的松龙注射液和盐酸普鲁卡因(或同类药物)注射于痛点、椎管、肌腱、神经干等部位,以达到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的治疗方式。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四代,又经李老先生六十多年的精深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杵针疗法治疗疾病时,针具不刺人皮肤肌肉,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兼针刺与按摩之长,老弱妇孺无忌。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很受病人的欢迎。该疗法被列为国家科委“三五”重点攻关项目,并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198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杵针疗法为中国医经所未载,《道藏》典籍亦未见记述,在被传过程中,只是口传方法,无文字记载。然而其学术思想源于羲黄古易,其辨证、立法、取穴、布阵,多寓有《周易》、《阴符》、理、气、象、数之意,与中医学理论水乳相融。后经李老先生口述,并亲自演练操作手法,整理成《杵针学》,已列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一、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 杵针疗法常用穴位与针炙疗法常用穴位相同,如十四经腧穴,奇穴等。但杵针疗法还有其特殊的穴位。 (一)八阵穴 八阵穴是一个腧穴为中宫,中宫向外的一定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为八个等分,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应乾、坤、离、震、艮、巽、兑,形成八个穴位,艰险为外八阵,再把中宫到外八阵的距离分与三等分,画成两个圆圈,即为中八阵和内八阵,内、中、外阵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阵穴。

杵针常用的八阵穴有: 1、百会八阵(泥丸八阵) 2、风府八阵 3、大椎八阵 4、身柱八阵 5、神道八阵 6、至阳八阵 7、筋缩八阵 8、脊中八阵 9、命门八阵10、腰阳关八阵11、腰俞八阵 (二)河车路 人体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转。杵针疗法就是用杵针在人体河车路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胸腹部河车路。各河车路根据所属脏腑和主治不同,又可分为若干段。 1、头部河车路①河车印脑段②河车脑椎段 2、腰背部河车段①河车椎至段②河车阳命段③河车命强段 3、胸腹部河车路①河车天膻段②河车脑阙段③河车阙极段 (三)八廓穴 1、服八廓 2、耳八廓 3、鼻八廓 二、杵针工具 一套杵外回件,分别为七曜混元件,五星三台杵、全金刚杵、奎星笔。其结构为针身、针柄、针尖三个部分。 在作杵外治疗时持杵方法有两种即执笔法,直握法 三、杵针操作进的基本手法 (一)点叩法. 行杵时,杵尖向施术部位反复点叩或叩击,如雀啄食,点叩叩击频率快,压力小,触及浅者,刺激就小;点叩叩击频率慢,压力大,触击深者,刺激就大。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面积小的腧穴用套星笔点叩,面积大的腧

局部注射加穴位封闭治疗

局部注射加穴位封闭治疗 肛门周围瘙痒症87例临床体会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肛肠医院黄鸿飞 摘要用亚甲蓝液行病变区皮内注射加穴位封闭,治疗肛门周围瘙痒症87例,治愈率为73.6 %,总有效率为97.7 %。本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 主题词肛门瘙痒、局部注射、穴位封闭 2007年以来,我科采用亚甲蓝液行病变区皮下注射加穴位封闭治疗肛门周围瘙痒症8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7例为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人,男49例,女38例,年龄22-60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9年,平均20年。87例中肛门瘙痒症42例,肛门湿疹4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注射部位:病变区皮内加长强穴(男性)、会阴穴(女性)。 1.2.2 药物组成:1%利多卡因注射液18毫升,1%亚甲蓝注射液2毫升,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2滴。 1.2.3 操作:体位取侧卧位或胸膝位或截石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将药液抽入一次性注射器内,取5 号细针头,可先行穴位封闭,男性对准长强穴,女性对准会阴穴,向后呈45度角进针1.5-2.0厘米,当局部有酸麻胀针感后,回吸无血即可缓慢推注药液2.5毫升。用此药液于病变区行点状皮内注射,使皮肤丘状隆起,各皮丘互相融合,

使之不遗留皮损,用药总量可至30-40毫升。术毕用无菌敷料覆盖。 2.疗效标准: 痊愈:瘙痒完全消失,皮损逐渐好转至完全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瘙痒显著减轻,皮损好转>70%。 有效:瘙痒减轻,皮损好转达30-70%,能控制不搔抓,偶仍需服药止痒。 无效:瘙痒无好转甚至加重,皮损好转<30%,或停药后复发。3.治疗效果:87例患者中,治愈64例,显效18例, 5例有效后有2例复发。治愈率73.6%,总有效率97.7%。 4.讨论:肛门瘙痒症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属于肛门周围皮肤病的一种。是以肛管、肛门周围皮肤及会阴部瘙痒为主症的具有多种发病因素或特殊原发性损害的一种独立性的疾病。以瘙痒难忍、迁延不愈为特点,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临床常用抗组胺药、镇静剂、中药内服外用和糖皮质激素类软膏等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采用亚甲蓝局部注射加穴位封闭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1现代医学认为,瘙痒是一种自觉症状,机理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表皮内及真皮浅层的游离神经末梢是瘙痒觉的感受器,感受器受物理、化学刺激后导致局部组胺、激肽和蛋白分解酶等化学介质释放,这些化学介质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冲动,痛觉神经纤维中无鞘细胞组织纤维传导,经由脊髓丘脑束至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感觉区,产生痒觉。该病还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系。而亚甲蓝注射到皮下和

局封疗法

封闭疗法在皮肤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简介:本人应用封闭疗法结合其他药物在治疗疥疮结节、局限性和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泛发性顽固性皮炎、湿疹、瘢痕疙瘩、斑秃、尖锐湿疣等方面应用,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封闭疗法最早是由苏联的学者阿·维·维许聂夫斯基教授所发明,当时主要是用普鲁卡因注射于神经干周围或软组织中来阻断外来或内在的"对中枢形成的刺激",打断其恶性循环,起到治疗的作用,以后逐渐发展到用其他药物,尤其是用激素来进行封闭疗法。在我国,结合祖国医学的理论,根据不同病情进行穴位封闭疗法,更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作用:不同的药物可以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1.阻断病理反射的发生与发展,消除传向神经系统的病理冲动,保护神经系统。 2.消除肌肉痉挛,减轻痉挛所引起的疼痛。 3.可抑制各种炎症反应。包括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引起的炎症。激素使毛细血管的血浆渗出、白细胞浸润等炎症现象显著减轻,从而减轻了肿胀及疼痛。在炎症慢性期,激素还能抑制成纤维活力,使组织中可溶性胶原成分减少,间质炎症消退,进而减轻和预防粘连和疤痕的形成。 适应症:疥疮结节、局限性和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泛发性顽固性皮炎、湿疹、瘢痕疙瘩、斑秃、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皮下结节性囊肿、结节性痒疹. 方法:皮肤消毒后,在预定的封闭点以两手指按压,然后将针入,回吸无血,即可缓慢浸润,并逐渐浅出,以同法在其周围作浸润。拔出针后,垫无菌纱布,轻轻按揉,使药液散开。 不适宜人群:为安全起见,患有高血压、胃肠溃疡、糖尿病、精神病的病人,应慎用封闭注射。 注意事项: 1、与其他药物一样,激素不是传说中的“灵丹妙药”。 2、术前向患者说明治疗意义及作用,以消除患者的恐惧与疑虑,提高信心。 3、有普鲁卡因不良反应史者、及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期间,封闭液不宜用普鲁卡因,可用利多卡因。 4、年老体弱,或一般情况不佳者慎用。 5、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以卧位为宜。注射点先作皮丘麻醉,注射后遇针眼出血,可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 6、注射药液前应先抽吸,遇回血即改变部位或方向。注射应缓慢,随时注意患者情况,如有反应,立即停止注射。

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3例

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3例 发表时间:2011-12-16T14:27:38.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4期供稿作者:浩光东1 王长兰[导读] 患者因进食海鲜后出现上腹胀痛伴有恶心,呕吐物为咖啡样胃内溶物。 浩光东1 王长兰2(1甘肃省军区门诊部甘肃兰州 730030;2兰大二院耳鼻喉科甘肃兰州 730030)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160-01 【关键词】穴位封闭顽固性呃逆 笔者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安定注射液、654-2注射液、维生素B6 注射液,在上脘、中脘、足三里、膻中、内关等穴位注射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3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患者男性,63岁,已婚。上腹胀痛伴呕血1天后,出现持续性呃逆。患者因进食海鲜后出现上腹胀痛伴有恶心,呕吐物为咖啡样胃内溶物。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无异常,腹软,剑突下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急性胃出血。给予抗炎制酸止血及对症治疗3天后,上腹部胀痛明显缓解,胃出血已控制。第4日出现呃逆,开始症状较轻,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平卧时尤甚,夜间不能入睡。用爱茂尔2ml,肌注2/日,654-2 10mg,肌注2/日,安定10mg,肌注2/日,治疗3天症状仍不见缓解。且呃逆加重,不能进食。采取在上脘、中脘、足三里、膻中、内关等穴位的针刺治疗3天,针刺治疗时症状有所减轻,但拔针后约1小时呃逆又出现。改用安定,654-2、维生素B6注射液在双侧内关和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每日1次。第一次注射后患者感到胃部明显舒适,呃逆症状有所减轻,连续治疗5次后,呃逆症状消失。 1.2患者男性,36岁,因醉酒后出现呃逆10天就诊,查体: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肿大,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未见异常,采用穴位封闭治疗,3次呃逆症状消失。 1.3患者女性,33岁,因生气后出现呃逆7天就诊。采用穴位封闭治疗,5次呃逆症状消失。 2 治疗方法 安定注射液10mg,654-2注射液10mg,维生素B6注射液50mg将上药混放入5ml注射器中,选用穴位注射针、取上脘穴、双上肢内关穴和双下肢足三里穴。用酒精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得气后注入药液0.5ml,注射完毕用酒精棉球穴位压迫片刻。 3 分析讨论 3.1呃逆为膈肌痉挛,吸气时声门突然闭合产生一种呃声,这种膈肌异常的收缩运动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正常人在进食中或偶尔吸入空气后可发生。呃逆有时为某些严重疾病的一种重要表现。病态呃逆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脑类、脑肿瘤、颅内压增高症等;后者是由于胸膜、腹部的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胀气,恶性肿瘤等疾病激惹或侵犯膈神经而产生。大多数正常人发生呃逆不需要治疗,应用屏气,重复呼吸等可以迅速制止,少数顽固性呃逆可采用针刺穴位治疗,若疗效不满意,可采用穴位注射封闭治疗。 3.2安定注射液、654-2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中医经络学密切相关。 3.2.1654-2注射液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它对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张作用显著。安定注射液具有抗焦虑、镇静作用,为中枢性肌肉松弛药。维生素B6注射液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2.2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有宽胸理气的功效,配膻中治疗呃逆。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治胃脘病,根据近代研究,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胃肠弛缓时,针刺足三里使其收缩加强;胃肠平滑肌痉挛时,针刺足三里使其弛缓。上脘穴为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治胃兼宽胸膈,治疗胃痉挛、膈肌痉挛。 3.2.3安定注射液、654-2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三药穴位注射,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针刺作用得到协同,药物的药理作用通过经络直达病所,通过经络学说的整体调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四代,又经李老先生六十多年的精深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杵针疗法治疗疾病时,针具不刺人皮肤肌肉,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兼针刺与按摩之长,老弱妇孺无忌。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很受病人的欢迎。该疗法被列为国家科委“三五”重点攻关项目,并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1989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杵针疗法为中国医经所未载,《道藏》典籍亦未见记述,在被传过程中,只是口传方法,无文字记载。然而其学术思想源于羲黄古易,其辨证、立法、取穴、布阵,多寓有《周易》、《阴符》、理、气、象、数之意,与中医学理论水乳相融。后经李老先生口述,并亲自演练操作手法,整理成《杵针学》,已列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一、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 杵针疗法常用穴位与针炙疗法常用穴位相同,如十四经腧穴,奇穴等。但杵针

疗法还有其特殊的穴位。 (一)八阵穴 八阵穴是一个腧穴为中宫,中宫向外的一定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为八个等分,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应乾、坤、离、震、艮、巽、兑,形成八个穴位,艰险为外八阵, 再把中宫到外八阵的距离分与三等分,画成两个圆圈,即为中八阵和 内八阵,内、中、外阵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阵穴。

杵针常用的八阵穴有: 1.百会八阵(泥丸八阵) 2.风府八阵 3.大椎八阵 4.身柱八 阵 5.神道八阵 6.至阳八阵 7.筋缩八阵 &脊中八阵9.命门八阵 10.腰阳关八阵11.腰俞八阵 (二)河车路 人体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转。 杵针疗法就是用杵针在人体河车路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 的.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胸腹部河车路。各河车路根据所属脏腑和主治不同■ 又可分为若干段。 1.头部河车路①河车印脑段②河车脑椎段 2.腰背部河车段①河车椎至段②河车阳命段③河车命强段 3.胸腹部河车路①河车天膻段②河车脑阙段③河车阙极段 (三)八廓穴 K服八廓2.耳八廓3.鼻八廓 二杵针工具一套杵外回件,分别为七曜混元件,五星三台杵、全金刚杵、奎星笔。其 结构为针身、针柄.针尖三个部分。 在作杵外治疗时持杵方法有两种即执笔法,直握法三、杵针操作进的基本手法 (-)点叩法. 行杵时.杵尖向施术部位反复点叩或叩击.如雀啄食,点叩叩击频率快. 压力小■触及浅者,刺激就小;点叩叩击频率慢.压力大,触击深者,刺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基础教研室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 (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一、基础知识 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 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讲课讲稿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 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一、基础知识 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 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 (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 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经络腧穴学1讲解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外侧: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2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